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对不起青春》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对不起青春》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2-03 20: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对不起青春》观后感精选10篇

  《对不起青春》是一部由山室大辅 / 金子文纪 / 福田亮介执导,锦户亮 / 满岛光 / 永山绚斗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不起青春》观后感(一):对不起青春:以自我的方式改变世界

  青春校园题材是日剧里常看常新的类型,围绕青春期少男少女心灵成长爱情友情展开的故事,总能让不同世代的观众找到共鸣。近年来此类日剧倾向于借助校园这个小社会,来表现年轻人身处其中的困境蜕变,似乎只要涉及校园与青春,就一定充斥着叛逆、欺凌等负面情绪,然后再从中探寻个体与社会的和解。《对不起青春》的立意似乎刚好与其相反,虽然它也是地道的青春故事,却更想借助青春与自我的小天地,去映射现实生活的大世界。

  用青春照见理想

  乍看之下,《对不起青春》的主题同样透着青春期特有的清浅,少年少女心思你别猜,似乎试图去挖掘它的深刻也变成了一种对它的不敬。但这样的清浅并不意味这简单苍白,要知道本剧的编剧可是大名鼎鼎的宫藤官九郎。

  成绩优异、高能傲娇的基督教女校,对阵不学无术、调皮捣蛋的以佛教宗旨立校的男校。两所学校原本互看不爽却也相安无事,偏偏自视甚高的女校面临经营困难,被迫选择与男校合并,由此展开了两校师生之间笑料迭出的全方位对战。

  合校这种事,不只在中国要由官方做主,就算在日本也是由校方管理者来处置,根本轮不到老师学生胡搅蛮缠。就连编剧本尊也开玩笑说,这一设定不过是对自己男校出身的一种心理补偿。但本剧偏偏把这件事作为中心事件来加以描述,且左右局面的竟然是两位已成年却不失纯真年轻老师,加上一群未成年却各有主见的男生女生。显然,这是一个略显失真甚至是理想化的设定,男女混班、拆单配对儿,甚至连同性恋也成为主题之一。但成年人眼中的失真却往往是少男少女心头最大的真实,透过两校人马的你来我往、轮番对阵,剧作在嬉笑怒骂之余向观众鲜明地传递出人与人之间从漠视、敌意到理解、共融的社会理想。而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难得的成长。

  宫藤作品最让人称道的地方,便是这种对于时代与人的关系的微妙把握。在引起全民热议的晨间剧《海女》中,宫藤看到了当下日本社会持续的衰落与优越的生活条件下人的无力感,他用少女天野秋清新质朴的形象天真善良性情乐观向上的精神,试图唤醒当代日本人曾经拥有的昭和时代的热情与干劲儿,从而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共鸣。到了本剧中,他同样看到了日本社会尤其是年轻人在礼貌的躯壳下潜藏着的冷漠模式化,于是借用这个看似儿戏的男女校合并的青春故事,来映射日本社会不同思想与阶层之间人与人的从僵硬走向融合的理想情境。

  宫藤流的方法

  宫藤官九郎用来调剂剧情、实现理想的手段,是他一招鲜吃遍天的“宫藤式”的段子出其不意的叙事风格百无禁忌的现实话题插科打诨表演风格可以说是“宫藤流”的三大法宝。

  和尚家庭出身的男主角每当犯神经时候就会对着家中的菩萨像絮叨,菩萨也瞬间化身他去世的老妈,俩人时而推心置腹,时而各话各说,俨然成为推进男主角内心成长的原动力,而这个菩萨化身的老妈还肩负着为本剧报幕、旁白的“重任”。这样的设置不仅有搞笑的一面,也很好地起到了展示男主角内心变化作用。一边是沐浴中的男主角陷入纯爱的沉思,一边是年轻的大嫂突然从浴缸中冒出来,而且两者间没有任何有意义的关联,突然而至的出戏感只能说是纯粹地博人一笑。类似的叙事风格在宫藤的作品中不胜枚举,不符合严谨的戏剧结构,却很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趣味。这种风格在宫藤官九郎、阿部隆史、水田伸生“三人组”合作的几部电影中更是被玩到极致

  青春的话题太过雷同,比如近来中国的青春电影大热,似乎每一部都有着不意外的怀旧和意外怀孕。岛国也一样,少女向的纯爱、少年向的热血也是不变的主题。但宫藤总能捉摸出一些出人意表的话题侵入青春的主体。男主角平助(锦户亮 饰)的和尚家身份与女主角理沙(满岛光 饰)的基督徒身份是本剧的重要笑点之一。男主角父亲与儿媳之间的不检点,以及大哥小三这种公然挑战伦理的情节也是层出不穷。但宫藤的狡猾之处是他挑逗起观众的兴趣,却并不去忤逆观众尤其是电视观众的道德观。拿宗教开涮,结果你好我好合家欢;拿小三做噱头,最终却是小三另寻真爱家庭全无侵扰。事实上,在宫藤自己编导的《少年手指虎》《中学生圆山》等通篇充斥着性暗示甚至是性话题的电影里,一样可以让观众在看得癫狂之后回归爱的初心。这样的处理不能笼统地斥之为调和论,当然不排除电视剧全民观赏的属性,但这更像是宫藤的世界观:个体可以是不和谐的,却会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至于表演风格则有必要融入当下日本社会的现实语境中才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宫藤对日本社会的深切认知,让他的戏剧语言不是单纯地对于现实的复制与模仿,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加工。例如剧作中时常出现的对于调侃的调侃模式,一方面显示了剧作者多重的思考维度,一方面也可以免受段子老套、笑料生硬的诟病。

