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0篇

2018-01-28 20:4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0篇

  《朱光潜谈美》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1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一):把生活史,当成艺术品打造

  我小时是最不讲究的那种小孩,鼻涕总是掉得老长,如果实在忍不住了就用手擦一擦。每次洗澡的时候,膝盖上全是土,水龙头冲的水都是土黑色,因为我特别喜欢趴在地上看蚂蚁,打画片。别人说我是叫花子,我就开心地笑。

  后来我不明白为什么文化人吃饭那么多繁文缛节,为什么要花几十块钱买一双别人看不到的袜子(后来证明是几百),还说袜子决定了一个男生品味。我简简单单的活着,为什么要平添这么多的负担

  后来听蒋勋说生活美学,给我说衣食住行的美学。上周又看唐顿庄园,生活精巧,餐具摆放之后,要用尺子测量以求符合礼仪。中国互联网人把工作作为首要,放弃家人陪伴,睡觉和吃饭的时间,印尼的同事却会在最繁忙的时候,放下所有工作,去做祷告。

  所以开始意识到,在一个不坏的时代,生存已经不是那么困难,真正觉得一个人幸福程度的,是我们精神世界仪式感,艺术,便是一个人生活的质量关键

  朱光潜的书,前面懵懵懂懂,迷迷糊糊,不知道再说些什么。只是觉得,生活艺术化是朱先生的人生诉求,而培养欣赏美的能力学会欣赏美,是生活艺术化的开始。我们每一个人不一定可以去从事严格意义上的艺术行业,去发现生活的情趣,同样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史,打造成一件艺术品。

  另外,读书过程中比较意外的收获是对于道德理解。最开始我以为道德神圣,是生活必需的准则,内心有严格的道德要求,并且看不起违背道德的人。后来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道德的变化如此之大,根本没有恒定标准,而道德中也有很多违背人性,狭隘的一面,便轻视道德,而提倡追随本性。读完《谈美》,但是觉得挑选自己认可的道德,并且在生活中遵循,却是可以给人带来平静而持久的美感。 这或许是人生更好地一种选择

  唯有头顶天空,和心中的道德。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二):与其说是”谈美“不如说是“谈生活”

  读到这本书之前,我自己心中“美”的概念不过就是“好的、我喜欢的、看着舒服的”,至于美感是什么、怎么认识美、怎么创造美我并没有留心。

  这本书中作者朱光潜先生在这本书里的论证十分严谨,对诸如“美感”“美感经验”“意象”“形象”“自然美”“艺术美”都给出了严格的解释,一步一步地得出:从美感从何而来,到美感与快感、联想的区别,再到如何欣赏美、创造美,可以说是给“美”建立了一个完整体系

  这本书以十五封信的形式对“美”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大体可以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前三封信,解释的是“美感的来源”这个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对待一种事物有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其中,前两种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而以美感的态度认识一个事物时,观者的注意力都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所得到的意象可以是孤立绝缘的。通过无意志和无抽象思考心理活动(也就是直觉)所得到的意象叫“形象”,而我们所说的美感就是单纯的来源于形象的直觉。尽管“美”是一种“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但是它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必不可少的。“美”和实际人生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当我们执着于一件事物的实用价值时,它的美就被掩藏了,所以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就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出来。艺术家在写其切身的情感时,也要把经验都放在一定距离将其客观化后,再进行表达。我们认识任何一样未知的事物都是通过已有的经验,同样我们认识美的过程就是一个把宇宙人情化的过程,即把自己的性格与情感赋予物,同时自己又被物的姿态影响,最终达到一个物我同一的境界的过程,美就是这个过程中的产物。

  第二部分则对美感进行了具体的辨析,比较了历史上对美学的各种观点。首先是“美感”与“快感”区别,“快感”是一种满足人的实际需求、给人带来满足感、使人愉悦的一种感受;而美感是于实际活动无关的,仅仅来源于事物本身所产生的直觉的一种感受,是单纯的。然后书里辨析了“美感”与“联想”,作者认为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而联想却使注意力不专一,故是妨碍美感的,所以某件事物可以唤起甜美的联想并不能说明事物的美(但是个人认为认识一件事物联想是第一个步骤)。接着又对“考证”“批评”“欣赏”这三个动词进行了比较,其中前两个只能称之为“考究”,对某个事物的背景进行了解,真正可以看到美的必须通过“欣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考据、批评与欣赏之间是相互补充的,前者是发现美的必要基础,后者是必要途径

