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山之四季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山之四季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24 20: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山之四季读后感精选10篇

  《山之四季》是一本由[日] 高村光太郎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之四季》读后感(一):松浦弥太郎:高村光太郎的《山之四季》

  大约五年前,我到了岩手县花卷市走访高村光太郎晚年居住的山庄。

  我对于先前只看过照片的高村山庄十分向往。“山庄”说来好听,但其实就是了不起只能容下一个人睡觉的简朴小屋。平常风就从一片木板隔成的墙壁缝隙间“咻咻咻”吹进来,据说在下雪的冬夜,一大清早醒来棉被上都还会积雪。高村光太郎在小屋前方耕田、种菜,过着自给自足生活。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瓦斯。自行挖掘的厕所四周围起的壁板上写了“光”,凿了一个洞借光。

  髙村光太郎在妻子智惠子过世后,回顾自己人生,以“疏散”的名义在这里过着宛如赎罪般的生活。每当感到孤单时,他就会从视野良好的山腰大喊:“智惠子——智惠子——”

  《山之四季》这本随笔集,记述了高村光太郎在山庄的食、衣、住和山脚村民交流、花卷温泉以及宫泽贤治、对于美与真实想法回忆录等,优美文字就像在对孩子诉说。

  第一篇是《山之雪》,我好喜欢这篇文章,一次又一次抄写、朗读。

  我的梦想就是哪怕只有一次也好,能在积雪的冬夜,在山庄住一晚,阅读高村光太郎的《山之雪》。

  摘于台版《日日100》

  松浦彌太郎(日)| 原作

  葉韋利 | 翻译

  一起来出版 | 出版

  《山之四季》读后感(二):越过经验天真

  这本书有趣吗?

  前几篇写雪写春天,读来不过是“哦,又一个约翰缪尔”,直到62页。

  他写自己参加了一个剪纸画展览,作者叫智惠子,已经去世。高村先生称她“智惠子小姐”,说她的作品自由、本然、泽、丰饶,偶尔还有诙谐味道’”,说她创作时“用美甲那种小剪刀,前端是弯的”,最后又提到一位精神医生评价“这些作品中只有三张能被认定为精神异常者的作品”。有热情但是又谨慎,好像隔着玻璃在触碰一个人一样

  读到书最后一页的年谱才知道,这个“智惠子小姐”就是他的亡妻,是艺术家更是他的灵魂伴侣——1938年因为精神疾病去世的长沼智惠子。他为她写了一整本诗集《智惠子抄》的那位“智惠子小姐”。

  38年妻子去世后,高村先生先是沉浸在痛苦中一度无法创作,而后又为侵略战争摇旗呐喊创作文学作品。而隐居到岩手县,则是日本战败,东京和花卷的居住所均在战争中毁坏之后的事。他是“一介无名游魂,过的是这样孤独的生活,没有父母,也没有妻儿”,“一边思念爷爷、父母和智惠子,一遍思考发生在日本的巨大变化,对于自己过往行为进行深刻的检查”。从欧美游学的海归,到日本艺术届叱咤风云人物,再到这山间小木屋中独居的老人,这已经是近乎于自我惩罚的隐居了。

  所以回过头来看这本小书,文字里的风景便有了超乎风景以外的意味。他写最寻常的野花、飞鸟和四季,写一起居住的农人,写自己不擅长的农活,写朴素又有滋味饮食。然后,他好像隐藏起了原本的那位“高村光太郎”,就好像他不提及“智惠子小姐”是他的妻子一样,转而把这些情感都寄托给自然万物,因此四季有情。而与山之四季相伴,“所做的任何事,都是顺其自然,一点也不觉得孤独”。

  这是天真,而超越了经验的天真才是最大的天真。

  高村光太郎好像没有中译本,以上均由百度而来,如有了解的人请帮忙给大家详细介绍就更好了。以下是一篇我找到翻译他诗作的博文,引用,谢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aa179b0101av2h.html

  《山之四季》读后感(三):人生之书

  “日出于东方,哪管横云遍天上,今日是晴日。”

  看高村光太郎的这本《山之四季》,心里非常舒服缓和而冲淡的语调,写着自家门前的风景,写种的东西,吃的东西,喝的东西,看到和遇到的鸟和小兽。被他的笔带到一片旷野中去,此间种种,都活泼可喜。

  一边看,一边想:这人是谁呢?他是怎样到这山间的呢?他不像单纯从东京疏散到乡下的,文笔的深度明显是个文人。像是他主动选择了在乡下隐居,而不是采风的过客。只有住下来的人,才有笃定心情四处闲游,细细体味。而不是旅人心态,走马观花多多益善。家安在这里,才能与四季同步,知道每一季节风的味道。

  他提到的剪纸艺术家智惠子是谁呢?为什么要写了她剪纸的艺术之后,再加上一句“这些作品中只有三张能被认定为精神异常者的作品”呢?她是精神异常者么?他跟她认识么?

