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贞观幽明谭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贞观幽明谭的读后感10篇

2018-01-19 20: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贞观幽明谭的读后感10篇

  《贞观幽明谭》是一本由燕垒生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38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贞观幽明谭》读后感(一):盛世大唐

  冲着燕垒生的名买的书。

  少年明崇俨的长安记事,那些已经成名的和还在成长历史人物纷至沓来,少年的辩机博闻强记风度翩翩年少的高仲舒大大咧咧豪气重义,刚入官场的裴行俭重情重义乃文乃武。

  这些未来的大唐新秀刚崭露头角,而上一代的英豪们,江湖豪杰虬髯客、李靖、红拂女,一代帝王李世民,成名术士袁天罡李淳风,正当盛年,风华正茂,还有波斯,新罗,倭国的高手潜藏其中。

  初生的大唐正冉冉升起,数不清的英雄豪杰汇聚其中。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鸿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间一场醉。权利财富的相争,阴谋阳谋的交锋。有玩弄天下的智者,有虎视眈眈野心家,有满怀豪情的侠客,还有一腔正气的少年们。

  人畏果,佛畏因。长安这座魔都里,鲜花怒放,娇艳欲滴,埋葬了英雄骨,仁人志,而今日种下的因,又在后世使历史的长河向着另一方向奔腾前进。

  后世的大周,女帝武曌,术士明崇俨,名将裴行俭,学士高仲舒,又将有什么样的交集。

  史书上的名字幻化成具体的人形,抱着这些名人结局来读他们的少年意气,不由有种悲悯沧桑之感,不过离史书所述相差千里,权当演义。

  《贞观幽明谭》读后感(二):好歹了却一桩心事

  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的时候还用着一个1.5寸屏的MP3,躲在被窝里熬夜看这本《贞观幽明谭》,几万字要来回摁键几百下,末了痛苦万分地发现这是一个坑。多年来我心里一直念念不忘。今天忽然想起,这本该完结了罢?终于看完,心下竟然一股怅然若失之感。这肯定不仅仅是因为作品流露出的恐同倾向(?)。明月奴还是那个明月奴,主角怀疑她是阉人以后,爱慕垂涎就变成了啰里八嗦的腹诽。性转了的称心对高仲舒的一腔深情,不知所起又无疾而终,莫名其妙得很。

  感情线只是次要,但是也可以折射出作者在营造人物上的特点。书里每个出场人物都不吝笔墨,写尽外貌,服饰,配件,心理过程,单独拿出来看待都是很圆精致的,可是和在一起,似乎总是少了一些动人心弦的化学反应。大概是因为出场人物太多,反而显得详略不当,到后期,愈发分不出谁是主角了。高仲舒定位成一个“铁嘴”形象,他的吐槽却不够自然流畅诙谐风趣,反有枝蔓之感。裴行俭作为一个英姿勃发的少年军官形象还是挺讨人喜欢的,相比之下明崇俨倒像是沾了他的光,两人互动时候挺有爱的,特别是在明公子几乎没什么机会出场抢风头的后期,显得特别珍贵

  这或许和本书所采取的单元剧的体裁有关。《天行健》篇幅更长,人物更多,但全是楚休红的视角,便显得叙事流畅,感情凝聚。而《贞观幽明谭》以一个惊天阴谋为线索,却没有很好地突出这一悬疑点,一路牵引读者往下走,倒像个心有旁骛的说书人,东一鳞,西一爪,忽然插叙一段设定,忽然蹦出两三个外国人,时不时让人有种“我是不是漏看了一段”之感——或许这也是一种风格吧,只已经不对日渐浮躁的我的口味了。

  再说文字。燕大叔博闻强记,蕴藉深厚,书里美词锦句,琳琅满目俯拾皆是。可惜偶尔有单调和拖沓感,看多了我也只是一掠而过,个人感觉无助于叙事的连贯,无助于高潮的爆发力。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在重温《鹿鼎记》。虽然不喜欢韦小宝,但是看他的吐槽,却是再舒服痛快也没有了,尽管句句都是废话,却没有一句让人忍心删去。或许这就是大师手笔。美人天生丽质的美人,没有辞藻堆砌,但觉人物一颦一笑跃然纸上故事行云流水的故事,没有故弄玄虚,却引人入胜叫人欲罢不能。所谓无招胜有招。我还记得看《天行健》和《道者无心》的感动,这本《贞观幽明谭》即使不算是燕大叔最好的作品,到底功底还在,到底是我期望太大,落差也大了。

  《贞观幽明谭》读后感(三):失望

  挺失望的,没想到这居然会是燕垒生的作品。看到一半时心想,这一定是代笔!这怎么会是好多年前写出《天行健》的燕垒生的后期作品?!

