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理智与情感》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理智与情感》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2-01 21:5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理智与情感》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理智情感》是一部由李安执导,艾玛·汤普森 / 凯特·温丝莱特 / 杰玛·琼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智与情感》观后感(一):一响贪欢 人生如梦

看到影片的结局不免让我舒了一口气。
在择偶严格下的英国社会两位姑娘终于抱得如意良君。无论是情感丰沛的玛丽安终于被布兰登上校对自己的钟情俘获,还是我们眼中端庄理智的埃丽诺摆脱束缚与爱德华结婚。这部影片真的能让你感受到,最好的爱情是有那么一个人一直在温柔的看着你,等着你。
埃莉诺一直都在为家里大小琐事拿主意,父亲死后,家产全无,一日三餐,即使母亲反对还是主张减少方糖和牛肉,这与玛丽安无忧无虑的弹琴和唱歌相比埃莉诺每天所接触的真的是茶米油盐酱醋茶。不过影片到10min的时候我看到爱德华的出场真的是惊呆了,要知道我在看之前完全不知道演员们到底是谁。因为我真的是不喜欢 爱德华,这个在《诺丁山》中就没有给我好感觉的Hugh Grant (休·格特)。当时真想把电脑关掉去看英文书。他还是懦弱,奶油小生的模样,看着总是那么苍白,没有力量。所以我对埃莉诺与他的这段感情不太感兴趣。这里是个人情感作祟。我倒是希望埃莉诺能和眼睛深邃、动作深情的威洛比发生些什么。在大家一起去参加舞会的那天,埃莉诺后来竟是和威洛比拉着手一同出场的,不知为什么那一瞬间我在 Emma Thompson 的眼中看到了心动。原来 戏外Emma Thompson 就已对Greg Wise (格雷·怀斯)饰威洛比(玛丽安所爱的人)春心暗动。
片中的威洛比真的是潇洒至极,骑马而至抱起扭伤脚踝的玛丽安,那关心的神色怎能不让一个花季少女芳心暗许?在我眼中玛丽安是个至情至性的女子,在舞会上大声的叫出所爱人的名字,完全不顾他人的眼光,疯狂朝他奔去。这样的女子爱的时候是全世界都在失眠,不爱的时候心如死灰。不生场大病似乎都忘不掉前缘。不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有的时候也是一种天分,这种天分给与的是没有内心压力的幸福。在经历了花花公子的”劈腿“后玛丽安变得安静沉稳了,那个在她身边为她朗诵《十四行诗》的人都爱她。
Shakespeare‘s Sonnets
Sonnet 116
Let me not to the marriage of true minds
呵,我绝不让两颗真心遇到障碍
Admit impediments. Love is not love
难成百年之好。爱不是真爱
Which alters when it alteration finds,
如果对方转弯自己立刻转向,
Or bends with the remover to remove
如果对方变心自己立刻收场。
她发疯似地穿过田野穿过山林,天空阴沉,暴雨将至。她在最初的地方,雨水顺着她的头发滑落,她喃喃的复述着诗句,再一次滚下去。相同的情节不一样的心境,获得的不一样的感情

