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的读后感10篇

2018-01-29 21: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的读后感10篇

  《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是一本由孙未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读后感(一):单身太久,大概会被孤独杀死吧。。。

  向来不喜欢以第一人视角为主角视角的小说,带入感太强了;看这本书是因为我单身三年了,看了书名就不由得想看看单身太久为什么会被杀掉。

  这是一本非常规理解中的推理小说,开卷就被故意伤害案带入书中,紧接开始出现自杀/谋杀案,随着案件的增加主角身边的每一个人包含主角在内都可能是凶手,每个人都有合理的犯案动机。看书的时候不是被故事的主线吸引,吸引我的反而是每个人物背后的故事;苏亚,张约,孟雨,任锦然,卢岚,李伟文,周游,孟母,何樱,周游,徐景,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在乎的想抓住的东西,不管是单身的还是非单身的,心里有人,身边有人,但是他们却又都孤独的。看着书不由想到了自己,大半夜的感觉围绕自己的不是黑暗,而是孤独;不知从哪开始,更不知如何去结束的孤独感。

  《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读后感(二):有一种恐怖大于死亡

  谋杀本身并不美,更何况是书中那种死亡方式,刀片抹在颈动脉上,血流喷薄而出,只能浇灌别人发现她们时候的风景。可是有一种恐怖却大于死亡,那就是在你身处危险时刻的孤独。

  光看书名真的是噱头十足,这是我最讨厌的。要不是那句 :find a husbend before the killer finds you.

  书中的女性我喜欢的,也是我想成为的 : 容貌出众、坚强有担当、有强大事业心、动人却不完整爱情, 就好像看见自己,我分手半年也还是每晚含泪入睡。

  《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读后感(三):这当然不是评论——《单杀》随想

  书评好像不少,但总觉有不少是水军。写点真实感触吧。

  这当然不是评论,所以这当然也谈不上是批评——所以如果作者看到的话,大可不

  必介怀。

  昨天晚上我顶着北方农村零下十几度的严寒,缩在被窝里瑟瑟发抖的读完《单杀》

  一书。掩卷沉思,耳边传来邻家豢养的细犬的嗥叫,若有若无的焚烧秸秆的味道

  尚未关死的窗边一丝丝渗入。我信手翻开书页的封二,让自己的目光信马由缰的从

  一行有关作者生活经历介绍上掠过——那些干净美丽文字如同方文山古风歌

  词中所描写的一样漂亮自信,也一样可以用来形容小说中身处未央之夜的女主人

  公那被掠夺一空的爱情。这个时候,我忽然找到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不断隐隐浮现

  于脑海之间的那种不谐感的源头——剑在青天水在瓶,作者身在优裕感伤而又精致

  唯美的小资世界中,而我只是个任教于高校游走于城乡之间的普通教师而已。读者

  和创作者的生活在这里只是一组不断延伸于生命之间的平行线,注定没有交集。

  好像已经跑题甚远——但是我在这里信笔敲下一行行令人感觉如同自觉韶华易逝的

  白头宫女的唠唠叨叨般的文字,绝不是要慨叹命运抑或怨天尤人人生需要自己奋

  斗进取,没什么抱怨的。我只是想谈谈小说,说说推理,大而化之就是讲讲文学

  ——文学是人学,作品就是人生的映照,这点总是不错的,二人生轨迹的榫卯不合

  往往会造成作品与接受群体之间的难以接轨,无法共鸣。《单杀》貌似正是这样的

  一部偏小众的推理小说。

  在阅读《单杀》的时候,不知为何,我的大脑里总是浮现出另外一部日系推理小说

  的影子——麻耶雄嵩的《独眼少女》。两部小说在反复设疑、不断翻转这一点上极

  为类似——《单杀》的主人公几乎将案件的怀疑矛头指向了故事里的每一个人,并

  为自己的怀疑列出了极为切实可信的推断,抽丝剥茧,然后再一把把“茧”撕碎,

  重新摆弄机杼织就新的怀疑之网,直到最后给出一个在作者看来确实板上钉钉的“

  凶手”;《独眼少女》在这方面几乎走了和《单杀》相同的路——怀疑、推理、论

  证、推翻一切、再次怀疑——假定与认证周而复始,永不休止。然而恕我直言,两

  部作品带给读者——至少是我这样的知识层次不同于作者的读者——的阅读感觉却

  并不一致。《独眼少女》中的翻转令人心潮澎湃瞠目结舌,自觉高潮一波接连一

  波,阅读时总觉迫不及待;《单杀》中的每一次推理却显得十分平淡,难以吊起人

  的阅读胃口——尽管作者也在尽己所能调弄翰墨、变换情节原因何在?我想可以

  归纳为以下两点:

  第一,如前所列,作者的文化背景与知识积淀直接影响到行文措辞与情节构思,进

  而导致了作品题材与作品内容上的冲突不合。推理难写,《单杀》这样的社会派推

  理更难写——属本格系作品的《独眼少女》尚可通过奇特的诡计与诡秘的布局来赚

  取读者的关注度,可立足于现实主义的《单杀》断不可能借此来增加阅读之趣,它

  只能回归社会派自身去挖掘内涵、寻找亮点——关注社会中的争议问题、深挖人性

  中所潜藏的东西,然后借用案件的形式来给予其充分的文学呈现。这些《单杀》的

  作者当然也注意到了,而且好像也都做到了:故事里有药物试验这一社会热点,有

  对单身女性的情感剖析内心探索,也有很赚人眼球的连续的杀人事件;但恕我直言

  ,故事还是不太吸引人——问题出在哪里?其实就在于作者忽略了上文有关社会推

  理总结中的四个字——“充分呈现”。细观《单杀》可知,小说虽然厚度惊人,但

  真正事关案件的文字却并不很多。也许作者或者有些读者会有异议,毕竟小说下笔

  之处似乎皆未脱离案件;但是且慢,容我把话说完——这种缺失并非单纯意义上的

  灌水所造成,而是肇始于作者绵长细腻的抒情体文风。来个形象化的比喻,如果一

  部小说的内容总量是100个情节点的话,普通的灌水小说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50

