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的新革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的新革命读后感10篇

2018-02-03 20: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的新革命读后感10篇

  《中国的新革命》是一本由凌志军著作,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的新革命》读后感(一):重读

  杭州

  2009-09-12

  Tag:生活杂感

  2009年9月12日,杭州。萧山机场内的书店门口,与中国其它城市的机场一样循环播放着“管理大师”们演讲视频。不断有人围过来,不断有人离开,皆因为无聊。不过,这一天不断播放的,却是小个子马云在《赢在中国》中的段子,围观的人显然比往常多了。

  这一天的中午,APEC中小企业峰会结束时候,马云慷慨激昂,一如十年前的踌躇满志,当然气场神情完全不同众所周知的,1999年他叩银行大门而无应,2009的今天呢,他请银行的头目们过来,然后当场“奚落”他们:“中小企业峰会你们的行长不会来的,中国500强的发布会他们一定去的。”不过,当他发出“我希望10年后再无国企、民企、外企之分时”的展望时,台下的中小企业老板分明疑惑眼神此时此刻,他们或许想起来四个困惑的汉字----国进民退。

  马云致闭幕辞时就像吟诗,他喜欢来回走动,低头再抬头。低头的时候,腮骨拱出,抬头的时候,他喜欢说口头禅“所以呢...”你看,这就是10年变迁最大区别的句式:10年前只有因为没有所以的。台下的闪光灯喀嚓喀嚓,像是致意,我猜想同样喜欢出镜、刚刚演讲完毕坐在台下的星巴克全球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一定不理解,因为马云在1999年遭遇的,他早在1986年就遭遇过了。

  我到杭州其实是去找霍华德的。他的自传《将心注入》我读完了,他的“另类”老员工迈克尔·盖茨·吉尔德的传记《星巴克改变了我的生命》(即将拍成电影,汉克斯主演)也早早读完了,但他们都没有预料到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书也是在之前出版的。星巴克去年已来其实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美国,一些之前收购的门店改回了原貌,冰淇淋甚至啤酒出现了,在中国,月饼的出现自然入乡随俗。但他显然不会扯这些“家长里短”,而是给人们灌输起“CQ”和“EQ”来。

  APEC中小企业峰会的不远处,网商大会热闹地开着,像是农村里的赶集。我小时在农村,最喜欢的就是赶集了,因为那里有你喜欢的物美价廉的小东西,甚至可以物物交换。现在的交易方式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革,因为你可以在广东农村的网上,赶河南农村的集了。只不过,现在人们习惯各种各样商业有关行为活动,一股脑儿地戴上一顶“创业”的帽子,从国家机器大众传媒,再到参与者本身,动辄言“创业”,言必称“商业模式”。这或许是21世纪头十年里最奇特也最滑稽的一道风景了,有的人哗众取宠,更多的人雾里看花,或者成为“被创业”群体中的一员。

  9月12日的下午,我走出APEC会场的时候,两位边走边兴高采烈交流淘宝开店心得大学生模样年轻人中的一位说,马云这家伙幸运。同样的一句话,10分钟后,我坐上出租车司机又给我重复了一遍。言语中带着艳羡,更带着一丝具有中国特色愤懑情绪

  回广州的飞机上,与来的时候一样,我继续重读着凌志军的《中国的新革命》,他写的是1980-2006的中关村。我从中关村的影子中为这一愤懑情绪找到了注脚。凌志军在写到1990年代初中关村豪情重新燃起时,引用了美国记者杰弗里·扬一句话:“一项技术发明出来之后,很快变得无秘密可言,真正使世界大不一样的,是推动这项技术的能力”。

  “到了真正悟出这个道理的那一天,中关村将大大成熟,”凌志军接着说,“可惜的是,大多数人还要经过很多好大喜功一厢情愿的蠢事之后,才能真正了解这一点。”

  《中国的新革命》读后感(二):如果有一个记者敢于宣称他能完成中国版的《光荣梦想》,那他一定是凌志军

  这本注定要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位置的著作,时刻提醒着无数尝试提笔记录的记者、作家和宏大叙事者,不读此书,更有何物?

