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The Power of Habit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The Power of Habit读后感10篇

2018-02-11 21: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The Power of Habit读后感10篇

  《The Power of Habit》是一本由Charles Duhigg著作,Random House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GBP 17.88,页数:4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Power of Habit》读后感(一):不仅仅是一本书

  昨晚把这本书看完了。段段续续看了一个多月,期间在排队等待续借的时候还把 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读完。

  只是与后者不同,the power of habit并不是一本励志,或者时间管理的书。

  这本书开始解释习惯的原理,大篇幅地用几个科学研究案例介绍习惯的发展:cue(触机)-reward(鼓励)-routing(惯性行为)。然后利用这个原理分析好习惯的形成,以及坏习惯的改变-在不改变cue和reward的条件下改变routing的方式。这是个人篇,占全书的50%。然后分析了几个国际有名企业管理案例,从习惯的角度解释了通过改变人们的习惯来改变企业盈利的方法。第三篇讲到社会群体,解释了习惯是如何影响社会运动,如黑人运动等。

  具体内容不赘述,豆瓣上有很多读书笔记以及读后感。但我想说,只有真正读完,才能感受到这本书的力量

  我常常在路上思考或者和周围的人讨论时会想到这本书所讲述的原理。就比如刚才泡脚时陪妈妈看了会儿“非你莫属”,一个求职者在简历上写了生命中重要的2件事:同传与泡吧。老板们就“泡吧”这个事情女孩产生了质疑,主持张说这是人家生活。于是我与妈妈开始讨论。在我看来老板们不能接受泡吧这个问题,是因为这是一个会影响到工作的负面的生活习惯。泡吧是容易上瘾的一种行为,那种压力释放后的兴奋,久而久之就会成为释放压力所依赖的一种方式,何况是把泡吧看成生命中第二重要的这个女孩。也就是说,一旦泡吧变成了释放压力的方式,那么这就成了习惯性的一种行为,因为她一碰到压力这个cue,脑子里就会习惯性地想到泡吧压力释放后的兴奋这个reward,于是泡吧就成了她的一个惯性行为-routing.而这样的习惯,是担心影响员工工作效率的老板们所不喜欢的。

  另外,这些原理也帮助我改变了许多小毛病。比如会在看电影或者无聊或者压力大的时候吃零食的习惯。最近在办公室每到11am或者4pm就开始想吃东西。读了那个每天下午去吃cookies的工作者例子之后,我仔细想想其实自己也并不是有多饿,或者零食有多么的诱惑。于是我尝试在这两个点出去走走,或者去茶水间,或者到前台与客服聊聊。往往15分钟后我回到座位上就不再想零食的事情了。也许只是因为那两个点上我工作了2个小时大脑累了,需要一个distraction的方式而已。

  书中讲到的一个“keystone habit”的作用,解释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这点我深有体会。有运动习惯的人常常会比没有运动的人更关注健康与养生,生活习惯也比一些没有运动习惯的人规律。当然我说的是相对的大部分情况,不是绝对的所有情况。这就是keystone habit带动良好习惯的作用。一旦你养成了某种习惯,它会带动其他习惯的形成。而这个keystone habit不一定要是很大很艰难或者很重要的习惯,小如每天写写东西或者每天3杯水就能让你慢慢地改变。而对于我而言,运动就是我的keystone habit. “To me gyming is not only exercise, it's about bringing my power back”.

  回国后的第二个星期有个面试,末尾的时候面试官问我一般看什么书。当时还在看The power of habit,于是脱口而出比较关注个人价值提升类的书。其实作为一个文科生,我平时还是比较偏好文史类以及时评类的书籍的。彼时有两个姑娘刚好进会议室,其中一个女孩听到了我的回答后在安静的会议室笑出了声。我好奇地转过脸去看这个女孩在笑什么,她年轻的脸上一连不屑地看着我。然后我也笑了。我对面试官说了这本书的名字,把它翻译成中文再说了一遍,然后就转移话题了。我在女孩那个年龄的时候会觉得这样名字的书,或者励志或者时间管理类的书,很教条很鸡血但却很无用。而我现在却很庆幸我把它看完了,并且开始接触类型的其他解释人的心理或者行为的原理的书籍。了解自己是如何形成这些行为的,比告诉自己该做什么有效得多。

  至于那个女孩,或许将来的某一天她会回想起这一幕。“Don't laugh at others; you have no idea what their journey is all about".

