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青年电影手册(第五辑)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青年电影手册(第五辑)读后感10篇

2018-03-06 20: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青年电影手册(第五辑)读后感10篇

  《青年电影手册(第五辑)》是一本由程青松 / 张献民 / 杜庆春 / 崔卫平 / 崔子恩 / 朱大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0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年电影手册(第五辑)》读后感(一):错位的人生角色

  为了能更好的了解这本书中有关主题,我去恶补了一下同志电影。看了一个下午,结果是越看越伤心。荧幕上那些悱恻缠绵画面忧伤压抑情绪,就像一把温柔的剑,散发着独特忧郁唯美气息,侵染得我好几天都没有精神气。或许,这也是同志电影能感动许多人的缘故吧,它有一把独特的“利器”,不尖锐,很温柔,让人躲闪不及。

  自古以来,对于传统和程式的挑战,必将艰难而痛苦。同志从最初的被鄙视到今天的被宽容,一定有这许多不为人知艰辛。因此,也可以说这件事从一开始就笼罩了一层悲剧色彩,所以,今天的阅读伤感并非凭空而来。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男宠”的现象,甚至因此产生了许多典故,比如:龙阳之好、分桃之爱、安陵之好、短袖之癖等。其实,这与现在的同志应该有着本质不同,单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来。男宠,一个“宠”字就说明地位差别;而同志,显然更平等一些。

  中国文化历来包容,而且中国文化中惯有病态审美趣味。无论多么不合常理的行为,只要够精彩一样能够赢得尊重。那么多的同志电影,有的能够成为经典,有的却不过是谈资娱乐,也是这样的道理。张国荣能够赢得观众喜爱,就是因为他演绎一种另类的别致的美,所以他是精彩的。现在的娱乐圈中,也有一个奇人——金星,尽管她有着特殊身份经历,她言辞犀利、咄咄逼人,她依然赢得了很多的人尊重,我想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她直接、真实,所以她也是精彩的。她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不是在装女人,而是在做女人”,这就是她的精彩之处。

  看起来,如何演好一本同志电影好像还比较容易理解。但如何拍好一部同志电影,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也不是普通人所能了解了。这本《青年电影手册》正好可以满足这种好奇。关锦鹏、程凯歌、许鞍华、张元等导演都用自己对话文字讲述了自己的感觉见解。本书还对世界主要同志电影节和同志电影进行了归结简介,并收录了一些影评人的文章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戏,那么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他们都在演绎自己的故事,只不过演绎的角色不同。花花世界总会有一些不同寻常,总会有一些角色被阴差阳错的错位了。一定要评判一下这场戏的话,我相信标准只有一个——你演绎得是不是够精彩,而不是你究竟演绎了一个什么角色。

  《青年电影手册(第五辑)》读后感(二):春天该很好,若你尚在场

  那些无谓的哀伤抗争

  所谓同性恋,我一直觉得并没有什么。

  至于同性恋有没有结婚权利,我更认为这是个伪命题。

  如果一个行为未曾危害社会,那么我们有什么权力去阻止它呢?

  然而遗憾的是,长久以来,我们人类社会并未曾学会尽力去宽容,于是一幕幕同性恋的悲剧上演,矫正、掩饰、抗争、哀伤、绝望,甚至选择生命终结

  这些发生在同性恋群体中的悲剧,我们这些所谓的普通人要负百分之九十九的责任。幸而社会在慢慢向良性改变,最早是同性恋者孤独勇敢的抗争,渐渐普通人也开始关注这一团体,为他们鼓舞呼喊,争取他们最基本的工作生活的权利,这其中,也包括,一个特殊的团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同性恋者的故事,他们叫做——电影人。

