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径分岔的花园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小径分岔的花园的读后感10篇

2018-02-21 21: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径分岔的花园的读后感10篇

  《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本由[阿根廷] 博尔赫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页数:10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径分岔的花园》读后感(一):简评

  璐童鞋今日睡前推荐书籍: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小径分叉的花园》。我于这位大家的初次“会面”比较迟了,是在2015年3月看了他的谈话录,博尔赫斯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大家,因读书太多,而导致失明,可见他的孜孜不倦多么的呕心沥血,他曾在《关于天赐的诗》里写过一句话:“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模样。”董卿也在今年的《中国诗词大会》上引用过此句,他对书籍的热爱,我想值得所有热爱阅读朋友学习。看他的作品,我觉得最神奇地方就是他可以用一种超逼真的手法不露痕迹的对一本并不存在的书做个注释,把完全假象出来的事物现实角度描写出一副好像真的有那么一回事画面,魔幻与现实间的无缝切割简直牛逼一种境界了(因为个人喜好查阅了相关原版关键点的文字注释,译文总是怕理解有误。),在《小径分叉的花园》集子里,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环形废墟》与《小径分叉的花园》,简单讲:前者讲述了一个魔法师的毕生追求,写得我很喜欢,很有意思;后者讲了一个中国人当了德国的间谍,为了在那个战争年代实现他的话语权,将一份情报传送给远在柏林的上线,在被敌人追捕的过程中,他不得不选择在他曾祖父家里枪杀了一位无辜外国汉语研究员已到达传送情报目的。博尔赫斯的文章里关于时间,死亡,轮回等很多哲学或玄学问题的解读都很值得回味。最后想与大家共勉的是,当我们所处的时代无法避免追逐一种物质浮华风气时,我愿回归好书中,探寻朴实思想美妙感悟,时间永远分叉,通往无数的将来,希望未来的我们,都能收获自己心中完美人生。希望大家都能爱上书籍,爱上阅读时光

  《小径分岔的花园》读后感(二):多重空间——由《小径》想到的影视作品

  在很多小说中,读者所期望结局,对于当事人来说不一定是最好的;或者,当事人期望的结局,和被事实证明的结局相比,未必是最好的。

  随着《相对论》的诞生人们对于宇宙认知走到一个全新的维度,文学影视作品里出现了一种概念即“平行世界”(参见电影真实魔鬼游戏》,虽然有点烂)。一个人以多个分身分别处在多个世界里,多个世界平行发展。当任何一个分身死亡,真实世界里的本身也即时死亡,并且其余分身不复存在特殊人才能够穿越于这几个世界之间。这种空间穿越与时间穿越(参见日剧《求婚大作战》和《世界奇妙物语》2006年秋季经典剧集《昨日公园》)本质相同的,只是把单个空间之中时间的多向发展扩展成为多重空间(参见电影巨作《星际穿越》)。而在《源代码》中,单个空间直接衍生出了多重空间。

  由此,一个人像质点一样移动于网状结构的路径上,一条路径就是一个世界里的一个人生版本,关键就在于面临无数个岔路之时所做的选择。有那么万分之一的几率,网状结构会让选择分道扬镳之后最终在一个点重逢。然而人们并不自知,只有造物主才能纵观所有,相互比较一个人不同命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完全不同,但是该遇见的人总是能遇见,且发展成不同的关系和结局(电影《前目的地》中所反映的“宿命论”就更加局限了,想要理清关系也可以分成“多个世界”来一一解读)。

  这样便可以解释小说《小径分叉的花园》里的两段话:

  “一个由迷宫组成的迷宫,一个错综复杂生生不息的迷宫,包罗过去和将来,在某种意义上甚至牵涉到别的星球。”

  “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有我而没有你;再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存在。目前这个时刻,偶然的机会使您光临舍间;在另一个时刻,您穿过花园,发现我已死去;再在另一个时刻,我说着目前所说的话,不过我只是个错误,是个幽灵。”

  《小径分岔的花园》读后感(三):博尔赫斯的小说是这样开头的

  博尔赫斯的小说是这样开局的:

  A城的B君坐在图书馆靠窗的桌子边,摊开簿子写信给C城的D君,表示拟辑录E国的F君的生 平事迹。A最初是由住在G镇乡村的H姨妈口中听说F君的名字的,某个年幼夏天,跟随父母来到G村避暑,“白日里追逐攀爬在无花果园里,星夜就打开门窗,让进带着咸腥的海风,驱去闷热的湿气,灌满一屋凉爽,H姨妈缝补鱼网,一边为I和我讲述少年英雄F君的传奇故事”。童年欢乐和少年故事,在小径分岔的人生中渐行渐远,前进,彷徨思索,转身,摔倒,回头,都已经磨灭的面目全非了,无花果也不是旧时滋味了。直至上星期,在书局遇到旧同学J君,她正在一架的言情小说前翻阅艾柯的小说《玫瑰的名字》(天知道艾柯的书为什么会被摆在言情小说的书架上),我立刻想起了外号“玫瑰刺”的少年英雄F,以及清甜软糯的无花果,还有朗月下的虫鸣声。但却无法忆起H姨妈的故事里,F与强盗头子K在L森林里争夺的宝物是什么?是一袋钻石还是一箱维多利亚时期的金币?一本缺了封面的黑魔法书?还是染有酒痕的圣杯?我完全记不起来,宛如被夏夜凉风带走了,故事里无关痛痒的一个细节,一个令我苦恼困扰的细节。我到图书馆查阅有关F的文献,但总无法找到属于童年的那个故事,甚至连强盗头子K的资料都无法找到。我发誓不会记错名字,因为K与我M城的表哥k的名字相同,幼年记忆对此印象深刻。我也相信H姨妈并没有编造故事,她讲述时偶尔会记不清情节,去翻看书架上那本有插图的蓝色精装书册……我无法寻回那个故事,如同无法寻回翠绿色的童年。在图书馆翻查F的资料时,我却看到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N的故事。

