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的读后感10篇

2022-05-23 02:06: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的读后感10篇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是一本由嘉倩 / meiya / 吴桐 / Su / 29° / 刀劈三著作,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6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读后感(一):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这样的时刻。

  我在凌晨酒店的落地窗边拍摄即将天明的时刻。意义仅在于这些影像是与你共同欣赏,亦是除我之外第一个看到它原始面貌的伴。

  可能在间隙里你会有片刻清醒,我怕快门声吵醒你,你却过来从我身后抱住我。亲密的距离让我感受到自己距离你之外的自己已经沾染了冬季的气息。

  我以为这是属于季节的幻觉,节奏缓慢而沉静的心跳,像极了远方高速公路上明灭的灯火。发不出任何声音。

  把《世界这么大 还是遇见你》放在你的旅行包里,天亮陪你离开去陌生的城市。

  察觉到一些东西,它是真诚炙热的。

  但愿是真的。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读后感(二):下一次遇见你

  09年注册豆瓣的时候,我还是个短发的毛孩纸,现在依然短发依然范2。

  只是内心不再犯傻。我对别人狠,不管男女。对自己,更狠。

  老实说,我很欣赏懂技术的IT男。因为我一直搞不清楚那些信息安全或者漏洞什么的怎么个意思。

  当然,我也很欣赏商界或者政界的精英的,不过后者仅局限在国外的。

  网络拉近人的距离却也疏远你我。

  渐行渐远渐无书,就这么个意思。

  即使你在线,我隐身。即使我在线,老娘在线对你隐身。

  你看,隔阂出来了。

  至于那些隐身对其可见的,你们偷着乐吧。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Till the day we meet again。

  有人问我,要meet谁?其实我也想知道,可惜不知道啊,鬼知道是谁。

  20位草根作者,47个人生故事。其实大部分是情感类的。

  看的时候,我很好奇清华的理工男怎么追到隔壁的文科女的。

  偶尔神经错乱的时候我会关注下泱泱大国年轻的一辈他们的终身大事。又或国计民生,可惜后者轮不到我说话。

  偶尔微博里言论下么,还有被黑掉的可能。

  不晓得我哪天要是信了释迦牟尼或者耶稣,会不会从PM的名单里被除。

  总有人跟我扯,不敢逾越那条线啊云云,担心最后连朋友走做不成。要我说,你信奉“朋友之上,恋人未满”么。我不信。要我说,要么狠,要么滚。不存在“要么忍”这个选项。

  也总有人在想自己的前任。我想说,谁没有个EX。挥手拍拍,大步走开。首先忘却,然后祝福。与其相见,不如怀念。好久不见,不如不见。好马还不吃回头草呢,何况你是个人。或者,属马的除外?

  今年,致青春,中国合伙人,还有先前的小时代,着实火了一把又一把。

  单身的孩纸,不要因为这个放弃一部好电影啊,不要因此而放弃享受生活啊~那亏大了~其实有时候带着男人挺烦人,比如文艺片。

  当然了,我并不认为小时代有多好,不过很切合小四的一贯作风于是忍了。带着男人,比如逛街,锥心之痛啊老姐,有木有~

  日子么,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该玩玩~该刷说说么就刷刷~不然等你哪天工作了,拿着高工资,过着小日子,想做些夸张的事,肯定没机会啊。哪天要是不幸你考上了教师编制或者公务员什么的,万一你说你要辞职你不干了,你妈铁定不乐意啊。分明她比你还要热爱这份工作,于是你变成了年轻浮躁的代名词。数落一通是小,没乐子找才大。完不成了啊。

  亲爱的人啊,我所在的城市有“三美”——美景,美女,美食。美景我替你玩了,美女我替你看了,美食……我替你吃了。不用感谢我,看在以后你是我老公要养我的份上儿,乐意继续帮你。只是我遇见你,或者你遇见我?要加倍爱我,来补偿我帮你做的这些事,就当谢谢我。