  为了纪念华语同志电影二十年,第五辑《青年电影手册》以此为主题,对华语同志电影进行了梳理,无论是大陆、香港还是台湾,都不曾遗漏。

  《霸王别姬》、《东宫西宫》、《得闲炒饭》、《春光乍泄》、《断背山》一部部耳熟能详的电影,随着导演的讲述,又让我们重温了影片魅力。几十年来,勇敢的导演和演员们,在这片封闭而神秘的禁区中努力摸索,向我们展现一个原本陌生的世界。反感恐惧更多地来源于不了解后的幻想。近年来,社会氛围慢慢好转,离不开电影人的努力。他们在银幕上讲述这些我们原本一无所知的故事,慢慢我们终于了悟到,原来他们是与我们一样有着喜怒哀乐的普通人,偏见也渐渐得到纠正。

  说到中国的同志电影,永远绕不开也忘不掉的是张国荣和他的《霸王别姬》。九年了,春天该很好,若你尚在场。这是看到某人的QQ签名,不由心底一阵唏嘘泪眼模糊。也曾在空间里转过一篇《又近一年四月一》,默默地读了许多遍。从9年前开始,那个曾经玩闹开心的愚人节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也许许多人与我一样,在那天再也不会有玩闹的心情,总会想起那张完美的脸和那毅然决然地纵身一跃……

  第五辑《青年电影手册》令人可惜的是留给张国荣的篇幅太少了,仅仅只有程青松、陈凯歌和包一峰的三篇文章。意外的是《青年电影手册》竟然不是那种铜版彩印的电影杂志,而是用一种很朴实姿态认真着传达着电影人的思路想法。我能用这本朴实的书中看到电影圈的诚意,他们是真的在用心经营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摒弃浮华喧嚣深刻思考真诚表达。这样,很好。

  惟一的遗憾是他走得太早了。他没有看到。

  九年了,春天该很好,若你尚在场。

  《青年电影手册(第五辑)》读后感(三):如何去看待”同性艺术

  就如同“同性电影”一样,青年电影手册做出了这样一个很明确的选题——华语同志电影20年——又沾上了明晃晃的”同志“二字,是要教人如何对待?我想,关于阐释和表达,关于看待和接受,也正是这一期林林总总的内容之中,最终要告诉给我们的。

  如哪个电影人所说的:不是沾上了同性就如同被贴上了与众不同标签。不是叫个同性就一定是同性的事,即使纯粹就是同性那些事,眼中也该有个标尺。

  华语同志电影也看了一些,但是拿到这本书以后脑海中第一个窜出来的却是那部深爱的美剧《同志亦凡人》。继而想到一直孜孜不倦致力于翻译”同性电影“的QAF论坛。对于前者,这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推崇的美剧,甚至在我心里它是看过众多美剧中的NO.1,最好的,没有之一。细说来,不单纯是因为它的故事主题是GAY,也不仅仅是因为它很细致深入表现了GAY的生活,重要的是它以GAY为线索,展开了全面的延伸,故事深度表现到了每一个相关的角落。有爱情,有友情,有亲情,有生活,有工作,有玩乐,有社会参与度,有关乎政治的触角,等等。即使不以GAY为主题,它所讲述的也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而GAY的元素让它无与伦比,不可超越。继而再说后者,QAF论坛,拿一部美剧和论坛进行对比显然有些不合适,而我想说的是QAF的成绩不可磨灭的,但是在泛滥的成果中,同志元素已经被用滥了。似乎只要是涉及同性的电影就是特别的,只要沾染了同性的元素这部电影便有了不同的含义。其实不该如此。

  就像这本”手册“所传达的信息一样。我们该如何平心静气的去看待所谓”同性电影“这一类型的类型片。我们该如何把表达同性之爱、之生活的作品也作为真正的艺术来看待,而不是作为社会上的一种异类来看待。

  不要去“消费”同志。艺术就是艺术,需要欣赏眼光,需要统一的标准。

  这一期是可以作为很好的索引,我也正准备循着书中所写去建一个比较全的“华语同志电影”豆列。去观看,带着欣赏的目光,而不是猎奇。同时,去批判,相信真情,剥离虚伪。同时也不能忘记艺术高于生活的道理,要知道GAY会是怎样,但不必然怎样。不可能每个男同都像哥哥那么帅..但是,他们的生活比所有影片中所展现的,都更加复杂

