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战天京(增订典藏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读后感10篇

2018-01-30 20: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读后感10篇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是一本由谭伯牛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3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读后感(一):张发财

  内容没得说,谭伯牛老师本人也是《天国之秋》的译校者;序里面提及了张发财先生,其人我也有了解,看过他的书,写的诙谐幽默,煞是好看

  但张本人之前的身份设计师,谭老师(其实不止谭老师一人)称其为著名设计师,从此次的封面设计来看,无疑这个设计是很失败的(干皱模糊的纹理,不知所云的墨水,柔弱无力的字体,完全偏失的重心,书背书脊的乱搭),甚至还比不上逻辑思维定制那版的封面。

  想成为著名设计师,不是操作几个软件就可以的,那是美工;我可以通过这个封面断定,张本人毫无设计天赋才能,如果要对比,请自行跟陆智昌、王志弘、聂永真、杨林青等设计的封面互相参看。

  我就不信他看后,还有脸称自己(或借别人之口)是著名设计师???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读后感(二):围绕几个史学问题的讨论与考证,并非对太平天国史的重写

  在一席上看过作者演讲,颇为有趣,遂来看看他的书。

  如在演讲中所言,为了了解某个人,作者读了他所有的资料,他朋友的资料,以及相关历史背景的资料。因此作者在下笔时基本上都是有依据的,例如为了解释“团练”的来历,先讲嘉庆年间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历史,以致引用及参考书目篇幅占了全书五分之一。另外文字风格没有太古板,例如“办与朕看”,“咱们旗人混蛋多”,“奏折速成培训教材”等,阅读时不会吃力。

  不过,可能如作者演讲中提及自己没有“历史观”【他认为其他人眼中的“历史观”类似算命】,这本书并不是对太平天国史的全部重写,而是就几个历史疑点问题进行考证或者讨论,例如曾国藩与左宗棠之间的决裂,曾国荃是否私藏天京圣库,读完后有些意犹未尽

  提示:阅读本书前,最好对太平天国史有一基本了解,否则不易理解各章之间的关系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读后感(三):《战天京》有感

  这是本年度第一次阅读中文作家书籍,相比翻译的作品,的确增添不少的亲切感与更多的会心一笑。这文化差异不得不说,绝对会是影响到对作品的鉴赏。

  说回这书。作者选取了晚清重要政客之间的往来书信,勾勒出一副时代的画卷,以及画卷中栩栩如生的各有性格的大人物,如何在各种变迁之用生存斗勇。其中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占据最多笔墨。如今的政客或是混迹职场的各位,怕是也能从这三位的处官之道和文字笔墨中收获或者借鉴不少。老实说,我们这传统文人做派与太极的官场打法在看到众多情节时,真是令人着急。这处事哲学实在是非常的不效率,比起当时在世界各地称霸殖民的西方各国,这要跟上节奏实在太难。

  然而,众多篇幅围绕的多是对于太平天国的围剿,也是书名为《战天京》的缘故。其间或偶尔谈及外强彼时的碾压,不过我倒是对这点更为感兴趣,也许可以做更进一步的扩展阅读。朋友推荐了一本外国人著《天国之秋》,许是可以从另一角度做些观察。

  在众多的文史之料当中,梳理出这些清晰的脉络的确对于了解全局与个人非常有益处。更难能可贵的,则是如何印证各个材料的真伪。我特别喜欢侧栏的标注,不仅是背景材料,更是重要的辅导说明,绝对必要

  特别推荐的好书一本,我想打8.8分。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读后感(四):读谭伯牛之《战天京》

  读谭伯牛之《战天京》

  2017.01

  谭伯牛的《战天京》,我的2017年第1本读物,是罗辑思维推荐的书籍之一;罗辑思维推荐的书籍水平参差不齐,而这本书是不多见的好书。全书28万字,320页,岳麓书社20161月出版的精装本。

  书的封面很有意思,似乎平沙大漠中立着一位老者—曾国藩,给人的感觉沧桑孤独。后来仔细看作者的自序,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设计者的本意是“一将功成骨山血海”,再仔细看看,原来这老头的确是站在一块巨大的腿骨之上的。封面封底的书名也讲究,封面是湘帅曾国藩的墨迹,而封底是天王洪秀全的墨迹。

