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罪与罚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罪与罚读后感10篇

2018-03-04 21: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罪与罚读后感10篇

  《罪与罚》是一本由[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61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罪与罚》读后感(一):《罪与罚》161023

  一开始完全不通拉斯科尼科夫为什么要杀那个老太婆,为什么可以为了多数人的利益伤害少数人的利益呢?虽然心理活动的描写很好,但我觉得不该成为他杀老太婆的借口,说什么与“天理”之间的搏斗,但我觉得他并没有代替天理的资本,成为拿破仑还是什么伟人的资本。心理描写还是挺好的,值得再看一遍,希望以后可以看《卡拉马佐夫兄弟》,嘿嘿嘿。

  如果人并不是真的那么卑鄙,我指的是一般人,是整个人类——那么其余的一切都是偏见,都只不过是认为的恐惧,没有任何障碍,那么,那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何况要想了解一个人,需要逐渐地、仔细地观察他,以免造成偏见和误解,那是过后很难纠正和晚会的。

  啊,必要时候,我们会压制我们的道德感;自由安宁,甚至良心,一切的一切都可以送到旧货市场上去卖。就让我的医生毁了吧!只要我们心爱的人能够幸福

  我早知道,做这种事我会受不了的,可是为什么直到现在我还要自寻烦恼呢?要知道,就在昨天,在昨天,我去......做试探的时候,要知道,我昨天就完全明白,我会受不了的......那为什么我还反复想着这件事呢?为什么我知道现在还犹豫不决呢?

  天性也可以纠正和引导的嘛,不然,我们就要被淹没在偏见的海洋里了。

  几乎每一个罪犯,在犯罪的时候都意志消沉,缺乏理智,在最需要保持理智和小心谨慎时刻,却被幼稚的、罕见的轻率所替代。他深信,这种理智模糊和意志消沉像疾病一样向人袭来,逐渐蔓延,并且在犯罪之前不久达到顶点;这种情况在犯罪的那一瞬间还在继续下去,而在犯罪以后,还要因人而异地继续若干时候;最后像一切疾病一样渐渐消失。

  被押送去处死的人大概就是这样的,念念不忘地想着一路上看到的一切东西

  《罪与罚》读后感(二):当陀思妥耶夫斯基遇上萨特

  读完《罪与罚》,曾经深深的被拉斯柯尼科夫流放时“毫无意义的梦魇”所困扰:他在病中梦见,全世界都注定了要遭到从亚洲腹地蔓延到欧洲的一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可怕瘟疫。除了极少数幸存以外,所有的人都将死亡。出现了一些侵入人体的新的旋毛虫、微生物。然而这些微生物都具有智慧和意志的精神。被它们侵入体内的人会立刻发疯,失去理智。但是人们还从来不曾像那些被传染的人那样,认为自己那么聪明坚持真理。也从来没有人像他们那样,认为自己的判断、自己的科学结论、自己的道德信念信仰是那样不可动摇。所有的村镇,所有的城市民族都染上这病而且疯狂了。他们惊恐万状,但是彼此都不了解,每个人都认为只有他自己拥有真理,在看别人的时候总感到非常苦恼,捶着自己的胸膛,哭泣,伤心欲绝。他们不知道应该评价什么人和怎样评价,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也得不到一致看法。他们不知道应该判谁有罪,判谁无罪。人们出于毫无意义的仇恨,相互残杀。他们集成大军,相互攻打,但是军队还在行军途中就突然自相残杀起来,队伍溃散,军人互相火并,互相砍杀,你咬我,我咬你,你吃我,我吃你。城里整天敲着警钟:把大家召集在一起,但是谁召集他们和为什么要召集他们,谁也不知道,每个人心里都充满了惊恐。最普通行业也被置之不顾,因为人人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修改方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农业停顿了。有些地方,人们成群地聚在一起,商量采取共同的熊东,发誓永不分离,——但是,马上又做出跟他们刚才打算做的截然不同的事来,他们开始相互指责,殴打和厮杀。火灾发生了,饥荒发生了。一切人和一切东西都在毁灭。

  显而易见,陀陀写这个梦就是展示一个没有绝对信仰绝对价值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世界是多么可怕,而且这样一个世界必定走向毁灭。于是陀陀说接受基督教的教义吧!只有人人信上帝,这个世界才能和谐太平。虽然被这个梦吓得不轻,但要我接受基督教总有点不甘心,因为在一个唯物主义无神论的国家浸淫这么多年,要我相信上帝存在是非困难的。何况统统信仰上帝不就是否定哲学否定思考了吗?因为教义已经是被定死的了,你怎么能再提出新的理论呢?拉祖米欣说:“因为我胡说八道,所以我才是人。”,如果大家都信上帝,不就不可以胡说八道了吗?于是苦恼。找人聊天。无意间提到了萨特,有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而且否定绝对价值,那他又如何解决拉斯柯尼科夫的困境,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梦魇呢?