  第三部分所谈的是美的本质。因为美感来自于直觉,而直觉是我自身对物的感觉,所以我们认为一个事物美或者不美,不完全来自于这个事物,也不完全来自于内心,而是两者兼有。美的欣赏就是把自然艺术化,所有的直觉都包含着主观因素,所以审美观各有不同。我认同作者艺术和自然的美丑是两个分开的概念和艺术美不是模仿自然美得来的这两个观点,但是对于“自然美”自相矛盾的论证个人认为有一点矫情了。“艺术”和“游戏”的对比很有趣味,两者都是创造出了一个超越现实理想世界,都令人享受其中;不同在于艺术具有社会性,表达之外还具有传达某种精神的性质,而且艺术具有产物,游戏只是单纯的表达,不需要顾及媒介和技巧

  第四部分以几首诗为例子,谈了谈美的创造。创造不外乎将平常材料进行新的结合,用具体的意象代替抽象的事物,使读者更容易想象出所要表达的事物。任何一种创造都需要情感,所谓的“超以象外,得环其中”指的是既要有客观的眼光,跳出自己的经历,也要设身处地地体会到别人的感受,诗中的情感可以将各个零散的意象合在一起。对于格律,它将诗词趋于整齐,虽说使人受约束,但是真正的大艺术家都可以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从束缚中挣扎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

  第五部分所谈的主要是美之于人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不用努力天才,各个方面知识见识积累都会成为自身的财富说不定就会在未来道路大放异彩。人生也是一种广义的艺术,懂得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懂得留心身边的美,对各种事物充满兴趣,把自己的事业当成艺术品来看待,抱有“无所为而为”的心态,不去计较得失,这样才能摆脱俗滥,成为一个有情趣的生活艺术家。

  这是一本很好的美学的启蒙读物,里面的论证严谨,其严谨程度甚至让我觉得像理论推导,一步接着一步,专用名词一个接一个,层层迭出最后得出结论,让人无法不信服。书中的语言不乏趣味,事例也贴近生活,很容易理解。

  朱光潜先生谈美的过程没有过多的对艺术的基础知识的要求,不了解艺术的人也可以看懂,其中的道理甚至让我觉得他与其说是在谈“美”,不如说是在借“美”谈“生活”。

  以美感的态度面对生活,便抱有着一种无所为而为的态度,不计较实用,没有意志和欲念地看待生活,专注于生活的情趣而不是利益的得失。当在自己的生活中迷失的时候要跳出自己的困境,以旁观者的态度客观地审视自己的处境

  书到最后,“真善美”三者合为一体,实用、科学、美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隔阂,我想,辨析清楚这些美学的概念并不是朱光潜先生写下这本书的真正用意,我们真正要知道的是不要沉沦在实用的生活中忽略掉美的存在,而应该懂得专注于某一件事物的本质,看到其孤立绝缘的美;懂得在生活中不去斤斤计较得失,有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玩索”的心态去寻找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三):朱光潜谈美读书笔记

  注:

  ○结构:按目录顺序组织,每节下分两部分:“要点小结”(总结文章论点)、“思考小结”(表达对文本的思考,以问答形式进行)。其前后重复的观点,不再赘述;

  ○语言:表述尽量简洁准确;

  ○注解:“要点小结”部分一律引原文,不附注出处;若有小部省略,尽量不改原意;“思考小结”部分凡有引申他人作品处,尽量著明出处。

  卷一 无言之美

  ○什么叫做美

  一 要点小结:

  1 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

  2 美是情趣意象化(创造——艺术的特质)或意象情趣化(欣赏)时心中所感到的“恰好”的快感;

  3 美是艺术的直接目的,美感是艺术的间接目的;

  4 离“恰到好处”的标准点愈远,则愈近于丑。

  二 思考小结:

  1 金字塔丑拙源于观者本身的弱点,此观点是以判定“金字塔是美的”为主观前提,是否绝对?美丑界定之标准是私人性的还是集体性/权威性的?

  朱光潜在这里批判的是无美学常识,无依据,即对艺术品妄加评判的现象。无需执着其字面含义。美丑界定之标准根本上说是私人性的,这并不意味着否认美的客观性(具体见问题2)。

  引申问题:欣赏美一定需要美学常识吗?

  不一定,美实质上是一种感觉,美学常识实质上是一类知识,知识无法完整阐释感觉,无法完全代替感觉,更无法凌驾于感觉之上。

  美感源于本性,寓乎于心。一旦外物触发,即可油然而生,无需依赖于美学常识。乡下老农、村中顽童看似无知无识,却常出异语箴言,盖因其经验尤真、体味尤切之故,远胜于大部分闭门读书的书斋学者

  龙应台:“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亲爱的安德烈·对玫瑰花的反抗》)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美学教育应传授美学知识,但更应引导学生感知自己的美。学科一旦过于学术化,大多与初衷背道而驰,应纯粹分析

  2 美的客观性体现在哪儿?

