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百年孤独》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百年孤独》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30 20: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百年孤独》读后感精选10篇

  《百年孤独》是一本由加西亚 马尔克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页数:38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年孤独》读后感(一):……

  这是我在阅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焦虑。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无法变得很镇静。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之类的东西,向来为我所抗拒和反感更何况是这样一本书。我束着手,在屋子里转了一圈。MP3里,这个时候在放那首著名的《SMELLS LIKE TEEN sPIRIT》。我站着不动,因为我闻到了死的味道。接下来,我将落荒而逃

  《百年孤独》,是个连作者自己都被“绕进”那个繁杂家庭谱系里摸不着头脑的怪事物,是被施与了咒语的100年,是一个与战争结伴走过的悲惨世纪。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我想从众如流。作者人为的把那些可以维系世界正常运转下去的人物线索和时间线索打乱了,让读者掉在人物的血缘关系无法梳理的陷阱里,就象儿子眷恋母亲肉体,侄儿和姑姑之间绵绵不绝欲望一样,不仅使这书被流畅的阅读几乎成为不可能,还加剧了那种不安定和破坏力。危机四伏。我不止一次的在中途停下来,想开始新一轮的阅读。我想作为一个读者,大概是可以怀疑作者的。我想知道马尔克斯本人,在写这本书时,是不是也受了他笔下人物的影响,并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不断的纠正自己,我甚至怀疑马尔克斯本人是不是故意写错了人物之间的称谓,是他人为的阻遏了读者的阅读。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也许不该是一本书。那这该是什么呢?!我想,这大概是一场惨烈的战争。只有那些天生具有强大的以孤独作为禀赋的人,才能解释这一切。就象这个伟大的,高智商家族仅仅依仗本能力量生存一样——这本能生产了强大的意志,最终又淹没了这意志。

  在公交车里,在KFC里,在吊着白炽灯的家里,在妈妈摊开的手掌边,我用了足够的耐心读它。我不急于知道它要说什么,我知道只要不掉进作者布置的那个陷阱,我就有机会赢得那场奥雷良诺上校出生入死打了32场而无一胜利的战争。我用不连贯的时间读它,但是随时会想起它。我曾经打算不动声色的战胜它。

  最后,我象狂热的沉迷于墨尔基阿德斯那老“巫师”带来的法术的所有孩子的父——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一样,把自己清醒的丢进这本将近28万字的用诗歌般的语言写就的寓言里。这带着忧伤气味的阅读,几乎毁了我。

  当然亲缘关系的清晰度对这个庞大又伟大的家庭也许是不重要的,但是对读者却象是一场饱经折磨的战争。这战争由一杆穿过对手喉咙的标枪开始,由一场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降临的飓风结束……

  ……在一个极大疯狂,超出想象的地域和年代中,在不可思议和非常规事件的涌现甚至都超出最逼真的谎言的世界里,不管如何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我所感知到的与作者所表达出的可能是最为直观的那个世界还是落后了很多。因为这种差距存在拥有万千读者的马尔克思注定比他的读者孤独,永远无法弥补的孤独。一个老人,我们永远无法变得和他一样老。老魔法师,他的孤独,不朽。……

  健硕的徘徊着不肯离去的这个家庭里的所有的幽灵。在蝼蚁搬空了最后一个继承者的躯壳之后,在书被大风吹翻最后一页之后,请安息。

  ——谨以此,向伟大的,没有任何信仰,却似圣母般活着的乌苏拉致敬。

  写于03年某月某日,有省略

  《百年孤独》读后感(二):丛林法则

  读南美作者的书,大都有这样种感觉--他们的言语中没有历史归宿,没有对自身文明的一种结构性的归纳.换而言之,他们的的思想体现出一种对理性的蔑视. 同为殖民者,当美国人踏上一片肥沃的土地时,拉美人面对的却是恐怖的丛林,而且他们始终没有办法掌握自己脚下的土地,一直到现在也是如此. 骑兵,战火,丛林,革命,毒品,游击队,狂热,这些对文明有着莫大危害的词汇仿佛就是对南美的一种描述.当世界其他地方正在交流沟通的时候,他们仍然象登陆到一个外太空星球一样在苦苦的过日子. 总有一天,巴西雨林会被砍伐待尽,会被城市和高楼所取代,但是那些高楼会变成新的雨林,继续上演一幕幕的弱肉强食和物竟天择,如果说这就是南美,那么这就是他的文化---丛林法则

