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第三部)的读后感10篇
《德川家康(第三部)》是一本由[日] 山冈庄八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9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川家康(第三部)》读后感(一):记住这些人和事
以大贺弥四郎被领民们痛恨最终活埋窒息而死结束了天下布武的初步阶段
家康每一步都走的很艰辛,但是他一直隐忍。也一直怀有天下之志。所以才能够处变不惊,即便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他也可以坦然处之。
只是信康的种种行为与表现与家康着实相差甚远,似乎这也暗示了某种悲剧,就像在第一部里他的祖父广忠一样,在乱世里,不被家臣们所拥护就注定了会被抛弃。何况信康已然失去了家臣们对他的信任,甚至都不敢再谏言,就连他的老师亲吉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因为筑山夫人,家康竟可以做到不去认自己的亲生儿子,而筑山,她的行为真的已经让人无法再说什么了。这种女人的疯狂让人不敢想象。而家康是这么伟大的人。他包容了一切。也许正如弥四郎说的,他给了家康一个教训让他离统一天下更近了一步。只有时刻保持警惕,只有艰苦卓绝的环境才能锻炼出来不平凡的人。
武田信玄在隐忍了52年终于要面对人生最大的战争与最大的胜利的时候却那么不明分白的死去了。人生五十年,如梦亦如幻。真的太不可预测了。我想这真的就是命运吧。命运无形中操纵着人的趋势。家康又一次赢得了那次战争,就像第二部里,在和今川的战斗中,今川被信长出乎意料取了首级一样富有戏剧性。黑泽明专为武田信玄的这次战争拍了部电影叫《影子武士》正准备看。这段历史真的让人难忘。因为信玄也称得上是乱世中的枭雄了。家康也从信玄的突然离世感悟良多。所以他之后的战事更为谨慎。
再说胜赖 没有经过磨难的他在父亲的光环下不屈的战斗,但是却也是看不清形式之人。比之信康,胜赖似乎更加自信一些,但两人都有急躁性格太暴而控制不住自己这一点。信康杀死了小侍从,而胜赖也不肯放过阿枫和那年少的孩子。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注定不如父辈,想平息乱世,需要的乃是一颗平和的仁慈之心,就算是在战场上也要心怀天下百姓的仁慈。
还有久政,信长的妹夫,为忠义而死的武士。死,只为展现武士的风骨。
........
真的还有很多很多值得一说的人物。哪怕只是一句话,也可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乱世中的女人也让人肃然起敬。
第一部和第二部里面的华院夫人和於大,信长的夫人美浓,阿龟夫人。
阿爱,阿万,小侍从,德姬夫人,甚至阿松......女人陆续的上场,又迅速的离场。
第三部主要还是陈述家康与信长家的相互辅佐合作,家康对外的战役,以及内庭的叛变以及最后的东窗事发。在看这套书之前还是建议先去翻翻那本菊与刀,也很薄,对于理解日本人的一些观念具有帮助意义。
有些悲粹,新馆里面第三册和第四册总是很难见到踪影。。。所以到现在才看到第三本。下了电子书,但是总是提不起精神去看电子的。
第三部中除了对家康、信长这些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人物刻画之外,更多对于那些武士的描写,对内庭中女人们的描述。柏杨把这套书和资治通鉴与三国演义去论比,我觉得三国演义还是有些勉强,资治通鉴倒是颇有几分神似。但是明显德川家康对于女性在历史中的神态刻画的更多。中国人更多喜欢讲求布局,在整个事件中讲求记录事情,对于具体人物刻画相对比较弱。
可以在看家康在第三册表现出的性格时和第二册中幼年时期所经历的事情相呼应对照起来。发现其实人的性格很多都是和幼年相关的。那么所谓的注定,或许就是这么来的吧。幼年的波折,多次充当人质的经历让他变得多疑但是坚韧。成就大事的必须能够面对困惑坚韧,而且能够沉稳。虽然家康有时候还是会控制不了自己的心性,但是和其他同期的大名相比已经有了高低。信弦用其将近大半身布的那个局最后在即将大展宏图时候突然挂了。是历史的嘲笑还是命运的作弄?是家康的幸运还是信弦的无奈?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家康不过是那个被碰巧推上历史舞台的那只。就如那个叛变的弥四郎所说的那样。家康也不过是个人,也会好色,也会嫉妒,也会暴躁,也会有很多人的缺点。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只是弥四郎注定无法成就大名的宿命,在日本这样看重出身以及级别的国度,他的无法被接受是注定的。不过他的救国救世的策略是违背历史的。在乱世只有强者才能生存,作为一名大名如果是个虔诚的和平使者,下场只有一个——灭亡。而且领地下的子民必定受尽折磨和欺凌。
家康对于内廷的管理不当其实也是导致日后弥四郎发生叛变的一个很大前提。筑山夫人的无知与胡闹难道和家康无关么?她也是一个人,需要情欲,会妒忌,会发疯,只是见识与一般夫人太近,根本不够格担任一个大名夫人所需要的资质。家康却知此慢慢宽容。按照中国人的观点,先齐其家都做不到何以治天下。会知道宠爱其他姬妾,却无法和这正房无法沟通。生了儿子却要故意不相认。家康在英勇方面是无需质疑,但是在management上面是需要好好讨论下的。
信康的性格和其祖父倒有几分相似。过度宠爱姬妾,冷落正房,还处于自己的恼羞成怒最后杀了小侍从。衰记已有几分显露。不知道之后还有怎样的故事。
乱世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各自的表情。看历史更多还是为了能更好的过现在的生活。
《德川家康(第三部)》读后感(三):德川家康的女人们~~~
看完三本德川家康,才发现每一部的名字都是独有深意的。可以说每一部都围绕着家康的命运而写。而每一部的名字也是随着家康命运的变化而定。崛起三河、天下布武......
