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罪与罚》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罪与罚》经典影评集

2022-04-04 03:04: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罪与罚》经典影评集

  《罪与罚》是一部由麻生学执导,高良健吾 / 水川麻美 / 伊藤步主演的一部日本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罪与罚》影评(一):都说宅男易偏激

  看了前两集,很对我口,所以我的第三篇影评就留给它吧。

  一些背景介绍,罪与罚改编自同名漫画,某豆友的剧透说,前两集相似度达九成以上,他也放出该漫画下载地址,汉化版已出现在某网盘。

  以下开始剧透,未看第二集请退散。

  本来吧,我没想到第一集出现的两女角,第二集就挂全了。一个男主恶意接近蓄谋替天行道正法的援交女头头首先惨死在男主刀下,男主用计先把女头头骗回公寓,然后,当他们四目相对之时就迫不及待掏出武器,当时我是多么不解啊,打草惊蛇还怎么杀人啊,但,男主让我吃惊,面对头头的反抗,基于男人身体上的优势,当时镜头也相当给力,清楚记录下男主举刀劈向头头的每次动作,可以非常直接看到满头鲜血的头头最后被打倒地。这时,我们冷血兼冷静的男主一点都不慌,准备收拾好现场就走人,谁知,援交女回来了,援交女想把命案揽在自己身上,她对男主动情了我觉得,然后拖尸体留指纹,谁知,男主一刀先劈她头上,然后又暴力摆弄了几刀,过后,地上躺了两具尸体。

  拥有宅属性的男主会修电器会搭电话,其实他动手能力如此强,自己动手制炸药不更简单。

  ------------------------ep3割线--------------------------------------

  这集情节有点跳跃。

  分为三条线,一为弥勒杀人后续,被警察传话是因为另一件事,汗!试图掩盖杀人罪行,寄完信之后在邮筒旁边倒下(不会是生癌症什么的吧),然后被人发现送进医院,昏迷了三天。

  二追溯到一年前,弥勒实习,引出重要角色公司同事首藤(社长的性奴,被抓把柄),白天在公司混得开,女实习生主动被潜,但一到晚上,就落入社长虎口,sm的画面重口了点,换作我也受不了这气,接着很合理地首藤杀了社长(没有发展出斯德哥尔摩症,看来不是女主男奴不是标配),还有姐姐在公司受到上司的性骚扰,爸爸似乎是中年出轨与学生殉情自杀,悲剧的一家人。

  三,住院后引出废材教师菊夫,把柄就像雪球,越滚越大。

  看剧时,想到一句话,如果没有黑暗,那么光明也不会那么耀眼。暗黑系给我们呈现出社会的丑陋不公平,实际上,最坏的情况都摆出来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怕的。

  其实我都没太看懂。因为完全理解不了弥勒君之后的转变。只是觉得他太弱了,而不努力改变的弱者,就得去死。

  我一直都同意弥勒的想法,世界上是得有人有那样的资格去做那样的事。

  但是为什么他做了然后又推翻了自己所有的价值观。弱死了。

  因为听了首藤君的话,就去做。

  又因为听了五位检察官的话,又反悔。

  没有同样的经历,我理解不了做了之后的痛苦。

  冲破了人类的道德,人类的规则,就已经无法做人类了吧,因为已经凌驾于人类之上,所以孤独,像首藤君,想让弥勒留在身边。strong的首藤君也忍受不了的孤独。上帝也是。我一直都觉得他特别想让别人在他身边,牺牲自己的儿子也希望人类相信他,信任他,在他身边。

  五位君作为一个老爷爷,利用他所谓的阅历,轻视年轻人,你到底想做什么?不过爷爷还是说的挺对的,所谓幸福,不过是活下去,穿过绝望。

  英知香的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不知道,当时选择嫁给先生应该是因为先生太弱,出于女性的母性要保护弱者;还因为她无法面对除了这个选择的别的选择。

  首藤君去旅行了,是因为在这边呆够了吧。觉得没劲。

  弥勒君的选择,果然还是顺从人间的规则,做上帝的棋子了。

  上帝究竟做了什么吗?

  但是,人间,

  杂乱残酷,所以美丽。

  《罪与罚》影评(三):神剧!!你们真的看懂了这部<罪与罚>?法则与法则的激烈冲撞.

  本剧有两种世界观,丛林法则世界(地狱才是乐园)与道德法制世界.

