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见好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见好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26 20: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见好经典读后感10篇

  《见好》是一本由柏邦妮著作,同心出版社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3-6-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见好》读后感(一):当一个见好的人

  断断续续,每天中午看一些。然后到结束要写书评的时候,竟然都不知要写什么了。

  先说印象深刻的吧,阮经天的采访还蛮有趣的,觉得他是一个好玩的人。不过我想翻笔记的时候,却发现记录在本子上的只有简单几句关于一些柏邦妮说的引用别人的话。我可能还是不太会看书的吧,看过记不住。

  分享我记录的在阮经天的篇幅看到的:

  有生命经验的倾注的才是电影,其他的只是胶片而已。

  (想拍短片,想写剧本,但是我的生命好像是没什么经验的,没经历过大风大雨,连恋爱都没有)

  你让我想起一句侯孝贤的话:限制的地方就是自由开始

  (其实没有很懂,可能是我忘了他们前面再聊什么了)

  但是与人共享,会增强一个人幸福

  (是吧,但是人总是会在很多地方自私的,但是共享也是必不可少的)

  卡耐基说:“当你觉得紧张时,就跟自己说:其实我不是紧张,是兴奋。兴奋说明我进入状态了。”

  (我觉得讲得很对诶,所以紧张的时候试试,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论)

  找到了题目的出处,“我觉得能见好的人是感性的人,是艺术家。能见坏的人,是理智的人,是企业家。又能见好,又能见好的人,兼具感性和理想,是领袖,是政治家。”

  (诶,竟然是晓明哥说的,我觉得能见好的人,还没成为艺术家,但我现在过得还蛮惨的)

  然后,邦妮用了好多我都没见过的成语词语或是形容的句子,我书读得实在太少,与君共勉吧。

  能见好的邦妮,我也能见好到书中各个人物的好,但我知道他们的坏只是我看不到,所以我就当一个见好的人吧。

  《见好》读后感(二):愿世人皆能见好

  与这本书的邂逅是在一个慵懒的午后,我与好友一同坐在久违的cc咖啡厅中,品味着他家独有的味道。在重树丛中,一眼便看到了它——《见好》。

  起初,最吸引我的不是它的名字,而是它的作者——柏邦妮。我是奇葩说的忠实脑残粉,我喜欢奇葩说的每一位辩手,不论是有真才实学的,如:马薇薇,颜如晶。还是纯属娱乐搞笑的,如:肖骁,范湉湉。而这里面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个邦妮小姐。她在奇葩说中动人故事、鲜明的立场精彩的辩论,每一幕都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在一期节目中偶然得知她是一个写作者,便很好奇书中的她会是什么样子的。

  于是,便有了咖啡厅中读《见好》的机遇。开始读的时候,只是单纯的一位这是一本记录明星点滴的访谈录。可是在细细品味之后,才忽然了解,这里面除了明星们生活中的谦逊美好,还有柏邦妮的人生态度。她对待每一位明星,不会为博人眼球而提出各种苛刻而又尴尬问题。她是用一种温柔的态度与方式去与人谈心,规避那些令人尴尬又令自己尴尬的氛围。因此,书中的每一次访谈都是带着轻松愉快与一丝感动的。让读者真正的了解到自己心里的明星是什么样子的。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部分便是李娜的故事。(也许是由于本人热爱网球,喜欢李娜的缘故。)书中的邦妮从细节中透露出李娜与姜山的那种亲密和相互依赖关系,让我看到了在球场上叱咤风云的女汉子李娜,原来在生活中竟是如此可爱与俏皮。

  我认为,这本书最令人称赞的便是它并没有全部将访谈转化为以邦妮的角度看待明星,而是将对话明晃晃地摆在读者的面前。让读者自己去体味,自己去参悟,从中找到对自己受用的部分。

  这是我第一次看柏邦妮的书,有了这次经历,我对邦妮的书有了更高的期待。还会继续读她更多的书。

  最后,我还是希望网友们如果有条件时间,能够买一本纸质的书去读。这种读是深层次的读,是引向灵魂的方式。

  《见好》读后感(三):仿佛一个个都是艺术家

  很难想象,那些即使在大众面前有着各种丑闻的被采访人,在面对采访的时都能够平心静气侃侃而谈。在镜头面前,他们是个有着深刻想法丰富故事的人,他们能够高谈阔论,能够深入浅出,仿佛一个个都是艺术家——然而,这真是他们自己吗?或者说,只是他们的一个部分?

