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夜之後》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黑夜之後》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14 20: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夜之後》经典读后感10篇

  《黑夜之後》是一本由村上春樹著作,時報出版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夜之後》读后感(一):黑夜之後

  書裡敘述了一個晚上發生的事,內容大致上是一個女孩和一些陌生人相遇的情景,在她心中有個結,她和她的姐姐不是那麼親密,但她不想這樣,她的姐姐處於人生黑暗位置,故此在長眠,書裡明確地分界了天明與黑夜,她們就在黑暗的時分,作了深深的睡眠,從夢裡回過頭來,返回現實,總會等到天明的時候。

  看的時候腦裡浮現很多很多,我想起《尤利西斯》、霍格里耶、Bontempelli的《鏡》、《電視人》、《墮落天使》等。大概村上春樹人生路程玩了很多,適逢二十五週年時在小說裡來個大裝修吧。他很耐心,而我想他也很希望別人看得見他確實花了很多心思在他的敘事上,他像《尤利西斯》一樣,將一短時間內進行的事分時段深刻地描寫出來,也像用了素描筆一樣描繪黑夜的深淺(我想起了email收到那些幾點至幾點是淺眠期,幾點至幾點肝臟會分泌液體那些)。也用了「攝影機式」的敘事形式,所以我想起了霍格里耶(這種手法新小說裡已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一點也不新),他擅於運用鏡頭式的敘述來呈現虛幻與真實交替,在《黑夜之後》裡,村上也巧妙地用上這技巧限制了讀者的視點,事實就放在眼前,房間也完好地在這裡,但讀者所知的全受了他拿著的鏡頭限制,為的是他要控制小說的進行和另一邊的敘事。這小說是他擺明車馬要讀者參與的,就像後現代小說一樣,不過有時太突兀了點,他不停重覆的那種「現在我們將鏡頭移至xxx」也太過了吧(有時真令讀者尷尬和難受)。

  或者在深夜時份徘徊的人都是寂寞的,書裡那些主角都是寂寞的,有時想為甚麼要用電視,見到雪花電視就想起《墮落天使》了,或者是隔閡,或者是虛幻和現實的邊間,或者是窺看另一個生命的缺口,或者是一面吸去現實的鏡子,不過肯定的是他們都孤獨,從他們口中呈現他們家的樣子就知道了,或者他所描述的都市的寂靜,映襯了都市人的「家」帶來的落寞,主角也決定修補這種關係,或者是他要描繪的東京這個城市隱含這個黑夜吧。

  今次沒有很強烈的雙線並行故事,但也有兩段原本不相關的片段分開敘述,分別代表了虛幻和現實的平行進行,依舊是虛幻中有真實,現實裡有虛幻的情節,這當中邊界的出口有:鮪魚三文治、牛奶、手提電話、磨圓的鉛筆,人物就是透過這些事物來回虛實(實在不想用這詞語,但想不到別的)的兩個世界(如虐待狂留了手提電話在7-11,高橋後來接了)。不過想起情節方面,總懷念《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等書,如果他「改革」後就換來這個單純的故事線,總令人若有所失啊,《黑夜之後》的故事不是不好,但質感太單薄,太不豐富了,就像是期待甚麼在爆發,但最後發現原來站在死火山旁一樣。

  雖然我覺得村上作出這個風格上的轉變概念很好,但在這個情況下我期待中是更精彩的,或者在一段特定時間之下,故事的流程和他意識的流動必然更精彩和富變化的。這次我覺得他好像是為變而變,在他的鏡頭下沒有新奇事。

  《黑夜之後》读后感(二):黑夜的时间

  读这本书的时候有种看1Q84的感觉,大概是那种悬念的手法。比较少看村上后期的作品,确实和前期很不一样,无论从写法还是讨论的问题

  不过这本书里面也讨论到死亡,和蟋蟀一样,很害怕死亡之后无的那种感觉。一切化为乌有,知觉感觉连同生命迹象一起消失的感觉无法想象,有些情绪不好的晚上,我就是被这样的感觉吓醒。

  留给我最深刻的讨论还是“中间地带”-两个对立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其实所谓隔开两个世界的墙壁实际可能不存在。就算有的话,也可能只是一张纸糊的、薄薄的隔墙也不一定。或者说,在我们自己内心里,那边其实已经悄悄地潜伏进来了,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这个事实而已。”

  高桥在家庭旅馆碰面的时候说的话。

  于是,惠丽曾出现不同次元,无法知晓其实际是熟睡还是挣扎过,百川的一本正经和去情人旅馆,玛丽说过曾想建立自己的世界又否决了,甚至是玛丽和惠丽的差异却最终一起在黎明时刻睡去,这些都在说明并没有完全对立的两个世界。

  随着玛丽在餐馆里读书的时间开始到玛丽在姐姐床上睡去,书读起来确实有如过了未眠一宿的感觉,特别是自己有通宵经历,夜确实神秘漫长难耐,时间似乎被拉长得能改变很多事情,当看到破晓的一道光线,犹如世界又迅速被还原的感觉。

  《黑夜之後》读后感(三):After Dark

  在十九岁的时候读到一个十九岁的女孩深夜和另一个稍大的女孩子谈论关于死亡和轮回,很感激作者。由此知道至少自己不会是这世上唯一一个在十九岁时常常因为害怕死亡之后永恒的虚无而失眠的人,现实中找不到另外一个像我这样的人,至少在另外一个次元里,有这样两个女孩。

  “嘿,玛丽,你相信像轮回之类的事情吗?”