  妙用表演的悖论

  说到表演,宫藤官九郎爱用J家(杰尼斯艺人经纪公司偶像这一点不可不提。从早期《池袋西口公园》中的长濑智也、《木更津猫眼》中的冈田准一,到近年来《流星之绊》中的二宫和也、《中学生圆山》中的草剪刚,宫藤和J家可谓颇有渊源。J家艺人是有名的难搞,演戏顾虑多、规矩一大堆,却很乐于出演宫藤的戏,仔细观察宫藤剧作中J家偶像的表现,或可稍许了解其中的端倪。

  宫藤非常维护J家偶像高大上的形象,虽然话题不设禁忌,内容花样百出,但其中男主角的动机与行为都是纯而又纯,就算有稍许的不羁或花心也都在萌芽状态,对比配戏全员的恶搞与混不吝,更显现出J家男人的纯良。这样的处理既维护了J家偶像的自我感觉良好,又可以让剧作产生某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事实上,与其说宫藤乐于表现偶像的纯良,不如说他热衷于把纯与不纯搅拌在一起形成反差与“笑果”。日本社会原本就足够开放,高高在上的J家偶像与粉丝们此时也乐于装一次糊涂

  此次选择锦户亮做男主角也是同样的效果。锦户亮在J家新生代中是公认的演技派,表演多以俏面小生的角色居多,看似青涩害羞,实则演艺经验丰富,近几年更是频频担纲影视剧的主演。作为全剧唯一一位行为举止完全正常人类,这份正常其实是很难把握的。

  女主角满岛光则是一如既往的表现完美。满岛光是那种适应能力极强的演员,她可以是温婉可人的(《夏之终结》),也可以是俗艳可憎的(《恶人》);可以是古灵精怪的(《从河底问好》),也可以是倔强决绝的(《爱的曝光》)。而在本剧中,满岛光肩负起搞笑的重任,演活了一个逗比中不失纯真的教师的飒爽模样

  《对不起青春》观后感(二):【文长不看系列】遍览岛国日剧众女优,仍觉光妹最高

  看了些许年日剧,突然想写个带点总结性的东西,于是楼主就借个地儿,冒着被喷成一个墙头草撒比的风险开始码字了。

  去除掉啥都不懂小学时期的上古时代女神铃木保奈美和松岛菜菜子,最开始控的是<一升眼泪>的某香。但大家都知道她选择做了一颗流星。最近First Class造型的转变,其实一直关注他的朋友不会感到奇怪---她一早就选择这么变了。

  然后就是基本那段时间就是本命级的长泽小胖。她在巅峰期的颜值简直破表,至今仍认为是个人观影中的最高。<龙樱>里那只慵懒的小卷毛堪称她巅峰期王霸之气的缩影。经过<求婚大作战>神级团队的持续小爆发后,2008最后朋友开始,她大妈称号开始从戏谑变成准确描述。<桃花期>可以说是无奈的转型,尽管看起来中兴一把,但我在以前就想到,当她想到卖腿的时候,就真正走下了颜值无敌的神坛。

  那之后一段时间,看gakki比较多。说来讽刺,以前因为gakki演<恋空>这种圣女形象居多,基本上就是无视的节奏,直到<全开女孩>中饰演了一位喜怒外露的傲娇,才真正开始路人转粉。那么问题来了,gakki大法哪里强?个人认为其最大优势是正能量加治愈能力的笑容。<Legal high>是把她推向另一高峰的神剧,吸引无数关注度的同时也再次拓宽了戏路,同时也是一条没法回头之路:谐星之路。比起这个,更令人担忧事情是,一向被我夸赞比大妈保持得好的gakki容颜开始真正的老去。2和1短短一年相隔,变化甚大。现在也就做做给小朋友看的吃的喝的广告了。当然谐星是没有年龄限制的。

  再接着,和<legal high>同时声名大噪的还有一部叫<海女>的戏。以及里面的颜艺正太能年玲奈。在楼主没看<海女>时,就被能年犬儿一个剧中几百个JJJ连发的视频吓的裤子都湿了。入海女坑后,能做的就是每天上qq对已经拉黑我的朋友嚎两嗓子,好想养一只能年犬!这是一个真正不施粉黛,不谙世事,不沾人间烟火,不知道再如何描述的……男孩子。但是,当你用小鹿般无辜清澈眼神描述她海女里那无时无刻都神秘地发光的眼睛时,对她每一次卖蠢还尼玛暂停截图时,一切就和楼主一样,来不及了。

  等等,好像忘写什么了,对,本文主角满岛光!满岛光是一个真正的神经病,不,神经质的演员。初见<爱的曝光>,在大爱这部电影的同时,也只是小小感叹4小时持续高能的剧本造就了颜值还不错关键还带福利的满岛。(须知日本大部分事务所,这种玉女偶像类型的尺度那是相当之严格,我光在一定程度上福利送的爆表)如果说那时候水灵的满岛仅仅在我心中埋下一颗看不见的种子,那么<尽管如此也要活下去>中的满岛则真真正正给楼主留下了不可磨灭印象。比起<爱的曝光>,<尽管>里她仿佛是为戏中角色准备,瘦得简直不成人形。她每一件衣服,都颜色单调,样式简朴,毫无给女性魅力加分的功用。(但即使如此,即使如此还是觉得那么好看)那面瘫的表演,却仿佛是我在爱的曝光后就一直期待她的理由---神经质什么的太棒了!当然一开始还为人诟病的面瘫随着剧本的展开逐渐化腐朽为神奇,以至于后面她的表演能随着剧情推进,高能接连迸发。最后那伪治愈真虐的结局让楼主一度想手撕编剧。在被虐到几年里远离我光的影视剧(尤其women,目测又是高虐)后,最近看了<对不起青春>,这次是被神经病般的表演折磨的笑到爬不起来。满岛双手叉腰,忍笑板脸故作先生般正经堪称经典造型。还有一边严厉口气一边用手绕电话线玩啊,一边说不喜欢一边眼睛看向别处这种口嫌体直的表演都教人忍俊不禁。那句Go back to your classroom!不知为何想起来就要笑抽。另外鉴于满岛29岁的年龄,能保持这种颜值简直有点逆天,在年轻人们里的造型,比她小好几岁的长泽看起来比她老十岁。所以楼主怀疑,这是跟她外星生物般的眼睛和脸的比例有关么?

