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之书读后感10篇
《隐之书》是一本由[英] A·S·拜雅特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4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隐之书》读后感(一):隐之书
蓝调莎
看着一叠待读的书,如同最近收到的一堆野生山珍,心里美的不得了,先读那一本呢?翻翻这本,又拿起那本,像贪心的熊猫拔竹笋。轻松的读本《全食物密码》一会儿就翻完了,照本学会了做杏仁奶,也学书上开始用五谷米(糙米、小米、荞麦、燕麦、黑糯米)做饭。然后,拿起述说上海近100多年建筑的书。
由于非常喜欢建筑,写者又是我熟悉的作家,以前他专门写上海这座城,写一个记者在城中所遇到的声色犬马七情六欲的故事。这一本述说上海建筑的书,没看时还以为是很枯燥的书,没想到开首故事很生动,于是用了一些时间在上面。看到一半,回复最初想法,一上来对此的感觉没错,(往往第一感觉有些参考价值)翻到最后一页,上面罗列30多本书,也就是说,作者写此书,精心阅读了这30多本专业与历史书,才写出此有关上海建筑的书。应该说是相当的精准与用功用心。
然而,假如用史料痕迹太浓的话,故事难免……我放下了此书,后悔没有买他另外一本,另外一本是描写少数人的上海,那些不为外人知道的故事一定很好看。还有看到昨日晚报上介绍他再另外一本书,也是描写当代活色生香生活的,一定也比拼接古纸堆有吸引力。
还是先看在三联书店里买的书吧,虽然上海系列还有好几本,但从书展近距离接触,有些明白,有些作家的为人细节要比他们写的书不经看。
拿起英国作家A.S拜雅特著的《隐之书》,同样是从故纸堆里找的故事,显然,此书写的吸引人极了。书中人物像俄罗斯套娃,又像中国旧时大人家房屋,打开一扇扇大门里面是一进一进数不完的套房。
《隐之书》说的是一位文学研究助理罗兰,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诗人艾许一直非常崇拜,一次他在伦敦图书馆里,看到满是尘埃的艾许藏书里,有2封信,他打开一看,显然是大诗人艾许写给情人兰蒙特的,而当时的外界,没有人知道艾许有隐情。于是他藏起了这两封珍贵的信,等他花了不少精力与时间去实地探寻时,他遇到另一研究者莫德,从此,两人经历竟也想100年前的大诗人与女诗人相恋隐情一样相似。
他们在探访前辈足迹时,知道被艾许大为赞叹才情的兰蒙特也写诗,他们由爱慕对方诗情而相爱,情燃烧浓烈时,有过小孩。但不久,如同简爱,如同奥斯汀般有着自己独立意志的兰蒙特,离开了艾许,消失了,从此没有在艾许面前出现过。
隐情在文学界悄然传开后,美国法国研究艾许的人士抢着要出高价买下艾许与兰蒙特之间的来往信。
与罗兰互相爱着的莫德,后来竟然被发现,是大名鼎鼎的艾许隐秘情人兰蒙特的外甥女,兰蒙特生育后,把女儿玫送到妹妹处抚养,玫婚后生下莫德,兰蒙特也看见过,只是玫从不知道姨母兰蒙特是自己母亲。
艾许临终前思念着情人兰蒙特,思念着他曾以一个过路人身份向他女儿问路示意拥抱的情景,最后在他慈爱但不懂欢爱的太太身边离了世。
在100年后的现代,罗兰与莫德的相爱,就不用这么隐秘了,虽然在此以前,他们都有对方,如今他们因探秘缘由连在了一起,他们共同面对接受着出生在城堡里的兰蒙特留给莫德的一切遗作与遗产,还有各国文学界对100年前他们前辈与亲人隐情的追问与好奇。
掩上书本,对书中抽丝剥茧的故事,对其中悬念,对书中因隐情引出的人物内心世界的荒凉与惆怅;对书中出现的旷世不朽的田园风光、与庄园连接的树林、海边窗口深陷的房屋;对作者维多利亚诗人式的文采,精致唯美的文笔,无比感叹、无限仰慕……
《隐之书》读后感(二):我不做兰蒙特,我也做不了兰蒙特
天又在下雨,雨夜让人绝望。
他坐到床前,为我翻开这本厚厚的图书,随意翻到一页,第146页,这一章全是通信。两位诗人之间的通信,两颗圣洁的心灵的相思,人间伟大的爱情的倾诉。
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诗人的情书,全篇几无一个“爱”字,爱却无处不在,像大地一样厚实,无边无际,漫卷天涯……
这人间,有一天我去了远方,他是否也会如艾许这般对我相思?
