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读后感10篇

2018-02-06 20: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读后感10篇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是一本由[英] 菲利帕·格里高利著作,希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5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读后感(一):宫廷中无处安放的爱

  也许是想象力的匮乏,看到书名时候从来就没有想到会与宫廷联系在一起,而这本书《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英国后宫中的故事,与中国的宫廷故事有所差别,但还有很多共通之处,都是尔虞我诈,都是权力之争,都是女人国王之间或真爱或假爱故事,让爱情亲情都无处安放。

  14岁,一个懵懂年纪,但这个漂亮温顺的女孩已经为人妻,在王后的后宫中成了年轻英俊的国王眼中的猎物,她不懂勾引不谙狡诈,但为了追求至高无上的英国皇室的至高权力,并为无子嗣的国王生得命脉来稳固地位,被家人步步安排来引王国上钩,当一切都如愿继续的时候,因她的抱怨惹怒国王而受冷遇。在尖酸、精明心机颇重的姐姐的教唆和亲人的唆使下离开后宫,以此来引起国王的怜惜。只是在此时,没有人知道,她已经默许了国王的示好并深爱上了对方,在一个不恰当时机和一个不该有的场所。宫廷,这两个字注定有着太多的悲剧发生,无论你出身卑贱或者高雅,如果没有脸蛋没有头脑就注定会在一场场无烟的厮杀中惨死。

  在我们的印象中,家应该是温暖的,爱也应该是无所顾忌的,而在宫廷中,却应该是另一种冰度,都是血脉之间,但都会因为某种利益趋势而上演各种厮杀,都会因为权益而有同根相搏的故事发生。

  试读了部分内容,觉得很吸引人,同时也会发出感叹:在每一个宫廷里,无论是哪个朝代也无论是哪个地域,爱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权利家族色彩,无论爱与不爱,无论生与死,从来都不是某一个人事情,因为在宫廷中每一个人代表的都是一场政治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读后感(二):浅谈亨八和安博林,如果你在考虑要不要读这本书。无剧透。

  有时候,我们在读一本叙事类书籍的时候,无论这本书是什么样的题材都好,我们或许会思考,这个故事贴合现实吗?这本书是不是写实类型呢?还是浪漫主义的叙事方式?就像我们看到取材自真实事件电影——顺便一提去年底上映的电影海洋深处(In the Heart of the Sea)——类似这种类型的电影,我们或许也会断定说,啊真实的事件肯定没有这么夸张。

  因为好像我们会有一个思想就是,艺术是高于生活的。

  并不否认这样的观点,因为我们都知道,想象力和艺术之间有着亲昵的关系,而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需要基础建筑的。而这个基础就是浩荡的天地古今。

  之所以说艺术高于生活,私认为这就和化学中的浓缩结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我们将生活的精华浓缩了,我们将想象力填插在每一个未知的孔隙里,于是,我们创造出人为的艺术。

  简而言之,艺术都是被印上了历史痕迹的。再天马行空梦幻,都驮着沉甸甸的人文思想。所以。话儿兜了一圈回来,这就说到我推荐这本小说原因了。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所讲述的故事,那一段历史,可以算得上是英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绝伦、充满了戏剧冲突饱满的一章。

  大家或许并不太了解都铎王朝是哪个年代,不过若是我提起伊丽莎白女王,想必大家就会"噢~~"了。

  伊丽莎白一世少女时代(1546)&继位加冕(1558)时的画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读后感(三):玫瑰之战

  很厚的书,但读起来非常流畅,非常迅速。或者是因为我天性八卦关注这类美女间的玫瑰战争,女人间的关系往往比男人们微妙的多。正如各路作家笔下演绎的世情百态:当红玫瑰与白玫瑰互不相识,娇蕊和烟鹂的智慧只会让她们在振保的世界里成为附庸,想独立么?那么请退席,你不再是主角;当红玫瑰与白玫瑰结成同盟,管你是大家公子经济危机,锁锁与南孙自有办法守望相助反败为胜,男士们不满抗议么,也只能变成为她们取乐的小丑。

  而在这本书中,没有一朵玫瑰是干净的,她们是彼此最残酷敌人与最忠实的同盟。即使心里嫉妒得淌血,安妮依然会帮玛丽穿上自己美丽的礼服,但是这并不妨碍她转身去勾引玛丽曾真心爱过的男人;而玛丽亦会不动声色地用一封信轻易地毁掉安妮此生唯一一次接近幸福机会。谁更残忍?在那个母亲会将亲生子女放弃、任其自生自灭的年代。

  看同名改编电影时,我一直在质疑聪明如安妮,怎么会相信国王的承诺?看书我才明白其实她一直都不相信,她不相信任何人,她折磨任何人包括她自己。但这样的人生,如果有机会重选,我相信她依然会勇往直前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读后感(四):如果你对这段历史感兴趣