  《The Power of Habit》读后感(二):揭秘习惯——很有意思也很有用的一本书

  非常有意思、有用的一本书。

  下面是读书笔记和小结

  一.习惯养成的路径:

  Cue--routine--rewards

  二.光知道养成习惯、改变习惯的模式不够的,还需要两个东西:

  1. belief 信仰或者说是信念

  如何产生信念:to practice believing

  a group can convince them to suspend disbelief

  因为事实facts就是如此:人们通常经历过大的挫折和个人悲剧后, 会重塑个人生活和习惯

  参加社团social group,一个团体的帮助会使个人改变起来更容易些,不仅是因为团体成员间相互的支持,还因为当人们看到别人变好的经历,就会相信自己的改变也会成为可能,从而加强了信念。

  2. 找到keystone habit,像个药引,可能借助”关键习惯“打通任督二脉

  比如光一项锻炼身体,就可以帮助人们改掉诸多恶习,从而带来生活事业的好转

  或比如仅仅 eat dinner together, 再比如:起床后整理床 等等

  改变一个小小的keystone habit, 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大转变,所以要define and cultivate keystone habits

  三.如何建立和重塑习惯

  1. 先找rewards:就是这个习惯给你带来了什么好处

  可以假设去做其它的routine,观察脑子里想的是什么,记录下 the first 3 things that come to mind when you finish the routine.

  2. 找到Cue: 就是引发某个习惯的时间、地点事件情绪人物等,就是使人产生某种需求的引子。

  3. 重塑routine: 就是你会通过做什么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当引子不变,需求不变时,去改变满足的方法和方式。

  ”habit is a formula our brain automatically follows : when I see CUE, I will do ROUTINE in order to get a REWARD"

  《The Power of Habit》读后感(三):改变习惯最重要的是执行

  我只看了《习惯的力量》的前三章,即个人习惯

  这三章主要讲了,习惯是如何运作的,新习惯的形成,改变习惯的法则

  1. 作为工科生,我习惯比作一个函数,当习惯碰到暗示(调用函数),开始惯常行为(执行函数),然后能够得到奖赏(函数值返回)。比如我现在有晚上吃零食的习惯,回寝室(暗示)第一件事拿出老妈给邮的香喷喷的炒花生吃起来(惯常),满足吃货馋嘴的需求(赞赏);再比如和同学一起聊天(暗示)时,习惯性地以自我中心,吹吹牛不倾听别人(惯常),满足自己高冷的心(赞赏)。当一个习惯开始运行的时候,你也就进入省电模式了,大脑会想条件反射一样做出反应;作者说一个人一生有几十个习惯(表怀疑),当这些习惯串联起来,一天天重复着,一生就这样被影响甚至决定着,应了那句老话:习惯决定命运

  2. 作者说,光有暗示+奖赏还不能让习惯长期持续。“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只有当内心真正地在渴望赞赏时,才有可能养成新习惯。就像是宇宙的第一推动力,而渴望得到赞赏就是习惯模型的驱动力。所有跟改变有关的事情一定都是真诚发自内心的,去渴求得到什么,朝着目标去走,自然就会慢慢形成新路。关键是要有决心定下新目标并且执行下去。渴望就是发自内心想得到赞赏,能去想象去自己得到赞赏的模样,渴望是一个人改变的源动力。

  3.作者说,习惯不能被消除,只能被替代。改变习惯,首先要找到你从这个习惯上得到的渴求感,然后找到其他方法去替代它。另外,最好有个环境和你一起。

  改变习惯与执行力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小习惯,没有那么多为什么,稍微自制力强的人咬咬牙就能改变。比如不懒床、晚上不吃零食···这篇文章意义在于告诉我们日常习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能更有效的改变和养成新的习惯。

  要改变习惯,首先要明确自己有哪些要改变的习惯,然后在遇到暗示时做心理暗示(渴求赞赏),最后给予赞赏。

  《The Power of Habit》读后感(四):易读,对生活也能有指导作用,但没什么大的启发

  这是本卖得好得不得了的书。写的很好,做了大量的研究,书末的附录有60几页。全书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共三部分,九章,每章差不多都是30页(9章下来275页!),而且每章内部的结构也很一致:先从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开始,然后加入理论讨论,之后再引进一个故事,之后再把这些故事讲完。我基本是全是在地铁上看完的,用了一周左右。