  《百年孤独》读后感(三):我要孤独的坐在你的身旁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开篇一句囊括了过去、现在、未来的简短话语,把我瞬间带入了一个迷幻又真实的孤独世界。

  父亲布恩蒂亚做着别人不曾理解的疯狂实验,从用磁铁找黄金,用放大镜当武器,对于一个文明社会来说确实可笑,但是对于一个未开化的村落里一个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的人,能观星象发现地球是圆的,那是多么了不起事情了,一个成功男人后面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布恩蒂亚可以这么荒诞不羁的做着实验,是因为妻子虽然口上不支持,但是每一次的谈话都妥协于她的丈夫,只在布恩蒂亚要举家搬出村落的时候,他的妻子才用生命在抵抗,每天默默带着两个孩子任劳任怨干活的妻子,用死来威胁丈夫留下来。而不为众人所理解的丈夫也因此深思,是不是要把自己从自己的虚幻世界里出来,把自己的时间多留给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妻子乌苏娜是勤劳的,一生任劳任怨,但也是愚昧的,生孩子之前一直被母亲的荒诞的预言禁锢,害怕生出一只蜥蜴来。她最终妥协给了威胁她要和她生孩子的丈夫,还好,他们生了两个健全正常的儿子,但两个儿子却在一个女人现实与虚幻的欲望中变得孤僻,他们的相处方式,纯粹单一,孤独做爱。

  全村人得了失眠症,身体不会感到疲乏,这是多么理想状态啊,但是白天站着也做梦,并且还会得健忘症,多么可怕疾病,深夜睡不着觉,多么孤独的疾病。人们把日常生活普通的事情都要用笔记下来以免忘记,而忘记的又何尝只是要把牛奶挤出来,加上咖啡就会变成牛奶咖啡这么简单小事,而是辛酸的百年历史。

  当梅尔加德死而复生的时候,他说是因为忍受不了孤独,所以又回到了这里。在作者的眼里,孤独比死亡更恐怖,而人们害怕死亡,应该更多的是害怕孤独。

  在马尔克斯眼里,所有的人都是正常人,都在做着正常人的事情,但都在做着正常世界里正常人无法做的正常事情。雷贝卡大口吃泥土和墙上的石灰,阿卡蒂奥和雷贝卡晚上做爱吵醒整个街区八次,奥雷连诺喝了足以毒死一匹马的毒药却活了过来,却在晚年的时候只与雕刻为伴,阿玛兰塔为拒绝结婚诅咒自己的爱人会被枪毙,在晚年的时候把自己的殓衣白天缝好晚上又拆了,第二天又重复同样的事情,她说这不是为了摆脱孤独,而是为了保持孤独,布恩蒂亚死的时候天上下起了黄花雨,美丽的雷麦黛丝赤裸着身体穿男人的衣服,入侵马孔多的外国佬把一个在自己衣服上洒柠檬汁的孩子用砍刀砍成了肉泥,乌苏娜极力掩瞒着自己失明的事实只为了不让家人觉得她已是一个无用的人,十六个奥雷连诺尸骨未寒,活着的奥雷连诺就已经在家里夜夜笙歌,吉普赛人的飞毯,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

  加西亚笔下的孤独,不是一个人的孤独,而是一个时代的孤独,一个民族的孤独。他笔下的工业革命写得幽默却叫人为未曾经历的时代变迁所轻叹:“马孔多的观众恼火至极,因为他们为之痛哭的人物,在一部影片里死亡和埋葬了,却在另一部影片里活得很好,而且变成了阿拉伯人。”

  那个长猪尾巴男孩就是这延续百年的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他被一群蚂蚁围攻并被吃掉。就在这时,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终于破译出了梅尔加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题辞是:“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原来,这手稿记载的正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在他译完最后一章的瞬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儿马孔多镇从地球上刮走,从此这个镇不复存在了。

  这个家族从一开始就在保持着孤独,而这样的孤独,将不复存在。

  《百年孤独》读后感(四):我就是个俗人

  上班的时候,看了1周多看完的吧。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其实我是看不下去非小说类的书,来读点著作洗洗脑子的。因为之前在亚马逊买了很多非小说的书,这本就是在网上下的了。我不想承认我是在凑字数。

