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州月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西州月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27 21: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州月读后感精选10篇

  《西州月》是一本由王跃文著作,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3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州月》读后感(一):除了官场斗争,大量篇幅描写官场过来人的后期生活表达观点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人人心中都有白鹭——小说《西州月》读后心得 妙句: 大年三十烧年纸——哄鬼。 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 公开矛盾,不如回避矛盾。 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兵。 党校进门树“实事求是”四字,党员:迎着实事求是走去,绕过实事求是而行,背着实事求是学习离开实事求是工作。 心得: 等级森严,产生幻觉。上级也故意从语言心理、气场上面给下级和平级制造压力,以维持自己权威。上级在任时视之如神;在任久了错误和矛盾越积越多,下属即视之半神半魔;下台后即摔下神坛魔坛,贬之抑之,以便新的上级树立新的权威。当事人未必自知,但古今皆然。此正世态炎凉。 为政者,影响仅在任期间的短短时间。浪淘沙,下台后不久,必了无痕迹。当事高层,空留惆怅,仍在新的世界中,即显得格格不入,不合时宜。第一任书记,陈永栋,30年后被视为精神病。陶凡,下台10年后,亦成保守落后形象。为政者的可怜可叹。 官有清浊,但无绝对界线。清者亦必搞权术,否则不能成事,甚至举步维艰,生存都难,谈何令行禁止,施展抱负。浊者亦在表面上维持正义,一来其从属的机构组织自有生命力,有规则,含一定正义色彩,组织要向前,领导者必顺之;二来浊者表面必须维护正义和道德形象,谎言重复多次即近乎真理,有时别人信,有时自己都恍惚信之;三来浊者自青涩中来,人之初皆有善性,青少年时代,多有良知和感动,偶有残存;四来,人皆立体之人,善恶性共生,彼此交错,例如浊者对儿女父母,未必皆浊无清。 官场中,须审大势,顺大潮,控大局。非如此不足生存发展。而具体升迁,讲究天时地利人加能力,四者缺一不可。总的看,偶然因素不少,时哉命也。叹几多才俊,终生郁郁,实乃必然:狼多肉少,僧多粥少萝卜多坑少,古今中外皆然,此之为命;混沌之中随机事件不穷,自然与社会诸多碰巧,颇多生死荣辱上帝手中色子决定,此之为运。 中国知识分子从政,更多阻力。不如单纯的政客,了无挂碍,无所顾忌,可放手拼搏。知识越多越多思而懦。 官场要演戏,高官者兼导演之职。话忌直白,否则难成大事,且祸从口出。谋高位者不应与任何同事交朋友,且须时刻设防,只有利益,勿投感情。装糊涂和演戏是基本功。演技有高低之分。模棱两可左右逢源不动声色以护己旁观;适当暗示可不留把柄;至于综观全局、见微知著、以退为进、静观其变、扮猪吃虎、回避矛盾、上层路线、形象工程、联络感情、结成联盟、广建人脉、认真站队、巧设陷阱、打压异己、当机立断勇敢斗争等等,综合运用,不一而足。 上位者均从青涩中来,但必须放弃羞涩甚至必须放弃道德,非至寡廉鲜耻程度不足以心平气和追求权势。上位者不在琐事业务上耗精力,而致力于“出主意、用干部”。上位者必心狠手毒,勇于决断,无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不轻易得罪人,得罪就得罪到底;不轻易管下属,但说一句算一句;主动选择成为王败为寇的风险题目;从心底认可“与人斗其乐无穷”和“无毒不丈夫”的理念。不论如何,一将功成万骨枯。 权力场上,只有成败,没有道德。只有势力角逐,没有一团和气。权力场上只有动荡,即使水面暂时平静水底亦时刻暗流涌动,只有相对稳定,没有绝对服从。成事者必须动态平衡火中取栗。 本文主人公,关隐达,是另一个时代的陶凡,恰如陶凡是另一个时代的陈永栋。后者都能从前者身上看到另一个自己,也都能看到前者的弱点,但都不易发现自己的弱点。关隐达,骨子里是正人君子,可是最终已近半正半邪人物,毕竟官场是染缸。 作者文笔老到,与颜真的《沧浪之水》相比,写实处更多,刻画的人物类型也更多,描人心理,丝丝入扣。《沧浪之水》有点童话色彩,把关键道理抽出来,夸张地演给你看。《西州月》写实色彩更浓些。 但作者仍有不少理想化的东西,不太现实。如很多代表们居然与组织对抗最终把关隐达推为市长,这显然是作者对关隐达这个人物的偏爱所致,现实生活中,这是不可能的。一来代表们不是理想化的人,做不出上述举动,二来当前体制不可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这差不多算作者的败笔。更写实一点,写关隐达蜕变为另一个池大为厅长,或者干脆写关隐达穷困潦倒一事无成,倒更符合事实的本来面貌,虽然残忍了点。生活本来就是残忍的嘛,理想的东西都是美化过的虚假的东西。 另外,我相信,总有人相对来说,心如止水,如未入仕途的书画家陶凡,如回到家乡写写画画追逐白鹭的关隐达。多数人把权和钱看成值得追求的“白鹭”,但总有人像幼时的关隐达一样,只追逐真正的白鹭。为什么作者没有描写这类人物,可能是不想让“主题思想不集中”吧,官场小说,只说官场。退一步讲,关隐达当上副县长了还不满足,陶凡任地委书记10年仍不满足,这更应该从个人心态上找原因,而别光从体制上找原因。 人心不足,关社会啊政治啊不公啊什么事? 或许,止步官场者,敬官场而远之者,心如止水者,是我的理想化的幻象,是我潜意识进行美化过的虚假的东西。可能,这只不过是我心中的白鹭。

