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建筑生与灭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建筑生与灭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03 20: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建筑生与灭经典读后感10篇

  《建筑生与灭》是一本由[美] 马里奥·萨瓦多里著作,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3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筑生与灭》读后感(一):原作翻译俱佳

  近几年来大陆对西方学者的著作译介可谓不遗余力,书价上常常可以 看到大量大部头的西方学术著作译本,涵盖范围丰富多样。然而多 数情况下我更愿意看看原文,不为其他,只因为近期的大多数译作无 论是语言还是对原文的理解,都往往令人失望

  《建筑生与灭──建筑物如何站起来》这本译本的过人之处,就在于 它的翻译不仅很好地体现了原书语言流畅风趣特点,而且对于专业 术语的翻译也非常准确。译者同时做到这两点,可谓难能可贵

  当然,原书作者才是这本既给人享受又富含知识的书背后的关键人物 。写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已经很难,而作者不仅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写得让读者读时赏心悦目欲罢不能,读完后更对作者所要介绍 的关于结构的基本知识有了深刻印象和一定的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读过的科普读物中最成功的一本,强烈推荐

  《建筑生与灭》读后感(二):读《建筑生与灭》

  在读这些书之前啊,读了miaoliuhua的博客,他讲:工作之后,时间宝贵,所以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回报。所以在读这些书的时候,这个“回报”总是会在书中文字阑珊处飘然而至。仔细想想,确实没有什么具体可见的“回报”,有同事偶尔好奇我读这些书,我就说是提高职业情操的,笑一笑就过去了。确实,此阶段不如看看一注专业题,不如看看规范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但是我就是喜欢读这些乱八七糟的东西,哎,我总是在不恰当的时候做不太恰当的事情吗?

  好了,说说这本书的收获吧,

  收获是零散不成体系的,散落在自己编造的几个素养中。

  学习素养:

  以前读书,不好笔记,读完就忘了,一本书能有两三句话记得,两三个故事能复述出来算是好的,这次读书决定记笔记,以期能有所多得。

  书快读完了,发现自己记得全是一些结论美句,做个假设:他日若与人争论一些观点,想引用这些结论而没有提供论据支撑,他们会信吗?总不能说是萨瓦多里说的吧,那些人知道萨瓦多里是谁啊!

  仔细思来,这笔记方法还是处在中学生阶段啊。读书记笔记的要求中学语文老师要求的,但是我记不得老师是怎么要求的了,反正到现在记笔记记得全是类似优美的段落、哲理句子,这对于写文章重要吗?难道最重要的不是逻辑吗,不是格局吗,不是情趣吗?措辞、修饰难道不应该排在最后吗?

  以后做笔记要记作者的思路,结论以及支撑结论的论据,并基于作者思路自己所做的思考,这样方才是真正的不虚此读。26岁始有此得,惭愧

  专业素养:

  1、保守总是好的,文中说“安全系数”就是“无知系数”,布鲁克林大桥的设计者,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都十分保守的估计了荷载值,并且加大了安全系数。想到自己以前能省则省的心思,觉得设计还是基于甲方的忍受能力,能添就添。

  2、文中系统的讲述了摩天大楼从想法到施工的流程,其中的fast-track stratge印象颇深,就是设计方做方案和设计图让甲方拿去政府审批,承包商在施工到某地方的时候自行深化节点大样图,让设计方签字同意。这个流程好像慢慢的在中国流行,所以作为设计师:要多多注意方案的合理性;多多学习手算,提高自己的专业敏感性;多多学习节点大样之类的做法

  3、形态抵抗系统,我在百度上搜不到相对应的词条,说明还是比较偏或者比较新的,我的理解就是:把原先受弯受剪的结构转变成收轴力的结构,比如悬链线、拱壳,马鞍形屋面等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形状产生的强度来抵抗外部荷载。这个算是比较高深的内容吧。

  4、荷载分动荷载,静荷载,和空气动力(塔科马大桥就是因此倒下的):恒定的风力对结构产生的动态效应

  5、未来的创新:a创新面很窄,推陈出新,b新材料,c动态抵抗系统,隔震免震之类的。

  当然不止这些。

  事业素养:

