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心,无良是一种病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小心,无良是一种病读后感10篇

2018-01-23 21: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心,无良是一种病读后感10篇

  《小心,无良是一种病》是一本由【美】玛莎·斯托特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假精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心,无良是一种病》读后感(一):《小心,无良是一种病》

  《小心,无良是一种病》

  这是一本挺有趣心理学书,不过可能是因为文化原因,“无良”这个词我感觉用得不太舒服。没有良心中国是一种很严重的贬义词,一般很难让人接受,也许在原文的这个词程度没有那么深,在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对的词语吧。

  作者是美国资深的心理学家,他发现在人群存在百分之四的人,缺少良心,就是他们从心底里不关心别人,失去了爱别人的能力,这是一种病,但是却几乎难以治愈。但是在表面上你却很难发现这些人,因为他们虽然不会去爱别人,但是却把人生看成一种游戏,他们的目标就是赢。在和别人的交往中,他们的目的就是从对方获得好处,而尽量少付出,这是他们的成功标准。他们的方法是操纵控制对方,迷惑对方,用谎言欺骗对方,从而达到自己自私目的。我感觉这种人其实没发现人和人交往的准则,就是互利,只有单方面的付出,或者单方面的收益,都是不可能持久的。

  书的内容其实是讲故事,书里提到很多案例,介绍了形形色色的人,很多都是看上去的成功人士,有的甚至是大财团的经理

  和其他的心理学家不同,一般的心理学都采用各种心理分析方法给患者指出一条路,但本书作者认为,对无良者不存在治愈的可能。所以他教你如何在人群中去识别这些人,然后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离开他们远一点,和他们接触越少越好,对他们不要抱任何希望。的确心理学发展到今天,普遍都认为人类很多东西都是得自先天,后天无法改变,比如人的性格,比如自闭症,比如性取向等等,不过这些现象的成因至今还是一个谜,所以人们是否能够通过教育进行改变也并没有定论。

  无良者是一种黑洞,你距离越近就越容易被卷进去,不过作者把无良看做是一种病,这一点还是很可贵的,因为无良者首先伤害到的是自己。当一个人失去了爱别人的能力,当一个人的完全在为自己而活着,那么他首先就将体验不到人世间善良爱情奉献理想信仰虔诚诚信等等的很多美好的东西。

  《小心,无良是一种病》读后感(二):读书笔记

  首先的大前提,作者认为“有些人就是没有良心”。

  正常人的良心也是会沉睡的,可能因为身体因素,也可能因为权威

  ## 如何识别没有良心的人? ##

  没有良心的人喜欢可怜

  ## 如果遇上没有良心的人,怎么应对? ##

  尽量避免和他们的接触和沟通。(这是作者的方式,但太怯懦了吧)

  不要傻的被反复伤害。

  ## 有良心,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

  作者举例子,说明没良心的人有多惨,然后拿出科学解释

  gt; 斯基普从小就在弗吉利亚州宁静的湖边杀青蛙,到他最后进棺材的时候,他都不会了解他这一生其实可以过得相当有意义、相当温暖

  《小心,无良是一种病》读后感(三):小心,无良是种病

  百度百科上对于无良的定义是这样的:无良原为广东话,意思是没良心,坏人。现在广泛地被网民接受,成为了流行的网络语言,意指(她)有点小坏的意思。这跟书中所述的无良程度相比太小儿科了,书中的无良=反社会人格

  读了这书对于在这20多年遇到的极品终于找到了答案, 作者是美国资深的心理学家,他发现在人群中存在百分之四的人,缺少良心,就是他们从心底里不关心别人,失去了爱别人的能力,这是一种病,但是却几乎难以治愈。虽然作者声称东方国家无良的人比例相对西方小很多,但个人觉得大陆除外,这国度钱是衡量一切的一般等价物,集体观念已经被淡忘,甚至比西方还个人主义,因为我们没RQ。

  书中作者认为无良是种病,而且是不治之症,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为此作者有13条法则建议

  1.最高法则----我们必须承认有些人就是没有良心。

  2.在自己的直觉和扮演某个角色教师医生、领袖、爱动物的人、人道主义者、家长等)得人之间,选择听从你的直觉。

  3.事不过三。考虑跟一个人建立新关系的时候,拿“事不过三”原则检验这个人的主张、承诺和他所负的责任

  4.质疑权威。

  5.提防拍马屁。

  6.如果有必要,请重新定义你对尊敬的看法

  7.不要跟他们纠缠不清。

  8.保护自己不受伤得最好办法就是避开反社会人格者,拒绝跟他们接触或是沟通。

  9.质疑自己的妇人之仁。

  10.不要尝试弥补已经无法弥补的事情

  11.千万不要出于同情或是其他理由,而同意帮反社会人格者隐瞒他得真实性格。

  12.保护你的灵魂

  13.好好活着就是对反社会人格者最好的报复。

  这书叫我想起很久前看过的还有本书《邪恶心理学》,里面的父母如果用本书的反社会人格者理解就可以想通他们为什么那样做了。尼采也说过一句话:你最大的悲哀在于同情。反社会人格者天生都是演员,都是很会装可怜虫的戴着面具的“杀手”。世界这么危险,这本书值得一读,起码理解书名就够了,除非你是那4%!~

  《小心,无良是一种病》读后感(四):正在看,很有意思

  正在读。

  很震惊!很惊讶!很引人入胜

  明白了好多!

