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跳舞吧,小木偶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跳舞吧,小木偶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19 21:5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跳舞吧,小木偶经典读后感10篇

  《跳舞吧,小木偶》是一本由(加拿大)乔伊·菲尔丁著作,译林出版社·凤凰阿歇特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跳舞吧,小木偶》读后感(一):救赎——在捅破惊天秘密之后

  跟着女主角阿曼达的恼怒怨恨以及骂骂咧咧,一路走到结尾,瞠目结舌难以置信、极其震撼地撞上真相。想起也是加拿大女作家撰写的小说《大河》中的一句话“秘密比真相更伤人”,从结果来看,这一句又在本书中得到印证。

  从一开始,我对阿曼达便深抱同情,虽然她出场时贴着光鲜的标签:成功的律师,年轻性感美貌,附着几分玩世不恭。然而心灵的创伤不可掩饰地暴露在读者面前,她抗拒自己的过去,与过去相连的一点蛛丝马迹都会引发惊恐。这样一个人,必定有着不堪回首往事需要相当的契机来实现自我救赎,而这样一场救赎通常以揭开一个家族的伤疤为代价。契机与勇气,缺一将导致救赎的不可能

  契机飞快地出现了(否则也没有本故事),但未免残酷了点:八年没有联系的前未婚夫本打来电话告知,她那位同样八年没联系的母亲,在四季酒店的大堂枪杀了一位陌生男性

  母亲在阿曼达的记忆里由冷酷、恍惚加上刻薄的言辞构成,是她迫不及待地逃离的一个人。可终究抵不住血缘的力量,她还是回到家乡寻求解救母亲的法子。

  不约而同地,此时的本也成为了律师,果然如俩人所称“我们是一样的人”,连职业选择一模一样。受责任(更多是藕断丝连的爱)的驱使,本主动担当了母亲的辩护律师,俩人自然而然一起展开对真相的追寻。

  母亲为何拒绝辩护,坚定地决不通融地揽下罪名?母亲愿以生命为代价守护着什么样的秘密?被母亲枪杀的男人真的素不相识吗?为什么在朋友的眼里母亲是最善良最和气的人?这个母亲和记忆中的母亲哪个真实?还有,还有阿曼达和本能破镜重圆

  阿曼达在亲情极度匮乏中长大,磨练出一股子蛮劲,特别抗击打。尽管逃避了数年,可一旦追起真相来,劲头泼辣无敌。母亲最终输给她,惊天秘密被曝光,但亲情得以重拾。结局,是我在翻开书时就期待的。

  这是个一气呵成的故事,结果也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我不由自主被作者牵着,急吼吼地想抓出真相,在重重障碍和隐约希望之间,体验沮丧愤怒、窃喜。而且在连续读了两本加拿大女作家的小说,都以家族就赎为主题作品都很棒(比较而言上一本《大河》稍胜一筹),不禁感到加拿大女作家很了不得,以前怎么没注意?不过,本书有个让我感到遗憾地方,海莉•马林斯——关键配角,塑造得漫不经心,她作为一个现代女性生活文明发达的国度,怎么会长期甘于保持乱伦的婚姻?说服力不足

  《跳舞吧,小木偶》读后感(二):关于儿童文学

  如《梁祝》旋律一般的作品,前段自如松弛,中段紧张激愤,后段哀伤却唯美……

  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暴力的故事,你永远无法想象命运会多残酷。

  引人入胜心理犯罪故事,故事的推进节奏很快,读得有点喘不过气的感觉,但是欲罢不能

  自从冰心奖设立那天起,作为创办者之一的童话作家葛翠琳老师,二十多年来也一直在怀着这样火热的耐心,怀着一个美好信念:把冰心老人毕生对孩子们的热爱,对儿童文学事业的热爱,对人类精神世界中的真善美的维护与追求……这样一些伟大和美好的传统传承下去,让它们流淌在一代代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的血脉中,让它们变成绚丽花朵和金色的果实。   

  “为什么创办冰心奖?就是希望能鼓励更多的人为孩子们写好书、编好书、出版好书。冰心老人嘱咐:‘冰心奖要做铺路架桥的工作,让更多的人从这里走向成功。’我们牢记冰心老人的话,并希望每一位获得冰心奖的作者、每一位编辑和出版者,都能把冰心奖作为一个新的起点。”   

