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这一辈子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26 20: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精选10篇

  《我这一辈子》是一本由老舍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一):忙忙碌碌中平淡粗茶淡饭中生香

  这本书是老舍先生作品的精选集,他把不同时代社会气氛、风俗习惯、各种阶层人们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关于四季色彩渲染和关于人情的细致描摹增加了生活气息情趣,通过日常平凡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让人从轻松诙谐中体味生活的严峻与艰辛,配合老树的插画,自然形成鲜明、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完整丰富的一个世界

  在阅读瞬间,渐渐明白,平凡的一生代表碌碌无为;变得成熟也不意味着要丢掉初心。真正的生活,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那些过去朴素的人、朴素的生活,偏偏让你嗅到生活应该有的味道岁月免不了炎凉荣枯;人生免不了爱恨情仇;生活免不了酸甜苦辣。人生的长度,长不过春夏秋冬;人生的广度,越不过南北西东;人生的无常,无非也就是悲欢离合。人生苦短,不要负载太多的痛苦不堪;心里的话,有人听就是温暖郁闷的事,有人懂就是幸福。生活不简单,尽量简单过;人生不完美,尽量快乐活。王小波说过:“我对自己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

  日子,是在忙忙碌碌中平淡;生活,是在粗茶淡饭中生香;人生,是在坎坷挫折中历练;心情,是在百味杂陈中安暖。我们普通人,总是被生活的重担所压,每天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似乎总是抱怨生活疲惫而无趣,其实只要放开一点,任性一点,把生活中每个小细节的快乐都细细享受,那么,生活一定会回报给你更多的快乐。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二):文艺界尽责的大咖

  老舍原名舒庆春,是我国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但说来惭愧,他的作品我没有拜读过。对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的知晓也只是通过读中学时的语文课。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语文老师说老舍先生是最有希望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但他却因蒙冤投湖自尽了。

  这次有幸阅读了老舍先生的精选作品集《我这一辈子》,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语文老师那么说,也发现老舍先生并不是“文艺界尽责的小卒”,而是文艺界尽责的大咖。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老舍先生的文字朴实。这本精选作品集,既有老舍先生的代表小说节选,也有散文。但读来却觉得文字相当朴实无华。我们现在有些所谓的作家的作品,辞藻华丽,甚至通篇都是一些华丽辞藻堆砌起来的,没有真正的内涵,或者说是传达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一点都没有正能量消极,拜金。但这样的文字却相当受小年轻欢迎,真是令人匪夷所思。老舍先生的文字才应该多读,多推广,让他们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第二是因为传神。他描写人物,可谓栩栩如生。举个例子,他在《离婚》一文里描写老李是“其实老李并不丑,细高身量,宽眉大眼,嘴稍过大一些,一嘴整齐白健的牙”,描写张大哥则是“至于张大哥呢,长长的脸,并不驴脸瓜搭,笑意常把脸往扁处纵上些,而且颇有些四五十岁的人当有的肉”。所谓相由心生,两个不同性格的人通过这短短的两句话马上浮现在读者面前了。然后,张大哥“教育”老李时的样子,以及老李“聆听教诲”时唯唯诺诺的样子,马上就在读者的脑海里建立了。读文字,就仿佛在看话剧一样

  其三是因为其对女性尊重。无论是《骆驼祥子》还是《我这一辈子》,虽然都只是节选,但我都看到了老舍先生对女性的尊重,《骆驼祥子》里小福子的自杀对祥子是致命的打击,从此他郁郁寡欢开始消沉,再也不是那个初来乍到未来充满理想抱负并努力为设定的目标努力奋斗的祥子了。“我”也是如此。“我”在媳妇儿和师兄跑了之后,自甘堕落,对自己的一双儿女也可以说是不管不顾了。老舍先生把女性的在家庭中、在一个男人生命中重要性表现的淋漓尽做。可以说,婚姻男人的第二次投胎,幸不幸福女人说了算的。

  这可能老舍先生自小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有关。他在《我的母亲》一文里有详实的介绍。通过此文,一个朴素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为了子女任劳任怨,牺牲自我。这是旧时代大多数女性的真实写照。

