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10篇

2018-02-01 21:4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10篇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一本由彼得·德鲁克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一):转型的五项修炼(老唐同学

  在相对一元的组织里(一个知识文化习惯相近的公司内),要推动创新思维改变领导者必须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传播信息故事理论,并亲身实践

  我们都希望在传播创新思维的时候有捷径可寻,希望冥顽不灵者大彻大悟,但现实是大多数人的改变是一个漫长过程,促使变革发生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实践,甚至在胜利到来之前还需要多次的反复。

  一个组织的思维转变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作,除了塑造一个个创新故事和创新英雄外还需要做很多的事。

  首先,领导者要向组织成员传达一个清晰的大家都认同的愿景,这个愿景最好是从组织的历史中挖掘出来的,最好是大家梦寐以求渴望实现的梦想

  其次,要战胜一切妨碍创新思维引入的阻力,如组织内的旧观念错误理解和有害的想法

  第三,建立一套合适的奖赏制度来推行新的政策做法,这些制度和做法要能够获得团队成员的共鸣,使每个成员都觉得在创新的路上大家是一个并肩作战的团队。

  第四,要用不同方式来推广新的观点思想心理学研究发现一种新思想要通过六次不同方式的强化后,才有可能被固化。

  最后,在推广新观念的同时,还要确保人们在组织内实践新观点时毫无后顾之忧,而不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详细交流请填写微信公众号:创新社区(innovation-1314)

  加入创新社区,和一群不愿意舒舒服过日子的人一起跑!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二):创新对创意的启示 ——读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彼得·德鲁克所提出的创新方法已经摆脱了技术上的束缚,主要以整合信息为重要手段,作出正确判断目标。在著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主要谈创新方法,但许多内容值得借鉴。创意人虽然不是创业者,但也应该具备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在信息整合方面,创意人应该与企业家不相上下。同样是创造,企业家是拓宽物质的边界,创意人是拓宽想象力的边界。

  “出乎意料情况——意外成功,意外失败,意外的外部事件。”

  凡是在广告公司工作过的人,都有被客户逼疯的经历。因为客户总会提出一些“意外”的要求,让你始料未及。一般情况下,创作人员都是抱怨,而德鲁克认为,意外往往是一种际遇,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最优秀人员的支援。客户的“意外”要求,也有可能成为优秀创意诞生的际遇。

  首先,客户为什么会提出“意外”要求,而且时间紧迫,分析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遇到了紧急情况需要处理,二是客户也遇见了“意外”,发现新际遇。如果创意人为客户解决了紧急情况,算得上是一次成功的公关;如果帮助客户把握好际遇,自身的创意作品也会有突破。总之,“意外”是创新的前提循规蹈矩的流程只会带来僵化的思维。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意外”总在提醒我们:“际遇就在那里!”

  “ 不一致——实际状况与预知状况的不一致,或者被原本应该的状况不一致。”

  创意人必须承认一点,就是这个世界时刻刻都在变化。想象与实际发生的不一致很正常作者认为不一致也是变化的征兆。

  创意人每天都在面对不一致的事情。创意执行与创意理念不一致,设计与文案不一致,策划的目的市场的目的不一致。大多数广告公司面对“不一致”的落差时,先是苦恼,然后是无所谓,最后,收到甲方的尾款后,一切都烟消云散了。没有认真的审视“不一致”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德鲁克举了两个例子,第一,半个世纪前,对于贫穷的日本人而言,电视不是一样东西”,它是日本人民通往新世界的通道。这与电视机只是娱乐工具说法“不一致”。于是,日本企业抓住了际遇,创新技术,降低成本,一跃成为电视机生产大国。如果按“一致”的先发,穷人买不起电视,就不卖给他们呗,也就不会有技术创新了。

  第二个例子发生在苏联。赫鲁晓夫认为,廉价的出租车比私家车更有意义汽车不就是一种交通工具吗?所以,没必要发展汽车产业,用廉价出租车就能满足日常交通。但实际上,汽车代表自由浪漫身份。这是赫鲁晓夫想不通的事情,所以,在他执政事情,没有发展汽车行业。反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黑车”交易市场。

