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悔担当:于右任传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无悔担当:于右任传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4:33: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悔担当:于右任传经典读后感10篇

  《无悔担当:于右任传》是一本由朱凯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7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悔担当:于右任传》读后感(一):跟随我心——我读《于右任传》

  前几日雾霾肆虐,外面是雾蒙蒙的世界,懒得动弹,窝在家中玩手机。这是典型的现代人的生活,我十分痛恨,但是我又十分的享受,整日手指就在这几寸之间上下滑动,不知周围春夏秋冬,不知周围何人,不知去触摸这真实的生活。在看到这本《于右任传》时,我越读越发现自己对于这种舒适的沉溺,以及发自心底的惭愧。

  民国时代,大师辈出,光芒四射。让人好奇为何这个时代出现这么多的牛人,那么其实这本书就为我打开了一点点那个时代的窗子,让我得以领略一下那个时代的风景。时间倒退一个多世纪,农家牧羊娃儿于右任家世清贫,母亲早逝,跟随独居无子的二伯母房氏长大。这种来自最底层的艰辛的劳动生活和对于黑暗社会的种种不公的认知其实为于右任后来的一生的道路打下了底子。20世纪初走上民主革命道路,后来在大上海轰轰烈烈的办报活动,再到后来的反袁和护法战争,无不是一颗爱国心在炽烈燃烧的缘故。

  20世界初,神州大地一片沉闷,“于右任感到,要救国拯亡,就必须醒愚发聪以振奋国人,而当务之急则是在上海创办一份大型日报,作为舆论宣传工具”。于右任先后创办了《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一切都从零开始,一切都艰难无比,一切都只凭着心中那拳拳的爱国之心支撑。薪水少甚至是义务的,但是丝毫没有减少他们的工作热情。屡遭火灾的报馆,屡遭查封的报馆,艰难度日的报馆仍然聚集着那么多的有志之士。那么现在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跟随自己的心去做点什么呢。

  觉得于右任骨子里还是文人,他是近代诗坛的名家,满腹才华与爱国之情交融在一起,写出了许多或热情洋溢、或激越奔放或悲愤的名篇。“目断庭闱怆客魂,仓皇变姓出关门。不为汤武非人子,付与河山是泪痕”。满腹诗书,才华横溢。他的字也非常有自己的特色,“开拓出了自己的一路书势”。本来他可以做做学问,照样可以名满天下。但是他却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在从政的日子里,于右任性格变化极大,一向敢说敢做的他少了锋芒,多了警戒;一向直言不讳的他少了快人快语,多了几分沉默。时代是巨大的洪流,泥沙俱下,人往往身不由己。

  晚年于右任羁旅台岛,但是身在台岛,心怀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让人动容。

  今天看来于右任这样的人是罕见的,因为现在的我们都人人心中一把小算盘,谁会做傻事呢。我们真的需要反思一下:在今天这个“利”字当头的时代,我们是不是缺少了跟随自己内心的勇气,是不是缺少一点激情和纯粹,我们当初的那份情怀还有没有在坚守。这也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的思考。

  《无悔担当:于右任传》读后感(二):国人担当

  年轻一代不太容易体会民国乱世的知识名流们的担当。清末的各种变革运动、谭嗣同“戊戌六君子”的流血牺牲,康有为和梁启超避居海外,这一切对当时的有担当有思想有冲动的领头人们都是一份不小的威慑力。《于右任传》中当时的于右任,也曾经冲动要献身呢,在慈禧逃到陕西的时候曾写好上书建议陕西县令勒杀慈禧,打算寄出的时候被朋友阻止,因为这真是无谓的牺牲。要想革命成功,是需要策略的。后来的“同盟会”,以后于右任后来的办报人生,都同样是一份“无悔担当”,其人其事,“计利当计天下计,求名应求万世名”,如此民族气节,如此典范前辈,应该让当下的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学习。

  《于右任传》中从于右任的少年写起,清贫牧羊儿曾遇恶狼险丧命,后来在前院鞭炮厂帮工时炮厂大爆炸也险些被炸死,走上读书路后一路刻苦求真,被老师赏识后来加入“复旦公学”,做教育管理公学等,同时关注国家大事参加各种运动,以报纸为献力国家之出口。神州日报到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到民立日报,三份报纸都历经磨难,几乎出生入死。书中再现了伟人的一生,作者用大量的史料,以一颗面怀之心,来描份这位忧国忧民一生忧虑重重的诗人、报人、民国潮流人物。

  还有于佑任的字,现在是很值钱的,其字成就很高;于佑任的诗,亦是成就很高。原本是天才,诗字人生却坎坷,因为国难当头,他只能投身报业,以报志国,传递一份无悔的担当。

  《于右任传》以于右任为轴,大背景却是民国时期的清末,中国被八国联军入侵,签订一系列丧国辱国的条约。在于右任的身上,可以透视整个神州大地当时当日的艰难处境和一位位有高知的人献身国家的志向。当时的上海租界,在乱世中安身立命已非易事,而于右任的报业人生,对国家和对全社会的影响之大,令国人难忘。而晚年在台湾,心系大陆不得见,厌于政治圈,寄情大陆和亲人,至死相牵。