  和张靓颖只谈过去、和范冰冰只谈爱情——谈其所长避其所短,这是邦尼的聪明之处。

  最感动的是阿雅,一声“爸爸”带了多少思念遗憾

  印象深刻的是陈丹青老师,因为真。俱我对他的了解,他也是性情众人,他说的那番话,无一不是我所认同的。

  《见好》读后感(四):四月读书笔记1

  一、摘抄:

  1任性生活是一种能力

  2 她坐在镜子等待化妆。薄薄的一个人,手脚都很纤细,窝在椅子里,有点像广场上的鸽子温和而警惕。

  ——她形容李宇春,像广场上的鸽子,这个想象力让我鼓起耐心读下去。

  3“如果你一点险都不敢冒,那你就是冒着失去一切的危险。”

  4 九把刀“电影与小说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小说是写自己的一个梦,自己单独做就好。电影是要说服很多人,和你一起做一个梦。”

  ——关于电影。我自知我一直不太擅长与人合作,不擅长分享与不擅长讨人喜欢。其实啊,这才是我放弃18岁做的导演梦的缘由吧。当我越来越看清自己到时候。虽然也许时间拐着弯儿,带我去我想去的地方。只要我一直往前走,谁知道呢,说不定我浇灌的汗水,就开出了我心底花朵。毕竟,现在我相比两年前,已经有出乎意料成长。对不对。谁知道呢。努力往前走哦。真期待呢。

  5“越接近死亡,越照见灵魂的光泽。”

  我很幸运,还未曾跟死亡打过照面。总觉得那是一件遥不可及事情。就像让一个双眼裸眼5.0的人想象近视,让20岁的年轻人去想象如果只剩5年时间应该怎么去活,这个话题难以感同身受

  这就是人类永恒矛盾之——“失去之后才会珍惜。”

  6“写不完一个故事就去写,写不好一个故事就去写。多写就有机会写好。”

  ——致从未写完整一个故事的我。欠下无数个高潮与结尾的故事。因为担心不够好直接中途放弃的习惯。你冷落了多少灵感,就是浪费了多少天分哦。

  7“好不容易争取到让兴趣成为我的工作。。所以酒呀不断制造游戏感觉,不断接受自己给自己的挑战。。毕竟说出来会被嘲笑的梦想,才有实践价值,因为如果失败了,跌倒了,姿势也会非常豪迈。”

  ——多难得。

  不管是自己喜欢的工作,还是自己喜欢的人,我都走过了一小段弯路。不要忘记,它们对我,是多么珍贵。我向往的生活,就是由我的一点一滴心动构成的呀。

  8 大学时期,我听电影理论课,有关于电影心理学的部分,有一个概念叫做“固置”。大意是说,当一个人遭受了某种创伤,他的一部分人格永远停留在那个人生阶段,无法顺利成熟,无法向前走。“

  ——看到这段,竟戳中了泪点。原来竟然我不经意,也只是一个理论的实践。

  之前跟Alice说,在遇见他之前,我都停留在15岁的心智,那时候,我承受了人生的第一次挫折。是他的温暖和包容,就像养分滋养我,让我开始正常成长。

  9 李娜 ‘”一个人专注在一项事情上,经年累月,饱经锤炼,最后会形成一种赏心悦目自信,就像她那样。“

  ——魅力终身课。

  10 阮经天 “有生命经验的倾注的才是电影,其他的只是胶片而已。“

  11 ”性格强烈,越能让人感受到他的灵魂,当别人能从你的身上看到他以为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的那个时候,他会觉得你特别性感。“