  这书在网上固然赞誉不少,非议也颇多,原因有二:

  一曰文不对题,书名《战天京》,而中间讲战天京的部分非常非常少。

  【各章独立成篇,彼此并不连贯,“战天京”仅是其中一章。】开始我也有同感,特别是讲到“祺祥故事”,不但与战天京无干,与曾国藩亦无干。但这书有个副标题“晚清军政传信录”,其实是剖析晚清的一段军政史,书的内容不是传闻、传言,而是传信,都有历史事实做依据的。从副标题看,这书不能叫文不对题,但初读者误解或许难免。其实,这书各章独立成篇,彼此并不连贯,“战天京”仅是其中一章。如果通读,倒是觉得前后不断重复某些细节,有啰嗦之感。

  二曰文言、白话、网路语言穿插交集在一起,许多人感觉不爽。而我却觉得这正是本书的特点之一。譬如中间讲到团练制度解决了白莲教起义的问题:“恰在此危急时刻,古意盎然的保甲制度,经过改制,加入经济军事概念,重新包装,摇身一变为团练题材,在朝野热炒之下,竟然连续涨停,托住大市。终于,嘉庆七年,基本肃清白莲教。”这样的叙述方式我喜欢

  【祺祥故事】这书需要读两遍,读第一遍时,对“祺祥故事”,我也是莫名其妙,不知道与“战天京”何干。这故事就是咸丰死前的种种安排,死后的慈禧政变,慈禧垂帘听政成功。故事的本意其实是讲,咸丰不过中人之智,既不是明主,也不是昏君;而慈禧比他的短命丈夫确实高明的多,虽然算不得英明。我猜测,作者的本意,应该是,曾国藩同学幸运的,他的上司不是天才但也不糊涂,虽然他老人家屡败屡战,但得到了最高层咸丰和慈禧的理解和支持,这才是他最终成功的最关键因素。而不似安史之乱之初的高仙芝一败就昏君割脑袋

  【陈国瑞】标题叫“白云可杀不可留”。陈国瑞是太平天国降将,降清后以猛将著称,那自然是杀伐原来的哥们很卖力很有本事了。既然是猛将,往往骄横跋扈不按常理出牌,出了问题被曾国藩弹劾罢免,应该说曾国藩的处理还算是公道的,但将军却是愤愤不平,在游黄鹤楼时,题诗“黄鹤飞来复飞去,白云可杀不可留”,可见陈将军应该不是个粗人,但真真是个浑人。书中讲陈国瑞,其实还是为了写曾国藩的为人为政为官之道。

  【相期无负平生】,这是书的重点,占篇幅三分之一。讲的左宗棠与曾国藩。曾国藩的特点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不求名而名至,不希功而功成,纯一副圣人面孔。而左宗棠反其道而行之,却也能立德、立功。

  曾国藩的人生观分水岭在咸丰七年。咸丰七年前,就是一个标准的愤青。

  用作者谭伯牛的解释,愤青就是愤怒青年的简称,来源于西域名著,大行于中文网络定义屡经更改,表现一以贯之:对现状不满,惯用道德评价标准,求全责备,敢于直言、大言甚至狂言。和风细雨不是愤青本色,疾言厉色才是愤青惯技。如果按这个定义来解释愤青,如今网络喷子根本不够格,因为网络喷子向来是高标准严要求于他人,而宽以待己的。

  咸丰八年复出,俨然脱胎换骨,内圣外王。仍然高标准严要求待己,但对其他人包括身边的将士的贪腐表现了无限的宽容。所以复出后的曾国藩如鱼得水成就了他的丰功伟业

  而左宗棠一生的人生观一以贯之,其为人处事往往让人瞠目结舌,尤以弹劾郭嵩焘让人骇然。此前,郭嵩焘不仅对皇帝大力揄扬左宗棠,更在左陷于冤案时为其行贿洗刷,应该是左的大恩人。但当郭嵩焘在广东巡抚任上办贼不力、尸位素餐时,时任浙江巡抚的左宗棠毫不留情予以弹劾,郭嵩焘罢官但终生对左不予谅解。左宗棠弹劾的对吗?当然对。郭嵩焘是晚清杰出的外交家,但他的确不能胜任方面大员独当一面。左宗棠肯定知道郭嵩焘的长处和短处,那为什么不利用自己的无上的影响力、建议中枢给郭嵩焘换个岗位,而采用如此激烈的方式呢?也许,这,就是左宗棠。

