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民主的细节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24 20: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精选10篇

  《民主的细节》是一本由刘瑜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一):不敢直视的细节

  首先,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宣传美国民主制度的书。尽管作者没有故意编造些什么,也没有对美国的民主制度大唱赞歌,更没有直斥相比之下我天朝的制度如何相形见绌。但是,不难发现的是,作者是由衷的欣赏这种制度的。

  这种坦率,这种随性估计是本土学者中少有的。当然了,毕竟写书之时作者在美,假如当时就已经回国,要评个职称什么,也许口气就会大不一样了。说的我好像很懂一样,其实我这只不过是世故地猜测而已。更可惜的是,大多数同胞都已然如此世故了。这便是天朝制度造成的悲哀吧。

  人家制度好,就要承认,连承认不如人家的勇气、气度都没有还谈何虚心学习,更别说超越了。

  人家制度好,不但不承认,还要不停抹黑,于内宣传自己的制度最好,于外鸡蛋里挑骨头,貌似很有面子,其实可笑至极。

  民主在于细节。真的。全国有多少人去首都开会不重要,重要的是全国有多少人拥有发言、选举的权利。太大太空一直是我天朝产物最令人作呕的地方,如果有一天,我天朝的民主也如此一般深入国家的每一条毛细血管的话,我想,到时候也不会再有人觉得我们不如谁了。

  你说是吗?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二):政治生活自由空气、民主是粮食

  读刘瑜的书就像在拖着女朋友情感的博物馆遨游,既恰意,又能增进知识。捧着她的书就不想放下了,不但折服于她驾驭语言文字能力,更欣赏她那颗透彻、理性而又细腻的心。

  从一个对政治"去他妈"的心理再慢慢得开始关注身边一切于生活相关得东西。对自由、民主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政治就是生活,而自由和民主是空气。两者辩证统一存在着。关心政治并不是知道某某领导又贪了多晒钱,有多少情妇;也不是关心某某领导得政治格局和官途走向,更不是掏心掏肺热火朝天得探讨某某主义的好坏,而是生活中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市民,兢兢业业工作者、默默无闻的纳税人,政治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

  其实有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想去关心政治,正如书中所说,在中国,参与政治的成本太高。我们就像一个垃圾桶,从小学大学都不断地被灌输叉叉主义的优越性和叉叉主义的劣根性。但是我们从来都不去问为什么。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很多事情为什么就这样了。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也在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慢慢得、被动地民主了。任重而道远啊。

  国外可以为了增加税负,减免学费、更不提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去争取自己的权益,这种行为可能在有些人看来是无用的,甚至是不可理喻的,这样会降低政府的决策效力。我以前也是一个存在即合理的拥护者,典型的犬儒心态。但是慢慢地我意识到,有些东西它是被合理了,并不是大自然的产物。

  历史向前的巨轮是抵挡不住的,但是前进的速度不但取决于高高在上的政府决策,更多地取决于我们这些零零星星的小屁民去推动。

  tw ,我从书里面也看到刘瑜的孤独和不甘心。虽然你结婚了,但是你还是很多文艺男心中的女神啊,哈哈。期待你的更多好作品,让我不会觉得生活无聊和乏味。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三):书评 - 民主的细节

  经人推荐,把刘瑜的《民主的细节》找来三下五除二的看了,却比较失望。也许因为我是冲着她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的头衔去的,我期望的大约是比较系统的、中美政治体系对比入门书。但是,就像副标题随笔”一样,这本书真是一本随笔、杂文、感想集,她基本是拎来一个美国政治的轶闻野史加几句关于中国国情的点评,便成一片杂文。当然,人题目也说了,是“细节”,所以真是凌乱风中的细节,完全没有一点框架。公正一点的说,这杂文集里面散落着一些睿智的语言,她的文笔的确不乏犀利、活泼;这些轶闻野史也可以茶余饭后消遣一读。但是,就不要抱着读名校政治学博士著作的期望来读就对了。我想起那句话,也许是对的:认真你就输了;象牙塔外不谈学术。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四):民主的思考——《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