  这是很久以来读到的最吸引我的一本书,翻开一页就再也不想合上。如果你刚好对都铎王朝感兴趣,这本书恰好毫不晦涩却可以满足你的欲望

  读了三遍,试图从书中找到一丝真情,一是凯瑟琳对亨利的爱, 玛丽描述到“她的灵魂早已被锤炼、锻造出烈火真金了。比起我们这些人,她是银器,而我们只是一堆白镴,是普通的铅锡混合物。”我认为这是对凯瑟琳对亨利感情最恰当的描写,她深爱他,从他小时候起她就是宫廷中最美丽的女人了。她对他的爱不是任何一个女人能比的上的又做的来的。

  第二处则是玛丽对亨利的感情,在我看来这种感情不足以称之为爱,它最多只是一个青春期少女懵懂的对初恋所形成的意识。但在都铎王朝里来说,这起码算是一段稀缺的真情。

  第三处则是玛丽最后的幸福归宿,威廉,她们彼此相爱,她选择了这个穷小子远离了宫廷生活,她做出了有悖常理的事情,也是她第一次跟从了自己的内心,最终她得到了幸福,也只有她得到了幸福。这段情节在整本书里显得格格不入,仿佛跳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人性被释放,玛丽作为女孩的一面终于多于了波琳的一面,这个世界里没有皇家的奢靡和虚空嘴脸,没有阴谋和技巧,只有简单快乐

  细腻的描写惟妙惟肖,让人沉迷欲罢不能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读后感(五):皇帝的新衣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没有看过关于它的一点介绍,我几乎完全没有想到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我以为会是一个美妙爱情故事,或者是一段有着童话色彩的往事,亦或是加上了一点离别情绪伤感和最终的重逢,但我都想错了,这本书要远远要复杂一些。

  说到人生——不如更直接地说生活,都是从最初的单纯变成了今天这副模样,每个人的最初都是单纯的,都没有任何的索求,在儿时最简单的事情就是最快乐的事情,而在慢慢长大之后,不知道怎的,简单的事情再也提不起自己的兴致,我们想要更多,想要更多让人觉得刺激好玩、快乐的事情。我们一直都在伸手索要,一直都在费尽全力是争抢,人那么多,东西有限。我们有时成功有时失败,有时欢喜有时雀跃,但却很少想过,什么时候,我们变成这样了呢。

  这本书,就是这样一个寻找和争抢的过程,波琳家的姐妹安妮和玛丽,孪生姐妹,一起成长,一起走向未来道路,而在这道路上,东西只有一份,宠爱也只有一份,只有争抢才能够被自己得到,但对方毕竟是自己的姐妹,那么就在看似支持表面底下,来进行一场算计和仇恨游戏。她们在这过程里,不会想到为什么会成为今天,更不会想到,会不会有一天,她们两姐妹会一同奔赴毁灭的漩涡。

  曾经看过一些关于两姐妹的故事,很多人将两姐妹将做双生花,同一根茎,类似的花朵,却要争夺不多的养料,相互争夺。这样的一对双生女子,在更加仇恨与黑暗叠加的宫廷当中,是会有如何变本加厉的争斗,这便是书中最为值得看的地方,而更加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些种种的描述里,都是以爱之名,以爱,当做彼此伤害的最终理由

  这是多么的荒谬,所谓双生,虽然彼此争斗,但毕竟一根而生,如果其中的一朵已经死去,那么另外一朵也会逐渐枯萎。因为她不会再有这样的时候会去运动全身细胞,虽然有了足够的养料,但释放出的善良却更加的有限,一旦心都死了,那么外在的附加养料又有什么作用。一切都是徒劳,而最终当玛丽明白这一点的时候,故事也到了终点

  安妮和玛丽,是很多孪生姐妹的代表,他们太多外表类似,但性格迥异,玛丽随波逐流,没有更多的想法,她只是希望得到幸福,或者有一份属于她和玛丽的幸福,她希望她对任何人都善良,她觉得任何人对她都友好,她也愿意对任何人友好。而安妮却截然相反,那是一个典型的市侩女子,她不会让自己有任何吃亏的地方,哪怕是自己的亲人来阻碍也会毫不犹豫将他们挡开,她希望自己有独特的地方,她希望自己可以做让人大为赞叹的事情,她想成为这个国家的王后,希望自己的孩子继承王位,希望自己可以享尽荣华富贵,为了这些,她不顾一切

  但她们都错了,玛丽的错就在于她太过于善良,这个世界不允许一个人永无止尽地善良,更不允许一个人永远那样的无害,因为那样你会备受伤害,如果真的有那样的人,那么必须要求其他生存在这个世界的人也都是如此,这样世界才会真正的平衡,但遗憾的是,真的没有。而安妮,不用多讲,任何坏水的人都不会有好的下场,所以人真的是辛苦的,他们永远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对是错,都是旁观者来评论,都是自己的后知后觉。

