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受戒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受戒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02 20:02: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受戒读后感精选10篇

  《受戒》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香港三聯出版的2000图书,本书定价:HK$40.00,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受戒》读后感(一):静静地听

  初识汪曾祺是在高中学过一篇他的《胡同文化》,因为“曾”是多音字,当时老是不敢确认地读出这个名字,只是隐隐觉得这是个和蔼的老头。上了大学,一次在阅览室看杂志,《大家》的封面是他,大大的脑门上白发依稀可见,侧着少半个脸,拿着一支烟,看着远处,像是在沉思着什么。那期杂志是为了纪念他去世十周年,所以上面有很多都是纪念他的文字自然也选了他的文章。当时发现个人简单,是个“大家”,也迷恋于他的文字,清淡、简单,有感觉

  接着便找来《受戒》、《大淖记事》看,爱不释手。同为京派的代表人物,他师从沈从文,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沈从文担任他的写作老师。读他的文字,像是亲临其境,这种亲临其境又不同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湘西是朦胧的,像是被蒙上了一层忧郁色彩。而汪笔下的水乡是清晰的,我们可以随着他的笔看那些地方是什么样子的,可以随着明海闻集上的小磨香油的味道,可以感受到英子和明海在一起的快乐幸福,没有伤感,只有轻松

  《大淖记事》也是一个短篇,它描写的是小锡匠十一子同挑夫的女儿巧云的爱情故事挺拔厮称的十一子和心灵手巧的巧云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了感情作品同时散文的笔调,细腻的描写了大淖的风光世俗人情。读这些文字,就像听一个长者在用江南软语轻轻地给自己讲那里发生故事,还不时摸着你的头。

  浮躁时候,看看汪曾祺,跟着他的文字去江南水乡走一遭,想必你回来后,应该静很多了吧。

  《受戒》读后感(二):乡村人文风情

  早上突然想起《受戒》一文,翻出来读了。当年年轻,读的时候并没有任何任何感慨,似乎全文读罢,不过只在结尾处有个剧情:在茂密的芦苇丛中,受戒的和尚,心中懵懂爱情,被一起生活的女伴挑明了。明子和英子在一起了。

  全文更像江南地方的乡村人文描绘文,而所谓小说的剧情,的确只有结尾。其实也只是寥寥数笔,点出转折,摘录如下

  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

  “好,不当。”

  “你也不要当沙弥尾!”

  “好,不当。”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从小说的角度来看,文章只有本处剧情,然而前面的文章,却有重要作用时代和人文环境、明子和英子两人倾慕情愫培养

  时代和人文环境是文本笔墨重点,在汪曾祺老先生平淡的叙事下,乡村的生活如此恬静自如: 英子一家自给自足的,寺庙的僧人连‘清规’都没有,纯粹是原生态的生活。全文没有反派丑恶的人物,人们都在自己的乡土静静地生活着,或务农,或念经,或作法,一切都是安宁的。这其实就是作者汪曾祺老年的心境了。西南联大毕业后,他做了编辑工作经历过时代的起落,但骨子里还是那个‘常怀年昆明’的人。朴素平淡,是汪曾祺先生特质,而本文恰是他的代表作。

  明子和英子两人呢,除了结尾,全文只有一处点出明子的爱慕心思

  “”荸荠,这是小英最爱干的生活。秋天过去了,地净场光,荸荠的叶子枯了,——荸荠的笔直的小葱一样的圆叶子里是一格一格的,用手一捋,哔哔地响,小英子最爱捋着玩,——荸荠藏在烂泥里。赤了脚,在凉浸浸滑滑溜的泥里踩着,——哎,一个硬疙瘩!伸手下去,一个红紫红紫的荸荠。她自己爱干这生活,还拉了明子一起去。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然而,当然不仅如此。文章一开初,就叙述了二人相识的过程。明子离家到和尚庙的船上,遇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女孩英子。而英子身上,又体现出乡村女子的美。他们英子一家的勤劳朴实善良能干,英子也是如此,此外,英子的性格又是活泼开朗的。这些都让明子动心。那明子呢,虽然没有上过太多年的书,但是有才的。半本《芥子园》,他能将各种花卉画得惟妙惟肖,是乡村的才子。两小无猜,郎才女貌,在这时候已经跃然纸上了。