  下面是人物分析:

  前辈(首藤魁):地狱乐园派的典型代表,相较于法制道德的社会来说,丛林法则下的社会就是地狱,这个地狱就是乐园,前辈做到了为了逍遥法外而委身为女社长的奴隶这些龌蹉的丛林法则行为,为生存不择手段,而又杀了女社长潜逃,不把杀人当回事,完全摒弃了道德法律,后来,前辈的目的已很明显:他也很迷茫,他通过观察弥勒这个和自己相似的人一步步的思想行为,追求答案

  最终也是参考了弥勒的做法,去派<和谐>出所自尽了,而他是完全看透并摒弃了道德和法律的人,不因为杀人而去选择赎罪这一道德体质下的行为,是看的最透彻的人,他没有接受审判,而是自尽了,让那个警<和谐>察传个话,成为了一个传说哥.

  检察官(五位蔵人):道德派的典型代表,大叔完全是一个正常的老头,可以想象他一生就是把生活中的遭遇和思想上的彷徨隐忍的吸收了,他和前辈,弥勒,英之香这些神经粘到一起追求答案的人不同,每个人可能都思考过人生人性中复杂变态的问题,大叔也可能思考过,但他不要求答案,于是他笨笨的过来了,却很坚强,成了社会中正常的一员.

  在最后一集中,开头他劝降弥勒所说的话:他的人生相比较弥勒的人生似乎什么都没有做,也就是说他不像弥勒那样执拗的思考和行动过,但之后他向弥勒形容赎罪后的日子,那样平淡,真实,老百姓的日子.说的非常的经典.咱老百姓还是学学大叔,不要像弥勒那样钻牛角尖的好

  大叔不像弥勒那样执拗的思考人性和执拗的行动.他是承认道德法制社会的,弥勒听了他的煽动又被英之香蛊惑最终选择了赎罪这一道德体制下的行为,而没有完全倒向前辈的地狱乐园派,最终没能看破,也许前辈的地狱派的很可怕,让弥勒畏惧了吧.

  马场光:女王的典型代表,以高高在上,虐人为满足点,甚至领悟到了爱你就要虐死你(里沙)这种贤者的境界,以破坏,欺凌为乐,对人性的其他情感并不过深涉猎.... 但她承认自己的欲望,暴力的满足欲望,是丛林法则行为,属于地狱乐园派.

  里沙:有受虐和自毁倾向,依赖感强,对人容易信任,在被虐中暗爽..... 压抑自己,没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属于道德法制派.

  裁喜乃(姐姐):为母亲和弟弟着想,道德派.弥勒曾大闹有准姐夫在场的家庭聚会,给姐姐灌输不要为了母亲和弟弟勉强结婚(摈弃亲情道德,丛林法则派)为自己而活的理念,最终姐姐不为所变,道德派死忠.

  饴屋菊夫(男老师):懦弱,受虐,没有暴力的反扛,道德派.

  裁好美(母亲):为儿女着想,道德派.

  矢住贤道(弥勒的同学):为朋友着想,道德派.

  御子柴遥(顶包的马仔):懦弱的社会青年,道德派.

  英之香:奇葩!绝对的奇葩!!自毁倾向的集大成者,受虐狂,貌似战斗力只有5的废材,必杀技:在自己被虐到战斗力为0时击垮男人的自尊心摧毁男人,(首藤魁对她的评价:用失去自己的一切来击垮男人的自尊心摧毁男人才是她的厉害之处....) 至今胜率100%的本剧大boss.

  人都有自毁倾向,在菊夫,里沙,英之香等人身上得到了很强的体现.顶包的御子柴遥,也自毁了.主人公裁弥勒,放弃了大学生活,放弃了房东妹妹的暧昧关心可能发展的恋情,放弃了本剧各种美女对他的暧昧宅起来,必将走向阴暗,完完全全的自毁,承受自毁的痛苦,思考变态的人性,在自毁的道路上思想走向极端最终走向杀人这条不归路,下面分析裁弥勒.

  弥勒:思考者,起初对正义的思考太过偏执,于是去杀死了他认为恶(道德上的善恶)的马场光,殊不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丛林法则下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善与恶.通过前辈首藤魁的思想教育(地狱才是乐园),对丛林法则有所涉猎和思考,又遇到了英之香这个大boss蛊惑,检察官道德派的说教和诱降,最终没能像前辈一样看透看破,选择了赎罪这一没有完全摒弃道德的做法,也许会永远的彷徨下去.

  证据一,裁弥勒出的第一本书(描写杀手),即使检察官老头对那本书的评价也是脱离社会的闭门造车之作,虽不错的文笔却很难让观众有代入感.弥勒之后在恶(道德上的善恶)的标准下杀死马场光,这段时间他基本在宅思想变化不大,可见那本书的世界观也难逃道德的束缚,可在最后一集中,弥勒的妈妈夸赞这本书的时候,弥勒说这本书是完完全全失败的作品,对书中道德体质的否定可见他对过去思想的否定.