  楼主只敢发在这了,大妈粉丝看到不要楼主买手脚啊。。楼主真的是大妈铁杆啊!

  《对不起青春》观后感(三):完全无法理解这部剧里所有人的恋爱模式

  节奏真的很慢,我完全是为了这部剧里无法理解的恋爱模式才看下去的…

  1. 蜂矢老师:

  因为奇怪的传说认为对方结婚对象,以结婚为目的强迫自己去慢慢喜欢。当场就这么仓促决定也就算了,竟然还以!此!为!由!拒绝了学生会长惊天地泣鬼神的告白。我是会长肯定当场就大写的WTF了...

  2. 男会长:

  本来是直的不能再直的直男,跟老师告白被拒就答应了喜欢自己的女生。但是万万没想到这个drama queen让他一天说八百次阿姨铁路,于是他为了逃避drama queen突!然!就!弯!了!且不说这弯得简直毫无预兆,之前还说是试试看,之后话锋一转突然就变成「我最喜欢他了我要好好守护他」。excuse me?? 手动再见。

  3. 所谓女神的祐子:

  第一层无法理解:收下自己喜欢的人的好朋友的告白信,让对方发电邮,还递餐巾纸。

  第二层无法理解:始终拖着对方不说出实情。

  第三层无法理解:放鸽子就放鸽子,明明可以说自己不去的,还要虚晃一枪「能去就去」,结果呢,结果跟你的好朋友去看!烟!花!

  4. 机关人偶海老泽:

  这人我不想说了...喜欢drama queen体质+痴迷于三角恋的,他喜欢的根本不是阿部余而是「被需要感」,跟drama queen也算是绝配了..

  5. 三选一笨蛋夫妇:

  不以貌取人,完全以兴趣爱好相识相知相恋,好像是最正常的一对。

  6. 别在意老师:

  竟然拿哥哥只是用来练手!而且跟体育老师的感情也完全没有铺垫啊!完全没有啊!明明之前还在给哥哥织围巾的对吧,下一秒就突然变成跟体育老师以结婚为目的交往了!什么鬼!

  7. Birken&三岛丸子君:

  毫无CP感,女生喜欢男生喜欢的没有原因,男生一开始百般不情愿,后来也没看出来多乐在其中。与其这样不如放着Birken让西高的人来吧真的...

  8. 男主:

  差点把他忘了 = =.. 被女会长告白,没有表示。被蜂矢告白,竟然就把当年女神说给自己的话「以结婚为目的从朋友做起」甩给蜂矢了一刚!真的很想问一下以结婚为目的如何做朋友?相亲吗?real不懂。中间也没有任何喜欢上蜂矢过程的交代,为了第十集有结尾强行求婚,没眼看。

  总之这部剧的起承转合我已经无力吐槽了,不知道大家打分这么高是怎么回事。在我看来他们恋爱故事的精彩程度比起我身边同学的还不如,这就是青春吗?那他们的青春还真是挺对不起的。

  以上。

  《对不起青春》观后感(四):今天看完最后三集有感,瞎写

  不知道是不是今天精神匮乏的原因,这几集并没有感到有多燃,但是很喜欢小基佬和他老爸的那场戏。感谢你努力的在我面前装成一个儿子,这是让我很泪目的地方,当然不排除小基佬的哭戏太强了这一点。 最后神保说的不是老师是纵火犯,而是纵火犯变成了老师,这句话很赞。 但今天看剧的我也并不能原谅这样一个当年毁了那么多人的一个纵火犯。即使后面很好,所以原谅是需要时间的吧。 所以看前几集的时候为什么自己没有意识到呢??? 妈妈和光妹实在是太可爱了。 相比你们的原谅,我更喜欢修女在台上逼问小平酱的话语。 修女和三木也很可爱啊。我截了好多三木的表情包~

  《对不起青春》观后感(五):笑意不绝,青春吐息

  一. "如果早点迷上日剧,是不是就可以有青春了!!!!!!!!!"——B站弹幕

  一般来说,我在给别人推荐《千年女优》的时候都会特意加一句:看之前千万别接触任何剧情介绍和剧透。唯独这样,第一次看这片才能享受到那种独特的的观影体验。所谓“亦真亦幻”、“虚实相生”,其实都是很容易就能戳破。而在我最近看的《对不起青春》中,一些细节也拥有相似的“千年女优式”特质。

  小如校长的声音有时可辨,有时不可辨,开始一平对婚外恋道德问题的视而不见等等。大到不知是死后灵还是精分出来的老妈,剧中人对女装男生的习以为常。创作者在大量夸张演出的细节中夹杂宫九式的“扭曲世界观”,在我们终于习惯忽视它们后又出人意料地“其实是骗你哒”进行解释,这部剧里有不少这种情况,而这让不习惯这种手法的观众有点失措。除了这些,世界观,复杂的群像人物关系、性格,十四年前的事件与当下的人犬牙交错,编剧忙着把这些在短短的三话里塞进观众的脑袋,可这时我连人名还没记全。逐渐变得富于青春色彩的剧情就在这种情况下开展了,伴着宫九式的叙诡超展开。这感觉有点,怎么说呢……乱乱的。