  个情节点与故事本身关系稀少,另外50个情节点才是值得阅读之处;但是《单杀》

  的情况则比较独特:100个情节点可能都与故事本身有关,但是每一个情节点中却只

  有大约0.4-0.5的内容关联小说内核并不可或缺,而其他的内容则只属于形容上述内

  容的感喟伤怀的情感表露或者伤春悲秋的景物描写——这些当然可以有,问题是作

  者很可能囿于平常写作习惯,将创作一般的反映中产阶级都市生活的社会小说

  抑或散文经验照搬到了这里,在文风上修饰气过重,时有过于情绪化的描述;幸

  运的是作者可能意识到了这些可能会偏离主题,因而没有任其流散不休,而是有意

  收拢,尽可能让自己的创作回归故事本身——但就是这样不时出现的唯美的描述与

  感情的宣泄,已然足以影响作品整体了。作者在后记中提到为吸引读者而将较为文

  艺的书名《瓶中人》改为更具戏剧效果的《单杀》一事,但事实上,更应调整的不

  是书名,而是故事本身。

  第二,推理与证据的次序问题。忽然发觉这篇东西写的够长了,笔者一向是个懒人

  ,那么就长话短说吧。直奔主题,《单杀》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在公平性上有所欠缺

  。话说起来,欠缺公平性一直是推理小说的痼疾,古今中外栽在这上面的名家有如

  过江之鲫。可名家的作品为何在犯下这一错误同时依然得人喜爱拥戴?请参照第

  一点中所提及的问题——很多推理名作可能不够公平,但作者深谙推理小说创作个

  中三昧;无论本格社会,作者总能做到在紧扣主题的基础上给予读者充分的审美趣

  味与阅读快感;如上所言,《单杀》第一点做的不够好,这又使得其不够公平的问

  题难以被掩盖。

  不妨比较《独眼少女》来看《单杀》的这一纰漏。《独眼少女》意在探讨后期奎因

  问题(不解释了),其中的反复翻转与推理乃是本于带有多重意义指向与解读可能

  的证据而生,故而总是令读者感觉合乎情理而又处于意外;《单杀》也有着对真相

  的多次认定并在书中不断“推倒重来”,但在很多时候,这些并未建立在如《独眼

  少女》般的如山铁证的基础上,而是基于文中人物天马行空般的臆测之中,如沙作

  基,一触即溃;作者可能对此亦有意识;但其所采用的补救办法是在推理之后补入

  证据(如不在场证明)加以说明;但是这样的效果好吗?给一个到达终点的旅人一

  份过路地图,不如在其动身之前就详细指点他一番。《独眼少女》尚且屡遭评论界

  “列证推理信马由缰”之讥,《单杀》更需慎重。

  好吧,这堆毫无逻辑的杂乱感想就写到这里吧。中有话语得罪之处,万望作者(如

  果可以看到的话)与《单杀》粉丝海涵。作为入门级推理迷,所言必定粗糙荒谬,

  也希望推坛评论大神多多指导。就是这样吧,希望国产推理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宝黛于2015.2.25

  《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读后感(四):【雨枫试读】《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人有病,天知否?

  《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人有病,天知否?

  《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觉得它最大的优势,不是小说的稀里糊涂的逻辑推理,也不是没有可信动机的犯罪动机,而是它提供了一种高密度地呈现生活的写作技巧

  我觉得孙未这本小说就像一个密集的插片,高密度、强制性地插拢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活的立体式画面,作者的写作自由,在这个并不长的小说里得到了如鱼得水的体现。这种写作的自由,就是作者能够自由地打破发生时间的限制、人物视觉的限制、事发地点的限制,把它们合并同类项地拼插在一起,尽可能丰盛地再现现实生活,因此,从小说的技巧上,可以说是现代派的,也许尽管在叙事上,仍然沿袭的是侦探小说的技巧,但内在的肌理上已经深深地烙印下了现代派小说的叙事特征,这样使得小说能够在有限的叙事天地里,高容量地纳入到生活的多个层面,它所带来的效果,是小说的生活厚度相当的地道。作为一个写作的人来说,有一个最大的苦恼,就是有时会无法收拢自己的笔触,感到无法把丰富而无限的生活,压缩到笔下来,最后会被自己感受到的庞大的生活走向而拖累,凝聚不成小说里的精致而简洁的叙述流程,包括苏童,他也直言小说写到中途的时候最为痛苦,几乎受着一种难以为继折磨,因为小说到了中场之后,就必须开始收拢了,但前面的巨大的铺垫,在作家事无巨细职业特点作用下,必然会造成内在的失控。所以,很多优秀的小说,往往会在中场的时候崩溃成无法的断裂的碎片四分五裂,拉扯着作家的精力,而裹胁了作者,使作者成为他自己创造的文本的奴隶,最终找不到一个聚拢全书的结尾。最近电视上出现的所谓“秒杀”结尾令观众引起的不满,恰恰是这种创作难题的显性症状。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佩服金庸小说的收放自如能力,但是金庸也深知过分庞大的叙事摊子是难以收尾起来的,所以金庸的小说带有明显的段落性,他把他小说的故事逻辑分割成一个区域性与时间性的断片,在每一个断片里完成它内在的前后对应的逻辑叙事,所以,金庸小说里每隔一个阶段,便会形成一个高潮,终结该段落中的矛盾纠葛,然后接下来在下一下段落中展开新的矛盾冲突,这有效回避了作者对文本异化后无能为力尴尬。台湾作者孙晓的非现实主义武侠小说《英雄志》,应该已经出了十多本了,但至今还没有收尾,使小说成为一个烂尾楼,主要原因就是孙晓的设置过分庞大,而他又没有在每一个段落中终结上一个冲突的矛盾,导致它的各个阶段的矛盾,都无限期地向大结局延推,使结局要承担着所有的前面设置出的矛盾冲突的结刹任务,但这些矛盾冲突相互牵扯,相互制约,无法达到一个合理的共性的可以共享的结局可能,最终使孙晓难以为继,拿不出一个面面俱到、对应前面伏线的收尾结局。