  刘瑜的《民主的细节》,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和认识美国的现代政治,在这样的一本政治书中,没有宏大的政治口号,没有深奥的政治理论,更没有伟大领袖的歌功颂德,我所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鲜活的,立体的美国。刘瑜的一幅幅美国的民主“写生”,把我彻底带入了大洋彼岸那个一直被习惯叫做“美帝国主义”的国度,真真正正感受到了“万恶的资产主义社会”下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的美国人民的“苦难生活”。

  我发现,真实的美国即和“帝国主义”无关,也不像亲美派们描述中的那般人间天堂,刘瑜为我展现的美国,是一个充满各种社会矛盾却又能良好运转的美国,是一个在自由与平等之间不断平衡的美国,是一个各方势力犬牙交错相互制衡的美国,是一个吵吵闹闹并不完美却又充满活力的美国。而使美国成为美国的,离不开民主二字。

  按照书中的章节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权力制衡

  以前,提到美国,脑子里的反应只是自由与平等的模糊概念,通过读刘瑜和林达的美国政治观察,才渐渐明白这所谓的自由与平等是如何实现的,那就是权力制衡。权力的制衡表现在多方面: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制衡,联邦权与州权的制衡,政府与媒体的制衡,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制衡,官员与选民的制衡,宪政的制衡等等。正是这错综复杂的制衡关系,让每一方的势力都难以一家独大,从而使权利真正地被关进了笼子中。

  反观某国,三权合一,中央集权,媒体必须遵守“七大底线”,民间NGO被不断封杀,选举变成走秀,宪政成为敏感词,权力的恶魔可以“自由自在地”张开血盆大口。。。

  由此可见,制度的建设,是一个国家的治国之本。一个好的制度,必然是尊重人性的,而人性本质上就是自私贪婪趋利避害的。于是,民主制度选择用权力制衡来约束人性中的那些恶,使之从根本上没有发挥的余地;而集权制度则会放大人性的这些恶,最终造成社会资源全部流向权贵阶级,社会丧失平等和流通,公民权利无法得到保障,底层阶级的不满只能通过维稳强行压制,整个社会像一个充满怨气的高压锅。

  应该说,新任政府的上台,确实采取了很多惩治腐败恢复社会公平政策,但我对此并不乐观。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这种自上而下的权力约束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权力的野草必然会春风吹又生;而真正能够根除的,唯有自下而上的制衡:实现政治透明,接受监督与质疑,把选票还给人民。当土壤变为坚石,纵是野草也必将无处生根。

  而国内很对理性反对民主的声音(五毛的叫嚣忽略),有一个重要的理由是民主会影响政策制定的效率,我一度也对此产生了疑问,直到看到刘瑜一针见血的回答:“公民参与决策过程不见得会降低“效率”。它可能会降低“政策制定”的效率,但是它往往会因为切合民意而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而且它可以通过提高决策的合理性来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一个聪明的政府,应当欢迎民意。”——联想起政府一直以来各种拍脑门政策的朝令夕改,顿觉刘瑜的分析实在精彩

  (二)公民社会

  以前,一提到公民二字,我马上想到的就是自己应该享受哪些权利和保障,比如我应该有言论自由,我生病了应该有医保,我应该接受义务教育,我的私有财产应该得到保护等等。所以,一想到公民,我就马上就理直气壮义愤填膺起来,一副国家亏欠我太多的嘴脸。诚然,与美国相比,中国老百姓们享受到的公民权利确实有限,甚至现有权利还在屡遭权力的践踏,因此,对于美国人民“水深火热”中的生活羡慕嫉妒恨一下也实在是在所难免。但是,刘瑜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告诉我们,公民二字绝不仅仅意味着权利,还应该包括义务责任