  ……

  ……

  ……

  博尔赫斯的这篇小说大概会命名为《左手有六根手指的N》。

  ~~~~~~~

  看上去好像不够晦涩,不够迷宫,不够博尔赫斯?

  好吧,让我填上烦人的南美地名和拉丁人名。

  ~~~~~~~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路易斯·费尔南德斯坐在图书馆靠窗的桌子边,摊开簿子写信给萨尔托的胡安·安东尼奥·桑吉内蒂,表示拟辑录巴拉圭的奥斯卡·佩雷斯的生平事迹。费尔南德斯最初是由住在马德普拉塔乡村的玛利亚姨妈口中听说奥斯卡·佩雷斯的名字的,某个年幼的夏天,跟随父母来到马德普拉塔避暑,“白日里追逐攀爬在无花果园里,星夜就打开门窗,让进带着咸腥的海风,驱去闷热的湿气,灌满一屋凉爽,玛利亚姨妈缝补鱼网,一边为小桑托斯和我讲述少年英雄奥斯卡·佩雷斯的传奇故事”。童年的欢乐和少年故事,在小径分岔的人生中渐行渐远,前进,彷徨,思索,转身,摔倒,回头,都已经磨灭的面目全非了,无花果也不是旧时滋味了。直至上星期,在书局遇到旧同学克里斯蒂娜,她正在一架的言情小说前翻阅艾柯的小说《玫瑰的名字》(天知道艾柯的书为什么会被摆在言情小说的书架上),我立刻想起了外号“玫瑰刺”的少年英雄佩雷斯,以及清甜软糯的无花果,还有朗月下的虫鸣声。但却无法忆起玛利亚姨妈的故事里,佩雷斯与强盗头子保罗·巴普蒂斯塔在恩卡纳西翁的森林里争夺的宝物是什么?是一袋钻石还是一箱维多利亚时期的金币?一本缺了封面的黑魔法书?还是染有酒痕的圣杯?我完全记不起来,宛如被夏夜凉风带走了,故事里无关痛痒的一个细节,一个令我苦恼困扰的细节。我到图书馆查阅有关奥斯卡·佩雷斯的文献,但总无法找到属于童年的那个故事,甚至连强盗头子保罗·J·巴普蒂斯塔的资料都无法找到。我发誓不会记错名字,因为巴普蒂斯塔与我罗萨里奥的表哥保罗·R·巴普蒂斯塔的名字相同,幼年记忆对此印象深刻。我也相信玛利亚姨妈并没有编造故事,她讲述时偶尔会记不清情节,去翻看书架上那本有插图的蓝色精装书册……我无法寻回那个故事,如同无法寻回翠绿色的童年。在图书馆翻查奥斯卡·佩雷斯的资料时,我却看到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马里奥·阿尔贝托·帕勒莫的故事。

  ……

  ……

  ……

  博尔赫斯的这篇小说大概会命名为《左手有六根手指的马里奥·帕勒莫》。

  2015.8.5.夜。

  《小径分岔的花园》读后感(四):徒劳的努力

  迷宫,可能是形容博尔赫斯最准确的词,但这个词被人说了太多次,反倒变成给偷懒读者的标签,消解了博尔赫斯小说的本质。如果要选择另一个关键字来描述博尔赫斯,我会选择“书”。可能有人愿意选择“图书馆”,但在我看来,“书”才是图书馆系统基础,正如在《通天塔图书馆》中博尔赫斯无论怎样描述宇宙般的图书馆,书是其中最基本的元素建筑更像是书的隐喻。在六角形图书馆里,循环的书架和楼梯,相同的书架放着相同数量的书,每本书有着相同的页码,每个页码有相同的行数,但没有一本书是重复的,仿佛宇宙的大循环里,每一个独特的人。没有一本书的意义是明确的,无法分辨书中所说的真假,就像没有一个人是能被另一个人完全理解的。这些书包罗万象,构成无限的空间和时间。

  博尔赫斯的故事里有很多书的影子。《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谈到一套虚构的百科全书,书里构建了一个秩序井然虚幻世界,这个世界“不在空间中展开,而在时间中延续”。在这里不使用名词,对一个没有过去和未来,只存在于此刻的世界,名词是没有意义的。书里是一个“人策划出来的迷宫,注定要由人来破译”,我们都知道,那个创造者就是博尔赫斯,他用另一部虚构的书来隐藏自己。

  《〈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一开始,罗列了虚构作者梅纳尔一连串子虚乌有的作品目录,最后谈到梅纳尔准备写一部《吉诃德》,不是作为塞瓦提斯的《堂吉诃德》续篇,而是以自己的体会而达到吉诃德。这就像一个人附身到另一个人身体内,感受他的生活,却不用他的方式思考同样的人生。在博尔赫斯的小说里,有时一个人仿佛生活在不同的平行时空中,而两个时空内的人却可以生活在同一时间内。像书中的梅纳尔一样,博尔赫斯应用了“故意搞乱时代和作品归属的技巧”来叙述这个故事。这本书中之书是一部注定无法完成之作,永远不会被人读到,因为这不是对一部作品的重新解读,而是时间的一次重生,从同样的起点背景,衍生出不同的结果

  《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一样是关于书的故事,这篇故事总让我想起卡尔维诺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卡尔维诺似乎在用自己的写作实践博尔赫斯小说中的设定。一篇小说有蕴含着不穷的可能,多变的结局。这和《小径分岔的花园》构建的世界,《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描述的宇宙几乎如出一辙。《小径分岔的花园》这部小说集里,每个故事都互不关联独立成章,却在思想中遥相呼应,彼此勾连。