  证据二:在最后一集中弥勒跪倒在妈妈膝前哭的时候,画外音台词闪现心理活动:其实我最该杀得就是你,可是我现在为什么只想在你的膝下哭泣?地狱乐园派(弑母)与道德体系派的激烈斗争之明显可见一斑.所以,弥勒一直是个摇摆于两者之间的迷茫的痛苦的思考的人,被前辈(首藤魁)和检察官,英之香两种世界观左右煽动,摇摆不定,痛苦的找不到答案的家伙.

  没有像前辈那样立场坚定的摈弃道德派,致死不接受审判,纯粹的死去,成为了传说哥,而是最终屈从于道德派,接受赎罪的做法,在大街上跪哭,像一条败犬.

  罪与罚,本都是道德体制下的产物,看来普通人真的很难跳出去呢.

  《罪与罚》影评(四):黑暗文青的杀人哲学

  什么人才是有资格凌驾于芸芸众生的非凡之人。

  如果杀死一条害虫是罪过的话, 那么为了达成目标,流血是被能宽恕的吧?!

  围绕着这样的价值观,主角弥勒,为了达成内心的目标, 杀死了援交集团的女高中生马场光。行动之后的弥勒却陷入了更加黑暗的深渊...

  这部改编自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名小说,经过了日本的本土化加工,在人性伦理道德观的讨论中,有着极其浓厚的日本特色。这部剧的格调也是阴暗,自虐,悲观但又充满了对希望的韧性。

  主角弥勒的成长经历是伴着家庭的悲剧展开的, 其父亲是一个婚后和自己学生殉情的老师, 弥勒自己一直活在母亲和姐姐的期望当中。

  他对自己本身的存在价值,自父亲死后就开始不断的思考自己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为什么要忍受那些阴暗经历的束缚,那点自卑又极端自我的自尊让他产生了一个想法, 他,裁.弥勒要做一个掌控自己人生的非凡之人。

  他认为的非凡之人,就是能够摆脱普通的道德束缚, 通过自己的能力消除社会的阴暗面,那么杀人这样的手段也是可以原谅的吧,毕竟那只是杀死一条害虫把。

  裁弥勒的孤独的寻找活着的意义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但用不正当的手段去实现崇高的目标, 自己只会更加的迷失。

  高格调的纯文学,但是毫无内涵。你的思想根本难以付诸行动,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吧! 剧中的检察官曾对弥勒说过这样的话。

  似乎活在自己内心世界的人,是无法通过思考去实现目标的吧。 这是社会上正统的道德准则的观念与弥勒内心非凡之人杀人哲学的碰撞。

  英之香,剧中的主角,弥勒喜欢却无法触碰的女人。一个被自己老师强暴却为了照顾老师孩子和老师结婚的女人, 一个承受所有阴暗却不反抗的女人。

  阴暗的人以阴暗为食,主角与英之香的相处会让他产生共鸣,就是这种孤独,让弥勒爱上了英之香, 把一个为了维持孩子们生活拍AV做援交的女人看成女神般的存在。

  正是这个女人,像灯塔一样指引着他(他自己说的)他走上了赎罪的道路。

  关于剧中最后弥勒自首认罪,他在狱中的独白,希望自己变的有人情味,即使未来有限,他也希望自己能够改变。

  这样的结局个人的价值观念妥协了现实的道德准则。 匆匆的结局,就如人不该寻找那么多意义和价值,就应该活着, 普普通通却又难能可贵的活着的生存主义取得了胜利。

  《罪与罚》影评(五):当黎明来临时,我们只能在黑暗中挣扎

  一旦走进黑暗,就很难找到光明之路了吧。到底,多深的黑暗,才算黑暗?

  “活着也只会害人害己的害虫,除掉了这样的害虫是一种罪过吗?”“人为什么不能杀人?”

  如果帮社会除掉一只害虫,算是抵消了他流血的罪过吗?