  我想,在那样的历史大背景下,无论是安妮还是玛丽,都是身不由己,玛丽不想争斗,她知道自己争不过安妮,她只是想寻求一份平凡的感情,于是嫁给了马夫,隐居在山林。而安妮,她也深知自己无法停下脚步,她何尝不想平平淡淡安稳稳生活,但她知道自己没有办法,因为如果她一旦不去争抢什么,那么其他的人就张开血盆大口,将她自己吃掉,连骨头渣都不会剩下,所以这一切,真的就是个人的错误么?应该再好好思量。

  回头再想想我们自己,如果在乱世之中,我们应该如何自处,也许有人会像安妮那样,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用尽手段,也会有人像玛丽那样远远避开,躲在一时的僻静。任何时代的纷争给予我们的,都是一份身不由己的选择,而更多的,我们则是整个时代的牺牲品,也是缩影。

  哦是的,我想你可能会想到了,这一切的根源,都是权利,我们庆幸自己离着书中所写的争斗如此遥远,但在自己的小日子里,这样的斗争却从未停止,与同事、与朋友、与陌生人,无时无刻都在抢夺着所谓的权利。这种权利可以分成太多的细节成分,不管你是如何的人,你需要得到他,所以你要抢,所以你必须抢。这本是我们的生存法则

  而在这权利之下,又是我们蠢蠢欲动的欲望。试想在我们儿时,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事情,肯定很少,也许是为了一枚糖果,为了羡慕的玩具,为了一件漂亮的衣服。而随着我们年岁的增长,那糖果、玩具、衣服变成了职位成绩、地位、名誉等等等等。一件简单的东西被加上了华丽的外衣,犹如皇帝的新衣一般我们披挂在身,于是招摇过市,但真正能够看到的,又能有几个?

  我为玛丽感到庆幸,也为安妮感觉到悲哀。但猛然想来,最值得同情的,却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是活生生的。如果最终都是破碎的结局,在看到类似的故事却完全想不到自己,这也是我们的悲哀。

  这本书写到的,是遥远的宫廷生活,但指代的却是我们五光十色的人生。我们在这人生里,分享彼此能分享的,隐藏那些不能拿出的,我们没有书中所写那样强烈的情节和冲突,却不亚于书中所指的残酷和现实。那才是血淋淋的赤裸,那才是我们真正要警惕的事情。

  如果说书中所写的是双生花,那么我们都是自己的双生,在我们的另外一面,也是自己。一个善良、单纯、没有欲望,一个充满了野心,不择手段,不顾一切。一个渴望平凡的感情,希望拥有平淡的人生,一个又不甘于那索然无味的事情,需要一点刺激来挑战自己的味蕾。一个渴望站在路边看着那些光线热闹的人为他们拍拍手,一个却想成为众人的焦点接受别人的掌声。一个留下的便是满足的,拥抱着自己的小幸福便死而无憾,一个却从来不知道满足只是想到得到的更多,还要多。

  欲望,这就是欲望,我们看着自己心中的欲望,看着两个自己不停地打斗厮杀,这就像是真正的一场电影,光怪陆离颠沛流离。那些旁观者冷眼看着,没有人劝架,没有人制止,煽风点火的人不安好心,纷纷压下堵住,吆喝着无辜的人来纷纷用他们的未来赌下自己的未来。

  最后谁赢了,谁就披着那件皇帝的新装,在这世间走一遭。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读后感(六):现世若有威廉•斯坦福

  霍华德的姿势,从来不往后看,没有时间后悔或三思,手中一个武器毁坏便立刻寻找第二个,如果面前放下一个台阶,便会跨过其他人向上爬。霍华德家的人,是杰克种下的魔豆,茎脉永远向上攀升,永不停歇,也不允许任何枝节失去斗志。

  珍珠碎粒装点的法式兜帽,像无数目光闪烁的阴谋家。身为波琳家的任何一个女孩,身来便失去成为另一个自己的机会,她们的整个生命历程,从一场与童真的告别式开始,迅即被装进一个巨大的框架里,即便这个框架大到仍可令你有施展的余地,但仍只是局限中的求生与保全,仍只是毫无选择的人生轨迹。

  人生的机遇或许真的不会像熟透的樱桃掉入裙兜,但那个名叫安妮的女孩,当她再不是那个站在华丽的衣饰之中感到惶恐的小女孩时,她却在乱世之中遇见了那个叫威廉•斯坦福的男人,那个爱惜她、呵护她、不会为任何利诱放弃她的男人。在那个女人像牲口一样被买卖的世界上,有一个人牵着她的手穿过整座烂醉如泥的城,有一个人对她说:“我从一堆杂草中找到了一朵鲜花,找到了波琳家最好的那个女孩。”

