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Blog!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Blog!的读后感10篇

2018-02-19 21: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Blog!的读后感10篇

  《Blog!》是一本由David Kline / Dan Burstein著作,CDS Books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4.95,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Blog!》读后感(一):马路上的博客

  晚上接完费思后去公立图书馆还书还碟,又借到一本很强的书,叫《博客》,厚厚的一本,粗粗翻一下,发觉美国有很多严肃博客,他们在正经地影响政治经济文化。博客们导致了共和党议员Edward Schrock的下台,也使得CBS老牌主播Dan Rather辞职。博客的眼睛盯着不良企业。“游戏结束了,你们这些小丑,如果你再撒谎,我们会公之于众。”(博客Jerry Hurtubise).

  相对来讲,中国博客还处在集体娱乐阶段。媚俗是媚俗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在新浪镀金的天空上,飘满了明星弯曲的倒影

  不过像这种网络式媒介和沟通社会的影响,总如冰下的暗河,你看不见,但是它在走。大家有理由乐观

  即便没有这种社会影响,博客也一定是满足人类的一种长久存在需要。此书的编者dan burstein说,人类的第一篇博客,写在洞穴里,人们狩猎归来,心情大快,总要倾诉一番,于是就有了洞穴里的壁画壁刻。唐代诗人到处题诗题字,那也就是博客的雏形。一幅古画,一路收藏、传承下来,上面题诗、留印无数,未尝不是一种博客与回复式的交流

  我们人活着,真正的沟通是很难的,我们无限接近,但是永不相交。我们希望对话,即便是无语的人。连一个绝望得不想活的人,也要留下一个绝望的声音。比如今天出图书馆,我就看到有人在外头的路上写有这样的字样:“ Fuck my life, and let me die!”这是一个绝望者的一篇博客。他让路人看到。这或许是邪恶的,他让人一同对生活绝望。他也许是善意的,他让你从他的悲惨中看到你自己幸运。我们走过,路过,停了停,想了想,然后继续往前。

  《Blog!》读后感(二):博客经济之二: 价值纵横谈

  目前的博客供应商大可不必操心最终如何赢利,或许他们只需把自己拾掇好,然后待字闺中,等着风险投资人上门迎娶。

  可是最终总还是要有某个倒霉蛋来操心赢利的问题广告当然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需要有暴风雨一般猛烈的点击,才会广告商找上门。比如徐静蕾的博客,就让广告供应商产生了兴趣。可是通过广告来赢利,到底应该归属于谁?这是个值得供应商和博客们思考的一个问题。你给鸡安了个窝,鸡下了蛋,然后你说,因为鸡窝是你提供的,所以鸡蛋就应该归你,你去问问鸡,它答应不答应?搞得不好它一飞了之,鸡飞蛋打。

  另外一个可能,就是促成交易,就如同豆瓣那样。它以博客的方式让大家贴出书评,可是它也提供转让等业务。或许有一日,这种阅读、交换和社区能够融为一体,并实现其它业者所没有得到的规模,到了那时候,那四处寻觅的投资凤凰,就要下来栖息了。

  实现多功能的横向整合,是一个让人激动的远景。微软的“技术传道人”Robert Scoble就在打这种注意,他希望看到一种由Google地图、GPS定位和博客组合而成的一种东西,让人们能够实时得到个性化的信息。比如我的车坏了,我知道附近有很多修车店,可是我怎么知道这些修车店价格如何呢,服务如何呢?假如有这么一个网站,名叫“平安修车”(我们假设平安兄决定从兽医转行),我一点击进去,输入我的地址,网站会显示所有的修车店,我再点击修车店,它又会给我转到相关的博客,比如对修车店服务的评论,等等。这样的信息,对我们来说应该具有非常大的价值。我以前有个同学做了个比萨评估网站,他去吃很多比萨,然后根据各项指标对比萨进行打分,以期影响其他消费者消费决策可惜这样的评估没有和Google地图之类的工具联系起来,使用起来还是不便。为什么这种横向整合过程中必须有博客的介入呢?各公司自己的网站不也是有业务信息吗?遗憾的是,我们从公司的网站中,看不到多少从消费者角度看到的信息。而博客们的反馈则鲜活生动,而且很多时候更切合消费者的需要。举个简单例子,论出国留学,其实相关的程序,各官方网站都有。考试你可以去ETS 查资料,签证你可以去国外领事馆查资料,旅行你可以去航空公司的网站,可是为什么人们还到“新东方”、“滴答”、“MITBBS”这样的地方,而不是上述官方网站呢?因为官方网站只是最基本的信息,和各人的需要有着太大差异,而且不具有多少互动性,使用价值非常有限