同样身为女子,在看德川家康的时候,比起男子战场充满雄性味道的厮杀,我更喜欢看描写女子在后庭充满胭脂水粉味道的场景,而看完每一本,可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依然是那些令人难忘的女子,所以每一篇感想也总是以她们为主题。身在一个连男子都很难决定自己命运的时代,身在一个对女子观念还只是从夫教子、延续香火的封建时代,身在一个德川家康,天下四分五裂的时代,一个让人感到绝望的时代,可是在那当中你总可以看到几位令人钦佩的女子。她们没有男子那样一统天下的雄心,她们不会舞刀弄枪,她们没有雄才伟略,可是她们有一颗坚毅的心,一颗包容,一颗充满爱,一个纯洁的心。有人说过,男子走过一生,他们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可是女子不同,她们走过漫长的一生之后还留下了希望,留下人类代代相传的希望。德川家康的坚毅女子,如华阳院,如於大,如浓姬,如阿爱,她们明白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或者说做什么才是正确的。也许她们是被命运抛弃了的人,可是她们从来没有抛弃了命运,反而抬起头面对老天留给她们的残酷命运。再看第三部的时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筑山夫人,她让我明白,作为一个女人,万万不能以依靠异性为幸福的标准。如果说前面书中着重笔墨的描写了极为出色的女子的话,在第三部作者则也是用了很多笔墨描写这个反面例子。她从出生开始,也许是因为从小富裕的生活环境反而害了她,她看不见自己所处的时代,目光短浅,只懂得一时的享乐,不仅不会为自己打算,更不用说为夫君,为子女打算。最后只能把自己弄得悲惨,凄惨的苟延残喘。大概是出色的女人看多了,每次看到筑山夫人那张悲惨的脸时,心中都愤恨不已,像弥四郎一样恨不得踹她计较。但如果按照“镜面反射”原理,我如此痛恨筑山,是不是因为在我内心深处也住着这么一个不争气的女子,只懂得看眼前的利益,没有远见,没有长远的计划和打算呢?OH NO .
quot;这是神灵对于人类致命弱点的考验。有的人通过了考验,有的人没有通过,他们未来的命运因此被区别开来。”
奇迹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孙子兵法·军争篇》
《德川家康(第三部)》读后感(四):本书最大的缺憾:篇幅太长
作为一本小说,这套书是一流的,即使篇幅浩淼,于字里行间常能寻得一两句简短而又精练的箴言,关于人生,关于事业,关于雄心,关于妻妾。
不过如果你对于历史过于渴求,而对篇幅的精练又有较高的要求,13部的篇幅对于你来说会有些过于漫长。
许多人有所抱怨的人名和地名,即便烦琐而枯燥,却能锻炼您的记忆和联想能力,不失为阅读这套书的乐趣之一,我庆幸已经读到竹千代改名为德川家康的年代。
正如小说不能代替正史,历史小说中搀杂了太多作者个人的情绪和喜好,再加上语言的隔膜和翻译的偶有不精到,《德川家康》相比《三国演义》这等经典名作,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还是被人为地增加了阅读的困难和理解的隔膜。
个人不推荐……
《德川家康(第三部)》读后感(五):后院起火....