  不过,正是在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乱烘烘一片里,奠定了本剧的青春基调。谁没期待过那种乱糟糟的青春呢?而宫九笔下的青春,更是乱得有趣,乱得可爱,乱得让人忘记羡慕和惆怅,只是微笑地“怀念”这份不属于自己的回忆。虽说可能是一戳就破的幻觉,但沉浸其中的人没必要察觉到这点。

  二. 原平助的情况

  原平助的青春中断于十四年前,因为因为一个未赎的罪。十四年后,他按下“Play”键,启动了停滞的一切。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平助被塑造成一个有点无能,有点软弱,不大自信,立场总似不坚定,很是“不行”的角色。但是学生会长中井偏偏就喜欢上了这样的原平助;这可不是因为什么后宫男的天生吸引力。从不行变成帅气的情节出现在第二话,平助在班会上大喊“違う!”,之后以声势和说服力都非常强的语言震慑与感染了顽固的女生们和蜂矢老师,也扭转了中井对他的厌恶。平助也是剧中第一个展露出真实性情的角色,他的爆发背后有着对受冤屈二人的罪感与赎罪使命感的双重原因,只是此时观众还只知其一,没想到其二(这里也是本剧剧本里处处有体现的,陷阱选项掩饰真实答案的一例,就不展开说了)。中井自然是一无所知的,但平助在这段话中透出的使命般坚持打动了她。就是从这里开始平助才终于开始变得帅气了,包括他的神嘴炮,拼命给学生补习、恳求理事长回复青春祭的异常坚持;这些都是他没根治的青春病后遗症。

  像这样一把年纪还抓着青春尾巴不放的病友,不可能丝毫不受惩罚。虽然早早决定了公开原委就辞职,但毕竟十四年的教师生涯,与学生同甘共苦这么久,最终离开时一定是痛苦的。不过要是问他是否后悔选择了赎罪这条路,答案也一定是不。

  原平助的青春始于一个误会的甜蜜,被一场大火打断,过了这整整十四年,才终于从中彻底毕业了。可如果没有这十四年的赎罪,他的青春终究不完整。这时候就请微笑着说一句,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吧。

  三. 蜂矢理沙的情况

  甫出场一身黑衣的Black Tiger有多可怕,恋爱中的蜂矢丽莎就有多可爱。性格矛盾又统一的理沙,是宫九青春观的最佳诠释者。

  第一话有一个细节我初看时印象就很深。蜂矢老师来东高打完招呼以后走出办公室,平助追上去询问祐子情况的时候顺手拿了一本班级名册;而理沙说完话以后,不待平助解释,“刷”地抽走他手里的名册扬长而去,而平助老师只有愣愣地站在原地,无辜地眨着眼目送她远去……应该说,这也就是他们两个在一开始时所有互动的缩影。当然,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看出,如果我们的铁……啊抱歉,串场了。其实观众心知肚明,这俩人最后肯定在一起,早晚的事儿嘛。所以我们看到他们终于可以推着自行车,平和地聊天,就想,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会在一起的吧~

  但是。宫九就是宫九,他才不甘心让你们舒舒服服看一场正常恋爱剧。于是第四话我们迎来了自第一话以来最出乎意料的展开;就算思路再广,怕是也难料到结婚宣言这一出。

  这一转变不仅是情节的,也是人物的。在第四话前半还声明“(如果这就是恋爱)我一辈子都不会谈”的理沙,忽然开始相信直觉和命运而要结婚,人物形象骤变。从这一幕开始,蜂矢理沙的形象跳脱出来,成为宫九眼中青春的代言人。

  理沙这一转变最常见的解释就是,她仍然保有一颗少女心(青春之心)。还有我在前文提到过的,平助第一次展露内心的时候,她也在场;她也许有着和中井相似的,喜欢的理由(参考第七话理沙语:第一次看到他如此真实地表露出感情……感觉终于知道了他的心声,或者说是本能,或者说是两面性……我觉得这就是所谓喜欢)。然而,如此决绝而一生一次的commitment,显然又和中井的“喜欢”有所不同。当然,宫九表面上也是给出了一个很有他个人特色的理由:“如果不先喜欢上的话,是不知道喜欢的理由的。”如此不讲理,在喜欢之前不需要理由!Case Closed!

  影评《你的青春何时毕业》的作者则认为这是一种象征:蜂矢老师对偶然事件的绝对忠贞代表的是一种更积极、更有力量的,“生命的法则”。我对宫九创作意图的想法大致相同。《对不起青春》的世界里有太多被理想化的元素了,而其中最理想化的就是蜂矢理沙这个角色。她所代表的正是我们最为耳熟能详却也是最纯粹的青春定义:无可动摇的执念,一往无前的勇气。第九话平助在天台摊牌可谓是立于本剧人物塑造顶点的一幕;也感谢满岛光演出了最好的蜂矢理沙。多亏她优秀的演绎,习惯于搞笑剧氛围的观众才多少能感觉到此时理沙心中悔恨、愤怒、绝望交织起来心情的一部分。但就算如此仍然坚信着“我们是被命运的红线连在一起的”,能够说出“我们一起跨过这道坎把”,她所坚守的是什么呢,对平助的不牢靠的喜欢吗?我想,这不变的坚持不是基督的恩赐,而只是宫九理想中青春的美好所在。

  四. 青春没有重来,任性一些又如何?