  《西州月》读后感(二):本书是劝人向善的

  这几天看了几本书,王跃文的三部官场小说,《国画》、《梅次故事》和《西州月》。

  前两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可是都已不能再版了,《国画》还成了板上钉钉的禁书。

  第三本也是曾遭过禁的,换了个书名才得以正常出版。

  托南大图书馆的福,里面常会有些打打擦边球的书籍,我才得以偶尔目睹禁书风采。

  我不知道人民文学出版社还出版过哪些禁书,不过我想应该是不多的,

  作为国内官方最权威的文学出版社,人文社的政治觉悟应该是很高的,是不会犯路线错误的,

  可是这次它终究还是犯禁了,那么此书的犯禁必然是不比寻常

  不会是如《废都》般因涉黄,或如《往事并不如烟》般因描写反右而踩线。

  此书的被禁,是因为真实。王跃文笔下的官场真实得此书必须被禁。

  捷克前总统哈维尔指出“生活在真实中”(living in truth),

  是粉碎后(later)极权主义统治的必由之路,捷克人民做到了,于是原极权政府瓦解了。

  那么有人害怕真实,其实也是很好理解的了。

  不想多说了,如果有人想看,我介绍一句,《国画》一书被称为跻身官场的教科书。

  我以为就算不入官场,看看也颇多教益,书中所写无非人情世故

  人生在世,哪里可以躲过人情世故?只不过官场把它极端典型化罢了。

  文学作品亘古不变的两大主题,除了爱情,就是这人心了。

  国中的事情就是这样奇特,一部电影或者书被禁,立马名声大振,这真是绝妙的反讽。

  不过我看此书是不需要以此做噱头来炒作的,单凭真实二字,就足以流传后世。

  当然,如果书中描写的社会现实更加广阔些,笔触更冷静些,爱情描写得更加立体些,

  就可以成为传世佳作了。

  巴金文革后一复出就呼吁大家说真话,现在二三十年过去了,

  巴老也已经去世了,不知道他的愿望实现了多少,

  我只知道,太过真实的书都不让出版了。

  :说一点私人的体验

  王跃文的官场小说其实是叫人向善的,尤其是《西州月》。

  作者是满腔的儒家情怀,虽然现实已是如此的令人失望

  可行文中,他还是给读者开了一扇向善的天窗,足见作者的良苦用心

  不过我想作者的苦心是没有多少人会去体会的,

  人们多半把他的书作为官场进阶之器,

  却不知,君子不器。

  《西州月》读后感(三):西州月----四五个中篇小说的连缀

  中国当代小说中篇写的比长篇好

  池莉,钟南山,叶兆言,北村...