  关于左宗棠与曾国藩之间,在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中,讲的更直白,不再唠叨。

  【文人李元度】是“相期不负平生”中的一个章节。 李元度是个文人,是个好参谋,但不是将才更非帅才。这事,曾国藩清楚,胡林翼也事前提醒。但在关键时刻,曾国藩却以手边无人为由,派文人李元度率军上了皖南战场。战前曾国藩千叮咛万嘱托,但李元度硬是在不该败的地方,败的彻底而狼狈,曾国藩也差点做了俘虏。作者如此评价李元度:“追求最精确的管理,反而坠入最混乱的迷宫”,怎么感觉像说我们国有企业的管理呢?事后曾国藩愤怒异常,连续两次弹劾李元度。看这事闹的,你明明知道这人是廖化真的不行,你却派他去,出了问题你又弹劾人家。我觉得这事,曾国藩真的有问题。否则曾国藩就真的是完人了。

  至于“战天京”、“曾九暴富辩”,故事而已,不值得复述。

  【感言】:如果一部书,读来觉得好,一定要读第二遍;第二遍让人觉得有新意的话,一定要读第三遍。

  【精彩书摘】

  书摘1、“挺”之一字,不仅意味着实事求是,驳回不切实际命令,更重要的是坚持己见,谋定后战,不致因压力过大、人言可畏而草率出兵,身死军覆,败坏全局。

  书摘2、原子弹用在什么时候,就是用在大家讲道理讲不清的时候。

  书摘3、过谦近于伪;过直近于矫。

  书摘4、唯有忍乃能有济,公其念之哉。

  书摘5、世间情事,每每有不宜正说,只宜反说,甚至非反语不能表达的时候。只有正话反说,方能做到句单而意复,言此而意彼。

  书摘6、以暴易暴,鲜能奏效;以骂止骂,未为善法。

  书摘7、曾国藩说:用人当为官择人,不为人择官。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读后感(五):姑且此处销魂

  ”大抵浮生若梦 姑且此处销魂“总在冯唐公众号里卖东西的标题里看见,没想过出处,本书指出原来是曾老爷子写给一个妓女的挽联。这个趣事才证明老爷子还有可爱与真性情一面。要不一直认为老爷子是神一样存在

  《史记》古往今来大家名人无不推崇,但我一直想知道好在哪里。直至看见木心先生说,历史有自己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用公式统一整体的表示,既要客观观察,尊重史实真实性,又要有艺术性。个人理解,史实用来还原当时真实的环境,艺术再把血肉,性格还给人物,两者结合,把人从神坛拉下了。

  《战天京》做到了。

  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年代人人都一样,打着自己的小九九,差别是有的人要活下去,有的人要立德立功立言,有的人要护住盘子不散,好见列祖列宗。碰撞中,事情发生了,过去了,就成历史了。人死了,人又生,涂涂抹抹,修成教科书了。

  艺术性和历史性结合的作品,天然有一种代入感。真实发生的故事,戏剧性远超想象力的极限。发生过的一定会在发生,轮回的巨轮从来没有停止过。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读后感(六):这次装帧真的用心了。

  谭伯牛是近年来大陆研究太平军与湘军历史的青年学者。非学院派出身,没有大学与研究所的从业身份,自学自研而能有得,殊属不易。功力扎实,钩沉用力,文笔活泼而不恶俗,史观新颖又不失严肃,可称史学新锐。

  本书围绕湘军围攻金陵(天京)前后事,重墨于湘军诸大佬,有述有论,有征有引,有评有价,实在有可观处。

  这是老书新版,此版本封面装帧极为用心,由网红张发财捉刀设计,张氏本人写的历史书连厕所读物都不够格,但平面设计却有别眼:封面乍看是曾国藩站在山丘之上,实则山丘为人体肱骨X光影像以及人血检测涂片,暗喻骨山血海,一将功成万骨枯。封面“战天京”三字,是从现存真实奏折上取下的曾国藩真迹,封底“战天京”三字为洪秀全真迹,曾是翰林出身,洪则是落地秀才,二者书法不可同日而语,然不讲笔力单论笔意笔法,细审二者,其成败利钝,岂不一目了然乎?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读后感(七):湘军背后的故事

