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莲花次第开放》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莲花次第开放》读后感10篇

2018-02-11 21: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莲花次第开放》读后感10篇

  《莲花次第开放》是一本由程然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莲花次第开放》读后感(一):我们不说教

  最近没什么书看,又翻出程然写的莲花次第开,这本书是在卓越上买的,在网上看节选觉得文字是淡淡的,很素雅那种,不小资,也不矫情,而且插图很好看,买了才知道原来作者是信佛的,写的是她自己学佛的心路历程,本来我还挺失望的,我可是地地道道的无神论者,hoho。后来看了几篇发现文章里一点儿说教的味道也没有,作者只是在静静的聊自己的感悟,用最感性语言阐述平常生活中显而易见却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道理,用最平实的句子描绘现实中最惨烈却又最常见生离死别。读这书的时候应该喝一杯清茶,坐在微风徐来的绿树下才应景,可惜我只有昨天熬夜留下的黑眼圈和一身肥大的睡衣

  程然说“病只是劫难的皮囊,病的反应是你在悟和不悟之间举棋不定的踱步,你若经由你的病而摆脱你的困扰,你对此病的免疫力将从此记录在案,永不反复”,其实我不太喜欢这句话,太唯心了,不过也有道理,病一定会带走美好东西,却不能带走所有美好的东西,就像电影天生一对里的阿冰,乳癌并不是幸福生活终结,当你要学会用另外的观点去看时,其实病之前和病之后,生活都是美好的,痛苦的只是你看透这个道理的过程

  她说“别离使我们的心灵迅速成长,不再陷于不能相守,没有永恒的泥沼之中,他让我们彻底的觉醒什么是真实存在,什么是虚幻未来”,别离是生活的一种状态,不管别离是不是为了再一次的相聚,至少它是我们曾经相聚过的见证。毕业脚步一刻都不停,眨眼间我已经过完了被很多人奉为“人生中最好的时光”的大学生活,我的人生还很短,不知道这是不是最好的,可即将别离时的伤感却让我真真切切的感觉到这是将一段让我永远铭记于心的日子

  我是不会信佛了,奶奶会背金刚经和地藏菩萨本愿经,我每次听她叽哩咕噜的念就有种昏昏欲睡感觉。佛法讲的是普度众生,是一种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信佛的人不会在意一件事物得失,一个人生死,他信仰的是一种终极理想,可是在现实中,终极理想毕竟是长远的,宏观的,如果过于拘泥于此,必定会忽略很多现实的意义,所以佛法是飘于天的,我不过是个趴在地上的无聊人,而且还有一种在封建文人普遍流行的怪癖,即希望飞黄腾达,又渴望超凡脱俗,偶尔拿几本跟佛有关的书,装模做样的看几眼,幻想着自己像个得道高僧似的,站在浮云高度冷眼看世,玩玩罢了。

  《莲花次第开放》读后感(二):执着是苦

  我还是无法放下执着,任心中住着魔鬼

  兰若的文字让我时时唏嘘,我虽不懂佛法,未结佛缘,但愿意听她细细诉说,这人世的苦乐。大概我像她文中提及的小叶,只有在心中彷徨悲苦时才想到寻求解脱,然而我并不指望解脱,或也相信执着于此苦是我的命定,只是想心中多些宁静,于所有得失中欣然微笑人生路长且多,我自与她不一样,但她的话也给我几分提点,在这里或者那里,洞悉自己的苦执。她的话也是深得我心,她怕影响了别人的世界观,我也怕,被别人影响太多,我想,人生诸苦是要自己去品,之后才能悟。

  昨日整理豆瓣,将开blog以来的书评影评都塞在这里,我想该在这里勤奋勤奋,曾经读过的很多书,日后都忘了,很是遗憾。然后便看到以前的文字,亦觉得还好,又觉得羞愧——早前就已明了的道理却在年岁徒增之后都糊涂了,真是不应该。所以也该好好整理、记录心得,时常翻看。

  所谓负累是把不该背的都担在心上,却把清晰路途用贪痴掩盖,真是要不得

  我学不了她的吃苦,却也愿意点点向善。点点透析我心。

  “我的孩子,你恐惧什么呢?抱怨什么呢?人生的苦和短历来都在的啊,它并不因为你没有爱情就缺席离座,也不因为你在爱着就不如影随形。不要跟我说你对你的生活缺乏准备,准备在时刻须臾,你不能掉以轻心。”

  “相聚不是我们来的目的,是我们来的遭遇——经由相聚,我们在逐步地完善自己,成长起来,然后分离,有早有晚,各奔东西!”