  第一个例子,就是在“不一致”中寻找机遇。第二个例子,坚决认为“一致”的才合理,人们用出租车就行了,为什么要用私家车?坚持“一致”,错过机遇。

  前者是创新的企业家,后者需要需要稳定政治家。

  创意需要“不一致”,你所创作出的作品必须与人们的想法“不一致”,受众才会觉得新鲜。“不一致”的前提要打破稳定性,打破人们日常认知,打破“日本穷人买不起电视”的思维。总有人会提出来一些问题,出门为什么一定要做马车?照明为什么一定要用油灯?他们所想象的和现实发生的总是不一致。于是,有了汽车,有了电灯,打破了之前的稳定。这些都是改变人类的大创意。

  “以程序需求基础的创新。”

  如果几年前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从事创意行业?我会说,因为热爱,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那时,虚荣心很重,只要一谈热爱就带有虔诚色彩。过了三十岁才发现,那根本就不是什么热爱,只是人生“程序”的需求。需要一份工作,一份收入,在社会上有一个身份,然后给未来有一定的保障。因为这些需求才去从事创意工作。

  我们时常喜欢感性思维去判断问题,因为只要掺杂了感情,就会让人感动。其实,我们所做的很多抉择,都是为了满足需求。

  日本人的在机器人研究方面比较发达,我一直以为是日本人聪明勤奋、热爱科学等原因。而德鲁克给出的答案时,日本的出生率骤降,已经不能满足一个正常的社会需求,所以才想办法机器人代替人去工作。机器人的诞生原因也是因为社会的程序需求。

  创意人不能只凭热爱去工作。创意本身是社会运行的一个环节,除了天马行空外,它还要有“程序”的严谨。一旦成为需求,就一定是为了实现目标。在每次开始工作之前,首先问自己:此次创意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创意的本质商品,它只是有时候以不太像商品的形式出现。创意人的思维很容易掉进个人喜好的思维,那是艺术家的特质。艺术家从来不去考虑需求的问题,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满足自己的需求,创意人的首要任务是满足他人的需求。作为一件商品,不外乎两种功能,一是满足消费者需求;二是为消费者设计需求。同样是需求,第二种对创意人的挑战性更大一些,因为你得帮助消费者思考人生还缺什么?从创意的角度来看,乔布斯提出了一个了不起概念:消费者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当然,在已知的世界里,消费者知道自己的需求。但是,在未知的世界里呢?创意人的价值或许是在“未知”里。

  “产业结构与市场结构的改变。出其不意的降临到每一个人身上。”

  我刚进入广告行业的时候,房地产广告风风火火,误以为广告等于地产广告,而且会一直繁荣下去。十年过去了,地产广告已沦为夕阳产业,广告公司成批成批的转型。但我也看到一切广告公司的“坚持”,他们不相信地产广告会衰败,为什么会衰败?以前不是都好好的嘛?怎么会这样?他们更相信固定的客户和稳定的行业,产业坏境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惊慌失措。德鲁克在书中所列举的失败的企业中,无一例外的死于不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并且固执的相信过去的经验,拒绝改变。

  进入广告行业三年后,我所在的公司破产了。于是,我没有再进地产广告公司,因为国家控制地产的消息每天在媒体上出现。虽然当时我不懂产业、市场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我始终坚持一点:世界每天都在变化,适应环境才是最强的生存能力。这是达尔文告诉我的,虽然没读过《物种起源》。

  政府开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行业,我进入了文创广告公司。当时文创的概念很陌生,与房地产没有可比性。但现在却成为耳熟能详的产业名称,并且蒸蒸日上。从房地产转向文创,没有想象中那么难,难的是打破原有的定式思维。创意人的思维被固定下来了,也就意味着职业生涯终结