  本人才疏学浅,没敢去翻《存在与虚无》,只是把《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篇小短文重新读了一遍。

  萨特说,人的存在先于本质比如说一把裁纸刀,总是工人先有了裁纸刀的概念,知道了需要的材料,了解它的作用,明白制作工艺,这把裁纸刀才会被制造出来,这就是本质先于存在,也就是裁纸刀的概念先于裁纸刀的存在。但人呢?如果说人是上帝创造的,那么必定在上帝的脑子里存在着人的概念,那么人的目的也就是确定的,可这样一来,人不就和物一样了么?另外人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所以为了说“人比一块石头或者一张桌子具有更大的尊严”,我们就必须认为上帝是不存在的,人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被创造的,人的存在是先于本质的,也就是“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如此一来,人性就是不存在的,因为没有上帝提供人的概念;绝对的价值和道德也是不存在的,因为没有上帝提供人的概念。

  读到这里,很为萨特担心,因为感觉他正一步步走进陀陀的“陷阱”。

  但接下去,萨特又像承认自己的错误一样说存在主义者“认为上帝不存在是一个极端尴尬事情,因为随着上帝的消失,一切能在理性天堂内找到价值的可能性都消失了。任何先天的价值都不再存在了,原因是没有一个无限的和十全十美心灵思索它了。”,之后他还引了一句陀陀的话“如果上帝不存在,什么事情都将是容许的。”,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但正因为这样的自由,使人陷于一种孤苦伶仃局面,他没有依靠没有借口,他必须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而且不仅仅是为自己负责,而是为全世界所有人负责,因为只要他采取了某种行动,就说明他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好,那么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模仿他,而当他发现自己要为全人类的行为负责时,“他应该说:‘难道我真有这样的资格吗,使我的所作所为能成为人类的表率?’”于是他会感到“痛苦”。所以人虽然是绝对自由的,但并不会使人胡作非为,因为一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他做了不能成为人类表率的事,他就会感到痛苦。

  这大概就是存在主义的核心部分。对这种理论我也有自己的疑问:我们并不能对一个逃避“痛苦”的人怎么样,就是说对一个做事从来不问自己如果所有人都这样怎么办的人,我们毫无办法,也就是我们不能确保每一个都使自己的行为对全人类负责。这就类似于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完全是一种自觉行为。比如陀陀的梦魇,如果那些人都能意识到“如果所有人都为了自己认为的真理相互杀来杀去会让这个世界毁灭”,那么他们或许就不会再杀来杀去了。问题是在陀陀的梦魇中,不论是因为微生物的影响,还是人类本身的问题,他们根本就没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统统选择了逃避“痛苦”,所以世界照样毁灭。

  我这样认为,萨特的存在主义在理论上解决了陀陀的梦魇,但在实践中,还是会有很大问题。因为他依靠人的自觉。

  但反过来,陀陀的梦魇就一定是正常的吗?思想的多样性就一定会导致战争,世界毁灭吗?这里面是否有陀陀为了宣扬他的东正教而有意无意夸大的成分呢?我觉得首先不至于每个人都觉得要把不同意见者杀掉才是真理吧?这么多人不至于每个人的思想都是迥异的吧?总有一些人是相近的吧?其次,有一种东西叫做自然法,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自然法可能不存在,但除此之外,人的内心中真的没有一些最最基本的,最最低层的共同点吗?或许还真没有,比如你说不能杀人,但是法院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杀人。但人都会怜悯不是吗?