  《环形废墟》中一个虚幻的人由自己的梦境塑造出另一个虚幻的人,当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真实的人,连被创造的自己也忘了虚幻的本质,只有火知道他不过是梦中捏造的幻象。博尔赫斯在《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里说《环形废墟》的灵感得自赫伯特·奎因的作品《昨日玫瑰》,在这里他又在玩常用的花招,从一本虚构的书走到另一本虚幻的书,不正如《环形废墟》中一个梦中捏的人造出的另一个虚幻中的人吗?现实主义作品用虚构反映现实,博尔赫斯则用一本虚构的小说勾画另一个虚构的世界,真相如相向而立的两面镜子,彼此映照,中间填充的却只有虚空。

  无数本不可索解的书,用这个来形容《小径分岔的花园》这本书是恰当的。在这部小说集中,博尔赫斯很多时候还在玩高明的时间游戏,比起熟烂的穿越小说情节,博尔赫斯对时间的操控到了匪夷所思程度。小说中的时间在许多概念的“目前并不确定,将来并不真实”,存在的虚无,和时间的无限形成时而交叉、时而平行、时而远离。这些错综迷乱的时间和不可知的书共同构成了博尔赫斯的世界。

  《巴比伦彩票》描述了人类试图建立的一种规则秩序:彩票代表命运不可测算的概率,变量才是这个世界的常量。你可以把彩票公司看成政治的映射,也可以读解成宇宙中的神秘力量,但我宁愿相信,那是人类内心欲望纠结的产物。一般作者很容易把彩票写成贪婪象征,但博尔赫斯小说中的彩票机制恰恰不涉及贪婪,他映射的是人性特点,是人类的精神需求促成了彩票的规则。巴比伦人和在图书馆中寻找一本预知自己未来的《辨别书》的人一样,乞灵于神秘的偶然性,让偶然成了规则。巴比伦充满了偶然性,对事实进行肆意的“删节、增添、篡改”,博尔赫斯在试着告诉我们,人生是非理性的豪赌。在容纳万有,又无限变换的书中,没有确定的答案,一切皆是虚幻。

  几年前,我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写了一段话:“所有希望读书带来答案的努力都是徒劳的”,这也许就是博尔赫斯能给予我们的答案。

  《小径分岔的花园》读后感(五):简介

  认真读了环形废墟、巴比伦彩票、小径分岔的花园。博尔赫斯的书籍很深奥。环形废墟讲述一个魔法师在睡梦中创造出一个少年,将他如同儿子般看待。少年成了一名魔法师,他担心儿子会发现自己是幻影。一天,火焚再次降临到他居住的神庙,他宽慰惭愧害怕地发现自己也是另一个人梦中的幻影。巴比伦彩票讲述的是巴比伦的彩票公司怎样把彩票从一项单调的赌博变成巴比伦所以人的狂欢。而关于这个公司存在与否存在诸多争议。小径分岔的花园讲述一个德军间谍在摆脱英军追捕的过程中,去到了先祖留下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并与汉学家讨论了对于先祖的作品和时间的看法。间谍最终杀了汉学家,只因为为了向德军传达将要轰炸的城市的名称——一个与汉学家同名的城市。

  《小径分岔的花园》读后感(六):《小径分岔的花园》——没有基础知识打底就引不起思考

  不敢读博尔赫斯不是没有道理的,除了《尤利西斯》和《哈扎尔辞典》,我听得最多的神作就是《小径分岔的花园》。然而和那两本奇书不同,这个故事忽然是一个短篇小说,而且被压缩在一本只有100来页的小册子里。作为一个需要大量文学研究生撰文研究的小说家,博尔赫斯在这本书里浓缩的智慧实在很难让人等闲视之。但既然是短篇集,就不得不把每一个故事都拉出来随便谈两句,大家都能看出来的联想就不提了,做一点引申的小贡献。

  1.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

  看过其他的翻译版本,把特隆翻译成了特兰,其实也算不得什么大问题,但我始终觉得特兰可能更能沾着亚特兰蒂斯的气息显得再神秘一些。这是一个旁观者重新审视一本假百科全书的故事,这套书背后是一个人为虚构的世界。凭借这本百科全书,读者甚至能够构建起一个和书中一样,但是又和真实世界大不一样的世界。这样一本百科全书是不是存在?这个答案作者自己就已经在后文的《通天塔图书馆》里给出了解释,容后细说。

  百科全书的编撰体系来自启蒙运动,被认为是人类理性的最高峰成就。世界的可知论和知识的权威性,在百科全书的话语体系里得到了最大的认同。即使是今天很多人对科学史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这个阶段的。但关注科学进展且生活在20世纪中期的博尔赫斯不可能不知道不可知论随着人类知识边界的不断扩大正在显出自己的狰狞面目来。虽然1941年量子不确定性和混论效应还没有被发现,但类似图灵机问题这样的难题已经在拷问当时的科学家。所以与其说这篇故事的主题是为了表现人类也能够创造世界的可能(也是表面上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倒不如说是对人类理性的一次拷问:我们是不是真的能够完全地了解世界并且用语言文字把它描述出来。更深一步思考,这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甚至走到了一个相当终极的逻辑命题:我们对语义的认识和对世界的认识何者为先?一个仅仅依靠语义构建的世界是不是足以让人类认识它的实际存在?后文博尔赫斯似乎也是给出答案的。

  一个好作家的优点不会局限于此。即使是书中一个小的铜钱悖论,后来也成为了逻辑学上的一个类似“22条军规”的倒霉例子。有兴趣的可以进一步研究一下这个命题。

  2.「吉河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

  一个非常搞笑的题目,背后的深意也是让人啼笑皆非的那种。一本几乎抄袭《堂吉诃德》的山寨货《吉河德》居然成为了人们顶礼膜拜、研究的对象。居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连质疑它是抄袭的声音都没有。人们都在思考,是不是作者别有深意,其实也就是不想在同行们中间露怯。