  《理智与情感》观后感(二):I want to be Jane

       “他们都会心想事成,只是要经历一些磨难,他们都会happy ending.”
    第一次读《傲慢与偏见》是初中,两个晚上熬夜看完,至今说起来,我都会记得这是我平生看得最快的一本书。后来,看了这本书的两个版本的电影。我相信没有一个女孩可以拒绝简奥斯汀吧,时至今日,多少年过去了她谈到的爱情、婚姻家庭问题放在今天依然适用。
    因为我是先看的《傲慢与偏见》,所以在看《理智与情感》的时候,总是会不经意的想起《傲慢与偏见》,再想到《成为简奥斯汀》,不得不说,在奥斯汀的内心深处,始终还是有一种未了的情结。
    看过奥斯汀的作品,再看《成为简奥斯汀》,结尾处,我实在忍不住眼泪决堤。最初他说“Jane ,I"m yours , I"m yours,heart and soul.”20年后,再相见,他说很荣幸见到您,Austen小姐.这是我女儿;初次见面,他无礼迟到,他在她朗读期间打起呼噜,20年后,再相见,她破例为他的女儿朗读自己的书,这一次,他站在她的对面,默默地凝视着,为她鼓掌......20年前的青葱恋人,风一般的少年,花一般的女孩,如今两鬓斑白,垂垂老矣,他已功成名就,妻儿圆满,她也蜚声文坛,却终身未嫁,他将长女取名为Jane,视作对奥斯汀永远的怀念......所以,这就是属于奥斯汀的结局,一点都不美好对不对,而奥斯汀姐姐的未婚夫,也在异国他乡死于黄热病,姐姐终身未嫁。
    而故事里,伊丽莎白和姐姐简,埃莉诺和妹妹玛丽安,都圆满的,幸福的大结局了。正如她所说“他们会心想事成,大圆满,获得荣耀的婚姻。”
    奥斯汀作品所表现的大多是那种含蓄而隐忍的情感。这种隐忍体现于达西,体现于伊丽莎白,体现于布兰登上校,体现于爱德华,体现于埃莉诺,现实中她自己也是如此,出于对汤姆名声的考虑,她选择了离去。因为我是百分百的简式情感认同者,所以我很喜欢一句话:有些感情是需要克制的。因为我始终相信最好的爱是天时、地利、人和,少一样都不行,我始终坚持真正的爱是一种长久的持续的隐忍,直到这种隐忍在某一天某一刻,催生一种意识,告诉自己别无他人,就是这个人。玛丽安是奥斯汀笔下少有的奔放大胆敢爱敢恨女性的代表,可是在一次痛彻心扉的教训之后,她开始审视自己,开始比较自己和姐姐谁才是对的,sense or sensibility?所以,我最喜欢奥斯汀笔下的人物和爱情,没有轰轰烈烈,但却细水长流
    奥斯汀一生坚持爱情至上,很多爱情哲理书里或者各种爱情顾问专家会说:姑娘,这是对的,因为你会等到你的王子的,在这之前你要做的就是让自己足够优秀。在我看来奥斯汀已经做到女人的极致了,谁敢说她不优秀?可是,错过了汤姆,她没有再际遇爱情了,或者说她就此关上心门,总之,她的优秀并没有使之再遇到她愿意追随一生的人。终身未嫁,孤独终老,起码在那个年代,实属难能可贵。可能你会说,她并没有必要如此,所以太过理想主义的人终究会输给现实,对某一样事物的执着未必就能如愿以偿事与愿违往往更贴近生活的本质,而汤姆事业有成,家庭圆满,但谁能说谁更好呢?看你的选择吧......
       把遗憾放在心里,把圆满写给别人,生活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如果可以,我也希望成为简,I want to be Jane。她的高尚,真诚热情不为所动;她的理智,她的信念,她为自己一生所做的决定。很喜欢她对于真爱的态度:真爱绝不迫于时间、金钱、制度以及阶层,更不迫于生活。