  平助放的火是他青春的原罪。有趣的是,片中一再地在不同场景与情节回放教堂着火的一幕,尽管在具体叙事情境中这可能是多此一举。在一遍遍的重复中,一种完型崩坏发生了:观众渐渐淡化了对“罪”的认识。因此当一直期待的“认罪”和谴责终于到来时,我反倒有些惊讶和对其实非常正确的谴责的反感。这也是宫九式反转的又一例子(而不仅是情感代入主角的结果)。不过,我想说的还不是这个。

  现如今,大陆影视剧里的青春叙事渐趋一致,重复着相似的故事和同样的命题,于是青春这个词便在重复带来的“完型崩坏”中渐渐失却了其本来意义,成了人尽皆知却无缘得见的幽灵。何必非得伤痛,又何必怀念失去?宫九在结尾告诉平助,你青春的罪其实只是你自己的拟构,your past is just a story you keep telling yourself——但观众恰恰知道他确实是有罪的。这样的处理应当有“强行HE”、“强行反转”和“尽是不能理解的东西这就是青春啊”之外的意义: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青春无须“对不起”。它有笑有泪,有无限的色调,但只有笑容应该被记取,罪孽什么的无关紧要,因为青春的一切都理当被原谅。无关什么道德正确:这就是它该有的模样。

  宫藤官九郎用一个快门的时间,让我窥得了传说中华丽青春的一束微光。不过,便只这束微光,也为我投影出余音绕梁、良久回味的无限美好来。为了这个,十分、十分、十分地感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不起青春》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是连着看的,看完的时候已经是凌晨四点多。因为比较触动,决定再慢慢看一遍。而在二刷的过程中产生了这篇影评的一些想法。没有办法一气呵成,只能一段段地挤,再拼凑到四个部分里去。上次这么写长评还是12年写给十二国记的,写起来好累。但久违地,实在是想写点什么。

  写影评嘛,难免写着写着就自我感动起来了,最后可能有些肉麻;因为没按顺序写,有些地方会显得比较断裂。水平有限,将就着看吧。此外,推荐听一听OST(http://music.163.com/#/album?id=3076366),尤其是其中的《ごめんね青春!やったぜSchool Life》一轨,听了让我感慨“果然小号就是青春啊”还想到了当年《听到涛声》里青春的小号声……就酱啦,感谢您耐心的阅读。

  :如果不确定火是不是平助放的,可以再看一下第一话,49分11秒有烟花飞进教堂的镜头,我觉得是很直接的表示了。

  《对不起青春》观后感(六):致空虚的我的少女时代

  (最近爱死这样的标题了:《黑色的我的花朵》《康拉德的黑暗我的黑暗》。。。)

  追完一集,中了其中一段BGM的毒,马上去翻原声带,找到了《VOID》。追到一半,就恨不得给剧打六颗星,大声说:“真是太好看啦~啦~啦~”

  ===============

  “多亏老师您,这两天我们过得超级开心。我们今后,不管是考大学,还是找工作,走进社会后,即使遇不到一件顺心事,我们也可以昂首挺胸地说,高三的第二学期是最棒的时光。真心很感谢您。”

  最终回,成田代表班上同学,和老师说了这段话。追完剧后,这段话一直都忘不掉。不由得回忆起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少女时代到底是怎样的?究竟有没有可以昂首挺胸地说出来的最棒的时光?

  如果“初中—高中”时期算少女时代,那我的青春=VOID。

  没有颜值像锦户亮这么高的班主任,这都不要紧。最重要的是,所有少女时代的老师教给我的都是同一件事:学习最高。当时觉得理所当然,回忆起来,觉得好单调、无趣。唯一一位老师,我的回忆里,他和其他老师有一点不同,他唤起过我少女时期朦胧的梦想。

  中考冲刺期间,我几乎每天都要找一道数学题目去问数学老师。从前我以为这种拼命劲儿单纯是因为我想把数学学好。即便高中那会儿为了每天能见到暗恋的男生掐着时间上学,我估计也还没明白初中对数学突然的热爱算怎么回事儿。再后来,发现自己一直记得那位老师的名字,留着他在几何课上让我们用圆规画的星星(同一张纸上,他还要求大家写“红星照我迎中考。。。),记得他的高个子和灿烂的笑容,我才开始觉得,当时的自己不可能没有带着一点少女心思,即便今天,老师也是我理想型之一啊:阳光、健康。不过反射弧太长了,这位老师的存在,也没能改变我的青春是空虚的这个事实。

  没有难忘的集体活动,没有热血的记忆。当时的集体活动大多带给我的只有焦虑。每天的早操都是一天中最讨厌的时候,高中女生总得跟别的女生一起,一起上下楼,一起上厕所,这些在当时也算烦恼。初中三年有固定的伴儿。所以早操、运动会、暑期兴趣小组、班级元旦活动都比较容易地度过了。高中焦虑过,三年就换了三个伴儿,有分班的原因也有吵架的原因。

  从小到大,我所在的班级都是以小圈子为单位活动的,常常是2个人最要好,3、5个人经常一起玩。即便是集体活动也没有全班齐心协力,像日剧那样热血的集体我没遇上。可能是人以群分,我本身就是冷淡体质。

  所以我记忆里的集体行动是这些:运动会上,我没法大声喊“加油”,很多参加项目的同学我都不熟;高中做早操,对同班同学没印象,只记得那会儿做早操总有机会碰到暗恋的男生;暑期兴趣小组,我参加了一个物理班,集体的回忆还是零,就记得结束那天,老师带大家去操场发射了自己做的火箭模型,我的模型降落偏了,最后我都没找到它;班级的元旦活动,都有些什么节目,记不住了记不住,唯一让我难忘的是活动开始前,班上一个同学很有创意的,用一小瓶汽油在水泥地板上写了字,然后点着,蛮酷的。

