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国文国史三十年 (1)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国文国史三十年 (1)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5-24 02:05: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国文国史三十年 (1)读后感精选10篇

  《国文国史三十年 (1)》是一本由孔庆东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文国史三十年 (1)》读后感(一):让人捏把汗的孔庆东

  温儒敏/文

  庆东是学者,但外界感觉他更是个作家,擅修辞,会说话,才华横溢。有时听他讲演,或俗话连篇,或戏谑嘲弄,或詈骂泄愤,当然更多妙语连珠,颇有一种“痞气”的快感,有意标示“草根”而拒绝“绅士”;他擅用连类夸张,矫枉过正,在敏感部位打“擦边球”,三分偏要说到七分,让你捏把汗,但想到这是创作,是痛快文章,也就体谅且有些佩服。

  我不太上网,不爱看别人的博客与微博的唠叨,免得太多的信息与嘈杂的干扰,但我知道庆东的博客影响巨大,有众多“粉丝”。他的博客结集出版后送给我,看过若干篇,越发感到他就是一位很适合生活在传媒时代的作家。“博客式”的煽情,加上网友所热衷的戏谑、调侃、嘲讽,把“北大醉侠”和“孔和尚”凸现为极富个性的言说符号,每当醉侠、和尚亮相,就引发一阵轰动。他非常懂得如何在与读者互动中形成某种“气场”,表达自己的情思,而围观者与“粉丝”也在抢占“沙发”和唇枪舌剑的嬉闹中,得到情绪的宣泄。

  孔庆东的很多作品,可以称之为“博客文学”,其特点就在喜用游戏或调侃方式对各种“社会像”——包括自己——进行戏谑漫画,意在打破传统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具有明显的亚文化叛逆性。我猜想,日后若有人研究这一时段的博客文学,大概是不会放过孔庆东的。

  但孔庆东和一般作秀炒作的写手不同,他始终关注社会,针砭时弊,为民请命,透过那些嬉笑怒骂和游戏笔墨,你能感触到某种正义与责任。孔庆东分明瞧不起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不满足于当书斋里的学者,他心气高,骨子里还是想通过新的文学传播方式去影响社会,改善人生。

  庆东好品评时事,语多讥刺,愤世嫉俗,纵横捭阖。有时你会觉得他的痛快文章太过意绪出发,毫无现实操作性,细加琢磨又可能发现某些“片面的深刻”。用传统的心态很难接受孔庆东,但应当想想为何有那么多年轻朋友——还有为数不少的老年朋友欣赏他,这确实是一种新的社会心理现象,就像当年郁达夫被许多大人物视为“下流堕落”,而青年人却在其作品中读出人性的真实一样。

  有一段我曾为庆东担心,“劝说”他不要过多接触传媒,应当在专业研究方面多下功夫,因为大学毕竟有大学的“章法”。庆东哪里会听我这一套?他客气地点头称是,转过身去还是我行我素,越发往现在这个道上走了。我也转而说服自己:庆东是在尝试一种新型的带有某些“行为艺术”意味的创作,他已经很成功,很有影响,何况他的调侃、玩世背后始终不失改造社会的苦心!

  庆东每次提升职称时,都碰到一些麻烦,有些评审委员看不惯他的“痞气”和时而“出格”的言辞,这时,我就必须出来帮他一把了,理由是:不要刻板地要求一位才子,一位作家型学者。如今中文系缺少“文气”,能有多少老师真的会写文章?孔庆东起码活跃了“文气”,何况他收放自如,学术研究也水平很高。北大毕竟还是北大,最终没有为难这位才子,孔庆东也只有在北大这样特殊的环境中才如鱼得水。

  是的,孔庆东的本业做得出色,学术研究也很有水平。我可以随意举出几个例子。比如庆东研究曹禺的《雷雨》,率先探讨了这一著名话剧的演出史。他查阅民国时期大量报刊史料,第一次系统清理了《雷雨》演出的复杂历史,以及这一剧本付诸演出的复杂的修改变化过程。在这个方面,庆东的研究至今仍是为学界赞许的。

  他对通俗文学的研究起步较早,十几年前出版的博士论文《超越雅俗》,厚积薄发,已经有严家炎先生等给予了高度评价,至今仍颇有曲高和寡的味道和独特的学术价值。庆东曾和这个领域的“宿将”范伯群先生联手,写过一本《通俗文学十五讲》。过去的文学史对通俗文学不重视,也不给位置,研究这方面需要搜寻清理大量史料,要下死功夫,又要有文学史的眼光,是拓荒性质的工作,很不容易。孔、范合作的“十五讲”别开生面,在高校影响很大。