  博客的另外一种价值,是纵向整合的价值,就是它将一个专业社区,有效地聚合在一起,成为所谓的专业社区(communities of practice)。听说在硅谷,技术最新动态的传播,最迅速渠道并非公司内部沟通,而是工程师们跑到酒吧一起喝酒闲聊的时候。拥有同样兴趣的博客由下而上地聚集成群,形成网上社区或同业行会,通过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人物,信息可以得到快速传播,这也具有重要商业价值。即便是投放广告,在这种社区中投放相关广告,其效率也会高于四处撒网式的投放。发展到一定阶段,社区内还可能碰撞出其它的可能,比如交易、联盟、招聘…一切都有可能。上文所说的Robert Scoble就是因他的行业博客,被微软招入公司充任要职的。

  《Blog!》读后感(三):博客势力

  《博客》一书中说,尼克松竞选中的小狗事件标志电视登堂入室,正式成为政界无法忽略的媒体。在当年竞选中,反对党谣传尼克松接受了选民送来的大笔献金,用大盒子送到了尼克松自己的家。尼克松为了辟谣,跑到电视台,对这镜头一板一眼地说:某年某月某日,我的支持者送了个盒子到我家,这盒子里装的是宠物狗Checkers, 现在成了我孩子好朋友难舍难分,不管你们怎么说,也不管我的对手怎么诋毁,我就是不肯“退赃”。这么一说,尼克松反败为胜,从“受贿者”变成爱孩子、爱动物、有幽默感的人,这不知为他赢得了多少选民。人们也从此看到,原来电视不单是一个娱乐工具,原来在政治公关中还有这么大作用呢。

  博客的发展,标志性事件有两个,一是选战,一是伊战。民主党候选人之一迪恩本来根本就没有什么机会,迪恩他妈都说他跑去选举简直是笑话。可是这个迪恩竟通过网络互动和博客的力量势如破竹,可惜最后被自己的一声尖叫叫断了前途。无论是在民主党还是共和党的各种活动上,都有博客记者活跃身影。博客们在前两次竞选上练好了拳脚,下次竞选,势必会更进一步影响局势。随着网络连接门槛的持续降低,大部分组织员工上班时就挂在网上,网络已经取代了电视,成为最便捷的信息来源,也是最为灵活的一种信息渠道。有时候它甚至比传统媒体更可靠。西弗吉尼亚矿难的报道就是个鲜明的例子,由于信息误传,传统媒体都以报出了矿工大多活着的错误报道,被中国媒体嘲笑为“耍乌龙”,但是这些媒体的网络版都迅速更正了错误,而报纸的撤回则非常困难

  早在2004年的《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上,就有人提出:如果第一次海湾战争推出了个CNN效应,第二次海湾战争则可以算是博客的狂欢。巴格达博客(作者Salam Pax)在伊拉克战争中大红大紫,其言论屡屡被媒体转载。Salam Pax后来实现了他的博客梦:出了书,甚至还签约拍电影。更为重要的是,Salam Pax让西方人跳出自己思维的窠臼,从伊拉克前线的视角重新看待自己的所作所为。他的博客公告处,赫然有一段塞缪尔#亨廷顿的名言:“西方征服世界,非因思想、价值、宗教优越,而是因为它更善于使用有组织的暴力。这一事实常被西方人自己忽略,而非西方人士从来不会忘记。”