  作者在讲埃菲尔铁塔的时候,行文中流露出崇拜之情。埃菲尔的成功在与:懂社交(深知做成铁塔是需要政治支持的;同时也和工人工会保持良好关系;同法国保守派的对抗),懂施工(铁塔的施工全是他一个人管理,吊车,施工次序等,而这仅仅只用了250个人两年三个月),懂设计(毫无疑问,铁塔是他设计的,所有的构件,锚栓孔的位置,而且用钢量极省),懂科技(空气动力学,otis电梯),懂财务(这么多人的保险工资)。并且在设计铁塔期间,还接手了另一个项目,作者在此处说“然而接下来证明埃菲尔的聪明似乎还有余量”。自信,聪明,冷静,理性,口才。

  事业有成,专业只是一个敲门砖而已,还要懂好多东西才行啊。。。看来,于我,路漫漫其修远兮。

  职业素养:

  要理性,保守,全面

  爱结构,爱老婆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呢,比如说墨西哥城国家剧院的“伏伏起起”,艾尔菲剪断otis电梯的揽绳测试电梯紧急制动系统,布鲁克林桥的女工程师等。

  就到这吧。

  《建筑生与灭》读后感(三):[摘要]零散

  ·mullion幕墙的竖框

  ·金字塔的横高比:从一边中心到金字塔底部中心长度为滚轮的nπd倍,则高度为3nd或4nd(分别成43度与52度角)

  ·金字塔内部由竖向扶壁构成

  ·金字塔倒塌的原因:地基是沙层而非石灰岩。

  ·自重dead load与活荷载live load,法律标准荷载uniform load:允许活荷载折减。

  ·静荷载static load,动载dynamic load,冲击荷载impact load。静载长于摆动周期,动载短于摆动周期。周期与共振。

  ·调谐式动力阻尼tuned dynamic damper弹簧连接的混凝土块,抵消建筑物摆动

  ·弹性elasticity、塑形plasticity、脆性brittleness。

  ·极限强度ultimate strength,屈服应力yield stress

  ·分层应力lamination stress

  ·罗马混凝土:石灰、碎砖块、石子+火山灰pozzolana

  ·徐变creep vs. 预应力prestress。先张法pre-tensioning(预先拉伸钢索或钢丝束),后张法post-tensioning(塑料管内钢索,灌后进行拉伸调整

  ·因梁相对中和轴neutral axis(不受力)旋转,因此工字梁的本质是缩短中和轴:梁翼缘flange及腹板web

  ·接点固定的梁:钢接式fixed-end或嵌入式built-in vs. 简支梁

  ·梁下沉式弯曲停止的点:反弯点point of inflection

  ·剪力shear force:可分解成斜向交叉的拉力和压力

  ·弯曲buckle:弯曲增加力臂,导致恶性循环

  ·意大利Torre del Mangia最高砖塔。hogan印第安干栏泥顶房。因纽特人在冰屋内生活融化一层雪,冻结后不透风。

  ·木框架:刚性结合,风荷载部分由梁承担。楼板:桁条joist+胶合板。

  ·混凝土板式建筑flat-slab construction。厚的楼板可以做成密肋楼板:下方用小方块模壳做成waffle形。

  ·快速跟踪法fast-track method:边施工边设计。

  ·风力x力臂与高度平方成正比

  ·刚接/弯矩式连接moment connection适用于内筒(垂直性荷载),铰接/剪力式连接shear connection适用于外筒(抗风力)。

  ·开合式桥梁bascule bridge

  ·气压沉箱compressed-air caisson/working chamber。

  ·钢丝网水泥Ferrocemento,Nervi

  ·高斯三种曲面:dome,cylinder,saddle(hyperbolic paraboloid/hypar):双曲抛物面屋顶hypar roof,伞状双曲抛物面屋顶hypar umbrella。

  ·教堂:中殿nave,侧廊aisle,耳堂transept,十字交叉crossing,后殿,apse/chevet,回廊ambulatory,拱廊triforium,高侧窗clerestory,尖塔pinnacle:与屋顶雕塑一起抵消拱顶的外推力