  日本人的思维很奇特,但也是符合逻辑。善于将黑暗展现,将丑陋具化,将扭曲的心理主流,因为丑陋的人性,也是人性的一种。他们不抵触看到自己丑化的一面,虽然冲突,却不矛盾。

  人性、罪恶、救赎。。。。等等一系列的影视剧层出不穷。这并不是为了给予一个标准的审判逻辑。只是自我反省坦诚表现的一种方式而已。

  他们,其实,只是在说一个故事。

  这几天在看《罪与罚》,暗黑系题材,人性和犯罪贯彻始终。才看了3话,过去与现状不断交织,逐渐展露出一个洁身自好的敏感青年如何一步步堕入黑暗的深渊。这又让我想起前年看的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其实不是人要疯狂,而是这个疯狂的社会将人逼入黑暗的人间地狱。就如剧中首藤说的,“承认你的欲望,地狱才是乐园。”

  偏爱纯文学的敏感青年,本身就比别人多一丝异质的神经。而将他逼入疯狂的杀人计划中,或许就是那本希望完成的关于描绘杀人人心的哲理著作使然。与社会黑暗无关。只是社会本身的黑暗是一剂催化剂,将他一步步引入堕落的深渊。而缺乏社会经验的弥勒,一次次被首藤和马场指责自己的作品内容空洞,因为没有实际经历过残忍的人生,所以无法写出真实的作品。这或许才是他动手的真正原因吧。

  人心很复杂,不能用简单的正义或邪恶来区分。米勒开始计划杀缓交头目少女马场,应该也是本着为正义除害的目的。然而,将可怜而无辜的里沙一并杀掉,也不能只用简单的为了掩盖杀人罪行而解说。或许杀人的瞬间,人是疯狂的。无所谓正义罪恶与否。而一开始就计划将杀人罪行嫁祸给无辜且无能的御子,就更不能说是为了正义。或许,崇高的目标,也只是为自己找个借口。正如电视开头所说,“应该能办得到,如果我有资格的话。”

  人类真正的摸样,到底是什么样?

  首藤一直教导弥勒,丑陋的人性,才是人类真正的摸样,那善良的人性又是什么呢?

  弥勒是否会越来越堕入黑暗的深渊我还无法预知。但黑暗过去后,定是救赎的黎明。

  《罪与罚》影评(六):罪与罚

  lt;罪与罚>。看完日剧再进行剖析的话,其实并不难理解罪与罚这个名字了。一个人犯下了罪,在故事中即为杀人,虽很好的躲过追查,也有黑帮中不愿暴露地下卖淫交易黑暗的御子替他顶罪,但不管怎样,一个犯下罪的人即使一辈子过着法外无天的生活,但躲不过道德的谴责,身体上没能承受的,会由精神来代替,最终一生活在痛苦压抑自责与后悔之中,不管以何种形式,那都是惩罚的一种方式。这就叫做罪与罚。 追此剧,仅是因为b站一up主「透明人間」的几档致郁向日剧剪辑包括生存罪,每一幕场景都是如此契合,也深觉刻入我心。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现在的心境,只是一再被这黑暗厌世现实残酷的景象牵着跑。最初从剪辑中看的是叫「woman」的一部日剧,我记得看到了深更,眼泪鼻涕放肆流,那是少有的看到难过到抽泣不止的正片。可能当时的情感不仅仅因为青柳小春身为单亲妈妈独自撑起两个小孩时还得乐观面对一切的坚强所感动,当然更多的是那是心中就已然盛满了泪水,等待一个阀门的打开而已。从此我开始享受这一切,地狱才是乐园。面对了这所谓的残酷的现实,我们才能走的更加铿锵更加义无反顾不是么?这是目前我对自己选择暗黑系作品给出的答案。 罪与罚,看的匆忙。一共就6集我挤出很多空余的时间看完,发现并没有细细品味其中的深意。不敢苟同于裁弥勒(男主)的资格主义三观,肉弱强食确实很实在,但我心中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永远不要成为那个弱者,那个卑贱柔弱到可以任意让人践踏灵魂蹂躏肉体的那个弱者。 只能让自己变得强一点更强一点。这只是为了保护好自己,即便身为强者,也不是那个赋予了资格,可以任意剥夺剥削弱者的强者,应该是能保护好自己与身边人的同时,能够力所能及的让社会少一点不公平少一些残酷现实。 虽然说起来像圣母一般,有着社会主义大无畏奉献精神,像被洗脑的狗腿子。可这确实就是我与男主三观中隔着的那一条巨大的河。 裁弥勒杀人的场景,昨晚在睡前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如果是赋予强者权利杀害害虫马场光我勉强理解的话,最后为了证明自己才是那个被赋予权利的人,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自己有能力改变现状一刀砍向里沙的时候,我整个人都蒙了。大概里沙就是到了最尾他想赎罪心怀愧疚,直到自首的最主要原因吧。 这里面曾经说过一句话「道貌岸然的君子永远触碰不到人类最真实的模样」所以我们得深入最底层,去感受所有的感同身受,去经历世间所有悲怆荒诞与正不胜邪的悲剧才能领悟到人类的根本,人世间的残酷吗?不。一定得从头到尾从出生到绝望服毒逝世花尽一辈子的时间来剖析自己的人,最终一定得疯。如太宰治,花尽一辈子的时间来反省自己曾经做错的事,结果无数次自杀,与情妇殉情结果情妇已死自己却活下来,这些包袱够他负罪一生,故而39岁再次选择自杀与这世间给予他的这一系列被放大化的苦难一并化作烟尘。