  以下:

  1.本末倒置:很多该着重写的情节却略去了,然后通过倒叙的办法轻微一点,就过去了;与此同时,有很多、很多没必要的心理描写,哪来那么多“虽然……但也……”啊;动不动就“眼里闪过一丝惧意”。大段的心理活动都能删。

  2.人物模糊:过多无意义的心理描写,反而造成了人物性格的模糊感,看上去每个高手都一样:虽然自身修行很高但又很怕主公。包括主角在内的所有人物,没有特别让人印象深的。连三个主要男主角,面孔模式化。包括男一和女主的爱情,也很生硬。好好写一个人物就行了,想要的太多了。我记得小椴的《洛阳》里也是很多人物很多门派很多明争暗斗,而且也夹杂了秘术之类的,可大叔你看看小椴写的,再看看自己的,真的,很、粗、糙。

  3.正因为有以上这些感受,所以觉得这部小说有凑字数之嫌。另,我觉得《天行健》可以有多些的心理描写,因为那是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的。但是这篇《贞观》,你不能每个人物都来一段独白啊,而且每段独白都差不多啊……

  4.值得肯定的地方角度新颖,虽然也有人写秘术了,但是燕大叔对各种秘术的设置显然费了功夫,更有文化底蕴在。

  5.本来要打两星的,因为觉得以燕垒生的水平写这样粗糙的作品实在不应该;又觉得不该苛刻,呐,别去想这是燕垒生写的,就独论作品来说的话,也就“还行”两字可言。

  《贞观幽明谭》读后感(四):故事之外

  看燕垒生的文,有两点是不用担心的:文字和故事。只要不属于“就是讨厌”这类文风的人,对这样文从字顺、充实饱满的文字应该都是能接受的,更不用说简洁明快的同时信息量也大,读起来颇有快感,这是贞观幽明谭的开头让读者非常容易进入状态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便是故事本身的设计:在甫一开始设置一个具体的情节,以任务形式呈现(即使这个任务只是一个梦),在取回木匣这个任务背景下展现了主角明崇俨的能力、局限、性格特征、和他人的关系,这种既有潜在背景、又包含一个具有起因经过结果完整事件的写法,能让读者迅速被拉入具体情境中,以小见大了解故事文本,确实是最理想的开头方式之一。一个开头,最重要的任务便是让读者看了愿意继续往后看下去,看完楔子,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跟着主角了解更多故事,燕垒生讲故事的水准在这个开头中可见一斑

  接下来的情节发展行云流水,多线并行,视角切换的也不显乱,有分段多处高潮,如明崇俨、裴行俭与地傀儡的激烈对战,大兴寺李世民和张三郎的豪情交锋,都使得整个故事有起有伏。但随着故事深入,这篇小说的问题也越发明显:故事有起有伏,却并不让人觉得故事有张有弛。如果这是一部武侠片,我感觉整片的镜头就是人物一直在打、打、打,鲜少有镜头停下来将镜头放在人物身上。如果我此刻写的是一篇论文,我愿意对小说的武技描写和人物描写比例做个统计研究,以增加论述的严谨和可信;但在没有电子文本的情况下,这个工程量太大,我对此小说的热情也仅支持我写一篇主观的评论而已,就不做此尝试了。(再者来说,读者的反应从来也是主观的,是评论家们在努力从主观中找客观。)回到文本,故事看到一半时,我就觉得有些累,镜头似乎处于永无休止的斗法中,这波人打完那波人来打,虽然这些都不是作者硬搬来的戏份,但还是人读者觉得故事开始走向单调。我和我爸先后看完这本书,我问我爸觉得怎样,他说:还行,就是看着有点闷。这个“闷”字其实说明了很多问题,但还不够清楚,我问他怎么个闷法,他的意思大概如下:主角好像没有性格,都是在讲配角们的争斗,反倒是张三郎的形象更鲜明。说到这里,真正的问题已经很明显了:作者在发展故事中,基本上已经将主角明崇俨写成了一个推动情节的工具,随着故事深入,明崇俨的性格特征除了善良以外,其他的几乎隐没不见,和明月奴的暧昧羁绊也还没浮出水面就无疾而终。我可以理解这是作者有意为之,安排了两个人有缘无分。问题是,你可以没有这,但总要拿出点别的,来饱满人物形象,否则一个将配角写得远比主角出彩的小说,不能说没有问题。

  有其他读者可能觉得:不一定非要将主角托到最高,一部小说有两三个出彩的人物就够了,是主角还是配角没有关系;又或者,这篇小说本来就没有主角,是个群戏,无需强揪出一个主角来。对此我的想法是:

  一、一部有出彩的、能让读者记住的人物的小说总不会糟糕一无是处,人物越鲜明越生动,同一个文本中这样的人物越多,这部小说就越优秀。《贞观幽明谭》相较当下大多数文学作品而言,已经有绝对优势,所以我在这里讨论的不是合不合格的问题,而是够不够好、好上加好的问题。不同水平的作者有不同的诉求,优秀作者有更高的追求,评论者和读者对他/她的期待要求必然也将更高,这是自然的事。

