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毛姆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毛姆传》读后感10篇

2018-02-05 21: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毛姆传》读后感10篇

  《毛姆传》是一本由[英]塞琳娜· 黑斯廷斯著作,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毛姆传》读后感(一):一个伟大的讲故事的人

  一本传记能让人手不释卷地读下去,让人忍不住感慨,忍不住想与人分享,忍不住惊叹,就应该算是一本好看的书。

  其实读一本书,开头很重要。豆瓣读书上还列举了一些著名的开头,比如《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头。

  这本书虽然依传记惯例采用按时间顺序的记述方式,却巧妙地从毛姆接受的一次采访说起。1955年,毛姆81岁,一家报纸在采访他时问他是否愿意出一本传记,他说,不,不愿意。“我的生活注定乏味,我可不想跟乏味联系到一块儿。”前半句是假话,因为乏味绝无可能;后半句则是实情。

  毛姆一生自己的私密生活保护得非常好,可他一去世,就有多本传记问世。其实人们更多关注的正是他小心翼翼遮掩的痛苦的私密生活。

  这本传记的宣传语只有一句:”如果有人能将毛姆的一生写出来,那将比他的小说精彩一百倍。“

  毛姆的一生,确实比他任何故事的主人公都要来得传奇

  他的侄子说,毛姆活得值,去过所有的地方,见过所有的人,吃过所有的东西。他活了92岁,他的书畅销全世界,即使不是最伟大的作家,也是最富有的作家。他的富有使他享受法国阳光海岸的别墅,结交名人,周游世界。他是个生前掩饰得很好的同性恋,有一个在一起三十年的情人,还有另一个情人陪伴他终了。

  他医学院毕业却从未做过医生除了战争中做志愿者时用到过。他是最好的短篇小说家,是剧作家。战争中还两次充当英国被派驻到海外的间谍。

  那些英、法、美艺术耳熟能详名字出现在他的生活里,还包括邱吉尔、罗斯福夫人等这样的大人物,看他的传记,让人感叹他所经历的故事所结交的朋友,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的传记本身也是一部西方文艺史。

  对很多人来说,毛姆等同于大英帝国,就是英国绅士的象征。因此人们以为他一定出身世代望族,其实他的爵士称号是他自己通过努力才赢得的。

  毛姆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英国律师家庭。当时法国为了增加兵源,规定凡是在法国出生的外国人都自动获得法国国籍,这样将来到年龄就可以被征兵。为了避免被强迫加入法国国籍,他出生在英国使馆的产房里,因为那里算是英国领土。

  毛姆的幼年是一生中最美好时光。三个哥哥被送回英国读书,他就是被母亲宠溺的独子。然而八岁那年,母亲又生下一个男孩,但孩子第二天就死了。一个星期后,母亲也死了。母亲给毛姆留下了一张珍贵照片。“她意识到自己快要死了,孩子们将很快失去母亲。怀着八个月身孕且病入膏肓的她用尽全力在黑裙子外面套上她最喜欢白色锦缎晚礼服,悄悄出门拍了张照片,想让儿子永远记住母亲的样子。”毛姆一辈子都把母亲最后的那张照片摆在床头

  两年后,他那像陌生人般的已被丧妻之痛击垮了的父亲也过世了。

  成了孤儿的毛姆在法国保姆的陪伴下被送到英国叔叔家,叔叔说:他们雇不起保姆。保姆第二天就离去了。叔叔婶婶自己没有子女,没有与孩子打交道的经验,叔叔是个自私狭隘的牧师,婶婶是个严肃刻板的德国女人,现在再也没有人把他当做宝贝了。

  回顾在英国的童年生活,是彻头彻尾的凄凉感。“小时候得到的爱太少,以至于后来被爱都会令他感到尴尬。”

  他从性格开朗变得离群谨慎。能给他带来温暖的是那些女佣人,她们照顾他给他讲故事。越是不快乐时候就越需要故事,这种瘾伴随了他的一生。

  毛姆有口吃的毛病,这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耻辱。他还遗传了父母的小个子,这也让他苦恼,“身高五英尺七英寸(1米70)和身高六英尺二英寸(1 米88)的人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

  所谓幸与不幸,真的要从两方面来看。也许正是童年这些不幸的经历使他聪慧、敏感、多思、善于观察,才造就了作家毛姆。

  这又是一个从医生转行的作家,虽然他没有真正做过一天医生。

  毛姆务实,在没有能靠写作养活自己之前,总得有一门职业。他在圣托马斯医学院攻读了五年,并取得了行医资格。也正是在医院实习期间,使他得以有机会观察、了解伦敦贫苦人的生活,并出版了第一本书。

  那个时代的英国,同性恋还是违法的。王尔德被判有罪服了两年劳役,应该是毛姆一生中永远也抹不掉的阴影

  “ 我是四分之一正常,四分之三同性恋。不过我尽力想说服自己是四分之三正常,四分之一同性恋。那是我最大的错误。”

  也许是因为想竭力证明自己四分之三正常,也许是为了给私生女一个合法身份,也许更因为他恪守绅士的游戏规则,当一个女人因他而离婚后,他只能娶她。

  结婚还可以更好地保护他的同性恋身份。结婚就可以有一个家,因为他不愿被性以及和性相关的事烦扰。

  这个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个灾难,因为情人与妻子并存。在伦敦时他们是上流社会里的一对令人羡慕夫妻,但在法国别墅、或是每年的出国旅行,都是小哈以秘书的身份陪同。

  quot;如果她没有爱上他,他们的婚姻或许能维持下去”。正因为她爱他,她才不顾一切地想要看到任何形式情感流露,而正是这点爱最终毁掉了婚姻。

  离婚后,毛姆盼着前妻再婚,可是他还是无奈地支付了三十多年的赡养费。他越来越恨前妻,在90岁写的《回顾》一书里毫不留情批评前妻,没料到却因此冒犯了英国绅士的行为准则。当他出现在伦敦的加里克俱乐部酒吧时,“所有人立刻不说话了。几秒钟后,几名会员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毛姆被击垮了。从此,像王尔德一样,他再也没有回过英国。

  毛姆一辈子都是个非同寻常勤奋的作家。

  即使周游世界时,即使他的法国别墅宾客盈门、夜夜笙歌时,即使到了八十多岁,他也极其自律地按自己的节奏写作。

  “事实是,写作跟喜欢喝酒一样,是个很容易养成却如恶魔般难以制服的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写作,他别无选择

  毛姆对金钱极为在意,年轻时金钱上的窘迫使得他更了解金钱能够带来的自由,生活上的自由,写作上的自由。使他可以捐助他的母校,可以设立毛姆文学奖,可以出资建立国家大剧院。

  可也正是金钱,使得他晚年陷入几乎无法自拔的痛苦之中。他确信家人背叛贪婪小人,向唯一的女儿开战,试图剥夺女儿的继承权而把财产留给他年轻的秘书情人。这使他陷入了一场充满了丑闻、八卦和伪善的闹剧之中。

  到了九十岁,他的兄弟们都已过世,他的许多老朋友也已经过世。他已经做好了面对死亡的准备

  “我就像一个在战时码头等船的乘客,不知道船会哪一天开,但我已经做好了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可以立即上船。”

  传记的最后一句这样评价毛姆:一个伟大的讲故事的人。

  《毛姆传》读后感(二):一个作女是怎样逼疯大作家的

  萨默塞特·毛姆作为一个伟大的会讲故事的人,一辈子著作等身,享誉全球,他的风流韵事和他的作品一样丰富多彩。“我几乎不停地恋爱,从15岁到50岁。”他与男人和女人都有过感情纠葛。

  感情经历丰富的毛姆,最终在40岁出头时栽在一个女人手上,被迫走进婚姻结果这成了他这辈子最漫长、最悲惨、最具毁灭性的关系他的妻子西里尔是一个漂亮又爱出风头的女人,这样心高气傲的女人显然没办法踏实实地生活,她的两次婚姻都成了悲剧,前夫和毛姆在离婚后都对她恶语相向。而她还险些像她母亲操纵她一样,试图摆布女儿走上她曾经追求道路,幸好失败了。就是这样一个女人,让毛姆在近九十岁高龄时,还撰文谩骂。和前任分手后不恶语相向之所以被称作美德,是因为确实挺难做到。

  1

  1913年,在向心爱的女演员苏·琼斯求婚未果后,40岁的毛姆备受打击。这是他一生最爱的女人,甚至多年以后提起此事,他还是充满后悔。除了把精力投入工作,他很快陷入了一段新感情。这年秋天,在邻居家的聚会上,他结识了西里尔·韦尔康太太。毛姆当晚表现得很风趣。大家准备出发去戏院时,西里尔向他抛来了橄榄枝:“真希望我们不要去看戏了。我想听你说一整晚。”

  两人很快开始同居过上了小日子,毛姆也很欣赏她的欢乐活力,乐于炫耀她本能的时髦,毛姆的身份和地位也让西里尔很有面子圈子里的人都知道西里尔是毛姆的情人,但毛姆觉得这不过是成年人间的风流韵事。哪怕西里尔对他说“她疯狂地爱着他”,他也只以哈哈大笑带过。

  因为这时,西里尔还没有离婚。和一个已婚妇女风流快活是一码事儿,认真谈起感情又是另一码事儿了。

  西里尔比毛姆小五岁,父亲是个了不起商人,但热衷慈善和宗教,弄得家里入不敷出。不知道西里尔母亲具体是怎样的人,但显然西里尔后来的工于心计很大程度上遗传自她的母亲。因为丈夫无法满足妻子对生活水准越来越高的要求,务实的妻子寄希望于让女儿多参加社交聚会,嫁个金龟婿。她最终锁定的目标是一个中年的美国人亨利·韦尔康,这是一个美国的制药大亨,彻底改变西药的药片最早就是他家公司生产的。当得知韦尔康去苏丹考察时,这个妈妈怂恿女儿直接追了过去。于是1901年,西里尔成了韦尔康太太。

  韦尔康以为自己找到了理想的妻子——高尚、温顺、忘我,其实他大错特错了。西里尔热衷物质享受,她理想的婚姻是能过上奢华生活、举办首都最优雅的社交聚会、定期去欧洲大陆最时髦的地方度假,但很快她就对此不抱幻想了。