  人们对纯艺术作品的容忍程度就像对待皇帝的新衣一样,很少有质疑的声音。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现代艺术。还记得前两天看到大象工会发的一篇文章就是《我一直觉得现代艺术就是骗子》,我担心这是软文,就没点进去看。但是这个标题党起得好,相信也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现代艺术不都是骗子,一个我最喜欢的现代艺术家徐冰老师就不能算是骗子。他的《天书》和《地书》甚至开创了一种新的英文字体,对人类语言的进步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一个结合汉语孤立语简洁性和英语屈折语精确性的未来语言会不会诞生,希望也许就要寄托在这个人身上了。一些看上去莫名其妙的现代艺术所以不被当时人信任,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走得太超前了。叔本华定义艺术为脱离意志诉求的表象,所以超前艺术不受人理解也实属正常,毕竟大师如伦勃朗也得不到当时人的理解。

  但借着皇帝的新衣的原理沽名钓誉的骗子艺术有没有?没有人敢说没有,对那些搞得血肉模糊的所谓美学我一向是觉得欣赏不能的。这种东西与其说是艺术,不如说是感官刺激。故弄玄虚的所谓高人当然也不会少,且追随者往往甚众,不仅艺术界如是,思想界更如是。

  3.环形废墟

  这是很多人在这本书里最喜欢的章节,我怀疑可能是因为这篇故事最后有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尾吧?铺垫的深意全部在最后一个转折里交代出来,读者会喜欢这样明白了当的故事的。短小清楚的故事背后隐藏的思考却是阴暗的。忘记了早年间看的一个德国还是美国的广告,片中的一个囚犯受到了一个小盒子。打开盒子,发现里边有一个小号的自己,正在和自己做着一样的动作:站在屋子当中摆弄一个更小的盒子。当囚犯回头看天花板,则能看到一个巨型的自己在看更高处的天花板。一个连环套连环的世界就在这里出现了。

  我们所处的宇宙是否真实一直是一个最为严肃的哲学命题,后来则变成了严肃的科学问题。斯蒂芬·霍金的《果壳里的宇宙》就是取材于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果壳里的空间和宇宙一样巨大。不知道以科学松鼠会为前身的科普公司果壳是不是也借鉴于此。如果果壳里也有一个世界,而我们很不幸就生活在这个果壳里,那人类应该如何自处呢?像庄子一样把自己想象成两个蜗牛角上两败俱伤的国家吗?这也未免太消极了。那如果我们其实生活在别人的梦境里呢?《盗梦空间》就为观众揭示了这样一个空间。然而那个空间是有破绽的,我们的现实生活却似乎无懈可击,难道真的要一死了之一探究竟吗?

  这个故事的另一个思想性上的巧妙之处在于,博尔赫斯借故事暗暗打击了一下笛卡尔那句无人不知的“我思故我在”。一个在别人的构造里出现的人也会悲伤、犹豫、思考自己的实在性,但是在死的一刻他却极为吊诡地意识到自己可能是不存在的。

  想不明白啊。

  4.巴比伦彩票

  一个虚构的古巴比伦共和国,人们都喜欢通过买彩票发家致富。彩票里包含的随机性后来成为了这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运转。商人记账会故意搞错点什么,抄书员会随机删改图书、坐牢也是抽签决定……我们看来这会是一个乱了套的国家,然而人家过得也不错。

  这故事背后又是一个庞大的命题:人类社会很多习以为常的行为究竟是先天注定使然还是某种文化养成?现代人似乎倾向于认为文化养成,但即使是这个人们公认的结论,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养成。古典时代的人们就会觉得人的智愚来自先天血缘。

  我们再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一个由狗做智慧生物的星球,社会规则会不会和我们完全不同?再想远一点,一个硅基生命的星球是不是也会演化出人类截然不能理解的文明形态?这就看出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的一大弱项了——它们存在的理由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借太空场景上演人类的戏码,对生命形式和文化养成对社会形态的形成考量非常有限。即使神作《三体》也不过是虚构了一种无法隐藏秘密、科技发展为直线的外星文明。至于歌者的设定就已经太过接近人类,有些令人失望了。一个外星文明,恐怕连科技这个概念都不一定要有。可惜大多数科幻作品里人和外星人之间的差别,甚至比西方人和中国人的差别还小。

  除了先天因素,文化养成的力量也相当可观。故事里的巴比伦共和国就是一个文化养成的典型例子,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也能保证社会正常运转。正如中国人走了几千年的关系,说话也从来不直来直去,却也维持了几千年的文明而没有亡国灭种一样。《枪炮、细菌和钢铁》就揭示了这种文化养成的力量:明明在人种上同宗同源的太平洋岛民,却因为各个岛上不同的自然资源进化出了各种部落性格。有的部落好斗、有的部落安静、有的擅长造船、有的热衷建筑……在缺乏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一种自生性的文化习惯会保持这个社会的持续运转,而且所有人都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

  5.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

  假借赫伯特·奎因(被人怀疑是埃勒里·奎因)的名头,博尔赫斯介绍了自己脑中思考过的很多小说结构。博尔赫斯喜欢这种把长篇小说的构思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假托出来的形式,其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位大作家有点懒。侦探小说的读者应当觉得可惜,他把“逆行枝蔓”这个可能成为一代名作的巧思变成了短片的一个注脚。类似《记忆碎片》的超酷叙事手段在文学界其实早50年就应该出现的,读者实在是无福。都说加西亚·马尔克斯剧情浓度高,偷懒的博尔赫斯浓度更高。不过除了这个小小的遗憾以外,这算是一篇没有让人想到新奇分析点的短篇。

  6.通天塔图书馆

  虽然学过初中数学的人就会接受无穷的概念,但是所谓的无穷究竟有什么实指大多数人既不清楚也不感兴趣,这可以理解。然而想要理解这篇小说,复习一点数学没有什么坏处。一个数,比如100,可以被定义为99和101之间的自然数。但是根据定义,无穷大就是零的倒数,这个奇怪的定义其实并没有告诉人们其真正所指。另一个由文学作品引申出来的香迪悖论更是在敲打人们的神经:永生不死的作家香迪每次都用一整年的时光书写自己一天的日记,请问在时间的尽头他写的日记能不能赶上他的生活呢?这是数学家对无穷这个概念思考的文学化描述,可不是轻松能得出答案的。所以有人认为无穷就是个吃人的老虎,它的具体意义相当可疑。