  本书从以下方面体现作者凌志军同志牛逼之处。

  1、语言风格及其具有历史触感,类似蒙太奇的插叙、倒叙风格,读到细节处让人怦然心动

  2、极其理性的叙述方式,又偶尔夹杂作者发自肺腑的呼喊。

  3、大量的内幕消息,显示作者地位不同凡响

  4、数字详尽,尽显凌志军的调查功课细致周到

  5、凌志军显然有建构中国当代历史的勃勃野心,但他巧妙的找到了一个见微知著的突破口——中关村,来完成自己的当代史诠释

  6、如果说有一部当代纪实作品能够接近《光荣与梦想》的水准,那一定是凌志军的这本《中国的新革命。

  7、这本牛x大作大大刺激了各个领域专业记者,促使他们重新认识行业信仰职业荣誉和前进方向

  《中国的新革命》读后感(三):革命的含义

  有人认为,这只是一部描述中关村编年史的一部商业传记,远构不成革命。显然,误解了革命的含义。

  从产业浪潮来说,信息产业作为第三次产业革命被提到与蒸汽机发明的工业革命相同高度,对人类影响不可小觑。而本书描述的至少是一部信息产业在中国发展的中关村缩影,从产业来说是革命的发端。

  从中国的变革发展来说,体制改革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发端和萌芽在中关村也有明显的缩影。而改革的过程本身也是一场思想的革命。

  革命在于没有成法可依,充满混乱与无序,在于突破成规(包括法律道德禁忌),其中过程必然是群魔乱舞,道德沦丧,机会陷阱充斥,自然,风暴过后,躲过风暴的人正襟危坐,风暴中献身囫囵的人令人勒腕叹息。

  作者以描述事件作为主体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一些自身的观点评判,但是,并没有做深度总结。描述史实,把这个过程的思考和总结留给每个读者自行评判。当然,当成一本故事书来看,依然动人心魄回味无穷

  《中国的新革命》读后感(四):中关村故事小一章

  1999年5月27日,法院开庭审理微软起诉亚都一案。有好一阵子,中关村里人人都替亚都捏了一把汗,觉得它就要声誉扫地了。可是法官戏剧性地注意到某些事情,或者说没有注意到某些事情。微软不是在起诉“亚都科技集团”吗?可是它的调查人员一时糊涂,拿出来的证据都是“亚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这两个公司同在上地亚都大厦中,前者是母公司,后者是子公司,虽有亲缘关系,但毕竟不是一家。法官就这样找到了法律依据,驳回微软的诉讼。他费了好大力气,终于让微软明白,它告错了人了。这一边,何鲁敏迅速发动舆论--就像他自己后来承认的,“那时候北约轰炸不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稍微引导引导,就不一样了”。

  微软卯足力气打出一拳,竟打错了人,不免尴尬,有意识天时地利都是负数,只好暂时收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时亚都债台高筑同时面临60场官司,其中59场都是败诉,只有和微软这个官司除外。何鲁敏在很长时间里都挺紧张,以为必输无疑,所以态度一直都很温和。到了在法庭上面做最后陈述时,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占了上风,所以满心怒火喷涌而出。他在很多年后和朋友谈起当时情形,已经心平气和,承认那是“最后的狡辩”。他先指出微软“告错了对象”,接着面带讥讽地说:“我跟你实话实说,‘盗版’是事实。我本人虽然并不负有法律责任,但是我不反对这种事情。我不反对用盗版。”旁听席上的一大堆人,都被这话惊得张大嘴巴。他有自问自答:“为什么?这个和我受的教育有关。我在清华大学读过书,前后十年间,每天下午我得体育活动就是到圆明园去跑一圈。圆明园告诉我,别人的东西是可以抢走的。包括美国在内的八国联军,是可以杀,可以抢,可以偷的。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说这是犯罪。我就是受了这个教育。这个教育告诉我可以偷,可以抢,没什么问题。”这是中关村司法史上最不讲理的一片大道理,最无视法律的一套辩护词,也是好多中国人真实情绪。根据在场者的回忆,当时庭上掌声雷动。被告受到鼓励,转过脸来,面对原告,继续说:“我这个观点纯粹是你们教的--无论是错还是对”。这时掌声又起,倒好像他不是被告,而是伸张正义英雄,可惜新华社后来要求自己的记者在公开报道中不得提起这些话。

  -《中国的新革命》,P276-277

  《中国的新革命》读后感(五):大致反映了中国崛起的真相

  北四环和中关村大街交汇的那个路口,似乎永远堵车。几年里,我曾无数次经过这个凌志军笔下全世界繁荣”、“最混乱的十字街头”,在漫长无聊的等待中,公交车车上的乘客大多把目光投向鼎好大厦外墙上的电子屏幕,我则时常透过车窗观察这条街道行色匆匆的人们。在《中国的新革命》里,他们被称为“蚂蚁雄兵”,“他们像蚂蚁一样辛勤劳作;他们身上涌动着创业者激情;他们单个是弱小的,但群体是强大的……”