我不做兰蒙特,我也做不了兰蒙特,但我希望我能有她的才情和诗意。
详细介绍: 1986年9月某日,上午10时,文学研究助理罗兰,静静地坐在伦敦图书馆里他最钟爱的小桌旁,桌上躺着一本“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诗人”艾许的藏书,一本满是尘埃的大书。厚实的封面早已弯曲开裂,一圈圈肮脏的白色布带缠在书上,尽头处打了一个匀称的蝴蝶结。罗兰打开图书,打开这本自纳入图书馆之后就再也不曾有人翻阅过的图书。11时15分,第300页,一沓对折起来的完整稿纸赫然露出。罗兰小心翼翼展开稿纸,是两封信,他一眼就认出,文字出自大诗人流畅的手笔。信开头写道:“亲爱的女士……”
现实中的罗兰,猛然间打开了一个埋藏了百年的秘密,他自己的人生际遇也随之完全改变了……
作者简介: 拜雅特(A.S.Byatt)英国当代著名作家,1936年8月24日出生于英国谢菲尔德,1957年在剑桥大学获学士学位,经过两年研究生生活后,在伦敦大学教授英美文学。1983年,拜雅特辞去高级教师职位,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同年成为英国皇家文学协会会员、1990年获颁大英帝国司令勋童(CBE)。 拜雅特主要有长篇小说《太阳的阴影》(1964)、《游戏》(1968)、《庭院少女》(1978)、《平静的生活》(1985),以及中短篇小说集《夜莺之眼》等。、她的作品因处于大众阅读和严肃阅读之间,常常引起评论界和读者的剧烈争论。但是,因其文学功底的博大精深、作品架构的宏阔气魄、情节的奇绝、文字的精巧,又常常令人惊叹之余,纷纷放弃争论,1990年,《隐之书》横空出世,一扫欧美文坛多年的沉寂与呆板,引起巨大轰动,好评如潮:“一部完美的作品,从头到尾都是大师手笔。”“一个时代最激荡心灵的作品。”半年之后,该书获英文小说最高荣誉布克奖。 《隐之书》的故事从文学研究助理罗兰偶然发现夹于一部古旧图书中的两封情书开始,引领读者沿着“维多利亚时代著名诗人”艾许断断续续的足迹,逐渐接近历史的真相。该书融文化寻根、历史悬疑、学术计谋、凄美爱情于一炉,呈现出“荡气回肠的大师作品”的紧张刺激与悲伤惆怅……
编辑推荐: 1990年,本书横空出世,一扫欧美文坛多年的沉寂与呆板,引起巨大轰动,好评如潮:“一部完美的作品,从头到尾都是大师手笔。”“一个时代最激荡心灵的作品。”半年之后,该书获英文小说最高荣誉布克奖。 本书的故事从文学研究助理罗兰偶然发现夹于一部古旧图书中的两封情书开始,引领读者沿着“维多利亚时代著名诗人”艾许断断续续的足迹,逐渐接近历史的真相。该书融文化寻根、历史悬疑、学术计谋、凄美爱情于一炉,呈现出“荡气回肠的大师作品”的紧张刺激与悲伤惆怅……
图书目录:第一章 伦敦图书馆的发现
第二章 迟到者罗兰
第三章 线索
第四章 玻璃棺材
第五章 思尔庄园
第七章 情人
第八章 再临思尔庄园
第九章 入口
第十章 往来书信
第十一章 史华莫丹
第十二章 告密者
第十三章 黑玉别针
第十四章 妖灵洞
第十五章 北方神秘之旅
第十六章 仙怪梅卢西娜
第十七章 嗅觉
第十八章 相遇
第十九章 布列塔尼的生活
第二十章 降灵会
第二十一章 妈妈着魔了吗
第二十二章 新欢