  丈夫虽然有钱,但婚后第一个家是租来的房子,往来的客人大多是白发苍苍教授,参加的活动都要听取冗长科学报告,所谓的旅行大多是在不为人知的地方游荡,寻找各种医疗器械和制品,路况糟糕,也只能住简陋的小旅馆。更重要的是,人到中年的韦尔康在性上面也没办法吸引21岁的年轻妻子。尽管俩人有了一个孩子,但争吵从来没停止过。作为一个年轻姑娘,西里尔还有资本任性一回。到1909年,丈夫找到妻子疑似通奸的把柄,麻利地和妻子办了分居手续,并从此拒绝再提起妻子。

  分居后的西里尔则纵情享受自由,靠着丈夫提供的高昂生活费,她纵容起自己奢华的品位,成为一个渴望走在时尚最前沿的女人。虽然还没正式离婚,她还是陷入一段段激情恋爱,也不乏有钱人追求她、资助她。当等她到了三十五六岁,成为“一个刚过最好时光的名媛”时,她开始焦虑了。丈夫随时可以正式提出离婚,但又没有一个富有的情人提出要娶她。人近中年,她又希望获得受人尊敬的地位和一大笔可以支配的收入

  这时候,毛姆出现了。他富有、时髦、单身,是“伦敦最迷人的男人”。西里尔好像看到了未来主动出击。

  2

  毛姆一开始也觉得西里尔有趣、有魅力短暂轻松、无牵挂恋情显然有助于他疗养之前的情伤。当西里尔开始步步紧逼,尤其是提出想给毛姆生个孩子时,毛姆真正吓了一跳。随后西里尔一次意外怀孕、流产,让毛姆感到庆幸的同时,更意识到这段感情不会有真正的未来,他必须尽快脱身。

  西里尔本来就是毛姆感情的暂时过度,她对毛姆来说根本就不可能有女演员苏·琼斯那样的魅力。何况,这时候毛姆又喜欢上另一个男人——帅气的杰拉德·哈克斯顿。这个男人未来数十年都会以秘书的身份跟随在毛姆身边。毛姆完全被这个年轻人迷住了,这让他对西里尔更加没有感觉了。

  毛姆呆在西里尔身边的时间越来越少,但他发现,即便躲到国外,西里尔也能很快追来。俩人交往不到一年时,西里尔又怀孕了,这次她铁了心要把孩子生下来。毛姆确信自己中了圈套,愤怒、惊愕,但又无计可施

  1915年5月,西里尔在意大利给毛姆生下了女儿丽莎,此时西里尔仍然没有离婚。分居后,韦尔康从未原谅过这位妻子,只要他在场,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提起妻子的名字。妻子的信件他也不看,都由律师处理。这些信的内容也主要是要钱,或者对儿子的健康表示担忧。丈夫韦尔康对西里尔的怨恨与日俱增,当得知毛姆和西里尔搅在一起的时候,他觉得这是个离婚的好时机。他要是高调离婚,西里尔会被认为是过错方,为此他开始搜集证据

  西里尔当然不在意名义受损,她已经傍上毛姆这棵大树。但这消息对毛姆来说却是毁灭性的,如果西里尔真离婚了,他要是不娶她,也很不光彩,但毛姆从来没想过要娶她。为了逼婚,西里尔干脆自导自演了一场自杀闹剧,结果毛姆依然不愿做最后的承诺

  律师建议毛姆花钱摆脱西里尔。在律师眼里,她就是一个拜金女,一个日渐衰老不择手段谋取钱财的女人,“娶她你就是傻子。”但让毛姆觉得尴尬的是,西里尔意识到他的同性恋倾向,这正是他不愿意公诸于世的。他知道,这个女人冷酷无情,随时会拿一些证据勒索他。毛姆不愿意娶她,但“不娶她我会后悔一辈子的。”

  这期间,毛姆大部分时间都在世界各地转悠,一部分自然也是为了躲避西里尔。离婚判决书下来,西里尔只能面对毛姆,让他履行诺言。而毛姆最不愿意见到的人就是她。一通争吵过后,毛姆勉强答应她,自己结束为时几个月的热带环游后,俩人就结婚。

  等毛姆不得不再面对西里尔时,他对婚姻的厌恶已经到了极点。1917年5月26日下午,俩人结了婚。毛姆实在太厌恶他的新娘了,都懒得看他一眼。婚后他的给妻子的信中还写道,“我娶你不是因为我爱你,这一点,你再清楚不过了。”

  3

  婚后没俩月,毛姆就接了英国政府的间谍任务跑到国外去了。等到一家人再见面,相处得还比较友好。“不知道将来会怎样”毛姆说,“只能抱着最好的希望,顺其自然吧。”在公共场合,毛姆夫妇看似相处甚欢,但私下里俩人的关系简直是矛盾重重。

  西里尔并非完全没有优点。她活力十足,这让毛姆十分欣赏。她也很有时尚品味,毛姆很重视她在戏剧服装和布景上的建议。毛姆戏剧演出后,都是西里尔安排演职人员聚会。但俩人生活中几乎没有共同点。西里尔虽然离了婚、长了年纪,但她和韦尔康相处时的那些毛病,到现在一个也没改。

  毛姆害羞、沉默寡言、高度自律,回避任何形式的感情流露。相较之下,西里尔容易激动、情绪起伏不定、自我放纵,喜欢大吵大闹,尤其在睡觉前。

  西里尔热爱交际,一掷千金,喜欢参加派对,不愿意一个人待着,不顾及毛姆有时渴望安静和独处的想法。她不明白写作对毛姆有多么重要,也意识不到丈夫工作完一天有多累。有时候毛姆写了一天累得要死,还要忍受妻子请来的客人闹哄哄的玩到凌晨。

  西里尔对装饰设计拥有非凡的眼光,喜欢给家里添置漂亮东西,花大笔钱买新衣服。她聊起这两个话题一聊就是几个小时。“你不跟我谈别的,只谈裙子和家具,”有一次毛姆发怒了,“你知道我有多么讨厌这两个话题吗!”

  西里尔喜欢时髦轻浮的人,丈夫的很多老朋友让她感觉不自在。她不能也不愿意一个人待着,不读书,也不打牌,对传统女工也没兴趣。,毛姆想找点事儿让她的生活忙碌起来,也被她固执地拒绝了。

  动不动就吵架,没完没了的责备,每年询问和考验毛姆是否对自己还有感觉。她发现丈夫在性上也越来越难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了。毛姆是她认识的最好的情人,但她早就不吸引毛姆了。毛姆对朋友说,妻子对性的要求”贪得无厌、令人无法忍受”,跟她上床时不得不充分调动想象力。“我们结婚时,我43岁,你也不那么年轻了,”他冷酷地提醒她,“你不可能忘了我们是在怎样的情形下结的婚。在那种情形下,你得到了丈夫的恭敬、关心、仁慈和感情,你应该知足了,但你真的别奢望激情的爱。”

  西里尔怨恨丈夫经常自己出国旅行,她想跟丈夫一起旅行。但毛姆认为,她所谓的旅行不过是从一个豪华酒店搬到另一个豪华酒店。而毛姆和她的前夫韦尔康一样,都是带着特定的目的去旅行,去寻找灵感,且经常让自己置身危险、简陋的环境中。“和你在一起,我什么也得不到。”

  丈夫的冷漠让西里尔痛苦极了,她越是想激起丈夫的反应,丈夫越是向后缩。她大吵大闹,动不动就发脾气,弄得毛姆都不愿意回家。“你知道这辈子从来没有人对我说过你对我说的那些话吗?没有人像你这样抱怨过我,唠叨过我,骚扰过我。你怎么还能盼望我对你有感情呢?你让我觉得可怕。你想一想吧,在46岁年纪,一个强壮健康的男人,常常得去喝杯鸡尾酒才能面对你。”

  4

  西里尔也知道,丈夫在和杰拉德·哈克斯顿相好着,这更让她嫉妒。两人争吵过于频繁,在毛姆看来婚姻已经名存实亡。她时髦轻佻的世界不属于他,她咄咄逼人的占有欲令他反感。妻子残存的几丝年轻时的美貌他曾经欣赏过,但四十好几的西里尔尽管重视保养,但早已不复当年容貌。所有人都知道毛姆夫妻的关系紧张到即将破裂的地步。

  西里尔开始售卖家具,还做起装饰房间、公寓的设计生意。毛姆对她唯利是图的商人嘴脸更是厌烦,当得知陪伴自己二十多年的书桌被妻子卖掉,他表面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其实心里最终决定结束这场婚姻。

  西里尔做生意被评价“很狡猾”、“不老实”,在同行间名声不怎么样。一次西里尔哭着说,毛姆送她的中国金镶玉项链被偷了。她向保险公司索赔。几个月后,保险公司的员工发现她的项链在一家珠宝店出售,店员证实是西里尔卖给他们的。幸好退还赔款后,保险公司答应不再追查此事。这件事儿让毛姆看出妻子是一个缺乏诚信的人。

  差不多同时,毛姆发现西里尔也不只有一个情人。这反倒让毛姆很高兴。俩人开始认真讨论离婚事宜。但西里尔不想离婚,她很享受做毛姆太太的感觉,她也还爱着她的丈夫。毛姆甚至答应带着自己的男朋友和妻子一起共度一星期,“她要么忍受这样一个我,要么鼓起勇气跟我一刀两断”。

  俩人渐渐处于事实上的分居状态,尽管西里尔很沮丧,她也不得不承认婚姻走到了尽头。1929年5月,法院判决离婚。“我要做的就是交出一万两千英镑,乖乖地支付六百英镑年金,直到西里尔再婚。”毛姆写道。

  随着时间推移,毛姆对西里尔越发刻薄;他憎恨她花掉自己大笔的钱,而且还在持续,他无法原谅她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和屈辱。虽然离婚后俩人很少见面,但他对西里尔的反感却变成了主动的、发自肺腑的厌恶。“他把我的生活变成了十足的地狱”,他说,并刻薄地称西里尔为“一个寡廉鲜耻的骗子……那个毁了我生活的婊子”,她不断向她要钱,毛姆说“她的嘴像妓院的门一样敞开着”。