  书中人相信,通天塔图书馆是一个能够容纳人类所有文字信息的图书馆,包含了字母和文字的所有组合,因此也就包含了这个世界的所有信息。科幻小说里大量出现这种场景,比如刘慈欣的《吞噬者》就描述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外星生命为了穷尽汉字的诗歌而把一个星系的所有粒子变成储存器的故事,每一个储存器包含一首诗,才能历编所有的汉字编排可能性。那用一个图书馆——一个号称无穷的图书馆历遍所有文字的所有排列可能是不是可能的呢?尽管这是一个有限的工作,但是在这个宇宙里,对不起,我们做不到。一个描述世界所有特征的图书馆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更遑论一套描述某个世界所有特征的百科全书了。其实数学中的一种嵌套关系就已经揭示了故事的主题:一个号称真包含了所有集合的集合必须包含它自己,而这无疑违反了真包含的定义。这个导致了一次数学危机的悖论似乎已经足以给出答案:故事里人们孜孜以求的那本总目录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这个小故事的深意就在这里,读者可不要被鸡贼的博尔赫斯骗了。

  7.小径分岔的花园

  终于来到了重磅作品《小径分岔的花园》。最早听说这部作品,是在一本不成器的中国悬疑小说里,某知名作家通篇化用了这篇短篇,扩展出了一个贼鬼扯的故事,在此不提。后来则是在和时间有关的一本科普书里,但也只是作为一个简短的引用出现。最后下决心找这本短篇集看则是因为一本逻辑学介绍大量提到了这本小书里的例子,《花园》当然也是少不了的。

  这是一个紧张刺激的间谍小说,选择中国人当主角很可能和约翰·希尔勒选择中文作为人工智能实验对象是一样的——在西方人眼里中国是一个云山雾罩的国家。故事里作为信物的那本用中文写就的古典长篇小说就更加是云山雾罩的巅峰了。用这样一门诡异的语言来描绘无尽的时间,恐怕没有更适合的选择。这个短故事本身就是有柳广司水准的间谍故事,剧情的急转直下甚至略胜勒卡雷一头,果然天才就是天才。但是更多的分析集中在故事铺垫里提到的那本和迷宫一起组成超难解谜题的书上。低水平的中国诠释者会把这本书和道家联系在一起,给你扯一通道可道非常道的说辞,这就大大偏离了博尔赫斯的本意。一个西方文化背景的拉美作家,我想象不到任何可能他对汉学里玄乎的道家会有什么深刻的理解。故事里对书作者的一个身份标签也是“占星家、神秘学家”,这才符合西方视野里的玄学家身份,尽管这两条在儒家伦理里都是不入流的东西。

  书里主角一会活一会死,让读者看得乱七八糟的,似乎是在对时间的单向性作思考。如果真有这么一个清代学者思考这种问题,那是相当值得人敬佩的。以中国的传统视野来看,人们最多也就是考虑到时间的停滞和流逝,而且是在相对性下考量的。东坡所谓“ 以其变者而观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以其不变而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就是对此的最高表达。这也符合早期传教士明恩傅对中国人的一个观察:在两人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时间的流逝方向在讲求实用的中国人眼里,由于无法改变而不重要。

  但时间的流逝性问题在人类现在认识世界的进步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是不是能够意识到时间停止?似乎是不行的。再想象一下,如果时间倒转,我们会意识到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吗?也许我们会把人从土里钻出来一直到滚回娘胎当成常态。既然如此,那我们的意识又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它对过去有记忆,而对未来一片茫然?更恐怖的问题还在后面。此时如果我们调用《时间之箭》里对时间流逝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惊人定义就会发现,物理规律是禁止时间旅行的。人类对未来的未知将是永恒的常态,对过去的追悔莫及也会是常态。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世界啊。

  最后得出结论:博尔赫斯的这本小书不是适合一般文青拿来装逼的作品。其丰富的内涵值得人在哲学、逻辑学和数学方面有了一定阅历之后再重新审视。即使我们做不到大师级作家平起平坐的高度,至少也要在他的绝对领域里有自己的立锥浅见才好。然而文青一般是不具备充分的逻辑学和数学能力的,中国的数学爱好者似乎又不太可能认识博尔赫斯。

  《小径分岔的花园》读后感(七):评价博尔赫斯的作品

  评价博尔赫斯的作品是不准确的说法,因为我对于评价任何一部作品都深感自卑,对于博尔赫斯的作品来说,评价的无力感尤其深刻——没有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包括阅读博尔赫斯的其他作品以及阅读更广泛的作者)和理解深度(由年龄,经历,悟性等等组成)。但如果博尔赫斯本人可与我对话,我又不禁会认为他会不同意“我不能评价博尔赫斯的作品”这个说法,原因必然有大师的礼貌和心善,但更由于他老人家在他的作品里明确给了读者不同解读,甚至再创作的通行证。通过他的作品,比如我最喜欢的短篇之一:《吉柯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可发现:

  “颂扬那些功能的偶然成就,珍惜古人和他人的思想,以出乎意料的惊讶记录那位‘万能博士’的想法,就是承认我们的无力和不开化。所有的人都应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思考,我认为将来一定会做到。” (p. 39)

  我阅读的16篇短篇小说来自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杜撰集》和《小径分岔的花园》。正如几乎每一位读者喜欢作评价的最简单形式(绝不是最懒惰,或最无含金量的形式)是按喜好,我也有自己最喜欢的几篇,排序可以预见会在将来有所改变,但这特定阶段的看法,却也是独一无二的珍贵。