  体现于

  ①抽象之美需借客观物质方能体现;

  ②主体对于美之理解受客观世界影响。(所以,我们应历史的、客观的审视美与美学)

  ○无言之美

  一 要点小结:

  1 文学是以言达意的美术(此处应泛指美的艺术,下文亦然);

  2 美不以尽量表现可贵,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亦即无言之美;

  3 美术是帮助我们超现实而求安慰于理想境界的。其价值高低,取决于其能否借极少量的现实界的帮助,创造极大量的理想世界出来。

  二 思考小结:

  1 似有表现性而实无表现性——丑;未表现而含蓄无穷之部分——美。那么,如何界定实质是否具有表现性?

  从作者角度看,观者实际上无法判定其作品是否有表现性,因为实质的表现性在于作者本人是否倾注情感与生命,作者外无人能知,与观者能否感觉无关(若观者无法感觉到美,可能与作者功力不济,或观者审美弱点有关);

  对于读者而言美是一种私人性感觉,无需过分执着于作者原意,有自己的合乎情理的判定与理解即可,美丑的判定归根结底是观者自己的事。

  2 未表现而含蓄无穷之处为美,尽表现而求酣畅淋漓之处不为美?含蓄是美,直白非美?直白美无想象空间?含蓄直白有无明确分野?

  直白与含蓄均为美,两者高下依各人审美观念而定。

  含蓄偏宁静内敛,直白偏热烈奔放。给人的观感亦有动静之分,想象空间含蓄较直白为大。但两者渐进过渡,只有程度与侧重的不同。

  此篇作者观点较为片面,受地域影响较大,偏属于东方唯美哲学,而忽略了热烈奔放之美学。

  3 要点小结第三条——“美术是帮助我们超现实而求安慰于理想境界的。”艺术作品之功用仅在于消极求安慰?是否片面?

  艺术作品可大致分为两类——理想型、现实型。前者求安慰于理想境界,后者却求真善于现实世界,批判揭露现实之丑,非求安慰。作者受文革时代影响,以致片面。

  4 “相片只能抄写现实界,不能创造理想界”(P23)?

  理想界根植于现实界,非空中楼阁,无现实界则无理想界。所以反映甚至抄写现实界与创造理想界无碍,此说法片面。

  相片并非一味抄写现实界,摄像者亦有自身的主观选择倾注于其作品之中,不应片面否定。

  ○自然美与自然丑——自然主义理想主义错误

  一 要点小结:

  1 自然即现实世界,是感官所接触的实在的人和物,自然美具有客观现实性(艺术美具有主观理想性);

  2 对自然的两种态度:“自然主义”(naturalism)和“理想主义”(idealism)

  3 自然主义(写实主义):自然界的泛神主义,自然尽善尽美,模仿整个自然是艺术家成功的唯一捷径。艺术家丝毫不用选择,妙肖自然是艺术的最高成就;

  4 理想主义:艺术忽略个性,侧重类型;

  5 自然主义和理想主义均承认自然中固有美,艺术美是自然美的拓片;

  6 自然主义忌选择性模仿,理想主义重选择性模仿——理想主义是精炼的自然主义;

  7 批驳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错误倾向:真正的艺术极自然,但非自然拓本,而是改变自然,补充自然,锤炼自然。艺术美丑不同于自然美丑,亦非模仿自然美丑而来;

  8 自然美与自然丑的意义:①美引发快感,丑引发不快;②美是常态,丑是变态。

  二 思考小结:

  1 “‘美’是事物的常态,‘丑’是事物的变态。”此说法是否绝对?

  此说法与美的私人性相违背,不具有普遍性。衡量美丑的标准只有一个,即是否引起美感。而能否引发美感,取决于个人。这一标准平衡了美的普遍性与私人性,具有一定科学意义。

  ○刚性美与柔性美

  一 要点小结:

  1 美感或为刚性美,或为柔性美,或为两者调和;

  2 刚性美(雄伟)是动的,柔性美(秀美)是静的。动如醉,静如梦;

  3 雄伟之美,不仅在体积,而尤在精神;不可测量,更未经测量;不惟容纳美,亦要驯服丑(惊→畏→喜)

  4 秀丽之美,源自于筋力的节省(物理的同情),产生于欢爱的表现(精神的同情);是物理的同情引起了精神的同情,且侧重于精神的同情(喜→静)

  二 思考小结:

  1 斯宾塞的“筋力节省说”是否是否过于表面化?以此理论阐释秀丽之美的起源是否不够直接有力,是否失于真实?

  只需简单的看,即可发现筋力节省说存在明显缺陷,因为其不符普遍事实——我们感知事物是否秀美,起于审美直觉,而无需反省其是否节省筋力。

  斯宾塞一时迸发灵感,即认定此灵感必定正确,反复推演,走入了死胡同。却不曾回到源头审视此观点的合理性,导致显而易见的片面性错误。这提醒我们,进行理论的分析与推导,在走到尽头、得到结论后,不要忘记回头验证其合理性,以防思路走岔。

  2 对于秀美的产生,是否有更纯粹的解读?