  他希望西里尔再婚,但西里尔没有再婚,继续在经济上依赖她的前夫,直到死的那一天。他们主要通过律师交流,很少见面。毛姆明确告诉来访者,他不喜欢谈论自己的婚姻;如果被问到,他会愤怒地回绝,说这个话题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5

  经济大萧条时期,西里尔的业务遭到重创,她还被美国财政部发现有真假两套账本。但这些令人难堪的事儿都不再和毛姆相关。毛姆和前妻交流的唯一原因就是一年与女儿见两次面。

  母亲对西里尔的摆布,西里尔也应用到女儿身上。丽莎17岁那年,西里尔安排她正式踏入社交界,在国王路的家中为她举办了一场难忘的舞会。自从丽莎走入社会,野心勃勃的西里尔决定不仅要让丽莎嫁得早,还要嫁得好。西里尔每时每刻事无巨细地监督着丽莎,丽莎得言行正确得近乎机械,一个八卦专栏作家形容她就像一只牵线木偶。

  这种干预直到丽莎宣布订婚的时候。未婚夫是圣詹姆斯法庭的瑞士部长之子、陆军中校文森特。西里尔对女儿的选择很失望,非要拆散这一对。在西里尔看来,未婚夫文森特就是个普通的小伙子,既没钱,也没有贵族头衔,配不上她女儿。但在女儿的坚持下,西里尔让步了。(后夫妻因战争缘故分开太久而离婚,丽莎又再婚)

  多年后,人到古稀的西里尔健康每况愈下,最终在1955年7月去世,时年76岁。毛姆从女儿处得到消息。“我不会虚伪到假装为西里尔的死深感悲痛。”他说,“她自始至终都从未停止过让我痛苦。”他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解脱,同时也摆脱了供养这个跟他离婚三十年的女人的责任。“啦啦啦,不用再给生活费了,啦啦啦。”他一边用手指敲着牌桌,一边唱到。

  毛姆既没有参加西里尔的葬礼,也没有出席在格罗夫纳礼拜堂举行的追思会,大家为了纪念她买雕塑赠给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时他也没出钱。

  毛姆年近90的时候,有人建议他写本自传。毛姆最终写成了《回顾》,交给《星期日快报》在1962年的9月和10月连载。《回顾》最终未以书的形式出版,它显然是毛姆智力欠缺情况下的产物。整本书相当大的篇幅在肆无忌惮地谈论毛姆和西里尔的关系,言辞之恶毒令世人惊愕。

  毛姆告诉读者,西里尔多么死皮赖脸地追求他,用假名在罗马生孩子,他不愿意娶她,她就试图自杀,他们在一起时可怕的争吵,她做生意时的欺诈行为,一切都以单调乏味的口吻记述下来。

  结果这一次,毛姆被辱骂的信件淹没了,其中很多是匿名信件。典型的说法是:“所有人都充分意识到你过了怎样可恶、肮脏的生活,你是英国的耻辱,你越早离开英国越好,记得带上你那个男朋友。”西里尔昔日的朋友更是回应到“卑劣透顶”、“一部老朽、可耻的作品”、“卑鄙、肮脏、令人难堪的玩意儿”。作家戈尔·维达尔说:“随着《回顾》的连载,老毛姆亲手在他纪念碑下埋下了地雷,并将其炸得粉碎。”

  毛姆被击垮了。当年12月,他和陪伴他晚年的小伙子艾伦·塞尔搬到法国南部的马莱斯科别墅。直到他1965年去世,再也没回过英国。

  《毛姆传》读后感(三):毛姆叔叔的一生——《毛姆传》

  先看一些毛姆的作品再看这本传记会比较有收获。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1874/1/25-1965/12/16),英国小说家、戏剧家。国人最耳熟的作品应该是《月亮和六便士》。

  毛姆的一生都在用一双火眼金睛挑剔人事,百年之后他自己生活的面纱也被后人慢慢揭开,隐蔽其后的故事像他笔下的文字一样精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1. 他是个腼腆害羞的小个子,出生在英国驻法国大使馆里,母亲在他8岁时去世,悲伤伴随了他一辈子;10岁父亲去世后,他被送回英国叔叔家寄居,之后换上口吃的毛病,成名后他需要借助秘书与陌生人交流。

  (有趣的是,许多年后有个自称毛姆家人的人跟他联系,那是生活在美国的毛姆家族的一个分支,见面后毛姆惊讶的发现,他俩几乎一样的长相,腼腆、忧郁,也是口吃。)

  2. 他以小说出道,而让他成名并给他带来巨大财富和显赫地位的是戏剧创作,之后他又回归到小说创作。他的作品演出遍布英国和美国,众多当红明星参与其中。正统英国文学很长一段时间不承认他的价值,因为他没有走在正统的道路上,就像他自己说的“一本皇皇巨著,如果说来说去无非是劝人随波逐流,遇事切莫越雷池一步,那么此书似乎也根本不值一读。” 毛姆自嘲处于二流作家中山的前列,就像他认为自己是二流桥牌手中的顶尖玩家一样。

  3. 他的毒舌让女王害怕与他邻座;丘吉尔是他的老友;梦露死前不久签了一份合同准备出演他的一部作品;他与卓别林惺惺相惜;他善意的安抚过陷入舆论漩涡的即将嫁给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爱德华八世的辛普森夫人;罗斯福夫人也是他的粉丝之一……他的朋友圈非富即贵,数得上名头的文学艺术等等领域的名人纷纷踏入他著名的玛莱斯科别墅。

  4. 一战时他以秘密间谍的身份前往瑞士、苏联等国,为英国收集情报,并根据亲身经历写成《英国特工阿申登》一书,31篇里有14篇被丘吉尔砍掉;改编的电影由希区柯克导演;是军情五处和军情六处的新人入职必读书;苏联情报部门就此开始了对英国间谍小说的研究。二战时他又凭借自己在大众读者中的友好形象,奔走美国各地演说,拉拢盟友。

  5. 他说自己是1/4的正常,他真心爱过一个女人——温柔漂亮多情的苏•琼斯,甚至起了结婚的念头。如果她接过了他的求婚戒指,大概就没有后面糟糕的一切了。他始终耿耿于怀自己的婚姻是西里尔一手谋划的结果,离婚后直至西里尔去世的三十年里,他一直供养她,听到她的死讯他甚至拍手称快:这个女人让他一辈子生活在怨恨中。

  6. 那3/4,是他挚爱的杰拉德,一个一无是处的帅气又机智的无赖。杰拉德52岁去世,70岁的毛姆几乎崩溃。临死前,杰拉德埋怨说他悔了他。后来,一个懦弱胆小脾气温和絮絮叨叨的艾伦,渐渐成了他晚年的支柱。他们都担负秘书一职,这也是对外的公开身份——王尔德的案子让他们变得小心谨慎。

  7. 艾伦始终对自己的未来担忧,在他的挑拨和唆使下毛姆与女儿决裂,89岁的他歇斯底里的在报刊连载自己辛苦保护了一辈子的隐私、痛骂死去的前妻,甚至与女儿对付公堂。他在世人眼中的形象一落千丈,躲在法国的别墅不敢回英国。

  8. 他的作品多源于真实环境中的人物,他也因此而遭人谩骂甚至吃官司。他拒绝一切潜在的传记作家来访,并明确死后不允许任何人写他的传记。在他91岁去世不久,迫不及待出版他第一本传记的是他曾经关爱至深的侄子。

  9. 死后他被葬在给他带来不快童年生活的坎特伯雷皇家公学院。此前,学院的院长曾求助他给予捐赠,毛姆借此提出死后葬在此处的遗愿。

  《毛姆传》读后感(四):一个伟大的讲故事的人

  人会死三次,第一次是在他停止呼吸的时候 ,从生物学上说他死了,他失去了思考的能力;第二次是在他下葬的时候,人们来参加他的葬礼,怀念他的过往和人生,然后在社会上他死了,活着的世界里不再会有他的位置;第三次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的时候,那时候他才能算是真正的死了,永远的死了。 毛姆没有死,他还活着,他的作品还有他在人们心中永远活着。

  看《毛姆传》是因为看了毛姆的《面纱》一书后,很好奇毛姆为什么那么刻薄的对待女主和男主。

  看了毛姆的一生才知道旅游不是拍很多照片 吃很多小吃,而是了解人文环境寻找灵感。我很喜欢他的性格,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

  其实这本书写得挺烦琐的,有很多人名根本就记不住,第一次看名人传记。

  《毛姆传》读后感(五):毛姆:不死的文学巨鳄

  普通人只死一次,盖棺定论,从此长眠。名人要死两次,一次是肉身死亡,一次是传记出炉。大名人呢,死许多次,一本本传记陆续问世,一寸寸隐私翻出来检验,死了许多次都还死不了的,索性永垂不朽。英国作家萨默塞特·毛姆(Somerset Maugham,1874-1965)对于传记可能造成的“二次死亡”其实早有防备,他坚决反对泄露自己的私生活,不允许出版任何有关自己的传记,烧掉了手头的所有信件,还叮嘱文学经纪人,在自己死后也要照此办理。可惜,洞察人性的毛姆还是没有料到,人们对名人的隐私如此好奇,身边人如此不可靠,传记作者们如此技痒。

  1895年4月,奥斯卡·王尔德在伦敦接受了审判,被震惊的不止是公众,也有大量同道中人,“他们原以为稍微谨慎一些就不会惹上麻烦”,惊骇中很多人决定立刻前往欧洲大陆。通常,一天中去法国的乘客只有六十来人,而王尔德被捕的那天却有六百多位先生登上了跨海渡轮。这一年毛姆21岁,他从十几岁就知道了自己的性向“不正常”,王尔德一案让他坚定了保护隐私的决心,因为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英国的同性恋者生活在真真切切的恐惧中,担心被敲诈、担心被曝光、担心被逮捕,且毛姆本人又特别在意体面,他毕生勉力维持一个“老派的英国绅士”形象。他对于传记的拒绝、对于个人隐私的过度保护,只有放在这样的语境下才能被理解。在毛姆人生的最后几年,英国对同性恋的态度变得宽容,不过当他1962年在《星期日快报》上连载自传《回顾》时,他对自己唯一一段婚姻的强烈不满还是引发了天崩地裂式的批评,他甚至被伦敦的绅士俱乐部所排斥,有匿名信劝告他“越早离开英国越好,记得带上你那个男朋友。”这一事件使得毛姆精神崩溃,在男友前多次流泪。他在一个多月后回到法国的马莱斯科别墅,至死再也没有回过英国。

