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消失的地平线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消失的地平线的读后感10篇

2018-02-20 20: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消失的地平线的读后感10篇

  《消失的地平线》是一本由(英)詹姆斯·希尔顿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香格里拉

  小吴同学借了我一本《消失的地平线》,那个冗长的故弄玄乎的开头让我几乎放弃,今天终于读完,结论是:还算惊艳,但是没有想象的惊艳。

  怎么说呢,全文还是基于西方人的视角,难免带着很多西方的惯性思维主观臆断。如果有一位藏族人来讲藏传文化结果可能一样吧,何况书中的香格里拉是藏汉民族和西方宗教的混合物。大喇嘛原来是基督传教士.......所以我有点混乱了。我一直认为藏传文化是独树一帜的,书中关于东方“中庸之道”的阐释也让我觉得有点怪怪的不得要领

  很多人说,这是西方人的“世外桃源”。确实,一战之后,对二战的忧虑,让作者自然幻想出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乌托邦,可以保留人类宝贵物质遗产精神财富。看到那个大图书馆音乐室,我忍不住YY:哪天我也可以不用上班不缺钱有的是时间,每天读书,看图,听歌,灭片...天天不务正业生活幸福啊...

  好吧,书中的主人公就到了这么个地方,吃的不错,住的豪华,还有一个让我羡慕不已的大浴缸!寂寞一点(有那么多书看,其实也不算太寂寞拉),除了没有KTV,足浴,麻将和精油搓背以外,其实还是蛮好的,想不通为什么还要逃走。更何况大喇嘛都传位给康维了。“我交到你手上的是,我的孩子,香格里拉的遗留的财富和它未来命运。” 酷!都不用转世灵通了,他小子还要撤,太不厚道了...

  关于书中长寿的描述,长生不老也许是各个民族各个宗教都共通的梦想。埃及的金字塔,道教的仙丹(化学的起源啊童鞋们),佛教的转世,基督教的灵魂不灭...只有我辈无产阶级无神论者相信人死了就啥都没了,人生都是浮云... 言归正传,我相信必要的“太上忘情”“克己节欲”可以有助于延长寿命。虽然有时候永生其实也是很恐怖事情,看着亲人爱人一一逝去心灵沧桑是免不了的,有多少人能够真如大喇嘛一样超脱,怡然享受取之不竭的时间?不过我很同意里面写的,“在一片安适宁静之中你注视着夕阳西沉,而外面世界的人却在听着钟声计时,完全不在意那迷人的暮色。” 依赖Calendar来管理每天排的密密麻麻的日程,用一个一个deadline来逼自己,谁还在意晚霞星光温柔呢?

  据说,丽江就是那样一个地方,时间可以慢下来,只要喝茶,散步,读书,晒太阳,或者只是发呆,闲逛,都是理所当然的,那么,我的寻觅地平线之旅,也许可以先从丽江开始吧。

  李安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青冥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断背山。我们不妨也套用一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香格里拉。”这本书当时的热销引发了西方对神秘东方的探险热。这样的探险故事,只能写得带点神秘主义,只能写一个开放式(就是不明不白)的结局,只能辞藻华丽男人英俊能干女人美丽脱俗)。读完热血沸腾,燃烧青春的小宇宙,为下一个户外历程准备吧...

  摘自大喇嘛的话:

  假使远离尘世喧嚣的独处是你的宿愿,何不借用这里的雨榭楼台使你独立的沉思具有意义

  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50e6b1a0100pskn.html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二):论卡拉卡尔山对我等心灵的庇护

  对还在大学奋斗人们来说,这样一句比喻我个人认为是恰当的:

  如果大学在这繁华喧嚣之中是宁静的香格里拉,那么图书馆就是保护你心中最后一丝纯洁的卡拉卡尔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香格里拉,但我们却不曾放下一切前往“西北方向”去寻找,我们太在乎一切,太关注一切,愈往前一步愈有更多的束缚绑于身体和心灵之上,时间愈长,心中越发缺失,至少我自己是这样的,生活在一个缺失信仰时代,难免会有些惆怅失落感。

  每当我站在窗台或楼顶之上,总有一股冲动想彻底了结前世今生,却无能为力,现在徒有懊恼,每日所想皆为虚无缥缈之事,前途迷茫,太过重视世俗的绑架,却未曾想过自己那块最圣洁的香格里拉在哪儿?