  百年孤独看完之后,其实也没太想明白,到底想告诉我什么。看到最后,那个预言这个家族百年历史的册子。忽然想到这会不会是一个诅咒,诅咒这个家族。从这个家族第一个人因斗鸡杀死那个人开始,厄运就一直伴随着他们。第一个人的晚年是被绑在树上,孤独的死去。最后一个人是被蚂蚁拖走吃掉的。很想吐槽说,这是科幻小说吗?一家7代,2个跟自己的姑妈乱伦的,第二代的2兄弟跟同一个女人各生了1个儿子,第二代的2姐妹抢同一个男人,小妹妹毒死了自己二哥的妻子,那个养女跟第二代的大哥结了婚等等。。。。能再吐个槽吗,这关系是要有多乱。。。好吧,我看的时候又想到之前读的白鹿原了。可能这就是,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差异吧。

  我还是去看看其他牛人写的书评好了。我确实俗不可耐啊,唉。。。

  《百年孤独》读后感(五):一场百年突兀的雨

  昨晚一直到凌晨5点,一口气把百年孤独看完,我想,我还是没有学会丈量而行,考虑身体因素以及每天计划任务的配合来行事。而是图眼前痛快做自己立即想要的享受。大约花了十四个多小时

  在看到这部所谓的''魔幻现实手法''的小说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是我感触最深的时候,一种孤独可怜,自怨自怜的孤独感涌上来,无法抑制。但最后的三分之一却让我觉得越来越''离奇''。这个离奇指的并不是所谓的魔幻载体。离奇感是来自越来越不真实的剧中人。

  所以当我看完小说带着一腔说不出的情感,跑到豆瓣上,想像往常一样,观看豆瓣上一干文字语言出众的优秀文学青年用最精准的文字说出我这俗人想说说不明的东西,把心中的情绪麻团用文字理成线。结果却看到一堆人说这书怎么值得一看再看啦,要么提到这个''魔幻现实''要么就是探讨''孤独'',要么拉美文学咋样作者咋样NB。让我体验隔靴搔痒难受

  这书完全是在卓越上买书时误打误撞,看了别人说值得一读再读的评论而心生好奇临时起意跑去看的。

  结果翻了两页就停不下来,一口气看到乌苏纳眼瞎。里面由一个家庭,以及家庭中一个个成员有关联的一生组成了一副沧桑画面。让人感到在历史无情的轮转下,人的渺小

  一个对生活抱着极大热情和想像力的人,在知识贫乏的时期,用充沛的学习精神勤勉、和他匹配当时生产条件的想像力开创了马贡多。但是突兀的接触到过于超前的科学改变了这个人的行为模式。无法再脚踏实地像过去那样勤勉过日子天马行空被科学吸引,却因为欠缺途径系统学习被吉普赛人引导进入一个半科学半炼金迷信的怪圈。大家今天理所应当的享受飞机,而最初想飞,带着鸟翅膀作实验的先人们都被当成疯子。到了年华不在的时候,大家都无视他的时候,而他再也没有什么新奇的玩意吸引注意的时候,对他来说每天过的都是一模一样的日子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时候,慢慢真的疯了。

  一个人可以在青年期老实勤奋的做一个手工银匠,在步入青年尾巴时期冲入战争建功立业最初只为抒发积压的叛逆狂热,却在战争中被周围的人的态度,被经历过的残酷和一次一次战斗本身,变得独裁冷酷。如同一个投入理想的人,理想实现的越多越迷茫发现自己一开始就走错了路但很难承认自己白活。最后抱着极大的勇气放弃坚持20年的工作,就如同第一代人在错误的路上挖掘挖不到科学文明而回到原点,最后功名全无的变身回到手工银匠的身份可惜形在而心不在,只不过是装成银匠,心态再也回不去了。

  一个有着高傲的自尊却不漂亮女性,和同龄的美女姐妹一起长大。自小就埋藏在心中的嫉妒之心和对比之心,在两个人爱上同一个男人时而对方选择了自己的美女姐妹而被激发到顶点。如果她不高傲她也不会痛苦。正是这份高傲,使她故意让初恋对象深深爱上自己再用她脑海里复习很多遍的样子把他甩掉。甩掉的瞬间,我想她内心是能够获得极大满足的。但接踵而至的却是孤独难受的残余,她伤害别人却是用的伤害自己为代价。每当初恋追求,而她拒绝的过程,都是她自尊和优越感的胜利。她却没有想到初恋会自杀。在孤独许多年后,当第二个男人追求她时,她忍不住又拿出第一次使用过的方法。明明这次她因年老色衰更加痛苦,却像上瘾一样不能罢手,她享受着被追求的感觉,哪怕在她侄子喜欢上她的时候也能体现出来,她故意把门闩开着诱他有希望,当对方追求升级,到了她不得不作出抉择的时候,她再次突然逃开。这个人最后孤独的终老。