  从这一点上来说,《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在叙事上的确有值得我们学习地方。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开篇的,但是在小说的开始,它的叙述却是第三人称的,全程描述了一起发生在大厦里的神秘凶手伤人案,揭开了小说里的一连串扑朔迷离的谋杀案与自杀案真假难辨的推演序幕。在之后的叙述中,作者经常采用的叙事手法,是自由地在时间段上进行跳跃,在真实与虚拟之间进行跳跃,甚至在地域段上也实现了跳跃,作者的笔力强制性地打破了时间、地域、真假的框架,而实现了之间的灵动自如的跨越,这使得叙述文本,少了许多莫须有的过度与冗长的递进。具体而言,在时间上,作者在同一章回上,可以随心所欲地退回到事件的前一时间段里,在地域上,作者可以直接跳跃到另一个发生地点,而更为肆意忘为的是,作者直接把人物的推理从虚拟转化为现实的文字,这种风格,我们可以在克里斯蒂的探案小说里看到曾经让人惊艳不已的作派,但是克里斯蒂小说里在进行推理的时候,还是通过人物的对话交待出来的,而《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的作者来得更加大胆与从容不迫,她直接将推理过程,写成了现实主义的进展流程,直接撇开了这之间的起承转合环节,使小说达到了一种上天入地的自由度。

  这对于我们现实主义创作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启迪。我一直在考虑着如何把现实生活中的可能,纳进文字的线性表述空间里,但一直苦恼于无法找到一种摆脱开纠缠于时间、地域、真实与精神之间的壁垒框架,而难以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这本小说,无疑使我大为收益,看到作者能在众多的现实素材与人际关系之间游刃有余地、纵横捭阖的穿行能力,这极大地提高了对生活的收纳与接受能力,扩容了文字对现实的镜象对称映射,把生活中的插片,组合成了一个高密度、高容量的小说,作者的这种写作技巧是值得我来效法的。可以说,一种写法手法的创新,能够激活一片生活的体验,就像《百年孤独》中的打破时空限制的叙事手法,带来了一连串的现代性叙事手法对生活的高密集反映的尝试,使众多的作家在一种技法面前获得收益。

  《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更为现代的思想,是小说里的世界观。任何一本小说里,都隐含着作者对世界与生活的理解及认识,而这种世界观在小说里往往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虽然有着一个侦探小说的外在架构,但在内在里表述的世界观,恰恰针对的是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从这个意义上讲,侦探的结构不过是它的一个幌子而已,作者借助于一起集束案件的推演,不过是作者世界观倾述的前台支撑而已。作者在小说里恰恰揭示出了现代人生存中的最为本质的苦恼性的问题,综合起来,大致有三:一是人际关系是一种相互纠缠,相互折磨。在小说里提供的人物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相互之间,包括恋人关系,亲情关系,夫妻关系,都始终处于一种相互纠缠,相互折磨的状态,小说里可以说看不到和谐美满的家庭与亲情关系。这一点上,可能与作者接触到的现代人过多的心理阴影有关,这也造成了小说里的人物的生存关系过分雷同,每一个人物都处于一种对立与角逐的地段,而却无视于生活里应该存在而实际上我们确实感受到的那种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人际关系。

  比如,小说里写到的数个家庭,其实都是一样的质地,就是亲情关系是相互折磨的关系。但是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会看到他们的折磨的原因与方式是不同的。

  小说里提到的医院从事药物临床试验的医生徐晨,夫妻生活极不美满,妻子在他的眼中是丑陋的,他嫌弃着妻子,从来没有爱意,这种老夫老妻的关系,在作者的笔下,被褪却了任何的浪漫色彩,包括年轻时候的相恋到年老之后的相扶相持都没有任何的美感与交流,反映出了作者对婚姻关系的极度怀疑与贬斥,这符合作者的世界观,但这是否是生活的终级可能,却是令人怀疑,也是我们对作者抱着婚姻怀疑论的一种非议吧。

  再看孟雨与母亲的关系,同样在小说里处于一种纠缠与胶着的状态。孟母对儿子一直死死地操纵在手,干扰着儿子的恋情,人为地为儿子绑定了一个女人(就是“我”的同事何樱),而对这个她当初看中的女人、后来的儿媳妇,她同样是以一种变态的心理,干扰她,折磨她,导致了何樱第一胎的流产,最不可思议的是,孟母还非常变态地监视着儿媳妇的生活起居,小说里一方面用来揭示出一个母亲对儿子的过分顽强的操纵欲望导致的心理变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基本的家庭氛围里,人与人之间也不是一种协和的互助的关系,而是一种深刻的纠缠在一起的内耗冲突,这种关系的背景,在孟家的环境里,是一种由爱导致的折磨与纠缠,与徐晨的家庭关系中的“无爱”导致的纠缠与折磨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对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折磨的多种样本的存在。

  小说里的第一个死者苏亚的父母同样建立了另一种家庭折磨的样本,这就是父母的极度自私与自恋化,甚至在孩子面前,也无法更改他们的自我中心观。苏亚小时候就必须听从父母的相互抱怨,父母好像是她的孩子,所以后来苏亚考上学校后离开家庭,如释重负,但是父母的这种自私心态,继续压迫着苏亚,干扰着苏亚的婚姻,使苏亚的爱情破落流产。而在苏亚死去后,苏亚的父母却热衷于如何获得亲骨肉离开人世后的金钱的赔偿,把人性的堕落与恶之花生长在父性与母性这个本来能够可以改变恶之本能的基础之上的丑陋面目揭露得一览无遗。

  正是小说里设定的世界观,在一连串的案件爆发后被一起一起地挖掘出来,构成了作者用来批判社会现实的世界观,在小说里这种叙述是冷酷无情的,但也是自成体系的,至少从某一个角度与某一个层面揭示出人性在现实生活里异化出的一种变态恶果。

