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巴黎的忧郁》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巴黎的忧郁》的读后感10篇

2018-01-27 20: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巴黎的忧郁》的读后感10篇

  《巴黎的忧郁》是一本由沙尔·波德莱尔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页数:2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一):作为非叛逆诗人的波德莱尔

  幻想文学史里,那是一个管Pneumonia叫肺痨的年代,贵妇们都一手拎着小丝扇,一手按在胸口,每说几句话就得停下来,撑开扇子,回过头往婢女手中的手帕里吐上一口血丝~~~~~~

  于是顶着一头秃发,愤世嫉俗的Charles Baudelaire自然会高杆的吸上大麻,挥霍无度的过着放浪形骸生活以至身患梅毒。似乎光凭这一切Baudelaire就足以博得现代主义文学祭酒的封号了,遑论《恶之花》。

  但是,如同它的作者一样,《恶之花》与叛逆的距离就像Che GuevaraT恤衫和革命一样远,人们只是花钱买他需要东西罢了。《恶之花》被目为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之间的过渡作品,它袭用了传统诗歌韵律,仍然依赖修辞的作用。它最大的卖点是将“丑”(城市社会中的人性丑恶)引入了审美的范畴,但讽刺的是,Aesthetica的希腊文aesthesis意指对感官的感受,美丑皆为题中应有之意。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或许可以戏称其为复古主义者。

  而我要说的是《巴黎的忧郁》。不得不说Baudelaire是个牛逼哄哄的标题党,他如同一个老奸巨猾的广告商,秉承“骗死人不偿命”的原则法律的空隙中来回游走,这本身后出版的散文集可谓其职业生药的巅峰。这么说吧,这本册子让我重拾了许多年前误入歧途之时对刘墉(拜托,撕掉你愤青的面具,谁他妈都经历过,不是吗?)的尊敬。一个个略带愤怒的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般的小故事,都让人觉得写“他妈的”是不道德的了。当然不可否认有灵光一现的句子人心魄:“应该永远的沉醉。一切在此:这是唯一的问题。~~~ 但是靠什么?靠酒,靠诗或靠美德,whatever~~~”

  回到Baudelaire,除了《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等诗歌、散文集出版之外,他生平耗费了大量精力在文学批评,生前得以出版的评论集就有《1845年的沙龙》、《1846年的沙龙》和《1859年的沙龙》。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能够提名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候选人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不能设想仅仅只有一个诗人的Baudelaire的存在。仔细想想,在那个年头,鸦片、梅毒也不过是稀松平常小事儿。诗人、叛逆、毒品、性病、挥霍,要说也只能说蒙太奇太蒙人了。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二):死亡在蛛丝上舞蹈

  怪人,疯子,吃喝嫖赌抽的龌龊加病态形象,但是他能描写出地狱边缘,就像你亲眼看到一般,他的比喻和想象是你所想不到的,可笑的是比他而言你的想象力好比智障一样,这完全大自然的杰作,怎么你就看不见看不到,只因你是俗人,俗的就像牲口,而他,一个被世人唾弃的酒鬼,嫖客,垃圾,却是天才。你可以怀疑他精神有问题,但是你不得不佩服他是一位大师,没有他的存在,你怎么才能在人世就看到地狱是啥样子。如果当时人们给同他或梵高这类人一些怜爱,那么还会有今天这样的杰作么!看这双眼睛就知道了,如果你还有观察力,那么你将被震撼,这是一双多么带有敌意和仇视的眼睛,他在说:我看不起你们任何人呢。是啊,我们只是一群自以为是傻瓜罢了。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三):背上的喀迈拉

  波德莱尔的诗背不出,可始终忘不了《恶之花》里弥漫着尸臭的震撼。他的散文集《巴黎的忧郁》中有一篇就叫“背上的喀迈拉”。喀迈拉(Chimaera)是希腊神话中的妖物,狮头,羊身,蛇尾。我们背上的喀迈拉大概是空妄的幻想与漠然的态度之源。

  每天都在工作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奔波,忽略着家人朋友爱人。我们背上的喀迈拉肆无忌惮地生长着。是不是该早早停下,忍着鲜血和巨痛,把它甩脱掉?