  秀美是宁静之美的物化特征的总和,物化到具体事物因人而异。

  卷二 美学妙悟

  注:以上五篇,综论美感

  ○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何为美感)

  一 要点总结:

  1 经验→直觉→态度;

  2 科学态度:客观抽象思考、专注互相关系——真;

  3 实用态度:意志思考、专注利害关系——善(useful);

  4 美感态度:直觉思考(意象孤立绝缘)、专注事物本身(注意力集中)——美;

  5 真善美三者具备才算完整的人:无善,为物质饥渴;无真、美,为精神饥渴;

  6 较真与善,美与美感经验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

  二 思考小结:

  1 我们应持何种态度看待文学?如何看待红学的过于学术化?

  持审美态度看待文学更适宜,因为该态度摒弃了非文学性的杂质,更接近于纯粹的文学本质,因而更易窥见文学的意义。

  红学的学术化本身没有错,其初衷在于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红楼梦文本本身,但其过度发展却导致了红楼梦文本与大众的分离,阻碍了红楼梦的普及,反而背离了其初衷。其研究内容多围绕于文本外围展开,而对文本的私人性解读与鉴赏则流于空白。寻求欣赏与研究的平衡,应是当代红学进一步发展的新方向。

  2 引申阅读,以下文字引自金庸《神雕侠侣·后记》:

  朱光潜先生谈美学中的“距离说”,我一向很是尊崇。年轻之时,一读之下便即信服,后来多读了一些中外的美学与哲学书,仍觉朱先生的说法简明易解,很能说明问题。朱先生主要说,以审美眼光欣赏艺术品,要撇开功利性的、知识性的观点,纯以审美性的眼光去看,譬如说,欣赏一幅“游鱼图”,要看图中游鱼姿态之美、运动之美,构图、色彩和线条之美,全心投入,以致心旷神怡。功利观点则要想这条鱼从哪里买来,要多少钱,这条鱼重几斤几两,市场上卖多少钱一斤,可以在水里养多少时候不死,如请上司、父母、朋友或爱人吃饭,把这条鱼杀了请他吃,他是否会十分喜欢等等。知识观点则要研究这条鱼属于什么类、什么科、叫什么名字,拉丁文学名是什么,是淡水鱼还是海水鱼,主要生产于什么水域,这条鱼是雌的还是雄的,如是雌的,在什么季节产卵,它以什么东西作食物,能不能人工饲养,它的天敌是什么。即使是渔市场商人或古生物学家,观赏游鱼图时也应纯用审美观点,不要混入自己的专业观点。

  ……

  阅读小说,最合理的享受是采审美态度,欣赏书中人物的性格、感情、经历,与书中人物同喜共怒,同哀共乐,既打成一片,又保持适当的观赏距离(观看从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连续剧也是一样),可以欣赏(或讨厌)书中文字之美(或不美)、人物遭遇之奇(或不通、故事结构之出人意表(或糟不可言广人物性格之美(或丑恶)……我看小说、看电影、电视一向是用这种态度的。有一段时期中,我在报纸上专门写电影评论,每天一篇(香港放映的电影极多,每天评一部根本评不完),后来又进电影公司专业做编剧和导演,看电影时便注意镜头的长短和衔接(蒙太奇)、色彩配搭、镜头角度及长短、灯光明暗、演员的表情和对白等等,看电影的审美乐趣便大大减少了,理智的态度多了,情感的态度少了,变得相当冷静,不大会受感动,看大悲剧时甚至不会流泪。在电影中听交响乐、看芭蕾舞时甚至不会心魂俱醉、魂不附体,艺术欣赏的意义就大大减少了。

  读小说而采用功利观点(这小说是否合于无产阶级斗争的革命思想?合不合革命现实主义的理论指导?对人民群众的教育作用怎样?)或知识观点(小说中所写是不是符合历史记载?物理学上有无可能,某本权威哲学书中是这样主张的吗?这种毒药能毒死人吗?能把尸体化为黄水吗?一个人手臂给人斩落了,重伤之后还能骑马出奔而不死吗?鸟类智力这样低,能与人拆招而显示武功么?鲁智深能连根拔起一株大杨树吗?没有东风时可以筑坛行法而借来东风吗?戴宗腿上缚了有符咒的甲马,就可日行八百里,去参加奥运马拉松赛岂非稳得金牌?根据历史,关羽并没有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搡,《三国演义》这样写,岂非把三国的历史全改变了?),读小说时的趣味大减。当然也可以这样持批判的态度来读,然而已不是审美的态度,不是享受艺术、欣赏文学的好态度了。所以,忽必烈的真正性格怎样,杨过是否在襄阳城下飞石掷死蒙古大汗蒙哥,我想在小说中最好不讨论,我会在另外写的历史文章中谈论,那是知识性的文章,便该用知识性的态度去阅读。(例如,我在小说《碧血剑》中,写袁承志有很大自由,他要爱青青便爱青青,要爱阿九便爱阿九。在历史文章《袁崇焕评传》中,任何史实写错了,都须设法改正。)……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美感要素之一——距离)

  一 要点总结:

  1 适当的距离产生美——既要把人从实际生活中解放,又要使人了解、欣赏;

  2 反对以道德观点谈文艺。

  二 思考总结:

  1 韩愈的“”文以载道说”的得与失?

