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Make it Stick》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Make it Stick》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27 20: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Make it Stick》经典读后感10篇

  《Make it Stick》是一本由Brown, Peter C.著作,The Belknap Press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USD 31.58,页数:2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Make it Stick》读后感(一):学而时习之

  本书提到的重要学习策略我总结为:学而时习之。

  学(提取练习:识别、关联和总结)而时(间隔)习(阐释)之。

  有效持久的学习要求

  1. 我们必须通过重新编码和巩固新材料来牢固地锚定它们,从而把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

  2. 我们必须用一组多样的线索与材料联系起来,从而之后能熟练地回想起知识。通常我们忽视了提取线索的重要性

  重要的学习策略

  1. 提取练习。提取即在重读时不时地停下来问自己关键思想是什么?有哪些新的词汇和思想?我怎么定义它们?我怎么把它们和我已经知道的关联起来?我们直觉会关注划出的重点从而更熟悉文本,因为这感觉像是学习;而提问让你更可靠地知道你已经掌握的和尚未掌握的,提问能抵御遗忘天性

  2. 间隔进行。多次学习但留出一定的时间间隔,或是轮换学习内容,间隔学习有助于形成长期记忆,从而更有效。

  3. 阐释。阐释是在新内容里发现其他的层次。比如把新内容和你已知的联系起来,用你自己的话向别人解释内容或它和生活有什么关联。一种有效的阐释工具是为新材料找一个比喻或图形。

  《Make it Stick》读后感(二):学会如何学习

  今年年初的时候在Coursera上面参加了一个叫 Learning How to Learn 的课程,上完之后脑洞大开,还感叹为什么在学校里没有人教这样的课。

  后面又看了课程讲师 Barbara Oakley 推荐一些相关的书,其中一本就是 make to stick。

  这是一本由专业人士写给大众的书,非常通俗易懂,书的最后列出的参考读物也很不错

  简单归纳一下,Make it stick 介绍的内容包括:

  1. 提取是重要的学习手段

  2. 间隔学习很重要

  3. 反思很重要

  4. 刻意学习很重要(学习上的困难是必然要经历过程,经历过就可以晋升到新的境界了)

  5. 利用记忆策略帮助你记忆

  这些都是近年一些心理学实验得出的规律,并且很多人正在使用,效果极为显著。大家不妨都试一试。

  再分享书中提到的一个故事。John McPhee是《纽约客》的一位作者,他2013年的时候,写过一篇关于 writers' block 的文章(这个单词说的是你没有灵感,死活都写不出东西状态)。John McPhee 的建议很简单:

  gt; 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草稿憋出来,再烂也没有关系,然后晾在一边,干别的事。过一阵子你的大脑会重新想起有哪些词句你可以用,就是说你的大脑会帮助你补充完整那个还很丑的文章。

  gt; 但假如你只是一味的看书而不去写的话,那永远也不会促发大脑的这一神奇功能

  神奇的大脑!

  《Make it Stick》读后感(三):书山有路,方法为径;学海无涯,自律为舟

  本书略嫌啰嗦,还好算是有节制的啰嗦,尚能忍受,瑕不掩瑜。

  书中归纳关于学习的建议有:

  - 用测试代替反复阅读

  反复阅读课本或需要学习的材料,会造成已经熟练掌握的错觉;事实上,这样掌握的知识,通常只会浮于表面,你很可能没有掌握到这个知识点与其它你已经知道或者熟练掌握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或者你也很可能连这个知识点本身,都还没有吃透。只有通过测试,才能真正检验出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找出仍有欠缺的地方,作为下一步补漏或者继续努力方向

  - 两次以至多次的测试之间,预留一定的时间间隔

  人的记忆是有一条遗忘曲线的,刚学习完的时候,记得最牢,随着时间的流逝,遗忘得越来越多。只有在开始遗忘而又没有完全遗忘的时候,再次通过测试,来回顾、检验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才能促进大脑更深刻地记住。

  就像不劳而获容易使人不懂珍惜,没有付出过努力而获得的知识,也容易随着时间而流逝。

  - 关联

  尝试找出新习得的知识点与已掌握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看看它们是如何关联以及相互作用的。

  还有一种方法是,不要每次只学习或者关注一个点,而是多学习同科目不同类型的几点,这样更能在理性理论学习)与感性(对特点认知)的双管齐下下,对知识有更透彻地理解与掌握。例如学习几何图形的时候,不要把三角形学习透彻了,再去学正方形,再而多边形,而是几种几何图形一起学,加以比较,找出他们各自的特征;再如学习动物的分类,不要每次只学习一种的特性,多学习几种,加以比较归纳,会掌握得更为熟练。