  但它终究是一本关乎艺术的书,不在立法层面,不在社会伦理层面,不在生理学和心理学层面,它只是电影艺术,只是影像中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只是电影人涉猎的层面。这样的题材被反复注意到了,已成气候,该去总结该去探访,但不意味着这本书的出现是为谁摇旗呐喊,我相信程青松自己也没这个意思。拍电影是主观的事,但电影一成型,就是客观事情了。

  关注同性人群的人,可以通过它来了解在电影界这一题材已有怎样的发展,而那些电影人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和期待在做这个主题。喜爱电影的人,不管是否能接受这个话题,都不能否认这已经是一个无法绕开的电影类型,就像所谓的“文艺片”、“动作片”、“西部片”。尽管“同志片”单成一派尚且有逻辑上的不可行性,但现实中它确实坚实存在了。

  题外话:

  原来哥哥的《我》原本是要送给《蓝宇》的。不过没用上也不错,《你怎么舍得难过》的确更贴合影片结尾的气氛,很催泪。

  个人推荐

  华语:《蓝宇》,《蓝色大门》,《春风沉醉的晚上》,《春光乍泄》。

  其他:美剧《同志亦凡人》,《暹罗之恋》,《心底的逆流》。

  影视剧真的只是影视剧,无论如何离生活都有些远。

  热爱同性艺术,就用观赏艺术的眼光去看。

  真的关注同性,就不能害怕人间烟火

  说到底,他们的爱情还是那样的爱情,生活还是那样的生活。和艺术较劲,就没劲了。

  《青年电影手册(第五辑)》读后感(四):与春光或春风有关的日子

  上个周五傍晚收到书,周末两天在家读完。是一早便知道《青年电影手册》要做这样一个华语同志电影专题,忘了是在哪里看到,心里也暗暗有了些许期待。这个四月,其实是个多事之春:第1天是张国荣逝世九周年纪念日,22天后黄耀明对全港(全世界)亲口承认同志身份,似首尾押韵,竟有了遥相呼应宿命感。

  以及,《青年电影手册》第五辑“华语同志电影20年”开始全国宣传与预售。这是国内第一本由主流杂志媒体发起,大规模、大篇幅地主打“同志电影”鲜明旗帜的书籍

  全书300多页,与“华语同志电影”主题相关的有200页,占2/3篇幅。开篇是关锦鹏的专访,“既近且远,既远且近”,这是侯孝贤的话,亦很吻合这篇访谈的内容。虽然觉得这一期关锦鹏的封面照选得并不好,但他看似闲散地聊到《阮玲玉》,童年,《愈快乐愈堕落》,陈冲,《蓝宇》,蔡明亮,等等之时,会让我觉得颇有意趣,并能补充些未听过的新知,比如关导出柜的原因之一是受了许鞍华的影响,比如潘迪华是从上海过去并留在香港的,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东西融入在一篇访谈里,正是好电影的姿态,“既近且远,既远且近”的姿态。

  其后一篇《男生女相》则是林奕华编辑整理了关锦鹏1996年创作的一部纪录片之内容,林奕华评论说:“……探讨华语片男导演构筑男性电影符号背后的情感欲望,压抑与释放……张彻谈阳刚,侯孝贤、蔡明亮、李安、杨德昌谈父子,谢衍谈谢晋,吴宇森谈义气,陈凯歌谈别姬,徐克谈梁祝,张元谈《东宫西宫》,张国荣谈东方不败,关锦鹏谈自己。”这些人名果真在文中走马观花般一一闪现,读他们的话,依稀可见那些熟悉的湿热的眉眼。在《男生女相》的片尾,那一年的关锦鹏袒露了同志身份,他的母亲说“无所谓啦”。