  百度百科上说:1964年,因为政治原因而长期郁闷成疾,病逝于台北。此处应该附上他的那首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无悔担当:于右任传》读后感(三):代表时代的知识分子 ——读《无悔担当于右任传》

  文/岸晓风

  作为一位80后,对于背井离乡、骨肉分离、家国之痛是没有太直观的感觉的。最早能体验这种远离故土、远离亲人的切肤之痛的感觉就是于右任在台湾作的那首《望大陆》一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首诗将这种漂泊无助怀念故土感觉写得入木三分,让人痛彻心扉。因为,这首诗,我知道了于右任,这位国民党的元老,同时还是国际著名书法大师、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教育家,和共产党人互动频繁,和周总理私交甚笃。这是由一首名诗让我了解的。而要说真正全面立体的了解于右任先生,还是要从青年学者朱凯的《无悔担当于右任传》说起。

  可是说,这是众多于右任传记中的佼佼者。这不仅体现在作者在陕西求学、陕西工作,对于同样出生于陕西的于右任先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而且在材料的占有上也有天然的优势。同时也体现在作者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整本书行文如行云流水,让人有舒畅淋漓之感。

  于右任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普通农家,小时候命运多舛,两岁时生母即饮恨离世,后由独居无子的二伯母带大,但是其自小聪慧异常,加之受到亲朋的真切关怀帮助,使其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和开放的“西式教育”,为其日后的多方面成就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纵观于右任的人生之路,我们发现在那个风雨飘荡的大时代里,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方面,他始终是坚如磐石的,如反对清廷争取民主自由问题、反对帝制和独裁问题、坚决抗日等等。值得一说的是,在国共两党腥风血雨的那些年,于右任始终对于共产党抱有同情,并对一些共产党员慨然提供过一些帮助,这都体现了于右任在家国情怀方面的坚定执着。

  另外,书中一些细节值得我们注意。如于右任担任多年的监察院院长,但却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角色,处处备受掣肘,无法有效开展工作。他也经常发牢骚说:连打苍蝇都要受到种种限制,更谈不到大老虎了。联系到十八大以来的“打虎拍蝇”,国共两党的高下立判。当然,这也为于右任先生后半生“幽居”台湾,郁郁不得志留下了“注脚”,但是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也就显得更加可叹、可贵。(转载请联系:anxiaofeng998@126.com)

  《无悔担当:于右任传》读后感(四):善文不善政的于右任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一直只知道这是蒋经国先生的座右铭,没曾想竟是出自于右任老先生之手。这一副对联也正是老先生一生行事的写照。

  于右任生于清末,那时的中国正值列强入侵,此后数十年战火不断。于右任生于西北三原县一个普通的家庭,生计所迫于右任的父亲在结婚后不久便南下打工。于右任的生母在他两岁时便撒手人寰,于右任被伯母收养。好在无子独居的伯母视他为己出,他得以有一个还算幸福的童年。更好在常年不在身边的父亲虽然缺席了他的成长,但知道读书的重要性而坚持要送他去念书。于右任在学堂读书时遇到不少良师益友,日后的好文笔也要归功于那时的苦学。

  被誉为“西北奇才”的于右任在办报期间充分地发挥了他的才能。正值年少的于右任目睹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痛心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满腔热血化为一篇篇报道。他用文章揭露了政府的腐败,用新闻保证了民众的知情权,更用报纸唤醒了民心启发了民智。

  《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四份报纸都命运多舛,维持时间最长不过一年便被打压。可每一份报纸都在当时引起了最强烈的轰动,因为在那个时代敢像于右任那样说实话的人并不太多。这段办报经历让于老先生奠定了中国报纸第一人的地位,在我看来也是老先生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光。

  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于右任跟着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事业。可从此之后再做的便不是他所擅长的事情了。他也曾被选为总司令负责陕西护法靖国之战,无奈手下将领并不听命,面对饱受战火摧残的百姓他除了痛心却也毫无办法。

  那个时候整个国家都在战争之中,当兵可以用自己的身躯保卫国家和人民,而读书人能做的实实在在的贡献少之又少。没有争得国家独立,再多的主义、理念也不过是纸上谈兵。不知道那时候的于右任是不是也深感文人的无力。

  于右任的后半生又进入了政府工作,挂着各种委员、院长等职称。无奈想要着手做些实事时却受到各方阻碍,最后只能不了了之。也许当时的蒋介石等人看重的是他的资格和身份,并非真心想要重用他。