  ”真正性感的女人,就是一种气场,她不需要裸露,不需要脱衣服,真正的性感是来自内心的。

  ——关于性感

  12侯孝贤”限制的地方就是自由的开始。“

  13张靓颖:”我希望自己,一只保持在低high的状态。保持温度,保持兴奋,保持热情,但不要过度,周围的事不那么重要快乐最重要。“

  ——快乐最重要。“为了抢快乐,搞得不快乐,为什么人总那么傻呢?”想起《瘦瘦的》里面的一句歌词,很有智慧。说真的,最近过得并不算快乐。因为,急躁蒙蔽了寻找快乐的眼睛吧。

  13 赵薇:”男女之间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做百分百的自己,完全扮演自己,这是最长远,最稳定办法。。我永远相信“真”——真心真情、真我,在真之上,做功课,多配合,感情应该就会顺利。“

  14”我相信 心想事成,每个人的心就好比一台发射机,你的渴望,发射出去,一定会得到反馈。

  15 黄晓明:”真正有自信的人,不需要刻意去证明自己。在你应该在低位置,演你合适角色,就挺好的。“

  16 卡耐基:”当你觉得紧张时,就跟自己说,其实我不是紧张,是兴奋。兴奋说明我进入了状态。“

  17 舒淇:这个时候,她眯着眼睛,有小姑娘任性神情

  她说她喜欢烂醉如泥,喜欢好吃的东西。喜欢红酒白酒和香槟,喜欢hello kitty,喜欢北海道的空气。喜欢纽约的自由和秀,喜欢不请自来的朋友。喜欢周星驰的所有电影,喜欢香港老喜剧。喜欢《罗马假日》,也喜欢《爱情与灵药》。```

  据说,童年不回撒娇的人,一生都不会撒娇。

  “其实,你是一个温柔的女生。能体谅别人,并且接纳别人的 痛苦,那才是真正 的温柔。比和颜悦色可贵的,是你温柔的心。”——温柔的终身课。自律。

  18“我真喜欢看他们彼此注视——那么熟悉,温存言简意赅意味深长。”

  19 齐豫:做好自己的本分,就是在修行。本分事,做得恰如其分,就是圆满

  “我是考验坐下来陪一个人哭,告诉他,在哭的不止你一个人。但是那还不如,我也开始就是一棵树,让路过的人靠一靠,我用歌声告诉你,你看,那就是永恒的光明。”

  20范冰冰:她沉得住气。风雨不惊的架势,江湖自在的 排场。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对于自己的处境,毫无侥幸之心,所以显得沉实冷静从容不迫

  21陈丹青:(孟小冬)眉目很清楚,神态也清楚,一点也不浑浊。松清朗。

  (台北)有一种集体性的温良恭俭让,人情美,又透出家常。

  木心形容淮扬菜是出将入相。(淮阴的淮扬菜。)

  22钮承泽:我觉得我们都曲解了爱,我们好期待 一个人出现,圆满我们的生命,解除我们的寂寞,供给我们的需索。对那个人的想象和要求,其实完全根据我们的需要,怎么让自己更快乐。。而真正的爱情是,”你需要什么,你如何才能快乐“,而不是,”我需要什么,我的快乐胜过一切“。

  二、长草清单--

  1《送你一颗子弹》

  2《活法

  3陈丹青 4

  林芙美子

  5 木心谈菜

  6 戈达尔:纪录片拍的是别人,剧情片写的是自己。“

  7《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

  8《横滨玛丽》

  9 《恋爱假期》 (已看√)

  10 陈丹青的画室,在今日美术馆旁边。百子湾路。

  三、一点感想

  1 这算是在kindle几乎完整的看完的第一本书了吧。是在pain365的书单推荐里看到的一句话

  因为只有看见好的人,才有了变好的可能。“以前对柏邦妮也是只有耳闻。毕竟是采访形式,读起来也不费劲,总体感觉呢,还是觉得不管文学底蕴还是文字架构,欠缺还是挺多的,不过毕竟现在这个时代就是很浮躁的,能在读书的这几个小时的时间汲取自己的收获,就不算浪费了吧。

  2 也是关注到pain365这个微博博主,以及她运营的一个书单推荐的“书妆笔记”的微博,近距离感受到自己的浅薄。阅读量真的太太太少了。而读书这件事,真的很有必要被强制地提上议程。这一本,只是开始。