  另外,这本作品集的插画我也很喜欢,颇有丰子恺先生的风格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三):生活是一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趣味就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微微暗些,再明起来,则暗得有趣,而明乃更明。

  几前年有幸采访过老舍先生的儿子舍乙老师,从他嘴里听到很多老先生的轶事和对子女们从来都不发火,永远笑咪咪的看着孩子们

  就是这样了一位平易近人,却把动荡时局下小人物的命运刻画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虽然很早就读过一些老舍先生的作品,但《我这了辈子》适合在春日午后,晒着太阳,喝着茶,磕着瓜子坐在摇椅上慢慢品的书。

  书的前半部分虽然是从《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黑白李》等作品中节选的章节,但你在读的过程中却丝毫感觉不到它是节选篇章。你为以为自己是在读一篇小小说。这也许就是大师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书的后半部分,用平实的语言纪录着想北平,英国留学期所见所闻,青岛及重庆的朋友们,然后是济南的冬天。一路走一路年一路笔下轻松幽默的写着周围人,想着自己的母亲爱着自己的亲人,一个可受又可敬的大师。能让人很容易看到生活中,那个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新鲜感,对身边的人充满了爱,对生活时刻充满了希望与激情

  最后写了自己的家庭理想,实则更像是理想中的“大家庭”。

  你会像听家里老人故事般的,品味到先生笔下乱世中小人物对现实无奈,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命运的抗衡,有情有意有爱有恨,每个人物都是鲜活。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四):读《我这一辈子》

  老舍的四世同堂记得小时候课本上学过,可是要问我情节,确是一点也想不起来了。如今这本书中,也有收录一些节选。这类书有些好处,一方面足以了解作者写作的文笔风格,另一方面对某些章节感兴趣,会吸引自己找来全文来看。比如“骆驼祥子“。我想这本书节选这个段落,真真的是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祥子一直会这么乐观身体这么健康吗?他的骆驼终将是卖了没卖呢?进城又遇到了什么呢?这战乱给普通老百姓都带来了什么?

  说来也是妙,我连着看了几篇,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黑白李…… 都是在战争,政局动荡的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生活,用平凡场景中的小镜头反映生活的大冲撞。语言看似自由随意,却颇含无奈与悲哀

  老舍讲故事好似在与你拉家常,随意而淡然,语言朴实而生动。他有自成一派的文学风格。蕴含在普通小人物身上的私利,烦恼,讲究,计较,亦或愿望,朴实,善良,都读来栩栩如生,每个人的形象都非常的丰满。好似在看一部纪录片电影一般的真实却无奈。

  我佩服的是在战乱时期,还有那么一些人,努力的在生活;还有那么一些人,努力在尽忠尽孝;还有那么一些人,在悲痛思考……这些朴实的情感,多么可贵中华民族靠这些信念,在战火中踉跄前行。老舍的书,实在是值得一读的。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五):光影红尘,次第众生——老舍的《我这一辈子》读后

  光影红尘,次第众生

  ——老舍的《我这一辈子》读后

  □曹辉

  本打算慢慢读一本书,没想到爱不释手。关于老舍,知之甚早,但对他整体的文学作品,只是零章片羽接触过,除了曾在课本中学过他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余并不了解,只记其投湖自尽。

  读此书之前的小插曲,也是生命的一朵清欢。书封面上有“老舍著”字样,这是打动我读此书的引子,更有趣的是“老树画画绘”的字样,这也足够勾起我的好奇。还以为都以“老”字开头的两个人,有什么渊源呢。翻来翻去找了下,未果。让我深喜的是封底的几小段吸睛文字:“这世上真话本就不多,一位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段对白。”还有“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天真,或者就能成个好作家了。”再有“走近老舍,重读老舍,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轻易打动我心的文字,这也是文道之缘吧。