  “所以,珍惜现有的一切,善待你已得到的,感激生活不仅赐予你健康,还赐予你敏感智慧的觉察力。好好地过下去,等待你的生命慢慢显现它本来的面目,是你不辜负别离的最好的方式。”

  不知是年龄关系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当也是因为爱着那样的他,特别希求内心的宁静,执着之苦是最深的折磨,所以特别想得到心灵的透彻,想轻盈陪伴温柔相望,愿以最好的面目与君相携。

  “无论你与人相爱时,还是你与人死别时,你都是一个人。”

  我需明了,我终须明了。

  那些心魔,只有我自己去独力迎战。

  《莲花次第开放》读后感(三):莲花开放

  最近发现关于佛学,也上了娱乐版面。

  又特别是圈内的仁人志士,屡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意。不知道是否因为太繁杂太绚烂,应付不来,才寄托于宗教。也可能并非出发点是为神佛上帝和穆罕穆德,只是为了不发展成为烂泥中一朵垂死的莲子,只为了一种姿态,为了能于淤泥之上碧波荡漾中卓然而出。]

  其实宗教也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记得当年看到和尚庙里都通互联网,惊诧;而年轻的寺庙主持则写明了要研究生学历,惊诧。这都是外在的发展,而于宗教应用的本身,也多由当年的精神避难到如今的精神饲养。不管是拿宗教当幌子,私底下仍然是丰姿卓越的生活,至少她在吟诵佛典的时候是肃穆的。

  人生总是需要一个出口的。有人写博,有人旅行,有人奔跑,有人施暴,有人跳楼,有人诵经。

  最近在看程然的莲花次第开放。第一次接触她的文字也是在旅行途中,刚好到苏州,我的小小的抑郁还在与心灵白细胞厮杀的过程中。入住如家,书桌上摆着几本书,其中一本就是她的。上架理由;禅学随笔不以为然地拿起来翻了翻,因为是自认为看过几本书,对这些心灵鸡汤类似书籍抱有不信任甚至不屑它的小儿科。多看了几篇,心思聚集起来了,这本书还是有所收获的。写到人生无处突破,寻觅工作,作北漂的流离生活,身体的疾苦以及与父母微妙的关系,倒是像个平常人,能够恰好把佛学的典故深入浅出来。那些个文字,你是看得见你自己的。

  有一个故事是写在小区里每天早晨都有一个洗抽油烟机的人高声叫喊,对于夜游一族的人这无异是从床上暴跳下来的魔怔。她也被搅扰数次,也成习惯,还曾经高价让这个人上来清洗过机器。但是这种早上的魔怔终于被有天一顿从窗台仍下去的破口大骂给终结了。于是,一切恢复平静,只是她总会想起那个抽油烟机的高声叫卖,空荡荡的。

  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的手段,只是现在太强调自己的,忽视了别人的,即使达到目的了,那个斗争的过程依然让人不安

  《莲花次第开放》读后感(四):浮躁世界中的一丝清凉

  兰若的《莲花次第开放》终于出版了,在这样一个炎热的夏季,相信这本书能为大家带来一丝清凉。这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之旅,作者为了寻找灵魂的栖息地,参访深山修道者,遭遇市井寻常人,无论北路逶迤的五台,还是刚柔并济的九华,无论雄浑沉默的三山五岳,还是神秘清凉的江南水泊,我们都能看到她坚毅而果敢的身影,也亲眼见证她的一步步地成长,她的心愿是那么地纯厚,那么地笃实,印证了她在书中为我们描述的:“那是蚕咬破了茧,见到光明,化身为蝶的自由翻飞时刻。生生世世,只为觉悟,直到觉悟。”她用她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表明,即使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依然不能放弃对心灵的审视与关怀,因为这是人生的最大使命。只要我们愿意,我们的精神必将成长,我们心中的莲花必将绽放,到那时,我们就会体验到因灵魂的满足而带来的生命狂喜;我们就会发现,生命不仅仅是出生和死亡,也不仅仅是爱与被爱,它自有其永恒的意义。

  “别辜负了这能够体验和觉悟的肉身!想这一世的游历,也仿佛生与死的那个过程,都将经过漫漫的长夜,暗无天日的等待和茫然四顾的踽踽独行,然后忽遇大光明,身心俱放下。”