  不过让我困惑的是于右任本人的态度。面对一次次刁难和阻挠,他就算生再大的气,也没有当面表过态、发过难。而事后也总是一再屈服、忍气吞声。当然,这也只是我的猜测。书中并没有写清缘由,对于右任本人的态度也描述得相当模糊。

  也许也正是这个原因,顶着各种困难坚持办报的少年于右任在我脑海里有一个清晰的身影,而之后从军从政的于右任却只是一团迷雾。我努力想要看清他,却办不到。这也许和老年时期的于右任不愿或不敢随意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有关。

  这本书详细地记录了于右任先生一生的踪迹,可对于认识他来说,仅这本书还是远远不够的。

  《无悔担当:于右任传》读后感(五):民族和正义

  看完《于右任传》这本书,被这位前辈的一生所震撼。他的民族气节,他的渊博学识,他的刚正果敢,都让我佩服,让我想到了那个年代的很多英雄,他们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也让我们这些后人收到了鼓舞和振动。

  以前,对于右任并不了解,看完这本书后,不得不被他的性格所吸引。这本书,介绍了他从出生到去世的过程,详细,真实的记录了这位人物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他所经历的时代,他所经历的人,通过他的身世,也让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

  无论是他清贫的家世,还是民族意识的萌发,无论是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加入中国同盟会,还是清末在上海的办报活动,无论是陕西护法靖国之战,还是后来活跃在北方政治舞台上,以及老年关心西北桑梓,不愿内战,渴望和平,还有暮年羁旅台岛,都让我们看到了他爱国的情怀和刚强的个性。

  除了于右任的民族气节以及他丰富多彩的经历,我也见识了于右任的诗与字。这让我不得不惊叹,这位先生的才气。我本身也是非常喜欢书画的人。他的字还有诗,也反映了他的性格和才气。

  人们都说,字如其人,我觉得于右任先生的字除了好看,更重要的是,能从字中反映出他本人的很多东西,让我们通过字看到了他这个人的很多特点。看着这些字,不禁让我想起,他在那个时代,如何生存,如何抗争,让我很是感动。

  命运有时候会故意对我们刁难一番,但正是由于人生的不同遭遇,才让我们长大,才让我们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而通过《于右任传》这边书,也让我看到了于右任先生的经历的同时,更让我学习他的品格和才学。通过这些优秀人物的榜样作用,才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平坦和有目标。

  《无悔担当:于右任传》读后感(六):大陆不可见兮,回望“诱人”的于右任

  大陆不可见兮,回望“诱人”的于右任

  读《无悔担当于右任传》

  文/方木鱼

  “诱人”是于右任的字。

  于右任是一位奇人。

  印象里的于右任的奇特之处,是他飘飘长髯,那一下巴的胡子,真的是让人仰慕啊。

  于右任是一位美食家。他在全国各地留下的美食故事,数不胜数。

  有一段时间,研究古代食谱,留心到有一道菜叫“鲃肺汤”。

  后来,去苏州游玩的时候,与木渎古镇失之交臂。引为憾事。

  在太湖之滨,姑苏城外,灵山脚下的吴县木渎镇,有一家著名的“石家饭店”。始创于乾隆五十五年,初名叙顺楼,又名石叙顺。创始人为石汉,初夫妻二人小本经营。叙顺楼善用太湖淡水鱼鲜烹调,历经数代,形成了以十大名菜为主的石菜,排行第一便是鲃肺汤。这道菜原名叫“斑肝汤”。采用太湖特产斑鱼肝,辅以火腿片、香菇、笋片等,用鸡清汤烧制而成。这便是这道名菜的前世了。

  1929年,李根源为该店更名为石家饭店。同年秋,于右任偕夫人游太湖,归途中路经木渎,在石家饭店吃斑肝汤,食后赞不绝口,请教这道菜的名称与做法,老板满口吴音,于右任祖籍陕西,吴语遇上秦腔,错将“斑肝”听“鲃肺”,手书“名满江南”四字牌匾,并即兴题诗:老桂花开天下香,看花走遍大湖旁。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鲃肺汤。第二天该诗刊于上海《新闻报》头版,后有人在报纸上写文讽刺于老不辨斑、鲃,此菜名声却越炒越大,鲃肺汤遂成江南名菜。为此,李根源后来书一联挂在石家饭店以记之:“老饕乱点袁公谱,小吃徕寻石氏汤。”

  如果你认为于右任是一个吃货那就错了。书法家刘延涛评价他说:“先生一支笔,胜过十万毛瑟枪”陈祖华则说他“三十功名袖两风,一箱珍藏纸几张。”

  2003年3月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有人问道台湾问题,温总理无限动情地说了这么一段话:“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地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一位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是多么震撼中华民族的歌词。”

  这首词,是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陆》,读之肝肠寸断。

  想了解更多,读一读这本《无悔担当于右任传》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