  那么,什么是公民责任呢?在我看来,公民责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遵守公共秩序,另一方面则是维护公民权利。在民主社会,这两者都应是民众的自觉意识,是渗透于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而在集权社会中,“遵守公共秩序”被当权者们利用为维护统治的工具,并且处心积虑地将自己伪装成公共秩序的代名词,从而喊出“忠君效国”,“坚定不移跟D走”等政治口号蛊惑人心;而对于“维护公民权利”,则被统治阶级当做烫手山芋,惟恐避之而不及,对于公民自发的维权行为,则挥起维稳的大棒,不分青红皂白一棒打死。

  当然,当权者气急败坏的打压是一方面,国人性格中社会责任意识的淡薄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大多数人对于民主的认识还仅仅是“把权利还给我”,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

  对此,刘瑜写道:“只掌握了“权利意识”,而没有掌握“责任意识”,只是学会了民主精神的“皮毛”。事实上,当一个社会的公民还仅仅停留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的阶段,它的民主制度肯定还是夹生的。一个真正牢固的民主制度,需要的不仅仅是“当我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我要坚决捍卫自己的权益”,而是“当我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你要坚决捍卫我的权益,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我要坚决捍卫你的权益”的责任共同体意识。”

  在我看来,所谓公民责任,归根结底还是争取公民权利的一种方式途径。我坚决捍卫你的权益,其根本目的并不是要帮助你,而是借此表达我的立场——任何人的合法权益都不容践踏,这其中也当然包括我的。正所谓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公民责任的履行,根本目的还是为公民权利的争取提供更坚实的群众基础。所以,履行公民责任,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心怀天下”,“舍己为人”,说到底还是为自身利益服务。说到这里,似乎又有了点揭露“资产阶级自私自利丑恶本质”的味道,但恰恰相反的,这种本质上的自私才是符合人性的,因为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话说回来,真正“丑恶”的反倒是不承认人性自私而鼓吹“为国家无私奉献”的某某主义了。所以,再回到国人的责任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讲,与其说国人目前缺乏责任意识,不如说国人缺乏的是权利意识的远见。

  (三)自由与平等

  一直以来,我对于自由与平等的理解都是感性层面的,一提这两个词,脑中闪现的都是美国总统慷慨激昂演讲“人人生而平等”,以及美国人民想骂谁骂谁的言论自由。通过读刘瑜和林达的书,才对自由与平等多了一些理性认识

  政治意义上的自由,其实并不是你想干啥就干啥。相反地,在民主社会,自由往往是通过健全的法治约束来实现的。仔细想想道理也不难,每一个个体的自由并不是完全孤立的,社会是每一个人相互联系的产物,这就意味着,我的自由可能会破坏你的自由,你的自由可能也会干涉我的自由。所以,在群体社会中,绝对意义上的自由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实现社会公民的相对自由,这就需要法律来保障,法治的根本就是大家共同承认的契约——我拥有我的自由,但前提是不伤害你的自由。所以,某种程度上讲,一个国家的法制越是健全,这个国家的公民就越自由。

  再说平等。与自由相同,平等也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某个主义所宣扬的绝对平等相信大家都见识过了,其所造成的社会灾难相信没有人再愿意经历问题就在于,什么东西需要平等,什么东西不需要平等?我想,正如独立宣言里那句著名的“人人生而平等”所揭示的,每个人出生时,其与生俱来自然属性应该是平等的,这些自然属性包括性别、肤色、种族、性取向等等,一个健康的社会,不会因为这些自然属性的不同而对某个群体区别对待。当然,除了自然属性的平等,社会还有责任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利,比如穷人老人、残疾人、病人等,从而保障每一个社会人都能有平等的生存权。而这样的保障是通过有限程度的社会资源再分配实现的,也就是社会福利

  最后再来谈谈我所理解的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关系。如果说食物,性,睡眠是人类作为个体生物最基本的自然需求,那么自由与平等就是人类作为群体区别于动物的最基本的社会需求。我曾经一直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现在才发现,原来自由与平等并不是可以共同实现的,在很多时候两者是对立而不可兼得的。过度的自由会伤害社会的平等,而过度的平等则会扼杀个体的自由,而政治制度的建设,归根结底是在寻找这两者之间的一个平衡点。自由与民主,有时候就像是跷跷板的两头,此消彼长,永不停息,而能够维持这一动态平衡的支点,则是健全的民主制度。民主制度不是万能的,它没有办法使跷跷板实现静态平衡,但迄今为止,也唯有民主制度能够保证跷跷板不会轰然崩塌。最后,借用刘瑜引用的丘吉尔的名言:民主是最坏的制度,除了那些被验证过的制度之外。