  下一次遇见你。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读后感(三):日记2008-2012

  向来对这种和心灵鸡汤剪不断理还乱的文心生鄙夷,一直自以为「道理」这玩意儿正过来说反过来说甚至45度抑或125度说总会有人点头奉为真理,人生或情感也向来不需要什么导师,需要的不过只是陪伴,别人怎么把归纳好的人生守则放在自己的手机屏保上,自己也总会找BUG,以各种360°随意旋转的理由给自己找借口按自己早就做好的决定走下去。

  但是,矛盾得本着书没有贵贱的想法,没事儿也会选几篇「心生鄙夷」文了解一下心灵鸡汤业的发展趋势。读完这本我以为的《豆瓣心灵鸡汤合集》却对这类文章有了另一种夹杂感谢的情绪。

  好像一本从某个时段开始自我总结自我安慰自我嘲笑自我批判的日记本,每一个时刻都觉得上一个时刻的自己是傻逼,对自己教育又对自己说没关系,自我顿悟,第二天却又继续犯着其他的傻逼。这本书就好像太懒而不好好写日记的自己,用别人的故事和别人的文笔替自己写的日记。以致,不论是自以为还是过于矫情,自己也不会尴尬地羞着脑袋不忍回味了。

  一直自以为年轻时候的事情,哪怕上一秒上一分钟上一个小时上一天上一个月上一年的经历都不足以拿来说给别人听,至少得等十年后,可是十年后,我还记得这些事情吗。对我这种记忆力是缺陷的人来说,我还记得十年之前的自己的情绪吗,还有记忆来拿纪念吗。

  读这本书的时候又让我想起了前几年这几年的很多事情与情愫,不知道可不可以把封面撕下来,自己贴上自制封面写上:日记2008-2012。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读后感(四):谁的青春不迷惘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是一本关于青春的书,很适合在旅途中看。读这本书的时候,适逢和几位年轻的同事出差,因为喜欢,所以情不自禁的和他们分享了若干章节,果不其然引发了大家的各种感慨。

  青春,是一个永不落幕的话题,心中有梦想,心中有执念,青春便会永续。与青春有关的话题,因而为人津津乐道,一如时下盛行的《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之所以票房大卖,正是因了对爱情和梦想的解读能够引起共鸣。这本由豆瓣红人撰写的合集,同时也是草根大众的内心自然抒发,想不在这个网络依赖严重的独特时代引起大家的共鸣也难,每每读到与自己或身边人类似想法、经历、纠结的部分,我都忍不住用荧光笔标注重点语句,好安抚那颗被文字激起兴奋之感的内心,不要悬在空中,稳稳的着落在字里行间,找到此刻心的归属。

  本书写了对梦想、爱情的诸多故事和道理,其中最令我动情的是对于年轻人事业观的告诫。近日公司恰好有毕业两年的同事想要离职,原因同样是因为梦想的执念,很难对怀揣梦想的人说不,但梦想的实现确实需要现实的支撑,很欣赏书中的观点:梦想实现的前提是责任感。譬如千里骑行的年轻人,在拉萨放逐自我的时候又是否想到家乡含辛茹苦供养自己的年迈父母在殷殷期待?譬如一味跳槽寻求机遇的年轻人,在金钱、地位、平台之间摇摆的时候又是否想到过自己的能力是否给予以上各种欲念一些该有的补偿?种种年轻人常见的想法和故事,在书中都可以对号入座,找到类似的影子,着力推荐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一读本书找到一些思路,三十岁以上的中年人读一读本书找到一些共鸣。

  这本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百家争鸣。由于是多位豆瓣红人所写,部分文章的论点甚至会小有冲突,但这并不妨碍读者阅读时的认同,谁的青春不迷惘呢?又有多少故事不是在反复的纠结中走过的呢?正是这种不做绝对方向性导向的故事模式,才更加引人思考,让人在反复中判断自己适合的思路,得到该有的感悟。

  致青春,致青春的迷惘,在这种对未来的思辨中,青春才显得格外令人珍惜。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读后感(五):life is so tough

  还是几乎在以一天一本书的速度在看。自诩读书速度并不慢,可这类书还总是要读读停停,想想,打点游戏才能看下去。

  豆瓣的合集,多是文艺青年,无论如何都在告诫你要充满希望,相信理想,信仰爱情。可是也总多是现实太残酷,类似的心灵鸡汤才总会有读者。life is so tough, that's true.