  兰若耐心地诚恳地讲述着,而在这些辛苦并有所得的游历之后,她快乐地“起身”,自在地“哈哈笑”,“回头看我的梦,全不见了踪影”,漂亮的结语,让人突然看到智慧闪亮的一颗禅心。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不仅文字优美,而且它的插画也是相当的漂亮,我的这个头像(公道杯中的小莲蓬)就是其中的一幅,向大家推荐

  《莲花次第开放》读后感(五):唯苦近佛

  世界上大部分人似乎都从未认真思索过生命本身所面临的侵略与殖民。这种强大包容万物势力让每个人都心甘情愿俯首称臣,却又苦不自拔。只能在浑噩懵懂中任凭它扑面而来,恣意施虐。这种弥漫式的征服浩浩荡荡悄无声息,最终让每一个人都沦落为时间的租界,屈服于万象的殖民。

  无人可以挣脱,也不可抗拒。即使是佛,也曾苦执不放而不得法,即使是佛也曾身陷万险而不得出。然佛终得以成佛,临界万物苍生,俯瞰万物浮华,只因着面对苦难时的决然不舍。

  面对苦难,总想着逃避的心,始终是漂泊无以归依的浮萍。而只有狠狠迎着苦难而上才能真实体味到切实的人生。唯苦近佛,唯有划破生命的表皮,渗出鲜红的血液,才能深入生命肤里,参透本命,通达本命。如若始终害怕那浅表的伤痛,最终必定难以洞明生命体内深藏的种种,更何谈活出本命。

  苦难让人清醒又浑噩。而唯有直面苦难,将苦当药,才能治好苦难的病,不在终日的浑噩中郁郁顿顿,仓促了却这一生。佛陀何尝不是遍尝百苦,最终以臻含笑服苦的境界么?那不正是因为佛从未将苦当做苦,而是治苦之药,脱苦之方啊。

  始终当苦为苦的人,纵然遍尝世间千般万苦,苦依旧是苦,药依旧是药,最终苦依旧不得治。

  我愿做那样一个以苦为药的人。不辜负苦难的甄别,不放弃苦难的救赎。

  《莲花次第开放》读后感(六):虽不善飞翔,却愿跟随,慢些迟些,终将展翅

  “我在命运的暗夜里睁着眼睛。这夜,深深寂静,悄悄地流逝。我沉浸其中,感受着它对我的敲打和提醒。更多的时候,我在忙中丢失了我的心,在应接不暇的生活中看着大把大把的时间和青春倏忽而过,不留踪影。我笑着,过着。但终有此夜,我睁着眼睛,停顿。”

  凌晨1点,北京刮起了凛冽的北风。我依旧睡不着,蜷缩在床上再次打开那本书。已经是第二遍读它了。书名叫做《莲花次第开放》。在随意的翻阅我看到了上面的文字,它给我烦乱的心带来无限的宽慰与祥和。就像是位交往多年的朋友,在轻声对我说:人生如逆旅,一个人精神的成长,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的,不要急于向生活索要答案,活在当下,当下最好!在最忙碌,最疲惫,最容易抱怨的时候,我们还能呼吸自由,充满苦乐,我们就该对人生充满感恩…..

  这是一本禅学的随笔。买下它是因为那段日子心情很燥。似乎有太多的问题找不到答案,想买些佛法的书来读,兴许会让心境放下固执与焦灼变得清亮平和。在众多的相关书籍中,我发现了它,白净的封面,一株红莲静立中央简单干净。读后发现它就是我一直在苦苦寻找的。心中的感激油然而生。在读完整本书后的一段时间,每个安静的夜晚,我都会随意的翻看一下,无论翻看到哪一页都会有新的感悟,尤其是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它就像是那株红莲,幽幽的散发着清香,教你学会放下,学会舍弃,学会坚忍,学会经历苦却不以为苦。

  书中没有太多的说教,更多的是作者兰若在十年当中精神成长的过程。或是自己的学佛的经历,或是对周遭亲朋遭遇的感悟,也或是师傅教诲,兰若都在书中娓娓道来。“莲花的开放,都是经历了风霜雨电的洗礼,淤泥河塘的锻造的,好好的生活,做敦厚纯良的赤子,不厮混这难得的人生,便一定会亲眼见证暗香盈盈的莲花次第开放…..”