  读刘瑜的这本《民主的细节》,我最大的收获其实并不在于了解了西方民主政治,而是深刻理解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政治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政治家们导演的舞台剧,观众若是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一味地轻信眼前的一片繁花似锦,最终也必将成为政客们手中的牵线木偶任人支配,又何来的民主自由呢?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讲,一定是希望“子民们”越傻越好,越蠢越好,最好像机器人那样言听计从,这样才能保证其坐稳江山,这也是几十年来国人一直被不断洗脑的根本原因。所以,“中国梦”的实现,真正需要的是每一个国人都树立独立思考的意识,明辨是非伦理,绝不人云亦云跟风从众,只有这样,当权者口中的春秋大梦才会真正变为每一个公民所能切身享受的梦想成真。

  最后,将刘瑜这本《民主的细节》书中个人深有感触的语句抄录如下(键盘敲了好几个小时啊~~~),与有志者共享。

  (一)托克维尔的那场旅行

  美国的开国之父们在设计美国宪法时,主导思想本来就不是“民主最大化”,而仅仅是“制衡最大化”——p4

  区别暴政与否的标准不在于人数,而在于“不容分说的强制性”——p4

  联邦党人的“精英治国”和“充分制衡”精神,以及反联邦党人的“平民自治”和“权利底线”精神至今仍然是美国政治的两大支柱。美国宪法之所以经受200多年的考验仍然不过时,就在于“平民自治”精神为民主制度提供活力,而“精英治国”精神在政治互动的过程中提炼理性。“权利底线”精神为权利的不断扩张提供了基础,而“充分制衡”精神使任何权力的扩张不至于转变成专断的权力——p5

  当今中国很多左派和右派之争、生存权和人权之辩,往往是假问题;如果左派真的想治理腐败、推进平等、维护民主,就无论如何也绕不开右派所倡导的言论、集会、结社、初版自由权等问题。自由之不存,平等将焉附?——p9

  平等派和自由派之间的拉锯造成的妥协可能令双方都不满意,但自由和平等之间的这种张力,却是一个健康的政治制度应有的特征,它是“权利与权利”之间的斗争,而不是“权利与权力”或者“权力与权力”之间的斗争,因而可以说是政治斗争中比较人道的一种。与其说它反映了“邪恶的政客、资本家与善良的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不如说它反映了社会内部、人性内部对不同价值的追求。本质上来说,它体现的是个体主义政治观和集体主义政治观之间的认识论差异,而人的个体性,和人的“阶级”、“种族”、“宗教团体”、“性别”等集体属性,都是政治必须正视的现实——p11

  “精神上开放”并不是说要去无条件地顶礼膜拜西方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而是指搁置政治上的判断、真正出于知识的兴趣,去从细节上、从实际事务上去观察、去比较不同社会的运转方式。只有当一个人观察那些书本里的词汇如何在现实政治中展开时,才能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且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公共生活方式——p13

  民主从功能上讲是制衡的一个维度,真正的民主不仅仅是选举,真正的选举也不仅仅是投票,而是一个无数公民向公共生活凝聚的动态过程——p18

  权力制衡的意义在于促进利益均衡。通过充分制衡做出来的决策,一般不至于“赢者全赢,输者全输”,各方面利益都能沾点光,从而缓和政治矛盾——p20

  除了利益均衡,充分制衡另一个更大的好处是提高政治决策的理性成分。一个好的民主制度,不仅仅是为了实现不同利益之间的简单加减法,而是在不同利益集团的对话当中找到一个最合乎公共利益的政策方案——p20

