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公民心事》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公民心事》的读后感10篇

2018-01-29 20: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公民心事》的读后感10篇

  《公民心事》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公民心事》读后感(一):自 序:但愿不用再说

  易中天

  本书收录的,是2008年以来陆续写作发表部分文字。部分而已,不是全部。粗粗归置一下,林林总总,竟有十辑之多。总体上看,鸡零狗碎,杂七杂八,不成体统。但敝帚自珍,不免结集之想。承蒙广西师大出版社不弃,愿以付梓。既然如此,那就姑且以这《公民心事》,权当《书生傻气》的姊妹篇吧!

  不过这样一来,恐怕又会得罪人。因为这些文字,大多因时因事,有感而发。牵涉到具体事件人物,几乎是无法避免的。这在某些人看来,纯属“多管闲事”。但在我,却是“不能不说”。倒不是以“公共知识分子”自居,也不是因为某种使命感。抱歉,我还没有那么崇高,只不过有时忍不住。如果哪天能忍住,没准就不再说了。因此,请某些“看不顺眼”的三流小文人放心,我不会说个没完。

  但是,公民关心社会,是天经地义的。工人农民企业白领、机关干部,都有权利以公民的身份,发表自己意见学者一样。而且,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对各种社会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时,一个具有现代性的公民社会,才真正建立起来。

  在这方面知识界其实更应该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换言之,知识界更该不断地言说。说什么?公民社会不能没有的那些东西,比如公民权利、民主意识文明秩序核心价值,比如自由理性、人权、法治,比如无罪推定、程序公正、游戏规则、言论自由,比如公权力的限制和私权利的主张,等等。这些,便都是本书所要说的。

  这当然没什么了不起,也难免有人不屑一顾是的,卑之无甚高论,不过常识而已。但可惜,这些讲常识的话,一直有人愿意听。收入本书的文章,在新浪博客贴出以后,点击大都超过十万人次,甚至多达三四十万。比如用作本书各辑标题这十篇:《岁末的雪,或者血》,103949;《舍得一身剐,大俗成大雅》,115548;《远逝的雷声》,141426;《三国:鸦片还是香烟》,142278;《我们为什么不认错》,277397;《理想何时不再让人心酸》,339094;《中国:让人尊敬并不难》,350429;《我不是“公共知识分子”》,382506;《问题是个问题》,412483;《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公民!》,486504。“票数”最高的,正是“公民”。

  显然,这就只能说明,我们现在还需要这些常识,也还需要有人来说,甚至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如果某一天,这些话不再有人感兴趣了,那虽然是我的不幸,却是我们民族的大幸。因此,我其实是很希望这些文字“速朽”的。

  今天的“不能不说”,是为了明天的“不用再说”。这,就是我的“公民心事”。

  心思浩茫连广宇,只不过并无“惊雷”。

  是为序。

  2011年3月14日  

  《公民心事》读后感(二):一本常识书

  这就是一本常识之书,书名改为“公民常识”也不为过。书的副标题为“权利、责任、常识”,常识也就包括解释说明哪些是权利、哪些是责任。作为公民,每个人都应该有常识,也可以发表自由言论,为大家讲解什么是常识。但就不是每个公民都清楚,或者有能力讲清楚,或者讲得好听。这几点易中天都做到了。

  讲常识的书和人都很多,但讲得好的就寥寥无几了。书中提及了许多观点,涉及了许多事件,有针对时事写的文章,也有专门讨论某些话题的文章。一口气读完,可能也会消化不良,但如果觉得吃不消,也可以挑着来看,目录里都分得很详细了,有兴趣看哪些就看哪些吧。但基本上每一篇文章,我都认为应该读,都能学到东西。

  《公民心事》读后感(三):从历史民生

  那天忽然发现易中天老师出了新书,赶快买来,两天读完。

  易中天老师的书我读了一些,越来越感觉易老师从关心历史正在慢慢的走向关心民生、关心百姓、关心大众的路。现在的文章中已经很少有专门的关于历史、文化的专门的阐述了,更多的是对国家、对时事、对民主、对政策分析、解读和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更多的表现为一名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为大众呼喊的壮怀激烈