与其说是天下布武,倒不如说是后院起火。
这一部说的,主要是信长进京之后与家康二人合力平定近畿,却又用了很大的笔墨写大贺弥四郎夺城之计。
筑山夫人本身或许就是这一场悲剧的起源。当年阿鹤与阿龟两个妙龄少女,家康本就中意阿龟,才会先有阿万后有阿爱,都是年少时那一份执念的代替品。筑山夫人一相情愿又无比偏执,再加之与家康本就立场不同,两人又何来善终。而大贺弥四郎,则是恰巧在这之中被激起了邪念。
说是邪念却也不十分准确。他过于短视。总以为武田家才是足够强大的存在,就算信玄败忘之后,依旧一心依赖胜赖,若他真正夺城成功,难免不会落得一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如果将这一段当作正史来看,则不得不感慨真是天佑家康,东窗事发原是因为弥四郎手下一时怯懦,若非如此,则家康前方征战,却后院起火,连本城都为人所夺,后来一切大概都要改写。
这种时候,反观信长与浓姬的和乐融融,也许正是因为家康于情之一事上过于耿直,反而失之本心。
《德川家康(第三部)》读后感(六):濑名啊濑名
这第三本天下布武不仅仅说的是信长宣扬并实现其理想的标志,也是德川家康配合信长,或更具体地说帮助信长抵御从东边进犯的势力。
原本觉得信长的爽朗的性格,机制果断的指挥,无比的智慧让他所向披靡。但当看到家康在三河地区面临远远强于自己的大敌时候的淡定,我理解到没有家康,信长如何能有实力阻止武田信玄的三万上洛之兵,如何抵御武田的精锐骑兵?但反过来,如果没有信长,家康如何能成为冈崎的主人,又如何能大胜武田信赖的最后一次奋力一击?所以家康和信长不断胜利的另一个原因是两位伟大的人物竟然联起手来,这种建立于幼年友谊,并在各自成为大名且建立功勋后仍然牢不可破的合作让他们崛起。
家康的性格从始到终都透露着两个字-忍耐。忍耐,难道不是一种面临压力下的必备品质吗?
但家康也会在很多地方控制不住自己,发泄出自己的愤恨和悲伤。比如家康对待女人的冷酷。这种冷酷造成了内室之乱,也造成了冈崎城的卑鄙之人的阴谋。
濑名啊濑名,这个卑劣的女人,在读天下布武时候一直压抑着我的感情,也让我急于知道她的下场。虽然最后一节大贺弥四郎和同党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让我的愤恨有了些许发泄。但看到卑劣的濑名,和性格暴躁的信康的不明事理还让我心情不佳。
为什么濑名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难道家康也在考虑面子?考虑其正妻的名分?还是考虑信康的感情?
但反过来,我也在试图理解女人的不易,比如开始温热,而后冷淡和疏远的感情,会让女人的性格恶化,甚至做出冷酷的事情。
先说到这,继续看第四本~~
《德川家康(第三部)》读后感(七):混战
很激烈的一部了。
今川义元肥胖地死在了进京的路上,信长顺利进京,千辛万苦又巩固在京地位。武田信玄也想千里迢迢走今川的路进京,也死在了路上。家康挡住去路,死活不让今川进京,为风骨也为信长,损兵折将。今川之子信赖,在父亲死后,联合家康的叛徒家臣玩点阴损的小伎俩,依然要进京,无奈斗不过家康,悻悻作罢。
所有这些事迹,无不充斥着战争和鲜血。无疑在这战争年代,只有勇往直前,然而能走到哪一步,活到哪一天,勇气和智慧缺一不可。
弥四郎的想法是挺超前的,足轻武士也可以做一城之主,这在战争年代的确无可厚非。有志向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没有织田信秀和丰臣秀吉那种睿智,还洋洋得意于自己的小聪明,实属悲哀。
筑山夫人吧,可怜是真的,可恨也是真的,虽然最初嫁予竹千代不在她期望之中,但她后来大半生的可悲命运其实由她自己一手造成,还养育了两个暴戾的小孩。
家康身上集中了水野忠政的隐忍、对天下人悲悯、对臣民的爱护,以及松平清康的果敢、勇猛,注定是要成为一代豪杰。非要说有什么不足的话,哈哈,那就是处处透漏着苦情的味道。家康性格失之洒脱,同样是忍耐,信长却总在爽朗不羁的行为中得到释放,时不时就跳跳舞唱唱歌。
人生短短五十年,如梦亦如幻~
《德川家康(第三部)》读后感(八):为什么弥四郎不能成功谋反?
弥四郎为什么最终失败?