  ·穹顶的上部倾向收缩,下部倾向伸长,临界线与穹顶垂直轴承52度角。

  ·Pantheon穹顶的藻井减轻重量。基座部分加厚防止裂缝,因此挖出空室减轻穹顶重量

  ·Pantheon内高等于穹顶内嵌球的直径

  ·圣母百花大教堂砖砌拱顶不需要拱架:采用人字形砌法,三块砖与一块砖成九十度。

  ·目前最理想的膜材料是强化玻璃纤维织物……还涂上一层Teflon:大阪世博会美国馆,内部气压,钢混环圈,承受的最主要风荷载是向上的吸力

  《建筑生与灭》读后感(四):科普读物写得这么好,作者功力很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阅读关于建筑、城市规划之类的书。

  但市面上的建筑类的普及性读物基本上都是从美学方面进行介绍的,例如建筑的历史、流派,著名建筑的形态、立面的特色等等。至于建筑的结构、工程、材料、工艺方面的知识就说得甚少。也许是著书者觉得这些知识太过于专业了,外行人不感兴趣,又或者是没有办法将专业知识讲得让外行人也能够明白

  其实,这些工程方面的知识,普通人也会感兴趣的。例如从建筑欣赏方面,结构、材料对建筑美学的影响,为什么有些建筑的形态可以做得那么夸张;地震灾害的时候什么位置是比较安全的,为什么有些房子会倒塌有些没事;甚至具体到自家房子的装修,那些是结构性的不能改动,那些可以做改动而不影响安全,这些有了了解都是很有好处的。在电视上,也看过BBC、Discovery的一些很好的科学节目关于建筑工程的,例如摩天大楼,超级桥梁怎么建造的。

  最近终于发现关于建筑技术方面的非常好的普及书籍:《建筑的生与灭》。在图书馆找到的时候发现是一套两册厚厚的书,有点害怕是否能够读得下去。当我翻开第一章开始阅读时,就发现这担心完全多余的。作者将概念讲得清晰易懂,没有用任何晦涩的专业语汇,对基本概念都作了专门解释,贯穿以大量的经典建筑例子、插图,读起来非常轻松。虽然行文通俗,但是对知识的表达是非常准确和严谨。能够写出这样的水平的科普文章的作者可是很难得。

  http://aleung.blogbus.com/logs/34500836.html

  《建筑生与灭》读后感(五):创造建筑的生命之旅

  如果你曾看到我们现代社会的大型建筑结构,并想了解它是如何建造以及为什么它仍然耸立至今亦或为何会发生倒塌,那么由意大利著名土木工程建筑师马里奥•萨瓦多里和资深建筑工程师马特斯•李维所编著的建筑系列丛书:《建筑生与灭——建筑物如何站起来》与《建筑生与灭——建筑物如何倒下去》,将采用清晰而易于理解的语言,充分满足你的好奇心,读过之后不禁令人觉得愉悦受益匪浅

  其中,萨瓦多里教授的《建筑生与灭——建筑物如何站起来》一书可以通过他自己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前言而被加以最好的概述:“本书是为喜爱美好的建筑,又奇怪它们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人而写的。” [2]这本书深入浅出,面向普通公众。它不仅使建筑师、结构师、土壤地质学家、土木工程师、建筑施工等从业人员受益良多,甚至投资者、银行家及房地产经济人员或普通外行人等也可以从中获取宝贵的知识与经验。书籍的编写具有着崇高追求,作者运用讲述从古至今一些伟大建筑历史故事的方式描述了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筑在结构上的演进:从埃及金字塔、土耳其圣索菲亚教堂、意大利米兰教堂、法国埃菲尔铁塔到人们熟知的纽约布鲁克林等大型桥梁及当今的摩天大厦,甚至整个章节都充溢着古典中世纪欧洲哥特教堂令人着迷的元素……尽管从题目来看显现了鲜明的内容与特定的目的性,而实际上它却传达出超越其更多的信息量,通读全书,使读者不但能够懂得从较为专业的角度去欣赏这些著名建筑物的美与壮观,更令人从中体会到它是如何产生与站立起来的,宛如畅游于建筑结构奥秘的奇境之中,引人入胜。