  《罪与罚》影评(七):我要变得更像人。

  弥勒口口声声说要验证自己的资格 要证明自己的存在 其实搞来搞去都是被他人教唆 一会是首藤魁 一会是英知香 一会又是检察官的 其实自己一点都不坚定好吗~~ 不过其实正如检察官所说绝大部分人都只是理所当然地生活着 过着与别人不尽相同却又相似的人生 在这个社会中没有什么人是孤立地生活着的 一个人的身边一定还有别的人或者说一定会受到别人的影响 这其实没有什么可耻的 因为这本是注定而无法改变的 但自己的路还是要自己走 自己的想法还是存在于自己脑中 这样其实就已经足够了吧

  回到剧情啊~假设主角是无知文盲 精神世界没有那么丰富 那也不会去探讨关于人性关于自身价值的话题了 杀人其实也就是很简单的事 杀了就杀了 也不会在纠结矛盾中倍受良心的折磨 到头来还是要怀疑自身

  又或者像是首藤那样沉迷于地狱的狂欢中那么也不会如此反反复复~

  说到底弥勒其实根本就是无法彻底相信自己却又身处孤独中难以自拔 才以至于英知香出现的时候他觉得那就是他的阳光一样 其实他只是需要一个人来缓解他的孤独而不是证明他的资格 不然他大可可以跟首藤走 毕竟首藤是唯一一个肯定他自身的人(嘛~其实就是弥勒境界不够啊与首藤相比还是凡人一个~)

  而英知香 哎哟我真心讨厌这个角色 正如剧中所说只不过是有着一颗玻璃心的废柴女~~ 渴望被人需要于是靠近了废柴男~~ 总是一副被害者的身份实际上是最自私的角色~ 不过既然有人愿打也有人愿挨那么皆大欢喜又何尝不可~(话说她真的就一直在扇人家巴掌哎~)

  话说最后弥勒输给了检察官输给了英知香啊 作为一个观众真是好不甘心啊 杀了人苦苦与自己角力拼命挣扎的人其实也不过是爱着自己所爱的人的凡人罢了 而最终他也不过是想要做一个凡人罢了 怎么说都好失望也许是我的心理有问题吧~~

  《罪与罚》影评(八):朋友不喜歡。

  看了一次之後朋友來了我說一起看吧。她告訴我她不看這些。因為反倫理反道德的她不看。我冷嘲熱諷了一句。現在你看到的東西有什麽不是反倫理反道德的。

  援交少女一直都是一個社會性的題材。香港拍。內地拍。台灣拍。日本拍。哪裡都拍。可是要我學術性地說這到底反應了什麽現象我還真的不知道。

  有時候我不禁在想。是不是援交少女就應該被放在社會的陰暗面上來說。里沙不是為了錢吧。英知香也不是。

  看了這麼4集之後,發現所有的事件都和性有關。就連之前的那個誰也是因為想當年那個社長把他救出來了就當他性奴一樣圈養。我只是想問一下。爲什麽都是這樣的題材。彌勒君先是啥了那個女的,然後被拜託去照顧英知香。他的人生爲什麽就突然變成這個樣子。

  不過老實說。我最討厭的是彌勒的媽媽還有姐姐喜乃。“以我的工作的話讓你讀書是沒有問題的。怎麼樣都能支撐到”這樣的一句話就是把自己放在救世主的低位給彌勒的壓力。如果真的是爲了彌勒好的話,大概也不會這麼說,到底還是說他姐學歷不好。如果是我,我也會因為這句話變成精神病。就好像英知香說的,她來保護孩子。

  看這個片子。我感覺自己老了10歲。

  《罪与罚》影评(九):在与原著的对比中,重新认识剧所构建的思想理论

  因为对原著小说的执念太深了,所以我还是决定把剧和原著小说对比一下。本来为了更具说服力,我打算先看漫画,不过实在不是二次元的人,早上看了半卷就看不下去了。听说剧对漫画的还原度也还蛮高的,我就略过漫画直接把剧和原著小说对比了。

  这篇文章可能很长,但如果你真的喜欢这部剧喜欢原著,那么希望你可以耐心看完,提出指正。刚开始我特别不明白最后剧想表达的思想,因为我完全沉在原著中。但是在写这篇文章时,我的思路开始清晰了,也更好的理解了剧的理论构建,发现剧的结构和理论上也是很完整的很系统的。

  提纲挈领的说,剧和原著相比,简化了原来的人物关系,深化了现有人物之间的牵绊。思想理论上既有继承也有创新。

  不得不说这部剧,不仅剧本是大成功,卡司也是大成功,甚至连服装、音乐、场景等细节都很棒。高良的演技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杀人的那一段完全不敢直视,令人发怵!