  其实我更愿意觉得,这些描绘,连文章作用都没有,而单纯地,是作者心中淳朴美好的江南乡村风情,在他笔下,有如此多动人细节

  晚上,他们一起看场。——荸荠庵收来的租稻也晒在场上。他们并肩坐在一个石磙子上,听青蛙打鼓,听寒蛇唱歌,——这个地方以为蝼蛄叫是蚯蚓叫,而且叫蚯蚓叫“寒蛇”,听纺纱婆子不停地纺纱,“XX——”,看萤火虫飞来飞去,看天上的流星

  “呀!我忘了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小英子说。

  这里的人相信,在流星掉下来的时候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心里想什么好事,就能如愿。

  联想到那时候风起云涌的几十年政治波折。老来写此(1980年),笔下这些,或许才是作者心中真正的‘理想乡’。

  《受戒》读后感(三):汪曾祺《受戒》

  几年前我和汪曾祺先生一样做了一个冗长而又沉甸甸的梦。梦里的人物面目模糊的,他们嘴里念念有词,堂庙在远处看来像极了蘑菇,几处暖烟,一道木桥悬挂在幽幽的山林之中。梦醒时分天才蒙蒙亮,放眼看去,几座互立式立交桥横跨了东边与西边,街道上有些脏,黎明抽烟的男人大概都是菜市场里的,女人们也都是面容憔悴的,就连在公交车站边等待学生和上班的人眼神中都透露着一种空洞也无法解释呆滞。我小时候是学过国画的,我想我做的这个梦实在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儿时的我既不能理解山水之间一种灵动的谧静之处,也无法感怀人与天地万物合二为一的中庸之道,我甚至,觉得那是一种逝怀很久的浪漫主义

  1995年,终于有人明确指出:“真正使新时期小说步入新的历史门槛的,应该是手里擎着《受戒》的汪曾祺。”我第一次接触《受戒》是在上大学后不久,我的老师推介给我一个具有人文主义的也是有“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之称的汪曾祺先生。汪曾祺其实早年也受到过外国文学影响,包括“意识流”的作品。但回归到现实主义中来,中国的学者总是要讲究民族传统。“这种现实主义是容纳各种流派的现实主义; 这种民族传统是对外来文化的精华兼收并蓄的民族传统。”此外,汪曾祺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同时还阐述自己真正的文学世界观,既是不为政治,建立一个和谐观点去玩生活。文革的汪曾祺做过右派,他说过这样很有趣的话,“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平淡了”(《随遇而安》)。

  《受戒》我想是汪曾祺最美好的一个梦,是怀着故乡情怀,和青春遐想的一段际遇。人总是讲究际遇的,因为那是人作为有个体意识的潜在条件。我想起我十几岁的时候也是意气风发的,只是在感情上总是有着一种空濛迷离诱人神往的想象。《受戒》里这个迷人的梦,如作家的许多风俗画作品一样,是以江苏高邮(汪老故乡)为背景的。旖旎的水乡风光下,女子也是含蓄娇柔的。小英子虽然出身农家,却是个有着江南女子的气质,她年龄小,有着好奇心同时怀着善念,向往恬静与单纯。其实这部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有着朴实的而又突破禁忌品格,放到当下的当代中国文学当中,那是一种文明愚昧冲突的写实观,也是在传统生活与文化下铸造的文人品格。

  首先我们先来看里边寺庙的生活:小说中的寺庙已经是一个被讹化的一个世俗桃源。里边说道,这座小庙的名称就搞错搞混了,庄严菩提庵变成了以讹传讹的荸荠庵,菩提乃佛语,荸荠则是平常农家物;而且通常庵是拿来住尼姑的,这里住的确是一些在佛寺袈裟下掩饰不住生机勃勃的和尚们,这种“错杂”的写作其实是作者对于人性受到压抑升华。汪曾祺是希望人是不应该受到世界规则的干扰,因为天地人生,食色性也,这是一种冲破人和宗教之间的隔膜所散发出的一种天性,同时,我觉得放在当下社会当中,这也是隐喻着我们也要在城市更新中提倡人性的复苏。我们看到现代社会的表面现象,相对故人来说我们的确创造了许多骄傲,但是很多东西是继承了先人的优秀传统。人是一种危险动物,善和恶始终是并存发展的。现在城市变得富裕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快。对一些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人来说,比如一些大人会把一些收入投入孩子教育资金去,让他们毕业以后留在城里工作,这就滋生了中国的一个很大问题:农村人的城市边缘化。我认为城市不仅只看他繁荣一面,还有很多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去考虑。居住在城市,很多人会有很多的孤独问题。城市有好多人显得非常孤独,现在的许多社会性报复,比如美国枪枪杀,这可能是孤独引起的问题。文学最大的使命是如何来认知它,来更深地了解它,这是许多作家创作文学的一个主题