  1965年12月16日毛姆去世。没过两周,侄子罗宾·毛姆就将毛姆是同性恋者的隐私揭橥报端,对于毛姆的意愿是严重践踏。微妙的是,两年后英国通过了同性恋法改革法案。毛姆未曾预见,他矢志所要掩饰的同性恋问题,在后世日益开明自由的风气中,不仅不再是问题,而成为前卫的标签。因此罗宾在六七十年代陆续推出的回忆录作品《与威利对话》、《萨默塞特和毛姆一家》、《摆脱阴影》、《寻找涅槃》,对于毛姆的“名气”也算不得伤害。

  毛姆遗嘱中有关信件、文件和日记的禁令一直有效,但是毕竟毛姆在他活着的时候是全世界最畅销的英语作家,对这样一个“趴在百万销量上的老鳄鱼”,传记作者们自然是不肯罢手。到20世纪90年代之前,已有不下五种“未授权”的毛姆传记行世,其中特德·摩根(Ted Morgan)的《毛姆》(1980)与罗伯特·卡尔德(Robert L. Calder)的《“威利”:萨默塞特·毛姆的一生》(1989)影响深远。有关毛姆生平与文学的各类评论作品,更是蔚然大观,研究者特洛伊·巴塞特(Troy Bassett)开列了从1969年到1997年间的清单,一共341种。大约是出于时代变化与研究需要的双重考虑,到了新世纪,执行毛姆遗嘱的皇家文学基金会更改了条款,这使得传记作家赛琳娜·黑斯廷斯(Selina Hastings)成为首个获准阅读毛姆通信、以及毛姆女儿丽莎记述家庭生活文稿的人,她于2009年出版的《毛姆的秘密生活》,也被称为“目前市面上唯一正式授权的毛姆传记”。

  在本书的中文版封底,印了第一个毛姆传作者特德·摩根的精彩总结:“毛姆是下述一切的总和:一个孤僻的孩子,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小说家,一个巴黎的放荡不羁的浪子,一个成功的伦敦西区戏剧家,一个英国社会名流,一个一战时在弗兰德斯前线的救护车驾驶员,一个潜入俄国工作的英国间谍,一个同性恋者,一个跟别人的妻子私通的丈夫,一个当代名人沙龙的殷勤主人,一个二战时的宣传家,一个自狄更斯以来拥有最多读者的小说家,一个靠细胞组织疗法保持活力的传奇人物,和一个企图不让女儿继承财产而收养他的情人秘书的固执老头子。”——熟悉毛姆生平的读者看到这里不免疑问,假若1980年这些就已经不是“秘密”,那么赛琳娜·黑斯廷斯所要描述的“秘密生活”,到底有何新意?

  赛琳娜·黑斯廷斯曾是《每日电讯报》资深记者,对大众趣味了然于心,在写毛姆传之前还写过另一位特立独行的英国作家伊夫林·沃的传记,对挖掘“天才的私生活”颇具经验。与此前的传记作者们相比,她对于毛姆“秘密生活”的开拓,并不在于广度,而在于深度;并不在于单点爆破,而在于多层掘进。举例而言,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毛姆的同性恋情人们”或许是个轰动的话题,而在西方读者看来,这都是有了年纪的故事。因此黑斯汀斯不仅要写毛姆的同性恋,还要写他的异性恋。毛姆曾说:“我以为自己四分之三正常,四分之一‘古怪’,但事实恰恰相反。”所以写好那“正常”的“四分之一”可能是更具挑战的任务。在毛姆的一生中,他有过深爱的女人,苏·琼斯是他求婚的对象,却遭到对方拒绝,此后毕生难忘,两幅苏的肖像长期挂在他南法别墅的墙上。而有夫之妇西里尔·韦尔康是毛姆不喜欢的女人,却在不断的攻势下使他陷入婚姻的围城。婚后,擅于社交、追逐时尚的西里尔的确把家变成了伦敦社交中心,但是西里尔的超强占有欲又使毛姆痛苦异常。在毛姆与西里尔的通信中,二人的矛盾冲突十分鲜明,晚年毛姆在《回顾》中所表达的冲天愤怒也因此有了可以理解的空间。

  至于“古怪”的那“四分之三”,黑斯廷斯不仅从头细数毛姆的一个个同性情人,还要将他最重要的几段情事写得细密扎实。本书中的很多篇幅给了毛姆的“最爱”杰拉德·哈克斯顿,从1914年相识到1944年杰拉德病逝,三十年的时光中有阳光也有阴影,富于活力、长于社交、品位杰出的杰拉德给予毛姆的生活与创作以巨大帮助,但是他酗酒、纵欲、颓废,“在最后的十年中没有带给毛姆丝毫幸福”。写“情人”而不是写“情圣”,这是黑斯廷斯的明达之处。在书中,毛姆的另一个伴侣艾伦·塞尔也是作者颇费心力所在。1928年毛姆就与18岁的艾伦交好,后来艾伦接替杰拉德成为毛姆的管家、秘书和情人,悉心照料毛姆最后二十年的生活。无论地位、外形还是个人魅力,艾伦都不如杰拉德,他非常自怜,缺乏安全感,与毛姆女儿丽莎关系不好。纵然殷勤服侍有功,黑斯廷斯还是坦言:艾伦“操纵并整个毁掉了毛姆的余生——他与女儿的关系,以及他死后很多年间在世人眼中的名望。”

  赛琳娜·黑斯廷斯所要描述的“秘密生活”还事关毛姆作品的人物原型、以及毛姆本人与这些人物的关系。和众多小说家一样,毛姆对读者总是试图找出小说中某个人物的“真身”是谁感到恼火,但是他在利用真实人物时几乎不做修改、原样照搬、甚至不试图加以伪装,因为这个特点,毛姆得罪了大量文坛朋友。他的小说《寻欢作乐》,写大作家爱德华·德里菲尔德去世后,他妻子请人为他立传,于是小说叙述者威利·阿申登被传记作者请来,回忆当年和德里菲尔德的交往。不过在阿申登的记忆深处,念念不忘的却是德里菲尔德的前妻、迷人的罗西。这个金发的丰腴女人生性风流,处处留情,却又母性十足、善良坦诚。德里菲尔德与罗西的关系,是传记作者阿尔罗伊·基尔想要一窥究竟的,可是愚蠢如基尔,恐怕难以明白人性中的复杂。熟悉伦敦文学圈子的人深心明眼,知道爱德华·德里菲尔德是照着托马斯·哈代刻画的,威利·阿申登是毛姆自己,罗西出自毛姆一生最爱的女人苏·琼斯,阿尔罗伊·基尔则在影射当时的“文学界总督”休·沃尔波尔。刻薄的毛姆将沃尔波尔的自私自利、精神饱满、毫无幽默感和虚荣的特质刻画得入木三分,结果当小说出版后,在文坛引起一片骚动,按照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日记中的表述,沃尔波尔在《寻欢作乐》中被“活剥”了。

  在《寻欢作乐》中,基尔-沃尔波尔对于人物传记有着庸常的理解:“内容应当有好多使读者感到亲切的细节,另外,在这里揉进对他文学著作的全面评论,当然不是那种沉闷的长篇大论,而是虽持肯定态度却是透彻的评论。”“要把它写得含蓄,优美,比较微妙,还有,要亲切。”而阿申登-毛姆则指出:“你不觉得如果你彻底地把他的好坏两方面都写出来会使你的书更有意思吗?”我想,赛琳娜·黑斯廷斯一定是对毛姆的观点深有会心——彻底地写出好与坏两方面,然后,“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毛姆的秘密生活》没有伪装成一部正统的评传,也就是说并不同时并重生活与作品两方面,而是严重向生活部分倾斜,它不含蓄,不优美,有时尖刻,有时直白,写出了毛姆性格与人生的多重复杂性。

  从文学史上的地位来说,毛姆一生太富有、太多产、太畅销、成功得太让人嫉恨,因此不容易在学院里找到“一流”位子。精英们不一定喜欢他,嫌他不够沉重;无产阶级也不一定喜欢他,嫌他不够浅显;但是中间阶级的人士天然地喜欢他,喜欢他对人性的探索、对欲望的悲悯,同样是这类题材,茨威格往往写得泪如雨下,但是毛姆写来就颇为冷静,还有一种英国式的俏皮。对于毛姆算是个好消息,当中国的中间阶级崛起,中国可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毛姆读者群。老年毛姆满面沧桑,常被比拟为鳄鱼、蜥蜴或者乌龟。倘若他地下有知,知道这部传记易名《毛姆传》,在自己逝世五十年之纪现身于中国,且大家贪婪地等着吞食任何关于他的八卦,不知他会作何表情,鳄鱼的微笑?蜥蜴的提防?乌龟的无动于衷?

