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这一辈子》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我这一辈子》经典观后感集

2022-03-20 11:11: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这一辈子》经典观后感集

  《我这一辈子》是一部由石挥执导,石挥 / 魏鹤龄 / 崔超明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这一辈子》观后感(一):【影评】《我这一辈子》

前几天刚看完老舍的原著,今儿来看石挥的电影。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我这一辈子》都如雷贯耳。因为老舍,因为石挥。
个人觉得,原著对“我”一生的刻画更为详尽、深刻,故事上也是合情合理、令人动容。电影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少改动,故事上选取了原著中的大部分进行拍摄,但删改了一些情节,算是对原著的一种丰富和发展吧。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自然区别于文学,哪怕是电影有原著支撑,它的内容是否完全符合原著也不应算作评价电影好坏的硬性标准。也就是说,虽然《我这一辈子》不完全符合于老舍的原著,但就电影本身,它确实拍得好。就其核心来说,石挥在“我”这个人物的表现上做到了忠于原著,小说的“我”是个什么样子,石挥演出来就是什么样子。那种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凉,淋漓尽致。电影的配乐、剪辑、表演,同样非常了不起。看得出石挥学习了不少苏联电影技法。片中一段对比蒙太奇运用得很巧妙,放在1950年的中国电影来说,堪称伟大。
抛开电影本身,所有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都离不开石挥,更离不开那句略带讽刺意味的设问“石挥是怎么死的?”每次听到,都无法给出答案,只是冷笑。一代话剧皇帝就此陨落,对观众来讲,有遗憾,有失落,有不甘……
石挥太超前了,所以到现在都还有人对他念念不忘,他是中国电影史上绕不过去的存在。也正是因为他的超前,它选择和老舍先生同样的方式来结束“我的一辈子”。
无意追究历史的恩怨,也说不清楚。后人若是能记住他们的作品,便是最好的祭奠。

  《我这一辈子》观后感(二):被拖着的命运

上夜班,看完了电影《我这一辈子》。官太太要买一瓶日本香水,五百大洋。然后镜头一切换,一只手在桌上摆了三叠铜板,一板为一百大洋,一妇女手中抱着婴儿,苦苦哀求放钱的女子再多加些钱,她是为了给丈夫治病,放钱的女子无动于衷,妇女踌躇再三还是把孩子给卖了。这个镜头的切换是贫富的鲜明对比。程前的父亲扮演的汉奸十分传神,巡警也把自己的性格塑造活了,心地善良,胆小怕事,忍气吞声,但最后还落了一个十分凄惨的下场。旧社会的老北京真是满目疮痍,宁为太平犬,勿为乱离人,在这样的社会,要么苟且偷生,要么杀身成仁,像电影里的学生,又像是电影的主人翁。性格即命运,但在那样的社会,命运被这个社会拖着走,反抗是疼,受辱也是疼,同样是疼,学生疼出了明白,巡警一辈子在屈辱中浑浑噩噩,就这么陪着主人公难受着,一步步让这两个不同世界观的人在监狱里碰了面,老巡警已碰得头破血流,学生是共产党,头很硬,也要断了命,所以他们两碰出的不是火花,对于老巡警而言是多么痛的领悟。老巡警一辈子的追求无非就是安身立命,但社会连个完整的家都不能给他。看完电影,觉得旧中国从这种沉重的苦难中走出来,真不容易,任何一个人,站在现在,再把自己代入旧社会,那真是恍如隔世,每一个现代人应该珍惜现在的拥有。 2017.5.21

  《我这一辈子》观后感(三):艺术力量

剧照电影以一个老警察的视觉展开的:“我”是一个奉公守法的北京老巡警,清末,二十多岁的“我”失业后,由邻居巡警赵大爷介绍,当上了清政府的警察,目睹了清兵的腐“”败。“我”曾被派到秦大人家当门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秦大人倒台,“我”升了巡警,并结识了学生领袖申远且成为好朋友。几年以后,秦大人又上台了,“我”又被派往秦公馆当门警,秦大人的官愈做愈大,老百姓却愈过愈穷,“我”被降为三等警察。“我”的妻子病死,留下了女儿大妞和儿子海福。紧急关头,“我”救助了地下共产党申远。抗战时,让儿子参加了八路军。后来“我”因儿子之故被关进了监狱,狱中又与申远相逢,在他的教育启发下,“我”对自己过去糊里糊涂的一生有了认识,但未及解放,“我”在街头冻饿而死。