  一个务实勤勉坚韧的女性,坚强了一辈子,从多少次摇摇欲坠的危机情况撑起了这个家,她作为这个家庭最坚强的人,无论感情还是物质都贡献最多的人,从最初男主人公光环照耀下的幕后,逐渐走到幕前。在最初和丈夫一起创始,到丈夫开始醉心某些事情的时候包揽了各种农活,到后来卖小糖兽,卖面包,想方设法为家中累积财富,在战争的混乱时保持公正和良心。然而就是这么个人,有那么多的孩子,在老到瞎掉以后,自始至终到死没有一个孩子发现她已经瞎了(这里特别妙,没有所谓的感性大团圆,或至少有一个人发现她已经瞎了。作者非常冷酷的没有留一丝余地)。卧床糊涂时,重孙子们把她当成洋娃娃玩具玩弄,差点像挖小动物眼睛一样把她眼珠挖出来。在看到她的经历时,一种比一直包围着的孤独感更寒冷的感觉是冷酷。

  也是到这个时候我才发现,这个家里没有一个人是不冷酷的。连乌苏纳,那个伟大的撑起一个家的女人,她是家里最有''人情味''的那个,却也因为怕麻烦,把疯掉的老公绑在栗树下十几年。让他在暴晒雨淋中度日。

  里面每个人都有非常强烈的真实感,冷酷,孤独却无比真实。

  直到那场下了四年的雨。

  我实在无法理解作者安排那场雨是出于什么心理,一直以来一气呵成的把读者一步步诱致绝望的描述方式突然改变。天将灭掉这个残酷自私的家族,还连累了一个镇。简直在极其现实的严肃故事(哪怕最美的姑娘塞梅苔丝飞升成仙的情节也丝毫不影响这份严肃性半分)里来了一位菩萨天灵灵地灵灵菩萨显神灵了!!

  就像在玩过山车,大家尖叫着俯冲下去眼看地面越来越近,心理恐惧达到顶点的时候车子温和的停住打了几个缓慢的圈回到起点,啊啊~不过是场虚假的游戏!

  那场雨就像是作者一份感性的人文关怀,又或者是出于结束篇章的必要。突兀。

  甚至到了乌苏纳独白回忆她女儿的篇章那儿时,我也感受到作者的微变。最初花了许多篇幅描写的高傲,自尊心高,嫉妒心极强的这位女儿,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伤害追求者又伤害到自己的甚至可以说有强迫症的女人。被作者借乌苏纳口美化成她才是唯一懂爱的人,她的行径是出于恐惧,害怕接受爱。说她畏惧爱我完全理解,因为她想要的只是虚荣而不是责任,之所以拒绝求爱者是怕承诺去爱。但是说只有她懂得去爱我就无法理解了。这是对之前所有大量笔墨描述的那个人的背叛。女人到死都惦记着要活的比那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心结美女姐妹丽贝卡寿命长。这样的人是全家族最有爱最懂爱的人??一个那样条件成长起来,有着那样情感和个性的人根本不会去爱别人胜过自己。当时我只当是乌苏纳的年老美化。

  直到那场雨。让我发现作者一下子从一个冷酷又理智的旁白者,把人生的冷酷和孤独赤裸裸拨给读者欣赏。突然间却变成了感性感情用事的菩萨。

  那之后的情节更是让我感到愤怒!逐渐脱离一直吸引着我的深刻的人性刻画,和这种人性下无奈的沧桑。也不再是剧中人的个性推动故事发展,而是作者上帝大手一挥。先来场四年的雨• • • • • • 拜托!暴雨下四年管你是一个镇还是一个市都要成废墟啊!下了4年雨,在当时那个年代无论哪个家庭都会崩溃,会吵架,会爆发,会绝望吧。干脆来场火山喷发全灭不就说完这个家族应该不得善终的故事?何必先来场雨再来个龙卷风这么缓慢而又刻意的矫情呢。

  后面的情节一下子变的和人物的个性不再有联系,全部都听天由命。从无神论风格一下变成宗教因果报应风格。这种不能接受的结局和一种前后不一致别扭违和的感觉憋的自己无比难受。

  《百年孤独》读后感(六):多年以后,回想起这个循环往复的阳光下午

  断断续续读《百年孤独》几个星期,终于在参加完婚礼之后的,略微炎热的的五一阳光下午读完。随手记下的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族谱写了满满一张纸,跨越百年的马贡多生活,也缩影着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