  本文已发澎湃,请勿转载。

  《毛姆传》读后感(六):毛姆和他男朋友们的八卦事

  (2017/5/2)初读:

  本书名为《毛姆传——毛姆的秘密生活》,看过内容之后我觉得标题党改成《毛姆和他男朋友们的八卦事》实不为过。

  ☁全书共375千字,个人感觉有的地方有些啰嗦不够简洁。

  ⭐不得不说,毛姆的感情生活实在是太丰富了。在那个同性恋还被视为异类的时代,同性情人比异性多,似乎深得他心的也是同性居多;跟别人的妻子私通戴绿帽,只可惜婚姻生活并不愉快;毛姆还是个多情种,一直对年轻时表白失败地的苏·琼斯念念不忘。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毛姆父母早逝,口吃,被叔叔领养得不到真正的父爱。以至于毛姆有了自己的女儿也不知道如何表达父爱(好多父亲好像都面临这个问题),晚年还遭受金钱熏心的情人秘书从中作梗使父女关系恶化。更严重的是亲手毁了他多年建立的名誉和声望。晚年生活令人唏嘘不已。

  ⭐毛姆其实非常勤奋和自律,还具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他喜欢前往世界各地寻找他的写作素材,他的写作几乎都基于他自己或身边人的生活。这一点让我想到了刚读过不久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活着为了讲述》——没有平白无故的想象力,只有用心感受的生活经历。而现在写书门槛太低了,很多作者都是信笔胡诌或是无病呻吟。

  ⭐毛姆也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曾是医学院学生,后来弃医从文…一战时在弗兰德前线的救护车驾驶员,曾作为英国间谍潜入俄国工作,二战时的宣传家。在自己的玛莱斯科别墅组织名人沙龙。生活不可不谓多姿多彩。

  ———————— 初读分界线 ————————

  《毛姆传》读后感(七):浅谈毛姆

  刚刚趴在阳台上望月亮,月亮下面是满街的霓虹灯光。忽然就想起了查尔斯——毛姆写的那个追逐宿命的画家。满地都是六便士,唯独他抬头看见了月亮。只是我无法喜欢他,一个蛮横的天才,就像我确实不喜欢高更。

  我有两个一见便喜欢的人。一个是威廉巴勒斯,读《在路上》上里隐隐约约透出的他,便喜欢,先找不到他的书没关系,每觉人生苦闷便去看他的人物照片,想着他说“我的过去是一条罪恶的河”。另一个,是萨默赛特毛姆。我看到他的照片,就喜欢。年轻的、中年的、老年的,望着他那双眼睛,就十分喜欢。读了书,一百分喜欢。

  毛姆,作为几乎与王尔德齐名的同性恋作家,他说自己“四分之三正常。另外四分之一是同性恋。”事实恰好相反。他一生曾对一系列男性伙伴产生强烈的依赖感,这种关系有一种明显的模式,从性关系开始逐渐转变成亲密的朋友情人,对方身兼数职,既是秘书,也是伴侣,同时又是他与生活的协调者。他摆脱不了爱慕上同性的命运。但我莫名感兴趣的,是毛姆与女性的关系。

  毛姆与母亲是源头。他是母亲最小的儿子,毛姆夫人伊迪斯十分漂亮而优雅,而他父亲则是个矮小阴沉的男人,闺中好友曾问伊迪斯怎么会爱上这么一个丑陋的小个子男人,她的回答是:“因为他永远不会伤我的心啊。”毛姆对母亲的爱是热情的,没有理性的,父亲只是个模糊的影子而母亲是整个快乐世界的中心,当母亲早逝后,快乐世界到此终止。他一辈子都把伊迪斯最后的照片放在床头,连同她的一缕长发。曾经看过一篇讨论,是说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男性作家作品中普遍的恋母情结。较极端的母子关系,我们也熟悉——福斯特。

  可以来看他对女性好友的选择。小说家维奥莉特,被王尔德称为“英格兰最甜美的紫罗兰”,最初吸引毛姆的是她有一颗八卦的心,她的兴高采烈和毒舌让毛姆很愉快,她说话很刻薄,可谁做事也没她漂亮。这份友谊很持久,随着年龄增长,维奥莉特脾气越来越大,频繁发作可厌行为,但毛姆仍然温柔待她。一个外科医生的夫人,芭芭拉巴克。她金发女郎的优雅,对八卦的热情,尤其是擅长打桥牌深受毛姆的欣赏。他喜欢娇惯她,有一次他脑子一热,就送了她一件貂皮大衣。他喜欢她的朴实和幽默感,他靠她写给他的信来了解伦敦城最不检点的八卦新闻。还有写出007的作家伊恩弗莱明妻子安,她是毛姆最喜欢的那类女人,时髦有趣长舌,给毛姆写诙谐的长信?胖写炙椎仄缆鬯枪餐呐笥选?

  关于结婚。他有过一个真心想要求婚的对象——苏琼斯。我高中一朋友特别喜欢张国荣,她一感叹就是哎要当年毛舜筠不拒绝哥哥求婚,说不定后来他也不会自杀了。我每每故作玄乎地端正脸说说这都是命算不得求不得。这两个人的故事也这样。毛姆害羞、苏热情,毛姆敏感、苏和善豁达,毛姆忧郁、苏乐观活力。他最无法抵抗的是情人的满满母性光辉。他不介意她在生活方面的随便,她给了他对可能的美好生活的期盼。在纽约,他求婚,她说“戒指很漂亮。”然后,她把戒指还给他,说“但是我不会嫁给你。”至此,毛姆关于幸福生活的愿景破裂。这番对话是五十年之后毛姆回忆时写,“我对她的回忆年复一年的萦绕早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把她写进一本小说里”那时候苏已经早成了红脸庞的胖女人,他以她为原型写了《寻欢作乐》。

  他的婚姻,“他的一生中最悲惨最漫长最具毁灭性的关系”。《比我们还高贵的人们》当中生动地反映了他与妻子西里尔的关系。米妮迷恋帕克斯顿,反复央求他保证爱她。“希望你不要不停地问我爱不爱你,这会把我逼疯的。”托尼气呼呼地说。毛姆气呼呼地存在于这段婚姻当中。西里尔的吵闹责备,每年询问和考验毛姆是否对自己还有感觉,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渴望被爱的妻子是毛姆极度想要卸下的负累。他直截了当地对妻子说过“我娶你不是因为我爱你,这一点,你再清楚不过了。”他选择彻底而残酷的冷漠。他早在《周而复始》里借那个多年前与人通奸私奔迟暮后回来的凯蒂夫人之口说出:“爱情的悲剧并不是生离死别,爱情的悲剧是冷漠。”他理解的爱情是“一个人把自己全部的爱、全部的能量倾注在一个人身上,可以说,为了把自己的灵魂和他的结合在一起而不遗余力...但渐渐地,他会发现,这是绝无可能的,无论多么热烈的去爱,无论联系的多么紧密,他永远是一个陌生人...然后他退回到自我,默默的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不让任何人看见,哪怕是他最爱的人,因为他知道,那个人是不会明白的。”更何况,他的爱在他处。

  与其端端正正地称呼毛姆为伟大的作家,不如坦诚地说我爱他爱故事的精神。越是不快乐的时候越需要故事,这种瘾伴了他一生。我为他的这种瘾而着迷,因也有过沉迷于故事的童年。

  他写了一堆好故事。他说,他写作是因为忍不住。讲故事对他来说很重要,他会完全为故事吸引,忘记痛苦和对早逝母亲的思念。他是很好的聆听者,善于挖掘人的内心世界“我和他们交往到适合我本性的亲密程度。”他写过,“这种亲密源自它们的倦怠或孤独,一旦分开就会被打破,而且不可逆转。”然后,他说因为想象力的匮乏,他会把听到的故事和人物安置在自己的世界里,按原有的状态运行,他有另一个世界。他热爱旅游,他完全独立后,任何东西,任何人都束缚不了他,或者要求他在场了。生活就在他眼前,他可以这样游荡,游荡很多年,只要他愿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在陌生人中间.....“我很清楚,我总是渴望离开。我就是无法克服这种推着我向前走的焦躁心情。”他后来在笔记中坦诚寻找灵感是他一生热爱旅游的原因,他要满足想象的贪婪需求。不安与旅行癖由此助长。故事最初的模样在他的旅行笔记中诞生。他怀着贪婪的渴求欲望,为形形色色的人、未经加工的生活片段、最不设防的人性着迷。

  毛姆是这样描述自己“众人的欢愉多少令我厌烦。当人们坐在啤酒屋里,或坐在顺流而下的河船上唱起歌来时,我一般会保持沉默。我不太喜欢别人碰我,有人挎起我的胳膊是,我总会稍微克制一下,告诫自己别把胳膊抽出来。”我还能更爱这个闷骚的大爷多一些吗?可以的。我要用毛姆说卡尔布恰的话来说他自己,“...不过,他很擅长讲滑稽尖酸的故事...一个愤世嫉俗厚颜无耻的人,我不可能不对他着迷。”

  他很擅长讲故事,一个内心害羞、说话精准、懂得及时快乐的人,我不可能不对他着迷。

  《毛姆传》读后感(八):一个难题

  毛姆一生都致力于在体面的公众形象与放荡的私生活之间维系微妙的平衡。

  在公众面前,他严格以爱德华时代老派绅士行为准则要求自己,以体面绅士的外壳保护自己在社会属性层面的安全,极力避免与绅士行为准则发生任何形式的公开对抗,例如,自从少年时代目睹偶像王尔德一夕之间身败名裂的悲剧后,他选择在大众面前终身隐瞒性取向,即使在大众对同性恋态度十分宽容的1954年,他仍然拒绝在文化圈声援同性恋行为的请愿书上签名。这些努力大概是有意义的吧?正如传记中所述,对于不甚不了解毛姆生平的读者们,“毛姆等同于大英帝国,毛姆就是英国绅士的象征”。

  而另一方面,在私生活领域,他安静却坚定地站在爱、性、浪漫与母性的一边,在漫长的一生中不间断地陷入恋情,持续着一种在社会公众道德视角下放荡不堪的私生活,借用他自己的原话“我过了很多年堕落但并非不快乐的生活”。

  然而晚年理性的自制力减弱后,他在回忆录《回顾》中放纵自己的怨气,用及其恶毒的词汇攻击前妻,将导致婚姻破裂的原因肆无忌惮的全然归罪于前妻,并以受害者口吻痛陈了自己遭受的痛苦。严格说来,公开承认自己的婚姻不幸对于绅士们而言就已然有与“不体面”沾边的危险,何况毛姆居然以如此恶毒言辞攻击已去世的前妻,这在当时显然达到了惊世骇俗的效果,轰动了整个英国上层文化社交圈,毛姆一生致力维持的绅士形象瞬间崩塌,他被辱骂信件淹没,在俱乐部受到了公然排斥。作为一名坚定的犬儒主义者,毛姆只有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偶尔发挥他的刻薄与才智,对社会规则冷嘲热讽一番,他绝非一个能够公然与社会对抗的勇士。因此,可以想象毛姆面对来自大众铺天盖地的恶意时会有多么痛苦恐惧,他情绪崩溃,多次痛哭,随即逃离英国回到法国里维埃拉的别墅居住,终身未再踏上英国国土。