  有了好感,再读进来,就像男女打对面满意后的相处,毕竟顺眼,接触就有种合意与融洽的感觉在。此书编得颇有意思处在于,第一辑“我这一辈子”辑名,其名是老舍的一篇文章,被收在此辑最后,有种垫底的意思,读后呢,觉着确实能垫得住。“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尤其斯琴高娃主演的虎妞,令人印象颇深。或许很多人没读过老舍的小说“黑白李”,个人觉着,写得甚好,读来过瘾。人物塑造有血有肉,骨骼俗中有奇,显得小说创作之精髓。兄弟俩因为爱上同一个女孩,曾有过微妙的关系,若诸君以为爱情这玩意儿不讲交情,那就错了。黑李竟然因为白李,让出了爱情,不仅已经牺牲了个爱人,黑李读完《四福音书》后,决定给他的白李弟弟来个“十福音书”,或者百福千福万福,他是不介意的,他只想分担老四的事儿。最后,黑李用刑场的生命的死,分担了白李的命运,把生的机会留给白李,他的弟弟。篇尾极富影视效果里的绵远余味,以白李所言作结——“老二大概是进了天堂,他在那里顶合适了;我还在这儿砸地狱的门呢。”老舍的笔调,令我深喜,没有那些闲枝蔓叶,干净中不乏柔情,这是执笔练家子的高深所在。

  “断魂枪”这篇小说也透着股文字江湖中老舍的飞花摘叶功夫来。开篇言简意赅: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像写意,更像白描,一句话勾勒出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历史背景。社会藏龙卧虎高手是不肯轻易出招的。黄胡子老头儿轻易战胜沙子龙的徒弟王三胜,却不能如愿逼沙子龙使出五虎断魂枪。且看这一幕——沙子龙下了台阶,也抱着拳:“孙老者,说真的吧:那条枪和那套枪都跟我入棺材,一齐入棺材!不传!”神枪沙子龙慢慢似乎被人们忘了。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老舍此篇小说,武侠风味深且馥郁,得人心亦得文髓。当然,“老字号”和“离婚”,也是值得一读的。

  此辑最后以“我这一辈子”收住,其间有魅力语——年头一旦大改良起来,我们的小改良全算白饶。漂亮!读到此,我真是意兴大发,真想跑到老舍眼前去,给他鼓鼓掌,说他写得怎么这么好!类似讨喜语句还有——我们做活,一边工作也一边游戏,仿佛是。我成了街面上的人,年轻,利落,懂得场面。给别人帮忙就等于消遣。我需要一些消遣。走心的人,写走心的话:在我这一辈子里,我仿佛是走着下坡路,收不住脚,心里越盼着天下太平身子越往下溜。他还说:我的精明与和气给我带来背运。人的好处不必一定就有利于自己。最令我感觉跌宕起伏的是,他写夫唱妇随的小两口,世人眼中的般配夫妻,小媳妇竟然跟人跑了,跟了一个家世、模样、口才皆不如的男子私奔,这对他来说,真是几辈子都解不开的心疙瘩了,别说他想不开,我都跟着想不开。如他所言,丢老婆是一件永远忘不了的事。老舍笔下这个“他”,爱是谁就是谁吧,至少我的嘴不野,不想挖地三尺找个原型出来。

  “小月知心只照愁”,说的怕是老舍某一时段的心境。老舍的这本书中,最出彩的是小说,也就是第一辑,写得笔触老辣又不失敦厚,有轻松戏谑亦有端严不苟,有生活亦有凌驾于生活之上的,有阴影亦有光明,照比他后面的写景写人散文随笔,好出很多档次。我个人认为,小说才是老舍文学创作的高峰。本想跳过第二辑“济南的冬天”,写景散文分明不是老舍的强项。可他在“青岛与我”的结尾中,冒出个调皮来,这份诙谐,让我失笑,不记录心有不安,也觉是对这个大作家的金句与幽默无人赏识的罪过。“对,有一件事我做还合适,而且很时行。娶个姨太太是的,我得娶个姨太太。又体面,又好玩。这才是写作的至高境界,笔随心走,率性随意却不失章法,给人回味亦撩人失笑。