第二十三章 追逐和竞赛
第二十四章 白鹿酒吧
第二十五章 爱伦·艾许的日记
第二十六章 孤独者罗兰
第二十七章 莫特雷克会议
第二十八章 禾德旭墓园
后记 一八六八年
参考资料
http://www.anibook.cn/ProductDetail_Y2008M07_BBA75442402660000001.html?SpreaderId=10006
《隐之书》读后感(三):诗学小说
作为读者,我总是不自觉地在文学作品中寻找学术与论理,又在研究专著中搜求情怀与遐思。所以我宁愿读张爱玲的《红楼梦魇》,认为是红学研究的最高境界,看小说家对小说家如何惺惺相惜,了解同情;又不妨阅读英国学者拜雅特(A.S.Byatt)的小说《隐之书》,看维多利亚时代神话学的诗意阐释如何涤荡在两位诗人的胸臆之间。嗬,如果没有男女主人公那些文学讨论支撑其中,作者没有通过诗人的口与笔谈及诗歌的文本解读、故事的版本重构,那么,在我的心中,这爱情即伦为凡夫俗子的出轨与放纵,谈情说爱也不过就是又一出廊桥遗梦,对吧。其实作者何尝不作如是观,否则书中的男主角艾许如何在人群中识得克里斯塔贝尔·兰蒙特小姐。
读艾许与克里斯塔贝尔·兰蒙特的诗歌,就像欣赏法国象征主义画家居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1826.4.6~1898.4.18)的画作。取材自西方古典神话,诡异迷人,有一种冰冷的艳丽,具惊鸿之势,却又富于思辨与哲思。
《隐之书》读后感(四):色诱女作家之A•S•拜雅特:神话无穷的变奏
色诱女作家之A•S•拜雅特:神话无穷的变奏
初次看到《隐之书》就被它浩瀚的篇幅吓到了,翻了翻其中几页,维多利亚时代的诗句闪耀其间,好像作品中的天空是一个头骨,诗句华丽丽的从天外散发光芒,透过缝隙,洒落在纸页表面。
若是单从作品来看的话,你很难猜测拜雅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她不会像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那样在作品中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嵌构其中,读得多了渐渐就了解作家的好恶以及某些意向的来源。拜雅特并不冷静,却能控制住自己不过多的表露主观意识对作品的影响。她迷恋名词,对华丽典雅的词句心仪不已,所以她的作品中总会出现大量的古怪但读起来却有莫名美感的名词,而诗句中神话原型以及场景的诗意化表现更是屡见不鲜。《隐之书》的世界里四处都是彩色的火焰,爱情在更多层面上被赋予难以描述的颜色与激情。其实整部作品读下来后,你会发现它就像一把小提琴所能奏出的无数变奏和小提琴本身。
我始终记得全书的最后一句话给我带来的震撼。那种震撼必定是要经历过无数的坎坷曲折才能感受得到。《隐之书》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但是卷峡浩繁的叙事中无可比拟的艺术感使得这本书必将永垂文学之林。