  全书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心理学发现:习惯形成与改变的规律。习惯的形成是基于一个环路:某种暗示的出现(cue) --> 引发一个习惯的行为(routine) --> 由此获得满足(reward),而这种满足则会逐渐地产生心理上对其之渴望(craving),从此一遇到暗示便会不由自主地做习惯的行为。这里有一个关键是,这种反馈环路并不受理性思考及其所对应的大脑区域(prefrontal cortex)支配,而是由basal ganglia产生的本能反应支配,因此才变得特别的顽固,且难以察觉。因此,要改变习惯,首先要发现触发习惯行为的暗示是什么,然后再搞清楚所得到的满足到底是什么,接下来,还不能go cold turkey,一下子就硬戒了,而是要先建立起一个新的习惯,将其与暗示信号联系起来,而且还要能同样带来原来的满足,这样才能逐渐改过来。

  书的头三章讲个人习惯的形成与改变。用的几个例子,仔细想想其实并不太有说服力,尤其是关于匿名戒酒协会和Pepsodent牙膏的。第二部分讲组织里的习惯,其实讲的还是企业如何改造员工的习惯,案例有奥尼尔在美铝公司通过强调工作安全来改变上下级关系(其中还夹杂了一段关于菲尔普斯的),星巴克对客服的改善,伦敦地铁的大火和罗德岛一个医院医疗事故(没讲清楚危机之后到底带来了什么改变),和最后一个最有趣的:Target如何通过消费者的购物行为来判断消费者是否怀孕。

  第三部分讲社会的“习惯”如何改变,这就跟全书的主题有点不着边了,跟前头讲到的个人层次上形成习惯的反馈环路已经没关系。关于Rosa Parks和Freedom summer的内容,主要是引用McAdam关于resource mobilization的研究,后头还用了Granovettter 关于弱纽带的研究。没有新意。最后一章讲病态的习惯,包括一个在梦游中杀妻和一个嗜赌败家的例子。

  《The Power of Habit》读后感(五):习惯是水,而你是鱼--the power of habit

  “all our life, so far as it has definite form, is but a mass of habits---practical, emotional, and intellectual—systematically organized for our weal or woe, and bearing us irresistibly toward our destiny, whatever the latter may be.” ----William James

  习惯有多重要?你就是你的习惯,你的人生由你的习惯造就。

  1 习惯公式

  cue->routine->reward

  要真正认识你的习惯,需要测试和识别这三大步骤:定位行为(routine),实验奖励(reward),识别提示(cue)。提示是习惯开始的开关,大脑接收到提示就可以进入惯性行为模式,奖励决定是否继续保持这一行为模式。重复次数越多,这一模式越加自动化,直到成为自动自发的行为。当行为完全自动化以后,大脑就可以开小差了。

  定位行为(identity the routine):惯性行为是习惯的主体部分,这一步相对容易,什么是你想去做的?什么是你不想去做但老忍不住做的?比如你要建立跑步的习惯,那么跑步本身就是想做的,你想要戒烟,那么抽烟就你不准备再做(但还是想做)的。

  实验奖励(experiment with rewards):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我们的真实渴望,一个怎么也改不了的坏习惯,究竟是什么让你真正沉迷?什么你真正想要得到?这有时候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原因,就像想吃零食并不一定因为你饿,或者表现欲旺盛可能反而因为自卑,等等。这个阶段就需要你尝试不同的奖励,进行实验,找到真正的奖励。

  识别提示(isolate the cue):识别诱发行为开始的提示其实是很复杂的,因为我们的环境充满了太多信息。Cue可以是感觉,(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间、景物、常识,以及以上所有可能的组合。比如说,你每天吃早餐,是因为你饿了,是因为7:30了,还是因为你的孩子在吃,因为你穿好衣服了?再比如,你每天走同样的路上班,有一天需要去其他地方,然而反应过来的时候,你发现你又走上了上班的路,这里的cue可能就是熟悉的景物。所有的cue必定是以下5类之一:地点、时间、情绪状态、其他人、即刻的前导动作。通过实验和分析你的状态,找到真正的cue。甚至,在培养习惯时,你还可以建立自己的cue。

  习惯是大脑自动跟随的一个公式,当我们看见cue,我们做routine,并得到reward。准确识别了以上三大步骤,你就可以为你的新习惯建立详细的计划(have a plan)。