  只掌握了“权利意识”,而没有掌握“责任意识”,只是学会了民主精神的“皮毛”。事实上,当一个社会的公民还仅仅停留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的阶段,它的民主制度肯定还是夹生的。一个真正牢固的民主制度,需要的不仅仅是“当我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我要坚决捍卫自己的权益”,而是“当我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你要坚决捍卫我的权益,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我要坚决捍卫你的权益”的责任共同体意识——p26

  公民责任意识最好的起点就是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所谓制度建设,一部分内容是制度改革和创新,而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则是对现有制度的尊重和实施——p26

  当人们普遍缺乏“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时,制度要么形同虚设,要不就意味着大到惊人的实施成本——p27

  当权利意识的觉醒大大超越责任意识,政治动荡也就几乎不可避免。避免矛盾激化时的过激参与的最好方式就是鼓励常态下的温和参与,只有允许民意的细水长流,才能避免它的山洪暴发——p27

  自由是“中和”民主的一种碱,调和民主天然蕴藏的腐蚀性的酸。没有自由的“民主”,最终会退化成以民粹面目出现的极权主义——p29

  (二 )权利制衡篇

  (三 )公民社会篇

  观念的市场里,有各种各样极端的声音,但只要没有国家机器的压制或者煽动,老百姓的意见,总会通过一番摇摆,回归中庸之道。相反,把牛鬼蛇神死死关进盒子里不让透气,民意反而像个不断升温却没有出气的高压锅一样,慢慢凝聚越来越危险的压力——p64

  保护弱势群体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增强弱势群体的“自组织”能力——p65

  如果我们“社会各界”当初从来不曾为弱势群体的结社,集会,言论自由努力,甚至默许对这种努力的打压,今天我们是否真的有资格感到愤怒?也许我们更应该感到的是羞耻,而不是愤怒,因为当初的沉默已经使我们不知不觉成了这个罪行链条中的环节之一——p69

  发达的公民团体也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政治自由、政策导向、一定的经济水平、长期的公民意识教育的结果。一句话,美好的人性源于美好的制度——p81

  我不在乎别人的观点是不是和我的一致,甚至不在乎别人的观点是不是愚蠢,我在乎别人的观点是不是“独立思考”的结果——p110

  好的东西,就可以强加于人么?——p120

  在一个种族裂痕很深的社会,民主化有一个“社会准备”的问题,如果没有强大的公共领域在意识形态上与政治煽动家相抗衡,如果没有一定的民权运动作为民主化的基础,如果没有种族调和甚至同化的政策相配合,民主化很可能被煽动成多数对少数的暴政甚至内战,毕竟,真正的民主化不仅仅是政治体制的变化,而且是政治文化、社会形态的转型。在崇扬民主价值的同时,对民主化进程中的陷阱保持警觉,才是真正的“民主现实主义”——p124

  当一个大学生将自己省下来的20元钱捐给一个候选人时,他表达的不仅仅是对这个候选人的支持,而是一份实践公民责任的意识。花数十亿去挑选一个总统也许太贵,但是用这些钱买来普通民众对民主制度的信心、对自己国家的责任,却又物有所值——p128

  (四 )福利——平等篇

  马克思列宁所预言的“资本主义”崩溃没有发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通过民主机制,资本主义体系不断吸收社会主义的营养,努力制度创新,从而实现自我修复。话句话说,社会主义并没有被资本主义消灭,而是被资本主义同化了——p140

  一个社会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一个政治体系去消化问题、改进制度,而制度的纠错能力又绝不仅仅来自于某个部门或者领导的“良知”,而来自于“分权”的智慧;不同权力部门的“分家”,从而使弱势群体多几个安全阀——p159

  公民参与决策过程并不见得会降低“效率”。它可能会降低“政策制定”的效率,但是它往往会因为切合民意而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而且它可以通过提高决策的合理性来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一个聪明的政府,应当欢迎民意——p173