  布恩迪亚家族家族的历程伴随着马贡多的开拓、兴旺、衰落,族人名字的重复使用都极高,第2、4、5代奥雷良诺都有着不屈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格魅力,吃土少女雷梅苔丝的性格活泼,温柔动人。这里有着精力旺盛,有着17个儿子,发动过3次起义的第二代奥雷良诺;年龄最长的乌苏拉,她像老母鸡一样守护着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远涉森林,通过不少辛苦险阻建立在马贡多的家族,失明后仍能看清家里的一切,家里的生活不就是过去的循环往复吗?尽管人不一样了,但性格一代传一代,名字也是如此。最后这里如风沙过后一样消失,心里有点怅然,这不就是家族中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从终点到起点的轮回么。

  在读的过程中,记下了不少人名,读完全书不禁为马尔克斯的宏大叙事驾驭力所赞叹,与红楼梦有些类似,虽然有几处矛盾的地方,但不影响大局。马尔克斯是第一个发明吃土少女的人啊,

  看着婚礼上新人的爱情落地,这是奥雷良诺第二和菲南达的爱情吗,亦或是与佩特拉的爱情,爱情无疑是对抗孤独的一柄利剑,一眼清泉,孤独随时出现,像一直在身边老吉普赛人的鬼魂一样游荡,也会如流水般消融其中。

  《百年孤独》读后感(七):《百年孤独》——一个家族的孤独是一个国家的狂欢

  断断续续的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回头一看自己竟然用了一周的时间,而且其中还有一半是在同一天内咬着牙看完的,实在是不应该。如果不是加入了一个读书群,恐怕我几年内是不会硬着头皮翻开这一本晦涩难懂的煌煌巨著的。不过真说它晦涩难懂其实也不尽然。这也是人们对一本好书所留下的刻板印象,好像这种名著就一定非常难懂一样。如果不考虑这本书背后的各种隐喻,仅仅从书本身的来内容来看,故事并不难懂。讲述的就是在哥伦比亚或者泛指整个南美洲,那一段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当中那段荒谬的循环。从殖民时期一直到各个国家独立,南美洲经历了所有后发现代性国家所应该经历的一切。正如开头所揭示的一样,整本书不仅充满了魔幻色彩,而且充满了上校、行刑队、冰块、粘糊糊、史前的感觉。可惜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一个循环,布恩迪亚家族百年的遗梦也不过是孤独的一场狂欢而已。

  如果想要体会书背后的深意,仅仅从书本身是无法得到的。一个普通的读者如果对文学史和南美洲的历史没有深刻的了解,不看书评恐怕就很难搞清楚这本书究竟在说些什么。但是我想南美洲的人也许会非常理解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思想,以至于当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哥伦比亚街头的妓女都说自己刚刚从身上的客人那里听说了这个消息。

  书中人物的名字大量重复,每一个名字相同的人又似乎有着相同的命运。这就是南美洲这100年来的死循环。每个国家、每次的政府,看似不同,实际上却经历着完全相同的命运。尤其是在上个世纪中叶,南美洲国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军政-民粹-军政的循环和倒退。这么荒谬混乱的社会能够引起加西亚·马尔克斯这样大文豪的感触也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吧!

  从历史深意来看,这本书也令人回味绵长;从文学水平来看,这本书的高度更是常人无法企及。那一句简单的“多年以后”让多少后来的作家如痴如醉?连莫言都大呼过瘾。当然作为后发的作者,他们再用这样的开头就会让人觉得模仿得低劣,不过当作者们在自己的文字当中悄悄引用一下这样一个写法,也会让《百年孤独》的粉丝们会心一笑吧!

  加西亚·马尔克斯所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义则更是将书顶上了一个巅峰。幸好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看了梁文道的解说,意识到了书中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究竟出现在哪里。把家族的创始人被绑在栗子树下长出了蘑菇、洪水过后人们身上长出了绿色的苔藓、俏姑娘雷梅苔丝被上帝召唤……这一切不同寻常的事情在马孔多的人们看来是如此的正常,因为马孔多本身就是一座镜中城,本来就是一场大梦而已。而所有这些事端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话说起来,不过是南美洲最正常的事情了。