  二是人心是无法交流的,这正是原小说《瓶中人》的寓意所在,也是小说里的一个角色比尔在小说里曾经提及的内涵,他说人就像关在瓶中,可以看到,但是却无法有心的交流,小说在最后一章里,描写到一个瓶子中有一只苍蝇,在拼命地起飞逃逸,但一直受制于瓶子的制约,而无法如愿,也象征着现代人被一个无形的透明的瓶颈制约的尴尬生存状态,这一种人是孤独的、之间是难以理解的世界观定位,正是现代人生存焦虑的原因之一。“百年孤独”这一语词为什么大行其道,正是精准地把脉了孤独形影相吊于现代人生存中的一种真实情境。在旧有的小说中,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心心相印,但实际上,这不过是旧小说的一厢情愿,它虽然可以达到慰藉人们灵魂的鸡汤效应,但实际上是却是旧小说制造的最大的幻梦。它制造了一种虚假的人际关系梦境,所以旧小说要被现代派小说的新的世界观补充与完善,正是因为旧小说揭示出的人际交流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已。现代派的残忍与诚实及最终的意义也正是在这里。

  三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更多的是自我折射。转化为心理,就是自恋。这一观点,在小说里有多重的表现。

  253:一个人爱另一个人,爱的是自己的体验,恨另一个人,恨的也不过是自己的感受而已。

  289:这个世界上试图拯救别人的人,潜意识里都是为了拯救那个无路可走的自己。

  299:(别人的内心)你是永远猜不出的,你所能看见的只是你自己无穷无尽的犯罪冲动。

  338:即使说努力了解别人,关心别人,说爱,归根结蒂,恐怕这一切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感受而已,未必与对方有什么关系。

  勿庸再举例了,小说里说的明白,人对世界的看法,实际是自己对自我感受的一种折射,爱别人,实际爱的是自己的心里想象的那个人。就像孔雀对镜自赏,人何尝不是如此。

  我最近正在读的《偏执狂:疯子创造历史》中,对偏执狂的分析,也可以看到人的心理中的一种隐秘的共性,就是偏执狂会“建构一个阴谋理论”,然后这个自我创造的理念,又会“自养”,即一旦被启动,偏执就会滋养它自身。

  这就是说,人会按照自己的理念,去设想另一个世界,然后那个世界又会反过来“自养”自己的理念,从而达到情感的自我叠加。爱,何尝不如此。我们爱上一个对方,只不过那是爱上了自己的理念,然后又站到对方的角度,回过来滋养自己的情感,产生一种叠加效应。

  所以,《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小说里的“我”是一个喜欢剖析案件的人,实际上在这一个理论的制约下,她实际上解读的是自我内心的想象,根本不是真正的现实,直到最后,残酷的凶手出现的时候,她才发现,前面振振有词的推理,其实不过是镜花水月,“你所见到的都不是真实的”,这是福尔摩斯对世界的判断,正是因为世界上有许多看不清的真相,所以侦探小说才会受到人们的宠爱,而其貌不扬、性格怪僻的侦探家才会让人情有独钟,恋恋不已,可见,认识到世界的真相是多么不容易,我们人生的最大的困境,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爱的是那个虚幻的自己,这种爱通过自我“自养”让自己沉醉在混沌的梦境之中,《黑客帝国》里揭示出的人类被培植在营养液中的真假难辨的可怕现实,正是人类对自我意识的讽喻化观照。

  再来看看小说的结构,从开始的叙事来看,小说里的一连串死亡事件的确是一个庞大的蓄谋已久、环环相扣的谋杀案,我们会惊叹于作者在设置这样一个案件过程中耗费了多么大的脑神。

  这是因为,小说里的案件,所有的制作者就是作者本人,她要站在作案者的角度,同时要立足于破案者的立场,编制各个层面都说得通、梳理得透的完美无缺的故事。小说里写到三个人的死亡,它的背后指向是,抗忧郁症药究竟是否有效?“我”身为一个研发新药的公司一员,卷入到对真凶的追查,实际上触及到的矛盾,是抗忧郁症药究竟是否有效的问题,而由此引发的各方角力,也成为小说里的谋杀真凶的疑云之一。

  这个角度其实是颇为新颖的,但是,作者要设置一个能够自圆其说、达到谋杀与自杀条件都成立的案例实在是太为困难了,所以小说里作者一定是绞尽脑汁,目前小说里的推理部分,的确达到了一种自成一体的论证合理性,但是到最后,恰恰是在最本质的动机上,疏于说服力。前文的庞大的推理能力,到了最后,却归结于一个不值一提的与全书的矛盾冲突毫不相关的动机,便使人觉得全书光有纷繁的表面,却无法找到一个坚强的支撑。比如,前面的推理,都归结于通过证明死亡人员都系服用抗忧郁症新药的实验人员,事关着新药的成效与否,但是,最后才得知这似乎相关死亡事件,真正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上司卢天岚对我的仇恨,而这个仇恨,根本无关全书的利益主题。也就是说小说里抨击的商业利益的驱动性,只有在推理过程中才发生作用,而真相,恰恰是没有逻辑动机的没有来历的仇恨。这仇恨竟然导致了一系列案件的发生,而发生后的案件具有某种内在的逻辑性,看似是一连串凶杀的连环案,但是本质上却不具备推理的因果关系。这关键的原因,还是因为一起完美的案件,实在是纸上谈兵无法编制出来,作者照顾到了案件在推理环节上的逻辑动机的合理性,但真相的意外,却已经无法照顾到了。

  在推理环节里,我们看到小说里的药物设计员孟雨,出于对药物的可信性怀疑,想方设法破药物的有效性,制造了参与者自杀的假象。

  同样,医院的临床医生徐晨也是为了他自己儿子所在的药厂免被倒闭,也在殚精竭虑地破坏药物的效果,制造参与者自杀的假象。

  而在前台上谋杀合理性成立的原因,是因为小说里的两个被当成谋杀的死者之间,有着复杂在内在联系,这种偶然性的出现,只能存在于作者的先验性设伏。我们不妨看看小说里的两个参与药物实验的死亡人员的内在关系。第一个死者苏亚,原来的男友张约,后来两人分手,张约有了新欢,就是他的现在的妻子徐鸣之。这一个案件的设置,可以说明苏亚之死涉及两个谋杀的可能,一个是情感方面的可疑者,一个是医药公司的疑凶。在这个前提下,作者完成了一系列的推理。第二个死者任锦然,她与医药公司的药品设计者孟雨是情人关系,后来分手,心情压抑,在网上认识了第一个案件中的当事人张约,两个人获得相互间的心灵慰藉,再由任锦然介绍了徐鸣之给张约,之后,张约与任锦然结婚。可以看出,这么复杂的两个案件,其实之间却有着相似的关系(就是第一个死亡案中的死者,与第二个案子中的死者,其实都与同一个男人张约有着情感上的关系),情杀的动机竟然是呈现出同样的内在肌理。可以看出,作者在前面的煞有介事的推理,都来自于情感造成的内在联系,同时,这两个人都参与了药物试验,又具备了商业利益冲突的动机,作者在这两个动机之下,完成了小说里的表面上的迷障。