  张国荣在《春光乍泄》中抬头看向天空的一幕是书的封底,这也是影片里我最爱的场景之一。何宝荣身穿白色旧背心坐在天台上遥望远处的云朵,黎耀辉站在离他不远处盯着地面若有所思。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隐喻,一个仰首,一个低头,是否也预言了两人日后的分手生死)相隔、永无再见?书中有三篇与哥哥相关的文章,我却不是特别中意的。

  《张国荣之浮生六记》用哥哥的几首歌词作引,以六个章节谈及不同的方面,一些段落只是在科普式地对哥哥的生平加以信息整合,并无崭新的独特的见解或想法。倒是谋篇布局可见心思,以2003年4月1日哥哥的离世起笔,以1956年9月12日哥哥的出生收尾,似虞姬的轮回,似飞鸟的重生,又似何宝荣的“由头来过”。

  再一篇陈凯歌的《他的眼睛》,篇幅不长,回忆拍戏时的二三事,读不出多深的情意,也许只是《霸王别姬》的缘故,由陈凯歌多年之后叙起,意义早已大过于内容,更多的是身份,是情怀,是与众不同;后一篇包一峰《和张国荣共度的时光》文字也浅显,倒是与哥哥的三张合影与哥哥签名的《庆》写真集、演唱会门票,不管是对于包一峰还是广大荣迷而言,都是弥足珍贵的。

  其后的对话导演部分,有张元谈王小波,许鞍华谈《得闲炒饭》,云翔谈《永久居留》《安非他命》,陈正道谈《盛夏光年》,洪荣杰谈《无声风铃》等等,可见各个导演不同的创作理念与拍片视角;影评人部分有很系统地探讨蔡明亮、周美玲、杨凡等人的同志电影作品,并很新颖地提到,其实在1950年至1976年的中国电影中,亦有对同性情谊的“遮蔽与泄露”。

  书中还做了一个世界主要同志电影节指南,对于那些能够“畅游异国,放心吃喝”的同志爱人或者对同志电影感兴趣的异性恋情侣而言,不失为旅游路线的另一种选择。

  美中不足的是,书中也有不完善之处。无论是彩页部分还是后面具体的行文中,在引述《春光乍泄》里何宝荣的那句台词时都写成“我们不如从头开始”,这是不精准的——粤语对白是“不如我哋由头来过”,即使写成国语也该是“不如我们从头开始”,而书中把“不如”“我们”两个词位置颠错,这是有失原本语境的一些感觉与味道的,也显得不够严谨性。此外,29页把陈昭荣写成陈绍荣,191页重复出现了包一峰与张国荣的一张合影等等小Bug。

  书中范坡坡整理了一份《华语同志剧情片不完全记录》,共收录六十五部华语同志片。配以简介,这是首次有人列出一份相对完整的华语同志片“大全”,其中也有好几部我没有看过。所以对许多人来讲,这是一个很好的观影索引参考。但正如篇名说的“不完全”,也有可待商榷之处。

  一是其中虽有1986年的电影版《孽子》,却未收录后来范植伟、张孝全等人主演的电视剧版《孽子》,后者比前者更影响了一代人。我以为是只收录电影而不考虑电视剧的原因,但其中又收入了袁咏仪、李心洁主演的一部《孤恋花》,虽然它曾以电影的形式出现,但《孤恋花》正式地面众还是一部16集的电视连续剧,所以,这倒使电视剧版《孽子》成为了遗珠。又,我觉得可以增加一页“拾遗”,记录下那些含带有同志情节的电影,给影迷(读者)更多的参考与选择,比如《人间色相》里蔡少芬与江希文演一对女同志,《心猿意马》里王喜与吴毅将演一对男同志,《愈堕落愈英雄》里方中信与陈锦鸿沦落天涯时的深情一吻,甚至是《心动》里喜欢梁咏琪的莫文蔚、《薰衣草》里扮演男同的陈奕迅、《洪兴十三妹》里暗恋吴君如的杨恭如、《妖夜回廊》里的吴彦祖,以及《带我去远方》《寂寞芳心俱乐部》《青蛇》等等这些疑似同志情愫在内的电影都可以囊括,既增加趣味性,也让资料整理得更翔实。