  据说民主的实施需要民众具有“民主素质”,我不知道有什么比公开透明理性的参与本身更能训练民众的“民主素质”,正如我不能想象除了跳到水里学习游泳,还有什么别的学会游泳的方式——p175

  商品市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事实上,观念的市场也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观念的平衡。既然是“人民内部矛盾”,谁胜谁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在这种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活力。思想这个东西,就像石头缝里的草,只要没有一只“看得见的手”将它连根拔起,总能悄悄找到自己的出路——p188

  (五 )法治——自由篇

  自由的悖论恰恰在于,自由的保障,来自于对自由的限制——p222

  (六)人物篇

  一个吵吵闹闹的社会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p246

  比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更重要的,是他抵达一个立场的方式——p293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五):偏见源于无知

  受制于天朝的内网,还有大量不负责任的媒体片面的解读美国的社会和政治,我和身边的许多朋友都对美国存在一种又爱又恨的态度,爱她的自由,可以投票选自己的领导人,爱她发达的科技和丰富的文体活动,但另一方面却恨她的霸道,欺凌弱小国家,搞军事政治同盟,到处炫耀武力。作者避开上述两个极端话题,讲了许多小例子,比如美国民众会因为麦当劳的咖啡烫伤自己而去投诉,最终获得一笔大的赔偿;某位司法部长因为开除几个下属而遭受全民口诛笔伐,进而辞职;美国前司法部长为萨达姆做辩护,逼迫政府限制对公民隐私的侵犯,不能以国家的名义而窃取公民的信息。这些看似‘奇葩’的现象,恰恰就是其社会自由民主的体现,容许异样的声音存在。

  正如书中所说,民主不是完美无缺,但找不到比这个更好的制度,也只能忍受其带来的不良现象。多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增加知识,减少偏见,因为偏见源于无知。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六):关于民主的启蒙——平衡之美

  以前,对于民主的了解,限于课本、新闻,看过这本书,真真切切,从生活的细节上,有了一番领悟。

  民主的关键词 ——制衡。联邦党人提倡精英治国,反联邦人号召更有活力的平民自治。谁也不比谁更好,于是,制衡成了一剂良药,在两者之间寻求相对平衡,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良性运转。

  哈贝马斯说,充分有效的对话是政治现代性的要旨。制衡体现的就是强制性的对话,制衡体制下社会拥有强大的自我纠错能力。三权分立+联邦制+活跃的公平组织+文化产业,经过这四种路径,各种分歧不断碰撞最后趋于相对平衡。

  政治制度有对应的政治文化。最好的公民文化应该是参与意识和服从意识的平衡,既有热情又有秩序。公民责任意识最好的起点是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不均衡发展,结局有二,要么政治冷漠,要么破坏性参与。所以,一个理想的结果应该是趋于平衡的。

  在美国,选A和B的差距其实没那么大,选谁都一样。既然都一样,那还大张旗鼓竞选会不会多余呢,不会,正是在这个竞争的过程中,实现政党趋中化,最后考虑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

  书里还从教育、医疗、养老等很多个细节阐述了美国的民主,总体感觉,那里的工人很牛,老人很牛,老妇人很牛,总之就是普通人都很牛,动不动就能吓对方一声冷汗。

  但是这种牛,也是有个底线的。某地交通局工会为了工人权益全城罢工的时候,做得太过分,到后面工人自己都骂起娘家的不是了,工会只好低下头来乖乖回到谈判桌上。

  呃...话题又回到制衡了。想起经济学中,最佳的点都是那个平衡点,A=B的点上,效益最大。平衡,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七):脚踏实地的民主

  为什么取名“脚踏实地的民主”?因为这就是这本书的一个特色,通过“权力制衡篇”、“公民社会篇”、“福利平等篇”、“法制自由篇”、“人物篇”这6大分类中一个个真实、确凿的案例把民主这个看似虚无飘渺的概念拉到了我们身边,告诉我们“民主不仅仅时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公共生活方式”。