  2 改变坏习惯

  改变习惯的黄金规律:你永远不能完全消灭一个坏习惯,你只能改变它(you can’t extinguish a bad habit, you can only change it)。你的坏习惯其实从来不会消失,它永远在角落等待着那个熟悉的cue。一旦同样的cue的铃声响起,那过去的习惯又在蠢蠢欲动。要怎么改变呢?使用相同的cue,提供不同的奖励,改变程序(use the same cue. Provide the same reward. Change the routine.),如此你就能改变习惯。

  很多时候这还不够,还需要一件事:信念(belief)。你要相信你能改变,你要相信一切会变好,你要相信你能成为你想要的样子。除了自信,这里的信念甚至还可以是对某种超能力的信仰,相信冥冥中有圆满的定数,相信命运给你准备了美好的礼物,相信有超力量和主宰世界的上帝给你公平和爱,这些对坚持很有帮助。当十分紧张或压力很大时,容易缩回舒适区和重现老习惯。但发自内心的信念,能帮助你保持新习惯,对改变习惯起到极大的支持作用。要改变,你要真的相信和确定。

  改变习惯并不容易,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一旦你诊断出你的讯号cue、程序routine、奖励reward,你就获得了改变的力量。

  3 聚宝盆:核心习惯

  核心习惯(Keystone Habits)是个宝贝,或者说,是能召唤宝贝的聚宝盆。这是那些能有溢出效应(spill over)的习惯。最初可能只是不起眼的一点小改变,最后却改变你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在你都不知道的情况下。

  比如说,运动的人,吃得更好,工作更高效,抽烟更少,对同事和家人更有耐心,用信用卡更少,感到更少压力。对很多人来说,运动都是核心习惯。运动使培养其他好习惯变得更容易。再如,每天早上整理床铺,能让一天生产力更高,获得更强烈的要表现好的欲望,更能控制预算。

  这样的小改变触发了其他好习惯的正向反应链。还有什么比这更一本万利的事?

  如果你有自己的核心习惯,更难得的是,你发现了它,那么一定要留住它。

  如果你还没有核心习惯,那么多去尝试,发现它。

  4 水和鱼

  书中用了一个绝佳的比喻来形容习惯。2005年,作家David Foster Wallace 在一所大学的毕业生班上说,“两条小鱼游过来,他们遇到了一条迎面游来的大鱼,大鱼冲他们点头问道‘早上好,水怎么样?’这两条小鱼继续游,最后其中一条终于问道,‘究竟什么是水?’”

  水就是习惯,那些每天围绕着我们的不经思索的选择和隐形的决定。

  如果你是一条鱼,尽你所能逃离烂泥潭,到优美广阔的海洋去遨游吧。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The Power of Habit》读后感(六):“旧瓶装新酒”以养成习惯

  本书从个人,群体(公司)与社会,三个角度讲述了习惯是如何植根并影响每个人每一天的决定与行为的。

  我对个人行为与习惯部分很感兴趣,而书中描述的群体(公司)与社会习惯部分,觉得论据较弱,也许也是我不太感冒的缘故。

  书中有一章节讲述了某数据分析人员如果利用超市中人们的购买行为,定位出怀孕的女性与家庭,由此有针对性地对这个人群做广告,做promotion,并以此获得用户购买忠诚度与黏度,最终大量提高销售额,以此大大感叹数据分析的无坚不摧(果然是数据会说话),也对个人信息每一点滴都会被利用为有针对性的销售策略感到担忧......

  Anyway,最核心的部分:好习惯养成记的秘诀,就是“旧瓶装新酒”。

  人总是对熟悉的东西产生安全感,并有附着的黏性。所以,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或坏习惯的改造,都离不开“熟悉”二字。

  习惯三要素:

  Cue ------> Routine ------> Reward

  lt;-----------------------------------

  从诱因,到行为,到结果(获得奖赏),是一个闭环的圆。当这个圆中的路线重复走了多次,并都获得预期结果(奖赏)时,一个习惯的养成日。

  这三要素中,Cue(诱因)与Reward(获得奖赏)是熟悉的东西,是黏性的附着,是要养成或改变一个习惯是不能去掉的因素;所以,剩下的就是改变Routine(行为)了。

  在同样的诱因下,用新的行为替换旧的习惯(Routine),并获得同样的预期结果(奖赏),就能重复利用这个闭环的圆,去掉糟粕,养成精华了。

  如何实施?