  《我这一辈子》观后感(四):我这一辈子哟

这是近几天看过的较喜欢的片子了。
      没有看过原著,但老舍那“京味”能看出来的,京腔的台词,四合院的场景,“我”对北京的熟悉劲,很老舍很北京。
      故事从一本书开始,一页一页翻动,我的讲述也开始了,从北京的标志开始讲,颐和园、万寿山、排云殿...慢慢的才回到了自己身上。这段关于北京标志、压迫标志的讲述有一种奇异的吸引力,像一群人围住一个人,听那个人娓娓道来,也像在从前的客栈饭馆里说书的,这样的距离是极近的。“我”的声音里透出沧桑,但是这种说法与口吻无疑拉近了观众的心理距离。
      “我”这一辈子经历了大清灭亡、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国共对抗等大事件。我喜欢这个片子的原因是这个小人物是一个很棒的切入点,这些大事件的走向在地图上表现,但更真实的是“我”的生活里都是生活的变故,这显得很真实不浮夸,或至少让观众觉得真实。这个小人物有自己的个性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共性,这个人是活的,而不是符号,写人老舍功力深厚。
       视觉上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地方。印象比较深的是转场,讲好香水的价钱,三摞硬币放上桌子,到了卖孩子的场景。切换非常自然,讽刺和悲凉十分深刻。再有就是一个黑影(申远)倒下,海富拿着枪跳起。从申远的死接上战斗的战士,申远的死反倒成了激愤人心的消息,带有鼓动振奋性质似的。
       片尾回到了主旋律,虽然申远这个角色似乎表明主旋律一直在,但是前面我只是把他看成复杂社会局面的一部分,到了片尾那个调调铺天盖地而来,挺有一点欲盖弥彰的意思。(我觉得)

  《我这一辈子》观后感(五):第19名:《我这一辈子》——影史50部平民史诗

兴亡百姓苦
《我这一辈子》 年代:1950年 / 国家:中国 / 导演:石挥 / 主演:石挥、魏鹤龄、李纬
      剧作家黄宗江、话剧前辈于是之、演员李雪健和姜文,他们共同的偶像都是石挥。石挥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话剧皇帝”,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全才,从话剧舞台到大银幕,自编、自导、自演,全都游刃有余。他的代表作《我这一辈子》,我认为是“17年电影”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
     《我这一辈子》是老舍先生在1937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描写一个正直的巡警数十年间无光无色、多灾多难的曲折生涯。小说把“我”的感情、命运以及人生体验融合于独特时代的世俗风俗画中,在喜剧的幽默语境中透露出人生的苦难和无奈。作者对待市民社会具有一种悲悯和同情的胸怀,呈现出旧中国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奋斗与挣扎。
     石挥对原著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他删去了原著前四章的内容,并将叙事时间线从抗日战争继续延后到解放战争胜利,其中几个配角的命运也有所不同,比如“我”的儿子海福在原著中病死了,不过在电影里,海福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并迎来了最后的胜利。在片中石挥还加入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角色,叫申远,他的出现也就更符合影片拍摄的时代背景。整个故事的戏剧冲突加强了,但主人公懦弱的性格特征和部分人物关系则得以保留。
     主人公作为一个巡警,其实无非就是想拿着六块钱,安安分分地过日子。可是时局在变,他的生活也被各种外界的纷扰打乱。他给秦大人看门护院,五四运动时学生上门抗议,他也得照规矩阻拦。秦大人的官越做越大,可是他却因为得罪了上级,被降为三等巡警,他却敢怒不敢言。抗日战争爆发后,儿子海福不想当汉奸,身为他的爸爸,他痛喊:“你不汉奸,我他妈汉奸我!我他妈愿意给日本人当巡警!”可是当他眼看着日本人带走了自己未来的儿媳妇小玉,他终于明白,他的所作所为其实跟汉奸别无二致,而最让他痛心疾首的莫过于他对此无能为力,只能任其宰割。
     平安本分的日子过不了,他还得承受皮肉之苦。国民党胡局长发现他的儿子海福是共产党,就变本加厉地折磨他,让他说出海福的下落。60岁的人了,还得承受这样的痛苦,他真是一肚子的委屈说不出啊!申远告诉他,他其实就是这样稀里糊涂地过了一辈子,“当奴才的还有什么好下场吗?” 这也是当时大多数中国百姓的精神状态:混沌、自保、对时局不能明辨,这也是他们的阶级局限性所造成的。
     在拍摄这部电影时,石挥也是尽可能地追求真实性。他从一个乞丐那里花了400块钱买了一件破棉袄,上面的虱子得用热水浸泡才能去除,他穿着它拍出了片尾那场穷困潦倒的戏份。还有一次,石挥跑到天安门前的长安街上,追着一辆三轮车上的乘客伸手要钱,那位乘客并不知道是在拍戏,连忙喊“走开走开!”刚好这一幕被摄影师抓拍下来,用在了片尾。尽管石挥是从话剧转行到电影,但是对于电影镜头语言的拿捏已经相当纯熟。比如片中有一个经典的转场镜头,富婆用50块钱买了一瓶香水,而下一个镜头则是穷人卖孩子,才卖了30块钱,如此的衔接,对比出富人和穷人生活水平的巨大悬殊。在语言上,石挥也是追求完美,很多配角演员都不是北京人,像饰演孙元妻子的梁明就是广东人,石挥让她跟剧组的北京人学说北京话,后来梁明不管有没有自己的戏,都拿个小本子记录他们说话的腔调,所以在那场卖孩子的戏中,梁明的表演催人泪下。石挥还在片中借鉴了相声等民间艺术形式,让语言更生动,更具趣味性。
      《我这一辈子》上映后轰动全国。在1950年2月举办的上海电影界座谈会上,很多电影人都给予该片很高的评价。可是当时这部电影却被认为有左倾思想,有人认为结尾不应该让主人公死去,而是让他看到北京解放。事实上,石挥早就想要这么拍了,可是当时文华公司没有那么多财力和人力来拍解放军进城的宏大场面,所以最终无奈放弃。然而正是这样的结果,让石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遭受了批判,心灰意冷的他在1957年溺水自尽,直到一年半以后,人们才凭借一颗牙齿发现他的下落。