  在那块永乐之土,我的生命是否会随着我思想的延续而永存与生命橡树之叶,我的人生是否会有人来评断,我想会感兴趣的无论我是否爱听

  我从未去过迪庆,我也不想去,因为不相信香格里拉是块买着小吃和纪念品的云贵小镇,我不敢去看不敢去想,梅里雪山是否真的有30000英尺高?怕这种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会让我的想法随着它的雪花飘落在山间的一块空地上,现实的炽热将其融化,蒸发

  所以,我现在看书都是尽量选着看,怕入戏太深,但我始终记着一句话你对生活中的任何事的看法都是一面镜子,因为你看到的是你自己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三):谁的香格里拉

  2012中,西藏成为挽救世界的地方不会是来自于此书吧。

  活佛口中那场史无前例风暴,将覆灭整个世界,无人可以逃脱,幸免,只有那些因太隐秘而无法找到,或太卑微而无法注意到的地方才可以逃脱此劫。香格里拉正是两者兼备。我不知道书中所说的香格里拉是不是如今的香格里拉,或许那只是幻想出的一个地方。倘若我也被莫名“劫持”到香格里拉,并要求永远留在那里,我想我一定跟马林森一样迫不及待的想要离开焦躁,冲动,勇敢,这一切应该是25岁的人所特有的。而康维在经历战争,以及多国的游历,已经使他褪去了玩世不恭嫉恶如仇,并且带着一点幻灭。也许马林森会觉得他对待生活“毫无激情”,这也是他无法企及的另一种智慧

  始终觉得故事太过于夸张,将喇嘛神化了一般。1930年代的喇嘛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涉猎甚广,文学历史音乐样样精通。而且还通过灵性的修炼达到一种长生不老的状态。即使作为一个探险故事也没有任何的说服力。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四):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知道《消失的地平线》这本书真是机缘巧合。多年前知道有部讲述骑行到西藏的电影在当年叫好不叫座,在当年得了很多奖却票房惨淡,名叫《转山》,一直想看,却一直没有机会。直到来非洲前专门下电影的时候才忽然想起了它,才发现这么多年来自己一直没有忘了这部电影。

  电影也算没有辜负我的期待,虽然是小成本制作,而且没有一个明星,但拍出来的东西却很容易感染观众,我也是看了这部电影后更加想尝试沿着川藏线骑行进藏了。关于这部电影,这里先不说太多,但推荐大家有机会的话可以看一下,能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电影里出现了很多地名,德钦、中甸、梅里雪山、白马雪山等等,我看完电影后又百度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了解这些地理知识,这才惊讶地发现,我们如今已经听烂了的“香格里拉”,其实就是指云南的中甸,中甸也在2001年正式改名为“香格里拉县”。而中甸这个普普通通的地名之所以有这么一个别风情的别称,竟然完全是因为一本书,而且是一本由英国作家写成的书,而这本书就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好莱坞还专门为这本小说拍了一部名为《桃源艳迹》的电影。我的兴趣一下子上来了,因为我不仅对一切有关云南的东西都非常感兴趣,而且我还想知道这到底是怎样一本神奇的书,使得异国他乡的一个地名都在多年后为之改变

