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暗铺街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暗铺街读后感10篇

2018-02-20 20:2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暗铺街读后感10篇

  《暗铺街》是一本由[法国]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元,页数:1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暗铺街》读后感(一):您要去暗铺街2号吗?

  2009年第十二期 《暗铺街》

  《暗铺街》 【法】莫迪亚诺著 王文融译

  本来以为读本薄薄的书可以消遣,谁知道竟弄得心绪不安,连晚上独自看书也觉得丝丝可怖。故事讲的是一位遗失了记忆的侦探通过些许片段记忆寻找自己身份的故事,他通过调查一个个他可能接触过的人,包括俄国流亡者、钢琴师、酒吧老板、古堡园丁、赛马师等人,踏过巴黎、维希、甚至智利某城市、太平洋某岛来找自己,但身份仍扑朔迷离。似乎每个人生来就是为了探求某个未知或者存在价值,但当一个人在探寻过程中不但没得到结果,甚至连自己原来已得出的身份、存在价值都丢失了的话,那个中恐怖不言而喻了。也许就是这种不安和动荡的感觉感染了我,让我这个处于盛世的蚁民也颇有乱离之感。我很相信即使那个侦探到了暗铺街2号——就是他能抓住的最后的线索——他也不能找到自己的身份,因为侦探他只是作者发表自己思想的一个木偶,作者只是想叙述出自己(哦,不,也许是那个时代的人)对那个战乱时代的不安怀念,对自己曾经失去的片刻记忆的一种追缅。殊不见,作者在文末说道,“黄昏时分,一个小姑娘母亲从海滩回家。她无缘无故地哭着,她不过想再玩一会儿。她走远了,她已经拐过街角。我们的生命不是和这种孩子悲伤一样迅速地消逝在夜色里吗?”作者只不过要自个哀伤感叹,何曾要给侦探一个结局自然,我们也不必在掩卷后强自为其描绘一个归宿了。

  至于作者莫迪亚诺,我相信他就好像一个狡猾的讲古能手,躲在故事背后,把一个个线索用赛马师的遭遇、流亡的俄国人信件或者自述者的片段回忆联系在一起,阴笑着看着各位普通读者跟着文字从法国巴黎追到智利甚至太平洋某岛国,然后每到一处就狠狠地击碎他们的梦想,只求让阅读者落得个气喘吁吁辛苦劲,而却从来不放出个结局。这点跟会拧螺丝的亨利·詹姆斯一样,但不同就在于亨利·詹姆斯先生喜欢将螺丝越拧越紧,让读者越看越透不过气来,直想赶紧读完结束这种煎熬;而我们的莫迪亚诺先生呢,则像我们打RPG游戏一样,打完这个关卡,却又得到通往下个关卡的信物,一直吸引着你不停地打下去,以求尽快看到最后的Boss,但最后却告诉你数据溢出,游戏自动关闭,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当然,这样的作品对培养读者兴许是有帮助的,莫迪亚诺先生存心让读者跑个气喘吁吁,对平时吃惯快餐的人着实是一种锻炼。再说了,前半部分大段的对话以及细致的景物描写渲染,在读者心中动摇出不安、动荡的氛围,后半部分里长段紧迫简单的叙述以及粗略的描写(竟然有“参天的棕榈树。玩滑梯的孩子们楼房白色的正面和橙色的布遮帘。我们在楼梯上的笑声。”【P118】这样的段落!),莫不是对想象力极大的锻炼。

  《暗铺街》 【法】莫迪亚诺著 王文融译 译林出版社 1994年10月一版一印

  《暗店街》 【法】莫迪亚诺著 薛立华译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6年版

  《暗店街·夜巡》 【法】莫狄阿诺著 李玉民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08年版

  评分:7.5 (以下为子项)

  轻逸:1.5

  迅速:1.5

  确切:1.5

  易见:1

  繁复:2

  http://zhivago.spaces.live.com/blog/cns!6107926D4CB3C458!336.entry

  http://pires043.blogbus.com/logs/48229543.html

  《暗铺街》读后感(二):some记录

  小时候参加过的葬礼,至今记忆尤新,记得某个老太出殡,女儿哭天喊地得叫:“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妈妈了”,那时候我大概小学样子,嚎啕声没有感染到我,没有妈妈这句话让我瞬间噙满泪水。长大后看电视发现,真正的葬礼除了亲人出席外,死者朋友也会出席,来最后祭奠他……

  朱天文说:“死亡,就是没有了”。如果死亡就是没有了,那么活着的人,过去的时光消失了,要用什么来祭奠?