  因为被作家赋予一向被认为戒律森严、秩序井然的佛家寺庙生活以人间烟火气息,寺庙也充满了七情六欲和自由活泼的生命。庵中的事务也并非青灯古佛,持斋诵经,而是与日常生活无别致,可以关起门来打牌赌钱,可以喝酒吃肉,佛家在民众面前展现的其重要形象放焰口,变成了愉悦大众文艺演出,让年轻漂亮的三师傅仁渡大出风头赢得姑娘们的芳心。奇怪的是,这样的风流快活,不会遭到任何惩罚,相反,被人们视作进入佛门不许成亲娶妻的戒律在这一方水土也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寺庙在汪曾祺的童年故乡中一直占据着不可磨灭的部分,没有压抑的世外桃源在这一片自由境地中显得格外梦幻

  明子和小英子两小无猜的爱情和性意识的萌动当时是我看过的所有短篇小说种最为含蓄和陌生化的理想主义爱情模式,仅仅是一种以主动来回被动对话“要还是不要”足以可以把作为读者的我拉回到青春的梦境中。在这如梦如幻的画境中展开,又融入了小英子家人的各自人生百态,乡间生活的美好,恬静的生活景象,亦僧亦俗的寺庙,构成了一片净土回忆是一个谜,也是一个梦境。当然在现实世界中,荸荠庵恐怕是很难找到的,也是无法寻觅的,她只活在汪曾祺亦真亦假的旧梦中。

  这个43年前的一个梦竟然也被我相似的梦到过,只不过我想很难传承的是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文化也不仅仅限于文化,比如说制造工艺是可以传承的,一代一代传下去。不能传承的,比如说一段恋爱,比如说幸福感,或者说一种激情,一种悲哀,这种东西是不能传承的,是会消失的。我们活着的人什么最重要,仅限于一代人的智慧怎样才能真正来理解自己的人生,这可能存在于你的内心深处的。

  《受戒》读后感(四):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小说结尾,作者注明:“一九八零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四十三年前,即1937年,作者十七岁,正值青春期,情窦初开,充满着对爱情的憧憬幻想的年龄,这一个梦便为我们展现出一副山明水净、恬淡自然的山水画。小说的情节便在这副舒卷自如的画中展开。

  小说的情节并不明显,散文诗般的叙事语言在为小说勾勒出一种恬淡深远韵味无穷的意境,而明子和英子的相识、熟悉、相爱的情节被淡化到这种意境中。

  明子九岁出家,在荸荠庵中的生活使他免受了尘世污染,和尚的生活也是有悖于人们的常识,可以赌博,可以喝酒吃荤,可以结婚情人,还可以杀生,充满淳朴自然地人性美。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明子也是淳朴坦诚的。而作为岛上唯一的住户英子一家,父亲是一个全把式,母亲是个聚宝盆,干净利索,姐姐文静又心灵手巧,无忧无虑的生活使英子养成了淳朴率真活泼的性格。而远离村庄地理位置又为明子和英子提供一个了没有尘俗污染的恋爱环境。明子帮英子描画、种田、放牛的日常生活中,二人的感情不疾不徐地发展。赵大娘从心理上接受明子,称赞他的时候称之为“这孩子”,又认明子为干儿子,显现出淳朴热情的人性美。

  而在结构上,小说虽然以《受戒》为题,却忽略了名字受戒的过程。前半部分全景式地描写方丈以及仁山、仁海、仁渡三师兄弟的生活状态,在介绍明子、英子爱情发生背景的同时为为后文明子、英子的相爱做铺垫,二人唯美的爱情也在受戒前后的对话中明确地表现出来。

  “你受戒了?”

  “受了。”

  “疼吗?”

  “疼。”

  “现在还疼吗?”

  ……

  “你不要当方丈!”

  “好,不当!”

  “你也不要当沙弥尾!”

  “好,不当!”