  废话不说了。

  主要人物对应关系

  高良健吾(裁弥勒)——拉斯柯尼科夫

  水川麻美(英知香)——索尼娅

  伊藤步(裁喜乃)——杜尼亚(妹妹)

  万田久子(裁好美)——母亲

  桥本爱(马场光)——放高利贷的老太婆

  小野明日香(岛津里沙)——老太婆的妹妹丽莎维塔(受老太婆的欺凌)

  伊武雅刀(五位蔵人)——波尔费利

  堀部圭亮(饴屋菊夫)——马美拉多夫

  中尾明庆(矢住贤道)——拉祖米欣

  染谷将太(御子柴遥)——顶罪的油漆工

  在角色设定的嫁接上,剧的设定即延续了原著人物的一些性格特征和思想理论,又根据日本文化背景和现代社会背景,以及剧的再创作需求上作出了调整。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原著中的杜尼亚是妹妹,而剧中的裁喜乃是姐姐。这个和日本的长男文化就有离不开的联系。如果裁喜乃是妹妹而弥勒是长男的话,根据日本的长男文化,弥勒就有更多的义务承担家里的负担,而不是成为被保护被照顾的角色。这个改变就更能贴近日本观众的视角。

  矢住贤道和姐姐相亲对象这俩个角色在剧中被极度弱化了,所以就不谈了。首藤魁这个角色我还不是太明白,暂时也跳过不谈,等以后重温明白之后再说吧。

  关于角色的其他差异在下文具体分析中也会涉及。

  :因为还是以剧的赏析为主,所以可能对原著的情节和思想不会一一分析。

  【犯罪出发点的异同】

  原著:

  ①想要成为“人类的恩主”,从大的方面,杀掉老太婆,取走她的钱用于为人民造福;从小的方面,想要通过自己努力母亲、妹妹摆脱贫穷生活,绝对不允许妹妹为我牺牲;

  ②“拿破仑之梦”想要成为强者,成为“上帝的主宰”;

  ③”非凡的人“的理论支持。

  ④贫穷和与社会的脱离感

  剧:

  ① 对“暴力的爱”的反抗,对被保护的反抗,追求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

  ② 成为强者的强烈欲望,他十分羡慕首藤魁的大胆和决绝,内心极其渴望成为他这样的人;

  ③ ”非凡的人“的理论支持

  ④贫穷和与社会的脱离感

  析:主角犯罪的出发点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点。这一点在人物形象的改变中也体现出来了。原著中的母亲和妹妹的形象是有一致性的,都是为了儿子的幸福生活着想,宁愿牺牲自己。而在剧中,母亲和姐姐的形象是有差异的。母亲一直强调的是:你要和你爸爸一样,成为教师,成为伟大的人(尽管爸爸和学生殉情,但在妈妈的眼中,爸爸已经成为她的理想中完美的人。爸爸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爸爸,而是她脑海中的创造出来的完美的人)。而姐姐却不同,姐姐说:只要照你的想法去做就可以了。但是姐姐和母亲不同的是,姐姐为了弟弟的幸福甘愿牺牲自己。

  母亲和姐姐都是“暴力的爱”的施行者。

  母亲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儿子身上,让儿子喘不过起来。父亲明明就背叛了母亲,为什么母亲仍然还要坚持说父亲的好,让我成为我憎恨的父亲。最后弥勒回去看望母亲,母亲又一次提到父亲,说父亲也写小说,获了很多奖,很杰出。弥勒喝断了母亲的话,在母亲膝盖上呜咽的时候,旁白的台词是: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原来我想杀的人一直是你。

  姐姐是过分的溺爱,过分的保护,让他丧失了自尊。他觉得作为一个男人,怎么能够忍受一个女人的牺牲换来的幸福。(可参见EP05弥勒与英知香的对话:我姐为了养活我和妈妈,牺牲自己的青春去工作,和你一样,可这却成了我的负担。今天见到 久违的她,我才发现,我是多么爱他,又是多么恨她。我为了她,一直在扮演着受她照顾的好弟弟。你和她很像!你为饴屋先生做的也一样!因为你扮演着可悲的女 人,他才一直埋头于废柴这个角色,最终失去尊严,结束生命。是你毁了他,你的爱就是暴力!)