  山倚疏星人倚楼。多少年过去了,当后人读老舍的文章,还会否有老舍当年写时的类似心情呢?想说第三辑“我的母亲”中几个读点。这辑中关于老舍母亲那篇,我没什么兴趣,倒是“婆婆话”很让人动容。三十四岁结婚新郎原因是自己挣钱不多,负担很大,不愿再套上一份麻烦,做双重牛马。人生不管高低贵贱,谁也逃不出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不过,马年之中也有些性子刚硬的,挨了一鞭,也敢回敬一个别扭。不禁自忖,现实中,有几个是也回敬命运一个别扭的人?独身,哪怕穷,总不致扩大灾情。所以不肯结婚,实乃明智。待到看他写“卖国贼很可能是慈父良夫,错处是只尽了家庭中的责任,而忘了社会国家。”这种深度剖析,想必正是老舍的宅心仁厚之处。老舍在“英国人”里说,一个有金钱与地位的人,走到哪里也会受欢迎。不失为对事实的描摹与状写。“宗月大师”是老舍作品里有份量的一篇文章,文不长,但算斤两之作。一个真慈善的人,从在家到出家,一直以善良为人生底色,散尽千金不需要复来,需要的是造福苍生。别有深意处在于,出家后,刘大叔叔不久就做了一座大寺方丈,不久被驱除出来。他是要做真和尚,不惜变卖庙产救济苦人,庙里不要这种方丈。方丈责任是扩充庙产,而不是救苦救难的。这话读得刺耳,却又如此真实,像锋利的刀枪。谁见到这位破和尚也不曾想到他曾是个在金子里长起来的阔大爷。实际上,宗月和尚的居心是与佛接近的。

  “我的理想家庭”这一辑,也有看点。至少对七十年代人来说,会产生某种心灵共鸣。“有钱最好”不是老舍的个人体会,是所有人的共感。苦命人当然到处受罪,富者当然不,富在深山有远亲呢。带着小情绪的老舍,坏坏地写“青岛的青山绿水是给诗人预备的,我不是诗人,青岛的洋楼汽车是给阔人预备的”时候,他可能不会想到,他这样写,让后世的读者阅罢怎样收不住眼里的笑意。现实与理想,是永远对峙的。现实能消磨人的理想,理想却多是水月镜花,禁不起生活的淘洗,动不动就露出其苍白与虚弱的底子来。遭洋罪的洋罪,老舍给咱解释得很透彻:是毛病,穷。他还说,倘若他一旦发了财,必定很喜欢青岛。他不能穷一辈子。说的痛快,写得得意,事实却那么残酷,残酷到自深于湖以悲壮赴死。如是对照,竟不忍卒读。我怕老舍的灵魂在冥冥中,用那种不甘心来看我,来告诉我强者只是貌似强大,实际不堪一击。

  别说老舍有他对理想家庭的向往,谁没有对理想家庭的憧憬呢。老舍想要的理想家庭是七间小平房,我也有类似想法。我想要一间书房,一间卧室,一间客厅,一间厨房,一个卫生间,一个衣帽间,这是我的理想标配,至于客卧,有没有,我倒是不计较了。老舍说了他的几不要,说有人白送给也不要,我觉得倒不必,他不要电话是嫌扰他静心写字,我想要是与时俱进,否则无法沟通。概因时代不同矣!对于老舍想要有树的小院,还想要一妻一儿一女,正常人都有这种正常家庭的渴望。但像他分工那么细,令我读来抿唇。

  年轻时我曾一度分不开老舍与郭沫若,也不知为什么,这二人我常弄混,包括二人的生平。后来,因一些浮出水面的什么开始对郭沫若的文字失去喜欢,而对老舍,则始终不远不近未曾深入了解过。今因读其书,捎带着重温其人生平,颇有好感呢。他和王国维都是沉湖自尽,这是我不喜欢的。文人因心事太过缜密而对生活一些磨难失去抵抗的意志,选择以死解脱,这是文人的大脆弱和小家子气。人应屡历苦难而不萎的。听说1968年,老舍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且获投票第一,由于老舍已不在人世,遗憾颁予川端康成。还听说,老舍象征性的墓碑上刻写着他自己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谁还不是这一辈子呢!谁都会长眠的,谁都不能例外。