  玛丽摇摇头,“我想大概不相信。”

  “你认为没有来生之类的吗?”

  “我没有去深入想过这类的事情。不过我觉得好像没有理由可以认为有来生。”

  “你认为死掉以后一切都会化为乌有的吗?”

  “基本上是这样想。”玛丽说。

  “我啊,认为应该是有像轮回之类的事情吧。不如说,如果没有的话,就太可怕了,因为我实在无法理解所谓无这种东西。既无法理解,也无法想象。”

  “所谓无就是绝对的什么都没有,所以什么都不必特别去理解也不必去想象了,不是吗?”

  “可是,如果说万一,如果那是要求你去确实理解和想象的那种无的话,又怎么办呢?玛丽你也没有死过啊。这种事情没有实际死过也许还不知道呢。”

  “确实说的没错,可是……”

  “这种事情一开始想起来,就觉得越来越恐怖哦”。蟋蟀说。“光想着就开始呼吸困难全身僵硬起来。那样的话不如相信有轮回还比较轻松一点。不管下辈子出生会变成多么凄惨的东西,至少还可以具体想象那个样子不是吗?比方说变成马的自己,变成蜗牛的自己。就算下辈子恐怕不太妙,还可以赌下辈子的机会。“

  ”可是,我还是觉得,死掉以后什么都没有的想法比较自然。”玛丽说。

  “这可能是因为,玛丽你精神上比较坚强关系吧。”

  ……

  《黑夜之後》读后感(四):〉——〈

  在叙述手法作了新的尝试,喜欢文字表现画面感,行文流畅。故事还是采用并行两线的方式

  故事从俯首皆是的西式快餐店开始,浅井尤丽一出现,立马就喜欢上了。很喜欢村上书中这样的女子,有宫崎骏作品中那些小女孩的质朴和独立

  然后故事就迅速展开了,玛丽在一夜里遇到好些陌生人(高桥应该也算是吧),发生了一些事,聊天,天亮后返回与姐姐同眠。而另一条线是爱丽自沉睡中醒来,在千钧一发之际逃离某个场所,返回到“正常生活轨道”。

  值得一提的是,故事中出现的恶,以最普通形态潜伏于每个人的心中,而作恶的人往往不会意识到自己的罪行。这样的恶压迫得人迫切渴望脱离正常的生活方式,也许这就是玛丽决定一夜不归,爱丽不得不沉睡的原因吧。

  《黑夜之後》读后感(五):黑夜之后

  总是记不住是叫黑夜之后还是黑夜以后,而且读的不是赖明珠翻译的版本,是林少华的,本人很喜欢林少华的风格,看了其他读者的书评,貌似赖明珠的台湾语调怪怪的。。。

  读这本书不在计划之内,刚好朋友刚买来还没来得及看,就先介绍给我了,但也不过几节课的功夫就读完了,好像小小说,看后印象不深,只留下种种的悬念,总是觉得上树君的书,IQ低些的人会读不懂,其实有些我也似懂非懂,这本书就特别像前两天刚看过的一个视频题目大概是“社会比你想象的要肮脏”,讲的就是一段一段的被逼迫无奈的人生活的艰辛,到主角的时候就会插播进一段关于主角窘迫的生活背景,上树君也在以不同的视角在看世界,恰巧别人也在窥探他,不同角色角度的转换,就显得作品颇有层次和悬念。。。

  不知道是不是跟译者有一定关系,读每本上树君的作品,都凉凉的,态度也变得特别严肃,在看《大方》对上树君的专访时,潜意识也带着这种感觉,便觉得他是个特别无趣的人,参透作品算是至极,品位人真是难矣。。。

  《黑夜之後》读后感(六):村上导演:生命体彼此纠缠的一夜

  quot;眼前看见的是都市的姿态

  透过飞在高空的夜鸟的眼睛,我们从上空捕捉那光景。在宽阔视野中,都市看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生物。或者说,看起来像许多生命体纠缠在一起所形成的一个集合体。”

  电影写作

  《黑夜之后》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其电影般的、局外人似的俯瞰/偷窥视角。小说以“透过飞在高空的夜鸟的眼睛”俯瞰城市,然后——“我们的视线选择光线特别集中的一个角落,对准焦点”——渐渐选定一个闹市区,再缓慢下降,最后“我们在Denny's餐厅里。”村上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令读者和作者仿佛处于同样的视角,即所谓的“正统时光旅行者”的视角:“只观察,不介入”,但具有“知的好奇心”。小说的叙述声音,也因此并非某个具体的人物角色;而是“我们”,是读者/观众,是化为虚构的摄影机的“视点”。