  边读边想到生活中遇到过的这种人,发觉其实有好多!也有很多类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他们的性格不同,处世方式不同,想得到的也不尽相同。但是共同点是:只为他自己。

  这些人,手腕低等的,会在社会上混不下去,会被人疏远,自己落落寡欢。

  手腕高等的,会身居要职,名利双收。甚至成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英雄……

  他更可以为了自私的目的而耍弄、出卖全体大众

  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我们认为那样就不是人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那是无法想像的。

  然而人家不是人就不是人了,又怎么样?

  付出?没有!便宜,全占。

  看善良的人怎么那么傻?

  毫无同情之心。

  正在看,很有意思!

  ……

  《小心,无良是一种病》读后感(五):一点感想

  初见封面导语,立时想到:要是此书被其中解析的主体——反社会人格者——看到了,那可不妙,果然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这个问题,却没有给出解答。确实,这个问题从理论上是无解的,因为书本是面向大众的,各位有良心的读者只能以人口优势聊以自慰。按作者的说法,美国社会里平均每25人中有1人是无良人士。与此同时,按社交网络的理论,一个人的朋友圈最多可有150人,多出这个数量的朋友一定只是点头之交,因为人精力有限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人可能认识多达6个书中描述的这种无良的怪物,他们可能扮演着各种社会角色,而这些怪物除了心里有个大洞外,表面上与有良心的人毫无区别

  反社会人格者,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有对应角色的:小人。这两者之间有太多的共通点:控制欲强、嫉贤妒能、阴险狡诈、毫无爱心等等。作者认为美国4%的无良率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文化造成的,主流文化强调个人利益至上;而在东亚,人们普遍认同集体主义,先集体而后个人,因此无良者相对少得多,每100人中只有不到2个。然而,作者也许没有看到,多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面,并非只有党试图培植的价值观。“一将功成万骨枯”、“无毒不丈夫”,这些厚黑学的至理名言,都可以成为每一个反社会人格者,或是愿意为“成大事”不惜一切代价的人的人生信条,事实上,这也被广大体制内人士所信仰。

  有时候我也会发现自己黑暗的一面:瞧不起很多人,鄙视他们的品行和精神,认为他们胸无大志无以为谋,与此同时却并没有始终做到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好。幸运地是,这种念头只是一闪而过,我能主动地规避它们,与人为善

  但我认为一个人在追梦时是不应该俯视的,那样只会看到堕落;豁达者平视,每每与自己比较,有了一定进步便能满足积极进取者仰视,时不时看看走在自己前路上,或是站在自己梦想处的人,然后低头继续匆匆赶路。

  刚开始看这本书时,我曾经想过,是否应该使用反社会人格者的套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看了书中对反社会人格者书的描述,我觉得与其切磋实在太累且掉价,不值得。而作者给出的答案是逃,在我看来这也不算是答案,只是一个无奈之举,面对天生的怪物,我们还不能在基因水平上与之抗衡,可惜可惜。

  《小心,无良是一种病》读后感(六):撒旦的信徒们

  如果心有善念,有良知的人,是上帝的信徒。

  那么,这些反社会人格的人就是撒旦的信徒了。

  这个社会越来越拜金,很多人不择手段牟取暴利

  我相信,看了这本书的人,都知道他们清一色的是天生无情无义,不择手段,从控制他人,让别人痛苦中获得快感的良知缺失的人!

  如果我们因为觉得他们这些天生就无情无义的撒旦的追随者,使用阴毒的手段飞黄腾达了,我们就要像他们那样抛弃良心,自暴自弃的话。 除了自寻死路,最后全人类悲惨地灭亡,断送自己的子孙后代,和撒旦的信徒们一起去见撒旦,我们绝对没别的路可走了。

  良心是我们的枷锁,却给了我们和谐美好的生活,让我们人类得以繁衍至今。

  真心的希望所有人可以从书中得到启发,做一个笨笨的善良人~~

  (本人有这书的txt版,需要的请豆邮我!!)

  《小心,无良是一种病》读后感(七):作者告诉我们,人渣是存在的。

  事实上这本书更适合善良的人阅读,而不是以【厚黑】为传统的典型中国人,更不适合学怀疑论、阴谋论学得很好的那些同学们。

  当然,即使你怀疑论学得碉堡,你也可以看看这本书,然后把书中的统计部分背一下,以后反驳那些小天真时,就可以用【学霸体】来反驳了,瞬间高贵冷艳有没有。

  撇开调侃的话,这本书其实是我很早以前看的,中文书名很吸引人,所以我第一时间就去搞了一本,书我看得比较粗,半翻半看,看书的时候我还没考心理咨询师,当然也还没接触过正统的心理学培训,所以作者的一部分观点在当时来看,是很吸引人的。