  每个人都有几篇响当当的作品

  长篇就水一点

  也不是没有好的

  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气度上是长篇,容量上却和中篇差不多,《在细雨中呼喊》事实上是4~5篇中篇小说打乱时间顺序的拼盘

  贾平凹的长篇倒是真的如她自己所说的混混沌沌的不知何处所始,也不知何处所终,《废都》《白夜》《高老庄》《土门》一气下来,自成一格,《浮躁》当年更是让咱家看的咬牙切齿,拍床而起(咱家都躺在床上看小说),不过《怀念狼》之后老人家就有点神神叨叨起来。《秦腔》口碑不错,但没看过,不好评价

  莫言的长篇《檀香刑》气度不凡,《酒国》最喜欢的还是里面的小短篇,那个小妖精别说多对我的脾胃了,《红高粱家族》也就那么回事,《红树林》这就是莫言的水平???

  《西州月》事实上是几个中篇小说连缀到一起的长篇

  几个部分的章法布局都还在

  硬生生合成一个长篇

  就显得结构有些散

  各部分缀连的不够紧密

  当然这部小说吸引人的不是结构和文笔

  作者政府部门出身的背景

  为小说的内容的信度提供了保障

  自然作者自身的经历和出版的现状

  也使的作者叙事的角度

  走向善意的辩护

  但是修齐治平的儒家精神

  就是我们现世的救赎?

  作者怕是也没有答案的吧

  内容不多评价

  值得一看

  对照贾平凹的《浮躁》,纪录片《why democracy》等等

  知道我们的国家要走的路还很长

  《西州月》读后感(四):人人心中都有白鹭——小说《西州月》读后心得

  人人心中都有白鹭——小说《西州月》读后心得

  2012-8-22

  妙句:

  大年三十烧年纸——哄鬼。

  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

  公开矛盾,不如回避矛盾。

  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兵。

  党校进门树“实事求是”四字,党员:迎着实事求是走去,绕过实事求是而行,背着实事求是学习,离开实事求是工作。

  心得:

  等级森严,产生幻觉。上级也故意从语言、心理、气场上面给下级和平级制造压力,以维持自己的权威。上级在任时视之如神;在任久了错误和矛盾越积越多,下属即视之半神半魔;下台后即摔下神坛魔坛,贬之抑之,以便新的上级树立新的权威。当事人未必自知,但古今皆然。此正世态炎凉。

  为政者,影响仅在任期间的短短时间。浪淘沙,下台后不久,必了无痕迹。当事高层,空留惆怅,仍在新的世界中,即显得格格不入,不合时宜。第一任书记,陈永栋,30年后被视为精神病。陶凡,下台10年后,亦成保守落后形象。为政者的可怜可叹。

  官有清浊,但无绝对界线。清者亦必搞权术,否则不能成事,甚至举步维艰,生存都难,谈何令行禁止,施展抱负。浊者亦在表面上维持正义,一来其从属的机构组织自有生命力,有规则,含一定正义色彩,组织要向前,领导者必顺之;二来浊者表面必须维护正义和道德形象,谎言重复多次即近乎真理,有时别人信,有时自己都恍惚信之;三来浊者自青涩中来,人之初皆有善性,青少年时代,多有良知和感动,偶有残存;四来,人皆立体之人,善恶性共生,彼此交错,例如浊者对儿女父母,未必皆浊无清。

  官场中,须审大势,顺大潮,控大局。非如此不足生存发展。而具体升迁,讲究天时地利人加能力,四者缺一不可。总的看,偶然因素不少,时哉命也。叹几多才俊,终生郁郁,实乃必然:狼多肉少,僧多粥少,萝卜多坑少,古今中外皆然,此之为命;混沌之中随机事件不穷,自然与社会诸多碰巧,颇多生死荣辱,上帝手中色子决定,此之为运。