  为了这些真诚期望与嘱托,为了这些美好的信念与追求,葛翠琳老师在晚年,把大部分精力和心血都默默投入到了冰心奖的工作上。不知不觉中,冰心奖创办已经二十多年了。   

  春华秋实天道酬勤。二十多年来,冰心奖沿着冰心老人生前所期许的严肃、高雅、独立和纯正的文学轨迹健康而有序地运行着。到目前为止,已有“新作奖”“图书奖”“艺术奖”“作文奖”四个奖项,在每年年终分别颁出,使许多儿童文学作家和编辑出版者,尤其是青年作者和青年编辑们深受其惠,那么多的青年作家都以能够获得这个奖为荣。   

  与此同时,诸如“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奖作品集”“冰心作文奖获奖作品集”以及“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冰心奖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奖丛书”“冰心奖儿童文学新作奖典藏作品”等系列丛书,也在不断地把冰心奖二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呈现给广大的读者。一本本、一套套带着冰心奖标志的儿童文学图书的问世,无疑是对秉承着冰心老人的儿童文学精神、二十多年来默默努力付出的冰心奖的最好回报。   

  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精品书系”,是获奖作家们、冰心奖评委会和出版社的又一合作成果。本套选集在编选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位前辈的支持和帮助。由于各种原因,很遗憾未能将所有获奖作者的作品收用。入选本丛书的作者,大都是近些年来荣获过“冰心儿童文学新人奖”的青年作家;而入选的作品,也多是近几年来在小读者中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感染力的、可以称之为“文学精品”的一些作品。   

  从这些题材繁复、风格多姿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儿童文学的爱与美、真与善的光芒;看到了冰心老人生前一再寄希望于青年作家们的话语,在新一代儿童文学作家们的作品中引起的回响:“必须要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慈母的心。”“为儿童创作,就要和孩子交往,要热爱他们、尊重他们。”“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同时,我们从这些作品中也不难感知,新一代的儿童文学作家们在追求文学艺术的完美与恒久性、在追求艺术个性化的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以及所秉持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勇气。   

  说到创新与探索,我们必须承认,在当下,儿童文学创作确实存在着一个“门槛太低”、缺少应有的“难度”和“高度”的问题。如果说,儿童文学是一场跨栏比赛,那么,如果我们设置的栏杆都是“低栏”,就有可能导致大量的“无难度”作品的产生。好的作品必须是有难度和高度的。我们看诺贝尔奖作品也好,安徒生奖、纽伯瑞奖作品也好,还有冰心奖作品也好,都能感觉到那种文学的难度和高度的存在。我们也常常从那些高贵的授奖辞里,从那些严格的评奖标准里,看到对那些获奖作家和作品的写作难度、写作高度的肯定

  《跳舞吧,小木偶》读后感(三):我们所要知道的是真相还是什么?

  年轻性感的律师阿曼达远离加拿大的父母自在佛罗里达生活,当她沉浸在疯狂的工作与性爱中,以期忘记自己过去的时候,却突然被自己的前夫本告知自己的母亲毫无理由地杀了一个陌生人,于是阿曼达不得不飞回多伦多,与自己的前夫一起寻找案件的真相。《跳舞吧,小木偶》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关于寻找答案、寻找过去的故事。

  正如所有的大餐都会安排一道前菜开胃,在故事的一开始,作者乔伊·菲尔丁就为阿曼达安排了一场刑事辩护。在案件中,检方起诉阿曼达的当事人殴打、监禁和强奸了受害者。而最终在阿曼达的努力下,陪审团判定当事人多项罪名不成立。在结束辩护后,阿曼达恶狠狠地对当事人说,不管真相是什么,我只关心我能不能赢这场官司。“你掏钱,碰运气;我收钱,替你消灾。”而正是这个案件,也从一个侧面悄然揭开了本书的重点:真相,我们要不要真相,而当知道真相了又如何去面对。

  当阿曼达终于从案件抽身,故事也按照乔伊所铺陈的两条路线开始往下继续:一是在明的,阿曼达开始调查母亲为什么要杀死这个陌生人;二是在暗的,阿曼达必须面对自己失败的过去,叛逆少年,不成熟的早婚。她将这一切都归因于自己的母亲,从前,母亲总是叫她小木偶,一起荡着秋千,然后突然有一天她发现母亲不再关心她,甚至厌恶她,而这时父亲也把更多的爱给了母亲,于是自己越想表现以博得父亲的爱,越感觉到气馁,最终走向了叛逆。

  应该说,作为一个女作家,乔伊很细腻的表现了一个看似很冷的坏女人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她用阿曼达的自言自语,以及幻象来重新解构了这个女人。而当阿曼达在探寻母亲杀人真相的同时,阿曼达才发现母亲在暗处的爱,比如珍藏着的学习记录,还有阿曼达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的所有电话。最后,当一切揭晓,原来,伤人的总是爱。