  此外,在鲁迅、老舍、金庸等作家研究方面,庆东都有不俗的建树。读他的这些论作,有时可能会感到很大的“反差”——这是那个在博客上嬉笑怒骂的“孔和尚”的论作吗?庆东的一些文学史研究早已抵达现代文学的学术前沿,而且总是有一些出乎意料的新观点闪亮呈现,只不过这些实绩都被他的博客盛名掩盖了。

  如今,中华书局独具慧眼,于孔和尚的众多信息纷扰中凸显其专业研究成果,普及一流大学、一流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深刻解读,给世人以一个境界高远的学者孔庆东,这不能不说是一件特别有功德的事。

  《国文国史三十年 (1)》读后感(二):关于《国文国史三十年》一书

  孔老师您好!

  在书店见到您的新书《国文国史三十年①》,翻看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于是随手记录下来。望您能不吝赐教!

  1.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说到天上去,也是个才子佳人的东西,它不是无产阶级的东西。在那个舞台上,才子佳人之间谈恋爱、搞对象,管身边那个丫鬟干什么?丫鬟是个帮忙的,是个煽风点火的。什么时候会写道丫鬟自己的个性解放啊?有谁关心过红娘呢?红娘成天帮着莺莺。有一天让这个男主人收她为小三,这可能是红娘最高的理想。(第27页)

  按:汤显祖的《牡丹亭》写的是杜丽娘和刘梦梅的爱情故事,丽娘的侍女是春香。“红娘”“莺莺”是《西厢记》的人物与《牡丹亭》无关。

  2.但是正史就可靠吗?二十四史就可靠吗?《史记》就可靠吗?《春秋》就可靠吗?(第167页)

  按:二十四史包含《史记》。

  3.能让这些人一考就考上榜眼、状元、探花。(第172页)

  按:“榜眼、状元、探花”次序混乱。

  4.李大钊先生在北大当教授的时候,三十多岁,风华正茂,俄语系主任。(第179页)

  按:李大钊先生1918年到1922年在北大图书馆工作,1922年12月起,任校长办公室秘书一职。不知何时担任过俄语系主任?(参考《李大钊年谱》)

  随手而记可能有与原书不一致的地方,还望您海涵!

  耑此敬覆 顺祝

  未定草 敬上

  _______________

  回信

  您好:

  谢谢关注。由于编辑的疏漏,此书有少许错误,孔老师知道。但是你的1到3条,都不是问题。1和2条,是你把上一句和下一句必然联系了。你要断开来读。上一句和下一句可以没有关系。这应该不算复杂的句子。第3条,为什么要按顺序排?

  东博书院 军机处

  《国文国史三十年 (1)》读后感(三):后记给我的震撼更大

  这本书,像有的读者说的,前边言语犀利,观点鲜明,后边有点草草,尤其是第二本。我刚看完第一本,感觉最后到新月派、湖畔、象征、现代派的时候就有些草草了。不过这书是孔庆东的课堂讲述整理而成,也有可能跟课时有关。一般到了学期末,老师们不都为了赶进度,赶紧把没讲完的给讲完么。

  孔庆东对鲁迅评价很高,对郭沫若的才能也很肯定,似乎对胡适有些不屑,不过一些评价还算公允。文学史里夹上时评见解,既联系现实社会,又提供了一些崭新的视角。有些观点,真的是要训练有素的研究者才会去思考的。比如我就从来不觉得“中国现代文学史”这几个字有什么纠结的,可他拆开来一讲,顿时觉得这个概念的界定是多么的重要啊。

  看了后记,觉得孔庆东很值得尊敬的一点是他对基础课的态度。

  ”影响本科生专业兴趣的一是基础课,二是班主任,三是与基础课配套的选修课。“

  ”基础课跟基础课之间,相差是可以非常大的,没有学术研究和个人识见作为背景和底蕴的基础课,那就等于中学语文课的文学史知识的延伸,既不能培养学生“史”的眼光,也不能培养学生“文”的感觉。“