  于是,两个女人的无休止的牵绊,整个故事,整本书,似突然从欲望阴霾的争斗中甩脱,从惊心动魄与荡气回肠中抽离,有了一个合适的皈依。只有翻阅过至繁华喧闹制造的裂痕,才读懂了简单平淡背后蕴藏着怎样强大不息的动力。这力量,来自生活最本真最平实之处,也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这情感必定是简简单单发自内心的,必定不是急功近利的,必定也不参杂任何自信与敌意,羡厌与妒忌。她让那个叫安妮的女孩,不论身处怎样险恶的境地时,知道自己有一个没有纷争没有对手可以放心依靠的归属;她带那个叫安妮的女孩,越走越远,越远越坚定,最终成为了波琳家的另一个女孩。

  这个女孩,坐在被水流晃动的船身中,淡淡的说:“我很满足。我现在想要获得安定,在这场庞大的宫廷游戏中我玩够了。我看到它要付出的代价,太高了。我只想要你,我只想和你在罗切福德,与你相濡以沫。”身边的男人伸手搂住他,帮她遮挡海面上吹来的猛烈寒风。

  曲罢,独倚望江楼,斜晖脉脉水悠悠。若现世仍有威廉•斯坦福,他应该也是一位无名氏,或许没有房也没有车,没有钱也没有权,更糟糕甚至连稍微出众一点的长相也没有,但是他有一颗柔软的心与一份可担当的责任感,会有气量说出:“我就是这么个凡夫俗子,爱我的妻子,喜欢安宁与平静,热爱我的农田,没有什么晚餐比一片火腿一块面包让我胃口大开。”

  想来一直也是为着同样的角色所动容,《二三事》中的宋盈年,《虹》中热爱植物的店长,以及本书中的威廉。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很柔软的特质,正因着这份柔软而又独具包容力与生命力,是一种宽广之姿,也是内心的期盼。有些情感是延续不变的,被一个异体无附加条件的懂得与善待,找到一个深爱的人、为爱结婚并可执子之手共偕老,很简单很亘古也很难得不是么……

  只是,现世即使有威廉•斯坦福,又有几个波琳可独具慧眼认出这无名氏。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读后感(七):双生花

  双生花

  ——读《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双生花.传说中黑暗里一种洁白美丽的花朵,少数还有蓝色、红色的,经过嫁接可以被移植成紫色的,味道潮湿芬芳但是充满迷惑.在一枝梗子上互相爱,却也互相争抢,斗争不止.用最深刻的伤害来表达最深刻的爱,直至死亡.甚至愿意杀死对方.因为任何一方死亡的时候,另一方也悄然腐烂。

  ——题记

  波琳家的一对姊妹安妮与玛丽,就如同一株美丽的双生花,在英国皇家宫廷中互相帮助又相互争斗。权谋到了后来变为一种乐趣,一种拼的你死我活的乐趣。她们所寻求的爱情不见了,剩下的只有争斗。对于皇权的争斗,对于地位的争斗。唯一缺少的就是爱,她们也不能有爱。

  玛丽的天真懵懂,安妮的心机深重;玛丽的渴望爱情,安妮的追逐权力。这两姐妹仿佛就是为了帮助对方,也伤害对方而生的。在宫廷之中,玛丽的单纯难以生存,在权谋之中,安妮的心机额难以全胜。所以,有了悲剧,也有了伤痛。

  命运。冥冥之中亨利八世在舞会上看上了玛丽,玛丽也在和他的接触中喜欢上了亨利八世。冥冥之中享受幸福生活的玛丽,迎来了伤害她的安妮,亨利八世又喜欢上了安妮,最后把玛丽抛在一边。冥冥之中安妮看似成功,但孤独和迷惘必将伴随她的后半生。所以谁都没有真正的成功,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命运就是如此,没有谁能摆脱命运的安排,无论有多么的努力,无论有多么机智的计谋。

  很多时候都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与其活着这么累,不如选择逃避,不做任何人的棋子。开心心的过完一生,岂不是更好?

  一点疑问:书中写玛丽和亨利八世在舞会上见面的一段文字,让我怀疑玛丽是不是真的单纯。

  “因为你是国王。”我僵了一下,忘记了他的伪装不应该被识破的,“绿堡的国王,”我纠正道,“是今天的国王。亨利国王才应该嫉妒你,因为你一个下午就攻下了要塞。”

  “那么你觉得亨利国王如何呢?”