  有些短篇叙事上非常巧妙,令人惊叹的好,(当然内容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比如《环形废墟》,《刀疤》,《南方》(博尔赫斯本人最喜欢的一篇),但并没有出现在我的名单中,虽然这几篇的可读性可能比我最爱的几篇要高很多。我复杂的个人喜好执意的决定了我选择特定的交织主题来爱,比如:时间,宗教,辩证,偶然和必然,而且要适当烧脑(当然烧脑的结果是要大体理解,绝非故作高深,毫无线索[如《凤凰教派》没有出现在名单里是因为它烧脑且我对此篇没有任何解读能力])。

  为我的排序做出以上三段的解释,我本人也矛盾,惭愧自己的多言,但同时又觉得十分必要。以下是我为自己最喜欢的6篇做出的排序:

  1. 关于犹大的三种说法

  2. 博闻强记的富内斯

  3. 《吉柯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

  4. 小径分岔的花园

  5. 巴比伦彩票

  6. 秘密的奇迹

  《小径分岔的花园》读后感(八):书摘 《小径分岔的花园》 博尔赫斯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太棒了!每一个故事都很喜欢。宇宙、时间、梦境,构成一个巨大的谜题。奇诡的想象为何如此迷人。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充满魔力,如果博老能不用那堆虚有的书名和人物诓我就更好了…然而还是被诓的很开心。看你的文章还需要从谜面中寻找答案吗,完完全全愿意被收容在迷雾中。“任何命运,无论如何漫长复杂,实际上只反映于一个瞬间:人们大彻大悟自己究竟是谁的瞬间。”

  书摘:

  1.那里不说“月亮”,只说“圆暗之上的空明”或者“空灵柔和的橘黄”或者任何其他补充。上面的例子说明形容词的总体只涉及一件真实的物体,事实本身纯属偶然。

  2.旭日的颜色和远处的鸟鸣。这类例子还有许多:游泳者胸前的阳光和水,闭上眼睛时看到的模糊颤动的粉红色,顺着河水漂流或者在梦中浮沉的感觉。

  3.我说过,那个星球上的人认为宇宙是一系列思维过程,不在空间展开,而在时间中延续。

  4.另一个学派宣称,全部时间均已过去,我们的生命仅仅是一个无可挽回的衰退过程的回忆或反映,毫无疑问地遭到了歪曲和破坏。再有一派认为宇宙可以比作密码书写,其中的符号并不是都有意义,只有每隔三百个夜晚发生的事情才管用。

  5.特隆的事物不断复制;当事物的细节遭到遗忘时,很容易模糊泯灭。门槛的例子十分典型:乞丐经常去的时候,门槛一直存在,乞丐死后,门槛就不见了。有时候,几只鸟可匹马能保全一座阶梯剧场的废墟。

  6.前几天晚上,我翻阅第二十六章时——他从未尝试写那一章——在这个不同一般的句子里辨出了我们朋友的风格,甚至他的声音:小河里的宁芙痛苦而湿漉漉的回声仙女。一个精神上的形容词和另一个肉体上的形容词的完美糅合,使我想起一天下午我们探讨的莎士比亚的一句诗:那里有一个居心不良、缠着头巾的土耳其人……

  7.他明白,即使识破了高低层次的所有谜团,要把纷繁无序的梦境材料塑造成形,仍是一个人所能从事的最艰巨的工作:比用沙子编绳或者用无形的风铸钱艰难得多。他明白开始的失败是难免的。他发誓要忘掉一开始就误导他的巨大错觉,而去寻找另一种工作方法。实施那方法之前,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来恢复由于谵妄而浪费的体力。他要等到月亮最圆的时候再恢复工作。

  8.他隐约感到宇宙的声息和形状:那个不在眼前的儿子从他逐渐衰退的灵魂汲取营养。他生活的目的已经实现,一直处于某种狂喜之中。魔术师突然想起神祇的话,他想起世上万物唯有火知道他的儿子是个幻影。

  9.在那做梦的人的梦中,被梦见的人醒了。

  10.刹那间,他想跳进水里躲避,随即又想到死亡是来结束他的晚年,替他解脱辛劳的。他朝火焰走去。火焰没有吞噬他的皮肉,而是不烫不灼地抚慰他,淹没了他。他宽慰地、惭愧地、害怕地知道他自己也是一个幻影,另一个人梦中的幻影。

  11.在多数情况下,知道某些幸福只是偶然的机遇会减少幸福的魅力。他们雇用了占星术士和间谍去调查每个人内心的希望和恐惧。

  12.虽然听来难以置信,到当时为止谁都没有探讨过赌博的一般理论,巴比伦人生性不爱投机。他们尊重偶然性的决定,捧出自己的生命,希望和惊恐,但从未想到要调查其扑朔迷离的规律和揭露规律的旋转星体。

  13.在文学所能提供的种种幸福感中间,最高级的是创新由于不是人人都能得到这种幸福感,许多人只能满足于模仿。

  14.我像图书馆里所有的人一样,年轻时也浪迹四方,寻找一本书。

  15.当人们听说图书馆已经收集齐全所有的书籍时,首先得到的是一种奇特的幸福感。人们都觉得自己是一座完整无缺的秘密宝库的主人。任何个人或世界的问题都可以在某个六角形里找到有说服力的答案。宇宙是合理的,宇宙突然有了无穷无尽的希望。

  16.我把全部岁月投入了那种风险很大的活动。我觉得宇宙的某个书架上有一本“全书”不是不可能的,我祈求遭到忽视的神让一个人——即使几千年中只有一个人!——查看到那本书。假如我无缘得到那份荣誉、智慧和幸福,那么让别人得到吧。即使我要下地狱,但愿天国存在。即使我遭到凌辱和消灭,但愿您的庞大的图书馆在一个人身上得到证实,哪怕只有一瞬间。

  17.图书馆是无限的、周而复始的。假如一个永恒的旅人从任何方向穿过去,几世纪后他将发现同样的书籍会以同样的无序进行重复(重复后便成了有序:宇宙秩序)。有了那个美妙的希望,我的孤寂得到了一些宽慰。

  18.我要奉劝他们的是:做穷凶极极恶的事情的人应当假想那件事情已经完成,应当把将来当成过去那样无法挽回。

  19.因为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未来。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我可能成为您的敌人。

  20.我不属于任何人,我属于全世界,你们在进来之前已身在其中,你们在离去之后仍身在其中。

  《小径分岔的花园》读后感(九):时间如果真的有维度呢?