  在对建筑领域历史背景的简短介绍之后,萨瓦多里教授引用埃及金字塔作为探讨建筑结构经验主义方法的最早实例,使我们将思想集中于这些早期的建筑项目,而后反过来向读者提出了如荷载、梁、柱以及建筑材料等建筑工程概念。这些所探讨的内容,虽然覆盖面极为广泛、复杂,但作者透过书中的照片、手绘草图与流畅的文字等完美工作的结合,清晰通俗地介绍了建筑在技术、材料和结构方面的基础与巨大革新。毫无疑问,本书代表着开放进入建筑问题的一扇大门,书中涵盖了动态与静态两大结构体系,并将之具体演化于一种广泛的古代与现代结构变化之中。文章在理论分析之后转入大量详细的建筑结构类型实例,并且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工程学问题展开讨论,以比喻、象征等通俗易懂的方法,形象地解释了复杂建筑结构的受力作用,强调从人的直觉出发探讨建筑的结构特征,又配以手绘示意图,简洁、明了地对设计原理进行了解释:即采用从人类直觉——图示——科学解释原理——建筑实例等一系列流程方式层层递进,逐步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

  通过以这种方式进行资料表述,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以一种前后一致、融会贯通的方式去学习所有关于复杂的静态与动力学问题。作者所选择传授这些概念的富有代表性实例,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这些技术、材料与结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它让我们体验到从游牧民族的帐篷到现代化的芝加哥西尔斯大厦等所有时代的房屋建造;各种主要类型的桥梁;穹顶、帐篷、充气结构甚至是“悬挂着的碟子”……除了提供主要结构的手绘线图外,书中还常常再现那些所讨论概念中具有代表性的突出场景实例,以进一步加强对基础技术结构分析的力度。在哥特教堂的分析中,萨瓦多里教授选择了一个最令人感兴趣的实例——博韦的圣皮耶大教堂。作为一个具有双重代表性的例证,表述了哥特教堂结构的力量如何通过尖拱、带肋穹顶和飞扶壁等被控制;同时也表明了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如同博韦这样的建筑也仍然存在着倒塌的可能性。作为大型建筑所崇尚的目标和曾修建过的“最伟大的哥特式教堂”,博韦的例子是特别令人感兴趣的:在13世纪主穹窿发生倒塌后,于14世纪增加了附加的室内拱柱;而后由于对结构原理的严重无知,尖塔在结构上发生倒塌,教会停止了对其建造并使之成为最伟大的基督教堂——圣彼得大教堂,而令“最伟大的哥特式教堂”成为过去式。

  总体来讲,这本书在建筑普遍的技术、结构与材料运用上都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与宝贵的知识经验,它相当出色地概括了所有重要与普遍的建筑概念,包括荷载、建筑材料的特性、梁与柱等等,并且将其转化为现代结构的力量;同时也回答了诸如为什么高度对于金字塔的基础自动包含了“π”值等许多人们所感兴趣的问题,。书中还讨论了当今摩天大厦与大型建筑结构的锚固方式,解释了力量与荷载的设计位置以及它们如何在不采用数学计算方法的前提下被涵盖与估算。除此而外,全书在技术方面的表现也十分突出,于文字释义之后辅以简明的线图帮助进一步说明一些应用于建筑的古典和更为复杂的工程学概念。可以说,作者在表达结构工程学背后的逻辑方面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工作。因此,该书不仅能够满足结构或国内建筑工程学初学者的需要,而且如果作为一本高等学校或更高水平的教科书,它可能也是比大多数教科书更好的选择。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作为一本非娱乐性的、偏于专业性读物,它却并不会因乏味而令人觉得费解,而是更多地将那些美好有益的信息以通俗的语言呈现给读者:书中解释了一些如压力、拉力和剪力等允许建筑建立的基础力量,虽然涉及到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但作者却巧妙地采取了一些即使外行人也能够理解的通俗表达方式,使得所有对建筑、建筑如何建造以及建筑研究感兴趣的业内、业外人士均能够雅俗共赏,从中大获裨益。