  - 动手(动脑)实践

  在没有被告知答案之前,尝试自己动手解决,成败与否,经过自己的思考再结合正确的反馈(被告知答案或者解决的方法),会让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参加课程/研讨会/学习班之前,试着找出它的重点,并与自己原已掌握的知识加以比较与联系,并在课程/会议上加以验证。

  - 回顾

  不一定要花费很大一块的时间,可以在大脑中按部就班地快速过一遍各个步骤、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设想好各类可能出现问题的应对方法。

  - 检验

  通过测验或者实践,发现自己已掌握的与未掌握的知识点。

  最后,大脑的能力,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学习与训练,获得提高。当你作出有用的努力的的时候(即真正地去思考,尝试去解决,在获得正确的反馈之后,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因而对学习的方法与目标作出调整,以一种螺旋上升的方式,去接近自己的目标),大脑会产生新的“连接”,构建新的思维模型,渐渐把习得的各个知识点连接起来,获得新的意义。总而言之,越是努力去尝试,越能改变大脑的构造以及思维的模式,从而把自己的平台越筑越高,为后面知识的扩展,打造更坚实广阔的平台。而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能在经历挫败的时候,仍能自律地坚持用正确地学习思维指导并执行正确的学习方法,而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Make it Stick》读后感(四):2016,我读得最辛苦的一本书

  用自然力量来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

  ----达尔文

  距离2016结束还有1天的时间,这一年,我读了大概有100本书,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叫《makeit stick》,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的一切意义。

  例如,为什么要学习,什么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等等。

  读这本书大概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了三遍,记了一万多字的笔记,写了有8篇读书笔记。

  为什么要这样的读,收获了些什么?

  其实只有3个词:学习,建模,应用。

  别看只有6个字,我们人类所有的一切行为其实都是围绕着这6个字来进行的。

  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我们的一切活动都包含这三个方面,我们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过去的经验,然后在以后的实践中扬长避短的运用过去的经验。

  先从第一个词说起。

  学习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从小学大学毕业,大概要过16年的学校生活,但是真正会学习,了解为什么学习的人不多。

  但是这两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一点意味着效率;第二点则意味着方向,目标。

  所以我们会看到两种人:

  第一类是勤奋傻瓜天天学习,每天抱着一本书,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成绩不好

  第二类是那些学霸毕业后迷失了,虽然他们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但是没有目标方向,所以他们毕业后不知道继续学习,从而迷失了自己。

  什么是没有效率的学习方式,为什么他们会流行?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如何找到学习的意义,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应该说是数以万计的,在这本书里关于这方面的介绍是非常多的。

  简单归纳下错误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由于简单机械重复造成的。

  例如:勤奋的傻瓜一般具有这样的特点,总是担心没有学够,题库做了一本又一本,只是简单重复的把错题一字不差地抄在本子上,从不分析为什么错,是因为概念不清,还是因为基础没掌握等等。

  但是考试目的是通过这些变化多端题目来考察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的程度,而不是对这道题的掌握。

  还有一些错误的学习方式是,简单重复的看一本书,只是机械的在书上划重点,从不思考这本书讲的是什么,看书的时候以为自己全部掌握了知识,感觉很好,但是没过几天,这些知识全部还给了书。

  于是开始苦恼,以为自己的记忆不好,其实不是记忆不好,而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学习方式呢?

  在这本书里介绍了一些好的方法:

  分散练习、交叉练习、以及多样化的学习,具体可以《如何让知识牢牢的粘在你的大脑里》,这些方法与我们一直以来的学习方法是相违背的。

  例如:我们一直被教育说,饭要一口一口吃,先学会走,再学会跳,身体发展遵循这些道理,但是学习却不是这样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牵引,对知识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其次就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反思,以及把知识运用起来,把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此外,还要懂得在学习区里面的学习才叫学习;

  不同的人对应的学习区是不一样的,不同的阶段对应的学习区也是不一样的。

  例如:让一个婴儿学习加法就不太可能,让一个5岁的儿童学习加法就刚刚好。我是有些夸大这种说法,但是现实生活中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是非常的多的。

  所以在学习前一定要搞清楚,学习者处于哪一个阶段。

  建模

  第二个词是建模,这里可以换一个词叫知识体系,我的理解是总结知识间的规律,然后分门别类的储存在大脑里,当有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我们可以很快的从大脑里调出相应的知识,并且能顺序的解决问题。

  知识体系的建立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是自己总结,例如:假如你需要经常做PPT,你就在平时的时候注意收集一些模板,找出他们应用的范围,然后分门别类放好,在接到任务的时候,就可以很快的从模板库里找到最优的方案

  第二是学习别人总结的规律,然后拿来为自己所用。平时我们学习的理论知识就是属于这类,一般来说理论知识是人类对这方面问题的高度总结。

  但是很少有人喜欢理论知识,因为他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是理论知识学好是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的。

  如何学好理论知识呢?