  凌志军的初衷当然不只是为这一群人作传,他的目的是通过中关村,描绘一个国家崛起的真相——而他炉火纯青的笔法与敏锐的观察视角让我不得不承认,他确实做到了。

  第一部分的故事是商业启蒙的80年代,凌志军注意到了在大热天因搬卸电脑衣衫浸湿的柳传志,从而还原出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的历程,他尖锐地指出:“电子一条街”的早期历史在本质上并非技术革命,它是一场地道的商业运动

  在第二部分,通过对中关村政府主导的开发过程考察,凌志军发现了中国“圈地运动”的渊源,他说:“……丈量土地、修路、输电、供水、移民、摧毁原有的一切、输入资本和技术、营造新产业,所有这一切,构成了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的基本内容,一直持续到今天。”读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全书开篇所说的“中关村是这个国家发展的缩影”,绝非虚言。

  更加引人入胜的故事在第三部分,凌志军把目光投向了早期先驱和政府官员之外的人,他们是海外归来的留学生,以及无数从全国各地涌来的“蚂蚁雄兵”,这二者,很大程度上是中关村最后十年变革的决定力量。在谈到“海归”时,凌志军甚至将互联网的科技变革和辛亥革命、共产革命等量齐观,他说:“在过去100年里,我们国家的每一次变革浪潮,都是由留学生推动起来的,没有例外。”

  而在全书的最后部分,他详细地描绘了中关村里,人们如何像卖白菜一样卖电子产品、电子商城里的“扎货”模式、外来人口在中关村聚居环境——在所谓人文关怀之外,凌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路径启示

  作为“中国梦”和“美国梦”殊途同归产物李彦宏和他的百度在全书行将结束时出现。牛掰的凌志军老师在之前的篇章里面,已经不经意地提到了一个叫黄光裕的人,他在三个月里两次出手,玩一些神乎其神的资本运作;此时,凌又顺带提到了百度的“竞价排名”。 但不知凌是否预料到,在他的书问世后不久,黄光裕和百度的“竞价排名”,将会以更加醒目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眼前。

  正如凌志军4年之前在清华创业园A座302房看到的一样,我在这本书里也看到了“智慧、激情、勇气,看到压力和不确定性,看到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于是,我完全地信服这样一条结论——“中关村在创新之路上蹒跚而行的曲折历程,大致反映了中国崛起的真相”。

  《中国的新革命》读后感(六):一本关于中关村的通史

  这是一本关于中关村的通史,贯穿整本书的,有几条线索,一条是创业家们的故事,另一条是官员们的反应,创业家们从一个孤岛逐渐走向市场,而官员们从阻碍到分化,时间跨度有二十年时间.

  从历史书的角度看,通史中,1991年到1997年这一段时间被缩短了,几乎很难找到其中的线索,时间的重点放在了创业的那一段时间,贯穿整个中关村历史的中心人物很多.

  该书的质地比较细碎,围绕着整本书的线索与线索之间的冲突感很给细碎化了,使得可读性不是很强,但分析力量没有因此削弱.另外,形式感不是很强.

  关于通史有几种写法,一种从大处着手,这本书大致如此,另一种是从细部处着手,细部不是无关痛痒地方,而是一种触动的力量,就象余华所说的那样,从狭窄的地方开始,往往能走到开阔处.

  整体来说,这本书的视野比较开阔,从柳传志跟倪光南的分歧,从互联网的发展到冬天,再到春天,其间,围绕着改革的命题一层一层地解开,类似于剥笋的过程,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

  推荐指数:四颗星.

  《中国的新革命》读后感(七):看透中国三十年经济政治潜规则

  “在中国,历史以三十年为极限,我们不可能知道三十年以前的事。”王小波在他的小说未来世界》中断言。

  然而,对凌志军来说,如果没有三十多年前、乃至四十年前的那些事,他或许不会“心底风起云涌,耳边澎湃有声” ,退居斗室,终日写作,成为“中国时政作家第一人”。

  时政,是个曾今很热的字眼。现在几乎和“不老实”、“迂腐”、“非市场化”联系起来。但如果我在时政后面加个经济呢?“时政经济”。了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IT,了解中国高科,也了解中国政治。让你看透中国三十年经济、政治潜规则呢?

  你愿意不愿意看这本书!

