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 of Control》读后感10篇
《Out of Control》是一本由Kevin Kelly著作,Basic Book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22.95,页数:5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Out of Control》读后感(一):一个很老的比喻
这本书在国内很火,微信上看到不少推荐,就找来读了一下。其内容虽然有趣,但却很杂,写得也有点啰嗦,读来不是一种享受,而是老着急读不完。其核心的思想——机器和生物的融合——其实只是一个比喻(metaphor),并不严格,也无法证伪。把社会性的生物,如蜂群、蚁群,甚至人类组织,如公司、机关等,比作有机体(organism),认为由个体组成的整体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这是上个世纪初整体论的思想。把这一思想转移到连结在一起的机器,认为机器组成的分布式网络可以具有这些生物群体的特征,只是一种类比,很难有确定性的答案。作者认为活系统(vivisystem)具有四个特点:没有中央控制;子单元自主;子单元之间高度联接;网络成员间非线性的环装因果关系(circular causality)。它的好处是适应性、演化性、韧性、无限和创新;不足之处在于非优化、不可控、不可预测、不可理解以及非及时性。借用老子的哲学,他认为在21世纪智能和超级智慧的时代,最聪明的控制方法是不控制:“investing machines with the ability to adapt on their own, to evolve in their own direction, and grow without human oversight is the next great advance in technology”。作者进一步认为动态网络代表未来,网络与民主和市场是同义的。他认为在层级社会中,信息和权威都是自上而下的;而在网络层级中,信息和权威则是自下而上和水平的。他认为任何中央控制的复杂性都是不稳定和僵化的(any central-controlled complexity is unstable and inflexible),但他没有强调完全分布的系统也可能造成混乱和崩溃。他用分布式智能机器人为喻来指出人类组织包括国家该如何自下而上构建,其错误和西方的社会契约理论一样,都只是一种基于逻辑的凭空推演,而非基于历史的演进。
这本书讨论的话题很广,包括群体、生物圈、进化、网络、智能等,在方法论上则涉及到了整体论、系统论、控制论、博弈论、混沌理论、进化生物学等,但是很多前沿的理论探索目前还只是处于猜想阶段,并无定论。作者对互联网特征以及信息水平化情况下的去权威,公司组织的扁平化和去中心化颇有洞见,后者对管理理论的变革颇有启示。但也有不少人批评这种完全失控的系统自我演化是一种技术乌托邦:如果机器和人类是平等的,那么机器网络的自然演化无可厚非;但如果不是这样,人类为什么需要一种无法控制、无法预知发展方向的混乱演进呢?
去年某高官在推荐该书后受到了批评,因为其所谓的民主不可避免。这倒是有点小题大做了,这本书并没有那么厉害。但不少咱们所谓的高官理论水平低下,容易折服在这种貌似高深的理论之下,倒也是个事实。
一些有意思的内容:
第四章:生态系统中的先后顺序很重要,系统不仅仅是其构成部分。
第五章:西方传统的是线性因果链(chain causality),在网络中则是环状因果链(circular causality of the net),共同进化(co-evolution)。
第十章已经预见了智能家居和物联网,有趣的是他没有想到电子书,而只是设想在纸质的书上有一个很小的芯片记录你上次阅读的地方,这反应了人类思维的局限性。
第十一章预见了分布式、去中心、协作式和适应性的网络公司,预见公司的组织形式由tightly coupled, tightly bounded organism向loosely coupled, loosely bounded ecosystem转化。他预见了基于网络的汽车公司对传统汽车公司的挑战,但还主要是基于外包和组装的生产,侧重于小批量定制生产(flexible manufacturing, mass customization),而非基于智能网络和软件控制系统的网络汽车系统。这又是思维定式。
第十二章其对电子货币的认识很粗浅,更多侧重于电子密码。比特币和团块链技术完全在其意料之外。
第十三章对虚拟现实的介绍还比较超前,让我了解到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是NASA。这一技术在军事中有非常广泛的运用,包括模拟军演到远程操纵无人机等。
第十九章认为生物变异并不是连续的,没有渐进的中间状态。99.99%的进化走向了灭绝,是因为一致性(cohesion prevented them from responding quickly to sudden new demand by the environment)。人工进化存在两个问题:1.没有body的限制;2.不受时间限制。
第二十章讲了circular casualty,这样就无需最初的原因:in this circular world, all causes are results。Auto catalytic。用此来解释生命的起源,只要有足够多的聚合物,总有一天会自动形成lap circle:auto-generated, self-sustaining, self-transforming network of chemical pathways.