  本书收录的是2008年以来易老师陆续写的一些博客文章、会议发言、媒体访谈的文字,很多可以在易老师的博客上查到。

  在《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公民!》一文中,易老师一段话说的过瘾:

  “如果在王朝时代,比如明清,一个兰州市城关区的旅游局长,大约只能算作“蕞尔小吏”。因为他的上司城关区区长,也才是个“七品芝麻官”。七品以下,包括像他这样九品的,就不是“官”,而是“吏”,也就是“办事员”。说得再难听一点,不过长官跟前的听差。依照制度,他出行时,并没有资格鸣锣开道,人五人六地要求小民回避。

  何况现在早已不是王朝时代。我们的国家,叫“人民共和国”,不叫“帝国”。我们的机关,叫“人民政府”,不叫“衙门”。我们的干部,叫“人民公仆”,不叫“老爷”。所谓“人民公仆”,说白了,其实就是“听差”,只不过是公用的。但不论公用专用,总归是仆不是主,是听差不是老爷。这位局长,哪来那么大的威风?”

  唉,不过事实呢?很不幸的是事实还真的就。。。。。。

  在《睢宁之套与中国之套》中,易老师强调,在建设市民社会的过程中,政府要做的一是保护,二是服务。中国的市场经济是有缺陷的,市民社会就更脆弱,很需要政府的“保驾护航”。可是以目前我们了解到的现实看,政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在《三国:鸦片还是香烟》中,对于中国人对于权属的崇拜进行了深刻的剖析,结论是:事实上,比权术和权谋更恐怖的,是权利的不受限制。这话说的没错!相信所有的高官、企业高管落马后,都会由衷的发自内心的说上一遍这句话的。因此我会时刻铭记在心:受到约束、受到限制的时候不要总是感觉窝囊和抱怨,在没有限制、没有约束的时候才是自己最危险的时候!

  《公民心事》读后感(四):书生意气,一吐为快

  书生意气,一吐为快

  卢莲

  烈日暴晒,酷热难耐,我去哪都躲不掉天上的太阳,宅在家里上网倒成了一件赏心乐事。每天网上这么逛着我不由得心生感慨,神州地大物博人众,时刻发生着许多令人上火的怪事。这边厢“带套不算强奸”话音刚落,那边又传来“高铁列车15度倾斜照开不误”的消息,就连倪萍也为领了个“共和国脊梁”奖而不幸中弹。真是:世道流弹横飞,躺着也会中枪。

  每天被这些避不开的消息轰炸着,很多人也就失去了淡定,仿佛胸中憋了一团心火,如噎在喉,连呼吸也都带了一丝痰气,不吐不快网络2.0时代博客、微博出现,让所有公民都有了一吐为快的自由,于是更多了许多为国家、为民众呼喊和感慨的文人、学者和艺术家:易中天、韩寒、李承鹏……他们更贴近草根,更关注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普世价值成为公民关注时政的一道亮线。

  《公民心事》作为《书生傻气》的姊妹篇,收录了易中天2008年以来的散文随笔和访谈录。他以突发事件和关注情绪为切入点,将他内心关于公民权利、民主意识、法治独立、程序公正等等一些常识性的想法娓娓道来。在他的笔下,满是对弱者的悲切同情,更带着一丝悠远的心痛。如果《品三国》让我们读到的是一个睿智而且带着浓浓的书卷气息和书生味道的易中天,那近年的《我山之石》、《书生意气》和这本《公民心事》则让我们领略了他作为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的奋笔疾呼。

  虽然他在序言中否认了他并不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但是不可否认,他确实一直在做着普及社会学常识的工作。从五四开始,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位就进入国人的眼界,它们解放了一大批知识分子的思想禁锢,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但是连年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的思想直接从封建专制大跃进到了无产阶级专政。但是占据人口最大基数的农民兄弟恐怕还不知道什么才是民主。大部分老百姓从根源上根本不关心民主。封建社会从一开始,就将国家的命运交给了君主,如果遇到明君,就是盛世,庸君或者昏君,就是动乱。从老百姓喜欢看清官包青天和明君康熙的电视剧就知道,他们的思想恐怕还停留在特权专制的迷梦之中。即便是发生某些不公平的事情,他们也只是简单的认为是官不好,似乎没想过这是思想意识的问题,甚至是制度问题。当自焚和强拆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闲聊话题,就连危及自身健康的连毒奶粉和地沟油,也仅仅是引起一阵围观最后不了了之。不得不说老百姓的心理强大了,对待不公平不公正的事件他们与其说是看开了,其实是麻木了。我不由得担忧说一句,目前的经济成果正在受畸形意识和特权阶层的侵蚀和掠夺。一个国家如果光有强权政府而没有民主思想,整个民族还是会沦回特权专制的圈子