  另外,就算信仰了某种宗教,非常抽象的,非常粗犷的教义仍然不能解决许许多多生活中具体问题,比如萨特在文中提到的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二战时的法国人,为了给自己的哥哥报仇想去英国参加自由法国军队,但如果离开母亲,或者阵亡,他的母亲就没有了活下去的动力,很可能自杀,而且他知道,就算他去参军,也不一定能成功,但是留在母亲身边却肯定能帮助她继续活下去,他该如何选择呢?“基督教的教义说:对人要慈善,要爱你的邻人,要为别人克制你自己,选择最艰苦道路,等等。但是什么是最艰苦的道路?谁应当承受这种兄弟般的爱呢?是爱国者,还是那个母亲?那一个目的比较有用呢?是参加整个社会斗争这个一般性的目的,还是帮助某以特定的人生活下去的具体目的?”再说,对于教义的解释都是人为的,但是谁有资格代替上帝来解释教义呢?而如果我们没办法解释教义,又如何信仰宗教呢?而且生活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一条教义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非常精密严谨法律尚且会如此,何况是粗犷的教义呢?再者,即使所有的俄国人都相信了东正教,由于地理的阻隔和文化的不同,其他民族会有其他的绝对信仰和绝对价值,又怎么办呢?中东的教派冲突怎么办?让他们统统皈依东正教?而且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从古冲突不断,这又该怎么解决呢?

  最后来说说拉斯柯尼科夫的那个思想,这其实是很典型功利主义,为了最大多数的幸福(其实拉斯柯尼科夫的功利主义不是很纯,他杀老太婆更多是为了救杜妮娅,他妈妈,和他自己,在救了自己的基础上他说因为救了我对全世界都有好处,其实很虚伪很卑鄙,但在他杀人以前他一直认为自己是拿破仑,他并没有意识到杀人完全是为了自己,所以他还是诚实的。),对于功利主义,最经典的几个反驳是,你怎么知道别人的幸福是什么呢?而且幸福可以被度量吗?凭什么为了最大多数的幸福就要牺牲那么几个少数人呢?难道他们不是人吗?拉斯柯尼科夫最后承认了,他并不是拿破仑,他并没有资格去杀人,他也和那个被杀的老太婆一样是一只虱子。我的解释是,这个世界具有超验性,人并不是能完全了解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所以也就不能决定他人的命运,参看甘道夫对弗罗多说的这段话:“可是,许多活着的人都应该死,一些死了的人却该活,你能把命还给他们吗?若是不能就别记着断人生死吧。即便是极有智慧的人,也不能洞悉万物结局。”但直到最后都使他无法释怀的是,凭什么警察法官有资格来审判我?“我在他们面前有什么罪?我为什么要到他们那儿去?我对他们说什么呢?这一切不说是幻想罢了……他们自己杀死了千千万万的人,还认为那样做是善行。索尼娅,他们都是骗子流氓!”而且这个问题最后似乎被陀陀绕过去了,我没搞懂拉斯柯尼科夫是怎么想开这个问题的。

  还有小说最后的这段话“但是那天晚上,他无法长久不断地思索任何一件事情,也无法把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任何一个思想上;如今他似乎也不能自觉地解决任何问题;他只能感受罢了。生活代替了推理,他的头脑里应该产生一种截然不同的东西。”但只生活不思考可以吗?

  拉斯柯尼科夫的悲剧原因或许是他太封闭自己了?

  《罪与罚》读后感(三):生活的盲区 ——读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小说的魅力并非知识型的,而是探索型的。小说始终在探索生活的盲区,无奈彷徨恐慌迷失等等。小说不需要一个真理式的结论,更需要一个模糊的印象,真理不是生活,模糊的印象才是我们对生活的记忆

  杰出的小说家都是生活中的失败者,因为他们一不小心踏入了生活的盲区,这始终源于艺术家敏感勇气。我不认为一部好的小说,所设置的情节需要逻辑,因为逻辑是哲学家的事情,但有时候逻辑会束缚创造力,世界过于复杂,逻辑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西方哲学家的“真理”,最后被时间撕成思想的碎片

  没有真理,没有逻辑,小说剩下了什么?我认为中外小说始终在追问一个终极问题:“我们的生活如此不堪,但为何我们还要活着?”这看似是一个哲学命题,但并不适合哲学逻辑性的探索,因为世界充满了荒诞,没有逻辑,没有理性,可以看看周围发生的一切,是否有因果关系呢?哲学的有条有理,无法承载生活的错综复杂

  陀斯妥耶夫斯基,俄国史上最有深度的文学大师,与托尔斯泰起名。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嗜赌成性的人,每次输钱后的状态,都是他创作的灵感,因为要用稿费还债。原来,文学大师的创作动机,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伟大。为了还赌债而写作,这就是一种生活的荒诞。