  在最近十年中,公交站台上的地产广告逐渐换成了美容广告。刚开始,美容广告很差,无论是创意和设计,与地产广告相差甚远。后来我逐渐的感受到美容行业的兴起,因为美容广告的创作水平明显提高。我知道在成都涉足美容广告很成功的公司,以前都是从房地产广告转型过来的,并且转型比较早,当别人还在沉迷于地产广告时,他们已经尝试新事物了。

  德鲁克认为:“产业和市场结构有时可持续很多年,从外表上看非常稳定,但事实上十分脆弱,遇到一点点冲击,它原来的状态就会崩溃,而且十分迅速。一旦产生这种情况,产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有所反应,继续以往的做事方式,注定会带来灾难乃至灭亡。”

  在这条脆弱的产业链上,创意人有时候会不知所措。我们经常会这样思考问题:产业衰败了,我有什么办法。就算你是房地产广告的大师,这个行业衰落了,你又能怎样。所以,比创意技能更重的是行业洞察力。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大部分不是专业技能决定的。失败者永远在怀念过去,思维固定在传统的框架中;成功者觉得过去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已经是这样了,或者未来可能是这样,那么,我该如何去适应。

  “人口统计数据

  人口变化是一个大尺度的视角,但往往会忘记这个视角。在我们的认知里,欧美、日本、台湾的广告要比中国大陆的广告有创意,水平高几个档次,以此推断出中国的创意行业比发达国家落后,以及创意人的素质也有很大差距。然而,国际4A公司来到中国后,也时常表现水土不服

  广告业内人士也时常诟病中国创意,比如脑白金,如此庸俗不堪的广告不可能在出现在日本、台湾等地。而得出这样的结论之前,会忽略人口因素。其中包括人口数量质量、人口的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脑白金广告出现在中国,并非创意本身或者创意人的原因,而是人口因素决定的。

  德鲁克认为:在二十世纪,漠视人口的统计数据是非愚蠢行为。每个领域内的创新,基本上都是人口因素的变化所导致的。创新的际遇总是发生在变化之前,当然有预感的只有少数人。

  创意的受众还是活生生的人,反映的某个群体的的特征以及某个时期的变化,洞悉人性与观察社会对于创意人来说尤为重要。脑白金广告之所以成功。其原因不在于雅俗,而是它符合中国人口的某些特征。

  而且,就创意质量而言,最好不要有雅俗之分,雅和俗只是个人的偏见而已。我就见过不少小朋友很喜欢脑白金中的卡通形象,但他们并不是消费者。产品的购买人群很可能是认为广告庸俗的成年人。无论再怎么庸俗,脑白金广告创意抓住了中国消费人群的孝顺、送礼两大特征。

  社会不断发展,人口特征也在变化。可口可乐从最早期的提倡健康快乐,到今天提倡分享,也是因为互联网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分享这一创意主题高度凝聚了目前世界人口的特征。

  “对于那些真的走出办公室、进行实地考察的人而言,人口统计数据的变化是一种具有高度生产力和非常可靠的创新际遇。”德鲁克所提倡的人口统计数据的本质是让创新者觉察社会的需求。人口统计对于创意者而言,本质上就是丰富的创作素材,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消费人群分析。注意!人口数量是人口统计中最简单、最次要的一环,人口统计是多维度的分析系统。

  与人口统计一样,创意思维并非单线,而是呈网状。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科技发展、教育水平、医疗寿命性别比例等元素,都在影响着创意。

  人口统计为我们提供了大尺度的视角,这会让我们分析一些创意作品时更加客观,不再以个人喜好作为唯一标准。在创作层面,人口特征也提供了更接近目标的角度,创意也不再是闭门造车,并且能最大化创意的社会意义经济效益。

  quot;科学及非科学的新知识。"

  对于创新而言,知识很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际遇。德鲁克认为:当创新条件成熟时,最好把它延期。

  企业家和创意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所面对的都是普罗大众。深奥的知识对于大众来说,没有多少意义。所以,不必追求深刻,只需要快速普及。