  就这样,我迫不及待地找来了这本书,却在刚开始看的时候因为浓浓的外国著作感而停滞不前。直到最近终于被心里的疑问好奇折磨受不了了,才硬着头皮看下去了。

  在这本书中,香格里拉是一个隐藏在中国滇西北众多雪山之间的藏传佛教喇嘛寺的名称,寺庙精致美丽而隐秘,从不为外人所知,也自有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法则。生活在此的人都奉行“中庸”原则,他们平和从容、谦逊且青春永驻,在作者所处的战争年代的确是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看完全书才知道,作者希尔顿也是根据一位在中国滇西北待了十年的美国探险家的亲身经历、再加上部分写小说必不可少的虚构成分所写的。书中的每一处地方都有原型可考,但却不能百分之百地确认具体是哪个地方,也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才在问世之后直到现在的多年间吸引了全世界大量探险家和猎奇者到中国来寻访秘境。云南中甸也因为和书中描述的风景十分相像而被冠以“香格里拉”的别称享誉世界,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只可惜我在去云南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去香格里拉游览,否则我肯定会在看这本书时有更多感触的。

  抛开这本书的传奇经历和巨大影响不谈,其实个人觉得这本书的故事设置虽然新颖别致充满神秘风情,但却多少有些虎头蛇尾,可能作者是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却难免给人留下莫名其妙解释不通的感觉。而且因为是译著的原因,翻译腔很重,这应该是这本书最大的硬伤了吧。文中两三行一句的长句子比比皆是,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还得仔细研究完主谓宾才知道这句话到底想说什么,不可避免地影响了阅读感受。这也提醒了我们这些学语言的,翻译的时候千万要把可以拆分的长句子变成短句子啊,否则人家看起来真心吃力啊!

  :俗话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多年前知道的一部电影,一直放在心上,现在终于看了不说,还因此去看了一本书。这样的经历不但让我想起这句话,还想起了“蝴蝶效应”,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现在的一个小小事件会在多久之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也是人生的惊喜奇妙之处吧。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五):这也是一部一战的伤痕文学

  在丽江古镇的最后一个上午才在一家小书店发现这本书,久闻大名但从未见过文本,在酒吧小憩和归程的飞机上已读了一半。回到家后很快就读完了,毕竟只是十万字多一点的短小篇幅。语言老到写作技术娴熟,故事也很吸引人,本来只是当作消遣来读,以为会是很轻松的阅读体验,可是读到一半我就发现,本书虽然只能算通俗文学,但却有着沉重思考。这是一本有关一战伤痕的作品主人公康维作为天之骄子,各方面都那么顺风顺水,但却始终为厌世的情绪所笼罩,原来他曾经残酷的一战,战争带给他的心灵创伤在十几年后也未能愈合,他也是一战之后“迷惘一代”中的一个,甫一成年就投身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杀戮,任以后再飞黄腾达也无法消除十八九岁时的心理阴影。我忘记曾在哪里看到过:一战之后西方世界存在一种悲观绝望氛围,本来十九世纪科技革命之后的西方人充满了自信,他们觉得西方文明傲视全球,欧洲是人类的中心,但没想到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惨烈战争,数千万人的伤亡让欧洲人痛定思痛,十九世纪时那种对于西方现代科技文明的自信消退了,许多人转而向古老的东方思想寻找救世良药,医治整个人类社会,也医治每一个人心中的伤痕。据说在1920-30年代印度哲学、中国诸子百家曾在西方思想界颇为流行,大概对于神秘西藏的留恋也在此时达到相当规模,本书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不是猎奇的异域想象,而是将这神奇的东方地域视为拯救人类文明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就像古希腊神话的阿卡迪亚,就像莫尔笔下的乌托邦,但这一次的乌托邦想象将场景放在了现实存在的东方世界,放在了实际上即使在东方也算非常艰苦的青藏高原,这应该就是一战之后西方这种思潮的体现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六):突然想起消失的地平线,忆起从来没忘记过的香格里拉