  但不得不提的是,作者理论部分给的架构太少了,这本书完完全全可以当小说来看。理论的欠缺也许也是迫不得已研究人渣的心理学分支应该来说是不太活跃的,尤其在信仰丰富的美国,这个课题很可能被万人喷。

  现在回想起来的话,这本书可以拿来当心理学方面的【科普级】读物,也就是说,给非心理学专业的人看看,让他们觉得心理学【很神秘】【很有趣】【很有现实意义】【很能帮助人】。

  《小心,无良是一种病》读后感(八):嗯 总有些人让你无法接受

  我是建议所有混社会的小朋友都能至少起码读一遍这本书。

  我职场中遇到的最BT的一位女客户是这样的。

  三周以前,她电话挖我跳槽。我当时以私人关系进了新公司,未过试用期。我婉言谢绝这位BT的邀约。

  三周后我们公司与这位客户所在的公司有了合作关系。

  我们有一份类似合同的东西需要多次修改。当天晚上七点半,我在问过他们家小朋友没有问题的情况下下班。

  路上约了朋友吃了顿晚饭。吃晚饭的时候客户公司小朋友电话说说他们对其中的某些条款需要修改,我说OK 没有问题。能否等我回家。

  我吃完晚饭回家了。

  路上小朋友给我打过几个电话,我手机放包里没有接到。

  然后回家之后和小朋友对了合同修改完毕。

  当天晚上凌晨三点,BT女客户给我电话把我从床上挖起来继续修改。

  一周之后,我得知,我被BT女客户向我公司部门总监投诉。

  理由是我某天回家没有接他们的电话。据说他们打了18个电话给我。

  我这辈子对这件事念念不忘的原因是,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无良人士。

  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有病,而我是其中之一。

  《小心,无良是一种病》读后感(九):这本书是写给被“反社会”伤害过的人的

  发现很多评论都再说,不明确,很模糊

  其实我也这样觉得,从这种角度也许这本书能不能评高分,但问题是,这本书的重点就是“无良”,而这个东西真的是很难传达给读者的,很多人觉得“我”会无良,大家都有无良的时候。所以这本书真的太模糊了。

  我想被这本书中所说的“无良”伤过的人就知道作者说的无良是哪种无良。和你们自以为的无良真的不一样

  所以作者确实挺懒得,她只是写给那些懂得她书中写的“无良”的读者看的。也就是懂的自然懂这样的状态

  如果觉得不过瘾的,有疑惑的可以去找个“无良”过过招,试试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我读本书的时候也觉得自己有“反社会人格”,但我事前就研究了一下反社会人格障碍,是有严格定义的,加之接触过真正“无良者”,所以我知道作者在说谁。而我自己真的不是!

  《小心,无良是一种病》读后感(十):可怕的4%

  书到手之后,我是连夜看完了。原因有二,一是作者应该是财经作家出身文笔很不错,虽然事情简单(就是我们身边有4%的反社会人),但内容吸引人;其二是不一口气看完就找不到对付这种“坏人”的方法(跳着看答案显然不是我辈所为)。

  全书就讲一件事儿,正常生活中也存在4%看到别人痛苦自己没感觉或者感觉很好玩,对人和事没有任何同情心的人,可以叫“冰人”、“冷血”,这种人的学名叫“反社会人格”。只有其中很极端的才会演化成变态杀人狂,大部分还生活在我们身边哈!书里还给出的解决方案和答案。

  书解决了之前我思考很久都没解决的问题。原以为没有人是真正冷血的,现在看来真不是这样。小学时的英文老师、打人下死手的跆拳道小师妹(才11岁),应该都属于此列。我决定以后离他们远远滴,省得很伤到。具说这种人很高兴玩弄别人,想想就背后发凉。

  作者给出了保护自己的13条法则,记录下来以供大家使用。

  1、最高法则—我们必须承认有些人就是没有良心。

  2、在自己的直觉和扮演某个角色(教师、医生、领袖、爱动物的人、人道主义者、家长等)的人之间,选择听从你的直觉。

  3、事不过三。考虑跟一个人建立新关系的时候,拿“事不过三”原则检验这个人的主张、承诺和他所负的责任。

  4.质疑权威。

  5.提防拍马屁。

  6.如果有必要,请重新定义你对尊敬的看法。

  7.不要跟他们纠缠不清。

  8.保护自己不受伤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开反社会人格者,拒绝跟他们接触或是沟通。

  9.质疑自己的妇人之仁。

  10.不要尝试弥补已经无法弥补的事情。

  11•千万不要出于同情成是其他理由.而同意帮反社会,格者隐瞒他的真实性格。

  12.保护你的灵魂。

  13,好好活着就是对反社会人格者最好的报复。

  之前在工作中真的遇到这么个人,假装每天辛苦工作,下午在工位上睡觉我也不好说什么。不久之后我认清此人面目之后,就采用隔离、不一日不理睬的对策,现在看是非常正确的。早读这书我不会对这种人存丝毫怜悯。

  反社会型人格有装可怜的习惯,“您看我多可怜啊!别这样儿……”看了本书才知道这帮家伙是装的,识别出这4%,然后离他们远一些是我们真正需要做的。

  远离反社会型人格人士、远离混蛋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