  知识的发现者并不见得能成为创新者,因为一个崭新的知识点大约需要30年的时间才能转变成创新。创意者也一样,当你知道一个最新的知识点后,无论它如何正确、有魅力,都不能马上转变为创意。

  科学家不一定成为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同样,一个学识渊博的艺术家,也不一定成为优秀的创意人。企业家和创意人都不是为了追求知识、真理而存在。他们都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生产、推销合适的产品。

  创意人不仅要不断接受新知识,还有捕捉抛出创意点的最佳时机。

  2012年某日,我在书店的看到一本新书,名叫《正能量》,随便翻了翻,觉得挺有意思,这个词很新颖,很好记。于是,第二天为学校的一间活动室取名:正能量磁场。结果,客户一脸茫然地问我正能量是什么?最后,由于这个词太陌生,没有人用过,所以没有用这个创意。几个月后,正能量一次传遍大江南北,客户才采用了“正能量磁场”。

  我不能怪客户没有见识,只能说自己没有找对合适的时机。

  “认知、情绪和意义的改变。”

  让四十年前的人看一条关于食品安全的公益广告,大多数人会觉得不知所云。因为那时的食品根本没有问题,或者是人们并不知道食品安全是什么。认知的变化就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德鲁克用了形象的比喻:“杯子是半满的”到“杯子是半空的”。当人们认识到“半空的”时候,创意的空间就会产生。杯子永远有空的时候,创意也永无止境。

  四十年的变化很容易发现,而且是不知不觉的时候被同化。当然这不是创意人的特殊本领,行业之外的人也可以感知。创意人要发现的是世界每时每刻的变化。变化就是创新,如果你能每时每刻都能接收到地球上的新信息,那么创意灵感就会源源不断。很可惜,大多数人沉浸在“半满的”的杯子里,因为旧事物会有安全感。这是人的习惯,就算那些新信息不会带来威胁,也会习惯性的排斥。

  认知变化有一些具体的方法,例如听最新的流行音乐,那是市场的产物,最具有时代特征。歌曲中的一句词,配乐中的某一件乐器,歌手的服装,以及唱片封面设计,都隐藏着可以被感知的变化。或许你觉得老歌很好听,那只是习惯问题,从创意的角度来看,新歌本身就是一件创意作品。

  还有就是去一些新潮的地方。现在每个城市都有把文化与商业完美结合的区域,它们承载着时代精神。我喜欢看那里的雕塑、导视系统、文化造型、音乐喷泉等等,它们新奇、有趣。把它们拍下来,成为自己的创意元素。

  关注时尚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世界目前流行的颜色,人们所喜欢的服装,以及最新的思想潮流,都反映着时代最细微的变化。

  创意的生命力在于新,就算用传统的元素呈现,其形式也应该是从未出现过的。“从未出现”就是最有利于创意的时机。而且,大众认知与情绪波动没有是非对错,很多由新事物引发的现象,很难用以往的经验去判断。汽车、电灯、互联网、手机的出现,都会伴随着叫骂声,人人都会对新事物产生恐惧心理,这恰恰是创意人应该克服的。

  创意很难。大多数人恋旧,觉得过去的事物都是美好的,新生事物都是带有危险性的。

  创意很容易。扭转传统观念,就成功了一半,剩下的一半都是技术性问题。

  创新、创意的人很少,因为人的观念很难扭转。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三):每个人都需要企业家精神

  创新机遇的来源有哪些,企业家精神是什么?作者认为,创新机遇主要有七个来源,这些来源是不确定的和不连续的,但抓住创新机遇所必备的企业家精神是系统性的和可持续的。

  创新的七种来源包括意外事件、不协调事件、流程改进的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变化、人口变化、认知变化、新知识。

  这七种来源有两个共同点: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七种创新来源中,每种来源的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的程度和特点不同。每个人对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都可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或是拒绝,或是拥抱。我们对于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的态度,决定了创新的成果。