最近,重述神话系列中拜雅特的作品出版了(之前我读过重述神话系列中我最喜欢的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珀涅罗珀记》),拜雅特女士的作品名为《诸神的黄昏》。说句实话,相较于阿特伍德的出色叙事以及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拜雅特的作品着实枯燥无聊,大段大段对环境事物的描写虽然美感依旧,但终归离叙事太遥远。在看过书后拜雅特的评论文章才明白,她本就无意去写什么小说,她就是要把神话的疏离感描绘出来。这样,我们就仿佛看到70多年前那个为《诸神与仙宫》着迷的小拜雅特,她脑海中的世界奔涌而出,淹没现实,漆黑的海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四周弥漫着震撼后的寂静。
《隐之书》读后感(五):找了很多年的书
第一次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了possession的故事,是在1996年,觉得非常新鲜,想找书来看看。但找了许多年,始终不见踪迹。问出版方面的人,都说不清楚。偶然碰到版权公司的人,竟还折遮掩掩地说版权卖出去了,还不说谁家。
如今拿到书,感觉很好,但已经没有当初的那种激动了。
我没有将书当作一本悬疑书来看,故事也就这么多。我喜欢里面的句子,节奏好象很慢,不急不噪,缓缓地说,很温和。
但冷不丁的一下,却让人心里猛地一抽。例如兰蒙特怎么也不告诉家里。例如艾许夫人竟(!!!)没有将信给艾许看(!),再例如……
心一抽的时候,便将书放下,只想听窗外夜晚的声音。漆黑的夜里,似乎隐隐有什么声音。心中难过,难过……于是又拿起书来。
就泪下了……
《隐之书》读后感(六):给亲爱的你....
我亲爱的——我亲爱的——
他们告诉我,你病得很严重。我很不希望在这个时候以不合时宜的往事来打扰你,但是,毕竟还是有事请菲告诉你不可。你会说,你应该在二十八年前就告诉我了——否则就永远什么都别说——或许我早该说了吧——只是我说不出口,或是不愿说。如今我不断想着你,也为你祈祷,我知道——这些年来我一直知道——我辜负了你。
你有个女儿,现在很好,也已经结婚了,生下一个漂亮的男孩儿。我附上她的照片。你看得出来——她很漂亮——而且我喜欢这样想——她长得像他的父母亲。她并不知道自己亲生父母是谁。
这件事——写出来并不容易——至少不简单。不过历史呢?即便讲出了这个事实,我还是亏欠你这个事实背后的历史——或者说我亏欠我自己——我对你罪不可赦——要不是因为后果——所有的历史都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再加上其它东西——由人类添加上去的热情与颜色。我即便告诉你的是——至少是——事实。
我们两人分手的时候,我知道——但是并没有确切的证据——知道后果会如何——也知道当时已经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我们决定——在最后那个阴暗的日子——要离开,离开彼此,一刻也不回头。