  “时间是恒河的沙”,当我们在经历了苦痛与欢愉“遥望来时路”的时候希望我们都能参透“生命的斤两”,静心倾听这“尘世声音”,然后再“带着皮囊跋山涉水”,在那风卷云舒的天之尽头,会有莲花灯座千万朵,朵朵曼妙…..

  希望自己也能像兰若所说那样:虽不善飞翔,却愿跟随,慢些迟些,终将展翅…..

  《莲花次第开放》读后感(七):如莲花般璨放

  《莲花次第开放》,这本书是在学校图书馆借的。初时,只是因为,翻开它的目录,看到的那些用单字组成的空灵题目,而决定带回来。我喜欢这种空灵。也常常为了这些突然出现的、莫名其妙的感觉而动心不已。

  “莲花次第开放”。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之物,花中之君子者也,这是人尽皆知的、在历史上、在中国文学中的,莲花的形象。然而,在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学中,莲花的意义却远比这更为深大。禅宗典籍《六祖坛经》中有偈语“淤泥定生红莲”,《证道歌》中也有“火中生莲终不坏”的句子,都是在说莲花的。纯净无染的莲花,一朵一朵的在这世间绽放开,清净、空灵、优雅、芳香,就如同经历了艰难的尘世历练之后,修成正果站在佛面前的真诚赤子一般。也一如书中作者所述:“莲花的开放,都是经历了风霜雨电的洗礼,淤泥河塘的锻造,才次第绽露笑颜的啊,又有哪一朵,会是拔苗助长、偷工减料地蓦然开放的呢?”

  所以。莲花。次第。开放。

  这本书未出版前是在网上流传的。一个网友曾恳切心扉的写道:“这是一本关于灵魂的书,它在这个时候能够得以出版,可以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因为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媒体关心人们的肉身要远甚于关心他们的灵魂。而它不仅出版了,而且设计如此精美,以至于拿到手上时,我竟有一种在欣赏一件艺术佳品的感觉。所以,我不禁又感到庆幸,为精神的话语权终于得到了一次应有的尊重而欢欣。”而作者也在其自序中写道:“最初写这些字,是给自己看的,有些写给了我所逗留的网站。那些网站里没有熟识我的人,让我觉得自己可以像个隐身人一样,把自己在生活中不敢说的、羞于表达的心声袒露出来。”

  所以,这是一个人的心灵和精神十年成长的历程,而不仅仅只是一本有着漂亮文字和漂亮封面的书。并且,当我从书的最后一页再翻回第一页的时候,就感觉这句话真的毫不矫柔造作,因为以程然(作者)的造诣,在佛学上的领悟,是万万不会做这种虚情假意的事的。

  事实上,我并不是佛教信仰者,甚至不是宗教信徒,关于宗教的著作也一本没看过,《莲花次第开放》还是第一本。对于宗教,我仅仅是敬仰,而没有信仰一说。所以当我看着这本书的时候,就越看越迷茫了,觉得作者的那些大彻大悟和那种坦然宁静的心境,到底是要有着怎样的经历、经过怎样的参悟,才能得到啊!

  我不知道这是因为我的天生愚钝,还是阅历不足,亦或是已经深陷入这流沙潭一般的尘世里而早已不可自拔了。

  “我在红尘里行路,有着自己的负累和任务。”

  “我只能在现世,在此刻,在机缘没有显露的前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即便脚下就是西天,心里的娑婆世界却不能摒弃。”

  “你要止息,观察你的灵魂,看她真正要的是什么。”

  “在那风卷云舒的天之尽头,有莲花灯座千万朵,朵朵曼妙,洒下世间。我是后辈,笨鸟一只,虽不擅飞翔,却愿跟随,慢些迟些,终将展翅……”

  “我的皈依,是为了让自己受到命运的关怀,是为了了解奔波的含义,是为了找到安顿肉身的方法论。”

  ……。

  当读着这些干净、纯粹的句子的时候,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面容清秀、气质清灵的女子,她在嘈杂的、物欲横流的21世纪里行走,在时代的狭缝中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有着自己的雪白莲花,那莲花在她的心中绽放着,纤尘不染,暗香盈盈,不灭不毁。

  这本书里处处透露着人生的哲理,包括对人的,对事的,对生的,以及死亡的。“死有个别名,唤作大限。如同一筒罐头,上面虽印着保鲜期,可过了这个期限,原本甘之若饴的美味也会变得腐败不堪。仅仅是这个界限,使美味变得弥足珍贵。所以,要注意到这个期限,这个距离,是为了透过死而珍惜生”,“要勇敢的生,也要勇敢的死”。作者用她十年的参佛经历告诉我们:

  在生命这条漫漫的长路中,我们带着自己的皮囊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游走,千锤百炼,没有捷径,没有偷工减料和投机取巧,像一个朝圣的赤子般虔诚、诚实和果敢,偶尔止息,经常内视和知觉,终有一天,我们会莲花灯座朵朵开。

  我喜欢上这本禅学散文书,并且觉得,这种使人心情宁静的书比华丽的爱情小说更能吸引我,就连书里的男女之情也变得纯洁无比,并理所当然。就像本书的编辑在博客里说的:“不想作过多的宣传与煽情,因为,好的文字一定会深入众人心,温暖全世界。”

  什么时候,我们心中的莲花也会朵朵开放,璀璨如斯呢?

  end.

  《莲花次第开放》读后感(八):次第莲花次次伤

  大晚上,亲哥给偶短信说,在看《莲花次第开放》。偶回说,只有高考落榜这么多次的人写的出。为了和亲哥有共同的经验范围,今天地铁上,偶看了若干。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真是三个标准差之外的倒霉。按默默的话说,遇到这么多事情,能不超脱么?

  作者祖辈生活不幸,不过那个时候,中国人大多活得都不幸,估计谁的祖父母都有很多人生大波折的故事来讲。然后妹妹生病早夭,之后小时候得怪病,偶估计这和其父在核反应堆的工作有关。然后,高考四次,我觉得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了。

  看过的若干页里,我可以看到孤独,作为人类的永恒的孤独。每天下班,我都匆匆赶回学校。但大街上,人流熙攘,还有一对对恋人一点不在意时间的流逝。如果我有一个人陪着,也不会在意回学校的时间。人总是怕孤单,哪怕暂时的慰藉。在面对人生的诸多变故,我们又怎么可能不孤独呢?

  书里引了一句话:“无论你与人相爱时,还是你与人死别时,你都是一个人”。以前常不能理解这种教人看透的学问,因为觉得生活就应该让心有起伏,有起伏才是活着的感觉。“看透”,冲淡了很多人世的快乐。偶以前就常说,我是一个即使看透红尘,也舍不得抛弃红尘的人。平静的心,在面对苦难的时候,是一剂安慰;在面对快乐的时候,也会降低快乐指数。好像降低快乐的程度来求得安全。或许生活都是小快乐大悲伤。伤一次,便动筋骨,经历的悲伤永远多过快乐,哪怕不那么快乐,也不要这么悲伤。

  还对书里的一句话有记忆,说“有些知己不需要享受,他们生生世世相遇,只是为了分离。”以前蔡康永就说过,不要以为主持人很厉害,会把人问哭,或许就是因为他昨天经历了些事情,而你恰好碰到了那个地方。

  默默提起过一个博客的名字叫做“半是蜜糖半是伤”。生在蜜糖里的人便自寻伤处,生来处处磕碰的人便能从平易生活中尝出甜。

  :亲哥没看多少变转投了王小波的《唐人故事》,看红拂去鸟。

  旧爱新欢 @ 2007-04-25

  《莲花次第开放》读后感(九):每人都走在通向彼岸的路

  信仰宗教的人,心中都有对终极光明的追求,生命对他们,是路过,是忏悔,是磨炼。脱离了现世的鸡毛蒜皮,在生活中,他们往往细腻、平和,与世无争。《莲花次第开放》在手头的夜晚,就像一个朋友,将经历娓娓道来,艰辛苦楚只在淡淡话语间淌过。儿时的病痛挫折,幸运结识佛缘,朝圣路上与心魔的抗争,关上书,仍能感受到兰若心路跋涉的艰难,莲花次第开放的欢喜宁静,现时仍需磨炼的执着。

  我很羡慕有信仰的人,天堂、西天极乐、香巴拉,明确了生命的意义。他们无需担心目标的偏离,像是在漆黑的夜海航,即使风暴加身,远方总有一座不灭的灯塔。达到彼岸,只要不杀人放火,或假以时日,或假以轮回,即使有路程的凶险,却无迷失的困惑和焦虑。看着兰若在向佛的路上,心中经历的争斗,不禁为她捏一把汗。很能理解这种表面平静,内心早已翻天覆地的挣扎。有段文字:比大地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思想。而在这思想中的探索、争斗和碰撞,其激烈程度决不亚于现实中的一场壮烈的战争。