  中国知识分子从政,更多阻力。不如单纯的政客,了无挂碍,无所顾忌,可放手拼搏。知识越多越多思而懦。

  官场要演戏,高官者兼导演之职。话忌直白,否则难成大事,且祸从口出。谋高位者不应与任何同事交朋友,且须时刻设防,只有利益,勿投感情。装糊涂和演戏是基本功。演技有高低之分。模棱两可则左右逢源;不动声色以护己旁观;适当暗示可不留把柄;至于综观全局、见微知著、以退为进、静观其变、扮猪吃虎、回避矛盾、上层路线、形象工程、联络感情、结成联盟、广建人脉、认真站队、巧设陷阱、打压异己、当机立断、勇敢斗争等等,综合运用,不一而足。

  上位者均从青涩中来,但必须放弃羞涩甚至必须放弃道德,非至寡廉鲜耻程度不足以心平气和追求权势。上位者不在琐事和业务上耗精力,而致力于“出主意、用干部”。上位者必心狠手毒,勇于决断,无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不轻易得罪人,得罪就得罪到底;不轻易管下属,但说一句算一句;主动选择成为王败为寇的风险性题目;从心底认可“与人斗其乐无穷”和“无毒不丈夫”的理念。不论如何,一将功成万骨枯。

  权力场上,只有成败,没有道德。只有势力角逐,没有一团和气。权力场上只有动荡,即使水面暂时平静水底亦时刻暗流涌动,只有相对稳定,没有绝对服从。成事者必须动态平衡中火中取栗。

  本文主人公,关隐达,是另一个时代的陶凡,恰如陶凡是另一个时代的陈永栋。后者都能从前者身上看到另一个自己,也都能看到前者的弱点,但都不易发现自己的弱点。关隐达,骨子里是正人君子,可是最终已近半正半邪人物,毕竟官场是染缸。

  作者文笔老到,与颜真的《沧浪之水》相比,写实处更多,刻画的人物类型也更多,描人心理,丝丝入扣。《沧浪之水》有点童话色彩,把关键的道理抽出来,夸张地演给你看。《西州月》写实色彩更浓些。

  但作者仍有不少理想化的东西,不太现实。如很多代表们居然与组织对抗最终把关隐达推为市长,这显然是作者对关隐达这个人物的偏爱所致,现实生活中,这是不可能的。一来代表们不是理想化的人,做不出上述举动,二来当前体制不可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这差不多算作者的败笔。更写实一点,写关隐达蜕变为另一个池大为厅长,或者干脆写关隐达穷困潦倒一事无成,倒更符合事实的本来面貌,虽然残忍了点。生活本来就是残忍的嘛,理想的东西都是美化过的虚假的东西。

  另外,我相信,总有人相对来说,心如止水,如未入仕途的书画家陶凡,如回到家乡写写画画追逐白鹭的关隐达。多数人把权和钱看成值得追求的“白鹭”,但总有人像幼时的关隐达一样,只追逐真正的白鹭。为什么作者没有描写这类人物,可能是不想让“主题思想不集中”吧,官场小说,只说官场。退一步讲,关隐达当上副县长了还不满足,陶凡任地委书记10年仍不满足,这更应该从个人心态上找原因,而别光从体制上找原因。 人心不足,关社会啊政治啊不公啊什么事?

  或许,止步官场者,敬官场而远之者,心如止水者,是我的理想化的幻象,是我潜意识进行美化过的虚假的东西。可能,这只不过是我心中的白鹭。

  《西州月》读后感(五):终究

  明显划分出来的好几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跨越了好几年,连贯下来,想是离开头已有了几十年的距离。文中写到王洪亮想转去民营企业工作时,想那应是市场经济正刚开头,而又兴旺发展的时期,体制内不少见到有想下海捞金的人。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奔离体制的人越来越多,因而进入体制所需面对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小,简言之当公务员越来越简单。现在却不同了,市场经济发展到如今,各大家雄踞一方,下海并不代表能捞金,反而意味着更多不稳定的因素。相比较,体制内,那些党政单位、一些参照公务员模式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及早已摆脱经营困境、发展日益蓬勃的国企,它们稳定的工作环境,舒适的福利待遇,以及有头有脸的社会地位等等,对当代年轻人都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所以当前的国考热也不足为奇了。