  得:延续了文学道统;

  失:过分强调了文学道统,引发对私人情感的压抑。

  这是一个矫枉过正的过程,这是任何改革者或革命者(文学、科学、社会等)都必须注意的问题,不忘初心亦张弛有度,努力挣脱时代局限性。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美感要素之二——移情)

  一 要点总结:

  1 移情作用(美感经验):将我的情趣移注于物,将物的姿态吸收于我,造成物我情趣的往复回流,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人情的宇宙化,宇宙的人情化

  二 思考总结:

  1 如何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物我合一的境界?“悠然见南山”的“见”读[jiàn] 更合适还是读[xiàn]更合适?

  2 引申理解物我合一,以下文章自引自《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真实的世界》:

  我:“你得到超脱的状态了?”

  她:“比这个还强大。”

  我:“难道说,用完全不带思维和主观意识的眼光去看,还看不到真正的世界?”

  她:“对啊,那不是真正的世界。”

  我:“那究竟什么是?”

  她掐了烟笑了:“如果你带着自我意识去看,根据我前面说的,你看到的其实是你自己,对吧?你想过没有?真正要做的,不是什么都放弃了,不是无任何态度去看,那不是超脱,那是淡漠了,就是俗话说的:没人味了,那种状态根本看不到,顶多目中无人而已,差得远了。”

  我:“可是你说了半天,到底是怎么能看到呢?”

  她得意的笑了:“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我认真的听着,傻了似得的看着她,但大脑是沸腾的状态。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关于美感的误解——快感)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关于美感的误解——联想)

  一 要点总结:

  1 综上三节所述: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有两个要素:

  ①意象与实际人生有适当距离,排除思考欲念(反快感原则、享乐主义)

  ②自由的移情作用

  2 美感(直觉,无所为而为)→快感(反省,有所为而为)

  二 思考总结:

  1 快感一定带有实用性?从本质上讲美感是否是一种快感?

  此问题歧义,源自对快感的理解不同,快感有两解:①存乎心灵的快乐;②诉诸感官的快乐。前者为精神层面,后者为肉体层面。前者不一定带有实用性。

  从本质讲,美感是快感的一种。快感亦包括其他感受。

  2 联想愈多,美感愈少?

  联想亦可有序且纯粹,当欣赏艺术品时,我们不应完全否定反省的美感(亦即快感)。美不只是直觉的感性,亦需反省的理性,反省之理性,会赋予人更多的思考与共鸣。美应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一 要点总结:

  1 美的欣赏将自然(现实世界)艺术化,即人情化、理想化;

  2 美感态度:

  ①“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老子;

  ②柏拉图式恋爱,不带占有欲。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四):初讀此書,被吸引

  得自嘲下,自己才疏學淺、孤陋寡聞竟不祥識朱光潛先生、這本“談美”可說是從友人那兒無意觀摩到的。翻開此書對標題不甚瞭解,難不成是講美學的,吾本凡夫俗人,頓失興致啊。

  可友人推薦,還得意思翻翻,首先看序。序為朱自清先生所作,這本也提不起我的興致,可序后還有單獨一節為作者所作之“開場話”,這個結構我到是見得少,算是一文兩序吧。

  話不多說,開場話第一段讓我想去讀讀“十二封信” ;第二、三段關於作者寫此書意向的論述讓我不再忘卻美學的概念;之後關於“談美”要點的論述更是突出了孟實先生文理學的造詣,文字的邏輯性很強。強烈激起了讀此書的慾望,回后立即購了一本,好好拜讀學習。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五):慢慢走,欣赏啊

  读朱老的《美学》,畅快淋漓之感,从未接触美学,读来大多思想却又不谋而合,当然虽有意识,却不成体系。其中有些思想是我常日疑惑却又醍醐灌顶般得到解答,有些思想我却觉得有失偏颇,便辩证看待。下就此论述,并上我的思考,成读书笔记。