  《理智与情感》观后感(三):真爱到婚姻到白头偕老 真是一种巧合

 玛丽安娜 遇到真爱 因为男方对权力 金钱 地位 名声的追逐 最后两人分手
埃莉诺 遇到真爱 因为男方对责任承诺的看中 最后两人分手 虽然结局很美好
在爱的途中 相爱的两个人 在情感的碰撞中 虽然没有非常明显的理智 但在骨子里 却有着双方 距离 的感受 如果认真的对待了这感受 那么爱才会持续到最后 门当户对对于人这种社会中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不可忽视
我跟担心的是玛丽安娜 她有激情 然而激情过后是生活得琐碎 她是否能够承受 如果两个人结婚 在一定的条件下 红杏出墙的人说不定就是她 幸好让她受到了一场打击 被稳重上尉的体贴感动 生活归于平静 责任和承诺的分量更加的重了 有激情没有什么不对的 人都会对生活产生厌倦 如果想要精彩的人生 那么两个的可以约定生活去演戏 重拾激情 在一定的硬框架下 她成熟
爱德华完全就是被责任和承诺给洗脑了 他没要测试露西值不值得爱 毕竟爱是两个人的事 感情是相互产生的 任何一方占据强势 那么感情的危机率就越加的高 露西的毁约注定他们的感情原本就不坚固 因为露西没有找到下家或者说是备胎吧 所以才把自己压在了爱德华对他的承诺和责任上 一旦找到了下家 那承诺和责任又算的了什么 她也只是想让自己过好一点而已 在真爱的面前 承诺其实已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对露西这种人 其实只能说她不是真正的爱爱德华 如果去雇佣帅哥去测试她 这有有失正人君子范儿
男人有了事业 不管事业是开始 进行中 或是后 去认真谈个朋友才靠谱
最后爱德华冒着不要脸的风险 对 埃莉诺 说的一番话 真是泡妞必备
先找个理由 我若有职业 我就不会有那么愚蠢的头
然后 我在诺南的行为很不恰当 但是我深信你对我的只是友谊
我来这里是在拿我的良心在冒险
我今天来不抱任何希望 只想告诉你 我的心 将永远属于你
当埃莉诺哭后 玛丽安娜带着母亲和妹妹一起出去 我觉得这样做棒级了 她尊重了她姐姐的感情 尊重了 。。。
在影片开始的第15分钟里 那一段爱德华和埃莉诺的对话真是显示的爱德华的谦虚和幽默爱心 真是大爱这一段
 

  《理智与情感》观后感(四):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

大姐有种含蓄美,爱得深沉,爱得辛苦,没想到饰演大姐的艾玛还是编剧,让人刮目相看。大哥是个懦弱自私的人,把母女四人赶出家门,逼得他们另寻住处。妹妹玛丽安美的世俗,美的像我们认识的身边邻居家中热情的,大胆的,奔放的妹子,她的确也是这么做的,爱就大胆说出来,喜怒都见于外表。不遮掩自己,可惜她爱得人是个绣花枕头,威洛比更加爱money。弹着钢琴的妹妹优雅,憧憬着美妙的爱情,结果上校对她一见钟情。种种小细节都表演的特别有爱。而胖夫人就是热情的,八卦的,好心肠的老太太。我们的婚姻不一定是要嫁给爱情,但一定要嫁给最适合自己的那个人。上校竟然是我最喜欢的哈利波特的斯内普扮演的,他真的是个值得你去爱得人,也许妹妹不是最爱他,但在我眼中,他的有担当,有手腕比威洛比更有男子魅力。史小姐和姐姐交流,姐姐强忍着痛苦的片段特别感人。妹妹深受打击,大病一场,终于认识到什么样的人值得自己去依靠了。

  《理智与情感》观后感(五):Is love a fancy or a feeling... or a Ferrars?