  1. Framework:

  * Identify the routine; (常规的习惯是什么?)

  * Experiment with reward; (这个习惯中最重要的奖赏是什么?)

  * Isolate the cue; (分离并定位诱因)

  * Have plan; (做计划,并写下来!)

  2. 如何分离并定位诱因:

  * Location

  * Time

  * Emotional state

  * Other people

  * Immediately preceding action

  做记录,认真分析,订出计划,认真执行。新酒酿成时,好习惯出炉日!

  《The Power of Habit》读后感(七):个人,集体和社会习惯 - 故事性强,内容对我有些启发

  第一次听的时候被故事吸引了。第二遍稍微总结了一下。

  其实与其说习惯不如说是模式。当然作者的意思是有的行为模式是下意识完成的,如果合理利用,可以改变个人或者团体行为。我比较喜欢做联系,所以ambiguous definition is not such a turn off for me.

  故事是多个故事穿插,的确讲的蛮好的,例子相对其他类似的书也还算新(也可能是更牵强,。。。)起码我看了那么多本这本的例子还能吸引住我的注意力。

  开头讲习惯的脑科学不提。就是哪怕大脑的“先进”部分没了,原始的那部分也能产生和形成习惯。有意识养成好习惯是可能的。

  1. Personal habits: keep cue and reward, replace the routine. Believe in the ability to change.

  作者认为有cue, reward和craving3部分。观察自己一阵子,记录cue就知道自己习惯性行为一般由什么引起、诱发,或者说有什么序曲。保留这个习惯给自己带来的奖励,用新的routine取代老习惯,则可以改变。但是不会抹掉老习惯,只会overwrite。所以要经常小心了。--- 一个可能的对策是“belief”也未必是宗教信仰,总之就是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吧。

  未必要一下子overhaul全部生活,集中建立少量所谓的keystone habits, no idea how to translate this....比如可以从做食物记录开始,还说Phelps的习惯是mental replay比赛的全部场景。

  2. organization habits

  这部分例子最不明确,伦敦地铁失火和brown hospital频繁出医疗事故。医疗事故的例子和飞机失事在checklist maniesto里面已经说了很多。上下级一边合作一边又能有上下关系的态度问题一直都是challenge。保持交流通畅for a common goal. Period.

  然后是行为pattern了,几个data scientist的例子,大爱。Target分析怀孕和预产期发coupon的例子太爽了,简直是我的dream job。大数据应用在各种传统行业,细分寻找提高利润的途径,这个会非常有意思。YUM!!

  3. Social habits

  例子(讲了9万遍的)黑人运动,和某知名教堂的传播,strong ties 和weak ties的不同作用,一个是strong ties很多最终带动weak ties,一个是weak ties通过小组活动发展出strong ties,增进大家关系,凝聚集体。

  梦游杀人无罪,赌博成瘾是个人过错。这个说明什么?有的行为人是有意识知道的,有的不知道,因此有的可以控制有的不可以。。。。。I dont get this part really....

  依然觉得本书还是不错的。可读性很强。有几个point能让我想到一些要去尝试的东西。

  《The Power of Habit》读后感(八):明白习惯养成的道理,然后行动吧

  什么是习惯?

  1. 每个习惯有三个组成部分:一个触机(cue),让你的行动开展;一个跟该触机直接相关联的“奖励”(reward);一个惯性行为(routine),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习惯性行为——触机下我们想起了那个难以抵抗的诱惑,于是习惯性的行为就出现了。

  2. 习惯是自动展开的。你以为你是在为自己做决定(“嗯我现在想吃冰淇淋了”),其实只是你的习惯在某个触机下自动展开了(下午三点,一个工作刚好阶段性的结束,你处在了每天都有的忙碌和无聊间歇状态,这一切触发了你每天下午去买个甜筒获取满足感的习惯。)

  3. 所以,好的习惯是这样展开的,别人觉得你特牛逼,你想想又觉得自己没做什么。但悲剧的是,坏习惯同样会catch you off guard。也许你根本就没机会没力量fight back!

  ————————————————————————————————

  怎样培养一个我们想要的好习惯?