  我看着他,用单纯无知的表情说:“他是这个王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君王,能够爱他的宫中,待在他的身边是我莫大的荣幸。”P20

  我从这段文字中没看出多少天真,倒是看出不少老成。我不明白为何作者要在这里写成老成,而后面有不断渲染她的天真。

  附:亨利八世的妻子儿女(来自百度)

  第一位妻子

  阿拉贡的凯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王后 (1509年6月11日结婚,1533年取消婚姻;死于1536年1月6日)

  未命名的女儿 1510年1月31日 1510年1月31日 流产

  亨利 (康沃尔公爵) 1511年1月1日 1511年2月22日

  未命名的儿子 1513年11月 1513年11月

  亨利 (康沃尔公爵) 1514年12月 1514年12月

  玛丽一世 1516年2月18日 1558年9月13日 1554年嫁西班牙腓力二世;无后代

  未命名的孩子 1518年11月10日 1518年11月10日

  第二位妻子

  安妮•博林(Anne Boleyn)王后 (1533年1月25日结婚;1536年5月19日被处死)

  伊丽莎白一世 1533年9月7日 1603年3月24日 没有结婚

  亨利•都铎 1534年 1534年 历史学家们不确定这个孩子到底是出生不久就死亡了,还是被流产了。因为这件事情被隐瞒,这个孩子的性别都未能确定。

  爱德华•都铎 1536年1月29日 1536年1月29日 死产

  第三位妻子

  珍•西摩(Jane Seymour)王后 (1536年5月20日结婚;1537年10月25日产后十二天去世)

  爱德华六世 1537年10月12日 1553年7月6日 没有结婚

  第四位妻子

  克里维斯的安妮(Anne of Cleves)王后 (原为德国公主,1540年1月6日结婚;1540年离婚;死于1557年7月17日)(传说这位女王面貌丑陋,生性传统,信奉路德教,亨利八世曾对这位新王后充满期望,可似乎,安妮的到来让亨利八世更为失望。)

  没有子女

  第五位妻子

  凯瑟琳•霍华德(Catherine Howard)王后 (1540年7月28日结婚;1541年离婚;1542年2月13日被处死)(曾是玛丽一世年轻时代的侍女,曾积极奉劝玛丽原谅父亲亨利,可是这并不奏效,玛丽一直坚持己见,而后凯瑟琳嫁给了亨利八世,成为他第五位王后,但终因政治上的纷争,顾虑,亨利八世不得不将其判为乱伦罪处死)

  没有子女

  第六位妻子

  凯瑟琳•帕尔(Catherine Parr)王后 (1543年7月12日结婚;亨利八世死于1547年1月28日;她再婚嫁给托马斯•西摩,新国王爱德华六世的舅父,并于1548年9月5日去世)

  没有子女

  私生子女

  Elizabeth Blount所生

  Henry FitzRoy, 1st Duke of Richmond and Somerset 1519年6月15日~1536年7月23日,1533年娶the Lady Mary Howard,无子女

  Mary Boleyn所生

  Catherine Carey, Lady Knollys 1524~1569年1月15日 1539年嫁Sir Francis Knollys,有子女

  Henry Carey, Baron Hunsdon(生父存疑) 1526年3月4日~1596年7月23日 1545年娶Ann Morgan,有子女

  Mary Berkeley所生

  John Perrott(长得像亨利八世,但没有证据证明他们是父子) 1527年~1592年11月3日 先后娶Anne Cheney和Jane Pruet,她们及他的侍女Sybil Jones都为他产下子女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读后感(八):波琳家的女孩与虎妈家的女人

  在右上角印着“1533年春”的那一页,故事大致完成了四分之三,而在这寻常的一章里,波琳家的女孩安妮正经历她人生中最壮丽的加冕时刻。这天开始,她将取代凯瑟琳,成为大英帝国亨利八世的王后。她穿着一件覆着细软洁白貂毛的绛红天鹅绒礼服,长发像马的鬃毛一般黝黑光亮。

  她并不知道,仅仅三年后,她便在皇宫的绿地上被法国来的剑客当众斩首。她也不知道,她与凯瑟琳的战争仅仅是都铎王朝的一个小插曲,此后又有四位高贵的女子先后成为亨利八世的王后。她更不知道,五百多年后,那承载她一世荣耀与悲伤的城堡,已成为著名的伦敦景点,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参观。而她,亦被做成一个身着华服的玩偶,与亨利和他的其他五个妻子一起被摆在城堡的礼品商店里出售,价格不菲。

  捧着这本十分可人的封面白底烫金的小说,仿佛手执一件绣着金线的尊贵白袍。我忽然想起从英国旧书店里淘来并收藏多年的一本书,从架上取出,都铎王朝的风云从指尖扬起。想起当年淘旧书时,看到诸多亨利八世的故事。在英国历代的君主中,他恐怕在美誉度上难跻身前三,但在知名度的排行榜上却绝对当仁不让。对于普通百姓,他和他的六个妻子,恐怕是极为深入人心的。它在民间的广为传唱倒与我们的著名童谣有些神似: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可总有些讲历史故事的高手把这些八卦轶事用风趣独特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譬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而在英国,则有一位才情横溢的女作家菲利帕•格里高利。在创作中,她时常选取并不十分引人注目的历史人物为小说主人公的原型。这次,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正是安妮王后的妹妹玛丽•波琳。