第46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第6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第53届金球奖和第49届BAFTA最佳影片。一千六百万的预算,一亿三千万的票房。
《理智与情感》是Jane Austen第一部发表的小说,笔名是A Lady。书中讲述了Dashwood家一对性格迥异的姐妹,Elinor和Marianne,各自的感情生活。以“理智与情感”做书名,可见作者着意在探讨面对爱情时理性和感性两种态度。姐姐Elinor矜持隐忍,喜怒不形于色,将爱意深埋于心;妹妹Marianne热情奔放,爱恨直抒胸臆,喜欢甜言蜜语。结果呢?姐姐险些错过意中人(Edward此前已与人私定终身),好在终成眷属;妹妹误信负心人(Willoughby在准备求婚的当天遇经济困境,遂转而去攀富家女),幸亏迷途知返。可见,太感性不好,太理性也不对,到头来到底该怎样做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如果说小说中妹妹最后走向成熟,向理性靠拢的话,电影则对两种态度几乎不置可否。Marianne与Willoughby暴风骤雨般的爱情虽然未成正果,但却是三段感情里最炙烈最震撼人心的;而一向内敛克制的姐姐在妹妹病榻前失声痛哭以及最后的喜极而泣感人至深。此外,对三位男性角色的丰满刻画,若干配角的精彩贡献,英伦小清新的整体风格,舒缓悠扬的钢琴配乐,睿智风趣时而尖刻的台词等,都是影片的亮点。
与小说当年发表后反响平平相反,本片则广受赞誉。电影、剧本、女主角、女配角、配乐,均拿到奥斯卡、金球奖和BAFTA的大满贯提名。最终,由Jane Austen的粉丝Lindsay Doran任制片的本片获金球奖最佳剧情片和BAFTA最佳电影,仅在奥斯卡上输给了《勇敢的心》;Doran慧眼识人的找来同样是Austen迷的Emma Thompson来撰写剧本,后者四年磨一剑几易其稿,不负众望的拿下奥斯卡和金球奖双料最佳,使其成为迄今唯一一个在奥斯卡上既得过表演奖(1993年凭《霍华德庄园》获最佳女主角)也得过剧本奖的人。Thompson在片中的表现也同样令人称道,她以36岁的“高龄”出演小说中才19岁的姐姐Elinor,获BAFTA最佳女主角。饰演妹妹的Kate Winslet时年20岁,她凭此片拿到了人生第一个重量级奖项——BAFTA最佳女配角,从此走上巨星之路。此外,饰演内敛稳重痴情不弃的Brandon上校的Alan Rickman,以及饰演有钱有闲酷似老鸨的Jennings夫人的Elizabeth Spriggs,也分获BAFTA最佳男女配角提名。八卦一下,片中饰演背信弃义花花公子的Willoughby的Greg Wise在现实中一开始确实想追求Winslet,却被Winslet介绍给了刚刚离婚的Thompson;两人一拍即合,后来结婚生子,还收养了一个卢旺达孤儿——原来生活与小说同样精彩。
此前已经凭“父亲三部曲”蜚声国际的李安此番正式闯荡好莱坞。这是他第一部大制作电影、第一部古装片、头一回没参与编剧、没看过原著又遭遇文化差异,一开始的不适应可想而知。但随着与剧组的磨合,他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巧妙的将东方的审美和底蕴融入到影片中。本片延续了他的电影高好评度的纪录,使其作品连续三年入围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影片或外语片,也使他成为迄今唯一一个(作品)两获柏林金熊奖的导演(上一部是3年前的《喜宴》)。此外他本人还获得金球奖和BAFTA最佳导演的提名。

  《理智与情感》观后感(六):无题

大脑缺氧和缺乏灵感、勤力的时候,找来以前下载的电影《理智与情感》来“拜读”,又是李安,记得之前好久才从《断臂山》中走出来,看完后再次钦佩李安,再次被电影感动,被这个故事感动。
      整个电影一直是一个很平稳的叙述方式,没有什么刺激的因素,但是却一直引诱你不间断看下去。在看这个电影之前我是没看过原著的,所以不知道结局,即使我预感结局是喜感的,但是影片大部分时间呈现给人的更多是无奈与抗争,抗争与沮丧。所以更是期待看结局。电影的结局还是很满意的,尤其是最后爱德华来到小屋表达爱意的那场戏,爱琳娜隐忍许久喜极而泣的爆发,处理得很好。不知道是最近过于敏感还是向来如此,又把我的眼泪诱出来了。
     说到演员,刚开始年纪大的艾玛·汤普森着实是把我吓到了,据说爱琳娜在原著是19岁,可是影片中却30好几的样子,纳闷李安怎么找不到人了吗?不过艾玛演技了得,而且是耐看型的,看多了觉得是很有气质有内涵的那种。而休·格兰特,仍旧是那种电影英国绅士而又有点害羞的风格,跟《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里的感觉差不多,只是戏份不多,刚才看网页时看到他还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因召妓丑闻造成的低谷,汗,真是大减形象。凯特·温丝莱特,表演算是到位吧。说下威勒比吧,此演员后来居然跟艾玛结婚了,看了下如今他俩的照片,差点没认出来,再次感慨岁月的痕迹真是可怕。
        很喜欢电影里呈现的英国小镇的生活,养着很多的狗,羊,每家有大大的庄园或是草地,偶尔一起野餐,骑马兜风,有需要还可以再树上扎一个窝,很是惬意。当然作品中所谓深刻的部分,揭示当时的妇女没有地位只能靠嫁得有钱有势丈夫过好日子的内涵就另当别论了。写这句话时好像回到了高中语文卷子写阅读理解寓意的时候。汗。
      伦敦果然是雾都,里面有好多句:“好像快要下雨了”,以前听过一个说法,说英国人的性情多多少少受气候的影响。有点闷有点傲有点假正经但却有真挺像那么回事儿。
      以上我的废话一大堆,其实影片更多是谈爱情,理智与情感,在任何时代都是不落后的话题,或是说两者在不停地博弈,隐忍或是奔放,内藏化成密码还是勇敢坦白,都由你来决定,而你的命运也由你的所有选择筑成。电影中的结局是完美的,现实中的你我,也希望能尽量完美吧,如果还在隐忍的朋友,希望你能像爱琳娜一样有喜极而泣的一慕。不过话说回来,爱琳娜是幸运的,她一直在猜测在自我怀疑自我不信任甚至不信任别人,所以导致自己痛苦万分,但是还好,最后爱德华勇敢地迈开了重要一步,于是她终于释然了,像朵娇羞的花儿,终于熬到头,绽放了最美的笑容。
      感动过后,仿佛又很快平静了。没有像《断背山》让我陷得很深,原谅我没有太专注。这个故事感觉只呈现了问题,但是却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别说结局就是方法的代名词,所谓的结局都是非代表性的。没有门当户对,没有过多的阻力,仅仅只是内因就能取胜,过于牵强。留下来的又是无尽的思索和世世代代的解决法,之后归纳成章。