  1

  康德讨论过时间和空间,先验还是先天来着??(我真忘了)

  没有空间的时间和没有时间的空间,都是无法想象的。

  2

  时间如果真的有维度呢?

  例如,眼前我有三个(或者更多)的选择:

  a、写《小径分岔的花园》书评

  、把工作邮件发完

  c、上个洗手间

  d、……

  e、……

  我选择了a,而事实上,b和c甚至更多的选择都是正在进行中的,但是,我只能看到我选择了的a。

  我没有选择b c (或者更多),所以我看不见这些选择的进行和实现过程,因为已经超越了我所能体验的维度。但是,b c (或者更多)却真实地在我不能体验的时间维度中进行着。

  就像星际穿越那种

  3

  画成图,应该就像分布人体全身的血管,血管?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

  是不是小径分岔的花园?

  血液怎么走都走不出血管。

  除非,割破。

  就像我们,走不出时间,除了眼前的选择,什么都看不见,所以什么都没有。

  除非,??

  除非,怎么样?

  4

  刚看完,脑子好乱。

  暂时这些。

  《小径分岔的花园》读后感(十):文学史上的建筑大师:博尔赫斯

  《作家中的作家博尔赫斯》

  可能用这个标题对于博尔赫斯本人来说,实在是有些普通,然而用其他的词语,诸如魔术师这种词语的话,我又觉得似乎太过于轻浮了,因此最终觉得作家中的作家是最为准确的,可以说他指导了无数作家的写作,无数的作家从他这里拿走了一笔又一笔的财富,而且不尽相同,就像《小径分叉的花园》里的那个小径分叉的花园一样,通向不同的地方,博尔赫斯就像是一棵树的主干,而随后的作家就像是在这棵树上生出来枝丫藤蔓一般,他们真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我想,但凡是一个文艺青年,老年,还是谁,一个评论者,思想家,不论是他的技艺是多么的高超,写作的年限是多么的悠远,你因此多么的高傲,当你来到博尔赫斯的面前的时候,你会看到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就像小城镇的我看到了北京,北京的你看到了中国,中国的你看到了世界,世界的你看到了宇宙,你被一种气势完全的碾压,感到自己的写作不过是小学生的作文,仅仅只是博尔赫斯这座图书馆中的一丁点的东西,渺小和自卑油然而生。

  然而,敲开博尔赫斯这座图书馆的大门并非易事,首先你来到门前的时候,开始敲门,你会感到烦躁,感到无聊,你会将他置之一旁,甚至轻蔑的扫视他一眼,然后双手放在裤兜里,踏着神气的步伐走开。就像你现在初学穿墙术,你用脑袋去撞墙,妈的,就是撞不开这堵墙,你懊恼的走开了,并且埋怨这穿墙术不过是骗术。然而第二天你又来敲门,这时候大门打开了,然而呈现在你面前的选择不止一个,里面还有无数的小门,选择哪一扇门进入,就是关键了,因为博尔赫斯的图书就像他的叙述一样是一座迷宫,选择正确的入口非常重要,我的第一选择是短篇小说《南方》,这得益于我钟爱的作家余华的引荐,然而这是一次失败的阅读,透过南方我并没有看到通往这座宫殿的巷道或者小路,就是一座独木桥都没有,我只是看到一个要死的人,去到了医院,奇迹般的没有死,然而在回来的途中没有回家,径直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然后和一个当地人决斗而死,由此他想到相比得绝症这种被动的死法,这种决斗式的死法更有意义,由此我不知道博尔赫斯这篇小说的灵感是否有一些是来源于唐吉坷德,兴许只有决斗是这样的吧。你看,这就是一篇普通的小说,但这并不是博尔赫斯。由此我放下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坚决不读了,没有什么吸引我的,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作家而已,是人们把他吹的过于的传神了。我把目光又转回了我熟悉的作家中。

  直到某一个夜晚,那一本《小径分叉的花园》,躺在我的身边,静静的呆在床上,,被我胡乱的放在了我那个洗的发白的红色的背包上,就像小时候我丢失一块电子表,我在寻找的途中所想到它一样,它在那个地方,也许是某个草丛里,正等待着我,上面或许沾满了水珠,也或许沾着泥土,然而它在等待我。第三次,我推开了《小径分叉的花园》,顺着这个花园,我才看到了博尔赫斯的房子和他的宫殿,因此,我甚至确信,你不论是谁,要进入博尔赫斯,就像是要进入一座宫殿一样,这座《小径分叉的花园》就是他为自己的宫殿所制造的,他提醒读者,当你推开一扇门的时候,可能看到的并不是房子的内部结构,而是要首先看到这座花园,并且你还将在这座花园中进行缓慢的参观,最终你才可以慢慢的走向我的宫殿,去餐馆那里的内部结构。

  因此,进入博尔赫斯的每一个人,首先必须要进入《小径分叉的花园》,然后在随后的时刻里,你必须时刻警惕的是,你是不是走错了,因为每一本书的文章的编排似乎都是一种迷宫,因此你要首先围着这座花园去看,这座宫殿的结构是如何的,只有当你看的差不多的时候,往里走,就会像是被某种东西,也许是直觉带向正确的方向,对于编排上的迷宫,在《小径分叉的花园》中似乎只是浅露,而我也幸运的发现了,我想这不会是我过分的解读,因为这本书的编排来源于作者本人,所谓大师,就如同中国武侠里的武林高手。在这本名为《小径分叉的花园》中,有另外的两篇文章,一篇名为《环形废墟》,另一篇名为《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两篇文章我甚至觉得应该被放在一起,然而被分开间隔在正数第二和倒数第二的位置,这是一种文本上的对称也是一种对照,同时两篇文章之间也藏着明显的关联,并且显然看起来真实的事情不过是一种虚构,因此这就提醒我们读懂《小径分叉的花园》这篇小说是多么的重要了。