  人终究还是得为自己着想着想的,但是,无论是处于哪种工作,如果自己已食得温饱,平时生活也有物怡情,那么,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可以学习王跃文所表达的儒士精神,多为平凡人想想呢。

  《西州月》读后感(六):一颗对人对己都豁达的心,才是最好的。 一颗对人对己都豁达的心,才是最好的。

  提到王跃文,感觉他脑门上都刻着《国画》两个字,是本禁书,大学刚毕业的时候看的,当时读的精彩其实想想七分懵懂吧,连公务员是什么都还搞不太明白呢。

  西州月是这次翻给老爸看,然后自己顺手捡起来看看,大学时候看过一遍,唯一的印象就是关隐达和陶陶的恋情,以及陶凡晚年的凄凉,结果一看之下发现怎么那么多完全没印象的情节,完全一本新书啊……后面才知道是之前的六本中篇合并出来的。

  王的官场小说的主角基本都是官场儒士,虽被浸染却依稀保持一颗向善之心,一应人情世故你来我往剑拔弩张都描写的活灵活现,想起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隐达算是非常深谙此道的了,但是书中也被人算计了不止一次,被人当枪靶子使过,因为不了解实情犯错误也好几次,但是错了就错了,他也并不为此纠结,有时候甚至将错就错,顺着错误秉着原则一路就那么走下去了。

  因此而觉得平时总是苛责自己自怨自艾真是没太大必要。错误已犯,就让它过去,就让它什么也代表不了,什么也证明不了吧。

  一颗对人对己都豁达的心,才是最好的。

  《西州月》读后感(七):读《西州月》

  前一段时间闲来无聊,翻了翻王跃文的《西州月》,很是含蓄隽永。本来只是一本官场小说,不过却被自己读出文艺范儿,想到了很多宏大的命题,也算是无心插柳了。

  这实在算不上一本精彩的小说,节奏谈不上有多紧凑,情节也是不紧不慢的铺陈开来,典型的王氏风格——不温不火娓娓道来。看了大概三分之一,后来就没有再往下看,说实话看不出太明确的主角。小说也不专注于什么官场的技巧,只是在力求通过一个角度展示一下官场生态。管窥之余,还是有作者的心机和情怀在里面。这和网络小说有着明显不同,网络小说读来似乎很痛快很带劲,但真能让人回味的其实没有什么,充其量是可乐而已,喝完之后只剩一个饱嗝和顶上来的气体;王跃文似乎是一杯淡茶,余香袅袅沁人心脾。更为根本的是,这本书虽然是“官场小说”,但却不是教人做官,事实上是在教人做人,不做好人也别做坏人。曾经也迷恋过网络小说,动辄几百万字。可以看两部,了解一下就可以了,看多了是容易中毒的。王的小说则不需担心这个,毕竟作者还是克制的,对于官场的展示可能并不逼真,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淡漠和审慎实在是一针难得的清凉剂。

  《西州月》的主角叫关隐达,隐和达这是一对极富张力乃至完全背道而驰的状态。这和内圣外王还不一样,倒是和“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殊途同归。不过这也许寄托了作者的某种情愫,在有道无道之间要适时的调整自己。闪转腾挪之间显现的是官场的小智慧和小技巧,但是这种进退之余的考量和抉择才是作者的大情怀,也是中国历代文人最浓郁最鲜明的群体标签。当然关隐达的谐音也很有意思——官瘾大,这个当然是官场小说的设计需要,技巧而已,再说这也是实在的不能再实在的实话了,不管哪朝哪代,凡是当官的谁嫌官小?谁官瘾不大啊?可是主角最后的结局并不甚好,我后来翻了一下结尾,果然是典型的王氏结局啊。在犹疑和无奈中徘徊着,留给读者的是无限的惆怅。侧眼望去,官场上摸爬滚打的又有几个能够全省而退,至于能够毫无遗憾的退出的就更无异于痴人说梦了。没有遗憾是不可能的,事事如意更是不可能的,有憾而无悔足矣。