  3 这本书看完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高圆圆、周迅和赵薇了。很有想法的新时代女性啊。

  《见好》读后感(五):见好的力量

  我们生在最好也最坏的时代,信息高速发达如井喷般灌进每个人的世界;又极致嘈杂,虚实真假难辨。现代人对于名人的关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几乎到了变态的程度,各种明星隐私借由偷拍、爆料等诸多方式巨细靡遗地扑现在大众面前。

  饶是如此,大众似乎也并不满足。他们更期许在明星光鲜亮丽的外表背后窥视到永不见光的阴霾。越是美好,就越挑战人关注附着在其背后的尘螨。我总觉得这样的心态有些糟糕,明星具有的公信力应该是可以为社会或者至少是喜欢她的人带来些正面的能量的。人们注意力应当去关注她们好的一面而不是没有下限的堕落。

  《见好》是一部采访集子,收录了柏邦妮对诸多明星的采访实录。韩松落在《见好》的序中写道“唯有见好,世界才肯对我们敞开心扉”,这本书就是如此光明的存在。我关注了柏邦妮的微博,深以为她就是那种可以见好的女孩,生活中的点滴幸福在她的眼中都可以幻化为美好期许的寄托,如今看到《见好》则更坚定了这一点。她采访的人物,既有争议女星李宇春、舒淇,也有有声名远播的赵薇、范冰冰,更有成熟稳重如葛优、钮承泽般的魅力男星。她和名人之间的对话不是采访,而是给予她们一个可以正面表达的管道。并非长篇大论的人生流水账,而是将内心最隐私的情感展现出来温暖读者。我们相信这种温暖是存在的,因为柏邦妮,我们看到了。

  我认为好的采访集子应该是这样的——在平铺直叙的采访主题下能为读者打开通向对方心房的索道。明星的防卫心比别人重,采访他们的难度也可想而知。读《见好》的时候,我几次都走在这样感性的索道上,虽有浅尝辄止之感却也足够窝心。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篇采访舒淇的文章,柏邦妮说她很温柔,她却推说自己不是温柔,温柔是天生的,要家庭好家教好的女孩子,永远轻轻松松像水一样,她不是——在那句“我不是”之后,我骤然感到一股心酸,一种来自华丽背后的孤单与无奈瞬间向我袭来。我其实并不喜欢舒淇,在她置于风口浪尖的时候还大言不惭的批评过她。但此时此刻的我却愿意相信这样的脆弱是真的,她内心释放出的寂寞也是真的。我不能说自己喜欢上了这个明星,对她的了解却着实厚实了几分。这样的采访对我来说就是成功的,不是戴高帽的夸赞,而是还原一个女人本性之美,将明星放在普通人的背景下去看,平和了很多,也真实了很多。

  我想这就是柏邦妮希望大家看到的,也是《见好》能带给大家的正面的能量。这个时代里的很多人都会去关注社会的阴暗面,不可抑止地去想象发生在光鲜背后的龌龊事。我们用尖锐的矛去刺伤明星展现出的优雅大方,得到的往往不是真相,而只是灰暗消极的自己罢了。事实往往是这样的,只有当我们去相信肯定光明的力量,好的事情才会真正被收拢进来。你相信光,光就会照进来。美好之事和上帝一样,相信才会存在。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力量,一种相信的力量,见好的力量。

  《见好》读后感(六):如见你面

  对于柏邦妮我的记忆还停留在西祠胡同,微博,还有奇葩说。对她最深的印象就是关于她和小鲜肉柯景腾的八卦。 这本书偶然翻开,然后一看就不可收拾,她的文字功底还是很不错的,见好这一本书可以说是一个文艺的娱乐圈八卦集,展现那些明星不同的闪光点,如同书名见好。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觉就是男艺人比女艺人来讲更有底气,更自在,在思想上面的束缚更少(李宇春除外,春哥威武,我从春哥的访谈中没有感受到男权社会对于她的束缚)。