  四种创新战略,创新生态(大局观、分享精神、把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相互抵消)、生态利基(专注力、工匠精神、用专长抵消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攻其软肋(市场敏感性、先避免不确定性,通过创新获得不连续性的成长)、孤注一掷(前瞻性眼光、完全拥抱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

  企业家精神,主要有战略前瞻性、市场敏感性和团队领导力几个重点。德鲁克告诉我们,面对相同或类似的创新机遇,不同人抓住机会的能力不同。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既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又有脚踏实地的干劲。只有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能抓住创新机遇。而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需要企业家精神。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四):读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有感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科开创者,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它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在他的著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他创新实践、企业家精神实践和企业家战略三个方面来阐述无论是普通企业、公共服务机构还是新企业中的企业家都应具有创新意识和战略性地掌握创新方向和目标。

  一、创新实践

  “有目的的创新”是德鲁克先生对企业家在创新方面的要求和主张,系统化的创新就是指关注创新机遇的七大来源:

   存在于机构内部,不论它是商业性机构还是公共服务机构,或者是在于某个产业或服务领域内部

   意料之外的事件——意外的成功、意外的失败、意外的外部事件

   不协调的事件——显示状况与设想或推测的状况不一致的事件

   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

   每个人都未曾注意到的产业结构或市场结构的变化

   存在于机构或产业外的创新机遇来源

   人口统计数据(人口变化)

   认知、意义以及情绪上的变化

   新知识,包括科学和非科学的新知识

  这七个创新机遇的来源接线相当模糊,彼此之间有相当大的重叠部分,就好比七扇位于同一建筑物不同方向的窗户,每一扇窗口所展现的景象在别的窗口也能看到,但没扇窗口核心的景象却又是不同的。

  二、企业家精神的实践

  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充斥着普通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和新企业的日常经营与决策中。

  1. 普通企业

  当今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除非具备了创新能力,否则很难再这个变化莫测和充满创新的时代中继续生存下去。而创新,按照熊皮特的名言来说,就是 创新者的“创造性破坏”,是这些企业遭到灭顶之灾的主要原因,这已经对当今的就业、金融稳定、社会秩序、政府责任带来了真正的社会威胁。

  现有企业必须改变,而且必须在各个方面进行彻底的改变。其实,具有相当规模的现有企业(而非小规模企业)最具有成为企业界领导者的实力。因为他们拥有必要的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而且,它们已经具备了管理上的优势,并建立一支管理队伍。它们不仅有机会而且又责任实行有效的企业家管理。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五):创新无所不在

  从德鲁克的入门级《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开始,我逐渐喜欢起德鲁克这个老人。他的著作经常给人以心灵深处的触动,回顾我的工作实践,我经常冒起这个念头,“原来我们经常习以为常的行为并不是有效的,更骋论为高效了。”后悔没有早一点接触到这位大家。

  回到这本书,一提到创新,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高科技行业。尤其是对理工科出身的人士而言,大家更崇尚高精尖技术,非高科技行业都看不上眼,更不用提有创新的资格了。

  但是德鲁克指出:创新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资源的产出,而且开创了新市场和新客户群,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创新不一定必须与技术有关。

  创新来自于以下以下来源:意外,不协调的事情,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结构变化,认知的变化和新知识。

  这个冲击是巨大的,也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及时转变观念,把握住时代的际遇,在开创新机遇的同时完成质的飞跃。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六):关于企业家

  1.创新来源于衍生,那个你行动中没有想到的结果。 2.事情发展是不确定和不连续的。你按照自己的方式行动着,结果衍生出了你从来没有想到的副产品,这个就是创新。 3.能称为企业家,是因为能做到拆碎原本低效的资源利用方式,重组新的高效的资源利用方式。并且,承担风险责任。 4.企业创新战略有四种——有举全公司之力赌一个创新方向的;有先模仿后超越的;有专注细分市场创新的;有创新整个产品生态的。怎么选?看情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