  安然地写种地,也悠然地写秋虫;安然地写疾患,也悠然地写茶饮;安然地写村人,也悠然地写鸟鸣。他极深地入世,竭尽全力地讨生活,也极高地出世,所关注的世界,是精神的和艺术的世界。我一直在搜索他所泄露的信息,想知道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念头,在读这本书期间一直不曾停歇。

  他是个文人,因为他提到出书的事;也是个艺术家,因为他提到过画室;是个身体不好单身汉,咯血、肋间神经痛;是个老人,因为老迈而不能多耕田,多种菜;是个有地位的人,提到过的几个交往过的人不是有志于振兴地方的财阀就是某方面教授专家离开过日本,因为他提到过住在意大利和巴黎......

  他是一个有“过去”的人,我能从他的文字里看出来,却说不出来。这种感觉,就是曾经沧海的人,现在过着平常日子平淡却有热烈的欣赏在里面。这感觉非常强烈

  一直到书末的小传和年谱,才使我恍然,自己的感觉真的是对的。

  风吹过参天大树跟吹过小草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山之四季》读后感(四):浪漫科学读本,一起来给书里的名字做个图谱哇

  我们倾向于认为自然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封存着人类对自身意识的远古记忆

  当身体整日穿梭于结构化的建筑体系化的交通,二手信息所建构的景观之中,我们的意识和记忆在一团抽象中起起伏伏,却无法呈现具象世界的诸多细节

  山路是具体的,马路上的速度是抽象的;

  树木是具体的,建筑内的景观是抽象的;

  人和事件是具体的,新闻和舆论是抽象的;

  劳作是具体的,理想是抽象的。

  想到这里,“隐居”这个词就在人生字典里失了色,生机勃勃生长起来的则是“忍冬”、“赤杨”、“金线花”,“蝮蛇”、“狐狸”、“郭公鸟”等动植物的名字,还有“花卷”、“陆奥”、“阿多多罗山”等地名。可见,我基本是把《山之四季》当浪漫的科学读本来看的,与之相伴阅读的还可有法布尔的《昆虫记》和理查德·梅比的《杂草的故事》。读着读着,事物的名字逐一显现。

  不禁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性感魔力所折服。如“七月一日”那一节开头的句子:“日出于东方,哪管横云遍天上。” 做一朵云、做一棵树、做一只狐狸,做一个人,本质上,都是各自运行各自的周期。缤纷的小个体,前前后后冒出来,兀自运行,循环往复

  与之相比,很多主观的体验就不那么紧要了,比如,难以将老房破地板上的阳光豪华江景房内的阳光,一比高下,他们或许同样是可爱的,抑或可憎的,但可爱和可憎,似乎也是相同的。奇妙的是,理解了这种相同,他们又时时刻刻显得可爱了。于是不知为何,就像个傻瓜一样,很容易感到愉悦

  《山之四季》读后感(五):上帝赏的礼物:会享受孤独

  人就像一个带线的陀螺 生来开始旋转 每次却有不同 或上或下或横着延伸出去 尝试接触着更远的世界 但大体都在一个圆圈之内。线不断抖开 圆每次也在不断变大 一生也就这样旋转着过去了。奇怪的是直到最后 我们总会踏着散落一地的线转回陀螺开始的地方 这个时候即使没有了线 我们也自发的徘徊在这里 不愿离去了。

  我始终这样想着 人终究是要回归孤独的 但高村光描写的世界已经使我开始期待年老以后独自一人的生活 纯天然的生活才最吸引人 使人归于最原始的地方。纸醉金迷 奢华享受在这淳朴简洁的生活面前 显得都无关紧要。我深深被这种感觉吸引 那些毛茸茸的小动物 白皑皑泛着宝石光芒的雪地 都使他充满了享受。这样的生活不再是煎熬 就像是他理想中的桃花源。这是一本可以反复读的可爱的书。

  《山之四季》读后感(六):城市者的山居

  对于写山居的著作,多少是有些感情的。

  我打小就生活在山间,在一次次的离别与重逢中,生出了无限的乡愁。

  从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迟子建到阿勒泰的李娟再到杭州城的宋乐天。我追寻她们的脚步,去窥探中华大地不同而又相似故乡

  恰逢去年的这个时节,我读了宋乐天的《无尽绿》。早前的我以为江南水乡与天府之国应该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许多与家乡相似的风俗、吃法相同的山间食物。一样的家长里短、一样的简单质朴。惹得我对家乡一草一木的深深思念。之后趁着假期,回了乡下老家一趟。背着包、带着笔记本,开始了一场一个人的山野之旅。