  平等、自由、权利、权力、制衡我想是这本书的几个关键词。通过一个个小案例,作者让大家更深刻的了解了这几个词。

  从美国建国初期联邦党人的“精英治国”、反联邦党人的“平民自治”,到现在美国社会对于“平等至上”和“自由至上”的拉锯。然而,民主不全是自上而下的,美国活跃的公民组织、媒体、选举投票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美国人是如何展现民主这种公共生活方式。

  或许以前对于民主的只有笼统的概念,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民主已经从模糊一团变成了清晰可见的一个形状,它的核心是“美国政治中的平等观念”,主导思想是不是”民主最大化“而是“制衡最大化”,所以美国政治是一个巨大的“制衡机器”,最重要的是它具有相当的自我纠错能力,从而能够实现点滴改良。这样的民主最大的好处,是在于正视整个社会中各种复杂的利益,然后通过政治机器促进利益均衡,在效率与公平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点,同时又保证了决策的理性。

  另一方面,值得关注的是关于美国人的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这也是维系民主重要的因素,前者使美国人对自己的个人权利保护意识极为强烈,不仅是自己的权利,还有他人的权利,而后者则体现在美国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在不停地呐喊“民主”的同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自己“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也是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最后引用作者的一句话“民主通过将公共生活的重负压在每一个个体的肩膀上,挑战每一个人的心灵和头脑。如果说劣质的民主,正如专制是给个体提供一个隐身于群体之中的机会,那么好的民主则是鼓励每个人成为他自己,依赖于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把‘一个人永远地抛回给他自己’,这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呢?勇敢的人和怯懦的人,勇敢的民族和怯懦的民族,也许有不同的回答。“

  而我们自己是不是做好了成为自己的准备呢?这值得我们反思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八):打开一扇窗

  以前对于民主的概念就是:投票选举。就再没有其他想法。而刘瑜的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更多关于民主的东西、民主的“细节”。

  你若要问我民主是个什么概念,抱歉我现在也说不清,对于我来说民主一种感觉。刘瑜通过书中众多的小案例告诉我们美国的民主是怎样的,有哪些弊和利。看完后其实我脑袋是混乱的,有几个原因,首先对于政治我不了解,根何况美国的政治,所以书中提到的很多案例我不知道背景,不知道一些专用词,看起来完全没有概念;其次书中是以各种大大小小的案例作为材料,刘瑜分析各种细节和她的想法,案例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么,衣食住行政治样样都有涉及,每个方面都刚刚了解一些,但是又不深入,彼此之间似乎又没什么联系,所以让我看得很混乱。

  虽说如此,但这也可以算是我的一本政治或者民主的启蒙书,让我对政治有兴趣,想去更多的了解,它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更多的世界。虽然现在看不太懂,但是但是等以后再多读一些书,多了解些知识,绝对会再重读一遍甚至几遍,我相信会比这次看下来更有收获。

  这次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收获就是:民主于美国人民已经是深入骨髓的事情,贯穿他们的生活,成为下意识的反应,有这样的底层基础,上层政治平台的运行也更合乎人民的意愿。美国的政党虽然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有分歧,但是也有共同坚持的东西,他们也许是在玩政治,但是却也不敢抛开民众来玩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九):细节需要具现化

  和林达的认识美国一样,对想了解美国的人来讲,是一本很值得借鉴的书,也对一些国内情况作了点比较,至少某些方面提出了些反问。

  开篇最先涉及到的是言论自由,虽然宪法有所规定,但在实施上却是举步维艰,也就如同一个13-14岁的孩子,青春期的时候叛逆,家长还管的很严,一个天天声称要人权要独立,另一个就是天天害怕要出事,抱怨不听话。社会发展太快,从一无所有到互联网,再过几年可能连人工智能也会上线,管理者面对新事物有着太多的不放心,对未知的恐惧也是理所当然,但是,在认识和理解之后,采取的行动要是有违事态发展规律,这实际上就是人祸了,两耳不闻异见,这就是态度问题了,如此一来,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比如最近看到的因支付问题所出台的管理办法。集思广益,还是值得去做的,毕竟是有个人的视角盲点。