  在那一章里,望着安妮的加冕,哥哥乔治说:“我还不知道有哪个女人能做到这些。她唯一的决心就是爬上王位。”妹妹玛丽叹了句:“我从未有过这样的决心,我从孩提时代起唯一希望的就是不要被人忽视。” “那你只有省省了,她将是人们知道和记住的唯一的波琳女孩。你永远都变成无名氏了。”

  哥哥的话似乎一语成谶,直到五百年后格里高利以玛丽为主人公来讲述这段故事。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甫一捏出,就被不由分说地扔进了畅销书的沸腾煮锅,而从历史的厚幕中走进公众的杯盘里,成为当年的西餐佳肴。

  玛丽的话仍在耳畔回响:“知道吗,当个无名氏也许也不赖。” 而这次她的“中餐”版出炉时,却正值《虎妈战歌》被大火炒得沸沸扬扬。虎妈的话掷地有声:不,我的女儿不能成为无名氏。她们要样样杰出、出人头地。

  而事实上,安妮与玛丽两姐妹在年幼时即被送入法国皇宫,接受最好的宫廷教育,精通法文与拉丁文。在玛丽14岁、安妮15岁时,她们被送回英格兰宫廷,成为凯瑟琳王后的侍女,而真实角色则是家族的两枚棋子,游到彼岸即可称后,她们独立冲锋,却又彼此掩护。

  在随后的日子里,玛丽与安妮先后得到了国王的垂青。玛丽的白丝巾被亨利八世藏在胸甲里,作为贴身信物,跟随这风华绝代的君主上格斗场;玛丽还以天使的容颜为那艘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玛丽-波琳号”战舰启航,享受这空前绝后的殊荣;玛丽更为亨利八世诞下一双子女,送上这个王国期盼已久的男婴。

  可她,却没有去争取王后的位置。她眷恋在希弗和她的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解开儿子的襁褓,让他在暖风中伸伸小胳膊;让女儿坐在大腿上,向她讲述一个森林王国的狂欢故事。她最终嫁给了一个身份卑微的传令官,但彼此真心相爱,在罗切福德过上美满的生活。日后更继承了波琳家在埃塞克斯的全部遗产,成为富裕的地主。

  安妮却带着她那象征波琳名字的金色B字母珍珠项链,为得到皇冠不惜付出一切。她白日尽情欢笑,艳光四射,尽力用美貌与兴致吸引国王。她整日骑马、赌牌、唱歌、泛舟、野餐,只有夜晚摘去兜帽,才露出脸上的精疲力竭。纵有无数乐师为她奏乐,无尽诗人歌颂她的美貌,野心勃勃的安妮却最终如那些嫁入豪门的女子一般沦为生子机器,因无法诞下王子而遭君主唾弃。

  安妮与玛丽,这对宠冠宫廷而一度让民间“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姊妹花,也许只是格里高利借历史人物言志的手法。 人的一生经历无数选择,但我们永远不知道在某一路口,选择向右,是否会如几米漫画的女主角一样错失一世真爱。而在故事结尾,心地单纯的玛丽过上幸福生活,心机算尽的安妮却终遭斩首,这似乎是作者有意的暗示。

  不知虎妈蔡美儿是否读过这本书,又如何评价安妮。也许,她会理解并认同安妮积极的一面,毕竟,她为两个女儿铺设了一条类似的通往宝座的道路。这位推崇精英教育的母亲,竭力保证孩子从学校到社会,一路引颈高歌。为此,她制定苛刻的家规,不准女儿在同学家过夜,不准看电视玩电脑游戏,不准自己选择课外活动,不允许成绩低于A,除体育和戏剧外不允许任何一科只拿第二……可这样做的价值何在?她的女儿们拥有幸福的童年吗?

  记得多年前和一位英国老绅士在咖啡厅小坐,他先是感叹现在的英国教育已大不如前,上大学选好专业只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接着给我说了一个故事,19世纪时有一个人的儿子从牛津大学毕业,主修古典学。别人问:您儿子研习了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化,现在从事什么?他说:回家种田了。我花钱供他读书,而他已经获得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东西了,所以现在可以安心回来务农了。

  我在美国时也遇到不少韩国日本的女孩,在众人艳羡的学校接受法律或生物的高等教育,再回国做家庭主妇,相夫教子。我的朋友中有一对博士夫妇,美国白人,双双在常青藤名校读博。可他们已决定不继续学术生涯,而在毕业后回到印第安纳州的家乡,在当地的中学教书,因为那样离父母近,也可以在当地孩子的心里种下喜爱科学的种子。