  看了不少小说,感觉小说和现实最大的差别就是现实往往是平淡的,而小说则力求人物的冲突和节奏的紧凑。小说在有限的篇幅内往往集中大量的故事和矛盾,这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几行字就是一年乃至几年一滑而过,岁月在书中显现不出什么厚度和重量。但是,现实往往是由无数个普通的日日夜夜组成的。正是这些普通的日子对人斗志最具杀伤力,所有的激情都难逃平淡,所有的志向都难免堕落。现实哪有那么的豪情满怀激情似火,平凡的生活才是生活的压倒性多数。这种似水流年无声无息冲洗掉了所有的希冀,回头再看的时候除了惊讶就是无奈。在平凡的日子里,我们消磨掉了曾经的激情和热情,我们丧失了曾经的梦想和志向。成熟也好,成长也罢,乃至成功,多么美妙的词语都抵不过彼时回望的无奈。成长最令人恶心的就是我们会变成曾经我们鄙视的那类人,原来我们也会变得这么庸俗这么卑劣,但是这却有各种各样义正词严冠冕堂皇的理由,有各种各样的情非得已身不由己的苦衷。无论最后我们是得到了还是失去了,我们都会变得肮脏,面对别人的艳羡难免会有一丝不安和侥幸。人总是要难以避免的堕落,这个堕落的过程可能是主动的可能是被动的,但无论主动被动,堕落才是难以摆脱的命中注定。至于出污泥而不染的,我到现在都还没见到。书上倒是见过,不过总是心存疑虑,怀疑是经过了某种美化,是某种想象和设计的产物。

  平凡的生活里充满了大量的毫无意义,这个问题是自己在准备考研的时候就想到的。无论是考研政治还是英语,乃至专业课,可能都是毫无意义的。无论自己是继续读研还是工作,这些东西基本上都不会再用了。但是为了考研这个阶段性的目的,自己还是不得不在一段时间里集中去复习这些。为了一个阶段性的胜利,我们付出极大的精力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这些可能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无奈,但又是最真实的现实。意义这个词汇在这里已经变成了个极具象征性的词语了,它涵盖了所有的正面积极。意义的背面是生活的百分之九十五,而意义则只占可怜的百分之五。我们面对二者抉择的时候,还是会倾向于百分之五。为了某个有意义的结果,或者说我我们自认为有意义的结果,付出大量心血在毫无意义甚至完全是浪费生命浪费青春的事情上,这到底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无论我们最后是实现了目的还是与之失之交臂,意义已经变成了一个图腾,给这段生活贴上标签。细细想来,生活其实就是这一个个阶段组成,在更大层次上,这一个阶段性的意义又可能会变得幼稚可笑可有可无。这又是另一种辩证法吧。

  无可奈何的遗憾,难以避免的堕落,还有毫无意义的生活,这些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们不是生活的全部,但确实是生活的大部。我们接受也好,享受也好,它真真切切的如此存在着,而且还将一如既往的存在下去。

  《西州月》读后感(八):梦里人

  若干年前似乎在收获上读到过此文。昨日重读,感慨万千。

  作者是梦里人。

  梦是文人的清高,性情刚烈,古道热肠,高山流水,明月松间。

  梦里是一泓清水,墨色宜人,龙飞凤舞,怀素狂草,直抒胸臆。

  梦里是桃林稀疏的花影,是如梦少女在竹影青石之间的回眸。

  梦里是君子相称,少年得志,忘年之交的惬意与默契。

  文人的梦,诗人的浪漫与天真,青年的理想与爱情和古老文化的积淀一道汇成的一个梦。

  它从来就是一个影子;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连同国画一道,作者十年觉一梦,这个千百年来的文人一直在梦着的梦,结合了儒家的政治热忱和道家清高的文化玄道,犹如一曲丝竹管弦乐般不尽的回荡,借着马列主义的人治与市场经济灰色地带而还魂。

  美又如何,女子又如何,才气如何,才干又如何。

  在权力与金钱的博弈与较量中,文化、美与道统只有充当这股政治浊流的见证与悲歌。

  官盼得意,民望发财,在这生死攸关的较量之中,黄土地在默默的崩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