  2017.3.18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六):再读老舍

  上学的时候课本里总要有几篇老舍先生的文字。那时读来甚觉寡淡,总比不得鲁迅先生的剑拔弩张,也比不得现代文字的词藻华丽。即使说的也是那个时代的故事,也没有多少新奇。现在经历多了一些事情,看多了一些世事,反而觉得老舍先生的文字总能带给我更多的体会和安慰。他对贫苦大众的观察和同情,他对亲情的怀念,对故土的记惦,对平淡生活情趣的体会感悟。似乎读得多了,更教会我一些生活的方法。我们该何处安身立命,我们该怎么定位自己的生活。家里原有一些老舍先生的书,这次看到有“老树”插花,毫不犹豫又收藏了一本。额,但似乎与文字结合的不够紧密,插画的位置似乎有点生硬,并无有助于理解内容或是提高阅读体验,这是应该改进的地方。好评给封面和印刷以及纸张,排版也很不错,清晰,字体大小合适,各章节排列有逻辑。唯一要命的是“节选”二字,每每读着正起劲,戛然而止了。还得翻开以前的旧书来重温,好把故事衔接上,这才敢舒一口气。期待以后有更进一步的版本!!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七):他的一辈子

  老树画中总是会有一两个戴着草帽、面目模糊的人,或坐、或卧、或站在画面中的某一个角落,因为从来都没有面目,自然也就无从得知人物心中所想。但每每周遭被简单勾勒出的那些景物,却都会令人感觉风轻云淡,简单中透露出的质朴感觉扑面而来。画中的人物,想必心思与看画的我们一般无二。

  将老树的画与老舍的文字相结合,无疑是一种奇妙的感受。不过画中的人物自然不会是老舍小说中那些面目清晰但却可悲可憎的人物,反而更像是在屋中写作的老舍。纸笔交错之间,或有轻快活泼的散文流淌而出,或有一段虚拟的过往令人唏嘘。

  说回文字,那个时代的作家,作品中大都充溢了那些年代里才会有的人与事,阅读书中的文字,即使是不曾历经沧桑的人,也会看见在历史中摇曳不止的过往里隐匿着的伤痕与苦楚。老舍的作品中便有这样的感受。

  这本书将选入的作品分为四辑,每一辑里都有着自己的特色。

  第一辑“我这一辈子”中选取的是长篇小说的片段和一些短篇小说,暂且不论篇幅的大小,从中都能够获得一种类似的感受:故事的展开大都能以主角的视角口吻讲述,其所设的格局都很小,小到几乎只是一个街角、几个人而已,洋洋洒洒的段落里,却几乎每一个文字都服务于故事的主角,每一句写风景、写旁人的话,都使得主角的人物形象更为丰满。而故事中的人物,大都是带有着历史的局限性与悲剧性的性格,都是一些自以为是的,可悲的人。

  第二辑“济南的冬天”是写城市的散文。与他的小说不同,散文中没有那么多的悲苦与哀伤,没有流离失所,没有兵荒马乱,有的全都是透着亲切的语言和情愫,仿佛一草、一木、一花都已经是世间最可爱之物。文字语言的运用上,幽默,活泼,有些话甚至会透着种俏皮劲儿,谈笑间已成文章。

  第三辑“我的母亲”写的是人。有的写的是明确的个人,哟的则是有着同样特征国籍的一类人;有的是在哀悼已经故去了的人,有的是与同在世间友人的嬉笑怒骂。可不管是怎样的人,老舍对于他们所怀抱着的都是一种真挚的殷殷深情,而在这些人的身上,又折射出了老舍在不同时期的经历与情感。

  第四辑“我的理想家庭”有的则是世间百态。那些令人莞尔的生活,是平实中老舍的一缕思绪,是日常里房间一隅的景致;令人瞠目的冷嘲热讽的戏弄,用直白的反讽清晰表明了老舍的态度;令人动容的现实,笔画之间隐藏的还是那个动荡的社会。