  易中天是一个研究历史的学者,他深知,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君权和特权思想是没那么容易被破除的。即便是现在重国家轻社会的自我中心的宪政治理思想,也还是没有找到清晰方向。民主启迪,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说科学需要普及,那民主就更需要普及。正如有很多用虚构学术概念包装的伪科学总想着要往科学队伍里挤一样,更有甚者是扛着大旗的伪民主,其实是来施行意识侵略。

  民主呼唤,应该是平等为先的,并不存在所谓的精英阶层,在传播的过程中更不应以盛势凌人。比起网上众多的激进咒骂和冷嘲热讽,我更欣赏易中天的述说方式。他仅仅以一个公民身份作为切入点,从多个角度去观察事态的发展客观而理性的分析,而不是简单的为骂而骂。

  这本《公民心事》让易中天诙谐犀利的文字与关怀世俗温情和谐共存,赏心悦目之余,更能引发深沉思索。这也就完成了他说的“今天的不得不说,是为了明天的不用再说”。

  心思浩茫连广宇,何须惊世一声雷。

  (本文已刊发贵州都市报)

  《公民心事》读后感(五):从人身上来,到人身上去

  这个信息屌炸,怪事内幕层出不穷的低头时代里,要相信什么都可以发生,没什么大惊小怪。虽然我们每天都在不停的刷微博,抒发着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万里之外的纸上谈兵,看似人们不再是鲁迅笔下无知麻木的人,可是人们又成了“有良知的植物人”。一篇娱乐帖子底下往往可以看到地区的互骂,甚至还有钓鱼岛是中国的留言,每出一条有关道德新闻如“老人摔倒没人扶”,愤世嫉俗的人们往往把民族劣根性从上古屡到当代,然而,离开虚拟回到现实,上下班的路上坐在公交地铁里,看到那些大爷大妈,立刻掏出手机重回“理想世界”,骂网上公布的无德之人,屁股却坐得稳如泰山。不知道易中天人怎么样,想必以如今身价,不至于会沦为上下班挤公交的人,他也只是如我们一样,看到媒体披露一件事情,在自己的博客发表一下书生意气,呼吁人们的良知,然后结集出版,补贴家用兼攒攒人气。这种感觉就像我们这些平民做出一点成绩着急让别人看到一样,要是写的文章没有人看,实在是件悲哀的事情。不过以易中天这本博客吐嘈集的水平来看,大家大可以把各自日记啊,微博啊,网络的激进留言啊,博客啊,结个集,大家差不多。可惜啊,谁让我们不是易中天,没名气放屁再臭也没人闻!所以啊,诸位,感时伤世可以有,愤世嫉俗可以有,可千万别拿来当饭吃。新闻需要浏览,正义良知也不是你在网上盖个楼就可以伸张的。行动,说明一切。

  由于易中天这书比较早,还是前几年的帖子,是件不算新鲜,开篇就是早几年的矿难还有三鹿奶粉。三鹿奶粉可谓是闹的满城风雨,尤其是当时媒体每天都在滚动播出那些服用奶粉的大头宝宝们,不知多少善良伤心难过。这事到现在十年了,不知道谁还关心过,还有哪家媒体真的有良心回访这些孩子?他们怎样依旧应当牵动人心,可是很明显,回访浪费时间,我们观众需要猛料,而不是良心!力是相互的,各家媒体挣头条挣独家,也是摸对了观众的脉。别说某些媒体无良,弄什么标题党,捏造夸大事件本身,我们,身为观众口味太重,不得不下猛料。所有的一切都是人造的,当然这一切还是会回到人身上。轮回

  《公民心事》读后感(六):zz中国教育和中国足球

  中国教育和中国足球,你看哪个更有希望一点?