  《山之四季》读后感(七):如果也给我一个机会在山中隐居7年……

  我猜,十个人中有8-9个人,都有隐居山林的愿望。即便不考虑隐居时间长短,也希望可以有那样一个“自己的时间都是自己的”的日子。

  高村光太郎山居留影

  《山之四季》读后感(八):山中孤独

  《山之四季》是和梭罗《瓦尔登湖》差不多的隐居文学,创作的背景是日本战后的反思。

  虽然在偏远的地区,高村并没有觉得有太多的孤独,反而认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更容易产生孤独。在乡村淳朴的人情中,人与人之间不设防,关系和谐。而生活的环境虽然恶劣,却别有一种自然的情趣

  在孤独的环境中,不觉得孤独,反而热爱这样的环境。这需要强大的心智。面对孤独,依然可以描写和记录周围的世界。在山中,能保留下来的东西只有随身的物品,而书籍只能携带少数的几本。如果换做我们处于那样的环境中,一定要珍惜手头拥有的,并且热爱这个世界。

  《山之四季》读后感(九):慢看

  看《山之四季》时,我正坐在摇摇晃晃的开往成都的火车上。窗外是薄雾,是满眼葱郁的山林,从平原驶入山地,从城市途径山野,那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很贴合这本书。如果不去了解高村光太郎的生平,或许就会像我一样,认为他是一个现代的隐士,因为文字质朴简单,我揣测不到他的人生经历,只在字里行间感觉到这就是我向往的大自然。然而他生于百年前,有显赫家世和渊博才学,留过学也经历过战乱,独居山林时,却已经孑然一身,除了读书写字,和当地居民并无二般。但大自然慷慨地馈赠给每个人的东西是一样的,所以在静心阅读时,不分高低贵贱,我们都会产生共鸣,对山里的雪霜露雨、花鸟虫兽产生一种亲切感。书适合慢慢看,适合翻看纸质版。

  《山之四季》读后感(十):若无其事微笑

  在《山之四季》里有一篇写到山里夜空中的星星,“从那里看到的天体和从东京看到的是大不相同的”。看到这句话时,我心想:唉呀呀,看高村光太郎的这本书不正是这种感觉吗?不同的作家所写的散文会散发出不同的光泽,带给读者的感受也不同。从这里看散文,也有一种大不相同的感觉。“可能因为山里的空气比较澄净,我们也能够清晰地看见夜空中的盛景。”作者随后只用简短的几句话,就将星空之美转至大自然带来的喜悦感悉数传递出来。山里澄净的空气感也尽数传递在这描述山景的文章里,文字的简朴反而更巧妙的衬出情感的真挚突然觉得好看的散文原来可以写得表面如此清淡,底子里却是浑厚丰满

  《山之四季》是日本诗人及雕刻家高村光太郎的山居笔记,共收录了15篇文章,冷清之处有热闹,平淡之中藏着深情。就像作家所镂刻的“光”,那种美好的意境无需刻意为之,给一点空间,光就能照进来,无需色彩斑斓霓虹闪烁。经过青年时的叛逆,痛失爱妻,战时的“迷失”,再到家也被战火所毁,最终以“疏散人群”的身份独居山间,在这种心境下所留下的文字中却反复提到大自然所带来的感动。很容易令人将这种感动与山中的独特的环境联系起来,似乎是澄净的空气带来澄静的内心。而我更愿意相信是因为有了澄净的内心,才能感受到这独特的山之美景

  作家蛰居的岩手县山间,每年11月开始下雪,次年5月雪才化净。关于雪的文章,在整本书里占了大半的篇幅,每一次读到关于雪的描述都能感受作家那发自内心的喜悦。雪中的一切都是精巧美妙的,唯独人却容易在白茫茫的一片中迷路。山中有许多迷人生物,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主角各不相同,有花有树有食物果子还有小动物们。山中的蘑菇,还有掉落屋顶的粟子,以及猛然而至的蝮蛇,物资匮乏的年代却有大自然的馈赠。高村用他“唯美主义运动家”的眼光触及山间里的每一事一物。我最喜欢的却是那热闹的欢庆场面,送食物来的孩子们,盂兰盆节的酒宴,“吃猪头大会”,村长家的荞麦面……山里每个人都带着“生而为人的最初的质朴”努力的生活着,营造出这一片详和美丽的氛围。作为在山中居住过的人,我很怀念山中夏天的那种清凉与蝉噪的交织感,而高村先生的夏季却是身体不适带来的诸多不便,关于夏季的文章在这本散文集中着墨并不多。然而无需太多内心的剖白,也没有励志的鸡汤,身体不适似乎也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静静的忍耐着等待季节转换。在季节的转换中,度过山中四季,一年又一年,乐在其中。

  看高村写到独居生活时对孤独的感想,身体的不适、智惠子小姐的剪纸遗作展等等,也就明白了他所写的那句——“我们在心底深处蓄满泪水,若无其事地彼此交换微笑。”(《泪》)

  微笑,是最好的选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