  暗铺街——真实存在过的虚无

  《暗铺街》读后感(三):《暗铺街》:我们还能够寻找到自己吗?

  《暗铺街》:我们还能够寻找到自己吗?

  《暗铺街》第一句话就是:“我什么也不是”。这句话好像是自嘲的,但对于一位专门探寻秘密以及寻找故事的私人侦探而言,那就好似有着特别感慨了。刚进入故事,也许会不断地想象,这叙述者是在探寻故事中,感觉到自己的无力因而感觉到无能终至于感慨于自己什么也不是吗?阅读完整个故事,这种预期有所触及,但只是擦肩而过,除开感慨一种生命意义的难以确认之外,莫迪亚诺还赋予它更多的寓意。

  于特的私人侦探所,保存着各类的社交名人录和电话号码簿,“它们为许多人,许多事编了目录,它们是逝去世界的唯一见证。”这些资料对于作为私人侦探的于特和“我”而言,是最宝贵的、最动人的书库。资料是做侦探的线索,凭借它,一个一个过去的故事或许会重现出来,我们如今也普遍相信,通过历史文献,我们可以还原一个过去的事件人物形象。可这是真的吗?

  当“我”,也即于特喊的“居依”,找到一条线索(也即一段资料、一个文献)可能帮助我去发现我的过去时,于特也给予“我”信心相信我终究会寻回“我”的过去,“我”为此感动。但紧接着,于特告诉“我”他的想法:“可是你看,居依,我在考虑是否真值得这样做……”这是一个巨大疑问,过去真的值得寻回吗?这是一个被作者悬置的问题,后面的故事没有直接回答,却在对“我什么也不是”的故事化解释中,间接地告诉了我们:不是值不值得的问题,而且你根本寻不回来。

  这是一个寻自己的故事,这种题材并不罕见,利用侦探身份找自己也属常见,许多作家涉猎过这个主题,不过,莫迪亚诺的灵敏之处就在于通过寻找过去来告诉我们文献与人均靠不住这一生活发现,同时更透过这个寻觅的过程,让我们看见现代人生活在记忆之中,同时却对眼前的事物无法做出判断的伦理现实,所有人都在努力地想保存着一些具体的物,却对来到身边的活生生的人失去了判断能力,这是个巨大的反讽。

  “我”以侦探的方式不断去试探那些通过线索的发现可能与我的过去相关的人,他们每一个人都把“我”指认为“我”所扮演的那个角色,并据此去回忆与此相关的过去,在他们的叙述中,“过去”好像变得异常真实,但这些人不一致的叙述却又把“我”的身份搞得稀里糊涂。我可以扮演任何人,却终于什么人也不是。

  当然,小说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好像是“我”终于寻找到了我的过去,但我宁愿相信,这不过是莫迪亚诺塑造的叙述者所希望的侦探结果而已,这是不可靠的叙述者,背后的莫迪亚诺应该希望我们看到故事最后所谓的“寻回”自己,只不过是“我”的一种想象性认同而已。而且,在最后阶段,当“我”真的去那个被“我”之前通过资料和寻访人所探寻出的默热弗时,“我”通过资料确证的事物并不能与事实相吻合,“南十字座”是很多别墅名字,而通过那个别墅所俯瞰的路也有无数条,发现这些无法吻合的事实时,“我”终于要狼狈而逃……

  显然,这最后的叙述肯定了此文前面的判断,故事人物“我”通过资料和相关人的叙述所建构起来的“过去”,只不过是一种“虚构”而已,我们今天无比重视的历史文献和记忆留存,除了为我们提供一个关于过去的故事之外,又能有什么更多的意义呢?联系于特在开始时对“我”是否值得去做这种“寻找过去”所发的疑问,莫迪亚诺似乎还要让我们知道不仅那个关于过去的故事没有意义,而且连建构过去故事这一行为也没有意义。