  好书,值得有生活经验的人看3遍。

  《百年孤独》读后感(八):谈《百年孤独》

  谈《百年孤独》

  中国作家中,有个叫莫言的,是个非常胆大的家伙。据他自己所说,他一直都没能看完《百年孤独》——同样遭此命运的还有《喧哗与骚动》,——但他却认为这两部书的作者在写作上是他最大的导师,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这样的影响下写出来的。我想这样聪慧的读者恐怕并不是太多——他看了书的一部分后撼动归撼动,却并不懵,并且立马知道自己该干嘛了,于是就抛开书本,写自己的小说去了。所以莫言就成了大作家,而大多甚至将《百年孤独》看了无数遍的读者只能还是读者。

  当然,更受作家欢迎的可能是后一类读者。在那本叫《番石榴飘香》的访谈录中,加西亚.马尔克斯就曾对他的访谈者提到过这么一个故事——在俄罗斯有个妇女,对《百年孤独》这部书喜欢到竟将它完完整整的抄了一遍。所以马尔克斯认为,这才算得上他的真正读者。如此看来,我只能算一个没什么体悟的普通读者吧——我看书大抵如此,看完后可能也会大喊一声,他妈的写得真好!但细细一想,好在哪里呢,却很可能什么也说不上来。说句老实话,我是热爱《百年孤独》的,现在就有着它的三个版本(可惜都是盗版的),每个版本至少看了一次以上吧,可是,我一次也未能觉得这部书有多么让自己感到非常的惊讶和击赞,甚至还远没有看那本被现在的大多数人认为二流的作品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那么激动。我想可能是在看书之前,因为看了太多关于这部书的评论,结果败坏了我的胃口吧,——正如听了太多人表扬某个女孩长得漂亮,看了真人后这份漂亮就会多少打了折扣——我谈不了什么真知灼见的,只是一些个人看法,仅供一晒罢了。

  上面我说过了,在看《百年孤独》之前,我看了很多的评论,我看这本书时正是抱着评论上的说法去阅读的,结果饱受其害。前不久,因为闲着没事干,我又重看了一遍这部书,却感觉到有些很畅然的感觉。比如说,阿卡迪奥因为情欲而去寻找庇拉.特内拉身上的烟草味时,感到了骨头里像充满了泡沫,以及有一次雨后天晴的太阳发出小船摇摆一般的叽叽嘎嘎的声音,还有就是那场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雨晴后的那次激动人心的日出,便让我很是激动,差点就跳起来大喊,这个叫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王八蛋怎么会有这么奇特而有美妙无比的感觉呢?!在我看来,一个拥有这种对感觉良好的作家,想不伟大也难。这是《百年孤独》首先带给我的魅力,用它的文字咬啮着我的感觉,让我心里就像有虫子在挠着一般,真真切切的感觉到了阅读的美好。

  另一种美好的感觉是里面的几个人物令我觉得着迷,不,几乎所有的人物都让我着迷。我的一位老师批评中国现当代的作品,说之所以没能出现较为真正出色的小说,就是因为里面塑造的人物性格模糊化,使人看完后根本就产生不了什么联想。而在《百年孤独》里,虽然布恩蒂亚家族的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坠入到孤独之中,并且似乎所有叫奥列良诺和阿卡迪奥的,剥离了表面之后,骨子里都在重复着家族的第二代的那个奥雷良诺和阿卡迪奥(正如乌苏拉.伊瓦朗说得那样,好像时间就像在转圈圈。)但是,细细玩味之下,就可以发现,他们当中的每一个都被作者塑造的是那么的饱满、鲜明——你可能刚开始会被名字上的重复搞得眼花缭乱,可是,一旦理清脉络,你就很可能会长舒一口气,哦,原来是这样的。同时在阅读上也再不存在问题,几乎可以毫无障碍、一气呵成的将它读完。我在最后一次看这本书的感觉就是如此。