  这从一方面回应了对于《黑夜之后》里经常出现的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叙述的批评。正因为是局外人,作者如同我们,一样不清晰地知道小说中人物感知的那个“什么”,而城市中人物屡屡出现的辞不达意、失语、人际的疏离也藉由这种距离感恰好地表达出来。

  命运交叉的城市

  其次,《黑夜之后》有着碎片般的质地,而并没有清晰的故事主线。中国卖淫女郭冬莉在情人旅馆阿尔发城被殴只是将故事中诸多人物串联起来。村上要描述的,还是短短一夜在这个命运交叉的城市,生命体彼此纠缠的状态

  彼此纠缠,一方面是彼此相遇、错过、现身于偶发的故事——白川因为郭冬莉来了月经无法做爱便将其暴打并抢走其衣物钱财,正要去北京留学的玛丽因为懂得中文被情人旅馆老板薰请来翻译,而薰能找到玛丽,因为薰的朋友、乐队成员高桥认识玛丽的姐姐浅井惠丽并在咖啡馆与玛丽偶遇。

  彼此纠缠,也是现实和想象的纠缠。关于浅井惠丽昏睡不醒的迷样章节是对中国少女郭冬莉处境的某种隐喻。白川便是那个坐在沙发上面目不清的男人的对应物;而郭冬莉几近没有自我意识的生活同昏睡无异。描写惠丽偶然醒来说话时,村上这样写道:“简直像在说外国语那样(……)声音完全传不到这边来。”写的是惠丽,其实对郭冬莉一样适用。

  欧化的村上

  虽然《黑夜之后》有村上春树招牌式的爵士乐背景声(书名便来自于《Five spot after dark》)、细碎物恋细节(veriteck牌铅笔)、对人性的反思和漫不经心对话,但村上的小说从手法上看已越来越呈现出欧化的趋势。《海边的卡夫卡》的奇偶数章节双线叙事最后融合一体像极了让·艾什诺兹(Jean Echenoz)的《我走了》(Je m'en vais)。而《黑夜之后》的影像感和对一个最平常不过的夜晚(日常生活)的关注更是艾什诺兹小说的最大特征

  “他的部分学问、他的很多感受、对话的简短、细节的放大、伴奏音乐镜头变化、摄影机特有的移动的手法、他的写作方式所占有的所有事物,都得归功于电影。”

  “这是那种让日常生活孕育出出人意料稀奇古怪闻所未闻的感觉。它让你不得不承认,当您从书中抬起眼睛,看着您身处的房间窗户后展开的城市背景的时候,您就会第一次把它们看成小说般的空间。”

  这是法国评论家让-克洛德·勒布伦评论让·艾什诺兹的话,怎么看,都觉得用来说村上也未尝不可吧。

  《黑夜之後》读后感(七):黑夜之後,清晨之前

  許久之前,我翻過村上春樹的書,沒有兩頁,我就舉手投降,那個時候不喜歡緩慢,害怕細鎖的文字。那天也不知怎麼著,就站定在村上春樹的一排書前,不挑兩冊 的《海邊的卡夫卡》以及《挪威的森林》,順手的挑起這本《黑夜之後》,約莫也是跟我現在的生活型態有關,看著主角瑪麗在夜裡的故事,就想著,若是心裡沒有 不安及焦慮的時候,其實我還滿喜歡黑夜之後,清晨之前的這段時間。

  有人說,這本書算是村上春樹的書裡,快版的。我是不是應該要慶幸自己挑到這本,否則大概一輩子不會看村上春樹的書,應該也會徹底不跟他的書打交道。

  主角瑪麗在夜裡,遇見了高橋,因為高橋,她又遇到了薰,和那個被打得半死的中國女孩。中間不時的穿插著瑪麗姊姊睡覺的片段,老是提醒著我,瑪麗醒著的那個 黑夜,應該是要去睡覺的。就好像看書的我,也應該去睡覺一樣!很多人不太明白惠麗睡覺那段,究竟幹什麼用的,我也沒多做留意,只是很享受瑪麗在黑夜裡遇見 的那些人、那些事,或者其實只是靜靜的閱讀,等待時間過去。

  這本書裡的夜的靜謐,讓人萬分珍惜起可以擁有黑夜的日子。夜裡的閱讀、夜裡的音樂、夜裡的街上的空盪、夜裡的人與人的對話,似乎都比白晝裡來得清晰,且深 刻。尤其是深夜的行動,總是沒有白晝裡來得迫切,讓人可以享受將思緒步調,慢慢的,慢慢的,等到慢到停下來的時候,就該睡了。

  http://www.sun-line.idv.tw/blog/?p=426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