  安妮的怒吼仍有丝丝回音:“你为了爱情嫁给一个穷人,就拿爱情当饭去吃吧。你就靠它生活吧。到他那块罗切福德的小田地去吧,烂在那里吧。”而玛丽知道,在这个深宫大院里,女人的职责就是服侍男人,要像女婢一样微笑地服从迁就。自古君主多薄情,虽然她不知道在遥远的东土有阿娇《长门赋》,有卫子夫哭李夫人笑而笑亦不长久,但她明白要遵从内心而做出追寻幸福的选择。

  在这树篱齐整,水渠干净的田园,她学习如何生火,搅拌奶油,制作奶酪和烘烤面包。在家禽陪伴、鱼儿逗乐的日子里,她深深爱着上了夫唱妇随、子女相伴的农家生活。

  “什么时候你觉得最幸福?”玛丽的丈夫这样问她。“你用不着一辈子都做另一个波琳。”而我们的小妇人玛丽说,“我喜爱这种共同营造生活,管理自己土地的感觉……我们过得像树篱中的一对小鸟,安逸快乐。”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读后感(九):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对,就是安妮,独一无二的安妮,令人爱恨交织的安妮。

  虽然从书名便不难看出,相较于波琳家大名鼎鼎的“女孩”安妮,在格里高利落笔处,玛丽才是主角。可就如同文中乔治所说,“她(安妮)将是人们知道和记住的唯一的波琳女孩,你(玛丽)永远都是无名氏”,不但历史上的安妮光芒盖住了波琳家任何一位家族成员,即便是在格里高利双生花平分秋色的刻意之下,安妮不经意间流露的魅力依然远超圣母玛丽。

  其实像玛丽这种空白到连出生年份都不可考乃至于在后世引出一段玛丽安妮谁是姐孰为妹之争,却还有着曾甘当情妇先后委身于多个权贵但最终因为爱情嫁与一个贫贱之人甚至因此与家族脱离关系(且不去说这脱离关系是主动还是被动了)的宫闱逸事与强烈个性的女人,原本应是历史小说作者们最喜闻乐见和易于发挥的素材,不料格里高利却舍弃了玛丽原本的大部分个性,而是在给她贴上一个美丽善良温柔体贴的标签后再谈这对情妇姐妹花之间的相爱相杀,未免有些索然寡味,甚至作为配角“被伤害的女人”出现的凯瑟琳王后的隐忍深情也远比玛丽给人印象深刻。

  至于勾心斗角,就像没有接受过琼瑶奶奶洗礼的米国人为暮光系列星星眼闪烁,缺乏宫斗戏熏陶的英村少女也只能凶残的把死胖子亨利八世即便还不是老丑死胖子时也与帅无缘的肥脸幻想成帅哥,再围绕他的“小”宫廷YY着冗长而不入流的权利倾轧,实在是不够看啊不够看。

  然后还是要说说安妮,这个把情妇做到了极致却惨败在妻子的角色上的女人。

  抛开长相来看,无论是她的聪慧手段(虽然在她一跃成为这个王国最荣耀的女人后智慧就开始不够用了),还是她的勃勃野心,无疑都是极有魅力的。即便是相貌上的劣势在安妮飞蛾扑火不惜代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攻势之后终于成功刷新英格兰王后出身新低的“成就”面前,也只能起到突显她魅力的强大的作用而已。加之安妮不多时日便被嫌弃乃至因莫须有的罪名落了个身首分离的悲惨下场,尤其本作最后还充满暗示性的提到了那个威尔士土贵族的儿子与绸布小贩的曾孙女的“私生子”的无限可能,仿佛安妮是“伟大”的缔造者,很难不令人对她产生同情,甚至衍生出好感。但细细一想安妮所为,她的下场要说是咎由自取正是恰如其分,要是恶毒一点还可以说是现世报应。那好感又出自何处?是因为她推动改变了英格兰甚至改变了世界的宗教改革?还是因为她为英格兰送上了一位开启黄金时代伟大女王?如果为了一己私欲犯下的血淋淋的罪行却一不小心从侧面打开了历史进步的阀门也要被正面评价的话,这要让深受其害的凯瑟琳、玛丽和不计其数命丧黄泉的天主教徒情何以堪?虽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日后大英帝国崛起的第一个步是源于一个女人的野心与魅力实在是一件偶然又奇妙的事情,但对比凯瑟琳宁愿丧失最后一个争取权益的机会也依然拒绝娘家出兵英格兰的提议只为避免战火的仁爱之举,两者高下立见。而伊丽莎白的伟大也只属于伊丽莎白自身,与她那不负责任的父亲与早逝的母亲无关。对终生生活在私生子阴影下的伊丽莎白来说,安妮只会是污点而绝不是荣耀。