  密歇根大学历史教授Juan Cole也是通过博客成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其博客叫“睿评”(Informed Comment)。Cole是一位出色的什叶派穆斯林研究专家,精通三门中东语言,有着其他学者、媒体根本没有的优势。在评论伊拉克局势的时候他得心应手,而且他的观点和不了解中东实情而隔靴搔痒的媒体迥然不同。Cole的观点以前人们鲜有所闻,论述也不多见于学术期刊。通过博客成名后,非但公共广播电台这些传统媒体来请他做客座评论,以前对他不大问津的学术期刊,如《中东期刊》(Middle East Journal)也来向他约稿了。一批知识分子通过博客,从象牙塔走向了公众,然后又到象牙塔杀了个回马枪。

  传统媒体也在通过影响力很大的博客,在反思、矫正自己的报道,或者是寻找新的视角。《纽约时报》的执行总编(Bill Keller)就曾称“有时候我们在博客上看到某些内容,让我们觉得我们全搞错了。”我所认识的一位做编辑朋友也说,现在传统媒体也慢慢开始跟着网络媒体的指挥棒转,尤其是三大门户网站。博客们单兵作战,目前的影响力还不是很大,可是也有一批人开始成为消息来源。

  “博客在影响美国政治,”本身也是博客的芝加哥大学政治教授Daniel Drezner说:“美国前五名的博客每天点击量吵过了50万。”有趣的是,很多没有被传统媒体注意的事件被博客们一炒作,然后再引起主流媒体的关注,立即成为重大事件,反过来被传统媒体关注,并可能引发一系列相关的变化。比如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Trent Lott的下野,就是被网络激辩直接引发的一个结果。Trent Lott在2002年的一次生日晚会上,发言赞扬老寿星Strom Thurmond, 说如果美国1948年选总统选中了Thurmond, 美国就没有这么多问题了。而Thurmond是支持种族隔离的。Lott此言一出,传统媒体倒还没说什么,可是在博客上掀起了一场波澜,闹得布什也不不得不站出来表态,最终Lott只有选择辞去多数党领袖职位

  中国的博客多半还处在集体娱乐状态,对政治、经济的影响还不是很大,影响最大的是文化娱乐。所以我一直觉得博客算不了什么,我没有想到还有这种玩法。可是在我们可以预见的将来,博客的言论势力一定会被决策者关注,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让“木子美”成为中国博客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博客的耻辱。因为这说明我们除了娱乐,除了扯淡,实在还没有什么作为。可是另外我们也要看到,收容遣送制度终结,可归功于孙志刚被打死一案在网上引发的争论。博客的草根力量影响公共决策的日子,估计也不太遥远了。

  《Blog!》读后感(四):博客经济之三: 老虎翅膀或潘多拉的盒子

  上一文谈到了博客供应商可能的几种生财之道。那么非博客供应商,是不是就没有什么事,可以洗洗睡了呢?至少Sun Microsystem的总裁Jonathan Schwatzh不这么看。这位总裁博客有众多业内读者,所以当他在自己的博客上猛烈抨击起惠普的操作系统战略时,惠普坐不住了,发来了律师函。Schwatch不慌不忙,索性也把这封律师函也上传到了自己的博客上。Schwatz得意地说:这大大动摇了惠普的客户基础。Schwatz认为,博客改变了企业的信息发布方式,过去企业的消息发布通常是发新闻通稿,传给新闻机构,让其记者采写成文章,这种方式“低效得到了荒谬的地步”。还有,即便你把新闻发给了诸如路透社之类的新闻机构,它发了,人们是否就可以迅速看到呢?因为其网络的内容是要付费的,付费了还要登录,哪里有点击博客来得方便?Schwatz甚至还认为,他自己作为一个总裁发布的消息,既权威,又真实,这是媒体无法比拟的。持同样论调的博客界极端人士认为,博客所代表的新型沟通渠道将会导致纸质媒体的消亡。《博客》一书采访的另外一些人则表示,这不大可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以后,教皇和罗马教廷还不照样存在吗?可是原本铁板一块的天主教,会众被诸多新教派别夺走,这却也是事实。博客所代表的网际沟通模式也是一样