  萨瓦多里教授的这本书与其它卷成套——即其系列丛书《建筑生与灭:建筑物为何倒下去》,虽然这听起来可能象是一种市场手段,然而如果完整地读过这两本书却可以使一个人看到由这两种方式所产生的非常不同的方法与后果。据说当作者于1992年出版《建筑生与灭:建筑物如何站起来》一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其岳母时,岳母说:“这件礼物真好,但是我更想了解的是建筑物是怎么倒掉的。” [3]再加上众多读者的反馈,因而两年后又顺理成章地有了其姊妹篇《建筑生与灭:建筑物如何倒下》的出版。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只读了其中任何一卷本身都会觉得难以产生满足感,但如果认真地读过这两本书,则必然会提供给读者更完善的综合性知识体系,从而达到一种更臻完美的整体境界。如果说前者可能作为一种从上至下的方式看待问题,那么后者则是采用从下至上的逆行方式。虽然书中在某些方面的比喻稍有欠缺,但是它在看待如何将压力、张力、附加力量等在结构合理的建筑构造中进行协调性平衡;以及在所有结构类型中不平衡荷载如何造成建筑倒塌这两个方面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独特意义。

  如果说马里奥•萨瓦多里所著的《建筑如何站起来》更能吸引建筑师和结构师的关注,那么他与资深建筑工程师马特斯•李维的另一本书——《建筑如何倒下去》则令普通读者也爱不释手。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本书过于通俗简易,而是因为它所涉及的领域之广,内容之丰富,趣味性之强使得专业人员和普通读者一样可以从中学到全新的知识并获得乐趣。在亚马逊网站的书评上有人说:“……他的书使得没有工程背景的人也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些建筑会倒塌,而且他在书中介绍了许多的细节,使得工程师们也不会因为缺乏内容而厌倦。他的书中包含了简洁的解释、全部的细节、以及彻底的研究……” [4]

  “凡事皆有定期,天下万物亦有定时”——《传道书》[5]每个章节作者都这样巧妙地引用了文学或历史著作中的片断作为引言,这些诗意的语言和内容结合的如此巧妙,以至于你能感受到作者决不是一位死气沉沉的、只跟数字结缘的工程师,他是一位真正善于思考的智者,也是一位心怀天下的仁者,在本书的结论中他说道:“野心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动力之一……只有较深地秉持人类的良知与社会责任,才能建造出安全的建筑物。” [6]如何拯救闻名世界的比萨斜塔?巨大的水坝为何在一瞬间分崩离析;风又是怎样吹断重达千吨的桥梁;甚至作者如何亲身走上法庭,用力学的原理作科学的证人,这些都出现在同一本书中,仅仅这些选题就足以使得本书引人入胜,同时也大大拓展了我们这些从业人员的视野,使我们知道建筑远非局限于我们日常的那些设计工作,而是包含了几乎所有人工环境的创造。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作者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之上,他用诗一样的语言为我们做出了对建筑物生命周期的完美诠释——“建筑物孕育于设计阶段,建造过程就象出生,完工就象活着,老旧就会走向死亡。或者碰上意外死亡,他的呼吸是透过嘴一般的窗户,以及如肺一样的空调系统……” [7]

  当然,这本书的全部意义绝不仅限于它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它不仅仅是新奇事件的罗列。作者巧妙组织,用贯穿全书的一个个案例充分阐述了建筑物破坏这种事件背后所包含的各种要素的性质、作用以及关系:他告诉我们气候、地震、水流,以及爆炸,甚至锈蚀这样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因素都可能会成为建筑倒塌的原因,从而给予读者一个全面和系统的结构概念。

  2001年911事件发生,双塔轰然塌落,无数建筑从业人员和普通人一样面对如同多米诺骨牌垂直坠落的结构而瞠目结舌,显然即使是专业人员,对于建筑为何倒下,如何倒下也常常充满着疑惑。本书就对世贸大厦被破坏的前因后果做了详尽的分析,甚至还包括此前一次地下室恐怖爆炸的袭击。同时作者还给出了其他案例:如1968年伦敦附近一座22层的公寓罗南角大厦几乎是以同样的方式倒塌的,他强调:“一旦一片墙板掉了下去,其上的墙板也会因失去支撑跟着下坠……造成超载使其下的所有墙板和楼板逐步倒塌……业界也因此注意到了建筑物接头连续性和结构赘余力的重要性。” [8]对比两个案例,911事件中的疑惑也就豁然开朗。