  《小径分叉的花园》,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博尔赫斯在序言中这样写道:这是一篇侦探小说,读者可以在这里看到一桩罪行的实施和全部准备工作,在最后一段之前对作案的目的也许有所察觉,但不一定理解。这是在提醒读者什么?同时,我也为序言感到万分困惑,在绝大部分的书籍的序言里,作者是想方设法的让读者去理解了解整本书的写作目的和一系列谜底的解答,但博尔赫斯并不如此,他几乎是轻描淡写书中所有的事情,像是某种故意的遮掩,然而在我看来,博尔赫斯从序言就开始迷惑读者,整本书从序言开始,就已经开始了游戏,就如同一个迷宫,就像《小径分叉的花园》,他可以延伸到任何的一种结果当中去。因此对于序言中《小径分叉的花园》的浅淡描述,不可忽略是他迷惑读者的手段,像魔术师使用了障眼法,因为读者在进入作者的时候,就开始相信作者的每一句话。然而,我还需要提醒读者的是,请不要相信书本的脚注和注释,这所有的注释也是魔术,你或许会在另外的地方再次和他相遇,所以博尔赫斯不是一个写作零散文章的人,他是一个魔术师,同时他也是一个建筑大师,他盖起了一座文学史中最伟大的宫殿,所以读博尔赫斯,请读全集。

  《小径分叉的花园》这篇小说的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开篇从利德尔哈特的《欧洲战争史》中的某一页提取了历史上一场英国对德国的战争中的某一个片段,原本1916年7月24日发动的进攻,却最后推迟到了29日,用利德尔哈特的叙述是因为一场滂沱大雨,然而小说的叙述者我,却从一个名叫余准的人身上得到了另外的一种说法。然而故事陡然跳至余准的角度开始叙述,这是一场追杀,我(余准,下面都用我代替),作为德国方面的间谍获知了,英军的炮师所在地,然而却遭到一个叛徒的追杀,同行的伙伴已死,我该如何将情报传递出去,他早已想好了退路,此刻,他只能选择这一条路,就是去找一个人,这个人可以帮助他把情报传递出去,于是他找到了那个英国著名的汉学家斯蒂芬艾伯特,在这里他们讲述了关于余准曾祖彭冣的一篇企图超越《红楼梦》的小说的故事,名叫《小径分叉的花园》,是一本迷宫似的小说,余准在此走出了祖父的叙事迷宫,最后扣动扳机杀死了艾伯特,而将情报传递了出去,谁也没有想到,那座英军炮师所在的城市就是“艾伯特城”,他用这种方法将情报从英国传到了柏林。让读者为之一振。

  这看似简单的小说中其实真正重要的,在我看来不是这个故事,而是里面关于《小径分叉的花园》的叙述和描写和探讨,其中一部分像是在教授人们如何写小说,思考,另一方面我想是博尔赫斯埋在这里给读者的谜语——阅读我的小说,这里是开始,你只有认识了这些东西,你才能够阅读我。同时,其中的另外一个探讨也甚至是在揭示自己。

  在余准和艾伯特的探讨祖父的这部小说的的时候,艾伯特提出,其曾祖是一个对玄学哲学十分偏爱的人,无论如何他都不应该忽略对于时间的探索,可是这其中却没有出现过时间,一次都没有,尽管在有的地方,必须出现了,也被故意的掩盖和引向其他地方,这究竟是为什么?艾伯特提出“在设置一个谜语的时候,唯一不会在谜语的叙述中出现的是什么?”毫无疑问,谜底是绝不可能出现在谜语的叙述中的,因此,这部小说中的小说的真正的谜底并不是对于迷宫的探索,而是时间。同时,这些无疑都在宣告读者,请你们注意,这样的写法同样可能出现在我的小说当中,因此在阅读博尔赫斯的时候,你就像进入了迷宫,我曾以为那些注释准确无误,后来我感到底部的注释不过是这迷宫当中的某一条小路。带你走向另外的方向。你以为你读懂了博尔赫斯,大多数时候只是你猜到了某一个谜底,然而这个谜底可能是下一个谜底的谜面,就如同他赋予余准和艾伯特的另外一句对话,这个小径分叉的花园,或许在这里找到了出口,兴许在下一个地方又会和你相遇,时间永远分叉,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这里不仅成为的是小说的必要元素,同时也是博尔赫斯对每一个读者发出的宣告和提示。

  因此,我以为这一篇小说是每一个试图进入博尔赫斯宫殿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走进这座花园,这不仅是一篇小说,是一个故事,同时也是博尔赫斯贴在大门上的“告读者书”,他在完成这部小说的同时告诉你小说的迷宫,时间的迷宫,同时告诉你,这是一座宫殿,不是一个图书馆,或者是一座私人的房子,这是一座巨型宫殿,你要进入我,你需要相信我,你需要在这座花园中迷路,你或许能找到方向,但你要花费及其多的时间,这里浩瀚无比,想一个宇宙。

  也就是这个时候,我开始预示到博尔赫斯的伟大和他的无法逾越,他就如同一个站在时间之外的人,像一个站在山顶往下看的人,而我们不过是攀登他的人,我们在攀登的途中,从他这里拿走一些东西,最后长成一个枝丫或者藤蔓,然后某一天死去。谁也不知道究竟哪一天,会从这棵树的,这座山的旁边重新长出一棵来。在这个时代我看不到丝毫的希望。我也不过是想从博尔赫斯这里拿一些东西然后长在他的身上成为他的某一个枝丫而已。读完请将标题改成:文学史上的建筑大师,博尔赫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