  不过,或许是乔伊过分去塑造阿曼达这么一个外冷内热的人物了,所以花了许多笔墨来记录阿曼达的细节。这或许也是悬疑小说所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如何既让故事毫不拖沓地推进,又能更细腻地表现人物。

  《跳舞吧,小木偶》读后感(四):看到开端却猜不到结局

  掩盖在残忍犯罪之后的爱,令人难以接受的真相,无可奈何伤痛

  一个与回忆纠缠不清的女人,最终破解了回忆的故事

  事实的真相到最后几页才浮出水面。虽然不够震撼,但真的可以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骇人。人物心理描写很到位。

  故事一开始让读者想要知道为什么主人公的妈妈会成为一个冷血杀手,随着故事的推进,读者不由自主的对不怎么讨人喜欢的主人公产生怜悯之情,加上层层悬疑,让读者享受到了真正的悬疑故事的魅力

  倔强坚强是一件可以选择性折射的钢化玻璃外衣,她穿着它,好似任何尖锐的东西都不能将它刺破。只是她忘记了一件很重要事儿——她是个女人,她需要被疼爱。

  看到开端却猜不到结局,直到看到书的最后一个章节,才能明白前面的一切。如此扭曲反转的故事,真心考验人的智商额。

  《跳舞吧,小木偶》读后感(五):被操动之后的小木偶

  小木偶,很有趣的图书。会和故事有关联么?

  确实,在本书中,如何破案小木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女主角在幼儿时期,就被照顾自己的姐姐和妈妈所疼爱,这是他们叫唤孩子的昵称。

  故事在悬疑之中,久久不能揭开谜团。随着情节的展开,只是一有线索马上就会慢慢地把悬念揭开一点,只是没想到结局是那么的疼心。男人的报复是那么地凶残。

  而这个男人,之前是帅哥,是女人中的红人,是欺骗女人的高手,是名花花公子。而之后呢?为了金钱不顾一切,成为一个凶狠的男人。

  书中,对男女爱情并不避讳,用许多笔墨来书写性与爱的随便。这是不是也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明凶恶男人的报复是那么地方便呢。

  《跳舞吧,小木偶》读后感(六):一桩有关伦理的疑案

  这是一桩莫名其妙的案件,在佛罗里达工作的女律师阿曼达忽然接到了前夫本的电话,并得知自己在多伦多的母亲无缘无故开枪打死了一个人,犯了命案,而且她母亲斩钉截铁地不申辩、不逃跑、不作任何的解释,只保持了认罪的沉默和无法相信心安理得。阿曼达在自己原本已经足够混乱的生活中更增添了心烦意乱,于是她在犹豫之中暂时离开了工作,飞回了曾经出生、成长,并有过爱恋和痛恨的多伦多。往事的回忆,现今的疑惑,旧梦的重温,未来的寻找,一股脑儿都搅合了进来。

  小说的开始部分稍显得平淡无奇,只是描述了阿曼达放荡不羁的日常生活和内心矛盾挣扎复杂,可是越到后来越是离奇,有迫切让你继续往下看的好奇。那些看似费解的迷惑在无法预料的侦破中层层剥茧,真相也随之渐渐显露了出来,而且还撬开了一桩被久久封尘了的家庭秘密。阿曼达的母亲声称杀死了一个陌生人,但经过阿曼达的侦探和调查,发现死者其实是其母亲的前夫,而死者的妻子又是死者的女儿,也就是阿曼达同母异父的姐姐,她的前夫本又担任了其母亲的辩护律师,关系复杂到一塌糊涂,情节震惊到无法相信,同时,还夹杂了与前夫的旧情复燃,与亲情的重新认识和发现,最后女主人公通过对这一系列复杂关系的理清,也恢复生活的信心,找到了人生真正的归属,结局是皆大欢喜

  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伦理更甚于悬疑的小说,是在探讨人性中对亲情和爱情的感受,在探讨叛逆家庭中爱人亲人的心理是如何构成的,也在聆听女主人公如何从自甘堕落中被惊醒,被真情触动,并最终实施了自我的救赎,找到了未来的希望。想来类似书中的这种乱伦的故事在社会中还是存在的,虽然人类经过了漫长的文明进程,把社会规划成符合了人类普遍意志和次序的大集体,然而人在本质上依然是动物,只是会思想会记忆的高级动物,社会给人的限制有时候依然抵挡不住人自身的叛逆和环境的影响。