  二、就我目前所看到的群戏故事而言,如果不是严格均一地划给每个人物(通常是每个小故事中的主角)相同的戏份,真正将每个人物放到平等(或者说互不相干)的位置上,就必然会有主次的区别。这好比一群人站到一起,每个人擅长的都不一样,但若给他们一个具体的任务,总会有人具备的技能更符合完成任务的需求,这些人就会成为核心人物。在文本中,作者很明确地已经将明崇俨作为主要线索人物,并且将故事最大最后的“梗”——天魔植入他身上,那么无论从戏份多少还是意义地位上来说,明崇俨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看到有读者说故事后劲不足,对此我的同感和理解是:越到后,主角的形象越淡,似乎完全成为引出情节的工具;当最终高潮来临,萧流香将极玄子最大的秘密抖出时,按理说,这实在是表现主角的最佳时机,因为人在极端情境下的抉择是最能反映他最真实的自我诉求的,这就是每个小说家在写人时都在寻找的“真相”。从开头的楔子,到中间的不断暗示来看,作者将故事最大最后的阴谋设置在主角身上,却又没有让主角来做出的抉择,反而让他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消失,抛出张三郎和裴行俭来解决问题,这样就丢掉了最后一个让主角从精彩配角中突围出来的机会。后果就是不仅伤害了人物,让主角变得无用,从而多余,也伤害了故事本身——高潮最终给人的感觉是还没爆发充分,就被作者草草收场,大大削弱了文本的感染力。

  最后,尽管本小说还存在偶有完全介绍唐代风貌制度的大段纯信息高密度文字,使得文字的感觉一下陷入死板的问题,但毕竟不影响阅读实际上我在碰到这样大段的高密集信息量都是直接跳过,也不影响对后文的理解),也不会伤害故事。小说主要的弊病还是对主角塑造的不足,在对众多配角路人角的描写中也陷入一定的模式,比如写到高手就总写高手的眼睛是多么有寒气,令人看了浑身发冷……我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但即使是压迫感和威胁感,也有很多不同的感觉,就像冲动型的人也有很多种,骄傲的人也有不同的表现一样,对于着墨受限的配角,更应该避免出现擂同的形容。

  虽然标题写的是故事之外,但显然,故事外的东西都会反过来影响故事本身,标题里的“故事”实际上是一种狭义的定义,指的是作者的情节设计,仍然使用这个标题是为了便于分析。而真正的故事,一个包含了所有组成该故事要素的文本,它的终极任务应该是什么?

  我认为,无论一个故事出于怎样的初衷——搏读者一笑或是仅仅娱己、承载了怎样的使命——讽刺、揭露、布道,到最后都只落在一点:必须要打动人心。不管是悲剧还是喜剧,还是平淡中见深刻人生小品,只有进入人心,才能被记住,才有所有其他附加任务实现的可能。而只有人心才能打动人心,这也是为什么说,所有故事,到最后都是写人。我非常同意编剧罗伯特·麦基的观点:创造复杂的人物而不仅仅是创造一个复杂的故事。毕竟,所有的故事都由人组成的。

  《贞观幽明谭》读后感(五):贞观幽明谭

  《贞观幽明谭》(燕垒生著·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贞观幽明谭》乃燕垒生最新传奇小说,共四卷,分别为“胡姬傀儡之卷”、“蛟与龙之卷”、“魔都妖异之卷”、“天魔苏醒之卷”。故事以唐代贞观末年的长安为背景,描写了一个自幼背负诅咒的少年明崇俨在追寻自己身世之秘的过程中,卷入了太子、虬髯客、南昭郡王等争夺皇位的阴谋。作者燕垒生以娴熟的传奇笔法建筑起自己风格的贞观幽明世界,同时把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镶嵌进去,虚构与史实交融在一起,让人如真如幻。诸如风尘三侠、李淳风、袁天罡等人物先后出场亮相,成为这个传奇故事里的精彩点缀。少年明崇俨虽是主角,但并非传统意义的主人公,他仅仅只是被动的参与者,一切只是诅咒的力量。由明崇俨引出故事的线索,逐步逐步接近真相。我怀疑《贞观幽明谭》不是一部完整的作品,里面埋藏了太多的信息。可能《贞观幽明谭》只是作者庞大的唐代传奇中的一段故事。

  《贞观幽明谭》读后感(六):道者无心和贞观幽明谭,一对双胞胎。

  《道者无心》我的评分是四星。本书的评分时四星半。

  初看本书时,感觉和《道者无心》非常相似。似曾相识的人物,似曾相识的法术,似曾相识的剧情模式。本书属于慢热型,初看时感觉一般,但是进入中断后开始发力,然后高潮不断,虽然结尾有些意犹未尽,但是燕大能够填完此坑且前后保持一致水准,已经足够让人欣慰了。

  至于剩下的那些伏笔和谜团,如明月奴,李建成,镰足,武媚娘以及半魔的主角等,都留到第二部再说吧。

  《道者无心》和本书都是描写道家法术的中式奇幻小说,不过本书给人的感觉是作者创作更用心些,剧情和结构也更精致些,而《道者无心》则太过戏谑,给人一种游戏之作的感觉。而且在剧情的连贯性以及与历史和古代文化的融汇方面,也是本作更出色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