  但最后的谜底揭开,发现根本原因,既不是因为情杀,也不是因为公司利益的谋杀,完全是第一个死亡者苏亚看破红尘的自杀,第二个死亡者任锦然患上了不治之症的自杀,这样,两个女人都死于自己之手,谋杀之因被推卸了,那么,小说里的“我”遭遇到谋杀又是怎么一回事?作者找到的最终答案是令人大跌眼镜的,竟然是上司卢天岚对我的仇恨。这个仇恨是出于什么动机?小说里没有点明,反正卢天岚对我有一种刻骨仇恨,便开启了对我的谋杀,因为“我”有幽闭症,便尝试利用电梯来制服“我”,为此拿我的同事也是孟雨的妻子何樱来试验,这一对电梯的操纵,导致了意外的第三个死者孟母被电梯的故障吓死。这个死者的出现,在推理环节里,加重了何樱与孟雨这对夫妻的谋杀可能,但最后被证明不过是一个意外的事故。

  所以,小说前台的令人看到合性合理的情杀与利益谋杀的推断,都在最后被作者的简单化设置瓦解了,三个死者都是死于自杀与意外,而不是蓄意的谋杀。耸人听闻的谋杀系列案,最后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起没有动机的自然发生事件,而只有“我”,才是小说里被真正的谋杀对象。这样的结局,未免有一点太过偶然,太拉大旗扯虎皮了。

  那么,真正触发作者的小说的创作动机是什么?应该是作者在职业生涯中接触到精神病医学的内在交锋,就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才是医学的正宗,就像金庸小说里的“以气卸剑”还是“以剑卸气”之间的理论争锋,作者在大背景上指向了精神病医治领域的较量所在,也设计了小说里的原心理学医生比尔这一角色,他为了坚持他的理论,而离开了药物治疗日渐占主导地位的医院。这是小说的大背景冲突所在。在这一背景下,医药公司在强化药物的神效,必然在药物试验中扩大药物的疗效,而反对者则拼命地否认药物的效果,这导致了有两股势力,欲来论证药物试验参与者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可以说是利益需要,决定着自杀与他杀的定性,反映了这个世界上的真相,恰恰被利益所操纵着。

  这个是作者在小说里想表达的主题。

  那么,什么是启发了作者小说创作的动因?我感到,小说里的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公司内部的那个老旧的观光电梯,它在两起案例中都成了杀人的凶手,可以说,这正是作者创作小说之源。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作者在一所上世纪的老上海的古旧建筑中看到老式电梯的存在,它以缓慢的速度与笨拙的运行方式,与新架立的两架电梯并存在当下的时空中,老电梯身上却透着一股历史的沧桑,一个敏感的作家,必然要发思古之幽情,围绕这架旧电梯设想出一个可能发生的谋杀案,作者围绕着小说里的第三个死者即孟母,构思了小说里复杂的电梯杀人事件。但是电梯的复杂操纵,是否如小说里设想的,这涉及到复杂的机械原理,还有监视器上的小镜子能够看到电梯上下的影迹,都让人觉得将信将疑,不过,可以看出,作者对她看中的道具在换成了一个案犯的思维方式之后,所能作出的最大的想象力。

  另外小说里的网络论坛上的贴子也成了事件人物心理的辅助性坦白工具,更成了推理的重要来源,这也使得小说里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一个再热闹的论坛,也不可能能够与一个地域范围内的事件产生对应关系,一个论坛上几乎活跃着小说里的各路人物,他们在里面倾述自己的感情,却没有发生互动,按照常理都是不可能的。作者意图把网络时代论坛对于心灵的倾述功能体现出来,帮助小说里的推理,但实际上,却是让人觉得不可信的。

  总之,《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让我们看到一个女性作者继承了克里斯蒂这一同样性别的伟大的侦探小说家的匪夷所思的逻辑推理能力,力图通过一个探案风格的小说对当代社会进行深度折射与思考,整个小说的确达到了一种深度与厚度,但恰恰是在力度上还欠缺一点,这关键是小说里的人物,其实都有着内在的关系,这些关系,在平时都潜伏着,谁都不知道,一旦案件发生后,便全部暴露出来,比如卢天岚与比尔的恋人关系,很难想象,两个人的这种前恋人关系,竟然能够在现实中隐瞒得如此之深,小说里的当事人,都有着过分人为的犬牙交错的人际关系,在现在社会里不可能隐藏得如此之深,另外小说还不得不通过日记、贴子来证明作案的可能与机动,都反映出推理论断难以特立独行,不得不走捷径自己为自己解脱,就像《繁花》里为了证明小琴是一个感情骗子,故意地展现了她的日记,这种手法,通过自我文字的记录,来为一个人钉上好人与坏人的确凿无疑的标识,其实是作者技穷的一种表现。尽管如此,《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仍然是一部有努力、有方向、有触发力的小说,看出作者的进取与雄心,尤其是前文所说,作者对现实的立体呈现意图的手法,值得人学习效仿。

  《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读后感(五):一个有着恶俗题目的有趣故事

  一些观感

  1 刚在网上搜索了一圈,才知原来“败犬”是一个日本女作家创造的,不禁感叹不愧是女性地位低下的日本,也不知怎么教育的能让女性觉得自己就是条狗,区别只是有胜有败。

  2 看到苏亚的父母,在知道女儿被谋杀时,不肯撤诉,对官司不能赢很不甘时,心真的很凉,不禁想到生活中被人问及不要孩子,老了怎么办,的时候,在此向这些人反问一句,你们养孩子就是为了多一份养老保险吗,所以你们想省事,就把孩子丢给老人保姆甚至电子产品;所以你们想发泄,就斥责施暴孩子;所以你们对伴侣不满,就恣意的吵架打骂……当然你们不会忘了通知孩子,我为了给你挣钱才没时间陪你,我为了你好才管你,我为了你才不离婚……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怎么能不养我呢,你怎么能忘恩负义呢