  建筑物如何被破坏是一门涉及领域更广,涉及专业更细密的科目,包含了系统论,突变论等许多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比如“系统论”,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性,它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各个部分之间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木桶效应”就是系统论的通俗版,决定一只木桶之容量大小的并非最长的那块木板或全部木板长度的平均值,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事物的发展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系统地看待这些因素,就像是要综合考虑构成木桶的不同木板一样,对于建筑的破坏这个课题亦是如此。在本书中的另一个例子中,我们看到的是美国堪萨斯”肯普纪念体育馆”倒塌的复杂原因,这座建筑本来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抵御风力、雨水的作用,可是在1979年6月4日一场倾盆大雨后,屋顶本来可以承载的积水在强劲北风吹动下移动起来,产生了更大的压力,从而使屋盖中一个薄弱的螺栓遭到破坏,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让这座跨度60米的屋盖突然坍塌。作者是认为骤雨、排水、风力、螺栓等这些所有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事故,因此把事故完全归咎于任何一处显然都是不合理的,我们更应该把建筑结构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这个观念对建筑师们弥足珍贵,相对于其他专业,建筑师们更需要全面地把握结构关系而非详细数据,然后就可以在他的设计里把这些因素天衣无缝地融合进去。

  每一个求知欲旺盛的人都对世界上那些令人震惊的建筑破坏事件充满了好奇,这只是本书一个看点,但是这本书真正的价值其实不仅在于它深入浅出的讲述了这些破坏背后的真正原因,还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一种新方法来解决我们在工作中的问题。这就难怪一位从事IT行业的读者也向朋友们推荐了这本书,他从这本书中得到了教益是:他发现可以用本书的方法去研究计算机网络在压力下是如何崩溃的。这样看来,本书已经达到了“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的境界。[9]

  注释:

  [1] 马里奥•萨瓦多里、马特斯•李维编著,顾天明、吴省斯译,陈章洪校,组稿责编:刘大馨,《建筑生与灭:建筑物如何站起来》、《建筑生与灭:建筑物如何倒下去》,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2],[3]马里奥•萨瓦多里著,顾天明、吴省斯译,陈章洪校,组稿责编:刘大馨,《建筑生与灭:建筑物如何站起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译序

  [4]www.amazon.com亚马逊网站评价

  [5] 马里奥•萨瓦多里、马特斯•李维编著,顾天明、吴省斯译,陈章洪校,组稿责编:刘大馨,《建筑生与灭:建筑物如何倒下去》,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p221

  [6]同上,p266

  [7]同上,导言

  [8]同上,p75

  [9]《易•系辞上》

  《建筑生与灭》读后感(六):聪明的诚实

  最近同时在看一本叫做《结构体系与建筑造型》的书,算是补一补已经忘却的结构选型的知识。

  不同于那本书的条条框框,在这本书中,基础知识和经典案例的相互平滑过度着实让人耳目一新。记得上次有这种感觉的时候,还是在看《完美的房子》和《建筑的表情》的时候。

  书的论述顺序从古代的金字塔到近代的埃菲尔铁塔,从日常的房屋到芝加哥的摩天大楼,从建筑到桥梁,从向量结构讲到形体结构,从教堂的巨大空间讲到充气结构,一气呵成,甚为引人。

  字里行间所展现出的作者的博学多才以及对于建筑与结构之间的深刻理解让我尤为印象深刻。

  惊异于每个时代地标建造过程中的种种令人称奇之妙处,也更崇拜结构给形体带来的精神。

  自然界的形体都有其特定的结构支撑,而结构也相应的成为了自然物体所体现出来的美的一部分。

  建筑也是一样,空间靠结构支撑。如果说原原本本的呈现结构是一种属于建筑的诚实,有些建筑如此诚实以至于过于朴实无华;有些建筑如此心机重重以致让人心生厌烦。

  而有些建筑,诚实不失几分聪明,坦白不失几分诡谲,夹杂着光影和秩序的气息,让你赞不绝口,心旷神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