我是打算,不管以后发生什么事,为了尊严,也为了你,我保留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我安排远行——你不会相信我算计筹划得多么仔细——我找到可以借住的地方(这地方后来被你发现,我知道)——在那个地方,我只让自己为我们的命运负责——她和我的命运——然后我和唯一可以帮助我的人商量——我的妹妹苏菲——她编出一套谎言,像是罗曼史,而不像我先前那种安静的生活——有了必要,头脑会变灵,决心会加强——因此我们的女儿诞生在布列斯塔尼,在修道院里,然后苏菲带她到英国,视同己出,就和我们先前决定的一样。我能说的事,苏菲对她疼爱有加,那样的母爱,她的亲生母亲可能办不到。她在英国的原野自由奔跑,嫁给一个住在诺福克的表亲(当然了,当地人不认为他们有血缘关系),她现在是大地主的妻子,长相美丽。
之后我来到这里——在我们俩见最后一面之后没多久——最后那一面实在类依夫人的降灵会上,你发了很大的脾气,怒火冲天——我也很生气,因为你把握灵魂伤口上的包扎撕开,而我以女人的想法猜测,你肯能会因我的好意而稍微难过,因为这个世界上受苦难的大半部分,都属于我们——由我们来承担。我当时对你说,你害我成了杀人凶手——我指的是可怜的布兰奇,她可怜的下场让我日日饱受折磨。然而,我发现你以为我的意思跟葛蕾卿对浮士德讲的话一样。我当时心想——当时我身心俱疲,产生了冷酷的小恶意——就让他那样去想算了,如果他对我认识这么浅,就让他用这个想法折腾自己算了。生产中的女人对胎儿的父亲放肆哭喊,当作女人自己的不幸,片刻激情或许不会留下纪念,不会对身心造成重创——这是我当时的想法——现在我的心情比较平静。现在我年纪大了。
奥,我亲爱的,我坐在这里,一个住在角楼里的劳巫婆,在粗野的美需的许可下创作诗文。我从没有要刻意依靠妹妹,享受她的财富。我写这封信时,感觉往事历历如作,所有的怒气正如钢圈套在胸口,燃烧着怨恨与爱(对你的爱,对玫的爱,也包括对可怜的布兰奇的爱)。可惜现在并非昨日,现在的你病情严重。我希望你的病情能够好转,鲁道夫,我祝福你,也请求你能够原谅我。我虽然知道,你为人慷慨,会照顾玫,但是我当时在心底恐惧——现在全都曝光了——现在实话胜过一切,不是吗——我当时很害怕,你知道吗,你希望收养她,你和你的妻子,自私占有——而她是我的孩子,是我怀胎十月生下来的孩子——我没办法放她走——因此把她藏起来,不让你发现,如果你们见了面,她会喜欢上你,她生命中永远都有一个位置,为你保留。奥,我当时究竟在做什么?
写到这里,我可以告一段落,或者早几行之前就应该停笔,写道请求原谅的部分即可。这封信我托你妻子转交——她可能已经看了这封信,看不看由她决定——我任凭她处置——经过这么多年才坦白实话,感觉天没到危险的地步——我自己托付给她,也托付给你的善意——这也可以算是我的遗言。我一生中朋友不多,其中让我心人的只有两人——布兰奇——以及你——这两位我爱的太深,其中一个死的很惨,死前痛恨我和你。但是现在我老了,最令我悔恨的,不是那几天激烈甜蜜的热情——换成任何人,都会有相同的激情,历经同样的过程,产生同样的结局,就算不是如此,在上了年纪的我看来,似乎就是这样——我最悔恨的,要是我写起文章来没这么罗索,这么容易离题就好了——我悔恨的是我们以前的通信,写了诗和其他东西,我们彼此心有灵犀。我在想——这个女人我以前认识——或者以你的本性,你最后可能会说:“没有我,这个故事可能永远不得见天日。”梅卢西娜和玫瑰,都是我亏欠你的东西,我没有偿还这笔债。(我认为我的梅卢西娜不会死,某个具有洞察力的读者会来解救她吧。)