  少女时代的朋友,那些伴儿,26岁还在联系的就剩4个了,其中两个是发小。也就是说,整个少女时代留给我的只有两个朋友。。。

  关于同学和朋友,一起的壮举没有也罢,到有一些想拿橡皮擦掉的不美好的回忆。

  初中时年少无知,爱起哄。和初中的同桌吵架,老师不得不给我俩调位置,那次我在日记里还写了“高中一定要去别的学校”之类的狠话。和这个同桌后来一直没怎么说过话。另一次是高中,我和一个发小吵架,当着辅导老师和另一个发小的面,我说了伤害她的话,她也特别狠地骂了我。当天回家后,我哭惨了,第二天就发烧了。高一暑假吵架,一直到我大二的时候,和她才和好(两个金牛座)。

  少女时代留给我的一些阴影却影响我直到现在。说阴影也可能严重了,但绝对影响过我的性格和观念。

  初中时借读在别人的子弟学校,我总觉得自己是第三类人。不是工人子弟,也不是农村借读生,是非子弟非农村借读生的另一种借读生(父母离开农村工作很久了,但我们也不是子弟)——第三类人。后来,进入任何环境,我都害怕身份界定。我怕有人问你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我也不喜欢被问你是哪里人。好想有人问我我是谁,而不是问我是哪一类人。直到去年开始,独立起来,理性起来,我才能坦然地回答这些我讨厌过的问题。

  中学时,一直没有多余零花钱。课外书非常少,借过同学的《哈利·波特》(1-4),没见过几本课外书,因为这几本书,我那几个月竟然特别开心。还记得人民文学这套书内文纸张是淡绿色的,同学还在每本书扉页上贴了小贴纸,精致,质量很好的贴纸(现在看到漂亮的进口贴纸,25块钱一张,我也舍不得买)。我自己周末很快就读完了,因为太好看,我想着自己读完了,弟弟也有空读。可是对门那个女孩也来借,她看得特别慢,几个月后那个同学问我要书,我才管对门要了回来。

  当时啥也不懂,只记得一种很窘的感觉。后来我没再借过她的书,现在我也几乎不借别人的书。想读什么,宁愿自己买。别人借我的书,过多久不还我也不愿意提。

  我家有我和弟弟两个(同学中好多是独生子女),妈妈也很节约。整个少女时代我的衣服特别少。初中三年,穿校服的日子最多。高中就糟糕了,衣服少,还不是我特别喜欢的款式和颜色。后来自己赚钱了,我可以不讲究吃,穿却一定要穿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好质量(对少女时代没衣服穿耿耿于怀+金牛座体质)。

  我的这段青春,最让我失望的是我太安分,四平八稳。学习好、纪律好,就是没有个性。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前。

  看这部剧的时候,笑个不停,也想了很多。想了很多如果。

  如果我有一个像小平这样热血的老师,告诉我青春不只是学习。告诉我什么是人,什么时青春时的爱,告诉我……

  如果我们的集体活动像剧里的校园祭那样,是全班一起努力的……

  如果我有零花钱买杂志、课外书、CD,如果我打开了眼界,我会不会很早就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会不会过得更充实?

  如果我不安分,哪怕我有什么古怪的癖好,我是不是会经历得更多,少女时代会不会有更多回忆,我的性格是不是会更丰富。

  如果我向我暗恋的人表白过,如果我试着早恋,如果我读过很多言情小说,我是不是能更懂得怎么说“喜欢你,最喜欢你了”。

  ……

  没有如果,我的少女时代已经结束了。

  如果有一档《对不起青春》节目,我一定要打电话和年轻的自己说“对不起”,什么都没能给你。

  如果还可以按心态来判定青春,我该庆幸,我的第二次青春“仿佛自23岁开始”,自我学会做自己开始。

  好日剧,让我回忆起了那么多好的、坏的。

  阿里嘎多!红豆泥阿里嘎多!

  《对不起青春》观后感(七):青春忏悔书

  一部作品的成果同票房与收视率并不是永远挂钩的。

  《肖申克的救赎》当年经历惨淡的票房,却倚靠租借dvd的时代获得了一个时代的好口碑。《对不起青春》在某种意义上同理,收视率可谓秋季日剧中最不堪的几部之一,却在日网和中文日剧圈子里获得了交口称赞。

  人总会挑对自己有利的记忆来美化。

  念男校的宫九把自己理想中的高中写了出来,没有校园暴力,升学压力,没有明枪暗箭。柏拉图一般的设定唯有一个矛盾的对焦点,那场二十年前的火灾。

  因为这场火灾,两所学校开始交恶,两个家庭的命运也由此改变。

  这部作品的有趣在于充斥了偶然性。诚然,人生是由无数的必然构成的,你的家庭,你的父母,你的性别与面容。而无数的偶然性依旧存在,偶然之于我们就如同彗星之于行星,无可避免,无时不在。当年的那场火灾是偶然,原老师与蜂矢老师在电车上的命运之吊环是偶然,各种偶然造就了各种神转折与神剧情,只能一边服气的感慨宫九的剧本太厉害一边老老实实的看下去。