  加西亚.马尔克斯塑造的人物是非常高明的。当我在多次重看这部书时,我惊讶的就是这份高明。比如说霍赛.阿卡迪奥.布恩蒂亚, 在《百年孤独》的第一章中,当墨尔吉阿德斯的吉普赛部落来到村子后,这位原本“指挥播种,指导牧畜,奉劝育子”的马孔多的创始人,方明白世界正在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而自己的民族却“过着毛驴似的生活”,于是,他以堂吉诃德一般的狂热的热情和一系列让和他一起来到马孔多的族人不可理解的举动,全心全意地开始投入到对科学的追求和探索上来。这是个伟大的人物:他由磁铁联想到可以用它们来寻找金子:接着又想利用放大镜来制造作战武器,为证实放大镜的威力,甚至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亲自置身于太阳光的焦点之下;后来,他仅凭着墨尔吉阿德斯送的观象仪、罗盘和六分仪,变得出了结论:地球是圆的,像一个橘子一样。然而,由于他的超前智慧不为世人所理解(理解他的墨尔加德斯则在新加坡得了热沙病死了),最终,他只好应了羊皮卷上“家族的第一人被绑在一棵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的预示,死在了被绑了多年的棕榈树下。安徒生在他的《光荣的荆棘路》里提到,伟大的人走着的都是一片着火的光荣的荆棘路,他们注定不为当时的愚昧的世人所理解,因此,到最后,荷马饿死街头,富尔顿遭受讥笑,瓦特的蒸汽机被视为没用……有人说过,《百年孤独》有着一片丰饶的象征,我想“拥有超自然的智慧,甚至比奇迹和魔术走得更远”的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蒂亚很可能就是一个伽利略的象征:当他抖抖索索地向自己的家人透露“地球是圆的”的惊人发现而被乌苏拉斥为“你要发神经,就一个人去发”时,我想起了几百年前伽利略站在审判台上在无奈妥协之后说出的那句话:“可是,先生们,地球就是在这一刻也在转动啊!”也许,悲剧就是这些 “超人”的唯一命运。

  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这位《百年孤独》的作者的时候,颁奖词是这么说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用他的故事创造了一个他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微观世界。在喧嚣纷乱、令人困惑但却令人信服的确定的现实中,它反映了一个大陆及其人们的财富与贫困。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那个由他虚构出来的小镇。从50年代末,他的小说就把我们引进了这个奇特的地方。那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作者的想像力在驰骋翱翔: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影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都像新闻报导一样准确地再现出来。”基本上,在我看来,有了这句全面的对《百年孤独》的伟大的评价,任何其他的评价都属于多余。好了,我就说这么多。

  05.06.18

  《百年孤独》读后感(九):《百年孤独》摘抄

  孤独,多少矫情感伤假汝之名,多少悲哀痛苦拜你所赐。一个家族,百年的历史,无数情爱,无数难以排遣的孤独,全部藏在这一本书中。

  ----------------------------------------------

  1、她想用眼睛去看那些凭直觉能看得更清楚的事物,这就是她犯错误的开始。”她想揭去周围的黑暗,可是黑暗却像一件蜘蛛网褂子把她缠住了。就在这时,她发现自己行动迟钝并不是年老与黑暗的第一个胜利,而是时间的一个过失。

  2、她的生命就消磨在刺绣裹尸布上了。据说她是白天绣,晚上拆。她并不像以这种方式打破孤独,相反,想以这种方式来保持孤独。

  3、现在,整个世界缩小到了她的的皮肤表面,而她的内心已经摆脱了所有的痛苦。她难过的是没能在多年以前就得到这样的启示,那时她还能够净化那些回忆,并在新的光芒的照耀下重建世界,还能够毫不颤抖地回忆起傍晚时皮埃特罗·克雷斯庇身上的熏衣草气味,还能够把蕾贝卡从她悲惨的境遇中解救出来。这既不是出于恨,也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对孤独的无比深邃的理解。

  4、奥雷良诺第二带着他的箱子回到家里,他确信不仅乌苏拉,而且所有马贡多的居民都在等待天晴后死去。在回家的路上,他看到市里的人们都交叉着双臂,凝神呆坐在厅屋里,感受着整块时间的流逝。这是未经驯化过的时间,已经没有必要把它分成月和年,也没有必要再把昼夜分成小时了,因为人们除了静看下雨外什么事情也做不了。

  5、奥雷良诺第二嘴上没讲,心里却想,问题不是出在这世界上,而是在佩特拉·科特那神秘内心的某个角落里,大雨时期那里出了毛病,致使牲畜不育、银钱溜走。他怀着这个不解的谜团深入到她的感情中探索,寻觅他感兴趣的东西,却找到了爱情,因为他希望她爱他,结果爱上了她。佩特拉·科特感到他对她的爱逐渐加深,也越来越爱他了。这样,他们到了中午又相信了青年时代的迷信——贫困是爱情的仆从。两个人都想到,当年胡乱的欢闹、客观的财富和毫无节制的性爱都是爱情的障碍,他们叹息在虚度了过少年的光阴后才找到了这个共享孤独的天堂。在无儿无女的的共同生活中狂恋了那么多年后,他俩还是奇迹般地在桌上和