  还是写我的诗状物吧……

  我背上有只怪物

  狮头

  羊身

  蛇尾

  坚甲利爪

  身形巨大

  它吸食我的幻想

  饱饮我的快乐悲伤

  我渐渐被冷漠围困

  它就以冷漠为粮

  它饱食终日

  愈发沉重

  我不堪重负

  无法甩脱

  因为它的牙爪

  早已和我血脉相连

  腰折断的刹那

  头颅低垂

  却听到它发出

  冷漠而快乐的声响

  我的尸体开始腐烂

  生长出新的生命

  我的面孔松驰扭曲

  仿佛挂满了笑容

  它默默地钻出孔洞

  回望着我瘫软的皮囊

  思考

  鳞片炸裂

  钻出新生的东西

  全然是我的模样

  那个“我”翻过了我的残躯

  披在肩上

  它又生出坚甲

  探出利爪

  狮头,羊身,蛇尾

  依旧沉重

  依旧漠然地

  吸食着空妄的幻想

  渐渐长大

  渐渐把“我”压垮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四):阴郁废墟里的花朵之美

  (发表于06年北京青年报

  扉页中的波德莱尔,给人唯一的感觉便是阴郁。宽阔而微秃的前额,锐利而幽暗的眼神,有种誓不妥协的味道。同样宽阔的嘴因为用力抿紧,使那巨大的鼻子和两道深晰的鼻翼线更加重了整个脸部的阴郁。这样的一张中年的脸孔,仿佛生来就不曾有过无忧无虑的童年懵懂开朗少年时代,也永远不会再进一步衰老似的。(于是我查了一下波德莱尔的生平,1821-1867,他果然不是死于衰老,叹息。)

  有些人的作品,不到一定年龄是无法读下去的。你认识里面的每个字,可是它们的组合却对你全无意义,于是只好让它从哪里来的回哪里去——这就是十七岁大一时的我对于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全部印象。然后,以为一生都不会再读这个人的作品了。

  很多年后,只是随手翻开《巴黎的忧郁》这本散文集,却突然被那些看似散漫的文字背后的东西所吸引。

  这一幅与唯美想象中的巴黎所截然不同的画卷,它是由肮脏的街道绝望的老妪、悲惨的寡妇,穷困潦倒的人群虚伪庸俗的贵族、歇斯底里的艺术家所构成的另一种异国风情。多么黯淡不堪的现实啊!诗人的孤独、忧郁、焦躁痛苦字里行间恣意弥漫,随处可见,以讥讽嘲弄的笔调所揭示的绝望,比起用哀切缠绵的笔调所描述出的绝望更令人震憾。

  然而,不,我从这众多的短小精炼的文字中读到的不只是这些——如果只是这些,那波德莱尔作为天才的光彩至少在我这样一个普通的读者心里是要稍许打一些折扣的。真正让我惊讶的,是他那阴郁的眼睛所看到的、愤世嫉俗的心灵里所记下的美。尤如废墟间无声盛开的花朵,即使并不鲜艳,也不招摇,可仍然足以给人以奇异的安慰感动

  高个的寡妇鹤立鸡群般伫立在拥挤于公共音乐厅之外的穷人中间,听着不用买票的音乐,因为她手里拉着一个孩子——省下的门票钱,一定可以给孩子买他所需要的东西吧。虽然她仍将“徒步回家,沉思着,梦想着,孤单单地,永远孤单下去”。富人的孩子穿着精美的衣服站在铁栏杆后面,高档的洋娃娃丢在脚边,羡慕地看着对街一身破破烂烂的穷孩子的玩具——一只活的老鼠!“两个孩子友好地互相笑着,露出同样白的牙齿。”《天赋》中那个认为“快乐就是一直往前走,不知道往何处去,也不需要有人为此担心”的孩子,额上写着某种“必然致命的早熟迹象”,而让诗人顿时产生奇想,以为自己会有一个不认识的弟弟

  这样的线索在集子中并不俯拾皆是,相反,是隐匿的,断续的,然而正是这隐匿断续的线索,间或着诗人偶尔令人莞尔的幽默调侃,形成了另一种阅读中的意趣。这是打破了一般意义上的那种阅读方式的意趣。