  《我这一辈子》观后感(六):被拖着的命运

上夜班,看完了电影《我这一辈子》。官太太要买一瓶日本香水,五百大洋。然后镜头一切换,一只手在桌上摆了三叠铜板,一板为一百大洋,一妇女手中抱着婴儿,苦苦哀求放钱的女子再多加些钱,她是为了给丈夫治病,放钱的女子无动于衷,妇女踌躇再三还是把孩子给卖了。这个镜头的切换是贫富的鲜明对比。程前的父亲扮演的汉奸十分传神,巡警也把自己的性格塑造活了,心地善良,胆小怕事,忍气吞声,但最后还落了一个十分凄惨的下场。旧社会的老北京真是满目疮痍,宁为太平犬,勿为乱离人,在这样的社会,要么苟且偷生,要么杀身成仁,像电影里的学生,又像是电影的主人翁。性格即命运,但在那样的社会,命运被这个社会拖着走,反抗是疼,受辱也是疼,同样是疼,学生疼出了明白,巡警一辈子在屈辱中浑浑噩噩,就这么陪着主人公难受着,一步步让这两个不同世界观的人在监狱里碰了面,老巡警已碰得头破血流,学生是共产党,头很硬,也要断了命,所以他们两碰出的不是火花,对于老巡警而言是多么痛的领悟。老巡警一辈子的追求无非就是安身立命,但社会连个完整的家都不能给他。看完电影,觉得旧中国从这种沉重的苦难中走出来,真不容易,任何一个人,站在现在,再把自己代入旧社会,那真是恍如隔世,每一个现代人应该珍惜现在的拥有。 2017.5.21

  《我这一辈子》观后感(七):我这心里的空越来越大

你的恍神公主

  《我这一辈子》观后感(八):另一个世界

稍微懂点历史社会现实的人都会有感触的,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看这部电影。

从清末 到辛亥革命 到五四 到抗战 到内战 到。。。。。其实每个时期都可以看作一个朝代,就好比唐宋元明清,每个时期倒霉的都是老百姓。不要被历史课本忽悠,什么唐朝,李白还抑郁不得志呢!什么清朝康乾盛屎,都是骗人的,去看看清末外国人拍的京城照片,一排排低矮的茅屋。这才是真实的底层老百姓。