  3 孟雨害怕面对与任锦然一起生活后遇到的不可知境况,所以他另找个妈,为他能继续作为一个幽怨的男孩一直生活下去,把对母亲的依赖和抱怨一直维持下去。他想跟任在一起,操控她,又怕承担为一家之主的责任(如母亲对维修工人们的讨好),所以他逃跑了。由于没有父亲,他不知道该如何为父,儿子的出生让他想逃避,又觉得他会成为另一个自己(生活在母亲的控制下),所以格外厌恶。

  4 何樱也是生活中一类人,自己婚姻就不幸,还非给别人安排婚姻,不知是想假装在别人继续幸福;还是等着别人婚后也不幸得时候再热心安慰,摆出高姿态;亦或是别人也幸了,自己被拆穿后也可以得到大把同情。

  5 感觉《瓶中人》的名字更适合,而现在的题目就是噱头,全文都没扣题,苏亚、任锦然、周游都是在恋爱的时候已经开始死亡,只不过苏亚被父母逼着不能咽气,任锦然却尝试着各种疗法后确定了一种--作为母亲接着活下去,周游着已经死了,所以才会先后接受自己、上司、爱人是凶手并为之顺利的安排犯罪过程。

  5 关于本书,结尾很仓促,王警官莫名就成了“胡桃”,任的死也是没个交代,主角莫名就跟“柠檬”分手,加上书名的更改,等的一些瑕疵,给了还行的评价,不过依然觉得比东野圭吾的书更好,期待作者的更好的作品。

  讲个冷笑话:瓶中的人,无论你是安居瓶内,还是向往瓶外,都不要随便参加新药实验

  《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读后感(六):活着相遇的孤独症候群

  那还是十年前了。有一天,我读了莫迪亚诺的《暗铺街》:一个侦探失去了记忆,失去了身份,在幽暗的街巷和记忆里苦苦追查,如陷入噩梦。翻完最后一页,我震惊地想:原来侦探题材的小说,还可以这么写啊。

  追查什么,归根到底追查的是人性啊,这永恒的召唤,这无尽的谜题。从那以后,我一直盼着再读到一本书,用侦探小说的形式,来写一些超越寻常侦探小说的东西。

  《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就是这样一本书:一个非典型侦探小说作者写的非典型侦探小说。作家孙未,有新闻系和商学院的专业背景以及扎实的心理学功底,其心理学专栏拥趸甚众,两本专栏合集《我们这个时代的病》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爱》都有上佳销量。她对抑郁症、幽闭恐惧症、药物依赖拥有专业知识,对现代医疗系统的明面和暗地运作也绝非外行。这样的背景,对于写侦探小说,还真是有特殊的优势啊。

  就像《暗铺街》那样,孙未的《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充满了对自我的疑问和追寻。比如孤独的女主角周游,有幽闭恐惧症和药物依赖,会时不时地丧失时间和空间感,因此当她持续追查案件,发现自己在每一个案发时间都有机会,而且独处,而且也不记得自己在做什么的时候,她是那么恐惧,读者也跟着恐惧而且困扰起来……这是一部边界被模糊掉的侦探小说,每个人都被推到深渊前拷问。

  女主角的公开身份是华东政法的法律系硕士,毕业后在一家药业公司的法务部上班,是上海滩历史悠久的大楼里衣冠楚楚的白领;暗地里,她是一个网瘾症患者,喜欢在一个专门倾吐秘密的论坛潜水。而在这个大家隐身倾吐秘密的论坛上,每个人都和表面上的自己相去甚远。在这里,有贤妻幼子的成功男人在苦苦思念初恋情人;而他的妻子,看起来对小日子无比满意的家庭妇女,却在哀怨地倾诉自己得不到爱情。“夫妻相见不相认”,有了新的科技手段来做注解。

  敏锐的社会观察,贯穿了整部小说。中国式的父母子女关系在书里被彻底地反省,书里的父母和子女表演着监控和反抗、欺骗和冷漠,如此接地气的表演,令人倒抽一口冷气。还有中国式婚姻和中国式恋爱。还有城市人的孤独——各人有各人的孤独:朝夕相处的夫妻是孤独的;受过情伤的干物女是孤独的;美丽而强大的败犬女王也是孤独的,她有自己走不出来的心结;五十岁的老医生也是孤独的,他也走不出自己的怪圈。

  书中借着比尔的口感叹道:

  “一个人最关心的,始终只是自己内心的感受。有时候,即使说努力了解别人,关心别人,说爱,归根到底,恐怕这一切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感受而已,未必与对方有什么关系。”

  即使这不是一部精彩的侦探小说(它当然是!),这也是一幅精彩而深刻的现代城市人群像。

  作为侦探小说,《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是一个非常精巧复杂的多层破案故事。连环案件在不断发生;论坛的热帖有谋杀的预告;药品的推进障碍重重;每个人的网络人格和日常面具都是割裂的。这个故事有五到六层的结构,每一层次都有着看似完美的精巧推理,然而一个小小的破绽,终使得每一层次都被瓦解,而进入更高的层次。事件、被害人、嫌疑人和破案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主角又神思昏沉、屡遭意外,真是扣人心弦啊。这么复杂的形式我以前只在阿加莎•克里斯蒂和东野圭吾的小说里见过,对作家的技巧要求非常高。一个从没写过侦探小说的女作家,可以这么写?读了之后还是很震惊的。

  这本书来自于现实生活,也来自于对网络的观察——其实网络也是一种现实。在微博和微信兴起之前,我们都在玩论坛,我们群情激奋地讨论清华铊投毒案和南大碎尸案;那时候我们的电脑主页是Google;我们在MSN上聊得热火朝天。尽管没过去几年,却恍若隔世。这些岁月都刻在了这本书里。孙未说:“我感兴趣的,是我们这些活着相遇的人共同经历的浩大时代,是我们曾经与正在经历的苦楚与甘甜,是依然盛行于此时的都市孤独症候群,以及古往今来,人类这个物种为克服自身的局限性而尝试的每一次逆流而上。”

  《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读后感(七):杀死一只单身狗

  (在情人节之前,写一篇恶意满满的《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书评吧!就这样!)