  《理智与情感》观后感(七):毕竟我们要结婚

不说我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心境下感受的这部片子,单单说婚姻,一张张开的大网把千古风骚人物连带破鱼烂虾一道拦下,婚姻是人们逃不脱的命运,命中注定有此一劫,挣扎无用。
这个片子讲的啥故事,讲的是相爱,讲的是门第。
爱了就爱了,无需多讲,爱情没什么言语可形容;
门第,爱情是爱情,门第是门第,婚姻是婚姻。各是不同的命题,但古往今来,生活追求的目标往往是和谐,和谐?和谐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门第可以成就爱情,也可以毁了爱情,冷暖自知——说破了天就是个价值观的问题,菜市场卖鱼的那张老三自己心里有算计,他琢磨爱情这玩意儿满打满算也就卖一百块一斤,可他也就是在自己心里琢磨,不能让对面摊儿上卖肉的李老二也接受他认为的价钱,因为他知道,李老二可是个理想主义者,我艹!理想主义者,谁他妈惹得起啊~
至于Sense and sensibility这种宏大命题,我觉得如此浅薄的剧情不能完全表现其完整意义,还是不说了罢~
为啥?我抚摩着床头的那本厚厚的两摞书,笑而不语。上书两个大字:《Atlas Shrugged》,刺瞎了我的氪金狗眼,以为康德附体。

  《理智与情感》观后感(八):The way we love and need each other

中国人李安拍了一部十八(?)世纪英国名著,乡村风情、绅士品格、人间情爱,再抒情缱绻不为过。惊喜的是,在电影展开的间隙,蹦出一两个充满戏剧感的镜头:比如ms stealer 向edward的姐姐透露秘密订婚的秘密,结果姐姐大怒揪住她的鼻子大吼how dare you;还有edward返回达斯伍德的小屋,告诉她们他还没结婚,然后elinor抑制不住地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屏幕一侧的我止不住笑意,感受到李安的某一种皎洁和顽皮,好像在一幅本应该行云流水的风景画里偷描了两个小小的鬼脸一样。
这部电影大部分时间在讲爱,情爱,男女之间心生爱慕、筹谋婚嫁,因为金钱而被拆散的爱侣,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被婚约或者负债压抑的男子的爱火,失而复得的喜悦,求而得之的美满。it's good,but no better than the love between the dashwood sisters.两姐妹间的感情,比爱情的部分更让我感动。当elinor 遇到edward,marianna打趣地说,i can't do without you,看起来妹妹更天真活泼,也更任性,姐姐总是斯文、沉稳、隐忍、像四个女人的家庭中的支柱一样。但是当marinana重病,浑身大汗像从水里捞出来似得虚弱地躺在床上,elinor恳求她坚持住,呜咽地伏在床边说,i can't do without you,像一个孩子恳求她虚弱地母亲一样。那个瞬间,我明白,尽管elinor看来是更有主见的支柱,marianna is the bone of bone,在情感上,elinor需要她更多。尽管她们最后会各自找到自己的归宿,尽管她们各自有不向对方透露的秘密,她们的骨血枝蔓早早地交织在一起,真正的双生花。
it's good to see both of them finally found the happiness that they deserved.