  昔日的手下败将凯瑟琳绝望之余尚有强大的娘家与强势的外甥做后盾,而安妮沿着与加冕前走过的同样的路抵达伦敦塔后,被关进加冕前住过的同样的房间等待对自己的指控时,却只有失势后亲戚们的落井下石可以咀嚼。甚至在人头落地前安妮也只能期望靠着昧心的歌功颂德给还在襁褓中的女儿从她那薄情的父亲那里换取一些垂怜,那一刻她一定不会想到不过区区四个月前她还身着华服立在英格兰女人的顶点兴高采烈的庆祝凯瑟琳的寿终正寝。

  不过无论如何,安妮在成败之间再如何奋力挣扎也抵不过亨利的一念之间还是有些令人唏嘘。她的前任和后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虽然站在亨利八世的立场,“离婚砍头死,离婚砍头活”的歌谣不但不残酷甚至很理所当然:他需要一位美丽大方温柔顺从忠贞不二最重要的是能生儿子的妻子。于是难以生养的阿拉贡的凯瑟琳、不够顺从的安妮•波琳、容貌欠佳的克里维斯的安妮、沾花惹草的凯瑟琳•霍华德在经历过亨利从热烈似火到翻脸无情的巨变后被一一KO似乎也见怪不怪了。回过头来看,在“如果连凯瑟琳王后这样的女人都受到如此对待,那么这世上就没有一个妻子可以是完全安全的了”的亨利的宫廷,也许只有玛丽的选择才是明智之举。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读后感(十):彼岸双生,惟愿殊途同归

  双生花,传说中只能在黑暗中生长,却一身洁白美丽。同气连枝,为了生存,却不断互相争抢,不惜致对方于死地。安妮和玛丽正是波琳家这样一对双生女子,在无休止的宫廷斗争中,彼此相爱却互相伤害着。然而双生花在一枝死去时,另一枝也会悄然糜烂。安妮和玛丽也是在故事的进展中,经历着一场场幻灭。

  “没有安妮的世界对我来说是不完整的,可又没有世界能同时容下我们两个”,在安妮即将来到自己身边的时候,玛丽就明白这个道理。两个人有着近乎同样的生长环境,安妮却处处要“与众不同”。“因为人各有志……每个女人都要做些让自己独特的事、引人注意的事、众所瞩目的事”,一语成谶,安妮成功当上了王后,后又因通奸罪被处死。无论是在王宫中的做派表现,还是退出历史舞台的方式方法,都为世人所瞩目。

  行刑台上手起刀落,玛丽认为她和另一个波琳家女孩之间的漫长较量结束了。其实宫廷的争斗又何止存在于那个混乱的都铎王朝?最终他们的子嗣还是回到那个宫廷,一半是都铎、一半是波琳的“波琳家的女孩”还在继续开创着属于她的时代。

  安妮和玛丽就像是硬币的两面:一个争强好胜,只为成为王后,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继承王位,哪管对其他人造成的无尽伤害;一个随波逐流,安于居室,喜爱安静恬淡,纯良的希望对所有人都无所亏欠。历史最终给了她们各自想要的结局,尽管在世人看来,多了些血淋淋的不堪和残忍:安妮最终也没有生下一个男孩,但是她的女儿伊丽莎白开创了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玛丽在这场庞大的宫廷游戏中“玩够了”,想要获得安宁,最终与威廉相濡以沫,幸福终老。

  都铎王朝在英国历史上是一个符号性的时代,或奢靡,或混沌,光鲜华丽的外表下掩盖了太多的灰暗面。也许“波琳”这个姓氏不为众人熟知,但“波琳家的女孩”却铭刻于历史,被众人铭记。不得不佩服《另一个波琳家女孩》的作者菲利帕•格里高利,她为我们写下了一个时代的传奇,同时也恰到好处的为我们填补了对靡乱时代的认知空白。既可以满足大部分读者的猎奇心理,又在历史卷轴中还“波琳”——这样一个带有历史厚重感的家族——一席之地。

  有关于历史的文字读上去总是会多一份沉重感,可以预想的,往往就是在一番争斗归于平静后留下的阵阵唏嘘。试想,若不是生在都铎王朝,若不是面对亨利八世,若不是长在宫廷,若不是安妮那样对待玛丽,“波琳家的女孩”会不会相安无事一辈子?然而,现实就是一场幻灭,无论用文字和想象把生活构思的多美丽,现实的绳索一捆,就注定走向一片荒芜。历史不给我们假设的机会,格里高利的《另一个波琳家女孩》已经完美的阐释给了我们真实的结局。

  身处混世之中,很多选择往往无可奈何,可能我们不会像安妮那样不择手段,只为上位;也可能我们不甘于平淡,像是玛丽那样委身于一个平凡的马夫长。

  彼岸双生,人生的路选择很多,惟愿殊途同归,每个人最后选择的世界都是自己想要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