  他对母亲和姐姐的情感就是亦爱亦恨。

  “爱是暴力”是剧新创的理论。原著更多的是从“”非凡的人“理论这点来贯穿整个罪与罚,而剧则是更多地将“爱是暴力”贯穿罪与罚。个人觉得“超人哲学”还是比较易懂的,这里就不啰嗦了。

  【罚的体现和救赎的差异】

  原著:

  ①罚主要是来自于“心罚”。拉斯柯尼科夫触犯了人类道德最重要的禁令:“不可杀人”后来自人性来自道德的内心谴责。人性对人的最大的约束就是“不可杀人”,若触犯了这条最底线,人性便不复存在,而等同于兽性。杀死了老太婆就等于杀死了拉斯柯尼科夫自己,毁掉了自己的一生,亲手泯灭了自己做为人的根本立脚点和所有可能性。呈现为与世界脱离的极端孤独感,绝不可能再过人的生活,完全丧失与人的联系(自主地)。他试图重新从“超人哲学”寻求慰藉,他发现他根本不能从逻辑上推翻这个理论,却在天性上不能再相信自己的思想。

  ②母亲和妹妹的生活得到了保障,妹妹也不用牺牲自己了,瓦解了他最迫切的杀人动机。

  ③ 对误杀的老太婆的妹妹丽莎维塔的忏悔,他从索菲亚那得知丽莎维塔的善良,意识到丽莎维塔是自己个人主义放纵下的无辜的牺牲者。

  剧:

  ①剧中也有表现与世界的脱离的极端孤独感,绝不可能再过人的生活,完全丧失与人的联系,但是没有原著的强烈,原著几乎用了5部去写这种罚。例如:1)不管手伸得多长,永远都够不到,只要还有那个秘密……;2)我是个杀人犯,已经和大家处在不同的世界,已经无法与人相互理解。3)背负了罪恶之后,我不能再有微笑;4)  — — 你干嘛要管我的事管到这一步! — — 因为我们是朋友。— — ……— — 没什么理由啊,朋友就是这样的吧。(自主地拒绝于人接触)

  ②对于杀害岛津里沙和御子柴遥的忏悔。他们俩人都是这个事件中的无辜受害者表现在最后梦马等处。

  (至于为什么没有对杀死马场光进行忏悔,是因为“超人哲学”在主角心中仍然存在,他依然坚信这个崇高目的的正确性。就如同原著中,杀死老太婆已经演变为杀死原则,罚也是来源于“不能杀人”原则的折磨,而不是来自杀死老太婆。马场光也同理。)

  跟原著相比,剧对于罚的表现的篇幅小很多,因为剧把罚的一半篇幅分给了救赎的过程,而原著小说救赎的篇幅很小。这里就体现了文化背景的差异。

  原著:

  所以原著小说中的救赎应该是自主寻求的,有关信仰的,是心灵上的解脱。也可以说,救赎是晚于自首的,自首是为了能得到救赎。

  剧:

  剧中的救赎占了2集左右。和原著的明显差别是,剧中的救赎是先于自首的,是社会群体的救赎,是典型的日式救赎,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牵绊。

  英知香是以救赎者的身份出现的。英知香身上具有更强烈的暴力的爱。她和老师以及老师的家庭并没有血缘关系,她在受老师的侮辱的之后仍用宽宏的爱原谅了她,并牺牲自己的身体去支撑老师的家庭。在这个方面,英知香和索尼娅一样,是十足的爱,十足的心灵,是全部人类苦难的形象。英知香的救赎在于用极端爱的暴力让弥勒接受了这种暴力美学,他最后给予也理解接受了这份暴力美学。第一体现在他在对母亲的原谅。旁白中的“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原来我想杀的人一直是你”的下一句是“而我现在却依偎在你怀里XX(我忘记台词了)。”弥勒最后还是理解了母亲的爱,原谅了母亲的。

  第二个体现是他对姐姐婚事的接受。他相信姐姐是真正能得到幸福的了,他也愿意接受姐姐的保护了。

  第三个体现在他对岛津里沙的忏悔。里沙也是暴力美学的奉行者。她在弥勒杀人后抚摸着他的脸说:“从今以后,我来保护你。”(因为短评中有人对里沙不解,我想啰嗦一句,在日本,他们害怕被遗弃,被孤立更甚于害怕被欺负。)

  五位蔵人表面上是检察官的角度劝导弥勒自首,实则是对弥勒进行救赎。他其实是怜悯弥勒的,他能够理解弥勒的“超人哲学”,他在EP06开头的说教也是极具日式说教的味道。只要走过了人生的最低谷,肯定会赢来重生。人生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从来啊。诸如此类的说教可以再《野猪大改造》、《打工仔买房记》等日剧中找到影子。