  张宏杰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侧重对曾国藩一生的介绍,对太平天国战争着墨不多;谭伯牛的《战天京》,从湘军及后期的淮军、楚军角度对这场战争有了将详细的介绍。给我留下印象较深的仍然是文中关于“人性”的描述,即中国传统厚黑学。在咸丰皇帝打下天京者封王的刺激下,曾老九作为天京,不让其他任何人插手。

  朝廷三番四次催促李鸿章在攻下常州之后,协助曾老九打天京。李鸿章深知做人的哲学,多次找借口推辞。李鸿章深知打天京者非湘军不可,即使不是曾老九也会是其他湘军将领,轮不到他李鸿章。曾国藩从湘军创立到打天京,历经十几年,这帮兄弟跟着曾家兄弟从湖南,沿着长江一路杀到天京城下。人称天京城内金山银海,需要犒赏一下这些多年征战的湘军兄弟,况且此时曾国藩已有裁撤湘军之意。李鸿章方为识时务之人,如冒然按照朝廷旨意兵发天京,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湘军、淮军内斗。

  曾国藩是选择做事之人,为做事可以选择和光同尘,而不是做只会高头文章、站着说话的御史。文中讲到曾国藩与道光、咸丰两人皇帝的交集过程,特别有意思,两人皇帝在位时年龄不同,打交道的方式自然不同,老年人自然是大家一团和气,年轻人则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意思。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读后感(八):咸丰 王鑫 与 曾国藩

  战天京是一本硬书,硬在哪里?在史料。论据多采用奏折书信,将做了什么与说了什么写了什么结合起来分析,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同把毛泽东传记和毛泽东选集结合起来看。这种方法可资借鉴。

  正因为本书从奏折书信入手,奏折书信是什么?是给人看的东西。所以本书侧重曾与众人的关系,书名甚至可以改成《曾国藩教你处理人际关系》等恶俗的书名。本书虽然几个章节看似有些散乱,从这个恶俗的角度入手,却可以很好的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主题,那就是曾国藩怎样处理上级平级下级的关系。

  本书中涉及到的曾国藩的

  上级:咸丰、慈禧、恭亲王,主要是咸丰和慈禧。

  下级:陈国瑞、曾国荃、李元度,主要是陈国瑞、曾国荃。

  平级:骆秉章、官文、王鑫、左宗棠、李鸿章,主要是王鑫、左宗棠。

  1 对恭亲王是圆场示好,对李元度是斩马谡,对官文是秋后算账,对骆秉章算是公事公办。这些人着墨不多。

  2 对陈国瑞、曾国荃:两人可谓都是有能力有缺点,能力大缺点也大的人,不过亲疏不同,曾对两人是两个极端。

  3 对左宗棠、李鸿章,对左是实助,对李是虚助。李离开祁门大营的那段可堪玩味。

  4 对上级咸丰的策略:一步一步争取主动。

  1)我是你的人,冒死直谏投名状

  2)我不是随便的人,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办团练办乡勇、不练好不出战

  3)我是能干的人,湘潭、安庆、武昌

  4)我不是随便的人,父亲丁忧

  可见,做一个有原则的正直的人的策略优势,可以有一个拒绝上级的正大光明的原则性的借口。原则平时看起来是束缚,关键时候却能够保命。就如同法律对于普通人一样。

  5 对王鑫

  王鑫很有意思,兼有左宗棠和李鸿章的特质,实际就是一个没有做大的曾。曾当时羽翼未成,不过一个赋闲侍郎,王鑫当初如果做大,就没有曾以后的功业了,可以说曾彼时是很害怕王鑫的,他们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有我没他。左宗棠和李鸿章又不同,他们做大的时候,曾已经有了自己的势力,甚至可以说他们是曾一手培养起来的,和曾颇有渊源,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由王鑫可以分析曾国藩对于人才的策略。

  1)拉拢:真可爱也

  2)竞争:水师另立局面反客为主

  3)打压:约法十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