  清冷午夜,寂寞男女,

  虚拟世界的树洞发出诱惑的呼唤——

  来吧,来吧,说出你的秘密,我会让他听到~~

  一丝侥幸,九分期盼,

  有人开始倾诉情殇,有人开始告白暗恋,

  却不知,到底有谁在看?

  当刀片划过,快感与绝望一起喷涌而出,

  我在恨什么?是你的转身离去,还是我的软弱犹疑?

  当推理闭环,真相与恐惧一起压迫而来,

  我在怕什么?是残忍的现实,还是可怕的内心世界?

  你说,侦探是杀意最盛的思想犯。

  100万种致人死地的可能性在脑海叫嚣,boring,boring!

  于是,

  爱人反目成仇,友情后背插刀,

  邪恶的精神导师把迷途羔羊引入地狱,

  冷酷的科学家把身边至亲当做小白鼠,

  就连你我,也不能幸免。

  你说,相爱是涂了糖霜的伪命题。

  我在瓶中注视你,你的身影和我的倒影叠加在一起。

  所以,

  你演你的痛不欲生,我演我的刻骨铭心,

  当头痛来袭,门窗紧闭,

  我在绝望窒息中,回忆午后的阳光草坪和关于你的温暖记忆,

  却早早忘记,到底是谁最先放手。

  单身是最好的借口,

  对不起啊,我缺爱啊~

  情殇是最佳的掩饰,

  你不懂我,你去死吧~

  直到有一天,你真的走了,你真的死了,

  我才恍然惊觉,

  那个让我痛苦让我沉沦的人已经不在,

  只留下我独自痛苦沉沦。

  杀死一只单身狗,

  要么用刀,要么用爱。

  《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读后感(八):有味道……

  多情的“准新娘”在咖啡馆惨遭毁容,警方介入时,她却选择了逃亡;

  浪漫的女主编死于自己的公寓,她的父母却为何将医药公司告上法庭;

  紧接着,又一位女白领倒在血泊之中……

  她们都聪明敏感,事业有成,却都患有轻度抑郁症,还都上一个“就是想让你知道”的论坛。

  她们都单身太久。

  名牌大学毕业、二九岁的预备役剩女周游,与刑警王小山、男闺蜜比尔联手调查,就在真相呼之欲出时,她却收到了凶手发出的死亡预告……

  看到悬疑,果断看了,很有意思的书,貌似孙未比较有名的是那个有钱系列?好像都是言情的,没想到这本悬疑写的也很有味道!

  《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读后感(九):总有一种书,吓得你不要不要的

  没错,我是来写书评刷存在感的单身狗。

  (

  

  / / |\

  / / .-`````-. / ^`-.

   / _/ {|} `o

   / .---. \ _ ,--'

   / / , ( `^^^

   / ( )

   ) )

  ) /__ __ ) ( ___

  (___)))__))(__))(__)))

  (没错,这是一幅字符画:狗)

  注!意!了!

  我这个行家写的书评一定是有关键情节透露的,所以充满好奇心的你们一定要跳着看,比如,你们可以跳过两条牛逼哄哄的分割线直接看结尾彩蛋,这样你们就非常机智的跳过了最精彩的内容,是不是很激动!

  —————————————牛逼哄哄的下划线————————

  准备好了么?我要来书透啦!

  首先,这本书长成这样——看左边。

  作为一本没有目录也没有书眉的书,书里居然还夹着一张书签,很大方有没有?

  没错,书签我没拍,也没法放进来。(书评这个页面没法插图片真是逼疯我了,我要给豆瓣的程序猿写情书!——陈情一下可以加图的代码还是什么的,反正我就是想在这里面插图插图插图)

  反正就是有一张还挺好的书签就对了。

  然后呢,左手拿着书签,右手开始翻书,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故事开头,就有个女的被人给破了相了!

  这情节,不禁让我想到了……

  谢依霖!

  (请大家脑补一下谢依霖在小撕代4里头的最重要的戏份——被毁容。)

  然后又深深地联想到了更经典的人物——蝙蝠侠暗黑骑士里希斯·莱杰扮演的小丑。

  (请自行脑补一下那张英俊的脸和大红嘴唇子)

  但这并不是关键,关键是,故事里这个毁容并没有像电影里的那种必须打个架啥的,就直接在一秒之内,毁容完成,真是吓(干)人(得)一(漂)跳(亮)啊!

  然而,警察蜀黍就像我们期待的那样……一无所知。

  接着,有个败犬女王自杀了!

  怎么判断自杀呢?

  警察蜀黍看到了败犬女王在某论坛上留的遗书 ,(⊙o⊙)…

  遗书的内容大概就是:她有个男友,男友还有个女友,她于是不要男友了,气不过,去死了。

  但关键的问题出来了!败犬女王在自杀前吃过一种新药特药,治疗抑郁有一手的好药~如果她是因为自杀而死,那可坑药厂不是一点两点呀。

  于是,窝们真正的大V出现了——卖药贩子中的女卷福。

  女卷福早已自己碎碎念出了一切真相:这是个三角关系!败犬女王毁了小三的容,男友见到了败犬女王但决定包庇这个ex,败犬女王根本不是自杀!

  感觉真是轻松易得的结论,觉得自己很机智,警察蜀黍也十分佩服。

  而且如果这样的结论成立,药厂就能duangduangduang加特效般地从舆论漩涡中抽身,生产更多得到新药特药了!

  但一切似乎都没有这么简单……败犬女王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死去的人!

  哦,好像有哪里不对?

  不管了。

  总之,这本书内容非常精(狗)彩(血),风格非常悬(重)疑(口)!

  是值得一(深)看(八)的好书呀!

  ————————牛逼二哄的分割线——————————————

  其实,我刚开这个新书页面的时候,对这本书我是拒绝的。

  因为我看过套浓浓地鸡汤,至今回味无穷,这套鸡汤就是:

  吸引力法则!啊哈哈哈哈哈哈

  这套鸡汤告诉我们,想啥来啥是有科学依据的,至此以后,我天天只想着毛主席。

  然并卵。

  但是,万一好的不灵坏的灵呢?万一看完之后,我也被杀了呢?