  书里面的女性在事业上都是很成功的女性,但是她们较之男性来说有一种急迫的感觉(可能这个形容词不太恰当),没有男性那么从容。 或是如李娜一样的彪,或是想舒淇一样不知道怎么了一步一步推着就上来了,或者像赵薇一样有计划有运气的走过来,要么就像范冰冰一样万箭穿心的走过来。看的时候隔着时间空间屏幕文字我都能感觉到她们一路走来经历的压抑,不痛快。心疼~~~

  一直以来我们女明星的职业生涯有多长是和她们对于青春的驻留息息相关,普通人有中年但是明星不能,我们的女演员只有两种状态年轻靓丽或者垂垂老矣。

  ,这本书可以算是一个厕所读物,文字活泼,还可以看到很多明星不一样的一面,满足那颗八卦之心~

  《见好》读后感(七):见一世之好

  读邦妮已是一年前的事,因为一个意外加了邦妮的微博,继而买了她的一本书《老女孩》,看完几页,便突然“叮”一下就爱上了她。有时候爱上一个存在,也并非需要真实的触感,发着光的远方,无论再远,任谁都会向往。无论是文字本身所穿的华衣,还是内里持续的力量,都是邦妮不断吸引着我的原因。

  拿着这本书开始的自己广州之旅,旅行之于我意义非常的重大,身体总是惰于起身,但内心总是对蓝天海洋和远方充满着向往。第十个月了,生活从崩塌到重建,我一点一点默默的努力慢慢有了成效,灰头土脸之时,带着一本好书,去远方会一个美好的妹子,矫情是矫情了些,幸福感却也油然而生。

  有些人因为忠于内心和自己,所以总是一成不变的样子,邦妮亦然。无论是在微博里,还是在各种不同叙述方法的书中,邦妮总是给人同样温暖的感觉。每一篇的访谈,从对访谈对象基于细节的描述,以及从好奇心的角度去发出的提问,内容精彩,而对方的回答亦是让人觉得符合预期。邦妮笔下的人物,是邦妮所见之好。邦妮用她的眼光,带着我们重新去看了世界。其至美之好自不必多少,而更多的是让读者也愿意同邦妮一起,见世界之好,与世界握手言和。

  而这些访谈也更是让人从内心有所感动。

  访谈对象可谓都是从事艺术的人。也许是和职业追求相关,这些人都无比的纯粹。他们从意识到自己的理想的那一刻,便开始了追随,从未想过放弃。电影人的执着,歌手的精益求精,对自我的坚守,对生活的热爱。每一点都感动着我,明星除去八卦周刊上的形象,更多的是行业内的成功者,或者说是坚定者。每一个都是披荆斩棘的战士,身上虽有沿路辛劳的灰尘,但却挡不住灵魂自内向外散发的光芒。

  见一世的好,就当是给自己的约定吧。记得无论生活可怕到怎样不可面对的程度,还有美不可方物的诗与远方。

  《见好》读后感(八):善意的选择性事实

  邦妮的文字,有很强烈的个人风格,小清新又不至于太过矫情甜腻,看多了觉得细腻有余大气不足,始终带着小女生视角。这是一种值得被保护的美好,因为那份善意。其实他们未必那么美好 但她选择性只看他们的努力和美好,当然为杂志写稿,又是在这个圈子混,从现实考虑她也没必要得罪人,不过好在她的写法让人信服。

  观察和细节描述都是事实性的。她写他们的表情 动作 笑容 沉默 握手 道别 语气 让人不觉虚伪 似乎真的窥见明星的某一面 相对于男导演 她对女明星的了解和体察更加敏锐 或许是因为人生阅历和女性视角的缘故。她们的状态,看出访问者的诚意,满满的功课。

  没有不好采访的对象,只有不够真诚不够努力的采访者,哪怕他们没有给出最坦诚真实的答案。毕竟美化自己是每个人的本能,女明星更甚甚至不自觉,但那些来自于极端环境下的人生体验浓缩来的道理 感触也足以给人能量,变的更加温暖,完整,充满生气。

  《见好》读后感(九):每周一书《见好》

  原本期待值很高的一本书,我很是喜欢黄咚咚的几本写明星的书,很客观,没什么八卦的东西,却写进了明星的骨子里。而柏邦妮的这本书却很是让人失望,空洞,掩饰,总之我很不以为然。

