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The Goal》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The Goal》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02 21: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The Goal》经典读后感10篇

  《The Goal》是一本由Eliyahu M. Goldratt / Jeff Cox著作,North River Pr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24.95,页数:3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Goal》读后感(一):生动阐述精益思想

  继四级改写版的Scarlet Letter之后第一本真正看完的英文原版书,多亏了Kindle和老板的push。

  这本书是意大利老板和美国同事中国上MBA时课程里用到的书,老板果断买了美亚的kindle版送给了我,于是不得不硬着头皮读起来。

  虽说是小说,但毕竟情节主要在于主角Alex如何在三个月内让自己工厂起死回生,以免被关厂的命运。另一条支线剧情是Alex与妻子家庭关系,从矛盾激化到分手到试图扭转到最后的更进一步。一方面是主线剧情发展情况的暗示,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生活性。

  故事依序提及了市场需求、产能与瓶颈的关系;投入资源专注扩大瓶颈产能的重要性;通过拉动和以瓶颈能力为参照的物料发放使瓶颈成为pacing maker,减少无须生产多余库存;通过减小batch size、增加换型频率实现大幅降低WIP和库存,并提升客户需求变化的相应速度;当OTD可无压力100%实现时,争取更多客户订单以feed产能。

  这本书吸引我一直看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我之前因为担任精益工程师,对精益生产整套理论系统了解,所以看到书中很多情节会立刻反应到以前使用的某个module或某个tool。比如发现处理的计算产能与实际产能不符,其原因是工人操作时并没有按照标准时间进行上下炉操作,而是有所延迟,这便是制定和执行标准化作业的重要性,配套的就是八大模块之一的process check。又比如为了减少在制品而进行batch size的缩小,要求setup必须加快,否则这能将此减少用于产能有富余的工序,这便是八大工具之一setup reduction的存在价值。还有一些关于看板拉动和平准化的细节应用。每当看到这些就会受到小小的鼓励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

  书中前半花了大量篇幅描写Alex是如何最终理解和识别了瓶颈及其影响,其中用到了陪儿子带领童子军跋涉,及用小碗、筛子和火柴,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解释dependable events和statistical fluctuation对于产出的影响。Herbie(bottle neck)才是产出的决定者!

  小说虽然有非常戏剧化的万事顺利的情节,但最后并不是以此收尾,而是以工厂在扩大demand之后遇到的问题,及Alex一行对于实行系统化方法的不解中结束的,可谓open ending。这让我对作者对实际生产认识高度产生敬佩。尤其末尾论述了日立工具应用TPS的失败,从而揭露TPS的3大基础要求及应用条件,正解答了我过去一年实行精益生产工作中遇到的难处。

  作者最后给出了对DBR(Drum-Buffer-Rope)方法,即找出瓶颈-在瓶颈前设置缓冲库存-按照瓶颈产能缩紧物料发放,让我感到物料部门在实行精益生产中其实起着关键作用。而在我曾经的工作中物料部门几乎没有以这样的身份的自我认识参与过精益项目。从此我又有了新的跃跃欲试心情

  总之如果想要真的有所实践,光读此书或者此书只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希望我有生之年能借助此书在事业上有所收获

  《The Goal》读后感(二):从码农的角度展开的一些思考

  当初购买这本小说,是因为在Cornell选了Business School的operation课,而此书是课程的必读书籍. 兴致勃勃的听了一节课后,却决定退课,因为害怕增加其他工科的课业负担.毕竟计算机才是正经事. 当然,一念之间,决定不退这本书, 隐隐想着有朝一日可能会拜读下.毕竟这个连教课书都不是必读的时代,竟然有一门课,将一本小说作为必读和考察重点,自然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挺高的期待.