  另一方面这种理想国一般的描写从各种意义勾起我们的集体回忆。谁不想回到高中?有看似凶狠但实际很可爱的老师,有会叫你去打饭接水一起上厕所的邻桌,有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有为了一个单纯的梦想傻傻奋斗的理由。这部作品的理想化就在于,当我们在太多的日本影视剧里习惯了校园暴力等社会问题的存在,这部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里却满溢着人文主义情怀。性别认知障碍的少年被同龄人、老师都温柔的接纳,发现最初反映强烈的父亲都原意去阅读百十来本相关书籍甚至穿上女装,去感受去试图理解儿子的内心。在现实的校园里,哪怕只是性格有些羞涩都容易被大群体所排斥所忽视,在这所虚构的圣俊高中里,全无踪影。

  对不起呢青春。

  为什么要道歉?为了当年没说的话,错过的人,做错的事,还是那段消失的岁月?美国与日本的高中文化都被渲染的无比浓烈,每当此时我都会百感交集。回想自己的高中岁月也有过社运也有过文化祭,但总觉得却了些什么。那失去的究竟是什么?离开高中快四年,我却依旧想不明白。唯一明白的是,与当年的朋友再聊起那段年月,有些以为永远不会忘记的东西却轻而易举的在记忆中消失了。前几日和友人A聊起高中的话题,我俩绞尽脑汁想了半宿,也想不出来高中的体育老师究竟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模样。

  对不起呢青春。

  十几岁的我从未想过二十多岁的自己会变成这样一个无趣而无聊的大人。可生命有的时候就是这样。我们不断的在彼此生命中交错,有的人会再度重逢而有的人就此别过,我们也曾矫情的高唱青春不死,带着各种偶尔与必然交织而成的伤痛,一步步走向成熟。

  在这部剧的最后,背负了十五年心理包袱的原老师在学园祭领奖台上面对所有人说出了自己经历的真相,虽然如预想一样又被反转,但那段独白真的很感人。恶意总是比善意更容易传播更让人印象深刻,但善的存在会让我们永不在黑暗中失去自己的方向。从青春中毕业吧,尔后再永怀一颗赤子之心,永远年轻的活下去。

  十多年前那部蓝色大门的独白里,有这么一段我久久不能忘怀,每个夏天都会伴着蝉鸣重新听上几遍。电影的记忆早已磨灭,这段话却一直萦绕在耳边:

  在人生的河流,有一个渡口,即使你已经驶离它很久很远,你仍然会随时想回到这个渡口看望,去留连

  探望它的风光和气味,这个渡口,就叫做,青春。

  所以有人才会说,青春是不死的,它只是一直藏在记忆里的蓝色大门内,随时等待我们翻箱倒柜重温它,

  也重新去解读它给我们的迅息,然而,你真的很清楚记得自己是在哪一个夏天成熟,变成大人的吗?

  那么我相信那个夏天,肯定有很多冲突,困惑,有甜蜜,有爱,更有许多不知所措,只不过这一切,

  你现在全部都弄懂了吗?

  《对不起青春》观后感(八):謝謝你,青春!

  #劇# 2014《對不起青春!》《ごめんね青春!》8.5/10

  英劇有四兩撥千斤的輕重感,美劇在高度娛樂化的不忘揭露人性,韓劇是精美包裝盒裡面放著眼花繚亂但材料永遠不變的泡菜,那麼日劇就是這些的綜合體,有時候混得好有時候混得爛,但總有一款合適妳!

  上一次看日劇都已經是木村托腮雄霸日本無敵手的時候,看了幾十部之後突然就膩了,十幾年沒有興趣再去看,但無意中看到《對不起青春》的截圖,台詞簡直就是“燃”,燒心的想看,果然熱血青春劇是千古不變的好柴!

  呱噪之極的校園片,故事設定極其不合常理,人物都是神經病:相鄰的佛教男校要和基督教女校合併,火星撞地球的各種笑料,學生角色單一符號化,好色的寺廟主持老爸和擔心家人死了還化身觀音待在家裡的老媽,男女豬腳性格大調換(不過這倒是挺符合日本年輕一代的性別模糊化),但混起來一鍋粥就是好看啊,就是催淚啊,就是神經質的擦完眼淚又要擦笑噴出來的鼻涕啊!

  每一集神經病人瘋狂互虐後,就會安安靜靜坐在黑板前等吃藥,人生的大道理夾著粉筆灰直接了當送進眼睛,真是搓一搓又是一眼淚:青春的疑惑和覺悟,愛情的喜悅和折磨,自身性向的選擇,無條件包容的友情,所有這麼多青春的乾柴烈火,燃燒的不僅僅是歲月,還真的把學校教堂都付之一炬啊!絕對神經病設定啊!

  大團圓結局,男豬腳終於贖清死拉著青春尾巴不放的罪孽,從青春畢業,正能量爆棚的喜劇,一邊罵編劇玩弄感情一邊不禁回憶:很慶幸我的高中大學都沒有被釘死在書桌前,磕磕碰碰帶著熱血迷惑在一條條岔路裸奔,醜事樂事都一籮籮,但是沒有後悔,哪一步都是自己的選擇,所以啊,對著曾經的自己,我可以呱噪地大叫:“SB,謝謝你啊!沒有讓我對不起青春!真~的~謝~謝~你啊!”

  《对不起青春》观后感(九):我不是日本人。我没有青春。

  我不是日本人。我没有青春。

  【青春是从神明那里借来的宝贵时间,快乐也好,严肃也好,恐怖也好,总有一天都要归还。一把年纪还紧抓着青春的尾巴,可是会付很贵的拖欠款哦。】

  对不起。我还是不争气的被感动了。原本笑得好好地,只是看着看着,忍不住地要哽咽。

  谁不曾年少,说起来只怕也道不尽。可有时候,偷偷回头望一眼,又不记得该如何开始。所以,那个叫原平助的傻男生宁愿选择留在原地,是赎罪?是缅怀?是等待?再匆匆,十四年。大概,“青春祭”是一个契机。怎么说这高三班的孩子们都活力四射,又聪明可人。他们遇到原平助老师,不一会儿就点燃了青春的烟火,燃烧,绽放,在这最后一学期,留下不悔的记忆。

  蜂矢老师呢?