  而且善于运用博客的企业,或许就能够像Sun一样从中得益。不过如果运用不善,或者是应对不善,博客也会如潘多拉的盒子。

  《博客》一书中记载了博客发展史上一个著名的博客打败企业的故事。美国著名的自行车锁产商Kryptonite生产了一种U型锁,据说是代表了车锁安全最高水平,结果此锁被计算机安全顾问Chris Brennan用一支笔打开。他将此消息登载到自行车论坛上,后来迅速被博客们转载。Kryptonite公司大意失荆州,未能以合适的策略应对这种消费者的反馈,而是用老套的方法,狡辩说该公司的锁是安全的,Chris Brennan的做法只是展示一种犯罪手段而已。这激起了博客们的更大愤怒,有人干脆把用笔开锁的录像传到了博客上,事情越闹越大, 2004年9月24日,车锁商Kryptonite被迫宣布退换此锁,为此,公司遭受的损失,几乎是该年度总销售收入的40%.

  联想到萨斯、哈尔滨水污染事件,此事听来是否熟悉?网络就如同一条布满水葫芦的大河,你可以把真相像按水葫芦一样按下水面,但是你只有两只手,你不可能把其它无数水葫芦也按下去。用林肯的话来说,你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你可以偶尔欺骗所有人,但是你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企业和博客打交道,最好的方法是放老实点,否则被人揪住就麻烦了。奥美广告公司的副总裁Steve Hayden说,在博客上欺骗,负面影响是长久的,欺骗者会被“打败,会被人像踩一只虫子一样踩死。”

  马自达就曾希望借用博客促销,吸引网络新生代的消费群,结果弄巧成拙。公司假借“万圣节小子”的网名博客,宣传该公司的马自达3型汽车。这位虚拟的“万圣节下子”链接至三段据说是从公共电视上翻录的马自达3录像。细心的博客们看到,这种翻录太精致了,太像故意做出来的广告了。博客们被耍,勃然大怒,骂声如潮。马自达吃力不讨好,迅速撤出博客。博客也有博客的规律,造假和炒作逃脱不了群众的眼睛。广告博客Tig Tillinghast说,马自达的做法,“就如同是一个母语是法语的人发布英文的纸质广告一样。”在博客中,和其它任何地方一样,一旦失去信任,再次建立就非常艰难了。惟一不同的是,在其它地方,名声坏了可以换个地方再来,博客中消息的传播更为便捷,一次不慎,恶名可能长期陪伴。按摩乳和奶猪自封博客戏弄博友和媒体后,我就从bloglines删除了他,因为不再觉得有订阅这种无聊博客的必要。我相信不止是我一个人这么做。

  善于运用博客的公司,也可以利用博客做成企业以往要用很大气力去做的事。比如市场调研。众多企业面临的困惑,都是不了解顾客的需求,所以无法针对性地设计、开发、营销、销售。市场调研机构可以量化相关需求,但在一些急需个性化设计的产品领域,及时得到客户反馈至关重要。传统的定性研究,如访谈、小组座谈成本不菲,而且信息不一定准确。而企业可以从博客的写作当中得到大量宝贵的需求信息。这种需求信息可能比较芜杂,难以归巢就范,但是它是自发产生,原汁原味,有些声音可能恰巧就是企业最为需要的。企业也可以利用目前这种全民博客的趋势,顺势而为,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个人性化的平台。