  《理智与情感》观后感(九):Is love to burn?


李安没看过的电影里面,最期待的就是《理智和情感》。想看这个“美国”台湾人怎么诠释英国古典戏剧。李安说导戏的时候压力尤其大,一来这是他进好莱坞的第一部电影,二来能演简奥斯汀的演员们,每一个都不是牛津就是剑桥的戏剧文学毕业,有学问,又有自己的见解,艾玛开玩笑说,他不能像从前一样像“皇帝”一样做导演,而是要做“总统”。后来首映式的时候,查尔斯王子还问“你是怎么让英国演员们听话的?”李安客客气气地说“他们很好,没问题。”,这样免了这段傲娇的英国演员把导演挑战到方寸大乱冒冷汗的回忆。
最关注的三段——爱德华与埃莉诺的理智,布莱登对玛丽安娜的理智,和玛丽安娜与艾勒比汹涌的情感。
姐姐和爱德华的感情刚刚萌芽的时候,和妹妹床头聊天,妹妹眼神甜蜜地问——
“你爱他吗?”
埃莉诺支支吾吾,紧张地颤抖着说——
“我…我不倾向否认我对他很有好感,我…非常尊敬他,我喜欢他。”
妹妹无语——
“尊敬?!喜欢?!你再用这种词我现在就走,不跟你讲话了!”
大概这就是姐妹二人的区别。
可能是因为埃莉诺作为姐姐,持家算帐,总是理智大于情感的,感情外露的极限都被小心克制过。在爱德华帮忙拽好披肩后羞涩地低头笑着;被逼问对爱德华的感觉,也只是百转千回用无数个双重否定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小心谨慎地感知,确认着内心的感觉;不得不搬到村舍去的时候,就沉默地接受,等待爱人或许有天会登门再见。
大概正是因为两个人会做相同的选择才会相互吸引,理智的埃莉诺爱上的,是同样理智的爱德华。不懂事的时候早早与当时的情人私订终身,遇到真正喜欢的人,只能一时进一时退地保持安全范围,在理智与情感中间,挣扎一下,也还是要选择理智那一面。尽管结尾,爱德华取消婚约,和埃莉诺在一起,在这个许久不见的情人出现的时候,埃莉诺边难过震惊,却还是赞同着爱德华的做法——“履行责任,遵守诺言对他来讲是更加重要的事情。”
而妹妹是姐姐保护下肆意开放的花朵,可以把情诗念得慷慨激昂,浪漫地坚信“Love is to burn!”。因为被悉心爱着,所以暴风雨都是美的,而不必去估量会被浪打翻的危险。
最开始遇到布莱登上校,没有感觉,满心拒绝,觉得他没有一颗信仰“为爱而死是最最崇高的事情”的火热的心,也不够潇洒倜傥,太无微不至,爱得腼腆,吸引不住她的视线。布莱登私下对姐姐称赞“家妹天真烂漫。”,而姐姐却说“我倒希望她尽快认识到世界是残酷的。”“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同样天真烂漫的女生,后来被逼着认清了这样的残酷,结果痛苦至极。您最好还是不要期待这样的认清。”
可是她需要的是艾勒比这样跌痛后骑着白马赶来,在雨中只手把她抱起来的“王子”。藏在西装中的袖珍本十四行诗就是暗号,用来确认这个人也同样相信着“life is fun, love is to burn!”。艾勒比爱自己,懂得自信地去敲开妹妹的心,享受自己的当下,抓着主动权,让她,甚至姐姐,母亲都相信,一定是最忠贞的爱情才会让两个人这么快乐。于是她放心地沉迷下陷,浸在美梦里面,分秒成永恒,因为“爱怎么会说变就变呢”?终于艾勒比为了钱娶了富家小姐,寄来划清界限的信,甜蜜的结界被打破,希望也被划上终点。——很不幸,她还是认清了。
可布莱登依然没有去叩响大门。受了打击的玛丽安娜淋雨,大病,布莱登在病房外担心地抓耳挠腮。玛丽安娜还是幸运,在她信仰的爱燃烧殆尽的时候,有布莱登找到她心里每一处光芒渐弱的地方,把灯续上,再把受伤的地方慢慢修补起来。
其实我对玛丽安娜更加认同,觉得她就是我的本我,埃莉诺是我的超我,是我希望自己做到,却又感觉吃力的一面。爱是很私人的,没有人能清清楚楚定义,充满了diversion,分不出浓淡,是理智,也是情感。
李安说,他要让看这部电影重重地击碎人心,花上两个月才能痊愈。—— 我的确被击碎了,是他,是艾玛汤普森,也是简奥斯汀。