  书以“跳舞吧,小木偶”为名字,一方面是说主人公阿曼达小时候的昵称叫小木偶;另一方面,我感觉也有一种隐喻在其中,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小木偶,要尽情地跳好生活这只舞就必须遵守一定的准则,比如道德、伦理、社会默认的一些次序,法律等等,当然你可以有自己的自由与发挥,但不可违背和脱离这些基本的框架,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这些伤害可以是心理上的,也可以是对实际的人身上的,最终危及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和这个人相关的一个网络,包括家庭、朋友、邻居、爱人……无论如何,书的结尾给了读者一个满意的答案。

  《跳舞吧,小木偶》读后感(七):敲碎的命运链条

  几年前看过一部恐怖片《死寂》,讲的也是关于木偶的故事,吓得我够呛。我觉得人对于木偶的恐惧应该是极其自然的,它们扭曲的肢体,诡异的眼睛,阴阴的笑容,从形体上来说与我们有相似度,却缺少灵魂的气息——亦或是似乎什么样的灵魂都有依附在它们身上的可能性。

  这本《跳舞吧,小木偶》整体来说是一本有些高开低走的作品,悬念的铺垫很到位,“小木偶,小木偶,谁是我的小木偶”的絮语时不时如梦魇一般出现在字里行间,但到了结尾真相大白时,虽然深埋近三十年的罪恶对读者的心灵也有冲击,但这种冲击与前面苦心做下的铺垫似乎不成比例,几近皆大欢喜的结局也有冲突弱化之嫌,对于一本白纸黑字的小说来说,这样“大团圆”的结局显得有些人情有余,韵味不足。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思考些什么。我们常常说某个人的性格是“矛盾”的,仿佛性格的两部分针尖顶麦芒,但很多时候,性格其实是包含性的,漫不经心包含着发自内心的渴求,玩世不恭包含着对归宿的追寻。性格的包含性带动了小说中人物的求索。

  古希腊哲学家阿纳克西曼德提出了“无限”学说,“万物诞生之源亦为其结束之因,在相遇时,它们为先后对彼此之不公,互相赔偿赎罪。”满是古希腊式的悲剧意味,即无法违抗的命运旨意。故事中的人物都曾经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于是他们认为自己有权利选择以不正义报复不正义,却又在或长或短的时间之后为自己的行为遭到报应,于是为了赎罪或是为了逃避,他们又选择用并不正义的冷暴力方式掩盖或隐瞒,于是他人甚至是他们所爱之人又成为了不正义的受害者••••••每个人物的人生经历构成一个小循环,每一个小循环又以某种形式接入另一个小循环,形成一个具有传染性的大循环。

  也许这就是作者选用“木偶”的原因吧,她可以让阿曼达被叫作“小泰迪熊”“小洋娃娃”,可她偏偏选择了“木偶”。木偶是什么?它们被几根细线操纵,它们任人摆布,它们空长着手脚却只能依赖于别人手指的活动。有意思的是,小说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木偶,同时又在操纵着另一个木偶,而站在他们所有人身后拨弄细线的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宿命。

  这样看来,他们所有人的人生都不过是一条莫比乌斯环,一个走不出去的死循环,一个人如何才能跳得出俄狄浦斯般宿命的循环呢?打破链条的方法就是破坏链条中的一环,无非是不要再用伤害报复伤害,不要以伤痕累累的爱的暴力回应另一种爱的暴力,让爱以本来面目示人,这也是小说结局走向明朗的转折点。

  世界上最无法预测、最难以言表又最为大家心领神会的真相,就是爱。

  《跳舞吧,小木偶》读后感(八):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受着原生家庭的影响,阿曼达就是这样,因为渴望家庭的爱,但母亲因为痛苦的前段婚姻和女儿离家而患上了抑郁症,进而忽略了自己;而父亲为了照顾母亲,同样也忽略了自己,阿曼达无论是做乖乖女也好,做叛逆少女也好,都无法获得父母的关注,因而在心里埋下了渴望爱的“种子”。而阿曼达在与其他男人相处的时候,正因为在原生家庭中爱的缺失,使得其既渴望爱,又惧怕自己付出爱,亦担心自己无力承担他人的爱。使得她先后离开深爱她的两任丈夫。只有到最后,当她与自己的母亲和解之后,她才能真正走出童年的阴影,走出原生家庭带给她的性格及情感方面的影响,才能真正开始敞开心胸,拥抱别人,也才能真正爱人。

  《跳舞吧,小木偶》读后感(九):我看到一半就来写评论了!