  H先生是我认识的众多山东人的一个,有所有山东人的优点 朴实厚道勤劳勇敢,而且 还有现在男生多数缺乏的责任心,也有几乎所有山东人的缺点 保守封建。每次和他聊到感情问题 多半话不投机 各自默契转话题。他在国外的日子并不容易,除了自己过活,还要解决老婆的签证问题 offer 问题,生活费问题,还有那个三不五时出来的胡搅蛮缠的岳父。每次见面相互吐槽之后,他总免不了再加句:life is so tough. 无意间把他的故事讲给了另个朋友C听,她竟也是叹口气,讲了同样句话:Life is so tough. 对啊,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上不上下不下,什么都没有 什么也不能有,什么想想就好,怎能不tough。

  只是心底里还是愿意选择充满希望,现实不断打击,也只能不断看这类书,吸取别人的力量。

  仍然愿意相信爱情,即使永远有个刺在那里,心痛总好过死亡般的沉寂;也笃信 会有好工作 会有幸福家庭,要不怎样,相信世界末日 地球毁灭?谁人说过 最可怕的事是等死,那便永远不要告诉我死期,即使白痴却也开心。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读后感(六):鸡汤到底是什么

  最近几年,确实流行鸡汤,流行心灵导师,流行青年领袖。相比之下,我更愿意看这种带点草根的、出自内心的文章。

  心灵导师偏于老成持重,现在世界在变化这么快,对于李开复之类的青年导师,价值观早就跟我们不一样了。

  青年领袖,有时候莫免把我等屌丝及草民当成了他的财产,表面上是我们在消费他们,在看他们的免费微博,买他们定价30块人民币的书,其实,是他们在消费我们,这其中的区别,也许没几个清醒的人看得到吧?

  这些人的话为什么会成了我们的鸡汤,我没精力去细想,只是觉得有时候鸡汤也挺好,对我一时的情绪有所触动。至于为什么这些人会成为我们的鸡汤大师,会让好多人追随,我想最大的原因在于他们在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金钱、地位,个人的本性会发挥出来,比起一般的屌丝,在旁人看来,那是光彩夺目,一个每天谨小慎微的屌丝根本无法与之相媲美。而等到一群需要他的屌丝聚集在他身边的时候,他就能更清楚地看清屌丝的真面貌,看清屌丝真正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缺陷,他说的话会越来越切中屌丝要害,会越来越抚慰屌丝心。

  这就是看起来是你在消费他们,其实是他们在消费你的原因。

  评论里有人对鸡汤进行了讨论,觉得这本书是本鸡汤书。其实我不认同这种看法,我觉得这些文章的作者,在写他们的时候,根本就没想到过它会成为鸡汤,发自内心的,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而已,至于读者是否觉得它是鸡汤,或者毒药,那就是读者自己的事了,就想老话说,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读后感(七):把自恋当生意做的豆瓣婊(不分男女)写出的东西只能叫心灵鸡屎

  写在前面:

  编辑从花衣云影的文章里抄了几句话放在书的封面上,当做文案。

  但最花衣云影的这段字下面,署着的不是花衣云影自己的名字。

  承蒙抬举,呵呵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自己写书评,也写散文。

  我写东西,但我不“玩”文字,因为文字在我心里是很有分量、需要敬畏和珍惜的东西。

  所以,这本书在我心里就是个两星。

  我给自己的书评定了一个原则:书评是个“中间物”,不能把自己横亘在看书的人和写书的人之间。要让别人看了我的书评,就立即会产生去看原书的念头,然后,就忘了我书评里写的什么。——当然前提是,推介的书都是真正的好书。

  如果让我推介一本烂书,那正好相反,就是要让读者看了之后,不用再浪费时间去看这本书了。

  一、关于此书的“真相”

  我自己被收入此书有三篇文章,我可以给出自己的文章链接:

  最大的真相是:我清楚自己毕竟是凡人、不是圣人和超人,而凡人的思考和经验是都有局限性的。

  心灵鸡汤容易拉低智商,这是众所周知的。心灵鸡汤就好比方便面和烧烤摊,一时半会儿图口腹之欲或者方便快捷,吃吃尚可理解,如果长年累月的吃,肯定营养不良、体内堆满代谢废物。

  但有些东西,连心灵鸡汤都不是,只能叫心灵鸡屎。而鸡屎是绝对不能入口的。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讨厌鸡屎文、鸡屎作者?因为他们的为人、为文的风格和做派,以及出版商为了营销这些东西的宣传和叙述策略,往往迎合和夸大了一个人在非常年轻时的那些无知、狂妄、自恋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一个人是不能永远靠无知、狂妄和自恋活着的。当走过那个人生阶段之后,往往会为那个不成熟的自己而感到某种羞愧,——谁如果试图让你停留在那个阶段里,谁就有意无意谋害了你的年华。所以当一个人一旦开始明白这些的时候,就把所有的憎恨和厌恶都转移到了那个为自己的无知、狂妄、自恋代言的对象上,一起唾弃了。

  所以,经常看到有人说,我少不更事的时候,竟然喜欢郭敬明,余秋雨,真讨厌那时候的我自己。

  但从来不会有人说:我少不更事的时候,竟然喜欢莎士比亚、李白、歌德、普希金、奥威尔、卡夫卡、曹雪芹、李清照……真讨厌那时的我自己。

  所以,在阅读方面,无论是我自己,还是推荐给别人,都是去读真正有营养的好书,而不是这类书。即使只为这一个原因:别给自己制造一些让自己日后感到羞愧的bug。人生有限,年轻更浪费不起。

  (此处插播公益广告:

  豆瓣的主流文化消费群体是由家庭妇女和卢瑟宅男构成的。)

  二、鸡汤为什么没有价值

  欺骗不谙世事、心思单纯的人是不道德的,一个肉眼凡胎的人,不能把自己经历过、看见过、体会过的那一点点浅薄的小痛小痒,奉为全世界的真理。你自己要崇拜自己,立自己为女神,就在家自己供香火好了。

  读过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的人会知道,其实沉默也是一种表达。相反,那些总喜欢喋喋不休、好为人师、喜欢以“影响力”自居者,是因为因袭了一个很恶劣的“话语权力”习惯,这种习惯内部的人其实并没有一个多坚韧的自我。很多人明明年轻的时候读过余秋雨、郭敬明、周国平,甚至也学到了一些东西,却在稍微经历一点世事之后就会特别厌恶这些作者。《读者文摘》、《知音》也曾是很多城乡结合部青年的枕边书,是不少人最早的文学启蒙读物,甚至还能成为习作范文,但现在现在提起来居然就成了笑话。

  为什么“真理”、“导师”、“心灵鸡汤”这种字眼现在都变得令人反感?这世界上有“真理”,“真知”,但它绝不是任何一个人的私产和标签、也不是炫智的借口,更不能堕落成一种隐秘的“话语优越感”工具。只有当这种“真理在握”感隐退的时候,真正不受污染的“真理”它才会显现。

  虽然我自己远不是渊博精专的人,但我仍认为读书和思考是人生真正的“正能量”,不是装逼,不是用知识填充门面,是因为这世界上有优秀的灵魂值得结识(当然首先要区分“优秀”和“装逼”),这个程序一旦启动、就是不可逆的。你无法强迫一个读过书、思考过的人回到无知无识的蒙昧状态,只能继续向前寻找更大的实在感。

  这本书的读书笔记里有人摘录了里尔克的《秋日》,是从我的文章里摘出来的,我很欣慰的是,我让别人通过我找到了里尔克,而不是我用里尔克来给自己贴金。我写那篇日志,的确是因为感同身受于里尔克所写下的那种圆熟感。诗人王家新在长诗《瓦雷金诺叙事曲:给帕斯捷尔纳克》中写道:“在风中燃烧的枫叶, 人们胃中的黑暗、饥饿,我怎能撇开这一切,去谈论我自己?”