  《理智与情感》观后感(十):天生的爱者

    这部电影是和《傲慢与偏见》及其的相似,甚至均是类似的贫家女被权势仗义男恋上的情节,两部电影看完之后观众貌似对美好团圆的大结局都感到很是欣慰,但细细品味一下,《理智与情感》也会隐隐让我有一种像心里悄悄闷了一口气般的飕飕感,这口气也不敢肆意吐出,生怕一用力就会戳坏这份脆弱的圆满结局,把梦中人惊醒,但也明白就算醒了主人公命运也并不会有任何改变的无奈。我起名这篇小评为《天生的爱者》,其实也是对玛丽安看似好命一生的写照,她是热情奔放的火焰,灼伤了自己,但幸运的是这束不再热烈的火焰,仍会绽放幽幽的蓝光,还有位佝偻身躯的守护者对她不离不弃,想想看来也算是另外一番一副别致美景。
两部电影还是不同的,《傲慢与偏见》全篇似乎是对一个美好爱意拨云见雾的慢慢试探,是紧张的小心翼翼而又会让人在观影全程中有难耐少女心的激动,二位主人公从始至终就是爱着的,而一段段的误会反而让这份恋情更加珍贵。但在《理智与情感》中,玛丽安从一开始是对布兰登及其排斥与不屑的,甚至在二人被邀请共奏一曲时表现出了对这位经风霜的体弱上校的厌恶,她眼中的布兰登足足堪比对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这样看来,最后的结局反而更使这部电影真实。
我一直在疑虑一个问题,对于相爱的两人,不论是最终有美好结局的伴侣,还是难以修得同船渡的旅途过客,爱意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在《面纱》里,两位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似乎与《理智与情感》类似,从不爱到爱,我甚至很执意而且乐意片面的认为在《面纱》里,中国的这场大瘟疫让女主有了对男主人性赏识的机会,是因为男主散发出来聪明无私的人性光辉让女主对他倾心,那么这个故事颇有先结婚后恋爱的情节节奏感,最后两人还是爱了,虽然很多观众也认为他们之间并没有产生爱情,仅是在艰难状况下两种人互相依靠而已。而对《理智与情感》中,我对最后的感情很是遗憾,布兰登才似乎仅仅是玛丽安的救命稻草,玛丽安对他是感激、出了感激还是感激。最后的结局也更像是玛丽安对自己命运的妥协,故事没有告诉我们王子与公主是否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我内心隐隐的还是会心疼这位如火般的明亮女子。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丁的第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确实显示了对现实的种种无奈与妥协,25岁的她也可能把对与勒夫罗伊爱恋无果的可惜与留恋寄托其中,到在创作《傲慢与偏见》之时,这段恋情也真正过去了,她已足够强大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更为圆满的恋爱故事。
天生的爱者,都是有情怀的单纯赤子,就像沈从文与张兆和的最初浪漫至死而后怨怨终身的爱情一般,沈先生就是一位天生的爱者,以致会让人心疼他的自我麻痹,一直爱着的都是自己幻想中的人物,张兆和并不是他的翠翠。我也仅想说,对于天生就对爱情有极高追求的人,获得持续美满的幸福真不是一件易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