  《暗铺街》读后感(四):暗店街 - 探索之旅

  《暗店街》。作者,法国当代作家莫迪亚诺。好吧,即刻开始我们的《暗店街》之旅。

  一.先于事实的意义。

  朋友跟我说,这样一个夜晚叫人想要恋爱是的,恋上某个人或者仅仅恋上这个安静季节。如此的心境在这个夜里扎下根,不论发生什么事情,它都要向着既定的方向生长,似草木欣荣,无法遏止。

  有些时候,意义是已经存在的。所有发生的事情不过是使它的实现变得更通畅或更曲折。如此一本关于追寻记忆关于沦陷的书,你该知道它带来的只有忧伤

  《暗店街》,全书47个小章节,每个章节便是一个事实片段。这些片段有主人公的亲历经验,有展转得来的调查报告,有对线索的分析思考,也有主人公逐渐清晰的回忆图景。正是通过这些片段,失忆的私家侦探回忆起来自己到底是谁,回忆起20年前与女友从法国边境逃亡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想,这本书其实设定了两个大的发展境域,一个是历史的境域,既再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法国作为占领区的恐怖时期;另一个是主人公的心理境域,一张白纸——不,不能说是白纸——那上面写了字,但隐而未现,总有办法将一切昭示。

  当大的境域氛围被锁定,或者说当语言锁定情境时,它已经在时间上先于事实。不管事实到底以怎样的方式显现,不管那些片段到底记叙了什么,不管主人公是否会在暗店街完成他的记忆追寻……意义之流已经满溢。“有意义之物冲跨了时间壁障,从被赋予意义之物中逸脱而出。”

  (铃村和成《巴特:文本的愉悦》)小说的语言不再是模拟事实或摹写事实的记实性叙述,而成为一种“意义过剩”,一种意义的流溢——对往事的追寻触及读者自身的思忆萦绕;再现占领年代的历史图景因则浸出一种恐惧空气。事实的编排只让这些情絮产生得更强烈

  如此,小说的语言模式与主人公的追忆行为共通,合力点亮某些隐于表下的固有之物;外在的事实描述(经由叙述者选择、收集、解释的)则渐渐退居幕后。

  二.时间的感觉。

  追忆是一种返还后方的努力,重返不知所终的自我的场所。在时间的线性进程中,主人公的命运是未知的。你不觉得奇怪吗,他期望达到的地方竟是自己的后方,正是时间之手所要抹去的人生足迹

  我阅读着,思考着。我跟随叙述者向前进。可是行走在路,我发现他却将我弃之不顾。叙述者径直走向他的后方,而读者呢?归无所归去无所去。不晓得你会如何,此刻的我索性抛了书本,学着叙述者,思忆着我自己的后方。想着我生命的人、事、路途……

  当叙述进入追忆的场境,一切就显得妙不可言。过去的图景似照片一样纷呈眼前,辨不得哪个是先哪个是后,辨不得此处彼处。我随手将它们穿成一条线索,我随即打乱又重新来过,我以自己的方式重述我的历史——那好象已是另一个人的历史。

  主人公所要拾起的那段历史事件其实很简单,即20年前的主人公与朋友们逃亡,后来与女友偷越边境时受骗、遇难,以至遗失记忆。但是,伟大的小说是容不得概括的,小说里的众多要素与你拉扯着,拒绝着,明确的说出不。事实的隐退之处,才正是意义开始之时。

  事实被切割成片段重新组合,组合的过程也是作者再现其时间感觉的过程。小说时间跨度二十余年,但追忆过往图景的时候、追溯小说中提出的“有意义的线索”或“被赋予意义的事件”的时候,观感不是线性进展的,而是在一种共时性之中感受着纷繁的映像断片,甚至是从历史交错的每个瞬间体会着“带来恩惠的不动性”——随之而来的就是时间断面的不动性。

  作者通过繁多的地点表现时间的断面。象巴黎的许多街区、奥斯省的瓦尔布勒斯、贝当伪政府所在地维希、上萨瓦省离瑞士不远的小镇默热菲、智利城市瓦尔帕皮岛……不同的时间与地点彼此交错互应,时间的感觉在这些地点的变换中流动起来。

  我有时会想起过去的生活片景,想起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等待。把这些片景串联在一起。突然发现它们再不受我控制,那些地点、那些等待自己跳出来,唱着歌、跳着舞,象我的忧伤一样迎向我的检阅。我忍不住偷偷问自己,这就是我的历史吗?