外部因素一:
投诚的对象:胜籁。武田之所以强盛不是因为胜籁,而是信玄。年轻的胜籁从小就生活在信玄的强势之下,他没有一个像家康一样的艰苦环境的磨练,所以他也很难具备像家康一样的隐忍,同样他的个性又不同于信长。他很普通,如同信康一样,有一个太出色的父亲,不一定是件好事。所以胜籁不值得弥四郎投诚。
合作的伙伴:减敬,其实计划已经看到成功的曙光了,减敬被杀了。无疑为后面整体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可以说弥四郎没有这个做大名的命。八藏,一个不坚定的背叛者。如果说弥四郎在伙伴的选择上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筑山夫人,又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人生高度的落差,使得自己没有认清楚自己的位置,始终都在抱怨。关于筑山,其实可以给人不少启示,如何找到自我的位置真的非常重要。弥四郎的唯一的成功点就是成功地利用筑山夫人的弱点。
形势:信玄死了,信长和家康都是明君,都是非常厉害的主子,这就是形势。即使冈崎被弥四郎得到了,凭借家康的能力,完全可以重新夺回来。但是弥四郎没有看到。最终群众的审判给弥四郎很好的答案,人民已经经过被奴役的日子,他们需要的自强,但是弥四郎却违背民心。这也是弥四郎没有做大名命的最根本的原因。
看了此书,我觉得思考还是最重要的。里面的心理描写和分析很值得我们去回味的。信康和胜籁真的很可惜,他们有着一颗要强的心,但是缺乏隐忍的力量。遇事莫冲动阿!
《德川家康(第三部)》读后感(九):无比的谋略,无情的忍耐
阅读时间:2016.8.6~2017.3.2 从生下来读的字最多的一部书,不管里面写到的历史是不是真实的,作为一部小说作者的手法已经到很高的程度。 无比的谋略,无情的忍耐。说的是德川家康的一生,也是日本战国末期历史的综述。 之前只听说过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而且并不知道其人其事,更不清楚我们邻居的历史,武士道精神,日本的宗教,它的官僚体系等。读了之后懂了很多。 有人说德川家康是日本历史上最厉害的忍者,其实这么说也没错。在忍耐中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那就是对太平的执着。在三十岁读此书让我学会了忍耐,自己的脾气容易冲动,即使知道冲动是魔鬼。 书中还告诉我们,每件事情、每件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产生的差异可能是天差地别的。 唯一的缺点就是实在太长了,不过确实值得一读再读。所以先定下一个小目标~过十年再读此书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德川家康(第三部)》读后感(十):天下布武
看完了德川家康的第三本,天下布武。这一本的故事愈发精彩。故事大致三条线,织田信长称霸之路,德川家外患武田一族,内忧大贺弥六郎。书以天下布武,信长征战起,因所谓忠义背叛至信长退兵而转至德川家康处。以信长大智大勇,犹有退却之时,一叹。而叛离信长的浅井一族,能知天下之事,又有亲情牵系,犹因一所谓义字,一意孤行,而至偏执,又一叹。于此中隐约可见一人,大约为随后之丰臣秀吉,战国时代,人名更动频繁,犹忆初看第一本时,许久不知主角何处。此人委实出人意料,印象中,丰臣秀吉也是战国少数能叫得出名字的人之一,不想虽然卓有过人之才,竟出自市井之中,而至于来路不明,不若余众,尚有一二家世可依,非遇信长公,恐不得一展抱负。
接着便入德川家事,内忧外患交替而来。外患先遇武田信玄,武田信玄在前面也曾约略提到过,终于主角接触不深,未及细谈,如今兵戎相见,使德川遭逢几乎灭顶大败。然命运弄人,天时地利人和俱在之时,唯与命相违,竟殒命于斯,读之不禁扼腕。其子胜赖,本意无错,继承乃父遗志,唯失自知之明,然世间多少人真能自知,成王败寇,不过一时烟云。
德川家子,亦未必强到何处,自以为是,好勇斗狠,为奸人蒙蔽。为人大忌,当为自以为是,然何人自以为非,自信自爱,自负自卑,一念之间。大贺弥六郎亦一时豪杰,观其人计策,虽奸猾有余,亦不失奇妙,唯运气不佳,然运气从何处来?王侯将相宁有种,假使有书以弥六郎为主角,恐其亦不失为乱世英豪。
此本既终,图书馆修缮,不能再借,下本不知何时可续。俺知下本织田将亡,不禁有不忍之心。德川家康前三本,唯织田信长令俺心生真英雄之感,一生图谋,终于本能寺,呜呼,不忍观之,不忍观之!想起三国中曹操,纵使怎样描写,都不能掩其光辉,更何况山冈庄八心中大约也深爱织田其人。乱世英豪,叹叹。
德川败时,作者有一二评述,颇妙:命运之事,怎能随便试探?命运便是时刻准备着,不断前进,不断忍耐,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即便是愚蠢的行为,也请让我再试探一次命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