  正如诗人所说,“美的典范是包含有消极面的”。作为一个习惯追求唯美的阅读者,《巴黎的忧郁》在语言形式上亦向我展示了“包含着消极面”的美。我喜欢这样的句子:“孩子们分手了,他们顺从不同环境机遇,在不知不觉中去完成自己的命运,得罪自己的亲人,走向荣誉或耻辱”以及“灵魂越有野心,越是敏感,梦就越把它与可能性远隔,每个人身上都有天然的鸦片成分” …….至于“地球圆形的表面遮住人们好奇目光”那一类句子,则完全是诗的语言了。

  “总之,这还是《恶之花》,但更自由细腻、辛辣。”——我想,现在是可以去读《恶之花》的时候了。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五):笔记

  波德莱尔 (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1821.4.9 — 1867.8.31 终年46岁

  ·法国19世纪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 (法国巴黎)

  ·《恶之花》、《巴黎的忧郁》

  象征主义 (Symbolon)

  ·浪漫主义时期萌芽 (19世纪末西方艺术思潮:象征主义),不同于浪漫主义

  ·先驱:波德莱尔、爱伦坡 (美国);代表人物:马拉梅、兰波、魏尔兰、叶芝(爱尔兰)、艾略特(英国)、华莱士·史蒂文斯(美国)

  ·用象征抒写不可捉摸内心隐秘、似懂非懂、明暗配合、若有所悟

  《巴黎的忧郁》笔记

  ·所有这些疲惫严肃的面孔都没有表现出绝望的神情;在忧郁的苍穹下,他们的双脚跋涉在像天空一样闷闷不乐的尘土里,脸上露出注定要永远抱有希望的人们逆来顺受表情。 《大家都背着喀迈拉》

  ·终于!只剩下我一个人了!万籁无声,只听到几辆迟归的疲惫的出租马车的辚辚声。在几小时内,我们将得到安静,假如不是得到休息的话。终于!人脸专横的样子消失了,我将只因自身而痛苦。 《凌晨一点钟》

  ·在这黑夜寂静与孤独中,我真想为自己赎罪,以求得到些许轻松。我曾爱过的灵魂啊,我曾歌唱过的灵魂啊,请给我力量,请支持我,让世间谎言和腐烂的气息离我远去;而你,我的上帝,请允许我写几句美丽的诗,以向自己证明,自己并不是最没用的人,也不劣于自己所蔑视的那些人。 《凌晨一点钟》

  ·这个可怜的人,他不笑!他既不跳舞,不做手势,不叫喊,也不唱任何快乐的或者悲哀的歌、更不乞求。他沉默着,一动不动。他死心了,认输了。他的命运已成定局。

  可是,他向人群和灯光投去的目光是多么深邃,多么令人难忘! 《街头老艺人》

  ·《孤独》

  ·既然我的灵魂如此轻松的漫游,我为什么要强迫我的身体地方呢?既然计划本身就有足够的乐趣,又何必要把它付诸实施呢? 《计划》

  ·如果我要用某种方式来说明他们奇特的目光的话,我会说我从未见过这样的目光,它闪烁着对无聊恐惧和对生存永久的渴望。《慷慨的赌徒》

  ·如果它曾帮助过我的生活,帮我感到自己的存在,感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自身以外的现实又有什么重要呢?《窗户

  ·有些女人使人们想去占有她们、玩弄她们,可是,这位女性却使人想在她的目光下慢慢地死亡。《作画的愿望

  ·尊严使我厌烦。《光环的丢失》

  ·生活中充满了无辜的怪物。—— 上帝啊,我的上帝!您,造物主,您,主宰者;您创立了法则和自由;您,让人自由行动的君主,赦免人的判官;您充满了动机和原因,您也许在我的精神中注入了对恐怖爱好改变我的心灵,就像开刀之后能治好疾病一样。上帝啊,怜悯怜悯那些疯狂男女吧!造物主啊!只有您才知道怪物为何存在、怎样生存、如何才能被创造,在你眼里,还有什么怪物可言吗?《比斯杜里小姐

  ·难道你已经麻木到如此地步,只有在痛苦中才能感到快乐吗?《在这世界以外的任何地方》

  ·终于,我的灵魂开口了,它乖乖地对我叫道:“哪儿都行!哪儿都行!只要在这个世界以外!”《在这世界以外的地方》

  2015.9.16 — 9.18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六):马戏班,小丑,芭蕾,雨后潮湿的街道