  简短的对话天然无雕饰,却表现出二人纯真的性格和单纯美好的爱情。十四岁的名字也许还不懂得爱,但是他们的恋爱在日常的细节中表现无余。

  故事的优美是凭借小说的优美清新的语言来表现的。《受戒》简短的语句,明快恬淡的叙事风格以及大量地方风土方言的使用和白描手法的运用非常契合小说主旨表现的需要。散文诗般的意境使小说读起来更像是散文或诗,而这种诗意是作者追求传统文化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和谐。在文中,在显现在外的佛家思想之外,还存在着儒家思想(和尚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道家思想(小说人物生活的自由和洒脱)。儒释道三家思想共同营造出一种和谐至极的氛围。这种思想在以“反思文学”和“伤痕文学”盛行的时代显得独树一帜,体现出作者提倡向传统文化汲取文学营养的思想

  《受戒》读后感(五):幽默而又充满乡土气息的小说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

  明海到善因寺去受戒。  

  “你真的要去烧戒疤呀?”  

  “真的。”   

  “好好的头皮上烧十二个洞,那不疼死啦?”   

  “咬咬牙。舅舅说这是当和尚的一大关,总要过的。”

  “不受戒不行吗?”   

  “不受戒的是野和尚。”   

  “受了戒有啥好处?”   

  “受了戒就可以到处云游,逢寺挂褡。”   

  “什么叫‘挂褡’?”   

  “就是在庙里住。有斋就吃。”   

  “不把钱?”   

  “不把钱。有法事,还得先尽外来的师父。”   

  “怪不得都说‘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就凭头上这几个戒疤?”   

  “还要有一份戒牒。”   

  “闹半天,受戒就是领一张和尚的合格文凭呀!”

  “就是!”   

  “我划船送你去。”   

  “好。”

  ......

  《受戒》读后感(六):受戒

  汪是高邮人。高邮在江苏的中部,跟我的老家南通很近了。他写故乡的小河小街小人物,看得我心有戚戚焉。只是那时候我还小,记不住什么故事,影影绰绰的,似乎门前有条河,院子里有双白鹅,夏天撑着木盆去摘莲蓬,狼山脚下有野花,家里有奶奶极是护我,让我具体说出河水四季变化,鹅是否昂首护院,莲蓬滋味如何,花在哪儿摘,或红,或白,或蓝?一时就恍惚了。

  《受戒》里的那个庄,像极了我吕四外婆家的小镇。也是门前一个庵,也是小院三面环水,也是瓜果梨桃春华秋实,老外婆是镇上的百岁老人,年轻时在中药铺工作,很会保养。到老了皮肤还是光滑白皙,让我们几个孙辈自叹不如。她装了假牙,秋天的螃蟹也咬地开,KFC的鸡翅也啃地动,后院结的柿子,桃子都是她的零食。没事的时候看电视听新闻,常跟着哼个小曲什么的,很是逍遥,是个人见人爱的老寿星。

  我三个月大的时候,在吕四待了阵儿,说是要留给外婆养,正好舅妈也养了个姐姐,大我二个月,奶水也够。结果老妈舍不得,临走又再回来看看,一看就给带走了。到我三十岁时,再回外婆的小院,真是无处不贴我心意。后院是金银花和花椒树,留着夏天泡茶冬天煲汤;靠着水边是柿子树,桃子树和桔子树,老外婆的果子可以一直吃到冬。低矮处搭着鸡窝,还有时令的栀子花,石榴花,好养活好味道。前院是自家开的菜畦,种毛豆,辣椒,茄子,丝瓜,蒜苗,小葱,油热了,摘把毛豆剥豆荚都来得及。因为靠海,鱼虾都方便,吃的很清爽。屋檐下是一窝窝的燕子,住熟了每年都来。邻居家养了土狗,懒洋洋晒着太阳,日头斜的时候,它也知道蹭磨换换。

  只是外婆门前的庵的确是尼姑庵,不象《受戒》里的菩提庵,住了和尚。汪笔下的和尚,真是一门好职业,有的吃有的住,做了法事可以分钱,攒起来还俗娶老婆用也好,闲了打麻将也好。可吃斋,过年也可杀猪,只是临刑前要念念经;和尚的娘子也可以住到庵里来避暑消夏;小庵里的和尚可以唱唱小曲,清规是没人提的;大庙的方丈可以点伽楠香,有个十九岁的小娘子,天呢,天底下难找这么一个清闲有福的好职业了。