  三.合二为一的身份。

  “我是谁?”也许暗夜里他时常会提起这个问题,来问自己,荧荧的目光仿佛来自一头困兽。失去过往就象失去了人生的基石,幽幽无所依傍。主人公似空浮的幽灵,在现实之上飘荡——“我什么也不是。这天晚上,我只是咖啡店露天座上的一个淡淡的身影。”这是开篇的话。

  一个身影,一个幽灵,他在寻找另一个自我。那一个自我才是坚如磐石的,才是能摸得着血肉、发肤的。找到另一个自我,我们合二为一,我自己才确实地存在。

  望向窗外,我想象着主人公穿过木栅,与城堡管理人谈起好友弗雷迪的情景。弗雷迪,似乎这是自己的名字;眼前的城堡,难道就是童年嬉戏过的地方?沿着穿过草坪的砾石小路,经过修剪仔细灌木丛,两个老男人各自在秋千上坐下。主人公他在想什么?故居重游的苍凉还紧裹着他?突然间,一切被击碎了——城堡管理人拿出一张照片。弗雷迪,不,弗雷迪不是我,弗雷迪旁边的人才是我——刚才纷繁的思绪只是子虚乌有,我不是我以为的那个人。我是谁?

  他小心翼翼追寻印证自己的身份,偶尔要犯些错误,把别人误认为自己。合成一个完整的自己并不容易。

  其实我始终在想象主人公最终的结局。至书末他已经回忆起发生过的事情,但他并不完全知道自己是谁,至少他不还晓得自己最初真实的姓名;还有下一个目的地:暗店街。现实到底要把他抛向何方?

  记得《万寿寺》里,王小波描绘了一个失忆者。他从自己手稿与现实的两条线索逐步确认了自己与户口簿上户主之间的关系。“生活无可挽回的走向庸俗。”是的,是这样说的。想象界的淡出,现实在生命中全面而坚实的侵入,向后向上的河流被抑止住,惟有向前,向前。向着庸俗而坚实的存在。

  在身份的确认过程中,已被掩盖的情感又鲜活起来。那些痛,那些忧伤从此再难割舍。远方是海,是青天,是历历风日,朗朗乾坤。真的吗?我不禁想起卡尔维诺《祖先三部曲》的第一部,《分成两半的子爵》的结尾句子:“……船队已经从海平线消失。把我一个人丢在这个劳苦满天、鬼火遍地的世界。”把自己请进家门,握手、相拥、欢笑畅言——是多么奢侈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呵。

  四.迅疾消失的水汽。

  跟随布伦特走在纽约大街上,主人公有一种如幻似梦的感觉。“我已经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如今只是在一个周末夜晚的和暖空气中游荡的鬼魂。为何要再结已断的纽带,寻觅早已砌死的通道?”后来他回忆起,年轻时的自己曾无数次的从这条路走过。也许不经意间,便踩上了曾经的足印。

  他接触到许多老照片。其中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各种各样的线索。大多数人已经逝世了,连自己不已经老了吗。彼此留下了什么?自己真的还存属这个世界?爱与恨,不是已经随着逝者远去,与此世相隔了吗?是否“所经之处只留下一团迅疾消失的水汽”?那些没有回应的问题,是如何一次次漫上我们亲爱的主人公的心头?