  另有一点印象比较深的是“巴克案”,一件对美国实施的平权行动的诉讼,巴克被大学拒绝录取,就是因为平权行动必须保证有色人种的录取比例,最高法院裁定保证有色人种录取比例违宪,但原则上支持“平权行动”。这个案件真是值得中国*员学习,哪里都以量化来解决问题,终将是谎言的开端,也是迈向自取灭亡的开始。量化可以让办事机构能有直接的参考坐标,帮助判断。然,也会有人会因此而走擦边球,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就像拆迁所引发的彻夜排队离婚,是因为只按户口计算拆迁费用,而离婚只是名义上;外贸公司可以把货物在海关处转一圈,然后申请出口补贴,是因为只按出口货物结算补贴,而货物实际无海外接纳公司;适用房量化规定难道是想说,不够格的人你们过得其实很幸福…欺骗开始萌生,质疑也将有幕后转移向前。很多时候制定规则的一方被玩规则的一方给打爆了,但又无可奈何,量化达标不给又不行,即使被判了初衷,造就了不公正……

  很多时候,美国的主义就是个刹车系统,不要让事情越走越偏,到不可收拾的时候,那就真的不可收拾了。

  说实在的,引用书中“美国的'社会主义'”篇章的最后一节的意思,百姓不会管很多,当自己的生活有保障了,爱叫什么共识就叫它什么共识。他们就是太担心了,多虑了。

  看完后,对一个问题产生了疑虑,彼得辛格和哈里亚特约翰逊的争吵,面对领养孩子的善意,选择性难道不就是浓缩了的恶意吗!河豚的肉极鲜,但料理人的手艺才是关键,一旦划破胆囊,只能丢而弃之。(辛格的主张会得到当下爱狗人士的强烈支持,因为可以产生共鸣,当然不能饿着肚子呐喊。吃饱好上路,三碗不过岗)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十):脚踏实地的民主

  为什么取名“脚踏实地的民主”?因为这就是这本书的一个特色,通过“权力制衡篇”、“公民社会篇”、“福利平等篇”、“法制自由篇”、“人物篇”这6大分类中一个个真实、确凿的案例把民主这个看似虚无飘渺的概念拉到了我们身边,告诉我们“民主不仅仅时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公共生活方式”。

  平等、自由、权利、权力、制衡我想是这本书的几个关键词。通过一个个小案例,作者让大家更深刻的了解了这几个词。

  从美国建国初期联邦党人的“精英治国”、反联邦党人的“平民自治”,到现在美国社会对于“平等至上”和“自由至上”的拉锯。然而,民主不全是自上而下的,美国活跃的公民组织、媒体、选举投票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美国人是如何展现民主这种公共生活方式。

  或许以前对于民主的只有笼统的概念,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民主已经从模糊一团变成了清晰可见的一个形状,它的核心是“美国政治中的平等观念”,主导思想是不是”民主最大化“而是“制衡最大化”,所以美国政治是一个巨大的“制衡机器”,最重要的是它具有相当的自我纠错能力,从而能够实现点滴改良。这样的民主最大的好处,是在于正视整个社会中各种复杂的利益,然后通过政治机器促进利益均衡,在效率与公平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点,同时又保证了决策的理性。

  另一方面,值得关注的是关于美国人的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这也是维系民主重要的因素,前者使美国人对自己的个人权利保护意识极为强烈,不仅是自己的权利,还有他人的权利,而后者则体现在美国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在不停地呐喊“民主”的同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自己“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也是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最后引用作者的一句话“民主通过将公共生活的重负压在每一个个体的肩膀上,挑战每一个人的心灵和头脑。如果说劣质的民主,正如专制是给个体提供一个隐身于群体之中的机会,那么好的民主则是鼓励每个人成为他自己,依赖于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把‘一个人永远地抛回给他自己’,这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呢?勇敢的人和怯懦的人,勇敢的民族和怯懦的民族,也许有不同的回答。“

  而我们自己是不是做好了成为自己的准备呢?这值得我们反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