  读来畅快之处总共有三,凭记忆论述,不免有失。一处,物我相融及人情化,不细讲,每个人有自己独立的世界,然个人性情取之对自然的体悟,以景人情化入形象的直觉,因敏感的心可体物入微,舍身处地,可感同身受,因此可达到交感共鸣,引起美的意象。第二处,创作,来源于幻想和联想,加以创作,分想(挑拣重要),联想是错乱的,联想是想象的基础,却也是创造的基础。艺术怕抽象和空泛,象征,免除抽象和空泛的无二法门。想来我联想太泛太多,更显示分想的重要性了。固然创作难拘于形态,另一方面,幻想和联想却也是我灵感的来源,情感的饱和,创作必然是进去,出来,本就是客观刮的过程。我的灵感以性灵为著,是的,我不够努力刻苦。不过体察自然生活入微,也算是触类旁通,分外刻苦(围笑)精神寓于物挑拣客观于形放得其道。第三,潜意识,在停止一样东西的学习后,停滞一段时间,技艺却又进步了。原是潜意识的积聚,灵感亦如此,对生活的体悟。还有许多精彩之处,不加论述。如心理学中情感作用于行动反映。读诗就如再作诗,赤子之心是创作的源泉,本色之美,俗人,伪君子之丑,快感的实用等,讲的也都是极好的。

  不足之处,其一,美要隔一段距离看,距离不是源头,欲望才是,我们要舍掉的是欲望,是一时的快感,并不是凡事隔个距离,未免有逃的意味了。这就如情人间的距离般,如若过近,就会参杂欲望和功力心,这时候撤去一段距离却又察觉到美感了。问题是欲望和功利心,而情人间弱时时如此不免丑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去除欲望,快感,功利心。追寻心的本质的同源和纯粹。其二,艺术世界和实用世界并不矛盾,且是互相融合和蔓延的的。若是明确加以区分,不免有了好次之分,我极不喜欢里面的朱老的一句,农夫说:“门前的海是不错,后园子里的瓜也是极不错的。”朱老进行批评,言农夫不识真正的没,却是朱老之失,海固然是自然美,但后院的瓜凝集了瓜农一年幸苦耕耘于爱护期盼,日日照看,瓜于院中安然,喜悦款待客人之乐。精神之美不缔于门前海的美。这是其二。其三,美不带分辨客观的的分辨且又沉进去。不带占有欲得失心,却又人情化。似乎是矛盾的。人情话,必然带有情感,占有欲若是无的话,又何必铭记珍爱且时常把玩,可见还是带了占有欲的。其实朱老复杂了些,讲的其实是佛学的空,空且有大欢喜,佛并提倡人学这种大欢喜,并推崇保护自然。可见这种占有欲实非占有欲的丑,却是去除了丑的占有欲并符合自然的情意了,我读傅雷家书里对婚姻如是说,性情和志趣相投且有共通追求,常常辨,且越辩越明,越辩越清是为夫妻自然之道。除去快感占有欲,这种大的欢喜的“占有”却可欢喜的流于自然。

  总之,美也要批判的看待,迷信似的形象的直觉容易误入歧途,用纯粹的美加以鉴证,且时时以欲望和愚蠢加以检验。美来自于精神和心灵,不是盲目的。

  宏,你跟我讲心灵之源,我看过美学得出这个感知,不知是否对。心灵是源头,是生生不息且满怀爱的,却也是意识的杂乱无章的。精神和美是形象话的,具体的。若是你在身边,尚可对其中疑惑之处加以伦道分析,如此更清晰明了。不明之处入书内翻看查找,自己一人却没那个心力,书也未在身边。

  哲学和美学书籍,确实是要前进一步退两步,但是你未加祥注。前进一步,忘掉,回想自己,矛盾,相融,往后退一步。忘掉,入于生活,矛盾,相融。在这个过程中,深入自然加以深化和反思。且在生活和自然时时强化。实为进。且我觉得不止退两步,而在于忘,忘而不忘实为大成。和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一个意思。

  文风读什么变什么,我这人情化,进去的程度也太大。若不落到创作不免可惜。我应该不适合搞研究,这些咬文嚼字之事太过固话,我读朱老,起先觉得没不应有导师,法官和舌人,朱老后来教人不正是法官,导师,舌人之语吗?然后来一细思,不是如此。原因懒得打字了。文字因有人的固见或者说偏见使研究文学之人陷于迂腐陈旧,因注重科研,文学著作和电影却偏于精神和心灵,因为这种美4D,且循环往复,深于人心,难以言说的感动和爱只由得我讲整段给你看你自己感知。

  关于自身:写作不能为写而写,因来源于自然和生活之美,这些美走进去,分拣,客观加以再创造文字化。中间技巧为辅。

  下为看书时散乱的笔记(为以后翻看灵感之用):

  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占有欲。

  性欲当是一种快感,当变成实用主义时,便失去了美感。而当变成形象的直观,美感的态度。其实是欲望

  每个人都有独自的世界。心灵交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都有互相感通之点。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满足于实际要求的需求。美感和快感。