  1. 第一步,确定自己想培养的习惯后,为完成这个行为找到自己的“奖励”。这个奖励要大到使自己产生某种“渴望”(craving),否则没效。

  2. 第二步,给自己设立一个触机,要简单易行。触机产生,就要开始行动。

  3. 第三步,坚持在触机和奖励之间,建立某种行为习惯。重复、重复、重复。不仅仅要重复行为本身,还要一次一次强化自己的“渴望”感,最终让触机不仅触发行动,更触发对奖励的渴望感。

  3. 第三步,获取坚持的力量。这种力量的获取有很多办法,一是形成某个小团体,互相加油打气,知道在这条路上自己不是一个人。当看到别人能坚持时,也能增强自己做到的信心;二是从信仰获取力量。如果能将自己的信仰和行为结合起来,那力量是非常大的。

  ————————————————————————————————

  怎样改变一个坏习惯?

  1. 第一条规则,推倒旧习惯再建立新习惯的难度,大于在原有习惯上进行调整。

  2. 第二条规则,保留原来的“触机”和“奖励”,但调整你的“惯性行为”。

  3. 第三条规则:真正的习惯改变,不能缺少信念。在遇到比一般情况更大的困难和挑战时,坏习惯可能一夜之间卷土重来。但别认为自己已经输掉这场仗而自怨自艾。我们还是有办法的,那就是获取信念。可能需要一个团体的支持、可能需要宗教的帮助、可能自己闭门沉思也足够。总之,我们可以预见这种考验的产生,并提前为此做准备,让信念之力注入你的习惯建立中。(这一点都不需,书中给了一个戒酒俱乐部的例子,该俱乐部最大的特点是用上帝的信仰帮助人们戒酒,效果极为显著)

  ————————————————————————————————

  怎样识别自己的习惯?

  很多时候的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习惯是什么,就那么”习惯性“地做了。或者,知道了自己有某个习惯,但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给出了一个四步建议,帮助我们识别习惯。

  第一步:了解自己的习惯性行为(Identify the routine)。这是比较显而易见的。比如,我每天下午都想喝杯咖啡。

  第二步:通过不同尝试了解自己这个习惯后面的”奖励“是什么。没有奖励,我们是不可能坚持去做的,但因为这个奖励可能很隐晦,所以难以发现。于是,我们就需要通过尝试来发现。比如我可以试试下午不喝咖啡而是买块蛋糕,或者上10分钟网,或者看一会儿自己喜欢的书,又或者跟朋友聊聊。之后快速写下自己最直接的三个感受,如”感到放松“”不饿了“等等。15分钟后,再看看自己是否有想买咖啡的欲望。如果有的话,表明刚才做的一切都不是真正的奖励。如果没有,那恭喜你,你已经锁定奖励的范围了,只需要进一步明确。

  第三步:找到触机(Isolate the cue)。到底是什么触发了我下午对一杯咖啡的渴望呢?一般来说,触机会有时间(time)、地点(location)、情绪状态(emotional state)、人物(other people)、前一步行为(immediately preceding action)。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在每次行为产生时记录当时的情况,来辨别触机。比如连续记录三天后,我发现我每次喝咖啡前都是下午的工作要开始前。

  第四步:制定详实的计划。就像前面说的,保留触及和奖励、改变习惯性行为比较容易。所以计划可以是针对行为的。比如,我计划在每天下午工作开始前都。。。

  然后就按照培养好习惯的办法做下去吧——以信念为支持、建立新的渴望!

  ————————————————————————————————

  我有太多好习惯想建立,太多坏习惯要改掉,应该从哪里开始?

  从“关键习惯”(keynote habit)开始。"关键习惯“并不需要跟你的直接目标相关,但却能触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导致自己整体的改变。找出一件事,好好坚持,不停地通过”小胜“获得信心,比列出一大堆要改变的而无从着手难以坚持,效果要好太多。我们总是容易高估短期行为的效果,而低估产期行为的作用。

  ————————————————————————————————

  很多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够在各种打击下依然坚持不懈的能力,比打鸡血的战斗力,更能让这个人成长进步。我们说,这就是“意志力"。 但问题是,我意志力太薄弱了,怎么办?!!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认识意志力的两个特点,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为什么难以坚持,以及,应该怎么做。

  第一,意志力不是什么“技能”。所谓技能是指,今天我会做这道菜,明天我也肯定能做。但上周我可能每天下班后都能坚持去健身房,但今天我就无论如何都鼓不起这个劲儿了。意志力更像“肌肉”。如果用力过猛,第二天就会酸疼。但同时,长期坚持锻炼,肌肉会变得更结实(反过来,长期不锻炼,肌肉也会变肥肉)。总结:意志力不是什么一气呵成就学得会的,你怎么练肌肉,怎么练意志力。