  英知香的救赎并不是来自于理解,英知香知道最后都不理解弥勒。(总觉得剧中用拳头、巴掌来表现这种不理解有些拙劣。)英知香的救赎是爱。五位蔵人的救赎是理解。他们就代表了社会群体。最后弥勒选择自首就是因为他相信了这份爱,相信他会重新赢来光明的未来。

  【与原著相比的俩个亮点】

  ① 杀死岛津里沙的理由:剧中理由是不渴望被人保护,希望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原著中老太婆妹妹被杀害只是因为凑巧碰上了,虽然在后面杀害老太婆妹妹成为了罚的来源之一,但是在结构上总觉得并不是很完整。

  ② 御子柴遥的顶罪原因:原著中忽视了这一点,到最后读者都还是不明白那个油漆工为什么会愿意顶罪,唯一的解释就是警察局想草草了事,用刑逼供。但是剧中给了合理的理由,更有信服力。

  最后,鸣谢隔壁评论的台词。文中有几处用了,希望不要介意。

  《罪与罚》影评(十):谁拥有收获者的资格?

  这是一部由俄罗斯文学名著改编的同名日剧,轻情节不娱乐重文戏写内心,剧中有大量苦涩又具意义的对白,黑暗题材注定是小众作品,如果不带思考地观看此剧就等于白看了。

  故事架构在日本现实舞台,讲述文学偏执自闭青年裁弥勒,偶遇女高中生援交集团,几度目睹成员之一的岛津里沙受尽欺凌,弥勒意识“活着就是伤害他人的人都是害虫,这些害虫应该受到惩罚;杀死一只害虫,又有什么罪?”于是便谋划对集团首脑马场光进行处决。然而行动过后,他的内心徘徊在道德与纵欲间的万丈深渊痛苦纠缠……由此引发罪与罚的沉思。在道德社会当中,因为无法直视某些观念,有力量的人行驶力量是否是一种罪?这段的确给人带来观念的冲击。

  高良健吾非常适合饰演像弥勒这般阴暗的角色,虽然让人生厌,也不得不说刻画入木三分。先说弥勒有着悲剧家庭的成长背景,他崇拜的父亲是一个婚后和自己学生殉情的老师,之后便活在母亲和姐姐的期望当中备受保护。沉溺纯文学的他放弃了阳光的大学生活,舍弃了家人与好友的关心,终日闭门不出,精神上与整个社会脱节,欺凌事件触发了过度正义的变态人性的思考,以诡辩的意识形态去宽恕自己的罪行“拥有资格的人,杀人作为手段也会被宽恕”对马场光下毒手,自卑与自尊交错让他连同杀害了无辜的里沙。其后灌以杀人哲学的《收获者的资格》纵使获了文学新人奖,他的意志却动摇了。

  选这部剧初衷只是为了看桥本爱,饰演黑暗系的角色真心觉得绝配,在戏里的马场光深沉冷酷的女王样,利用他人的软弱进行欺凌压榨,犹如恶鬼一般,可以说是现实社会的渣子。但她的行为正是纵欲释放出无所畏忌的表现,一种以自我满足享乐导向的恶,某些人眼中,她就是彪悍的强者,有黑帮势力撑腰,涉足警厅政界避忌三分。剧中另一主要人物首藤魁也是纵欲一貉,他比马场光更高尚的恶,相中弥勒的资质将“恶”传道授业为目标,堪比魔王般的人物。弥勒所述的收获者是拥有力量主宰道德的非凡之人,能成为这种人的需要莫大的勇气,他从藤魁的背影看见了获取资格的路,也是藤魁的教唆,这种资格就是自我革新的认可“如今他有了资格,毫不犹豫,想要摘取他的果实”从而使他导向自毁。

  在弥勒的自毁道上,遇上两个救赎角色,五位蔵人检察官给予弥勒中肯的劝导,他并不认同强者能授予资格而是应由公权力裁决,这种字字清晰一面正派的说教未能打动深陷泥足的弥勒,作为道德社会的正常群体是难以理解偏离社会的异类感受。直到英知香这个奇葩角色出现,舍身奉献的天使,对她的自虐行为直无懈可击完胜藤魁的洗脑,将弥勒从罪恶的地狱带领回赎罪之道。在那片漆黑的心灵隧道中,看见弥勒深深地对里沙忏悔而对马场光的态度有所保留,间接折射了社会依然对弱强地位不同对待的价值观。

  这部日剧我不打算推荐给好友看,但不影响对此剧的好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