  在生活的盲区中探索是孤独的,它与主流背道而驰,这是俄国作家的风格,形成了沙俄文学阴郁、焦虑的独特气质。如果说托尔斯泰是在探索民族的盲区,为俄国的出路奉献一生,那么陀斯妥耶夫斯基所探索的是人性的盲区,如何能从罪恶中解脱。

  《罪与罚》是一部忏悔录式的心理小说,描写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

  忏悔之心,就是盲区中的一部分。现实社会没有人强迫某个人必须忏悔,这没有任何的逻辑,但罪恶感始终压迫者拉斯柯尔尼科夫,这种痛苦无人知晓。

  生活的盲区,往往是藏在人们的心里,人的心理活动比社会活动更为复杂。不否定这是创造的动力,但更是罪恶的根源。杀人是有罪的,看似很正确的真理,但这敌不过人的心理,盲区中所蕴含的力量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它可以让人做任何恐怖的事情。

  人性中最纯净的部分也藏于盲区。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之后,没有人知道,主人公可以平安的度过一生。但是,但是罪恶感让他无法正常生活,因为上帝能看到人间所发生的一切。

  上帝、忏悔、罪恶、这些人性中的盲区,科学无法代替。人类最大的痛苦,并非衣、食、住、行,这些科学可以帮我们解决,痛苦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情感。我现在明白为什么在杰出的小说中会出现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所占篇幅甚至大于故事本身,因为心理上的苦难是人类始终无法逾越的。

  科学能解决的问题,文学束手无策。文学所探索的人性盲区,科学也无法涉及。人性中,无真理可言,正与邪,黑与白没有一条明显的界限,我们无法给人性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或许通过小说的叙说,似乎能模糊的看到人性中的棱角,但那也不是最后的结果。小说艺术的价值,只是让读者能看到世界的荒诞,在人性的盲区中获得一种阴郁的快感。

  《罪与罚》读后感(四):斯维里加洛夫-好色者,卑鄙者,慷慨者

  毛姆在读书随笔里评论陀氏不是一个天才小说家,他讲故事的能力只算一般。当然是这样,因为陀氏把十之八九的笔墨都用于心理独白。所以尼采才说“我从他那里获得了最有价值的心理学资料”。不过这本书,陀氏把整个剧情安排的还是比较紧凑,剧情+剧情之间精彩的内心独白,让可读性比卡马拉佐夫兄弟强了很多。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是“斯维里加洛夫”-杜尼娅的雇主。这是怎样一个人物啊!矛盾在他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他服从于自己的妻子若干年却最终害死了她,他好色意图强奸杜尼娅却在对杜尼娅的爱面前卑微懦弱,他“随时都可以做出一份迷人的样子”欺骗大家但最终用无限的慷慨帮助了杜尼娅,索菲亚和自己的未婚妻,他可以背地里无耻的攻击拉祖米欣却很放心将杜尼娅以及未婚妻的钱财托付于他。

  每一个自然人都是一个矛盾体,当爱一个人的时候或许仅仅因为害羞而同时恨他,当无私给予人帮助的时候或许又深切渴望对方的感激与认可。

  只是,能把一个矛盾的人用一本书淋漓尽致的刻画出来,陀氏的确是天才的。

  《罪与罚》读后感(五):一只虱子的人生 ——《罪与罚》读书笔记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书名都很简洁直白,比如《穷人》、《白痴》、《群魔》等等以及这部《罪与罚》。

  《罪与罚》是一部经典犯罪心理小说,通过一桩杀人案,探讨19世纪俄国社会贫穷和犯罪的社会问题,通过对人物内心心理冲突、善恶交替的细致描写,探究和剖析人世的罪恶、人性的复杂。书的结尾表述了作者善良的用心:人在艰苦的世态中,光有良知不足以拯救自我,还要有信仰,只有上帝才能普渡众生。

  一.拉斯柯尼科夫的思想:

  在书中摘两段他杀人的思想基础:

  277 在他的文章里,所有的人不知为什么都被分成“平凡的”和“不平凡的”两类。平凡的人必须俯首帖耳地过日子,没有犯法的权利,因为——您知道——他们是平凡的人。可是,不平凡的人,正因为他们是不平凡的,所以有权犯各种各样的罪,有权肆意犯法。。。