  如此纷杂的内容编辑在一起,分为四辑来看,不会有什么不合适的疏离感,反倒是少了些读长篇的漫长与苦闷,强化了散文情感的真实与细腻,他的一辈子,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配以老树的插画,这一种闲适恬淡的感受,更是恰到好处了呢。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八):我这一辈子

  第一次读老舍的作品我在小学,当时课本上有老舍的一篇《济南的冬天》,作为一个小学生,不需要老师的讲解,我便能从老舍的文字中读到我所理解的那部分。从那时喜爱老舍的文字到如今,已经十几年过去了,陆陆续续买了老舍好多作品,这一次又毫不犹豫入手了《我这一辈子》。

  俗白精致的封面,以及清丽脱俗的内插画一下子便吸引了我,文字还是旧的文字,但经过排版、整合,好似又新了起来。《我这一辈子》精选了老舍的小说和散文,另加老树的八幅画作,全书文字大小适中,间隔相宜,阅读感受很棒。老舍的语言平白而有力量,他很善于提炼,于是他的俗白读起来简易但又别有深意。老舍的许多篇目,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都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他雅俗共赏的文字对我们当下,也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俗中品雅,雅中拾取,永葆悲悯与良知,活出生命的纯净。”从老舍俗白精致的语言中汲取生命的智慧,历练内心的强大和平和。当我们在忙忙碌碌的当下生活中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就回头读读经典。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九):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作品

  缘之初见,始于颜值。一开始注意《我这一辈子》这本书,我绝对是因了它的颜值。整本书装订非常的简洁大方,没有过多花里胡哨的修饰,封面、扉页都很清新精致,翻开内页,里面有老树八幅质朴、清丽脱俗的插画,二者相得益彰,怎一个美字了得。

  继而读之,陷于才华。对于老舍先生,我们并不陌生,在学生时代的课文中便已与他的作品有过相识,他的很多作品对社会普遍现象的揭露,直指读者内心,他总是能用最朴实诙谐的语言、最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挖掘对人民生存、命运的思考,读来不得不敬佩于先生卓越的才华。

  细之回味,忠于作品。《我这一辈子》这本纪念珍藏版的老舍先生经典作品全新精选集共分了四个章节,融合了小说、散文、杂文及随笔等多个品类,精选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断魂枪》《我这一辈子》等中短篇小说名篇,以及《济南的冬天》《想北平》《大明湖之春》等散文名篇,读每一篇都如享大餐。

  走进老舍,读懂老舍,这一本书就够了。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十):再读经典

  浮躁的社会,快节奏的工作,让人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慢慢生活。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全面,APP种类越来越繁多,屏幕上的电子字早已取代了纸质书的地位。微信微博的普及,自媒体的发展,快餐式文化正在快速占领读者的视野。很少有人再读经典,就连电视剧都是在改变网络玄幻小说。所以在这个时代,更应该有经典传承下来,深入人心。恰好看到这本老舍先生文章节选的书——《我这一辈子》,其实里面的很多文章过去都读过,但是再次阅读的时候,却又有了新的理解与感悟。然而,书类市场中老舍先生文章选集品类非常多,就光是搜索《我这一辈子》,就可以看到很多本同名书籍,所以选择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它的插画,都是出自于著名画家老树画画的漫画。这文与这画相得益彰,都有一种出世看世事的感觉。文字,语言质朴,却又在字里行间反应当时的社会问题,与人民生活状况;图画,寥寥数笔,颜色简单,却又画出了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恬静自然,惬意舒缓。光是看着封面,就已经感觉到了远离都市喧闹的沉静,这样才能沉下心来,翻开书页,仔细品读经典,感受大师的文字艺术。老舍先生的文字,虽然没有现如今网络作家语言的花哨,对比起甚至有些平淡,但就是这些平淡如水的文字,才写出了人生的大智慧,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社会百姓的生活,留给后世品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