  博客的出现,使得消费者的概念几乎面临消亡。作为博客的消费者他已经不仅是消费者,也是产品的评论者,营销者,也可能是你致命的陷阱。他使得作为公众的消费者有了清晰的面孔,清晰的声音。

  博客也让人重新反思营销的策略。传统营销策略总是将消费者细分成一个个消费群,让一个个具体的人面目模糊得无法辨认,成为一个个细分客户群(segment)。可是博客这种东西的出现,颠覆了这种做法。它让人看到,即便在同一个细分客户群内,一些眼球也比另外一些眼球更值得吸引。研究网络社交网的人都知道,总有一些人在特点的群体内声音更大。比如设计太阳能充电背包的麦奎德 就通过朋友Graham Hill的博客,一下子把产品推向了市场。Hill的Treehugger博客,在旅行和环保爱好者中的影响,远大于Shayne McQuade本人。可是McQuade毕竟是麦肯锡公司著名的Net Gain一书的调研者之一,对网络的玩法更为熟悉。

  这里并不是再宣扬博客是如何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天翻地覆。“博客”作为一种时髦会时过境迁,作为一种工具,它将来还会被其它工具、系统所整合,从而失去独立的存在。人们甚至会不再去提博客这个词语,但是博客所体现的网络社会的游戏规则,值得我们长久的关注。

  参考资料:

  2005 年十大技术趋势(原载于Fortune中文版, 作者Fred Vogelstein)

  Kline, D. & Burstein, D. (2005), Blog! How the newest media revolution is changing politics, business, and culture, New York, NY: CDS Books

  《Blog!》读后感(五):博客经济之一: 待字闺中

  网络发展到今天,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听说过不少都市传奇,相信你也和我一样,偶尔也想一想如何能够利用网络,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比如买一架米格战斗机。美国的有一个家伙的梦想和我一样,他想有个家,也就是房子;他也和我一样,没有多少钱,那么他怎么办呢,他准备借用网际互动的力量,以物易物,不断实现升值,最终让他能够换到一幢房子!那么他用什么开始呢?他用一个别针!CNN对此专门有一篇报道,叫“别针换房子”。

  博客发展时间也不短了,连我都写了两年多了,可是博客的商业模式,还是没有人能说清楚。Andreas Stavropoulis是哈佛大学商学院贝克学者,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而且还是专门做博客风险投资的,这么厉害的人,问到博客未来的商业模式,他居然说不上来。不过在《博客》一书作者采访他的时候,他说赚钱的三个方法应该包括:第一,你得给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第二,你得有足够的流量或者读者,第三,你得能够推动交易。

  可是有趣的是,虽然谁都不知道怎么能够通过博客赚钱,可是所有人都在进军博客。博客已经不再是博客人的博客,就如同网络也不是网络公司的网络一样。一个明显的迹象,就是有很多大鳄级的玩家,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不声不响把博客经营商收归旗下。比如Yahoo! 收购图片博客供应商flickr, 并在开始推出Yahoo 360度。微软没有收购,但是它下了大力气经营自己的MSN Space. 最值得注意的是Google。Google向来是后发制人,人们普遍以为搜索引擎已经泛滥的时候它做起了Google 搜索,邮箱泛滥的时候,它推出了Gmail. 它现在已经收购了blogspot,推出了博客搜索,还有可能将博客功能聚合到其它搜索工具中,比如Google的图片管理工具Picasa. 这一系列动作会产生的影响,大家就放开去想吧。

  值得注意的是,非网络公司也在思考如何应用博客、博客经营商,或者博客工具。《纽约时报》斥资4亿美元,收购了从事信息聚合服务的about.com公司。倘若看不到它的商业前景,《纽约时报》的这项举动显然匪夷所思,因为我们看不到二者在商业经营上有多少互补之处。

  因此,我们希望中华部落阁的技术更完善一点,服务器更稳定一点,有朝一日,说不定会有一大款前来,找到老王和晓黎,说:两个亿,怎么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Blog!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