  小英子和小明子,估计是汪杜撰的,这么干净明朗的孩子,在这么一个清水汪洋的小岛上住着,白天给大姐姐画绣花样子,干些田里的零头碎脑,闲了吃点可口的,煮鸡蛋,蒸芋头,煎藕团子;晚上巧了还能看见流星;人不生病,牛不生灾,也没大旱大水闹蝗虫,日子过得很兴旺——这大概是汪老的桃花源了。我也想啊。

  故事的最后,小明子受了戒,成了有合格文凭的小和尚,还被大庙的和尚看中,要选沙弥尾;小英子穿了细白夏布上衣,黑洋沙的裤子,赤脚着龙须草的草鞋,头上插一朵栀子花,一朵石榴花来接他。划到芦花荡了,问他,“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小明子大声说了,小小声也说了,“要——!”这个梦就划进了芦花荡。

  看得人平静,有些惆怅,但绝不会愁肠。百转千回的水道,淙淙做响,日子就这样流水似的过去了。

  《受戒》读后感(七):画个圈的爱情

  这是最后一个士大夫的爱情。这是我看过汪曾琪的《受戒》后最直接的感受。他用淡雅的笔调画了一个圈,正如孙悟空给唐僧画得保护圈。孙悟空保护唐僧不受妖怪侵扰,汪曾琪则画了一个圈保护了文人雅士的那份儒雅和不漏痕迹的幽怨。

  看过些关于乡村爱情的小说,多数离不了性与宗法,要不就三贞九烈,要不就淫荡至极,那些人压抑得要死释放性欲,这就是那个乡村爱情?不解,费解。喜欢汪曾琪《受戒》带来的真善美,真性情,那种返璞归真还原生活的世俗感。

  以一句“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的短句,讲故事的口吻开始,好似夏夜坐在井口讲故事的感觉,耐人寻味,在先生用诗化散文化的笔调描写出的这个天际ingde田园牧歌式的世界里,和尚也吃猪肉,过年杀猪在大殿里,不过杀猪前要念一段“往生咒”,仁山和尚成天“不衫不履地这里走走那里走走”,仁海和尚“是有老婆”的,仁渡和尚会唱很多好的小曲。而明海和小英子的爱也很纯粹,简单。明海喜欢小英子,小英子喜欢明海,借用一句童声“你喜欢我什么”明海一定会对小英子说“我喜欢聪明美丽”。

  明海面如朗月,有条好嗓子,去做和尚只是一种职业,就跟箍桶的,弹棉花的一样,做和尚可以吃现成的饭还可攒钱好还俗了娶亲。为了当一个合格的和尚他还读了好几天书,写过一些仿,村里人都夸奖”写得好,很黑”。

  除了在庙里学会那些种田的本事,明还得特别之处来自于他读书时候得到的《芥子园画谱》和画画的天分。他的画画不过是给小英子的姐姐画了许多绣花用的样子。

  小英子生得漂亮,“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滴滴的。”小英子的家爱着“孛荠庵”于是和年纪相仿的明海成了好朋友,这就叫青梅竹马。

  他们之间的故事不多,却有着不乏电影里红酒玫瑰的浪漫,他们初次见面的情形是这样:

  “是你要到孛荠庵当和尚吗?”

  明海点点头。

  “当和撒谎那个要烧戒疤呕!你不悔?”

  名字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含含糊糊的摇摇头。

  “你叫什么”

  “明海”

  “在家的时候”

  “明子”

  “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孛荠庵”

  小英子把吃剩下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来。

  明海帮小英子姐姐画了绣花的样子,小英子就给他做好吃的,煮两个鸡蛋,蒸一碗芋头,煎几个藕团子。

  白天他们一起踩水车上水,晚上一起看场,并肩坐在一个石磙子上,听青蛙打鼓,听寒蛇,听纺纱婆子不停地纺纱,“沙——”看萤火虫飞来飞去,看天上的流星。他们一起去崴孛荠,小英子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

  明子第一次感受到爱就是在崴完孛荠。

  她挎着一篮子孛荠回去了,在柔转的田埂上留下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未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得乱了。

  在先生这般平淡的笔调下,叙述着他们发生的故事,真是诗情画意,羡煞旁人,这样美丽的爱情现在还有吗?

  把和尚作为一种职业的明海,面临了爱情和事业的抉择,他并没有像现代人一样痛苦的去取舍,他没有痛苦到整宿睡不着,她几乎是毫不犹豫的就抛弃了光明的前途——将来能做大庙里方丈的沙弥尾,而选择了爱情,在他简单有丰富的内心世俗的爱情和生活比什么都好,那也是这篇最精彩的部分。

  小英子的性格是纯朴可爱的,爱说爱笑,人很大方,胆子也大,每次进城他们都会划船经过一片四下无人的芦苇荡,每当这时明海就紧张起来,把船划得飞快,小英子喊起来:

  “明子!明子!你怎么啦?你发疯啦?为什么划得这么快?”