  ”基础课当然要区别于选修课,不能脱离基本的学术共识,但仍然应表现出一定的前沿性,才是有价值有活力的基础课。“

  ”具体地说,一个本科生学了中国现代文学史,首先不是要为了对他报考现代文学的研究生有用,而是要对他的“人生”有用。我们如果没有把现代文学中的“人生”层面讲出来,唤起学生对人生问题的思考,那就不能说是成功的基础课。“

  ”我以为,讲选修课易,讲基础课难,正如写专著易,写教材难。选修课讲得好,人皆见之,专著写得好,人皆仰之。而基础课讲得好,人多忽之,教材写得好,人多轻之。不过,北大现代文学教研室一向重视基础课,领导亲自抓,大家抢着上,还多次开会加以研讨,所以一直是中文系的名牌课程之一。“

  可惜,很多学校意识不到基础课的功用,绝大多数教授不愿意编写教材,宁愿去发论文。

  《国文国史三十年 (1)》读后感(四):国文国史三十年——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另类观察

  孔庆东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确有特色。毫无传统僵化教材的八股气,也无洋海归们,拿西方理论框架生解中国文学的幼稚和蛮劲。

  文学不能脱离历史,中国近现代史是怎样的历史?一部救亡图存史,一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在这波澜壮阔,中国人的苦难历程和浴血奋斗中,中国文学留下了怎样的记录?可能是躲在书斋里的寻章摘句吗?可能是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吗?三十年的历史,还夹着艰苦抗战的岁月,和国共两党的生死厮杀。我们该如何记录呢?

  好了,孔庆东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1、 史上最好看,最过瘾的现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堂堂爆满的最牛课程,常吸引校外人士打着“飞的”来听课。看看上课场面就知道有多火,同学们已经坐到讲台上去听课。

  2、 北大王牌课程再现。北大“民选”最受欢迎的教师,孔庆东高票当选第一名。

  3、 绝非汇编作品,绝非拼凑之作。孔庆东全面系统讲解中国现代文学史,对指导现实生活特别有用,补上人生最重要一课。

  4、 中国的文学史,就是中国的政治史。本书能让人透过中国文学的表面现象看到中国30余年政治发展的本来面目。一个领导干部光有工作热情是不够的,如果不了解国文国史的发展脉络,常常会好心办错事。

  5、 孔庆东这个人从来不肯好好讲文学,他是在讲历史、讲政治,他用犀利的语言和对文学现象的深刻领悟,揭示藏在文学面纱背后的残酷政治本质。

  《国文国史三十年 (1)》读后感(五):国文读罢余音存,不负北大醉侠名。好书

  《国文国史三十年 (1)》读后感(六):《国文国史三十年》笑看孔庆东偏激派思想!

  第一:中国的文学史就是中国的政治史?

  从侧面可以看出孔庆东企图把文学史拔高到政治史的高度。作为一个文人,偏偏要与政治一决高下,首先他悖逆了文人的本质,文人的作用是引导文化发展方向的。一个时代的文学并不能全面反应一个时代的政治现象,政治却能能约束其文学,这也是历史真相往往难以证实的原因,例如秦朝的焚书坑儒,清朝的文字狱,近代的文革等都是很直白的事实,每个时代文学上或多或少对其政治反应存在偏差。

  孔庆东在文学上造诣远不如王国维百分之一,王国维说一个优秀的文学家比一百个政治家还有价值。可见王国维和孔庆东在文学上研究到一个境界反而忽略了政治。直言不讳的说,孔庆东管中窥豹,盲人摸象,自以为就自己的文学有价值。王国维一只眼神光奕奕,另一只眼稍有模糊。孔庆东则是一只眼本就暗淡无光,另一只眼还得了白内障!

  第二:不懂国文国史就不能办好中国人的事?

  孔庆东就是在拔高他所著的《国文国史三十年》的价值,直白的讲,其心昭然若揭。其内容的迷惑性,和摄人心魄的能力可见一斑,所以读者千万不能迷失自己的想法,即使看了也要能走出来。不懂国文国史就不能办好中国人的事是对的,但是懂了国文国史也不也定能办好中国人的事!孔庆东以偏概全,给人错误的印象是懂了国文国史就能办好中国人的事似的。

  自己国文国史不一定就正确的,别人国文国史也不一定就错误的,绝不能固执己见,抱残守缺,一叶障目,所以咱们不仅仅要看到自己的国文国史,也要了解国外的文化历史,这样才可拓展视野,认清国家以及个人的方向。

  孔庆东如同拿管子窥视猎豹,只见到豹身上的一个斑点,就沾沾自喜的好为人师,岂不贻笑大方?