  2010-01-20 09:03 南方都市报

  作者:易中天

  这些年,中国教育的德行,怕是越来越接近中国足球了。前两天,在一个论坛上,我曾利用担任主持人之便,向著名教育学家杨东平请教:中国教育和中国足球,你看哪个更有希望一点?东平想了一下说,恐怕还是教育。我问为什么?东平说,因为教育跟我们每个人的关系更密切,关心教育的人也更多。

  我想也是。更何况,中国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总体上要超过中国球员。时至今日,仍有许许多多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忍受着清贫甚至歧视,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传播知识,教书育人。其中,就包括数十万所谓“代课教师”。没有他们,许多最基层的学校根本就不可能维持。我不想说,代课教师是中国教育的脊梁。我想说,他们是中国教育的脚板。没有这些穿着草鞋、长满老茧的脚板,中国教育早趴下了。

  但,听说他们就要被“清退”。

  又听说,有些地方,一名辛勤耕耘34年的教师的“清退费”,竟只有区区600元。

  这可真是“鸟未尽,弓已藏”。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忘恩负义,冷漠无情,也不至于此吧?在崎岖山路上艰难跋涉几十年的脚板,说砍掉就砍掉了;把中国教育搞得就像中国足球的人,却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弹冠相庆。请问,还有没有天理,还有没有公道?

  谁没受过教育,谁没有自己的老师?当你们大笔一挥下达“清退令”时,良心可曾有一刻的不安?难道你们当真忘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区区600元,居然拿得出手,说得出口!何况,这还不仅仅是一个“合理补偿”的问题。人,不是房子。难道给了点钱,就可以“拆迁”?也不要说什么“教育质量”。当年没有他们,教育都没有了,哪来的“质量”?更不要说什么“回归田埂,以特有的方式做出更大的贡献”。如果“回归田埂”就是“更大贡献”,你咋不把清华、北大改成农场?你以为代课教师是机器人,他跟学校、跟孩子、跟教育事业没感情吗?这几十年的情感、心血,还有希望,难道就像某人的博客,是可以一夜之间“清零”的?难道这回,哥清退的不是教师,是寂寞?难道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时候,都不跟老师说声再见?

  我们不反对基层教育的正规化,更不反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也清楚,就算是“正式教师”,也迟早会有退休的一天。但,退休和清退,一样吗?你就不能也给人家一个退休的待遇吗?就算不能,你就想不出一个比“清退”更体面的办法,非得用这该死的名词吗?而且,就算你愚蠢到一点办法都没有,你就不能做得有人味一点吗?

  听说,这事好像要缓行了。听说而已,但我希望是真的。我希望,教育当局的新决定,能够对得起这数十万代课教师,也对得起良知和良心。搞教育和管教育的,如果也没有良知和良心,那么,该清退的,就真不知是谁了。(作者系知名学者)

  《公民心事》读后感(七):无助的公民,无奈的心事

  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心肠软的人,看不得半点生离死别,悲欢离合,无论是自己的亲人还是无关紧要的路人。也一直要求自己,尽量不要去看新闻,不要做无谓的评论和批判,我太平凡,没有那个能力。只是,生在这个环境中,不可能充耳不闻,各种事情争着抢着挤进我们的耳朵,作为这个社会生存的一员,便有了各自的心事。

  有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表示同情;有的破口大骂......易中天先生可以算是公众人物,做了当年鲁迅先生做的事情,只是,在不断摆上台面的被公众骂了一波又一波的事实面前,为何会显得如此苍白呢?鲁迅先生当年也真正的给了国民政府当局狠狠的打击,易先生的言辞也必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公民申诉一下。可是,只是一下下有什么用呢?就算是书中提出的一些建议方法,也觉得那么的异想天开,如果真的能这样实行,早之前就已经实施了,现在的社会也不至于是这样的现状。

  制度、习惯、观念已经形成,不可能仅仅几句话、几句批判、几句申诉就可以改变的,不可能今天说了明天就可以不用说了,这是个长期的战争,如果我们可以坚持斗争下去,我想蚂蚁撼大树也未尝不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