  明海去受戒,小英子和他一起去,全县的第一大庙善因寺里,宝相庄严,门口放着“放戒”显然是个大日子,到处放着“禁止喧哗”的牌子。

  小英子吧明海送到后,便去集市上买东西,买完东西,他饶有兴致的参观了寺庙,然后看到明海和众和尚一起安静的吃粥,想跟他打个招呼又不好打,想了想,管他禁不禁止喧哗,就大喊一句“我走啦!”他看见明子目不斜视的微微地点点头,就不管很多人朝自己看,大摇大摆低走了。

  看到这里跟觉得小姑娘的可爱。

  他们的爱情有个完美的结束。受戒结束,小英子来接明海,明海此时已被主持看上,准备选作沙弥尾也就是将来的接班人,回家的清醒是这样的,也是小说的高潮部分:

  “你当方丈,管善因寺?管这么打一个庙?!”

  “还早呢!”

  划了一气,看见哪一位芦花荡子了。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耳边,小声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快点划”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接下来呢?先生用“惊起一只青柱擦着芦穗,扑噜噜飞远了”。

  本以为要受戒的,却“无所谓清规了”,不禁莞尔,索性收起那套假惺惺的轻愁与年少,撸起油晃晃的袖管,且来牌桌上吆五喝六低三百回合。累了坐下来,听三师傅喝首小调,醺然之间,佛祖的脸,依然安详。

  《受戒》读后感(八):《受戒》:纯洁的情感

  我知道,汪老这样的作家是即便你读不懂或是没读过,也还是会觉得不敢说一句他写得不好的。但我还是觉得,倘若读过他写的文字,自然会明白为何他今日被人奉为文学大家和偶像。

  《受戒》讲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当了和尚的明海和小英子之间两情相悦的情感故事。故事终止于明子说“要”,然后惊起一只青桩。有人说这最后一句分明是暗示俩人在芦花荡里做了羞羞的事情。我倒不愿意这样想,可能是,但我不愿意想这个故事的后续。任性地希望这就只是一对纯粹的青年男女互相爱慕的故事,就到此为止。

  爱情是什么呢,是欲望,比如《牡丹亭》是一个痴情慕色一梦而亡的故事。爱情可能与什么相关联呢,政治,比如《红楼梦》用120回给你讲一个爱情与家族兴亡连结的故事。这样的爱情不是不美,谁敢说“ 酸酸楚楚无人怨 ”这个不是最相思,谁能说“如何心事终虚化”这个不是最伤人。但是还有一种感情,是汪曾祺笔下这种。跟肉欲无关,跟家族政治无关,没有曲折,没有误会,所有的情感只来源于萌动的心。

  其实不必讲明海和小英子即使结婚也必然要遭受一番挫折,也必然不能如年轻时一般恩爱。汪老说了这个故事“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既是梦,就让它美满下去好了。现实中,要拥有这样纯粹的情感已不是易事,而汪老笔下留住的这一个,就不要去打破了。

“点灯,说话儿;吹灯,做伴儿;清早起来梳小辫儿”

  《受戒》读后感(九):浅浅的透露生存意识

  《受戒》写的是汪曾祺先生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那时的他正处在青春洋溢,对爱情怀以憧憬之心、对生活怀抱美好理想,他以《受戒》为题,反讽性地描绘了一幅和尚们在山明水清的荸荠庵,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画卷。而在这幅画卷中,也掺插了明海与小英子的爱情和赵家4口纯朴欢乐的生活,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淳朴民风,也给了我们一种内在的欢快,让我们体会到人性之美。作品主要传达的精神要点亦是如此,然而在作品中,却不能忽视另一个方面,那就是生存意志。

  孔子曾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生存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而本文通过叙述不同人物的各个方面,不仅反映了纯朴健康的人性之美,还表现了每个人生存意志。