  想想都好可怕哦!

  但是好巧不巧地,我事儿事儿地指着电脑屏幕给我妈看:妈,你快看,现在真是啥书都敢出哈,啊哈哈哈哈。

  我妈看完,陷入沉思,然后说:买一本吧,对你有好处,一天老大不小的还单着……

  妈,你确定我是亲生的吗?

  这还不算完……书收到了之后,我还手欠地发了朋友圈,由于胳膊短,书名没全部拍上,于是亲朋好友纷纷留言说:《单身太欠会被杀》?谁说不是呢?现在事儿逼太多了!

  无言以对。

  ——————————————————————-————————

  嗯,果然缺少了图片的我怎么看怎么想一个神经病呢!

  《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读后感(十):【雨枫试读】一个人

  过期

  作者在后记里带着几分无奈地进行了一番王家卫式的自我解嘲,说眼下“一辈子”比一个食品罐头过期时间还要快。也是,本来靠着潮人必备的MSN、GOOGLE和论坛来推进情节是多么接地气儿,然而连写带改几年过去,这些都被砸进了信息时代的坟场,所有人都被一个“圈”里热乎乎的稀粥套走了。

  不过这状况竟恰好扣上了题。就像不再有人搭理那些垃圾数据——保存着最热烈情话的MSN记录、盖满了千百层楼的论坛长贴,过了三张的“单身狗”就沦为了另一种生物,任你几年前还娇粉水嫩骚情万种,此后就得在氤氲的恶意中慨然赴死,死在和谐社会细瘦的阴影里,一个人。

  扒坟

  一个人的时候就爱胡思乱想,自己这二十年贡献了大把时间苦心经营的各种帐号将来有什么意义?如今在屏幕堆里长起来的孩子们估计绝不会接受这些沾满了难闻宅味的私人古董。

  在这本书里,作者提供了一个答案。

  人可以杀,坟可以挖,网络上有的是有手无心的快枪手,也有痴心绝对的葬花人,女主角“败犬女”周游就是这么一位。她这种集大条、颓丧、好奇、胡想等各种美德于一身的角色显得古怪而魅力不足,然而作为一个被学法律的单身大龄女青年包围了数年的资深观察员,我有种时光回溯的真实感,彼时那帮姐姐们最大的消遣就是搜刮我的推理小说轮啃,然后满意地向似乎永远不会出现的完美男友发出诅咒。

  一个人的视角有限,作者选取了最古典的手法,借着周游的脑与口一次次重建现场,一时间各种波洛奎因柯南金田一既视感袭来,倒也亲切。把自我感觉永远良好的纯推理迷踢开,对于不较真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种把身边人一个个推理成罪犯再一个个证伪的阅读过程应该很合胃口,如今出一部火一部的所谓烧脑大片其实大多脱不出这个路数。

  一个单身女人的活动能力更是有限,所以安乐椅模式为主是必然的选择。借助文字材料推进情节本来是最让人生厌的选择,好在作者给周游安上了论坛扒坟的合理癖好,让那些大段大段隐藏着重要线索材料以喃喃自语的旧贴子形式出现,隔上几年看来,当初被用烂掉的素材竟让人生出几分怀念。

  幻想

  猛然悟出了朋友圈踢翻一切的理由:孤独的人既然选择把自己展示出来,就迫不及待地被人看见,贴子、博客这些东西反应太慢了,在这个杀掉自己都只能获得几天关注的时代里,太慢了。

  这个故事事实上触到了我的隐秘爱好。我极爱灵魂出窍般地观察身边的正常人类,想象着他们一个个背负着惊天秘密、血海深仇或是怪异癖好,在独处的午夜,玩着追逐、高潮与死亡的游戏。而且经历过一些事情后,会发现事实这个伟大编剧者的想象力要比自己强悍百倍。作者应该也是个有着类似爱好的人吧,那么多同事不是变成死者就是变成犯罪嫌疑人,这不叫腹黑,叫预演。

  所以刷朋友圈十分有助于滋长这种幻想。

  作者

  《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这个书名虽然阴狠粗暴,但的确比原来的《瓶中人》扎眼很多,小编们拿刀架在优雅女作者脖子上逼迫改名的景象呼之欲出。

  作者孙未,不认识,从简介上看也是一枚小有名气的都市女侠,听说既高且瘦,有几分像我的偶像张先生,不知是否单身,但可以肯定的是曾经像笔下的周游一样单身过。每个女人,不管她是胜犬是女王是全职主妇还是国家领导人,都一定单身过。男人也是。(啊好睿智的揣测。)中产女作家这个称号不知是拜谁所赐,虽然比较符合她一直以来的写作题材,但听上去还是各种不适。我国有这么一个阶级吗?即使有,其成员会包含“写作者”吗?

  孤独

  孙未的视角在这本书中缩到了都市人的孤独症这个小点上,配合着人见人爱的事件和尸体,泛起人心中一种莫名其妙的都市乡愁。单身者们总是赋予孤独高贵的涵义,它可以跟死亡相联结,但绝不能是庸俗的鲜血和自戕,其实他们只是害怕自己固化为孤独的具体样本这个事实被揭穿而已。

  单身太久的最大问题绝不只是寡言缺性,而是心理上逐渐的垮塌。书中单身美丽女人的死让我想起曾经热爱的女演员,当事业、感情、信仰都无法将她拖出深渊时,便安排了一场血海般的祭典为自己送别。躺在陪伴自己一生的温热鲜血中渐渐冰冷,等不到拯救者和谋杀者,那真正是种沦丧至死的感觉吧。

  其实这个主题“硬汉派”在上个世纪已经用枪托和拳头砸出了一种独特的诠释方式,《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显然不合路数,也许应该归入“软妹派”?但无论如何,它们都在描写一些永远找不到解脱之路的人,那条路也许并不存在,也许“通往那个我们曾经以为到达过的世界”。

  (无视其他托吧,这书很完整,触动了我的黑念,撰文以纪念。建议不要当做推理小说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