你稍微有点批判精神的话你会发现,为什么中国底层老百姓经历了这么多朝代,一朝又一朝,老百姓怎么还这么单纯?单纯几千年?被忽悠几千年?因为。。额。。。那个几千年的,那个什么文化就把老百姓当猪一样教育,从来不要他们会思考,你就这样做,不要问为什么。 直到现代,我说的是2017年,依然大多数老百姓,尤其是底层的老百姓依然这样单纯,随随便便就能被忽悠。

应该拍个续集,《我这一辈子2》,50年后到2017年,发生了什么?电影原著老舍六十年代被逼自杀,电影里演员自杀,底层老百姓依然被各种忽悠,上面说什么下面老百姓信什么,上面要你做什么下面老百姓就做什么,电影台词““说起来可也真怪,不管谁上台吧,什么好听他说什么,他妈说得好听没他妈一个是拉人屎的。反正倒霉的是我们老百姓……我操他个亲娘祖奶奶!”

我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底层老百姓,“善良”,电视上说什么他们信什么,要他们做什么他们做什么,要他们不做什么他们就不敢。一般我也不和他们辩论对错,不然他们会说你装B,以为懂得多就了不起,更重要的是这是关面子的问题,他们不会就这么承认自己观点错了,面子问题,哈哈哈,我有时候真想再来个大灾难,想看看这些底层老百姓如梦初醒发现自己一辈子被人利用欺骗,他们会告诉自己后代这个教训么?不会的,中国几千年来都这样过来的,不然几百年前老百姓就应该能发现这个,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如电影演的这个那个骗局,以及50年后各种骗局,惨剧。看看现在的00后们,整天吃喝玩乐,他们知道几十年前发生了什么么?他们的父母和他们说过什么教训么?没有!惨剧还会发生!几千年来底层老百姓都是这样过的。

不过现在稍微好点,因为有互联网,有一部分人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我这一辈子》观后感(九):被拖着的命运

上夜班,看完了电影《我这一辈子》。官太太要买一瓶日本香水,五百大洋。然后镜头一切换,一只手在桌上摆了三叠铜板,一板为一百大洋,一妇女手中抱着婴儿,苦苦哀求放钱的女子再多加些钱,她是为了给丈夫治病,放钱的女子无动于衷,妇女踌躇再三还是把孩子给卖了。这个镜头的切换是贫富的鲜明对比。程前的父亲扮演的汉奸十分传神,巡警也把自己的性格塑造活了,心地善良,胆小怕事,忍气吞声,但最后还落了一个十分凄惨的下场。旧社会的老北京真是满目疮痍,宁为太平犬,勿为乱离人,在这样的社会,要么苟且偷生,要么杀身成仁,像电影里的学生,又像是电影的主人翁。性格即命运,但在那样的社会,命运被这个社会拖着走,反抗是疼,受辱也是疼,同样是疼,学生疼出了明白,巡警一辈子在屈辱中浑浑噩噩,就这么陪着主人公难受着,一步步让这两个不同世界观的人在监狱里碰了面,老巡警已碰得头破血流,学生是共产党,头很硬,也要断了命,所以他们两碰出的不是火花,对于老巡警而言是多么痛的领悟。老巡警一辈子的追求无非就是安身立命,但社会连个完整的家都不能给他。看完电影,觉得旧中国从这种沉重的苦难中走出来,真不容易,任何一个人,站在现在,再把自己代入旧社会,那真是恍如隔世,每一个现代人应该珍惜现在的拥有。 2017.5.21

  《我这一辈子》观后感(十):艺术力量

剧照电影以一个老警察的视觉展开的:“我”是一个奉公守法的北京老巡警,清末,二十多岁的“我”失业后,由邻居巡警赵大爷介绍,当上了清政府的警察,目睹了清兵的腐“”败。“我”曾被派到秦大人家当门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秦大人倒台,“我”升了巡警,并结识了学生领袖申远且成为好朋友。几年以后,秦大人又上台了,“我”又被派往秦公馆当门警,秦大人的官愈做愈大,老百姓却愈过愈穷,“我”被降为三等警察。“我”的妻子病死,留下了女儿大妞和儿子海福。紧急关头,“我”救助了地下共产党申远。抗战时,让儿子参加了八路军。后来“我”因儿子之故被关进了监狱,狱中又与申远相逢,在他的教育启发下,“我”对自己过去糊里糊涂的一生有了认识,但未及解放,“我”在街头冻饿而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