  再谈起一个人,要怀着隐隐的悸痛轻唤他的名。他们从虚无中突然涌现,闪过几道光后又回到虚无中去。对越来越多的人,只剩下虚空的怀想。曾经握过的手,只在记忆里还存有体温。

  书末的几个章节,作者频繁的写到孩子。43章出现一个紧紧抱住皮球的男孩。他大步离开了其他的孩子,沿着林荫道奔跑,跑过大街一家一家自行车铺的橱窗……这是小说主人公所不知道的一个地方,曾经的女友此刻注意到一个唤作佩德罗的男孩。是的,也是“他”曾经用过的名字。她想“今天她还能认出他来,但是他一定老了。”

  最后的那一章节里,夜幕降临,主人公沿着磷光闪烁的礁湖踽踽独行。他想起弗雷迪女友盖.傲尔洛夫的一张照片,那时她是个小姑娘。从她蹙起的眉头可以猜到她在哭。主人公的思绪一刹那间远离这片礁湖,来到世界的另一端,俄罗斯南方的一个海水疗养地。“这张照片就是很久以前在那里拍的。黄昏时分,一个小姑娘和母亲从海滩回家。她无缘无故地哭着,她不过想再玩一会儿。她走远了,她已经拐过了街角。我们的生命不是和这种孩子的悲伤一样迅速地消逝在夜色里吗?”

  小说戛然止住。而忧伤的水汽还弥漫在夜空中,徘徊着,久久不去,似乎已经忘却了它该迅疾消失的宿命。

  《暗铺街》读后感(五):我的过去一片朦胧

  小说以“我的过去,一片朦胧........”开头,就预示了它十足的文艺腔调。小说的故事并不复杂,说的是私家侦探居依是个失忆患者,为了找回前半生的记忆努力调查曾经生活的蛛丝马迹,做他恢复记忆的侦探。

  小说始终就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水汽之中,就像书中所写道的“海滩人”的段落,“海滩人”在海滩上和游泳池边生活了四十年,嘻嘻哈哈的同避暑者和富翁聊天,他出现在无数的假日照片中,是欢乐人群的一个背景。但无人能说出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为何他会在那里,有一天他在这些照片上消失的时候,无人注意到。在某种角度而言,我们都是这样的“海滩人”,“沙子只把我们的脚印保留几秒钟。”而随着居依调查,他的记忆认同也从流亡者到贵族到使馆专员之间有了多次转换,而居依是否就是彼得罗小说也没有给一个确切的答案,也许在这样的雾气的小说氛围中确然是不合适宜的。没有记忆的居依可以是一个好的侦探,可以是一个忠贞的流亡者,可以是一个不得意的贵族或者一个玩世不恭的使馆专员,他没有记忆的负担,可以是一个凶手,也可以是一名圣徒。

  也许记忆给了人太多的负担吧,于是在电影《东邪西毒》有一种醉生梦死酒,喝了它可以忘掉所有不开心的事,让人漂浮于云端。于是有一种“理性的无知”,认为当无知合乎自己的理性和利益的时候,人民宁可遮住自己的眼睛,堵住自己的耳朵让自己保持这种无知,选择性的让自己失明,使自己获得一种无知的保护和平静。所有的知识都是某种历史,而历史的存在都依赖于某些记忆,甚至推到极端,如果没有人的观察和记录(记忆的某种形式),这世界将瞬间轰然崩塌,至少变得不再有意义。这就是记忆的沉重和价值。

  居依一开始并没有没有记忆的负担,他的合伙人也劝说他向前看活在当下,但没有记忆的居依不知道自己是谁,在对这种无根的生活的残缺感让他走上重寻记忆之旅,也逐步担上了记忆的重负。在调查的过程中他以为他是俄国流亡者,或者失意的贵族,或者南美使馆的专员,在大时代的颠沛流离中艰难挣扎。究竟居依是否就是彼得罗这是个谜语,这或许是一个暗喻,记录的历史永不可能没有疑问,被抹杀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更扑朔迷离

  居依有某种幸运,他通过同伴的帮助,通过《博坦》的查阅,通过流亡者、园丁、骑师等人的寻访,逐步找到了自己可能的历史和真相,但太多被删改了历史,被篡写了记忆的人们只能在无知的荒野上手足无措,失声痛哭。

  《暗铺街》读后感(六):让闪电划过夜空

  “我的过去,一片蒙胧……”

  那天晚上,在一家咖啡馆的露天座位上,在一场倾盆大雨中,居伊·罗朗结束了8年的私家侦探生涯,决定去追寻自己的过去。

  这是艰苦的工作,漫长的旅程,在一觉醒来后遗失的前半生只剩下了支离破碎的影像,他可以依靠的只有依稀的感觉,电话簿、城市地图、旧档案,那个时代幸存下来的人们偶然的记忆,就像拼图,散落在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星球的拼图。人的一生,该有多少块碎片呢?