  年初,终于鼓起勇气翻开此书。两个月的拉锯战,断断续续的翻看, 终于,今天早上把故事的部分看完了。

  故事梗概:一个厂长的中年危机。。。事业上,工厂业绩下滑,面临将被关闭的困境。家庭上,妻子对自己超时工作,让自己独守空房的不满, 且看他如何逆袭。当然,作为一本充满的硬料的教科书式小说,大部分篇幅还是集中在怎么改变工厂管理扭亏为盈的部分。于是这个总结,自然也就枯燥的focus在这个方面了。。。

  在面临工厂被关的危机,厂长的第一个逃班思考的惊世骇俗结果就是:

  公司的goal是赚钱。

  乍看之下,这个结论实在鸡肋. 当厂长冥思苦想公司的goal是什么的时候, 我心中一直默念着不就是赚钱吗.当然,所谓一叶障目,跳出了剧情设定的我得出这个结论自然是轻松许多. 但是,这多少也是很有启发的结论. 要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首先要明确的便是目标. 只有把目标把握正确了,之后的一切才有意义.

  第二步,是改进衡量标准. 目标明确之后,便要有一套实用方式去衡量现在的情况. 书中的厂长便是从赚钱的目标出发,改进了公司关于生产效率的衡量标准. 虽然表面上, 新的衡量标准听上去稀松平常. 但是, 他的重要性在之后的篇幅中有了巨大体现. 每当有人对新政策有所质疑,厂长便会祭出这个新标准的神器,可谓洗脑必备。

  第三步, 在这套衡量标准的基础上寻找可改进的地方了.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部分,是说影响工厂产出效率的两个因素:

  1. dependency: tasks之间的关系

  2. statistical fluctuation 完成同一件task所需要的时间不是恒定的,而是或在平均的时间左右波动

  因此,一个project总是会比平均时间多有延误. 一个task的延误,会连带的导致之后的task的延误,反之,当一个task提前完成时,却会因为之前的task尚未完成而受到限制, 而无法利用解决下来的时间.

  这看似关于工厂生产的结论, 其实对于我们也很有启发. 在码农界,我们工作中做project其实也有类似的情况.

  和胡桑关于怎么消除dependency, 和statistical fluctuation 带来的负面影响, 进行了一番讨论. 大致结果就是从这两个角度出发. Dependency: 尽量消除dependency, 比如要加新的feature, server, client之间先define interface, 这样server和client之间就可以使用mock interface独立开发. 同时,对于被很多process depend的task,要 给与重视,提高priority,优先完成它. 其次, statistical fluctuation. 就是尽量消除fluctuation. Scrum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尽量去细分task, 保证每天都有deliverable, 就可以控制完成一个task的时间误差.保证task能在预计的时间没完成.

  回归到小说, 接下来厂长就开始寻求提升工厂效率的方法.

  在高人指点之下, 他认识到, 在工厂的生产线上,会有一些机器是bottle neck. 这些机器限制了工厂的生产效率, 决定了公司的throughput,也就是公司赚多少钱. 要提高生产效率就是要确保这些bottleneck的机器能够以最高的效率工作. 于是,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优化政策, 以确保bottleneck能为了资本主义繁荣昌盛没日没夜不眠不休的劳作着.

  把这个改进的细节和原因想清楚,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渐进的思辨的过程. 比如平衡非bottleneck和bottleneck之间的关系, 在bottleneck前建buffer, , 把buffer维持在一个合理范围. 这个过程种少不了报告老板大事不妙” “不, 这不是大问题.你再想想我们的理论, 试试这样,这样还有这样””啊,果然好了”一惊一炸的设定.

  这其中关于contraint的思考,以及由此衍化出来的以constrain为导向的一系列思考方式很有意思。

  其实如果将一个project中task 和他们的dependency , order 用graph表现出来, 这其实是一个maximum flow problem, 在每个task各有constraint的情况下,找到最高的output.

  于是,不得不说, 这个理论的现代应用应该配以计算机simulation, 那边更可以事半功倍了. 这着实让我想到了之前所学的heuristic optimization的课,simulating加上一些heuristic optimization,感觉连思考都可以省了. 突然有一种计算机拯救世界的感觉. 当这本书写作的时候, 计算机尚未普及,书中的确有位搞技术员工在厂长的指导下倒腾着computer, 但是时代的限制, 并没有让他的computer program做出巨大贡献. 如果有simulator, 有optimization, 想来之后半本书的关于”报告老板大事不妙”的篇幅,都将被”老板,我跑了几个optimizaiton的算法, 根据她的结果,我建议我们应该这样,这样这样”而代替.