这三十年来,我一直都是梅卢西娜。我在这座城堡得垛口四处飞翔,对风哭喊着我期望的事,希望能看看我的小孩,喂喂她,安慰她,而她却不认识我。她生性快乐——有点阳光普照的性格,感情单纯,本性直率的出奇。她深爱养父母——也深爱乔治爵士,而乔治爵士和她并无血缘关系,不过对她的美貌和善良本性仍然着迷,我对她也同样着迷。
至于我,她并不爱,除了对你,我还能对谁说?她把我当作女巫师当成童话故事里的老处女,用闪烁的眼睛盯着她看,等待机会刺她可怜的小手指,惩罚她误闯成人真相的野蛮梦境中。就算我的眼睛因泪水而闪烁,她也不会看见眼泪。不行,我要继续写下去,我让她感受到某种恐惧,某种厌恶——她的感觉很正确,认为我对她关心太多——然而她作出错误解读,觉得那是很不自然的表现。她有这种反应,绝对自然。
你会认为——我告诉你的事,使你震惊,使你没有力气来关心或者思考我狭窄的世界——像我这样专门写传奇故事的诗人(或是你这样写真实戏剧的诗人),不可能将这样一个秘密隐瞒三十年(想想看,鲁道夫,三十年),却没来个剧情急转直下,来个水落石出的收场,来个秘密暗示或是揭开谜底的公开场面。阿,但是,假设你在这里,你就知道为什么我不敢。为了她,因为她很幸福。为了我,因为我很害怕——我害怕她美丽的眼睛映照出恐惧的神情,如果我告诉她——那件事——而她往后退呢?当时我也对苏菲发过誓,对于她的好心,我绝不返回我作出决定——没有苏菲的善意,她就没有家,也没有人照顾。
她大笑,玩耍的模样,活像科特律治笔下身手敏捷的小矮人“独自唱歌、舞蹈”——你可记得我们写到克里斯塔贝尔的信件吗?她一点也不喜欢看书,一点也不。我给她写小故事,装订成书印刷出来,送给她,她微笑的很甜美,谢谢我,然后放在一旁。我从来没看到她那那些书当做消遣。她喜欢坐马车,喜欢射箭,也会和她(名以上)的兄弟们玩男孩子的游戏,,,,最后嫁给一位前来拜访的表亲。她五岁的时候,走路跌跌撞撞,就和他一起在干草上打滚。我希望她能过没有困扰的生活,而她的生活的确如此,致使,这样的生活不是我的,我并不包括在其中,我是她不爱的老处女姨母....
就这样,我受到了某种惩罚,因为我将她藏起来,不让你知道。
你记不记得我写信告诉你鸡蛋的谜语?是我孤寂与冷静的幻象,让你擅自进犯,加以摧毁,对我有益无害,这一点我坚信不移。我很纳闷——假设我把自己关在城堡里,躲在自己在小山的城堡防御工事里——我会成为像你一样的大诗人吗?我很纳闷——我的灵魂会受到你的鞭策吗——如同凯撒受到安东尼的鞭策一样?还是和你原先打算的一样,让我因为你的慷慨而成长?这些事情全都混杂在一起——我们相爱过——为了彼此——只是后来变成了玫(她不想用玫雅这个“奇怪的名字”,所以大家只叫她玫,很适合她)。
长久以来,我一直很气愤——对我们所有人升起,对你,对布兰奇,对可怜的自己。如此尽头将至,“热情消磨殆尽,心境祥和”,我再度想起你,心中带有清澈的爱意。我一直在看《大力士参森》,看那段有关毒龙的部分,我一直认为你就是那条毒龙——而我是“驯良家禽“——
他火热的美德
从灰烬下攸然燃起火焰
如同夜龙来袭
突袭鸡舍
攻击圈养之物
直扑驯良家禽
那样不是很好吗?我们难道没有——你难道没有发出火焰,我难道没有引火上身吗?我们能否逃过一劫,从灰烬中重生?像迷尔顿的浴火凤凰一样?