  全书后1/3内容则是每一辑既定的其他电影评论与“金扫帚”奖,有纪录片导演范立欣、王路的专访,但对二人了解不多,所以留待观看其作品后再读;还有郝建、戴锦华的影评,我格外喜欢戴锦华的《钢的琴》评论——《阶级,或以父之名》,也许是她大学教授的身份缘故,没有影评人的流俗、取巧的文字风格,长篇幅的文章虽然读来不够生动、活泼、有趣,甚至有点儿吃力,但是饱满、柔韧、有力道在其中,充满学术研究的认真与严谨。

  我还喜欢的是,这些“艺术大师”级的人物,并不是彼此吹捧与袒护的,而有相互审视的进步态度与善意批评的电影使命感。关锦鹏说他不喜欢《金枝玉叶》,“印象最深、最痛恨”,觉得陈可辛误解了同志关系,是“消费同志的电影”,所以关锦鹏不能认可其中曾志伟和罗家英角色刻意的“娘娘腔”。同样,林奕华也是一直“毫不留情”地批评李安在表现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父亲权威在新时代的溶解”时显得过于温和甚至懦弱,尽管对于《喜宴》《断背山》是肯定的。

  出乎意料的,除了关锦鹏的专访和《男生女相》的文字再现,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却是吴伟的《忆春风——江心洲记》。吴伟是电影编剧,是演员,也是《春风沉醉的夜晚》中那个在公园的青沥石椅上割腕自杀的王平。没有多少戏份,长相也不特别好看,我也一度不喜欢这个人物角色在性格上的过于依赖与柔而不韧,可是他就像隐匿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平静的脸孔下可以蕴藏着幽深的痛苦的深不可测的暗涌。他写电影主场景之一的南京江心洲,说那天凌晨的马路上只看得到清洁工,江边的渡口有清冷潮湿的雾色,他和秦昊就那样走在泥泞的道路上,然后镜头一转,是那间偷情的小屋。

  很久以后我也离开了那个地方。我在南京待了五年,四年读书,一年工作。从《春光乍泄》到《春风沉醉的夜晚》,我都是在那座城市里看完的,那也是我与春光、与春风有关的日子。遗憾的是我从没去看过那数个由蜿蜒曲折的长江水冲积出的江心小洲,就像现在我夹着这本书,站在别处,想起的是郁达夫的句子,“云破处也能看得出一点两点星来,但星的近处,黝黝看得出的天色,好像有无限的哀愁蕴藏着的样子。”

  《青年电影手册(第五辑)》读后感(五):同性之爱,承受之情

  说起同志电影,其实一直以来都是众多电影题材中个人比较喜欢的一类,并不完全是因为这样禁忌的题材,而是我觉得在这些电影里,能看到很多在其他类型的影片里看不到的纯粹和人性。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同志电影中的那些帅哥美女也是很大一个看点。

  几乎每年的各大电影节都会有同志电影上榜,只是在华语电影圈中,“同志”依然是个敏感的话题,是不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可的,同志电影也无法在内地公开上映。而青年电影手册可以用整整一辑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其实是挺好的事。作为电影人,应该都不会忽视这个题材,而如何更好地去表达,如何能让观众重视甚至认可这样的一种情感,这是华人同志电影还需要更多思考和努力的地方。

  作为电影爱好者,自己看过的同志电影也不算少,从国外到国内,都有不少感动我的影片。记忆中看的第一部有关同性恋的电影是李安的《喜宴》,是完全无意识的,那时候年纪太小根本不懂得感情这回事。之后看《断背山》、《蓝宇》、《春光乍泄》、《自梳》、《夜奔》、《美少年之恋》、《盛夏光年》等等这些影片的时候,才开始对这种情感有了不一样的认识。认识桂纶镁,也是因为2002年的那部《蓝色大门》,她演了一个喜欢好朋友的女孩。