  美,物我两生。

  朱光潜《谈美》距离只说我并不认同,距离不是源头,欲望才是,我们要舍掉的是欲望,是一时的快感,并不是凡事隔个距离,未免有逃的意味了。

  我原想这样说下来,普通人

  艺术和实用的世界并不矛盾,道德和艺术并不矛盾。快感和精神。

  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范活作品。法官:美丑有普遍的标准,导师。舌人:科学的,客观的。印象派:艺术的:欣赏,主观,味道的。

  批评,有美的亦有丑的。批评以美的角度作为考究。欣赏的批评,预防心有特一的标准。

  考据,批评不是欣赏。到欣赏不可无考据与批评。

  好奇心和创造力

  道德,情怀产生的美感独立于事物本身,而是心的感动,欢喜,忘我。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完全不属物。因为非我非非我。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物我相融。

  心灵是源头,精神和美是泉水。源头是杂乱无章的。

  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的自然。无占有欲的爱啊。对事物欣赏,美是经过人情话的。涉及人情,而我认识的美来源于精神和心灵是可以心生爱的。而精神涉及到自由,平等。

  我觉得把这些艺术家丢到世俗人群中,他们的思想理论必然更剩一筹。

  人情化,艺术化

  赤子之心是创造的源泉

  读诗就是再作诗,精神的继承吧

  人情化是幻想,是怡情作用,是好奇心,童心和创造力。

  大人者不失其赤字之心。

  创作,分想(挑拣重要)

  联想是错乱的,联想是想象的基础,却也是创造的基础。艺术怕抽象和空泛,象征,免除抽象和空泛的无二法门

  诗人和艺术家都有设身处地和体物入微

  景人于诗句中互相烘托,情以景。

  写作进去出来。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六):我的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朱光潜先生解放前出版的《谈美》的修订版,重新编排,也加入了一些章节。原版的《谈美》我从图书馆借回来,已经读过两次了,也都相应做了笔记。这次,我是自己买了一本回来,因为我觉得它值得收藏,值得常读。

  内容提要:

  卷一,无言之美。主要论述了美的“来源”。

  卷二,美学妙语。从多角度对比分析美的本质。其中提到很多美学大师的一些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批判。

  卷三,美的境界。这一卷主要着重于诗歌的欣赏。这是《谈美》里所没有的。

  卷四,美学散步。这一卷的内容很散,应该是朱光潜先生的一些短文的集合。

  我的感悟:

  “人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先生的目标。在第一次阅读时我就想到,艺术化的人生是一个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人生了,与神很近。我读这本书,主要是想陶冶一下情操,也开拓一下视野。我觉得,人生除了热血、奋斗、亲情爱情友情、成就等的这些目的性比较强的活动,应该还有另外一些。例如消遣。当下社会,人们都吃饱穿暖了,所以娱乐行业很发达。那是一种消遣。艺术欣赏也算是一种吧,可能这么说有点不太负责任。起码艺术创作不是为了消遣,它要有深意得多。

  Anyway,我们都是想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所以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愉悦的体验,也教会了我怎样在平常生活中体验更多的愉悦。就这样。艺术化的人生,还是算了吧,对我来说太遥远。

  读书笔记:

  A、艺术美不就是自然美,研究美不能像研究红色一样,专门在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所见到的价值。

  、我们只问“物本身如何才是美”还不够,另外还要问“物如何才能使人觉到美”或是“人在何种情形之下才估定一件事物为美”?

  C、我们的学说否认创造和欣赏有根本上的差异。创造之中都寓有欣赏,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

  D、有审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美。

  E、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F、“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G、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

  H、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

  I、美的欣赏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所谓“柏拉图式的恋爱”对于所爱者也只是无所为而为的欣赏,不带占有欲。

  J、文化渐进,三种艺术分立,音乐专取声音为媒介,趋重和谐;舞蹈专取肢体形式为媒介,趋重姿态;诗歌专取语言为媒介,趋重意义。三者虽分立,节奏仍然是共同的要素,所以它们的关系常在藕断丝连。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七):美在何方?从何而学。

  很多人忙于追求文学,追求绘画,追求创作,但无论是哪方面的艺术创作, 最不该忘却的就是对于美学的研究了。朱光潜作为中国近现代的美学研究者,他的书对于美学的研究可读性是很大的。

  他所谈及的无言之美,正是脱俗的心境,是一种沉默之美。很多事物,当你用语言抑或是声音打破了这沉寂,就会破坏了这份儿美感,国人讲究的意也就是此意吧。与其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 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在影视作品中,就莫过于谈及影视作品的留白。开放式的结局,留给观众无尽的心里蒙太奇,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去弥补影像的空白。我喜欢留白。