  今早,突然想起《消失的地平线》。这本书很早以前看过。翻过有些沉闷的开头,当香格里拉出现,飞行员开始他的奇幻旅程时,才开始进入阅读状态,才开始盯着书离不开眼。

  阅读过这本书,才知道小时候印象里非常神秘的香格里拉来源于这本书。书里描述那个隐秘的角落背靠喜马拉雅,有着与世隔绝的自成一派。遗世独立对香格里拉来说是种气魄,是种逍遥。那里有信仰,有淳朴,有来世观念美景只是生活中的最平常的一部分;信仰是人生的一部分,并没有很特别恬静只是人世的一种正常状态,不需要追求。 而这,不正是我们所苦苦追求的么。

  所谓的抛开一切去一场没有目的地的旅行,所谓的追求信仰感悟上苍,所谓的做一个明媚女子,一一对应,这些不就是恰好我们缺乏么。因为缺乏,所以渴望。所以很多人苦苦寻求香格里拉,寻找那个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

  书中主角来到香格里拉始于一场意外,我们苦苦追寻的世外桃源是他不经意间就得到的。但是,最后来到这里的一批人,有人留下,有人离开。当我们这些看客,心里默默地赞同他们离开或者留下时,不也同他们一样在选择么。书中的他们选择了他们未来的人生方向,我们看的人通过判断他们的选择潜意识流露了我们的价值取向。

  诶,人生是个迷。有时候不知道香格里拉究竟是在喜马拉雅山的那边,还是自己的心间。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七):消失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是如此美丽:“银装素裹的山体在一片无法接近的纯净的包围中泛出熠熠生辉的光芒,再转眼看向那幽深葱郁的山谷令他感到目眩;整个就是一副无与伦比的绮丽画卷,加上荷花池对面飘来古琴清凉的简单的旋律,他感到这旷世绝美的景象与那音韵交相辉映,完美得融合在一起。”

  但香格里拉除了外在美,更有难能可贵的内在美。“亲切友善和知足常乐。。。。。。当他由衷地对此表示赞赏时,张回应到:哦,但你知道的,我们相信要管理得尽善尽美,就要避免管得太多。”

  张还说:“简而言之,我尊敬的先生,我们信仰的是中庸之道。我们反复灌输的美德是要避免所有过激的行为。我们以适度的严格来行使控制,而得到的回报是令人满意的适度服从。”

  原来香格里拉是无为而治和中庸之道孕育出来的啊!

  主人公生活在香格里拉,“觉得自己从来不曾这样幸福过”——他喜欢香格里拉给予他的那一片宁静平和的世界,其中所蕴含的那绝无仅有的非凡的哲理与其说是占据不如说是抚慰了他的心灵;他喜欢这里的人们普遍具有的深沉持重的情感世界,还有巧妙含蓄的措辞。

  深沉持重,含蓄内敛,这不就是中国这片土地上普遍存在的感情?

  可是康维在成为香格里拉的继承人后却放弃了它。

  康维自己也知道,激情的枯竭就是智慧的开端。他早已熄灭了追求世俗名利的激情,这也是他成为香格里拉继承人的原因之一。但是很显然,他没有办法拒绝爱情。

  “他知道自己已经悄悄地爱上了那个满族小姑娘(罗珍)。他的爱不需要什么回报,甚至不需要回应。这是心灵的奉献,只是给他的情感世界增添一些回味。对于这块曾许配于人的珍宝,自己有的是“时间”,等待一切热望都变为可能。这样一个梦在心底滋长,令他心满意足。”

  是啊,他曾经暗暗希冀在长久的时间里就这样与罗珍相守,不需要回报和回应,只要她在就可以了。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在他成为大喇嘛传人的当晚,马里逊要带走罗珍。

  世上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康维第一次的时候选择了香格里拉,可当马里逊因风暴无奈折返,需要他做第二次选择时,他还是离开了。

  即使他知道,放弃香格里拉并不意味着得到罗珍,可是他还是这样做了,他只是知道罗珍要走,他要罗珍实现愿望,并且不惜牺牲一切帮助她。爱情,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人类最为强烈的激情,即使是康维这样深知深沉智慧的美妙,也不足以匹敌。

