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逃亡日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逃亡日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05 21: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逃亡日读后感精选10篇

  《逃亡日》是一本由约书亚·莱文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73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1-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逃亡日》读后感(一):分享心中的故事

  如果你是一个很喜欢历史的人,不妨去读读逃亡日这本书,作者是按照时间写作顺序,讲那些幸存的战士们所讲的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来的一本书。翻开书不是什么深刻生命的历史意义,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回忆里拿出来的珍贵回忆。

  那些小故事,有的很有趣,有的十分震撼,有的是他们珍藏了几十年的美好回忆。非常的感动,作者是把他们的原话记录在了这本书里面,没有任何改动,真实的。我将这本书读完了以后,回想起来,放佛是我从那片战场中一步步的走了过来,路过了那条街,进了哪所妓院,看过那些漂亮姑娘们,谈过刻骨铭心恋爱等等。我不去理会其中的深刻含义,但是我感受的到那些战士们经历了战争心情

  《逃亡日》读后感(二):评 逃亡日

  我本人是很喜欢读历史的,国内和国外的都喜欢。

  《逃亡日》单从书名来说就很吸引我了,有气势而又不失凝重的感觉。再看它的副标题,敦刻尔克大溃退亲历者口述,不失真实性,非常有历史价值,值得一读的好书啊。

  虽然我不是对二战很了解,但是从一个普通老百姓观念来看这本书呢,对我是很有吸引力的。它就是有一种像磁铁一样的引力让我去翻看它,了解它,懂它。让我读了这本书以后能够沉思就够了。

  在这个快速工作的大都市里,我们是很需要有一本让我们静下来的书,而《逃亡日》就是这本书,它让我们静静地品味着历史,分享着老兵们得酸甜苦辣

  《逃亡日》读后感(三):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赶在电影《敦刻尔克》上映之际,找来相关书籍补补课。国内出版有关“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书籍并不多,而且大多都是资料性的编排,作为对了解整个事件的入门读物尚可,真正有创见的几乎没有。下面就对这几本书做点简单介绍。 1,《敦刻尔克大撤退》和《最伟大的救援敦刻尔克大撤退》。可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我翻开这两本书时,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油然而生,并不是说书的内容不好,其实还行,就把这个撤退给你捋了一遍,让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其实是一本书。只是换了封面,书名稍微改动,编著者改个名字而已,拜托,“兵人”这个名字是什么鬼。其他几乎一样,排版,图片,内容,连出版社都是一家。只是在每一节前面增加了一段当事人的回忆。而这些回忆录,可以在下面介绍的一本书里看到。这就是变相圈钱嘛,可耻。真要买,二选一即可。刘桓编著版虽然内容少点(其实无关紧要),但印刷质量更高。 2,《逃亡日》。如果想了解敦刻尔克大溃退,这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不同于有些历史书籍大视野线条的叙述,本书提供许多亲历者的个人心路历程,有非常多的细节让你从每一个亲历者的角度来看这场大溃退。亲身体验为了生存他们所承受的痛苦,他们的英勇。有苦难,也有面对苦难时的幽默。许多地方提到,保持秩序自觉排队,依次上船。也是能成功撤离这么多人的一个因素。总之,本书展现了很多我们“从未听到或读到过的来自敦刻尔克的声音”。极力推荐。在网上也能以非常便宜价格买到,估计是没多少人看吧? 3,《敦刻尔克的奇迹》。这是一本历史报告文学,难免有点虚构。但有精彩对话细致的战争描写,跌宕的情节,整本书充满着悬念,就像读一本精彩的小说。作者说道,“通常把敦刻尔克撤退看作是一连串的日程。实际上,应该认为它是一连串的危机。度过一个危机,接着又来另一个危机,这种模式反复出现”。本书也确实做到了这种紧张感,读起来犹如看了一部好莱坞大片。这本书印数比较少,只有2500册,难找,较贵。 4,《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长空大搏杀》。这本是以漫画和图片的形式来介绍这场战役的。但不管封面,图片,漫画,排版等都显得非常粗糙,看起来非常混乱不舒服。让人不忍卒读,翻翻就算了。可能也是年代局限,毕竟是94年出版的。 5,《从慕尼黑到敦刻尔克》。这本书不是专门讲敦刻尔克的,而是讲“关于第二次欧战的形成、发展演变”。“我们比较年轻一代可能听说过一些名词,例如慕尼黑、敦刻尔克,但是慕尼黑究竟是怎么回事,敦刻尔克又是怎样形成的,欧洲大战是怎样爆发的,它又是怎样不可避免地演变成世界大战的”?这就是这本书要处理主题。作者是前外交部长乔冠华。是其1939年在香港为《世界知识》写的专门文章,前年9月慕尼黑刚刚签字。我们可以看到书里面有许多删掉的文字代以一个个的框框。是怎么回事呢?因为当时作者想做的是借此批评英法政府,不能开门见山,毕竟在人家的地盘上,只能拐弯抹角引经据典,借别人的嘴讲。当时香港又有便利条件,各种左,中,右的有关资料都有,作者就能引用。但“还是被港英当局删掉很多,开了很多洋天窗”。作者保留了这些天窗,“借以看出当时港英当局的政治面貌”。我们现在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嘛。 6,《奇迹般的撤退》。这应该是目前国内作者写的关于敦刻尔克战役的图书里最好的一本了。它在参考前人诸多研究之后,提出了不少自己见解。而且利用非常多图片,统计数字图表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非常详细地对这场战役做了生动的讲述。 作者在“敦刻尔克战役的思考”一章中说到“如何认识这场失败胜利并存的战役,恐怕是很多像笔者这样的二战迷一直感兴趣问题,或许这些问题最终并没有定论,但可能这就是历史本身的魅力所在吧。” “敦刻尔克战役跌宕起伏过程和奇迹般的结局堪比任何一部好莱坞大片的情节”。而今年就有一部以此为背景的好莱坞大片上映,就是诺兰导演的《敦刻尔克》,这无疑值得我们好好期待