  我认为需要做好两点:

  第一、大量的实践;

  第二、不断的总结,反思。

  讲一个关于数学故事来说明学习理论的重要性吧:心理学家调查了一些巴西的少年儿童,这些儿童因家里贫穷没有上过学,他们以贩卖一些水果玉米等为生。

  在交易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大量的计算,他们对简单的数学运算是非常熟悉的,所以对简单的运算来说,他们的反应速度比起同龄的上学的少年来说速度要快。

  他们是怎么计算的呢?例如:35+27=30+20+(5+7)=50+12=62,对于上过学的儿童则直接用十进制得出62。

  你可能会说,他们的计算方式还好一些。

  但是当遇到大数或是复杂的计算的时候就遇到困难了,这个研究是在1988年进行的,那时还计算器还没有今天这么普遍,他们需要买一些包含30或是100的盒子来记数,而对于学过十进制的孩子只需要有一只笔就可以了。

  现在计算器大概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是计算器也仅限于简单的加减乘除,再高深些就很难解决了。

  这里的十进制就是一个理论知识,他是我们通向数学之门的基础,如果不学习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而且我们几乎天天都在用它,但是我们不知道,却总认为学数学是没有用的。

  应用

  第三个词是应用,用知识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探索世界

  我想把应用换成一个高大上的词叫创新。所有的创新其根本只不过是帮助人类解决了某一个问题,让人类可以更好的生活。而应用也正是利用知识来解决我们遇到的一些问题。

  个人应用知识解决了个人问题叫小创新,个人或者组织应用知识解决了人类的问题叫大创新。

  学生应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开了一道题解决了考试问题,员工利用平时学的到知识完成了老板交待的任务解决了工作问题;妈妈利用平时学到的能力照顾宝宝解决养育问题。

  以上都是小创新,解决了个人问题,这些问题在每个人面前其实都是创新,因为我们面对的问题都是全新的。

  题目是你未曾见过的,可是你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老板交待的任务是你未曾碰到过的,可是你利用你的知识解决了;每个宝宝都是不一样的,你利用平时学习的到经验解决了特定的问题,这些事实上都是创新。

  牛顿运用知识发现了三大运动定律,帮助人类认识地面物体与天体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推动科学革命。直到今天,人造地球卫星、火箭、宇宙飞船的发射长虹空和运动轨道的计算,都仍三大运动定律为理论根据。

  达尔文利用知识发现了人类的进化规律,总结成进化论,帮助人类科学的认识人类起源的问题。

  这些知识应用都是大创新,帮助人类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和自己生活的世界。

  之所以把应用上升到创新层面,是因为我想站得高,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爱因斯坦有一句话叫: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For knowledge is limited to all we now know and understand,while imagination embraces the entire world, and all there ever will be to knowand understand.

  这句话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棒,因为想象力听起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似乎只要拼命的想就成就一件大事。

  假如知识代表过去,想象力代表未来的话,那么强大的想象力一定是建立在对过去知识的总结上,同时又要落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才能发挥想象力的作用,脱离这些只能是空想。

  所以知识是基础,他只是对过去的经验的总结,而面对新的问题,他是一个未知的世界,需要我们发挥想象的力量大胆的猜测,大胆的实践,大胆的试错,把已知的知识大胆的运用到未知的世界,从而找出最优的解决方案。

  所以我们在强调想象力作用的时候应该要明白所有的想象力都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的。

  金星在采访马东的时候问他,你觉得是实力重要还是运气重要?

  马东回答说:我认为运气重要,因为实力是个基本的东西。

  换而言之,想象力一定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的。

  总结一下,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是应用,首先要学会学习,然后将学习到的知识总结,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但是因为受到文化,环境,以及个体的差异,每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有偏差的,我们总是根据我们过去的经验来解释我们遇到的新问题。

  《Make it Stick》读后感(五):Leitner Box

  第三章 Mix Up Your Practice

  里提到的 Leitner Box —— Memorize faster and improve your learning using the flash cards. 可以安装~

  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leitnerbox/?source=directory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