  敢于公然与社会规则对抗的勇士大概已达到英雄主义的境界?我辈早已在生活中缓慢受锤之人不敢妄自揣摩。但即使像毛姆这样拥有巨大名望和财富的犬儒主义者,在处理社会压力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关系时都需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才勉强维系平衡,一旦晚年理性能力减退,一生的孜孜忙碌都在顷刻间被打翻。

  作为一个内心并不全然与社会通行规则一致的人,存活于世最大的苦难恐怕就是如何在这个被社会规则严密监控的世上谋求内心与身遭环境的适应。拿毛姆小说中的人物举例, 《月亮和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不出世的天才,降生于世大概是肩负了创造非凡成果的任务,这类天才要么无心、要么无力关注与自己的天才不相干的领域,正如张爱玲在《天才梦》里表述“除了发展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斯特里克兰德也正是这样一个天才,他将生命中全部的热情都使用在完成天才的使命之上,以至于在世人眼中荒谬绝伦,天才们的精力实在不能够分给社会规则丝毫,于是很多天才们在天才领域之外的世俗生活中度过了悲壮凄怆的一生。

  身为人类大多数的普罗大众,没有天才这一使命加身,隔离社会的能力大概比天才们要软弱的多,虽然早已明白,茫茫众生存留于世的痕迹不会比一条水纹划过河流更明显,我们心灵的痛苦与挣扎相对永恒的宇宙则更可能连一粒尘埃都算不上,可对于当下挣扎于世的我等而言,一粒尘埃与宇宙摩擦时瞬间产生的全怒哀乐足以构造一个天堂或地狱般的自我世界。既然不能够窥测勇士的境界,那么我们这些平凡渺小的个体又能怎样处理内心与社会的关系呢?

  乐于与大多数人保持一样步调的人大概会轻松些,无需面对自我拷问这一环节,只需追随前人,将全副精力去追逐符合社会价值观意义上的成功即可,这里并无丝毫轻视他们的意味,人能够坚定毫不动摇的去追求符合社会价值观的目标,这本身就是一件天大的幸事,这帮他们避免了太多的内心冲突与自我损耗,他们这一生要承受的折磨主要围绕着自己追逐的现实目标是否能实现而开展,并不需要承受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不符这一虚无缥缈的难题。

  而身为社会主流价值观节奏不一的少数不幸者,他们该如何自处?压抑内心,遵从社会规则行事的确会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安全些,可这份安全往往以失去快乐和自由为代价,这份代价是否值得?即便遵从了社会主流价值观,获得了片刻安全,这些人是否真的有能力将循规蹈矩的生活维持到生命的终点?生活远比小说曲折凶险,恐怕谁也难以预见到真实的答案,即便是毛姆,也曾在中年时为安全计结过一次婚,虽然他甚至在婚前就后悔了,并且最终在分居多年后离婚,从此在里维埃拉过上了全由自己一手掌控的生活,可若是没有这场婚姻的尝试,毛姆恐怕也难以最终下定决心,明确自己不适合婚姻生活吧?所以面对这个无解的难题,果断干脆的结论怕是难以令人信服,当每一个人作为个体存在之时,取得生活平衡的道路恐怕各不相同,作为他人生活旁观者的我们,只要能够体谅到他人生存之艰辛,不以自己价值观妄加评判即可。可是,面对我们自己的生活,又该如何解决自己的难题?以我今日之能,我唯一确定的是,自己并不知道答案,或许将一切交付给时间与命运更加适宜。

  《毛姆传》读后感(九):他最精彩的作品是他的人生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英国知识界都不太把他的写作当回事儿。他不止一次自嘲说,他所处的位置,是二流作家的最前列。但他的书却被译成了世上几乎所有已知的文字,卖了将近8000万册。到了晚年,他的名字无论与虚构还是非虚构作品连在一起,都会保障几十万册的销量。他是那个年代最炙手可热的剧作家。他非常留意新趋势,一生拥有非凡的与时俱进的能力,他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的版本数量,在英语作家中居首。他就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1954年,在丘吉尔建议下,80岁的毛姆被女王授予荣誉勋爵头衔。1961年,又被英国皇家文学学会推选为文学勋爵。但早在1935年,法国就颁发过一枚法国荣誉军团勋章给他,以奖励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贡献。毛姆在他1938年出版的“既非自传,也非回忆录”的《总结》中,对祖国文坛长期对自己的不待见,这样表达了他的耿耿于怀:“我二十几岁的时候,批评家们说我野蛮;三十几岁的时候,他们说我轻浮;四十几岁的时候,他们说愤世嫉俗;五十几岁的时候,他们说我能干;现在我六十几岁了,他们说我浅薄。”他的文学经纪人弗利尔认为,毛姆在讲故事方面有难以估量的天赋,“他的优点在于对艺术的真诚基于不可动摇的谦逊,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于是靠他所掌握的全部技能谋生。”无论如何,创作的高产和销量的巨大,为毛姆赢得足够的名望和财富,他是公认的世界上最富有的作家。毛姆年轻时还被形容为“伦敦最诙谐的单身汉和最不知疲倦的舞者之一”。他相貌英俊,着装考究,住所豪华,有着极高的鉴赏力,只要有可能,还会像王子一样旅行,享受最奢华舒适的服务。双性恋和口吃从未折损他英国绅士的形象和迷人作家的魅力。

  毛姆的父亲是英国律师协会的创始人之一,19世纪40年代到巴黎开分社,生意兴隆,后来还成了英国大使馆半官方的法律顾问。母亲比父亲小16岁,时尚漂亮,多才多艺。毛姆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使馆二楼的一间产房里。——英国大使为保护本国太太们生下的孩子不入法国籍的创造之举。毛姆出生时,上面已经有三个哥哥,由于哥哥们都在英国读书,幼年的他过着被娇纵溺爱的独子生活,母亲是他整个生活的中心,他非常爱她。那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母亲41岁时因患肺结核去世,8岁毛姆安全快乐的世界瞬间坍塌。母亲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他一直放在床头,直至去世。两年后父亲也去世了,孤儿毛姆被父亲唯一的兄弟罗伯特叔叔接去了英国。在英国的童年生活,在毛姆的记忆里是凄凉痛苦的。几十年后,她的女儿丽莎说她的童年就是幸福童年的反面。不幸福的童年的“不幸福”是一样的,只是原因各不相同罢了。

  40多岁时毛姆将他的童年经历写进他著名的自传体小说《人生的枷锁》,主人公菲利普.凯里的故事中有大量他的影子。写作的疗愈功能,最为毛姆所强调,“只有写下来才能摆脱常常彻夜难眠的回忆,只有将阴魂不散的回忆变成白纸黑字方能得解脱。”但直到1946年4月,72岁的他将《人生的枷锁》的手稿赠予美国国会图书馆,演讲时,借书中对菲利普母亲之死的描写言说心曲,“回忆起六十年的时光仍未消除痛苦”。除了《人生的枷锁》,毛姆的许多作品都有极强的自传性,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一个人的大部分作品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自传成分,不一定是发生过的真事,但情绪是一样的……”传记作者塞林娜.黑斯廷斯认为毛姆作品中的“我”,大都温和、友善、喜欢读书和打桥牌,对他人的生活充满不餍足的好奇心,那几乎就是毛姆本人。

  《毛姆传》追踪毛姆的一生,采用全知视角从头写来,既有毛姆生平的清晰脉络、丰富传奇人生中数不清的精彩故事,——全由细节呈现,全都下足功夫;又有毛姆文学创作的清晰脉落。每一部、每一篇作品何时写成,如何发表,反响如何等等,都有详细交代。不止于此,毛姆所有作品问世前书商、出版人和经纪人、剧院经理等等手握生杀大权的人的态度;问世后读者、观众、批评家及媒体的反应,也都有丰富的呈现。非常重要的是,它还是一部评传,对毛姆的重要作品,都有详细介绍和中肯评论,其中不乏深刻洞见。比如议及毛姆戏剧《圣火》时,作者提醒读者尤其要注意毛姆情商的广度,“毛姆一如往常,站在爱、性、浪漫与母性的一边,对抗传统社会狭隘的道德观,默默的颠覆,表明他相信宽容之上的重要性,即使这么做违背了公认的准则。”毛姆在急于靠卖剧本挣钱的年代,也写过令他自己感到羞愧的作品。他这样评价他的《拓荒者》,“所有人物对我来说都太正直善良了,他们高贵的情感令我厌恶至极。”又说,“从他们嘴里吐露的高尚情感让我每天呕吐,他们美妙的荣誉感令我毛骨悚然。”

  作者在《毛姆传》中,更是绘制了一幅围绕当时英国文化艺术精英圈展开的社会图画,画面时而由里向外扩展,时而由外向内聚扰,有全貌,有细节,有些方面非常工笔。比如当时英国图书出版市场的运作方式、戏剧市场的运作情况、文人社交圈的众生态等等。又由于毛姆的性取向,围绕性展开的画面,更是光怪陆离得可以。乍一看,像是整个英国作家圈都非常性开放,同性恋更是比比皆是。其中有一个小故事是这样的,作家本涅特邀请毛姆和他共享一个情妇,理由是那个女人每周和他睡两晚,再跟另一个先生睡两晚,星期天休息,还有两个晚上空闲,而她又喜欢作家,于是本涅特就向她推荐了毛姆。开放如毛姆,也被这个邀请吓了一跳,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为毛姆同时代的戏剧家、作家、艺术家描形画像,也是作者不遗余力而为之的。书中人物之繁多,完全难以应接,生动得呼之欲出的,又满纸皆是,就连“注”,都好看得很。简言之,作者为毛姆立传的方法是,一边描绘一张生动的时代画卷,一边皮肉血液灵魂地塑造传主。借他人之言及视角丰满传主,也是作者极拿手的,而且此一举不仅用在毛姆身上,也用在其他人物身上。那些众说纷纭,又总是被引用得恰到好处,与作者欲达之意浑若天成。