  ——任由谁,都不能越过更大的世界、更显著的真实、去谈论那个微不足道的自己,以及,微不足道的痛苦。

  三、关于豆瓣日记的个人意义

  豆瓣对我来说是一个树洞,日志是吐槽的副产品,我没有“经营”的自觉意识,就像一个足印,踏下去也就忘了。诚然,它也保留着我脚的形状、力度、走路的姿势、挣扎的痕迹。也就仅此而已。我泛泛说了一番道理,首先是我讲给自己听的,这是实话,因为我有很多没讲出的潜台词,那只有我才知道。至于说,别人看了之后也有想法和共鸣,不管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那都是别人自己的悟性和思考所致,已经不在我的主观意图之内。

  我是个孤单地度过了大部分年轻时光的人。所以有一种心理的投射,希望别人的青春不要像我有太大的孤单感,因为太孤单的青春会任由一种“熵”的坍塌方式剿杀一个人的灵魂。年轻和单纯没有必然联系,如果灵魂弱下去了,那么别的东西就会乱七八糟地生长起来,要费很大劲才能薅锄它们、以免跟灵魂争夺养分。虽然网络上的人和我隔山隔水,但这个世界的很多运行是以蝴蝶效应的方式展开的。冥冥之中就会影响了这世上的空气和水,塑造了整个气场,最终还会回到我自己。所以多积德、少造业,多说有营养的话,少说没营养的话,于人于己,都是善举。

  一方面,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需要经历一个从心智不成熟到成熟大的阶段,包括我自己,我们都是同路的旅人。我无法、也无资格去对别人“负责”,我充其量只能对自己负责,再狭窄一点,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中伤别人、不误伤别人,也不纵容自己的坏脾气,仅此而已。但另一方面,世界这么大,我能和别人偶遇、共走一程,哪怕是我不认识的人,哪怕是自说自话,也要说点靠谱的,我的一个微博只有十几个关注者,我在上面肆无忌惮地转发新闻,突然跳出来一个@提示:不要刷那么快呀!我都看不及了!才知道,即使是简单刷刷屏,也要考虑对别人的眼球负责的。

  四、什么样的文字才算真诚

  如果说文字到底能传达什么重要的东西,那么至少有一个东西值得一直写下去,那就是一个人的感性经验。这是每个人最独特、最珍贵的东西。ta要有意识地维护这种感性经验、让它充分发育。

  同时更重要的是,也不能让这种感性经验溢出自我的边界、去侵犯别人的精神领域。

  文字是承担这种感性经验的最重要方式之一,文字的得失,维系着人从语言层面所获得、所表达的感性经验的得失,而这个得失,的确是“寸心知”的,很微妙,很细腻。这不是“真理”,比“真理”来得混乱,但它是获得真理的必然前提。它不是自上而下地灌输一堆知识,而是以平行和交叉的方式、传达一种柔软的共鸣。就算是“通俗文学作品”,那么它也应该是因为拨动了一个人内心最柔软处的那根心弦,才能称得上是“文学”。

  这种“共鸣”,我希望它会是这样的:

  ——你哭的时候我会陪你流泪,给你一个怀抱和肩膀。但我不会说“你要坚强”这一类的话,我不会给你讲一堆“坚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我更不会说“你这个脆弱的笨蛋”去诋毁你痛苦的这个过程。你又不比我笨,怎么会不懂得这些个道理?你流泪是因为你有某种别人无法替你分担的困境,你有一种只有你自己才有资格理解和承担的痛苦。

  如果我扔出一大堆要你“坚强”的喋喋不休的道理,那么有可能是我从你的情绪当中、感到了自己的无力和无能,从而连带产生了恐惧。或者是我发现自己没有在落入你那种窘迫之中,所以暗自庆幸、甚至暗自高兴。

  我更不会绝劝诱你沉溺于这种痛苦、放纵自己的绝望,承受更大的伤害——那是更大的不道德。

  如果我用廉价的成功学、心灵罂粟汤来给你,让你获得一时的快感和迷醉,为的是让你感激我的“善良”、依赖我的“引导”、崇拜我的“聪明”,但你自己日后却要承受更大的空虚和绝望,那我简直就是无耻!