  佛说,真正的涅槃是贪欲的灭绝,肉欲的灭绝,生命欲的灭绝,生命骄傲感的灭绝。总而言之,是一切欲望的灭绝。康维灭不了爱欲,激情带来智慧的消亡,香格里拉永远消失在了地平线上。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八):有趣的是世界有三个地方都叫香格里拉(Shangri-La)

  关于香格里拉和丽江,有两本值得一看的书,一本是英国人James Hilton 1933年写的《消失的地平线》。另外一本是俄国人顾彼得写的他在49年之前在丽江生活9年的经历与见闻的《被遗忘的王国》。我后边会提到《被遗忘的王国》这本书。

  香格里拉是藏语“心中的日月”之意, James Hilton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记叙了四位西方人士,被一个神秘的东方劫机者劫往香格里拉蓝月山谷的神奇经历。 在小说中所描写的整个香格里拉, 各种信仰和平共存, 四处遍布着基督教堂、佛教寺庙、道观和儒教祠堂。人们对任何事情都保持一种适度的原则,即使对待欢乐也不例外。香格里拉就是一个自然景色——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财富——那里富含金矿和纯净空气的汇萃地,是美丽、明朗、安然、闲逸、悠远、知足 、宁静 、和谐等一切人类美好理想的归宿。 当1934年4月英国出版公司出版该小说后 ,很快畅销到美、日等国。后小说又被好莱坞摄制成电影,影片风靡全球,主题歌“香格里拉”唱遍全球。

  后来,香格里拉一词被马来西亚华人Robert Kuok 郭鹤年买断,成为酒店的商号,进而风靡世界,成为世界酒店品牌的至高象征之一。

  在现代词汇中香格里拉又是“伊甸园、理想国、世外桃源、乌托邦”的代名词。《不列颠文学家辞典》在评述James Hilton《消失的地平线》时所指出的:它的功绩在于为英语词汇创造了“世外桃源”一词——香格里拉(Shangri-La)。

  有趣的是描写香格里拉故事的James Hilton 根本就没有来过亚洲的藏汉交接地区,写《消失的地平线》之前,James Hilton 读了大量的国家地理杂志,在图书馆里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收集。

  此后香格里拉就像一个奇幻的谜,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桃花源,吸引了无数人去寻找它。 James Hilton曾经肯定地说,他的读者是不可能在现实中找到香格里拉的,因为它只存在于人们心中。然而这并没有让寻找的人们放弃。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掀起寻访“香格里拉”的热潮,印度、尼泊尔等国都曾先后声称,真正的香格里拉在他们境内。位于印度克什米尔喜马拉雅冰峰下的巴尔蒂斯坦镇,于1957年由印度国家旅游局公开宣布为“香格里拉”,这个过去无人知晓的小镇,一夜成名,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寻梦。尼泊尔的木斯塘,从1992年起也以“香格里拉”的名义,迎来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

  到了1995年,终于有人在调查中发现,藏族方言中“迪庆”的发音和“香格里拉”极为接近,迪庆的山水草木、人文环境与小说中描写的更是相似,于是,1997年9月,云南省政府宣布“香格里拉”就在中国南部的德钦藏族自治州。于是,又一个“香格里拉”诞生了。

  其实我确信真正的香格里拉存在于人们心中。这样文学才美好,想象才无限。 而一个又一个的“香格里拉”只不过是商人的噱头罢了。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九):朝圣

  最美的世界大概只会存在人的心中,非常幸运在二十来岁最浮华的年纪能在四川读书,虽然没有去过真正的川藏圣地,但也去过不少类似的地方。在纯净的大自然下,人的灵魂真的也会得到净化和升华。

  可是作为真正的社会人,逃离这种的圣地仿佛才是正确的决定,美的东西不一定自己享有,去感受,去分享,去虔诚。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十):永远的地平线