  有人说,《暗店街》是一部自白小说,作者莫迪亚诺其实是在寻找自己。可是,怎样的人才会那么急切地寻找自己?一个朋友告诉我,最近,总是在想过去的事,突然间,发现自己老了,只有衰老才会让人回忆过去。忘记了是谁说的,人诞生于过去,忘记了就会迷失。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被欲望牵引着,像阿凡提的那头驴子,只顾着向前向前去抓眼前那把青草,不会去想,我是谁?我从哪来?要到哪去?既然生在世上怎么又要死亡?那生命是为了什么?直到有一天,一道巨大的闪电划破了夜空,唤醒了灵魂……

  居伊·罗朗找到了一些碎片,不完整,但他努力拼凑着,渐渐地浮现了过去的朋友,曾经在一起的姑娘,婚礼,几个人轻松地走在午后的路上。他凝视着泛黄照片上的自己,照片上的别人,他在一些房子和庭院驻足,想像着从前在这里吃饭,睡觉,游泳,聚会,“在这座散发着桢树和松树香味的迷宫里,我也许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为什么走的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我年轻的时候好像读过这样一句诗,并且为此而忧伤。现在,我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奇怪的时代,有些人不像居伊·罗朗那样失去记忆,但仍然迷失了。佛经说,人要经过一世一世的轮回,谁也记不起前世的事,那么最初的轮回是从哪里开始,这样人不是永远也找不到自己了吗?

  有时候倾望星空,我看到的星光是万亿年前的星光,它们走了那么远的路来地球是为了让我看到,我觉得我们是有联系的,一定是有,但是我忘记了。潮水一波波地涨落,是在和我说话吗?

  清晨醒来的时候,我看到对面山上被昨夜雨水洗过的树林,觉得熟悉又亲切,我做过一棵树吗?在风里摇荡,享受阳光照在身上带来的生命滋养。又或者我是昨夜的一滴雨水,从大海从天空而来,落到这片土地为一棵树一朵花,或者仅仅是为在石板上的一次敲击,想让一个失眠的人听到。

  居伊·罗朗找到了许多碎片,可终于没有拼凑出完整的人生。但是,他决定还要找下去。

  “黄昏时分,一个小女孩跟随她的母亲从海滩上回家。她因为还想再玩,就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了。她离去了。她已经拐过街角,而我们的生命不也正是像孩子的这种忧伤一样,会很快地在暮色中消失的吗?”

  《暗店街》:(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薛立华译,1986年出版。

  《暗铺街》读后感(七):回归虚无

  故事是描述遗忘过去的私家侦探,为了找到自己的真实身份,了解自己从前的经历,不断寻访和自己有关联的各人的踪迹。

  他寻访的对象有俄国流亡者,难民,酒吧咖啡厅的工作人员,古堡的园丁等等,叙述方式犹如电影一般,画面感十足。这些各异的人物地点的设置,让人仿佛处于时空间的交错中,里面的人都生活在现时与往昔中。

  你与主人公一同踏上寻找真相之途,在以为要接近真相时,却又发现“所经之处只留下一团迅即消失的水汽”。小说的人物,包括主人公自身,仿佛“从虚无中突然涌现,闪过几道光后又回到虚无中去”。作者用并不繁复华丽的文字,让你深切感受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小说的气质非常统一,让我立刻想象到在雾中的前进。并无激荡起伏的悲欢离合,也非沉郁的内敛。人物的对白,小说的氛围,都笼罩在一片的“雾性”中。不猛烈,却丝丝入扣。像品茶,在淡绿的茶色中,色与味完美的融合一体。果然是好书,意境十足,不靠文字来堆砌一种虚无的状态,情绪,反倒见其真功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暗铺街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