  《逃亡日》读后感(四):战败的英雄

  (其实是三星半)

  李敖说,140字的微博,如“狭巷短兵”——“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这话说得真好,短短百字之言,若没点真功夫,难免写成白开水

  真功夫从哪来?当然不从蔡达标的蒸饭里来,也未必要如李大师般读一辈子歪书。近日新上市的两本二战老兵口述史(《逃亡日:敦刻尔克大溃退亲历者口述》、《远征军:二战缅甸正面战场亲历者口述》)告诉我们,精彩的故事本身,就是最好的微博。

  这两本口述史著作,最大的特色就是将老兵们的口述,按事件切分成一段段主题鲜明的叙述,或长或短,最多的还是每则一二百字的亲历见闻,简短有料,连缀成历史丰富血肉

  在读到《逃亡日》之前,我很难想象一些老兵对于战场的描述,竟可如此生动细致,历历在目。一位士兵夸张却恰到好处地描述德军的轰炸:“德国的空军似乎把所有的炸弹都扔到了波普林赫。在这里,你甚至找不到两块完整的砖。”一个少尉讲起自己所见的一幕:“我看见一些让我永生难忘事情:一个法国士兵的眼珠掉出来了,他四处乱跑,拼命叫着‘救命’,就像一只发疯的母鸡。”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哪一个电影编剧可以写出如此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细节?

  在1940年5月底到6月初的那场大溃退中,许多英国士兵就在德军的轰炸下这样命陨异乡。希特勒的闪击战,把在法国的30万英军逼退到敦刻尔克。他们被困在沙滩上,在枪林弹雨等待着家乡赶来的军舰和船只,却不知是不是有运气搭上一艘救命船。

  很多士兵在轰炸中心理崩溃。士兵埃德加回忆道:“有一个人,听到枪声就站着一动不动——其实不是他不想动,而是他根本无法移动。”更普遍是持续到战后的心理创伤。一等兵劳伦斯在回家之后不断做噩梦,这使他常常在半夜意外醒来的时候本能地做出战斗姿势”,而更可怕的是:“战争已经让我变得麻木不仁冷酷无情了”,劳伦斯不无悲哀地说。

  并非所有的事情都令人感到不快。安东尼上尉念念不忘这样一段“美好回忆”:“当时,我正坐在树林里的便携式座便器上,突然,我听见了一阵鸟叫声。我想:‘天啊,我知道是什么在叫。我一直都期待能看见它!’它是一只夜莺。”

  威廉姆斯聆听过炮弹中的音乐:“一个士兵正在弹钢琴,而另外几个士兵都围坐在旁边拍着手。这里还时不时有德军的炮弹飞过。”

  如果不是这些描述,你很难想象血腥的战场上也有动人一面。或许正是这些对生的渴望和对美好的向往,支撑着这些老兵从血流成河的战场上,回到大不列颠的土地

  一些前往敦刻尔克营救士兵们的军舰,在到达那里之前甚至并不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到达法国海滩边时,我们才知道原来我们是来营救被困在敦刻尔克的英军的。事实上,我们根本不知道形势已经如此严峻了”,一等水兵艾内斯特说:“对于在敦刻尔克看到的一切,我们都很吃惊”。

  最终,在英国援救队伍和撤退士兵的共同努力下,原本计划营救45000名英军的敦刻尔克大救援,最后竟救回了338000名盟军士兵。当这支溃败的军团登陆在大不列颠的南海岸时,迎接他们的是大不列颠人热情鲜花掌声。“我们把这些撤退回来的军人视为英雄,因为我们都知道当时的情形有多么严峻”,红十字会护士依琳•李维特说:“我们知道,他们把能成功撤退视为一个奇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