  这是篇读后感,但准确说也不是。有个小说叫消失的地平线。中国陶渊明笔下有世外桃源,西方希尔顿创造了香格里拉。蓝月谷永远是个遥不可及的地方。一千零一夜里似乎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仆人尽心服侍七个年迈的老头,直到老人一个个死去,最后一个挂掉前说:不要打开那扇门。但当然。他打开了。然后被大鹰抓到一个陌生而又富饶的岛屿,作了女王的丈夫,享尽了十七年的歌舞升平荣华富贵。直到同样打开了另一道被禁止的门。回到原处,好运终了,孤苦至终。康维如果没遇到朋友,也就不会捡起遗落的记忆,失忆对他或许是好的。本能的保护是他暂保心灵的平静。至于被医好,只能说人各有命。

  香格里拉的老喇嘛也未料到他会为一个女人而放弃约定。年迈之人过分相信经验和直觉,没想到最大条的马林逊反毁了他的计划,或者说人算不如天算。蓝月谷会永远安乐么?远离战火和贪婪。张说过,我们有“适当的”美德,但内心的纯净一触即倒。

  马希望回到文明社会,即使蓝月谷更宁静美丽。康维留下来更多的是为了那个女人女人最后选择了逃离。倒塌了喇嘛好不容易建立的神圣和无念。张一直表现的儒士睿智,但也因为康维的频繁召见而有丝不解。巴纳德留下是因为金钱,布琳克罗留下是为了传教。真正美好的事物经不起考验,必然短暂脆弱,长久之事必有不纯的动机。蓝月谷接受了资本家和传教士,即使他们有可能颠覆这平静。是什么使蓝月谷坚信和包容?

  卡拉卡尔的神秘无疑吸引着每个心智正常的人前去探索。可或许大部分人已经在机械化的岁月里打磨成一个个平凡简化的零件,固定在社会的大机器里。香格里拉至少符合西方人的审美观,古筝,钢琴。有下午茶也有阅览室。即身处世外,又现代豪华。每个人创造的天堂都有制约,就像老美总认为张艺谋拍的才有东方韵味一样。放远看香格里拉也不无世俗基调,不完美方才现实。要悟就大彻大悟要不就尽情追名逐利。何必恰置中间,既要身体舒服,又要内心清澈,弄得不尴不尬。“适度的”美德原本就是套外交辞令,或者说是更圆滑的处世态度。有极端方显信仰。文中还说道张带巴德纳下山找女人,叫“适当的”美德。希的意思可能是说大同社会每个人都有极高的道德所以不需要约束。下文也提到,张说若有他人爱慕某人的妻子,那某人会把妻子让给他,叫成人之美。或许是我没看懂。

  很早前看的书,在别人书架上又见到。五月天有首歌叫生命有一种绝对。即使记忆会消散,曾经的朋友也会离开,喜欢的人也会忘掉。但我不想,绝对!或许大人看到会摇摇头说:什么啊,这!可适当的美德绝不属于香格里拉,那里必须坚定。

  康维愿意丢弃蓝月谷的希望漂泊余生,我想是对的。我也想马林逊秕糠为更聪明。小说里香格里拉完美的危险。这种完美包括了无限和循环,循环的极致不是永生,而是死亡。如同一个程序的终结是任务的完成,而不是未完成。

  或许你发现了我特不爽,找理由一直是我的强项。美丽的东西是可以带到地狱的。物质,虚荣,私念,欲望反而是联系现实的脐带。重在参与?我们奋斗的目的就像。。。虫子交欢的一刻。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使命后迅速衰亡。我们可以平静的走完一生,也可以提前草草了结。但我们无法决定社会的前进。我是说战争瘟疫资源短缺无力毁灭世界,只能和我们正面的努力一起推动世界像大同的方向发展。到达然后继续,直至永恒。

  不过这和你我个人没关系。在有些问题上我表现的即无知又高傲。说白了地平线一直在,就在那里。和从前的记忆,鸡腿饭,cd,那些傻笑。不会消失。永远,我爱的人,和感觉。

  有句谚语是这么说的:

  时间是最好的作者,他能写下未来的结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