  第二,意志力跟自我感觉有太密切的关系。如果今天我状态很好,心情倍儿棒,下班了也很high,那么我去锻炼的可能性,就比我今天一天愁云惨淡下班累得半死时要大。此外,当感觉到自己有主动权时,更容易坚持。而当感觉是被外在压力要求坚持,不得不做时,人更容易放弃。

  所以,培养意志力的办法可能有这么一些:

  1. 保持愉悦的心灵。真正的愉悦,其实是内生的。有这种品质,不管今天被老板臭骂了,还是被捧到天上了,内心都是喜悦的。

  2. 自己为自己定目标,打心眼儿里想这么做。这就是主动性,控制权,内生激励。如果需要持续做一件自己不那么情愿的事儿怎么办?create meaning。总是能找到意义的。

  3. 前面两点是重要准备工作,最具实操性的建议在这里:从keynote habit开始,先坚持做一件事。因为我们的意志力将在坚持这一件事上被考验,我们需要对此提前做好防御工作。先尽可能地把这件事想清楚,越细节越好(参考目标制定SMART法则:specific, measurable, attainable, realistic, time-based),并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会怎么解决进行详细地设想,在脑海里想象自己运用所设定方法解决了困难的过程和场景。在一次又一次视觉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增强自己坚持的信心(这事儿也一点不悬,菲尔普斯从练习游泳开始就建立了这个习惯)

  一句话,意志力是可培养的,只是需要我们精心计划!

  ————————————————————————————————

  企业如何利用习惯的知识?

  1. 利用消费者的“渴望”感创造使用习惯:每个好产品都一定是解决某个用户问题的。但热门产品和冷门产品的区别在于,用户是否有这个渴望去解决企业所界定的问题,是否形成了使用习惯。哪怕是需要通过激发用户的消极情绪来获得售卖的产品,也应该找得到这个“渴望点”,甚至说当用户规避风险的情绪占主导时,这种习惯性的依赖会更强。

  2. 利用”关键习惯“(keynote habit)撬动企业文化:美铝CEO Paul O' Neil的故事太震撼太回味无穷了。在面临公司业绩明显下滑的情况下,走马上任的新CEO Paul O'Neil在第一次与投资者见面时,没有宣布什么提升利润的计划,而是宣布”我们要提供美铝的企业安全,坐到0事故。“ 所有人都震惊了,然后赶紧告诉股票客户抛出美铝股票,因为这个新CEO脑子坏掉了。然后这些人很快就会意识到自己犯了多么愚蠢的错误。Paul O'Neil所做的,就是用一个关键习惯撬动企业的文化。对于美铝这样的庞然大物来说,宣布一系列革新措施并得到成功贯彻的难度太大了。这时候的企业行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指令+行动“了,而是在这个”生态圈“中每个员工行为的碰撞和汇总。当Paul O'Neil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先集中在一个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时,人们更容易明白重点并贯彻落实,而为了培养这一个习惯,企业需要在沟通、制度等方方面面进行调整,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个keynote habit引发了连锁效应,”大象“也开始跳舞了。

  3. 利用”愉悦感“和”主动权“为员工意志力提升做准备,用详细的行动手册帮助员工建立良好的习惯。如果企业期望一个本来意志力就不是很强的员工坚持参加一个增强意志力的培训,那是不是有点好笑?哪怕这个员工真心想要提升自己的意志力,很多时候还是容易被自己的坏习惯不知不觉打败。星巴克在尝试了各种失败的意志力提升计划后,明白了让一个员工在面对顾客发飙时能有意志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需要首先让员工感到愉悦、有对咖啡店的”主人翁意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实操手册而不是抽象的课程,让员工在面临顾客情绪时能有好的习惯反应——帮助员工详细地列出自己准备怎么做,并预想可能的困难以及自己准备怎么应对,然后进行多次角色扮演,直到员工形成了坚持这个行为的习惯。