  美感又在于残缺,现实变得尽善尽美了,我们的奋斗从何而来?我们的骄傲又从何而来?人生最可乐的莫过于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的快慰。

  艺术与实际人生的关系是怎样的?朱光潜说,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但艺术又与实际人生有着距离。物与人关系也是非常美妙的。

  朱光潜从快感与美感,创造与感情,天才与灵感,创造与格律以及人生的艺术化等多方面来论述美的所在。语言通俗,也在无形中以谈话的形式向读者表述自己的美学观点。

  读美学类的书,给人注入了新的鉴赏能力,起码不至于在这商品泛滥,各种文化泛滥的年代迷失了自己寻找艺术的方向。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八):书摘

  美和艺术的关系:美是创造创来的,它是艺术的特质。(注:自然之美也是自然被艺术化想象或者表现之后产生的;否则,所谓的美丑,如清澈的湖水是美的,一只眼睛的人是丑的,是基于是否利于生存、是否符合常态来判断的,区别于狭义的艺术性的美丑)

  文学和艺术的区别:艺术是直觉的、感官的、审美的;而文学具有概念性的,要有思想性。(在我看来,写景诗就偏于艺术,而写实咏志诗就偏于文学)

  生存的欲望导致对实用的需要,进而需要“善”;求知的欲望导致对科学的需要,进而需要“真”;美的嗜好导致对美感的需要,进而需要“美”。

  艺术之美不在于其实用性,也不在于其真实性。

  艺术之美的特性:与实际人生有距离,超于不完美的现实的自然和人生,描绘了理想的境界,使人得到安慰。

  艺术之美的特性:美感经验是不假思索的,是直觉的,不建立在概念之上,尽管他们可以蕴含意义。(注:欣赏《哈姆雷特》时,会直接感受到美感,而不会首先想到它的”自由“、”无限“的意义)

  艺术之美的特性:欣赏艺术之美是主观的,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在心与物的关系。

  艺术的创作:是主观的,包含作者情感,但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注:披头士如果没有音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即使情感再丰富,也不可能创造出令人传唱的作品)

  秀丽的美(grace)和雄伟的美(sublime):秀丽的美,在于使人轻松愉快,和人亲近。雄伟,不仅在于体积之大,更在于精神之伟。人们面对雄伟之物,感到震撼,感到霎时的抗拒,它唤起内心的自觉,是我们隐约想到外物的力量和体积尽管巨大无比,却不能压服我们内心的自由。因此,外物的”雄伟“适足激起自己焕发振作。”霎时的抗拒“有”突然性“,这种”突然性“常常用缺陷来表现。比如,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往往留有一片不加雕琢的顽石,这种粗枝大叶的做法最易产生”雄伟“的印象,也最易让人嫌它不”完美“,不”精致“。黑格尔以为形式不称精神、精神不范于形式而泛滥横流,才有”雄伟“。(还是”自由“)因此,”雄伟“是美之难者,因为它不像平易的美只容纳一些性质相同的单调的成分。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把美和丑放在一个炉子里锤炼。

  美感和快感的区别:美感是”无所为而为“的欣赏,不带占有欲;快感是实用活动中达到欲望的快乐。(比如:看见一朵美丽的小花,是要站在一旁欣赏它还是把它摘下来戴在头上)

  从生理学的观念谈美的感受:节奏感(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如果有和谐的节奏,就会产生美感);移情带来的心情起伏(肌肉的活动、激素的变化)。。。

  写景诗的高境界在于景(意向)与情(情趣)的融合,”不隔“。

  艺术与人生: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缺乏本色,伪君子则极力遮盖本色。俗人蜜语名利,与世沉浮,心里没有”天光云彩“,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这有包含关系的也能做分类?!不科学)无论是俗人还是伪君子,他们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是”生命的机械化“,只能做喜剧中的角色。(生活活动喜剧里去的人大半都是不艺术的)艺术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一般人对于一种言行常喜欢说它”好看“、”不好看“,这已然有几分那艺术欣赏的标准去估量它。但一般人不能彻底,他们的”人格“观念太淡薄,所谓”好看“、”不好看“往往只是敷衍面子。善于生活的人则非常认真。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一班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的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艺术家评定事物的价值,标准通常跟一般人不同。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着,看轻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摆脱。在执着时见他严肃,在摆脱时见他豁达。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同时并有严肃和豁达之胜。晋代清流大半只知道豁达,宋朝理学又大半只知道严肃。(苏轼也许是个艺术生活的好典型)

  音乐是最完美的艺术:其他艺术的实质和形式多少分别出来(比如写景诗要靠意象来表达),但是音乐的形式即实质,实质即形式。我们听到音乐,立马就有心理感受。因此音乐可以普及深入一般民众,从根本上陶冶人的性格。音乐的好处,在于可以表现和宣泄情绪,使人感动,长期以往起到教化的作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