第二十一章中作者猜想生物会走向有序,自然选择会战胜于热力学第二定律。作者在这章还显示其相信group evolution。
第二十二章,根据chaos理论,预测复杂系统的结果是naïve的。
第二十三章,很多人说这本书简单的说就是对控制论最新发展的介绍:“A short-hand synopsis of Out of Control would be to say it is an update on the current state of cybernetic research”。
《Out of Control》读后感(二):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把KK这本书读完是需要毅力的,也耗费了我足足3个月的时间。
最impressive的观点:一个能自我进化的系统,或生态系统或经济系统,都是失控的、冗余的、非线性的,这种系统尽管不如受控的、精简的、线性的高效,但却具备演绎从无到有的创造力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
全书第一章先审视人造(MADE)与天然(BORN)。一般而言,MADE诞生的目的明确,功能单一但高效,而BORN只是提供了具有丰富可能性的基础,功能复杂而低效。
但MADE与BORN的界限逐渐模糊,人类为星际旅行尝试MADE的可自我循环的生态系统和在市场经济理念下MADE的可自我进化的经济系统都具备了BORN的特点。
反过来,人类也在探索机甲战士或可植入大脑的芯片,让BORN与MADE的互动更紧密。更重要的是BORN与MADE不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BORN与MADE分享控制。
第二章引入了“涌现”(EMERGENCE)的概念。KK用蜜蜂与蜂群的例子说明,个体思维如何涌现为群体意志。人与人群的关系要更复杂,但大体类似。
接来的几章内容层次没那么清晰,同时存在举例过多而文字拖沓的情况,而且有几章主题雷同,纯按字数划分章节。下文不再按章节顺序,而是综合阐释。
有机物来源于无机物,一旦出现就很难消亡。有机物对世界的改造效率远高于无机物,且进化呈加速状态。从创世第一天开始,几十亿年后才演化出植物,再过十几亿年就演化出鱼类,再历经一亿年就出现了昆虫。
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界限也没那么清晰。比如,地球表面所有石头,可能除了最新爆发的火山岩浆冷却石,都是被有机物循环利用过的沉积岩。从宏观尺度来看,所有岩石都曾是、正是和将是有机物,整个生态圈就是个有机体。
地球已存在数十亿年,生命也演化出数十亿年,但生态环境、气体成分依然相对稳定,特别是氧气占21%,比重稍多会让环境更不稳定,燃烧与爆炸更容易;氮气占78%,不仅稳定而且无害;接下来只剩下一些惰性气体和二氧化碳了,后者是植物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元素。
博弈论提出四种情况,Chicken, Stag Hunt, Deadlock, Prisoner’s Dilemma。Chicken,拼的是胆量,比如两车相向而行,谁最后调转车头谁就赢;Stag Hunt,拼的是合作,两猎人合作可以捕鹿,单干则只能抓到兔子;Deadlock,不合作的僵局最好;Prisoner's Dilemma,背叛与双方合作都会受益,但从长期来看合作收益最大。
进化过程会屡次遭遇囚徒困境,在长期试验中,存活下来并繁荣发展的都是学会合作的种族。
进化还要面对tradeoff betwee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基因突变就是一种探索,尽管不可缺失,但比例很低。从地球上的化石资料来看,稳态是常态,而变化是扎堆涌现。
系统越复杂,存活的概率越大。以人体为例,很多人会觉得健康宝贵、生命脆弱,但其实与无机物或机器相比,人类的活力要强得多。一台电脑或一辆汽车,用上10年就可以报废了,但人却在不断发展更新,有的人即便身残,如果不是极其严重依然可以存活。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生来都差不多,但每个人的死法都不一样。换个例子说,不管你对某个品牌的电脑有多熟悉,当你借用别人电脑时,都有一种使用别人牙刷的感觉,因为你在窥视别人的思想。(完)
梓香斋
2014年12月8日
《Out of Control》读后感(三):WHAT?!
If scientists debunk truth like this, sooner or later I am going to believe in nothing. This book completely smashed my belief in human intelligence, the origin of life and pretty much everything else.
One thing I found it so difficult to get my head around is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decision center. This coincides with a conclusion from another book I am reading by a quantum physicist, he suggested that there is no such thing called ego. SAY WHAT?! So "I" do not exist?
Ouch, you hurt my ego. It must be there because it hurts. lol.
《Out of Control》读后感(四):尽人事,知天命
我在读完Jobs的传记后读的Out of Control,然后觉得发现两本书真是有奇妙的联系。作者Kelly是Wired杂志的编辑,更重要的是,是Whole Earth Catalog的前编辑。对!就是那个Jobs在斯坦福演讲里提到的Whole Earth Catalog!所以Jobs备加推崇的科技bible就是出于此人之手。然后,由于这本书的年代,里面不停提到Apple II怎么怎么样 :)
如果回到整本书的内容上来说,第一个感觉就是,太tmd长了。很多意思相近的东西作者在颠三倒四的说来说去。整本书一直在讲的vivisystem,就我的个人理解,就是搭建一个很小的廉价单元,给它建立反馈和调整能力,然后批量生产无数个这样的单元,放进去一个其实规则,boom~,一个自组织的世界就诞生了。如果这个小的单元是个蜜蜂,我们就能观察到整个蜂群产生了超越了个体之和的超智力。如果这个单元是个小计算模块,我们就得到了并行计算。如果这个单元是个小程序,我们就得到了会自我进化的硅基生物汤,然后进化就开始拉~
Kelly在不同的vivisystem之间互相比来比去,得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观察和结论。比如,butterfly效应拉,也就是咱们中文里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个小单元上的规则改变,对最终的进化结果影响甚大。比如,一个自我进化的系统,会无限逼近一个稳定的平台。比如,这样进化出来的系统,虽然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但一般都是最稳定的。大自然的规则是牺牲效率,保证稳定。
这些观察对组织行为学特别有启发性。我自己的笔记有这么几条:
1.从上而下的控制,是无法影响到整个组织的特性的。符合vivisystem的组织,它的文化都是自上而下自发形成的。所以对于IBM呀这类跨国大企业的组织,每个小部门的规则,比如是打卡上班,还是自由工作时间,对整个组织的风气会起到莫名的影响。
2.大组织的效率浪费是无可避免的,但是这样的牺牲会带来稳定的架构。必然每个员工的时间会分去一部分给上下级的汇报和平级间的监督。
3.创新,革命性的创新,需要规则的改变。留1%的机会,来鼓励荒诞的念头,也许会造成整个系统的变革。
归根结底呢,就是尽人事,知天命了。因为vivisystem,是整个out of control的。可以用它来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这个方案背后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