  首先,文章写到了主人翁明海,他生活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里,家里的田地有限,身为家中老四必然要谋求其他生存之路。他的生存意志之一,体现在他顺着家乡的民风,随着大流,选择了出家当和尚。文章中提到“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的饭。二是可以攒钱”。所以,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他走上了出家的道路。他的生存意志之二,体现在他为了当和尚,开蒙入学,读了几本经典名作,练得一手好字。这些都下足了血本,为的是能够当上和尚,混得一口饭吃。他的生存意志之三,体现在他当小和尚的日子里,他每日开山门、扫地、挑水、喂猪和念经,当和尚不是终日无所事事,不用劳作,也是需要付出时间和劳力的,而为了谋生,他必须得做这些工作。宇宙间万物的本质是生存下去的欲望,明海学习技能,在和尚庵里劳作,为的正是能够让他生存下去。明海的生存意志之四,体现在他和小英子的爱情上,生存的另一个含义即男女,是所谓种族的生存。在文章的结尾提到,小和尚明海在刚受完‘戒’和小英子划船回家的水路上,两人将船划进密密的芦花荡里,这里隐晦的写出性,即男女生存意义。

  其次,文章提到庵赵庄里的三个师兄弟,而这三个师兄弟分别表现出了其生存的意志。大师傅仁山,即明海的舅舅,他在庵里干的是当家的职务。为饮食生存,他要计算好三本账目,分别是做法事收钱的账、庵里租地收租的账和一些农民赊欠的账。谈到生存,必然少不了物质,即使当和尚也是一样,生存是首当其冲的,有了生命才能谈其他,算账收钱表现了明海舅舅的生存意志。二师父仁海是有老婆的,他们两口子过着神仙眷侣的生活,也间接表现出生存的种族繁衍之义。而三师傅仁渡精明能干,身怀绝技,会飞铙。不仅如此,他还会放‘火焰口’这也是个技术活,正因如此他才能凭借这些才能谋取生存,此为三师傅的生存意志。

  最后,文章写道赵家四口,赵大伯是一个‘全把式’不但田里场上样样精通,还会罩鱼、洗磨、修船等等。赵大妈则是一个精神得出奇的人,她会编蓑衣、织芦匪、剪花样等等。而两姐妹这是做一些田里的零碎琐事,如:栽秧、车高田水、割稻子等等。这些生存技巧,并不是一出生就会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和学习才能学会的。赵家四口正因有生存意志,为了能够吃好穿好,才能学得这些才干、才能把日子过得兴旺。

  文章着重点并非讲的是生存意志,而是诗意盎然的和谐生活空间和纯朴自然的人性之美与生活方式,然而从字里行间中却渗透着这些生存意志。为了更好的生存于这个社会,人类应该要适应环境,努力学习各种才能,利用自己的知识才干去创造、获得更好的物质环境。不仅如此,还要能够为繁衍种族,延续生命而生存。这便是生存意志罢。

  《受戒》读后感(十):筆記

  ﹣因為之前看的是駱以軍,就像吃了頓超飽的意大利餐一樣,是挺刺激味蕾的,但不免有點飽滯。在這樣的狀態下去看這本《受戒》,簡直有如喝一碢明火白粥,清新可喜!

  ﹣我是最近才知道汪曾祺這位老作家的,實在是後知後覺。跟老婆說起我想去借汪的書時,她跟我說好像書架上有一本,多年前從北京買的,不過可能已給了別人....... 怎麼她總比我走前那麼多年?

  ﹣汪的故事平實簡單,沒有甚麼挑戰小說的敍事技巧,解構這解構那(其實那又何必),淡淡的道來淡淡的描去,十分好看的中文。情節說實在挺‘平凡’的,不過生活不就是那樣嘛?那裡那麼多的核爆那麼多的外星人侵襲地球?難道我們生活中的故事還不夠動人嗎?

  ﹣很喜歡汪筆下的民國的山村鄉情。比起阿城寫的上山下鄉,民國的民間又是另一個世界;上一次有這種感覺時大概就是看沈從文的自傳時。汪師承沈從文,所以如果認真的話,除了汪的其它著作,沈的也要好好讀讀呢。

  ﹣話雖如此,阿城的故事對我的觸動還是大一點。不知是否民國的山村民間于我來說,已經有點鞭長莫及的不理解了。

  ﹣有好幾個故事都談到男女之情,寫來絕不猥瑣,自然而然又繞有風韻。食色性也,本來如是,倒是今天社會的既保守又低俗的誇大性事,才夠奇怪。書中的描寫,令我想起陳雲早年描寫山村的文章,想來陳雲雖然受爭議,但某程度上他真的是上承中國某些傳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受戒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