  第三:坚持以人民的立场撰文写史?

  既然以人民的立场,不妨把历史真真切切的全盘托出再去分析,让人民来选择。孔庆东典型的以政治立场撰文写史,以人民的立场只是他响亮的口号罢了。

  孔庆东想把孔家店发扬光大?孔家文化又不足以对抗部分先进外来文化的强力渗透,就搬来了中国其它文化,还搬来部分契合中国文化的国外文化抵御。呵呵,孔庆东是不是想造成中外文化对立?这一战就在所难免,如你心愿了?报了当年你父亲被当朝枪毙之仇?

  第四:国文不垮,国家不亡?

  国家不亡,其第一条件是“道”,孙子兵法说“一曰道”,所谓“道”,就是人民一心。你却悖逆民心,遭到人民骂声一片,孔庆东你的左倾已经步入你父亲的后尘,你父亲抢盗无所不至,果真有其父必有其子呵~

  孔庆东的书很狭隘,很片面。不看才是最好的选择!!!

  《国文国史三十年 (1)》读后感(七):环球视野 中华气派 人民立场 学者风度

  国文国史三十年①284倒数第6行,雪花是否加引号。285也页第1段倒数第2行“对他的的无聊炒作”印刷错误。

  【2013年11月9日 评】

  《国文国史三十年 (1)》读后感(八):值得收藏的好书

  对于对现代文学比较感兴趣,却又无力逐字研究乏味教科书的人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看介绍说是当年明月力荐的一本书,风格确实相似,作者的主观性比较强,思考很深刻,对现代文学也有一个梳理,读了这本书,不说思想上有多大的升华,最起码大概了解了需要去读一些什么书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所以很值得一读。

  思想很深刻,有一些地方也和大师有所共鸣,为大师的个人魅力所倾倒。

  当然有些地方,比如“孔子删诗”说等,需要读者有自己的思考,但总体的教育启迪意义还是很大的。

  据说是根据北大最受欢迎的课的录音编纂而成,相当于听了北大的一门热门课,获益匪浅,已经决定买来收藏,是那种穷困潦倒不吃饭也会决定买来收藏的书。

  《国文国史三十年 (1)》读后感(九):(转)数字用法,有欠斟酌——《国文国史三十年》表示时间的数字应统一

  来自中华书局句读社区

  看了未定草先生关于《国文国史三十年》一书的帖子后,觉得这书语言风格有些意思。于是就去看书局网站上的介绍。

  以“精彩语录”为例:

  2.我们说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哪有孔子做得绝啊?秦始皇他笨,他做了那件事,后人都恨他,认为他很残暴。孔子做得很巧妙,孔子说我做一个古典文学整理,一整理,全整理没了,前面三千年成300首诗歌。

  这两处表示时间的数字。一处是阿拉伯数字,一处用汉字,应该统一。

  《国文国史三十年 (1)》读后感(十):我看孔庆东

  初识孔庆东是在小学,看百家讲坛他讲鲁迅。觉得他讲的挺好的,后来一边看鲁迅的书,一边看孔庆东的书,觉得真是个才子啊,还像同学介绍过。渐渐的,孔庆东的言论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媒体上,不是因为他的课,而是因为他出格的言行。我尊重并且欣赏有个性的人,读孔的书,我会有抑制不住的欣赏或说是崇敬,可看到他的言行时我会感到厌恶,这不是一个北大教授应该说出的话。这个社会是开放而多元的,但多元的社会不代表没有底线,一个教授不能越过社会的底线。

  我们的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比起60年代,物质的极大丰富满足人们的生活,但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存在即合理,社会的进步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骂脏话,通过激烈言行肯定不能解决社会问题。我确实不能理解为什么到现在仍然有那么多的人思想停留在文革时期,保持着文革的思维,给别人妄加罪名,谩骂,比起社会的进步,让思想进步显然困难的多。

  我不能说偏左的思想不对,或者孔庆东的思想不对,但至少是不够理性的。季羡林说,我赞美这个国家是爱国,骂他更是爱国啊!我们不能把爱国主义狭化,不应该把不同意见的人斥为汉奸,尊重,理性是很多中国的网友应该学习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