  当然,抛开种种时代限制, 书中人物聪明智慧还是令人钦佩的. 在自己习以为常观念里找到错误, 并且重新建立认识,颠覆传统观念,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于是,这一系列的改变在书中也是由高人指点完成。高人是一位物理学家,拥有特质,是科学理性思维。感觉此书有些神化科学研究的方法。 对于关键的突破性的信息,一概由高人指出。但是信息的由来被巧妙的隐去了。当然,作者也指出,科学研究就是提出一个假设,然后在假设是正确的基础上继续推导出。至于怎么提出这个正确的假设,没有明确的方法。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天赋异禀的天才科学家提出的完美的不科学的假设,然后带领着高富帅厂长绝地逆袭,我们凡人本就望尘莫及,能分享研究他们的结果便该感恩戴德鸟。

  《The Goal》读后感(三):其实是企业管理应用实例,啊

  不想第一篇书评竟然是由毕业设计促成。

  此书是用小说的形式作为载体,以循序渐进的推导和演绎法介绍针对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主人公Rogo的工厂生息和物理学家Jonah用以分析问题的科学法完美地诠释了“Factory Physics”一词。Rogo及其智囊团的对话占据故事主线和绝大篇幅,探讨形式的对话和每次随即而来的就地演练,层层推入地把管理模式的问题及相应措施,和TOC的理论应用进行深化地展现给读者。在这个方面上来说,该书成功地推销了作者的学理。

  但是作为小说,该书存在着太多的明显缺陷。没有流畅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浓墨重笔的人物描绘。篇幅坦然地分为两块,研讨会以及生搬硬套主人公家庭生活,又换言之,婚姻危机。所有的人物单薄透明。Rogo有两个goal,工厂存亡和婚姻维稳。笔者摇身化身为Jonah,换名换姓其他一律求实地以一名诸葛孔明式的幕僚身份,莫名其貌不求回报大公无私地为Rogo排忧解难。即使笔者在现实中亦担任企业顾问,但仍然遮掩不住如此露骨的硬伤。智囊团四人形同虚设,皆为影子。存在的作用是用探讨的方式发展和演绎管理理论。之所以数量不为一二,是为了照顾部门数量和之间协调的操作,来应对工厂内部的栖栖相连。

  笔者醉翁之意只在酒,除了套用对话无意完善小说全篇,只是老大不愿意地塞进了中年危机。作为物理学家和企业顾问,笔者很有目的性地传播思想和学术着实无可苛责。而事实上,其畅销程度也足以证明其价值已被传达。然而,偏向于人文主义的我,非要鸡蛋里挑骨头,发发牢骚来表达我对于忍受单一对话极度枯燥的不满。至此,画圈为止。

  《The Goal》读后感(四):我做了一个PPT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157283843/

  一共6张。

  评价太短还不能发,摔。只能多打几个字。于是把写的英文评论贴出来。

  During my on-board training, I asked a question that why information system did not use intelligence algorithms for production scheduling; the answer I got is that they were too complex and too time-consuming.

  After several projects of SAP, I have to admit I have already thought 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 (MRP) is the only model that manufacturing plants or supply chains adopt, until recently I read Theory of Constrain (TOC).

  The Goal is using a novel format to share with us the basic concept of TOC. It’s a very interesting story. My gut feeling is TOC is not widely used due to its complexity, at least, as widely as MRP. Well, I can be wrong. Besides, it is more suitable for industries which require certain level of agility, with, e.g. constantly-changing demand, or too many options for production or transportation.

  However, its basic concept refreshed my mind a little bit (from overwhelming influence of SAP); and help me back to the state of “stay foolish, stay hungry “. I still believe that those simple and basic concepts are the most powerful tools.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