  在叔叔婶婶家度过的的童年,陪伴照顾小毛姆最多的是女佣,她们给他讲故事——那成了他童年生活中最温暖的记忆——“越是不快乐就越需要故事,这种瘾伴随了他一生。”被毛姆以“瘾”相称的还有读书,读书对他来说是一种生活必需,被剥夺一小会儿,他都感觉像被剥夺了毒品的瘾君子一样烦躁。漫长的一生中,无论走到哪儿,他都会带足书。从小因为口吃,不愿意与人相处的他,迷恋上了叔叔的书房,并且认识到自己也有讲故事的天赋。他11岁时才进入学校,但很快就成为了坎特伯雷国王学校的优等生。后来因为患严重胸膜炎,不得不开始断断续续地休学,再回到学校,一切就变得不那么如意了。虽然在坎特伯雷国王学校读书时境遇并不愉快,但毛姆后来功成名时,仍积极回应校方的募捐,陆陆续续捐了很多钱,还将他小说创作生涯一头一尾两部作品《兰贝斯的丽莎》和《卡塔丽娜》的手稿捐给了校方。他的要求是死后葬在学校。1965年底,将近91岁的毛姆去世后,他的骨灰如愿被安葬在学校的毛姆图书馆内。

  16岁的毛姆去了海德堡学习德文,在一对教授夫妇经营的膳宿公寓里,结识了不少年长的学生。他们经常聚在一起激烈地讨论艺术、文学和神学,其中又尤以对宗教议题的讨论最频繁和热烈。毛姆有一天突然意识到他已经不再相信宗教了,这令他如释重负。对于少年时的笃信宗教,他解释说那并非出于对上帝的爱,而是惧怕地狱。但毛姆一生对宗教——所有宗教——都保持了浓厚兴趣,也一直在寻找一种性灵的归宿,只是最终未能如愿。1938年初,他和同性伴侣哈克斯顿前往印度,旅行的主要目的是想要探讨印度的哲学和宗教。但毛姆无论如何努力,都搞不懂那些宗教学者和老师在说什么。他不得不悲叹,想要洞察无处不在的精神生活,就像夜里想要借着闪电之光亮看喜马拉雅山。毛姆最终未能将自己融入一种无所不包的信条之中,“生命没有理由,生命没有意义。”他结论道。在他晚年那部饱受诟病、及至为他带来毁灭性灾难的自传《回顾》中,他更是明确地说他既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也不相信灵魂的不朽。宗教既未给他带来信仰,也未给他带来安慰。他是一个不可知论者。

  毛姆20岁时就确认了他的性取向,但他试图说服自己,喜欢同性只是一点轻微的不正常,后来承认“我四分之三正常,只有四分之一同性恋,——然而,事实正好相反。”其实早在国王学校时,他的同性恋之旅就开始了。在海德堡时,性感英俊的约翰.布鲁克斯得到了他的处男之身。虽然后来毛姆在作品中把他描述成一个装腔作势的废物,但当时布鲁克斯对文学的激情和对戏剧的热爱,对毛姆还是很有启发的。毛姆一生中对一系列男性伙伴产生过强烈的依赖感,沃尔特.佩恩、哈利.菲利普斯、杰拉德.哈克斯顿、艾伦.塞尔,毛姆与他们的关系还带有一种明显的模式:从性开始,到亲密的朋友和情人,对方既是秘书,又是伴侣,秘书工作中还有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就是充当毛姆与外沟通的媒介。因为口吃,毛姆一生都畏惧与陌生人打交道。杰拉德在一次又一次陪同他的旅行中,凭借其超强的交际天赋,总能一路打听各种各样的故事,然后说给他听。天性矜持的毛姆,安全地躲在自我保护的壳里,享受着倾听和观看,从中寻觅好的写作素材。毛姆承认如果没有杰拉德,他永远也收集不到他许多短篇小说中的素材。他和沃尔特.佩恩相识于海德堡期间,佩恩后来既是注册会计师,又是律师,一直为毛姆提供着财务和法律方面的建议,两人的友谊一直持续到1949年佩恩去世。哈利被他叫做“阔少爷”,备受其娇宠,后来两人和平分手。一战中毛姆加入英国陆军红十字会,在法国布伦加入美国红十字会的一支小分队,负责将伤员运送到后方的急救站。年轻的杰拉德是美国红十字会志愿者,两人漫长的恋爱之旅,就是从这时开始的。认识毛姆的次年,杰拉德因和一个男人在英国被控严重猥亵罪,被驱逐出境,永远不准踏上英国的土地。后来毛姆在法国南部的里维埃拉买下玛莱斯科别墅,杰拉德成了那里忠诚全能的大管家。他热情开朗,诙谐有趣,由衷地友好待人,毛姆完全臣服于他,全心全意地爱他。但后来杰拉德沉湎于赌博和酗酒,不断制造麻烦。二战中,他在美国谋到一份与情报有关的小差事,干得兴致高昂,毛姆意识到,他既成就了杰拉德,又毁了他。两人在互相陪伴了30年后,同意分手。可是仅仅第二年,杰拉德感染肺结核,年过七旬的毛姆悉心照料比他年轻18岁的杰拉德,但最终52岁的杰拉德先他而去,毛姆伤心欲绝,在葬礼上痛哭失声,并且在后来的岁月中,始终走不出失去杰拉德的痛苦阴影。认识18岁的艾伦.塞尔时,毛姆已经55岁,两人的关系持续了近40年。艾伦承受了毛姆晚年的失忆、失智、疯狂和暴力,并且为毛姆送了终。毛姆遗体火化时,只有他一人在场。但也正是他蓄意为毛姆的晚年生活制造了一系列麻烦,不仅毁掉了毛姆最后几年与女儿一家的关系,也毁掉了毛姆最后几年及死后很多年在世人眼中的名望。

  长久的伴侣关系以外,毛姆也热衷于艳遇,他几乎不停的恋爱,但付出的情感从未得到同等的回报。毛姆相貌英俊,名望财富皆丰,又谦虚谨慎,男人女人都为他所吸引。他既不压制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对女人也很有兴趣。在他戏剧事业大红大紫时,认识了23岁的年轻女演员苏,当时她正与丈夫分居。苏不仅美丽性感,还幽默直率,豁达善良,孩子气与母性并存,爱笑,这些都是毛姆喜爱的,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她,那怕苏跟他几乎所有的朋友都上过床——他认为那只是她的天性,而非淫荡。但是苏后来拒绝了毛姆的求婚,嫁给了一个伯爵的儿子,婚后也不幸福。毛姆对苏的回忆年复一年萦绕不散,后来把她写进了《寻欢作乐》。露西的原型就是苏,他提取了他们恋爱的精华,呈现了苏的一切美好,露西也是毛姆所塑造的最美好的女性形象。《寻欢作乐》是毛姆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上世纪30年代秋此书甫一出版,便引得大洋两岸好评如潮,毛姆作为小说家的声誉,一时无两。但毛姆终身没有走出失去苏的阴影,在他马莱斯科别墅的书房里,挂着两幅画像,其中一幅就是苏,那是他的好友肖像画家凯利画的,另一幅是高更的塔希提少女。

  从海德堡回到英国后,毛姆考入了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的同时,大量阅读文学作品,看戏,听音乐会,流连于画廊和博物馆,旅行——为成为一名作家做着准备。处女作《兰贝斯的丽莎》描述的是他在医院妇产科工作时遇到的那些底层人,他对他们既怀有同情,又冷静客观。小说1897年9月出版,仅仅两周,初版的2000册就售罄加印。次月,从圣托马斯医院毕业的毛姆,获得了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院的从业执照,但他拒绝了产科的一个职位,因为他已经决定弃医从文。医学院的五年,令他对人性有了充分的了解,他对那段经历因此一直心怀感念。

  毛姆对戏剧的热爱,除了热爱本身,还因为剧作家可以迅速致富——这是靠写小说难以企及的。在大富大贵之前,毛姆对金钱的渴望极其强烈,“我发现金钱就像第六感,没了它,你就无法最佳的发挥其他五感。”他跟出版经纪人、书商斤斤计较他认为他应得的每一个便士。“我对生意上的事一窍不通”,他喜欢这样开始与他们的谈话,但末了他一定能得到他想要的一切,甚至更多。毛姆后来如愿成为一名辉煌的剧作家,一生写了30个足本剧,作品被搬上全世界的舞台,并被拍成电影。随同30年编剧生涯而来的,是名望、魅力和滚滚财源。他不仅从不隐藏他对金钱的热爱,甚至认为很少人能充分理解“金钱对于他伟大而势不可挡的意义”。他深知金钱能让他拥有人生和艺术的自由,“我一直在攒钱,就是为了不必再让自己为了钱而写作。”可以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可以过上奢华的生活,必要时还能换取宁静。当然,金钱在毛姆的情感领域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毛姆的巨大成功绝不仅在写作上,他更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和理财能手,他有条不紊地营销自己的戏剧和小说,不断给经纪人下达关于商务、版权、销售、新戏制作,以及小说如何发表的指令或建议,遇到做事不力的,就毫不犹豫地换掉。一战中,他以作家身份被派往彼得格勒做密使,万事俱备只欠出发时,他致函上级:“不知道你们是否打算为我的工作支付薪水?”还解释说他在瑞典做间谍时,就他不领报酬,却没人认为他是爱国或慷慨,只认为他愚蠢。上级心领神会,立即支付了他不菲的薪水和经费。

  毛姆第一部被搬上舞台的戏,是1898年的独幕剧《天作之合》,四年后,足本剧《一个体面的男人》的演出大获成功。但直到1907年10月,曾被18个剧院经理拒绝过的《弗雷德里克夫人》的巨大成功,才让他真正踏上了名利双收之路。这个有趣的事例,再一次印证了勒庞的观点,“通过阅读剧本来解释一出戏的成功,往往是不可能的。”像剧院经理这种既有资格又十分小心避免失误的专业人士,因何常常会错判一部后来大红大紫剧本的死刑,实在是因为他们在读剧本时,并不能将自己变成黑压压剧场里,密密挨挨观众席中的一员——打动群体的艺术,跟打动个体的艺术,常常是完全不同的。该剧上演了一年多,第二年,更有四部毛姆的戏在伦敦西区同时上演,创下了在世剧作家同时上演剧目最多的纪录,并保持这一记录长达13年。当时有个杂志还登出了一幅漫画,莎士比亚的鬼魂愁眉不展,嫉妒地看着一面贴满毛姆四部戏剧海报的墙。忆及那段时光,毛姆说:“我的成功是壮观的、始料未及的。”毛姆非常擅长风趣的都市剧,又极其善于投观众所好,对戏剧元素的技艺越来越趋娴熟,经常不到一个月就能写出一部戏。最巅峰时,他的作品供不应求。为此,他多少有些忘乎所以,说他脑子里总是同时装着一打戏,当一个主题出现时就会自动分场次,每一幕都直勾勾地盯着他。还公开表示对悲剧和观点严肃的作品没有耐心,他认为剧作家唯一的,或者说首要的目的,就是娱乐大众,为此他广遭抨击,心里不服气笔下还是有所修正,新戏的故事和主题都变得严肃了,可是观众却不买账。1921年的《周而复始》,被认为是他最优秀的戏,为他赢得极高赞誉,不仅当时大获好评,在他有生之年一直在大西洋两岸受到欢迎,直到1952年,仍被评论家形容为“20世纪用英文写作的极少数值得称赞的高雅喜剧之一”。戏剧最为吸引毛姆之处是创作过程的私密,而非呈现在舞台上的样子。后来他明确表示,戏剧对作家而言并非一种理想的媒介,因为最终要交到导演和演员手上。1932年的《谢佩》,结束了毛姆30年成功的戏剧生涯,在他的余生,他却变得憎恶戏剧,认为那是一个令人沮丧和疯狂的世界。