  我写这些完全是读了某些书之后的个人感想,绝对没有尝试文学评论的意思

  波德莱尔的“恶之华”我没有看过,只有经常在网上或者朋友的书信中读到一些摘抄,所以感觉很零碎,等我以后有空完整的读了再说吧。前两天睡觉前无意中把“巴黎的忧郁”又拿出来翻,突然发觉夏宇诗中许多的意象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痕迹,,一旦发现了真是越看越明显。当然夏宇本身也是长年旅居法国,也许这些意象只是巴黎的意象,那其实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事情,这两个诗人,不同国籍,不同年代,不同性别,当然也不同风格,可是却在作品中侧映着那么相似的巴黎的剪影,这算是诗的奇妙之处吧。

  比如夏宇那首“我们苦难的马戏班”,我非常喜欢以至不知不觉就能背诵的句子:

  当一切都在衰竭,

  我只能奋不顾身

  在我们苦难的马戏班,

  为你跳一场歇斯底里的芭蕾

  那种凄美和不妥协其实在“巴黎的忧郁”里也反复出现,而且马戏班,小丑,芭蕾,雨后潮湿的街道(这个意象在那首诗前面一部份有提到),也是波德莱尔非常钟爱的对象。

  “巴黎的忧郁”是本不知道怎么对它界定的小册子,里面的文章说是诗的话有些太长,散文的话又太短。(我不觉得“散文诗”是一种文体),整体感觉作者写得很随便,所以那种小资产阶级的审美观也显得很有亲和力。为什么一直说波德莱尔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就这本书来说,给我的印象是,他非常固执而安逸地站在闹市中的一间属于自己的阁楼的窗户边上,用热忱的心和冷漠的眼光去描绘身边的世界,将整个世界染上他自己的审美观的色彩。 他以孤独为骄傲,

  “那个不知道如何填满他孤独的人也不知道如何在喧嚣的人群中做一个孤独者”

  感慨命运对穷人的不公平,却又说,

  “但是那不可抗拒的漠然不久就降临到身上,让我感到深深的疲倦”

  “对世事的追忆只是淡淡的来到我心间,象来自遥远山间的驼铃声”

  当然对于波德莱尔来说不可或缺的是软玉温香的安扶,借以麻醉生活的伤痛,关于这个的内容很多,文笔也很美,不能一一引用了。比如这几句吧,

  “。。。更年期的美丽女人,她们不再变老,她们的美是废墟的美,有着深沉的魔力。”

  “我的心灵在芳香上旅行,正如他人在音乐上旅行。。。

  在你发鬓的海洋中,我窥见一个港口,充满着忧郁的歌。”

  总之这样美丽的句子实在是太多,喜欢的人只能自己去看,最后想说一句,非常amazing的是大作家如何描绘秋天的美丽。秋天是每个写作的人的favorite subject,每个人都对秋天有他自己的说法,可是我前两天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看到这样的句子:

  It is autumn all around, and clear sky and afternoon.

  Lo! What fullness is around us! And out of the midst of superabundance, it is delightful to look out upon distant seas.

  就感叹尼采居然用这样平实的词语描绘出这样一个天高云远清澄丰润的秋天,再看波德莱尔怎样说 :

  “在午后,在可爱秋日的天空下,自那种天空里有惋惜和回忆缤纷降落”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七):晴朗下的阴天?!

  说实话之前我一碰到文学小说类的就怕,为什么?可能自己不是读文学作品的料吧。偶然机会在丹尼尔贝儿的著作中以及西美尔相关读本中涉及到了些波德莱尔那时候的文艺批判,如此就硬着头皮去读了~

  还好,寝室有个哥们是文学的,不然我可能就读不下去了。。

  这个散文诗可以说黑色幽默,总是围绕着一种嬉笑的氛围下去展示巴黎里的个中景片的,但是翻译的问题,个人实在是有些怀疑。。很多章节都不畅。。花城出版社的。

  有时候我们要学会情景思考吧,里面的内容生活中又何曾不是这样的呢呵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