  278 这个思想就是,根据自然法则,人一般地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低等人(平凡的人),也就是,可以说吧,只是一种繁殖同类的材料,一类是名副其实的人,即具有在他们自己的环境里说出新见解的才能或者禀赋的人。当然,这里可以再无限地分下去,但是这两大类的区别是相当明显的:第一类,就是繁殖同类的材料,一般说,他们的禀性是保守的,循规蹈矩的,他们在顺从中生活,而且乐于做顺民。在我看来,他们也应该做顺民,因为这是他们的本分,对他们来说,这里完全没有什么屈辱。第二类人全都犯法,根据能力大小,他们是破坏者或者倾向于破坏的人。。。

  450 我在他们面前有什么罪?我为什么要到他们那儿去?我对他们说什么呢?这一切不过是幻想罢了。。。他们自己杀死了千千万万的人,还认为那样做是善行。

  448 如果我质问我自己:我有没有权利掌握权力?——那我当然没有这种权利。或者,如果我提出一个问题:人是不是虱子?——那,在我看来,人当然不是虱子,然而对于一个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而且干脆什么问题也不想的人,人就是虱子。。。我要毫不诡辩地去杀人,为了我自己去杀人,为了我自己一个人!。。。我杀人,并不是为了要养活母亲——那是瞎话!我杀人,也不是为了取得财富和权力以后成为人类的恩主。那也是瞎话!我只不过是杀人罢了。我杀人,是为了我自己,为了我自己一个人。。。我想弄清楚另一件事,另一件事在怂恿我:那时我想弄清楚,快些弄清楚,我跟大家一样是虱子呢,还是人?我能不能跨过障碍?我敢不敢弯下腰去择优拾取权力,我是个发抖的畜生呢,还是我有权。。。

  我想向你证明的只有一点:那时是魔鬼拖我下水的,过后他就向我说明,我没有权利走那条路,因为我跟大家一样不过是一只虱子!。。。我杀死的是我自己,而不是老太婆!

  这个现实社会是有一种特权人在这个世界可以为所欲为,可以决定他人的生死的。拉斯柯尼科夫在生活的重压下琢磨出了这个“两类人”的思想,觉得要想有尊严的活着,就要做“不平凡的人”,有权利决定平凡人的生死,有权利为所欲为。然而他同样意识到其实自己就是那可以轻易被人一脚踩死的虱子,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虱子,证明自己是不平凡的人,所以他杀了人,来证明自己也是可以决定虱子的生死的。他认为只要他跨过这道杀人的坎,他就可以成为一个上等人了。但他只是一个善良的“下等人”,杀人后备受心灵的折磨,无法做到“上等人”杀人后那般的从容和潇洒。

  二.拉斯柯尼科夫的悲剧人生

  我们可谴责是万恶的社会造成了拉斯柯尼科夫的犯罪,贫困和毫无尊严的生活让拉斯柯尼科夫产生了偏激的杀人理论并铤而走险实践之,然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拉斯柯尼科夫的悲剧性格,敏感焦躁是冲动杀人的一种性格特征。

  拉斯柯尼科夫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自己贫困交加,却特别喜欢帮助贫困的人,比如大学时帮助同学及他的父亲,在大街上帮助素不相识的女子,直到倾尽所有帮助索尼娅一家。喜欢帮助别人是一种善心的表达,但帮助他人,也是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不伤害家人的前提下。而他帮助别人,与其说他是善良,不如说是一种冲动性格的表现,他急于显示他是一个有用的人,潜意识里想做别人的救世主,他忘掉了自己也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忘掉他捐出去的钱是他的母亲和妹妹的辛苦钱。

  拉斯柯尼科夫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他在现实世界中不折不扣是一个失败者,他不会规划生活,不会量力而行,他只想随心所欲,他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失败者,他想证明他是一个有用的人,一个体面的人。从个人经历上来看,拉斯柯尼科夫并不是一个为了生活能踏实努力的人,他不容于现实,甚至不接受现实。虽然人世险恶,但也有踏踏实实做事以求过上安稳日子的年轻人,比如拉祖米欣,甚至是卢仁,虽然他是一个小人,但不得不承认他在追求个人幸福生活上用了心。苟且偷生,是一个平凡人所能选择的,不一定体面,但也可能会有幸福。光会抱怨和想干大事,大概就是拉斯柯尼科夫这样的文艺青年所热衷的。

  社会现实以及信仰危机这样的宏大叙事,能力有限,就不做分析表述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有思想的法律系大学生,因为残酷的社会现实,还因为个人的性格弱点,最终走上了毁灭之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罪与罚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