  我知道那些明星们可能不是那么肤浅的人,可能他们也看过很多的书,很多的电影,也颇有才华,但我不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文绉绉地和柏小姐大谈文化传统人性什么的。当然我也是有点偏颇了。但是访谈文字中还是感受到了一种虚伪的成分,仿佛作者是故意把这些明星引领到某些话题,让他们成为某种想要打造的风格,这样一来,就没有原来想要的效果了,明星们依旧是明星,刻意的那种。

  这本书最多的是和明星的访谈,对于这种主观意识很强烈的访谈,我一概是不喜欢的,因为每个人说的话和做的事并不一定是一致的,甚至可能是相反的。如果只是原原本本地照抄那些明星的话,没有自己的观察的话,索性去看访谈类节目算了。我喜欢黄咚咚的一点在于她都是自己的观察,虽然也会引用明星的话,但也是引用她认为明星的真话实话,而那些虚话假话则会成为她抨击的重点,在这一点上,柏小姐要查了好多,因此这本书让我觉得看之无味。

  如果你是某个明星的粉丝,看看也就算了,毕竟塑造的都是正面形象,谁不希望自己喜欢崇拜的某人是个正面形象呢。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是随便看看的,那还是算了吧。

  《见好》读后感(十):看得见别人的好

  第一次认识柏邦妮,是在《奇葩说》这个节目上,外表文静柔弱但是见解却常常温婉软糯中带着坚定的力量,喜欢她的每一次发言,角度新颖,论证充足,不是犀利的抨击,也没有歇斯里底地怒吼,看到的是一个编剧在舞台上的能说会道娓娓道来。

  书名很独特,通俗易懂,但却又让人怀疑到底什么是准确的意思,其实就是那个显而易见的理解,看的见别人的好。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作为访谈者访谈歌手、演员、运动员、编剧、导演等后的文章,有李宇春、张靓颖、赵薇、黄晓明、李娜、汤唯、蜷川实花、陈国富……有她根据采访对象的语言动作判断后的总结和理解,也有直接的对话实录。

  对于每一个访问对象的描写并不多,但是她是一个善于观察和记忆的作者,她记得他们第一次见面的场景,包括现场状况,被访对象的穿着、打扮、神情和动作,即便是一个小小的眼神,她都敏锐的捕捉到了,然后通过自己的理解转化为文字,我们再通过文字,看到她笔下的那个名人,或温暖、或率性、或洒脱、或幼稚……喜欢以小见大的细节描写,细腻中透着点点真实。她会记得他们之间的每一次见面,也许第一次是三年前,也许是七年前,这些小小的记忆能带给人温暖和惊喜,也让被访谈者更愿意吐露真实的自己。

  她也是一个善于做课前预习的作者,在每一次采访前,她都做了功课,或者听了名人的歌曲,或是了解了个人履历,成长经历,或者看了拍摄的电影,或是了解了爱好八卦,在采访的时候能做到有话可说,有料可问,这就是作为一个访谈者的职业道德吧。

  书里面还有一些读起来很有感觉的观点,对啊,她还具备这样的一种能力,从这些名人的点滴经历 中提炼一些生活感悟,她这么描述李宇春“二十五岁,是一个微妙的年纪。已经不是女孩,还未变成女人。仍旧很年轻,但是开始承担责任,承担期待,也必须面对人生的残酷和无奈”她一定也经历了这样的二十五岁;她看到了豁达敞亮,明朗练达的张靓颖,“如果这个世界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伪装的深情和深刻,一个是明码标价的娱乐和无聊,张靓颖会选择后者。她用后者来消解前者,对抗前者。这种化解和对抗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退缩,也不是清高的回避。”看写的多好。

  嗯,当然作为一个访谈,或许需要的是没有访谈者个人情绪的客观中立,应该更直观地呈现名人最真实的状态,而不是按照她的理解,她打上的各种标签和总结,她笔下的每一个人都有那么多的优点在闪闪发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书名那样,整本书里涉及的名人很多,但每一个名人,她都看到了他们的好。也许这就是她想传递给我们的吧,看得见别人的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见好经典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