  ——我哭的时候希望你会陪我流泪,给我一个怀抱和肩膀。但你不要说“你要坚强”这一类的话,你不要给我讲一堆“坚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你更不要说“你这个脆弱的笨蛋”去诋毁我痛苦的这个过程。我又不比你笨,怎么会不懂得这些个道理?我流泪是因为我有某种别人无法替我分担的困境,我有一种只有我自己才有资格理解和承担的痛苦。

  如果你扔出一大堆要我“坚强”的喋喋不休的道理,那么有可能是你从我的情绪当中、感到了你自己的无力和无能,从而连带产生了恐惧。或者是你发现自己没有在落入我那种窘迫之中,所以暗自庆幸、甚至暗自高兴。

  你更不必绝劝诱我沉溺于这种痛苦、放纵自己的绝望,承受更大的伤害——那是更大的不道德。

  如果你用廉价的成功学、心灵罂粟汤来给我,让我获得一时的快感和迷醉,为的是让我感激你的“善良”、依赖你的“引导”、崇拜你的“聪明”,但我自己日后却要承受更大的空虚和绝望,那你简直就是无耻!

  (此处插播公益广告:

  豆瓣的主流文化消费群体是由家庭妇女和卢瑟宅男构成的。)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读后感(八):还是最初的感觉

  这本书如同我的感情一般。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是无意中在书店的时候,是被这个名字所吸引,读

  到第一故事的时候我就已经爱不释手了,但由于种种当时有事情,我就放下这本书了。

  然后在豆瓣上再一次看到这本书,就觉得买下这本书,也恰好我这段时间爱上了读书。断断续续花了三天的时间我终于看完了这本书,读完了这本书的滋味五味杂陈的,被里面的各个作者,被那每一个小小的故事所带动着,牵扯我的每一根神经。读到揪心的故事的时候,我的心里也为之一震,读到高兴的事情的时候我也很愉悦。

  这本书读完我想到的那个他,我很爱我现在的男朋友,我男朋友也很爱我,我对他是一见钟情的,然后经过一年断断续续的时光,我们最后在一起了,我们像是那样的心照不宣,他很懂我,懂我的想法,懂我的那份心意。但是我们最害怕的就是未来,我不敢想象未来,他也不去想,也不想要我去想。是的,对于未来太多未知,太迷茫了,或许我们以后会在一起的几率很小很小吧。

  但是我想说,爱过就好,拥有就好,活在当下就好。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读后感(九):让我鸡血前行

  有人推崇,有人批判,最近关于豆瓣鸡汤文的种种争论,并没有过多的关注,直到这一本书来到我的面前,才有了窥探鸡汤“全貌”的机会。作为一本文集,抛开作者的豆瓣红人身份,抛开百万人次的喜欢,让我来看看这样一本书吧。

  由于看的是电子版(因为朋友的关系,书籍印刷前可以看到),与实体书的阅读体验有所不同,就算自己知道看书时需要专注,但仍然会快速滑过一些文章。喜欢的慢慢看,不喜的迅速扫过,就是这样也花了我快五个小时时间。也许是许久不看书,速度下降的关系,又也许是,值得看的几篇都给了我许多的触动,不禁慢了下来。

  书籍有进行文章的再度整合,将相同主题的编撰为一个章节。我所吸收到的,关于自我远胜于关于感情。

  刚开始看时,实话带有一些鄙夷。部分的文字,现在看来有些“作了”,但也仅是一篇而已。速度掠过之后,就有了好好体会的冲动出现。现在的生活,过于混乱,处在大四毕业的当口,工作仍未落实,整个身心无不散发着浮躁的气息。虽然知道正确的路途在何方,却总被不能明确表述的心情绊住,失去了看向前方的能力,更失去了踏往前方的勇气。