  床上相爱。(这一段翻译值得商榷,我看英文版上是这样译的:Madly in love after so many years of sterile complicity, they enjoyed the miracle of loving each other as much at the table as in bed.我以为,原意是指如今他们在桌案前的爱就如同他们在床上的爱一样热烈。) 他们过得如此幸福,以致在变成两个衰弱的老人后,还像小兔子似的欢娱,像小狗似的打闹。

  6、不需要他表白说自己是为爱情而悲恸,她一下子就知道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眼泪。

  7、这是一场残酷的搏斗,一场殊死的恶战,然而却似乎没有任何暴力。因为在这场搏斗中,进攻是走了样的,躲闪是虚假而缓慢、谨慎而又庄重的,所以在搏斗的间歇,有充分的时间让牵牛花重新开放,让加斯东在隔壁房里忘掉当飞行员的幻想,这是他们俩就像两个敌对的情人在一池清水的底里和解了。……

  最后两个人都觉得,他们既是对手又是同谋。争斗已退化成常规的嬉闹,进攻变成了抚摸,突然,几乎是闹着玩的,又像是一次新的恶作剧,阿玛兰塔·乌苏拉放松了自卫,当她为自己造成的后果感到吃惊,想做出反应时,已经晚了。一阵异乎寻常的震动把她镇在原地,使她不能动弹。抵抗的意志被一种不可抗拒的渴望粉碎了。她渴望发现,在死亡的彼岸等待着她的桔黄色的尖啸声和那看不见的气球究竟是什么东西。她只来得及伸手胡乱摸到一条毛巾,把它塞进嘴里用牙齿咬住,以免从她嘴里传出那正在撕裂她五脏的牝猫的尖叫。

  8、受到自己的和别人的怀恋那致命尖刀的刺伤,他不禁佩服起凋谢的玫瑰上的蜘蛛网的坚韧,钦佩野麦的顽强和二月清晨日出时空气的耐心。

  9、这时,外面起风了,那刚刚吹起的和风中充满着过去的声音,有古老的天竺葵的絮絮低语,还有人们在感到最深切的怀念之前发出的失望的叹息。

  -------------------------------

  有趣的是,在这个1984年版的书中,所有的make love统统被翻译成“相爱”。例如,“加斯东不但是一个具有无穷智慧和想象力的出色的情人,而且也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作紧急着落的人,因为他和未婚妻在一片香堇地的上空相爱,差点儿一起摔死。” “自从奥雷良诺和阿玛兰塔·乌苏拉第一次偷情的那个下午以后,他俩一直趁她丈夫加斯东难得的疏忽之机,在提心吊胆的幽会中默默地、热烈地相爱”,再如“一天下午,他们在水池里相爱,差一点淹死在水中。”

  《百年孤独》读后感(十):人与人

  【※】

  半年前,或者更早之前,十分痴迷于在平板上阅读。

  读了最新译本的《百年孤独》,只觉新奇又诡谲,却不易读,终于,在读到全书2/3的时候,草草翻完。然又觉不甘,随即去知网翻阅了几篇相关的硕士论文、期刊论文,仍旧不太明白,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遂就此罢手。

  尽管我不知道作者意图何为,这本书仍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缘于故事和文本本身的强大冲击性。

  现在,在不囤书就难受的松鼠习性驱使下,又把《百年孤独》请回了Kindle;另一个原因在于,以往的作品中,我基本上找不出能让我津津有味、手不释卷地读下去的那类作品了,所以需要有一个转向,决定读那些不那么让我感到有趣的书。

  阅读本就是一种攀登的过程,只读能够完全理解的书并无过多好处,甚至可能会阻碍你去感受一个从未接触过的、全新的世界。因此,耐下性子,认真体味,是我现在的想法。

  这次的版本是上海译文1984年版,旧书原就有种让人沉静的魔力,仿佛时光回溯。

  将余下的1/3仔细读完了,三个Tips:如果觉得内容荒诞,请结合拉美历史来读;如果觉得人名重叠反复、混淆不清,请度娘一张家谱关系图对照着读;如果觉得有些地方实在不合常理、不合逻辑,请冷静地想想《蝙蝠侠》里小丑君说的那句:“why so serious?”它们是作者在神话和传说影响下,想象力暴走的结果。

  《百年孤独》是现实的。

  我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人的不可解的孤独;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无法理解;我看到了英雄垂暮;我看到了人的绝望与挣扎;我看到了历史记述的不可靠;我看到了疯狂的贪欲;我看到了血腥的杀戮、杀戮、杀戮……

  《百年孤独》为何红遍中国?

  也许是从中看到了我们历史的影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