  《中国的新革命》读后感(八):信息技术带来社会的进步

  中关村英明、睿智的先行者们最早的感受到了信息技术,这里有其它地方无法替代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清华、北大、中科院,还有其它几十所高校,这里是当时中国对世界最新科技进展感知最敏锐的地方。

  说“革命”不为过,信息技术的发展掀开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变化浪潮,现在它触及并深入到几乎每一个地球人的日常生活中。中关村是一个孕育它的温床,是一个传播媒介,是一个操纵它的指挥中枢。

  早期的先行者们有的成功了至今屹立不倒,有的失败了已被人遗忘……就像社会革命一样,牺牲总是难免的。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更多不为人所熟知的企业、个人和他们的故事,无论成功失败他们能在中关村的历史上留下他们的名字,这一点就足以让我敬佩。身为现在数十万中关村村民的一员,谁能说自己没有像他们一样的梦想,但要在这个喧闹、高速运转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唯有踏在前辈们的尸体上继续努力!

  《中国的新革命》读后感(九):波澜壮阔与新革命的荣耀

  这本书的内容真是可以用“波澜壮阔”来形容。我在20世纪90年代就读过作者凌志军的《交锋》一书,当时就对这个敢说敢写的前辈印象深刻。《中国的新革命》以北京中关村作为全中国经济、科技变革的一个缩影,揭示出了新兴产业无比光鲜的外表之下的艰辛历程和诸多内幕。很多当今无比耀眼的明星企业如联想、新浪等,当年也不过是那场盛大的“乱世”中的幸存者。比如柳传志曾经倒卖过电脑零件、比如王志东曾经折腾过中文操作系统,比如王永民在发明五笔字型的期间也住过很久的地下室。

  乱世出英雄,而成功存活的企业皆有原罪。这是不可阻挡的宿命,也是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抓住的历史机遇。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一段历史,而每一个人也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能够参与到这样伟大的产业革命中来,这本身已是一种荣耀。

  在此推荐此书与诸位共勉,并祝天下创业者马到成功、武运昌隆。

  《中国的新革命》读后感(十):一个好记者记录一场好改革

  读完凌志军的新作《中国的新革命》。只有一点小小的感想。一,这是一个记者写的;二,革命一词被滥用了;三,有些事情还下不了结论。下面是一点类似读后感的东西:

  看过《交锋》,看过《变化》,所以认识凌志军。《联想风云》出来的时候身边已经没有图书馆,所以只在书店摸过一次。

  一个记者写的东西,很难和深刻挂钩,所以对记者的作品,只能要求真实和好看。看国邓南巡和那场皇甫平辩论的人都不会否认凌志军著作的好看程度。不过这本书在文笔上还是有些创新,很多“汉学家”的手法,让人怀疑这书竟是翻译过来的,几处“做*-爱”的出现,更叫人疑心作者实在太可以追求他自己想象构造的意境了。

  中关村的历史,是整个中国转型的缩影,也是凌志军创作的重要因为,里面的故事在现在三四十岁乃至四五十岁的人看来都会像“隔壁大妈家的儿子”一样亲切。遍地的走私、盗版、欺诈、内斗,让一切如雷贯耳的名字变得生气十足。第一代还有柳传志艰难得维护着尊严,段永基却在苦苦蹭破最后一张草席;第二代的王志东(这书让我觉得他是中关村最大的天才)、杨元庆、冯军靠技术和营销技巧占据了一席之地;第三代的李彦宏、周云帆等海龟给中关村带来新的模式和活力,尤其是让新的资本筹集和运做方式真正扎下根来,尽管“创新缺失”的痼疾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当然,作为中国最大的手,政 府肯定是绕不过去的,何况是中国最强有力的地 方 政 府。他们对硬件的重视远远超过对软件的培育,强烈的邀功心理促使他们拼命鼓吹和盲目激进。他们始终摸不到时代的脉络,却偏执得自诩为无所不能。其实只要他们稍微收敛,中关村就要迫不及待地爆发了(现在的东莞和佛山政 府还将促进企业上市作为施政重点,甚至定下每年6-8家的具体目标,纯粹是扯淡行 政,祸害无穷)。

  书里还有一些细节很有意思,比如对俞 正-声十分赞许却没出过他的全名(只叫“俞处长”),比如对赵ZIyang的规避,比如对“著名评论家”方兴东的不屑……

  总而言之,凌志军这本新书还是可以一看的。相信里面的很多资料都会成为吴晓波中国企业史下册的重要内容。吴也是用记者笔调写作的:很好看,很不深刻。

  一个朋友告诉我:记者也是应该深刻起来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