  这个时候,有这样一些人,将他们的经历与思考一一道出,他们曾经带着怎样的心情,是否做出了遵循内心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后,又是怎样的因缘际会成就了现在的自己。看着一篇篇的叙述,不知不觉就在心里竖起了标杆,明确了自己的方向,虽然离自己做出抉择的力量还欠缺许多,但这几篇文章传达的正能量,却已经足够促动自己迈出第一步。

  有人可能会觉得,鸡汤补多了,总会厌恶总会吐。可那是对于你们啊,还是有那么一些人,他们苦苦徘徊在各式各样的痛苦之中,在抉择时期待着有人能够明确告诉自己往哪走,会怎样,哪怕那是来自远方冥冥中的只言片语。当我们对生活的种种疑惑得不到解答,除了在书中找寻答案,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与方法吗?这里坦诚的、素直的、各式各样的人生书写出来,总有那么些击中自己的地方。没有醍醐灌顶的大彻大悟,却有转角处偶见心仪路的小欣喜,对我来说已然足够。

  同样的,把这本书的情感部分推荐给所以困惑的小青年。这让我知道,原来有些人爱过便值得,有些人错过会更好,自己的幸福终归自己把握。世界那么大,遇见得不容易。书海那么阔,遇到这本更得把自己提升了不是。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读后感(十):还好遇见你

  还好遇见你》

  我加入豆瓣时,豆瓣都已经火的一塌糊涂了。所以,我错过了很多大神的成长期,直接与她们成熟的,谈笑风生的文字相识。

  我的第一个友邻是我的同寝妹子,从来没看她发表过只言片语,不知道她现在还用豆瓣不。之后加的友邻大多都是名人,小昭奸妃之类的,虽然人家都没有关注我(人家为什么会关注你,你像死人一样),但是能偶尔看到几篇好文章让我用手机截屏一下,我已经很满足了。

  所以,这本书《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在我手机图片库里以各种残肢碎片存在,我一边看书一边啧啧:“唉,这篇我看过。唉,这篇我截图了。”然后恶趣味地把他们找出来对比一下……这也是证明,好文章是藏不住的,人人都会喜欢。

  我想只要是常逛豆瓣,并且三观正常的人都应该对书里的文章稍有涉猎,但这并不影响我掏出钱包买下它,就像当我看到手机截图的文字变成铅字依旧温暖我,我就很开心。自己也写东西,也做梦出版,也一直努力。看到那些我笔力触不及却曾经在我脑袋里缠绕过一阵子的文字以这种完满的方式出现,真好。

  我希望那些曾经感动我的文字同样感动别人,那些催我向上,让我不要回头的文字也同样让别人大步向前。从小我妈教育我,好东西要和别人分享。

  虽然现在心灵鸡汤类的文字已经让不少人倒胃口,这本书也算是和鸡汤挂边的什么滋补汤水,但是我还想说,这里的人不是像打了鸡血般上蹿下跳声嘶力竭摇旗呐喊地抛给你一个大道理,“你看,过去的爱人就应该忘记,人生就是应该积极向上,生活就要懂得珍惜”。

  她们只是给你讲一个故事,主人公或是他们自己,或是他们的朋友,甚至从没出现过,这都没关系,因为那段故事所蕴含的感情是真的。讲完故事后,他们大多不再多说什么,幽幽地看着你,那眼神仿佛在说,“曾经我就是在这个坑里摸爬滚打把自己弄得满身狼狈,你还要不要待在坑里孤苦伶仃地看星星,你随意。”然后傲娇离场,深藏功与名。

  至少是现在,我还在坑里待着,那滋味让我冷的打颤,至少,看到的有些文字还促使我动动屁股往上爬一下。

  特别喜欢“谢谢你,爱过我”那部分,其中很多文章我原来都点过推荐,都截过图……,尤其是同名的那篇文章《谢谢你,爱过我》里的那句:总之,年少的我抬头看着你,觉得自己碰上了天底下所有的好事。而这所有的好事,不过就是四个字:我遇见你。

  超爱这句,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把它改成一段签名,无耻的炫耀在人人上,导致被大家各种拷问是不是有情况了。

  其实我一直还在坑里,没有遇见他,但是遇见豆瓣,遇见这本书,也足以是天底下的一件好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