  没有她,原老师的故事会不会又要等待十四年?

  会的。我想,会的。蜂矢理沙,这样明媚又彪悍的女子,是要来鞭策原平助这种忧郁内向磨叽男。但是,偶尔闪过的画面,告诉我,她的内心其实很细腻。她相信电车心形铁环的命中注定,为了这个缘分,她可以奋不顾身。她还相信眼前这个傻傻的木讷男生总会有燃烧小宇宙的时候,为此,她愿意等待。她也相信姐姐会原谅,平助君会振作,而我知道,她是一个善良的女孩子,终会有她自己的福气。

  还有很多好玩的人儿。

  比如别在意老师,观音妈妈,一平君,修女校长,DJ校长,以及高三班的那群孩子们。

  总舍不得要和你们道别。谢谢你们的青春。

  而我的呢?

  《对不起青春》观后感(十):青春是不能全部理解的

  日剧《对不起青春》的故事发生在静冈县三岛市的两所高中。三女,严肃的基督教女校;东高,散漫的佛教男校。因为搞合并,男校女校这两个容器连通了,像水一样清、功课佳的女生,和像油一样浑、成绩烂的男生,搅在了一起。本来合不来,可人并不真的像自己标榜的那样,人喜欢口是心非,而且人的性质最不稳定了,今天这样想,明天就全盘推翻,在人类中,水与油是能打破立场融合在一起的,两校师生就此发生了一些故事。

  男主角是毕业于东高、现在回到东高教书的平助老师。三岛市有一个历史悠久的迷你电台节目,从平助读书时代直到现在,两校学生每当有说不出口的话,就打电话去节目倾诉,他们经常自以为做得秘密,可身边的熟人都在听。这是一个低调但遍地红的节目,在剧中增添了许多笑料。电台节目的名字和剧名一致:“对不起青春”。“对不起”是一个关键词。平助老师有个秘密,从他的高三时期距今埋藏了14年。当年他没有勇气承担错误,没能说出“对不起”,身边很多人的人生轨迹也因此改变。如今他一边帮助现在的高三生,一边去了结自己念高三时的那桩旧案。

  以平助老师为代表,多才多艺的金牌剧作家宫藤官九郎在《对不起青春》中描写了这样一类人,他们因为没有对青春时期至关重要的事情进行一次正式道歉,从此之后,一直徘徊在那件事情的周围。不单是他们,在事件中被伤害的人也好,被伤害后再去伤害别人的人也好,统统像卫星一样围绕着这个事件,等待和它做一次和解。而在和解之前,他们始终不肯忘记此事,14年来不能放下,这样一来,即使是犯下错误的人,也显出了正直品格。

  《对不起青春》的故事设定是搞笑的,然而它的内核是严肃正直的——关于友情、爱情以及诚实,所以才能让人们笑着笑着,感动地哭了。许多日剧都能给我们的一些搞笑片做榜样,那就是,无论创作者多么需要写出让观众前仰后合的笑话,都绝对不应该抛弃严肃正派和有品格的东西,它们使一部作品真正能赢得观众的尊重。否则只能赢得笑,笑又不值钱。

  宫藤官九郎除了立身于此外,对于青春气息的把握非常准确。

  怀旧与青春的题材拍不烂。《对不起青春》播出到最后两集时,中国的银幕上也在放映张一白的电影《匆匆那年》,往前追溯,还有赵薇的《致我们终将消失的青春》、高晓松的《同桌的你》。这些影片,或是唱着当年的流行歌曲,或是祭出当年的白衬衫,使用着当年的锅碗瓢盆做道具。通过描述和我们的青春相重叠的事件,唤起我们对青春的感情,那样做好像是“物理性”的工作。《对不起青春》使出了“化学”手段。

  剧中类似男校女校合并、烧毁学校礼堂、扮演三岛市吉祥物等等情节,不是每个年轻人都会经历的事情。我们的家里也完全不像平助老师的家那样,住着一个二次元的萌嫂子,更别提一个死后化身观世音菩萨的妈妈。宫藤官九郎通过一种化学手段,把情绪调配出和青春时期一致的浓度,当浓度达到了,不管他设定的故事背景有多么脱离现实,你都会胸口一紧,

  感到这股情绪和自己年轻时候的胸膛里迸发的感情是一样的,心想:啊,这就是永远难忘的青春,真感人!

  当然剧中也有很贴合现实的情节,编剧和导演处理起来更是拿手。比如女生中井转校,她不喜欢哭哭啼啼地处理事情,喜欢板起脸强撑——有一类少女是这样的——转学那天,她只和一个知道内情的朋友道了别,爸爸就开车载她走了。但是,突然在前方天桥上,她的同学们出现了,拉起巨大的横幅送别她,还大声喊:加油,加油,中井。中井也从车窗里钻出头来,拼命挥手。这一段,我的好几个朋友都看哭了,被年轻人才有的告别之情打动了。

  引人入胜的还有每集都有的对青春进行的阐述。我最喜欢的是平助老师说的这句话,它和这部剧正派、搞笑及任性的气质相符合:“青春是不能全部理解的。如果不能理解的话,忘记就好,长大以后回想起来,全是不能理解的事,这就是青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