  二十八岁的阿曼达•特拉维斯是名能干的律师。她最喜欢的是棕榈滩健身中心的动感单车课和对她言听计从的陪审团。她不喜欢的是各种绰号、粉红色、不听她话的当事人……以及回忆。 开篇就很有意思,事业有成的女强人刚刚赢了场官司 ,但总让人觉得波涛暗涌的过去即将要在她的生活中掀起波澜,果然,来得那么猛烈,那么迅速,嘻嘻~~ 阿曼达的前夫从家乡多伦多打来电话,告诉了她一个惊人的消息——在四季酒店大厅,她妈竟然枪杀了一个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她不得不返回家乡,再次面对曾经的噩梦——一个曾经深爱过的恋人,一个煞星般的母亲。 才看到这里,就忍不住过来写评了。接下来的故事,应该会更精彩吧~~她应该是喜欢前夫的,估计会……

  《跳舞吧,小木偶》读后感(十):越了解恐惧 你就越强大

  阅读是一种历险。在不同的故事中穿行,犹如在各自的世界里寻觅,不管是哪一种结局,能让人出乎意料,也是一种惊喜,复又有兴趣在,也是难得。但对小说而言,读得越多却有可能越失望,因为故事,因为叙述,好像是天衣无缝,实则是经不起详细的推敲。而另一方面,小说里的情节,也有可能造成许多的误读,以至于阅读艰难。前几天,读加拿大作家乔伊·菲尔丁的《跳舞吧,小木偶》时,依然有种历险味,却能让人一口气读完,也算是阅读史上的一桩快事。

  小说所讲述的故事看似很简单,内里却包含了复杂的故事:母亲居然在一家宾馆大堂里,枪杀了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男人!接到这个消息,事业有成、性感貌美的女律师阿曼达不得不离开佛罗里达,踏上回家的路,去面对身陷囹圄的母亲。不堪回首的童年记忆席卷而来,而这却是她多年来不断用事业和性爱麻痹自己,不惜一切想要逃离的伤痛。母亲以前到底做了什么?现在步入老年的她为什么要杀人?……

  在小说中,乔伊·菲尔丁所呈现的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通过故事的推进,让小说灿烂生辉的可能性。这构成了《跳舞吧,小木偶》的底色。她所探讨的人性关怀,更让人记忆深刻。倘若仅仅是满足于故事的精巧,叙述的离奇,可能就远离了这部小说的本质。

  台湾作家杨照说,即使是像番茄酱那样不起眼的微物,也都有其漫长的故事,不只是起源,还有跟人互动的细密道理。那么,作为律师的阿曼达与人互动本来应该是理性居长,事实却恰恰相反,在第一章中,参加庭审的过程,她的观察以及表现多少让人摒弃了对律师的严肃、刻板的印象。而在后面的情节中,按照普通读者对律师的理解,阿曼达可以说是糟糕的律师,不足以担当起这个职业。可律师人性的一面在这里尽展,这就够了。

  这是一部心理悬疑小说。心理悬疑类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不需要过于刺激的情节,更不需要过多的死亡与暴力,需要的是对心理的考验和煎熬。乔伊·菲尔丁可以说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在日常细微的情节中,主人公阿曼达近乎病态的内心独白会不期然地跳到面前,触动你的心理,随着故事的发展而或焦虑,或绝望,或恐惧。亦或者说,真正最可怕的东西不是来自外界的威胁与未知,而是源于我们自己的内心。越了解自己的恐惧,你就越强大,通过这部心理悬疑小说,你将在神经的跳动中重新审视自己,走向强大。

  但很显然,这不是一部励志小说,也不属于清新治愈系,它更多的向人们所展现的是对爱、暴力的反思。假若说每个家庭都有这样不可告人的秘密的话,《跳舞吧,小木偶》里的小木偶构成了解读小说的钥匙,打开了故事的大门。在这一点上,小木偶的象征意义或许更多于在小说中的“现实意义”。作为畅销小说,它所具备的畅销因素或许更为人关注,但就我而言,我更关注的是,通过小说的铺展,对于阿曼达的认识也是逐渐的,这个过程让小说中的高潮部分被忽略。我甚至担心就杀人事件而言,它不够精彩和刺激,而这恰恰是小说的理性和克制。乔伊·菲尔丁不过是用庖丁解牛的技术把事件一一呈现出来罢了。即便是这样,也让我们见识了暴戾和爱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复杂,而又饶有趣味。

  假若说故事是联络已知与未知的奇妙桥梁,那么,阿曼达在母亲杀人事件的前后所呈现的状态几乎可以说是判若两人,这背后所隐含的是人性的复苏、回归之路。从另一方面讲,若没有这起事件,阿曼达的人生或许会在某一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真的有可能会成为一个糟糕的律师。万幸,从失去中,有所得,或许才是阿曼达所真正想要的生活开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