那只自体繁殖的鸟
镶嵌在阿拉伯森林中
独一无二
前不久发生过大屠杀
她苍白的子宫如今丰满
重燃生机、重新繁殖、活力四射
在众人皆认为了无生气时
尽管肉身死去,她的名声活下来
一只世俗之鸟,活过数代
如果你想听真话,我宁可一辈子单独生活。然而,既然不可能——而且几乎没有人有这种福分——我感谢上帝把你给了我——如果注定要出现一条龙——它就是你——
我不停笔不行了。最后还有一件事。你的外孙(也就是我的外孙,真奇怪),名叫沃特。他会唱诗歌,让他从事农牧的父母非常诧异。我教他念《老水手》,他会背诵有关蛇的祝福的部分,以及晶亮眼闪映出海上月光的景象把部分,非常有感情,他自己的眼睛也因此亮了起来。他身体很不错,会活下去的。
我必须结束了。如果你能够或者愿意——请让我知道你看过这封信。我不敢奢求,请谅解〉
——克里斯塔贝尔.兰蒙特
《隐之书》读后感(七):占有你自己
书是刚出版时买的,但直到现在考试前没课才有时间读。
本来想用一天读完,但还是用了两天。
书的封面给人神秘古典的味道,让人想一探究竟,于是我就钻进去了。
和《百年孤独》比肩,我只能说是完全不同风格类型,不好比。
书的确有些难读,因为有些是比较深层次的,需慢慢细读。这就需要你一定的文学水平和对读书中的一些背景的了解,这点倒和读《百年孤独》有点相似。
书中的一些诗文典故翻译得挺美的,需要细细品味,在结合书中意境,大概可以品味出一个所以然来。
有些人的确是你不应该爱的,但你就偏偏爱上她。
而有些爱有是千回百转,原来她一直在那里。
自从我们不期而遇并愉悦地交谈后,我的脑中几乎再也容不下其他思绪了。
或者,爱,从来就是一种折磨。
当看到书的最后,又教我什么是惆怅,难过,遗憾了。
当然,这只会让我更热爱生活,去享受当下的一切。
哈哈。
《隐之书》读后感(八):暗夜里的众声喧哗
《隐之书》躲在冷寂的黑色封面下,古老的欧式图书馆里,等待你在某个暗夜伏案,借着昏黄的灯光下将它开启。476页,大开本,密密匝匝的字,细致如麻的注释,诗文、书信、典故、神话交互缠绕,无序,无跋,无导读,无插图,内容的厚实恰如形式的紧凑。这应该是一本门槛不低的书,竟然在今年当红不让地畅销,有些难以言说的微妙。
故事情节倒是三言两语就可说清:文学研究助理罗兰在伦敦图书馆偶然瞥见两封夹在古旧书籍里的情书,继而发现了一个尘封百年的秘密,原来备受景仰的维多利亚时代大诗人艾许在其美满婚姻之外,还与女诗人兰蒙特有过一段不为人知的恋情,而罗兰自己也在学术考古的过程中与同为研究者的女博士莫德渐生情愫。里外两个爱情故事,分拆来看,波澜不惊;事实上,汹涌澎湃触击心灵的,或许正在于小说复调结构呈现的众声喧哗,每一个方位都有出乎意料的回响。一个“隐”字,是小说无孔不渗的线索,伴随着揭秘,余韵千回百转。隐晦的是表达;隐秘的是故事;隐匿的是爱情;隐忍的是女性主义。
人们试图在两个故事中理清头绪,支离破碎的背景补充又在暗夜里隐隐蔓延,搅乱了局面。不要忘了,小说最核心层次的两位主人公——艾许与兰蒙特,都是诗人,都有著作,频频出现在他们诗作里的远古神话人物,尽管缺乏完整统一的脉络,但仍保留了许多存于人类集体无意识中模糊不确定的记忆。而作者本人也像隐于云层之后偷偷窥探人间的妖女,不时偏要探出头来,发出自己的声响。如此一来,小说又四下衍生开来,俨然把读者推进叙事的圈套。
如果说结构的精巧还不至于捕获读者的芳心,那么且看作品的人物形象,尤其是那一连串迥异于世俗的女性形象,怎样值得玩味。从神话中的梅卢西娜,到维多利亚时代的女诗人兰蒙特,再到后现代社会的女博士莫德,她们竟然构成数对镜像人物,各自都有相似的境遇,无论她们曾经遭遇过什么,都决绝地追求自我、守卫理想。甚至作者本人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女性主义者,她从小就认为女人可以在世界上有一番作为,女人们应将自己的性和日常生活分隔,而她的作品也始终体现了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怀。不过最令读者心怀感激的是,她没有把笔下的女性不近人情地妖魔化,而是赋予她们在矛盾挣扎中的丰盈内涵。