  认识希里尔,无疑是毛姆人生中的一场巨大事故。她比毛姆小五岁,当时是医药大亨亨利.维尔康的太太,夫妻关系不好,正在分居,有一个孩子由她监护。毛姆有西里尔想要的一切:富有、时髦、单身。她向他发起温柔却有力的进攻,毛姆毫无防备之心,以为只是两个成年人间的风流韵事。一场流产风波后,他想要甩掉她,但已经来不及了,西里尔说她又怀孕了。1915年5月6日,毛姆有了女儿丽莎。毛姆很爱孩子,但由于丽莎是西里尔生的,从一开始就牵累到父女的关系。毛姆从来没有想过要娶西里尔,但她丈夫将他俩作为共同被告告上了法庭。离了婚的西里尔对毛姆的无意结婚,以自杀相逼。丽莎两岁时,万般无奈的毛姆与西里尔在美国举行了婚礼。婚姻中的这两个人完全没有共同点,毛姆一度痛苦到想要自杀,结婚不到三年,便痛下最后通牒:“你要么接受我的要求,你的来去和来去的频率以及停留时间,都由我来决定,必须心平气和,不能吵闹,否则我们就分居。”毛姆最终决定结束这场婚姻的导火索,是西里尔卖掉了他的书桌。西里尔非常时髦,对装饰设计拥有非凡的眼光,对她这方面的品位和天分,毛姆是很欣赏的。不过似乎仅此一项。西里尔做着设计、装饰房间和公寓,以及售卖家具的生意,并且把生意做到了家里,经常有陌生人在毛姆眼皮子底下买走一件他刚才还在用的家具,当那张他用了20多年的神圣书桌被卖掉时,毛姆明白,他们的婚姻没有未来,越早了断越好。西里尔使出浑身解数,软硬兼施想要保住婚姻,最终死心,并主动提起离婚诉讼。1929年5月,法院判决离婚,理由是不可调和的矛盾。离婚后将近八年,两人才在女儿的婚礼上再度见面。1955年,76岁的希里尔去世,毛姆告诉朋友,他不会虚伪到假装为她的死深感悲痛,“她自始至终都从未停止过让我痛苦”。另一个令毛姆感到庆幸的原因是,他终于摆脱了供养这个跟他已离婚30年的女人的责任。

  1915年秋末起,毛姆代号“萨默维尔”在日内瓦干了八个月的间谍工作。他领导着一队间谍,主要负责听取从德国回来的间谍的汇报,加上分析判断写成报告。1917年8月,他又被英国情报局美国分部派往彼得格勒,以官方作家的身份行使密使职责。外交部给大使馆的函称:“萨默赛特.毛姆先生在俄国执行一项秘密任务,他要将他对俄国局势的某些阶段的观点,呈现在美国公众面前。”在旧情人的引荐下,毛姆见到了临时政府的领导者克伦斯基。第一次见面,就觉得这个优柔寡断、充满恐惧、病殃殃的孟什维克领导人不值得协约国支持,他发回英国的评定意见,既准确又带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十月革命爆发前两天,他离开彼得格勒。抵达伦敦后,将克伦斯基的请求带给了乔治首相。1928年,真实再现毛姆1916到1917年间谍行动的小说《英国特工阿申登》面世,据说出版前被丘吉尔总统删掉了14篇,但毛姆后来猜测出版许有可能是通过丘吉尔的关系搞到的。毛姆笔下的间谍世界,不仅道德上可疑,而且单调乏味,他成了描述真实间谍工作的第一人,对间谍小说的写作产生了非凡的影响。小说真实到什么程度?曾经有几年,它被用作了情报工作手册,成为加入军情五处和六处的必读书;苏联军事情报部门也籍此展开对英国间谍小说的研究;戈培尔将这部作品称之为英国犬儒主义和残酷无情的典型例子——这成了这部小说最好的广告。

  二战前,毛姆就一边帮助犹太难民进入英国和法国,一边向犹太慈善团体捐赠巨款,还出资帮助被法西斯政权逼得无家可归的欧洲作家。英法对德宣战后,他接受英国情报部门的指令,在巴黎观察分析法国盟友的态度,撰写成秘密报告发回英国,同时在媒体上公开称颂英法的努力。巴黎沦陷后,他艰难回到伦敦,几个月后,又受命于英国情报部门,到了美国。写文章,做演讲,做广播节目,做访谈,参加筹款晚宴……不遗余力地强调英美之间根深蒂固的联系和两个伟大民主国家之间未来的伙伴关系。传记作者评论道:“美国参战前那两年半的时间,很多英国著名作家走遍美国,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几乎没有人比毛姆更努力,也没有人像毛姆那样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旅行是毛姆最大的生活动力之一,他总是无法克服推着他向外走的焦躁情绪,直到晚年,只要不是太忙,就会动身启程。作为小说家的毛姆,想象力总是需要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做基础,他旅行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寻找故事,而那些故事又会成为他小说的基础。“作家不能等经历来找他,他必须出去找经历。”旅行途中,他详细记录下遇到的人和事,脑子里一有新想法,也会立刻记下来。上世纪20年代,他和杰拉德密集出行,可谓云游天下,那也是他创作的最旺盛时期。他们旅行次数最多的地方是远东,可是毛姆笔下的远东人,并非远东人,而是在远东的英国人,那些殖民者。他挖掘殖民社会里的法官、种植园主、公务员和他们的女眷们的故事,不大走样地写成小说。毛姆坚持认为,欧洲人不可能了解当地人的内心世界,如果硬要去写,无非是一些肤浅的印象加上许多偏见。毛姆和杰拉德都非常善于聆听和挖掘人的内心世界,能跟人交往到一种很亲密的程度,——否则人们不会讲出那些私密的故事。毛姆认为那种亲密源自人们的倦怠和孤独,而他们一旦开口,往往就不可逆转。毛姆那些作品也长期招致尖锐批评,有一篇批评文章中这样说:“他在书中所呈现的是欧洲人在马来亚生活中最糟糕且最不具代表性的侧面——谋杀、胆怯、酗酒、勾引和通奸。他总是把冷嘲热讽的重点放在令人不悦的东西上。”毛姆的“阴险狠毒”,令他在重访许多地方时,就会遭到坚决拒绝,甚至是辱骂和威胁。但敏锐如毛姆,即便只能在酒吧和俱乐部里听故事,也能从一些看似普通的谈话中,听出不同寻常来。毛姆对旅行的看重,也体现在他设立的“毛姆文学奖”上。那是他专为青年作家设立的一项旅行奖学金,一年一度由英国作家协会颁给一个35岁以下英国公民创作的虚构非虚构或诗歌作品,500英镑的奖金用于资助获奖者出国旅行,意在鼓励英国作家“有机会在他们的‘村子’之外生活一段时间”。

  一个光辉灿烂了一生的大作家,晚年由于受心胸狭隘、贪婪的艾伦的挑拨离间,与女儿反目成仇。为保住财产继承权,丽莎状告父亲之举,以及漫长的审理过程和媒体的密切跟进,令89岁高龄的毛姆陷入半疯癫状态。愤而写下的自传《回顾》使一切雪上加霜,在报纸上连载的数周中,毛姆被辱骂声淹没,朋友皆离他而去,英国绅士圈也视他为异己。自此,毛姆陷入孤立,在无法自拔的绝望深渊中,曾经伴随了他生命中绝大多数时光的智慧和对人性敏锐的洞察力消失了,他变得疯疯癫癫、哭哭啼啼,对任何一个接近他的人暴力相向。1965年12月16日凌晨,离91岁生日只差一个月时,毛姆在法国尼斯的英美医院去世,他在这里仅仅呆了一个多星期。艾伦如愿成为富翁,余生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但在去世前不久,终于承认十分懊悔当初为毛姆制造了那样的麻烦。

  塞琳娜.黑斯廷斯称毛姆是“一个伟大的讲故事的人”,而在我看来,他最精彩的作品,是他的人生。

  --------------------------------------------------------------------------------------------------------------------------------------------------

  《毛姆传》读后感(十):我们和毛姆之间

  单从传记内容来说,八卦了不少哈哈哈。最喜欢毛姆叔叔的一本书是《人生的枷锁》,作为自传性极强的一小说,它给了我极大共鸣,许多相似的经历。比如不幸的童年经历,喜欢上最好的朋友却遭背弃,甚至包括“毛姆传”里提到他不喜未安排的肢体碰触这些小毛病等等。看过许多软文,为内向之人辩护,然而许多人,如我,并没有毛姆的天赋作世界之门的把手,更没有丰富得令人目瞪口呆的经历作铺路,于是泯然众人,与毛姆分岔,继续着原先的痛苦。同时也感叹当前的文学前途黯淡,有一点原因,便是社会的上升途径逐渐地固化,小学到大学的一条龙式服务,头焦额烂的面试与入职,回到私领域也无时无刻承受着现实的引力。如此,有多少有志文学的人能够去体验和洞察生活,顶了天的也只是畅销书的前列,鸡汤遍地,故作矫情,言之无物,正如上面所有的文字一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