  信仰需要缘分、顿悟,无法证明也无需解释,在信仰的世界里没有对错和高低,上帝和拉登牌人肉炸弹只是追求不同,没有根本差别。伊拉克被美国人打破传统,带去了电视广播,在人们惊讶于伊拉克的保守和为他们重入现代社会欢欣鼓舞时,却未想过,一片可安放心灵的宗教绿洲,又将被物质沙漠吞噬掉。找到心灵归属的人是幸运的,却不能强求,谁让我看不到上帝出没的痕迹,找不到自己可赎之原罪,也不认为人生是苦海呢。

  灯塔是别人的,我只有朝着若有若无的彼岸,疑惑的,兴致勃勃的独自游着。

  from: http://tiantibuyi.blogbus.com/logs/10041050.html

  《莲花次第开放》读后感(十):莲花处处开

  我后来回想,《莲花次第开放》这个名字,对这本书、对作者来说,的确也是妥贴的,因为是记录一个历程。

  只是,我喜欢这个书名,却并不喜欢这本书。

  这本书早就留意过书名,因为实在是好,但看了看简介,没太大兴趣,后来有朋友在微博上推荐,想起来了,正好又可以预借到,于是就借了,看了。

  书也并非不好,只是不适合我吧。或者是无缘,或者是机缘未到。

  我昨日带了书到东部华侨城,却并没多少时间看,今天早晨起得晚,中午又约了人吃饭,在间歇里看完,原本,昨夜两个恶梦,看这类书,应当让人平静,但感觉心魔却不是一本书能够消除得了,远离颠倒梦想,蕴藉无上清凉,有些书可能,如《李叔同说佛》,如我十多年来喜欢的《佛心妙悟》和《佛的旅程》,如《和尚与钻石》。

  这本书,我觉得杀气和怨念都重。象素黑,她是心灵导师,洞悉世相,虽然句子中也有浓烈的时候,但更多的是甘淡,象李叔同,则是完全的淡泊,我仍不能接受,学佛的人说“手刃我执”,金刚怒目护法,虽然是表示一种姿态,但是佛的面目,仍是慈悲的,我不清楚程然现在的修为如何,但在书中,我看到较多的是求不得的苦,是在尘世与佛界的挣扎,以及分别心。

  张爱玲、叶倾城等人的文字,往往华丽,从字面上看过去,一派珠玉琳琅,透过文字,可以生动形象地看到描述的形象,而关于佛的文字,我还是崇尚淡泊,即如虽然佛相往往被饰以七宝璎珞,但那只是装饰,佛的慈悲才是关键,如果佛的形象,如同凡人一样,临水照花,惑于外相,就不是佛了。《莲花次第开放》中,太多的形容词,看上去光怪陆离,但多余了。有些文字非常素朴,比如写和父母的亲情,我倒觉得非常动人。这些句子往往无矫饰,直见本心。言说孤独,诗人可能用大段的文字来形容和堆砌,但简单地来说,孤独就够,不用非要说到“苍白的孤独。”在《李叔同说佛》中,简单直白,没有多余的话和词语,但感人的力量自在那里,并不因此稍减。

  我并不修佛,我博爱,视宗教如同众生,在我的感觉里,宇宙浩瀚,诸天神佛可以和谐共处,而不必非有纷争,真正的和谐,本义在于此。我因此也知道,我可以不喜欢这本书,但是,别人的喜欢,也有其道理。

  全书中,我最喜欢一处,是在P31:

  明亮师兄看完剧本之后对我说,兰若,你知道,有时候,我们的理解,会耽误别人。

  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真好,慎重,悲悯。世间很多事,其实不可说,一说就是错,所以,有时候拈花微笑胜过千万言,只是,拈花微笑的境界需要了悟才能得。

  佛陀降生时,生而能行,每踏一步,莲花盛开,莲花的清净圣洁,予人有感染力。我偏爱莲花,也偏爱与莲花相关的事物,比如本书之名,比如李碧华《突然一朵莲花》,程然修行的路程,仍是令人敬佩的,莲花次第开放,我理解是一个逐渐了悟的过程,而在修行到了一定境界,再无分别心,也就会明白,莲花处处开。

  人往往不容易接受,与自己相反的意见,比如,非常喜欢这本书的人,如果看到有人说不喜欢,是会淡然接受呢,还是会恚怒以对?我对此比较好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