以兰蒙特来说,爱上一个男人,却断然不肯放弃自己。怀孕后,她远走他乡,非但不让艾许找到自己,而且不肯把怀孕之事告诉寄居篱下的表哥,甚至肚子一天天隆起,依然倔强。生孩子那天,她选择独自面对,孩子是生,是死,还是被弃,所有人都无从知晓。她情愿让孩子以外甥女的身份活在自己身边,默默承受感情折磨,也理性地告诫自己,要将余生奉献给诗歌创作,只把爱情深藏于瑰丽的诗句。可她到底没有做到,自诗集《梅卢西娜》之后再无力作问世,才思只能枯竭。当她和艾许都垂垂老矣,兰蒙特这样写道:“如今尽头将至,热情消磨殆尽,心境祥和,我再度想起你,心中带有清澈的爱意。”孤傲如她,却从未后悔这段世俗的爱,她说:“我宁可一辈子单独生活。然而,既然不可能——而且几乎没有人有这种福分——我感谢上帝把你给了我。”这样的女子,一面有着决绝的独立,一面有着温暖的柔情,人性的多面也由此展开。
惊喜还在后头,当人们为艾许终其一生也未曾见过自己的孩子而叹息时,作者再也按捺不住,又突然蹦出来悄悄地告诉读者,其实早在许多年前,艾许就曾经偶遇这个孩子,猜出她的身份,且与她有过短暂而愉快的交谈,只是兰蒙特一直都不知道。无望残酷的爱情故事写到最后,终于让人们看到了一抹微微的亮色。
这位作者——A.S.拜雅特,的确有着神奇之处,她是英国剑桥大学的文学博士,名副其实的学者型作家。书中对十四行诗的摹写极尽庄严华美,无不体现出她所秉承的维多利亚文学传统,而交叉并置文本的叙事方式,却分明是后现代主义的手法。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靠的只能是大师手笔。读者也大可各取所需,热衷华彩修辞的不妨把它当成一本仿维多利亚式诗集,而那些情书狂热分子试着模仿那种表达爱意的笔调也好。
书中信手拈来的每一笔都暗藏机锋,甚至成功地讽刺了现代学院中虚构个没完的作者传记。据说不少读者读罢此书后大呼意犹未尽,非要执拗地“人肉搜索”文学史上的艾许与兰蒙特,寻而未果,心中还甚有郁郁不平。殊不知,这两位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诗人尽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足以以假乱真,可到底出自作者的杜撰,历史在现世面前也只能是叨扰。
《隐之书》读后感(九):情感终究是美好的
和很多人一样,前面几章读的很痛苦,是因为太多隐晦的语言和稍显冗长的交代。直到书信的那一章开始,事情的发展忽然激烈起来。艾许和兰蒙特之间逐渐迸发的强烈的感情,一点一点地呈现。然后忽然结束。到底他们是如何分手的,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这些我们都跟着主人公,按着处处点滴的线索去追寻。
让我感动的几点:艾许和兰蒙特之间不可磨灭的爱情
兰蒙特始终坚持的带来伤害的独立
爱伦和艾许之间的爱、坦白和保护
不知情的我在最后一章的微许幸福
我会再读一遍。
《隐之书》读后感(十):鸡肋
如果读原版,有三点困难:
一是对诗的感悟能力不高;
二是对神话的兴趣有,但是基础知识不扎实;
三是一些生词影响阅读速度。
如果读台湾翻译的这个版本有局限:
一是英译中天然的信息、韵味丢失;;
二是译者学识根本不能和A·S·拜雅特匹配
三是错别字影响心情,如全书最后一句,意境辽远之时,把“花冠”错写为“后冠”,看了真想抽人。
如果看电影,有两点痛苦:
一是罗兰长得太精明了,不像书生
二是不能忍受过于想情爱方向靠,男女主角没事就相视一笑,似乎一切尽在不言中,其实对人孤独、生存等没有刻画。比如一开始读小两口生活的不易是一个深刻的问题,但影片干脆省略了瓦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