  ————————————————————————————————

  个人感悟:写下上面的内容,主要是想把书中的精华以自己的语言再整理一次,强化印象。在培养好习惯方面,我还没有好的track record,但现在感觉比较有法可依了。准备用上面的方法论实践实践,我的keynote habit将是:每天早上起床后进行祈祷和沉思,写下当天一定要做好的三件事,然后当天一定要把这三件事做好(整个过程有很详细的步骤,具体很多,此处不赘述)。我的cue是”起床“,我的reward是”获得灵性的进步“,因为“strive that your actions day by day may be beautiful prayers. Turn towards God and seek always to do that which is right and noble"。希望一年后再看这篇笔记,我真的做到了。

  《The Power of Habit》读后感(九):重新理解习惯

  习惯,是一个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概念,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你要养成各种好习惯的概念:早睡早起身体好,食不言寝不语,凡此种种,对于这些好习惯,在小时候的我们往往会很抗拒,就像小时候很抗拒死记硬背一样,然而不论是这些从小养成的习惯还是我们死记硬背得到的这些知识,却往往会在我们后来的人生中受益匪浅。

  同样的,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就像是一颗小树苗,初始的时候只是一个小苗,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生根发芽,甚至长出很多旁枝末节,到最后你的习惯成为了你的最显著的特征。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是从人和社会的关系来看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个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自身各种习惯所决定的。而且和马克思的论断不同的是,习惯本身并不是一个虚拟的概念,而是由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的。

  这本书中,作者使用了翔实的案例,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了习惯这一基本却又及其重要的概念。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书中依次介绍了三个层面的概念:

  1. 从单个习惯而言,习惯的三要素:cue->routine->reward,缺一不可,其中cue即线索,最重要的是简单和明确,这一点可以结合另一本很有名的书(思考,快与慢)中的两个系统的概念,人脑本质上为了适应进化,会尽可能的将一些重复性或者是简单的任务演化为习惯,降低决策和分析的脑力消耗,reward(回报) 本质上是为习惯提供一个目的,这个目的会逐渐在人的脑海中建立一个预期,这样的预期有点类似一个正反馈,会不断调动人体重复这三要素,中间的routine 则要尽量的简单和明确,复杂的习惯可以由简单的习惯组合而成

  2. 从单个习惯到一个组织,小到一个公司,大到一个国家,需要决策的就是从中选取什么样的习惯作为最关键的习惯,所谓的keystone habit会触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会对整个组织的氛围乃至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对于如何判断什么样的习惯对一个组织是本质的,作者也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把这个归因于了一些聪明的判断,这块其相比第一部分,干货相对就少一些

  3.第三部分将第二部分的概念进一步推进,上升到了社会的层面,不过和第二部分一样,这部分随着问题的更加复杂,解释起来也就更加困难,这部分主要提出了从单个个体或者是小圈子扩大到全社会的时候的一个关键路径:即所谓weak-tie的重要性,然而受限于类似的社会实验的难度,作者也只能是采用一种观察和推演式的解释

  三个层次逐渐推进,然而随着维度的升级,随之而来的就是问题解释的难度,对于组织或者社会的分析,显然还有很多可以深入分析的维度,从习惯入手可能更像是其中一个维度而已,无法全面解释相应的社会显现,尽管如此,这样的思维方式仍然耐人寻味。

  最后一段提到了一个人是否应该为自己的习惯负责这一话题,我认为是颇有意思的,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比较积极的观点,即习惯是人养成的,人可以通过主动的调整,培养,有意识的去达成目标,理解习惯是为了更好的利用习惯,扬长避短,这个观点很显然又让这本书前半段颇为唯物论(人被习惯所左右),甚至让人有些悲观的论调随之一转,成为了一种积极的论调,习惯是人的行为,而不是人的主宰,我们应该合理的利用自己的习惯,为我所用

  《The Power of Habit》读后感(十):深入浅出,讲解习惯的力量

  最近开始看这本书,起因是因为本人喜欢黄色的书皮。。

  由于看的是英文原版(貌似没有中文版?)所以比较慢,看到第二章,已经迫不及待想推荐了。

  如果说想看完立刻变成习惯的主宰者,我想不容易。本书的意图也在于让人深刻的去理解习惯的形成原因,从而达到从源头控制它的作用吧。

  从懵懂的好像对习惯有些理解,到真正剖析它的一步一步成因,作者从科学的角度入手,举出引人入胜的案例,让人十分信服。

  另外我认为这本书的英文版不是很难,跟名著小说不同,除了描写的部分,用词比较浅显,英文水平不很高也可以看懂(例如我),顺便达到练习英文的目的。

  总之,推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