  最喜欢的同志电影是一部并不太出名的美国电影《Ciao》,中文名叫《你好,再见》,情节非常淡,更没有什么激情的镜头,可是那份情感却真挚动人,相遇即是分离。而我很喜欢的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则是极其地擅长这一类的电影,他的每一部影片中几乎都有同性的情节,而且他的角度和表达方式往往跟其他导演非常不同,这几乎是与他的电影融为一体的。相比起国外的,华语电影中的同性情感大都含蓄而压抑的,看得我最难过的一部不是《霸王别姬》,而是名不见经传的《夜奔》,那一个转身却成了生离死别。

  因为读这本书特地找了关锦鹏导演林奕华编剧的《男生女相:中国电影之性别》来看,发现这部电影几乎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很多的老电影片段,很多电影人的采访,关锦鹏和林奕华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本书的封面和封底分别是关锦鹏和张国荣,他们是华人娱乐圈中很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两位较早出柜的名人,很明确地表达了这一辑《青年电影手册》的主题。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一直都不反对同性恋,始终觉得这只是情感中的一种,就如有人喜欢大叔,有人着迷萝莉一样,只不过他们爱上了同性罢了。但是爱,本来就不该份性别的,谁说“爱情”这个词只是为异性恋而创造的呢?你可以不喜欢,不赞同,但也不应该去歧视和诋毁。我想,一个人的自由,应该也是包括了“性取向自由”的。爱,不是一件可以完全主观控制的事,遇上谁,爱上谁,这是命。

  《青年电影手册(第五辑)》读后感(六):华语同志电影20年

  《青年电影手册》是一本秉持“深度、锐度、态度”,综合电影评论、人物访谈、文化事件等多元的文艺类图书,在这里我们跟随程青松先生的目光,踏上了同志电影回顾之旅。本书由六部曲构成,从封面人物关锦鹏、张国荣起笔,到手册聚焦之20年华语同志电影特辑等等,最后落笔于手册活动,六部曲各自成章,从各个层面解读同志电影20年的历程。或许正如编者所言,这一次,让我们以怀念为起点,以希望为重点,一路领略生命中不变的美。

  信手翻开书页,当看到程青松、陈凯歌、包一峰回忆张国荣的文章,那些尘封的记忆,浮现眼前,忘不了《霸王别姬》中张国荣扮演的虞姬,对爱的执着;忘不了哥哥对女人性情画龙点睛,入木三分的演绎,或许正是因为张国荣为同性恋,才使他对角色有了不同的认知,扮演的虞姬让人心髓俱碎的柔,让人焉能辨别是雌雄……

  电影《霸王别姬》这场戏中戏,讲述了段小楼和师弟程蝶衣,两个伶人的悲喜人生,段小楼扮演的霸王一心演戏,戏里戏外清清楚楚,程蝶衣扮演的虞姬沉迷戏中,戏里戏外始终如一,对霸王的忠诚,对师兄的爱恋全沉浸在角色中,他就是女娇娥,就是虞姬,在戏里不用顾忌自己的男性身份,可以与师兄长长久久,在一起唱一辈子戏,怎料得菊仙出现,师兄与菊仙成亲,改变了蝶衣的想法,他深陷戏中,不能自拔,他不愿清醒,他就是虞姬,霸王已离他远去,他沉沦痛楚,剧终他挥剑自刎,躺在血泊之中,只因他是虞姬,虞姬是他……

  读完《青年电影手册》华语同志电影20年,我重新看了电影《霸王别姬》,对同性恋有了新的认识,正如电影中程蝶衣为了演旦角,必须忘记男儿身,以至于出现性别倒错,他认为自己就是女娇娘,爱上师兄;电影《春光乍泄》中何宝荣的背叛,黎耀辉的坚守,让人读出同性恋人很多的无奈,华语同志电影20年,只是一个缩影,我想我们不仅仅了解同志电影的发展历程,更多的是要理解同性恋,尊重他们的选择……

  《青年电影手册(第五辑)》读后感(七):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

  这是《青年电影手册》的第五辑——华语同志电影20年回顾特辑,拿到它的时候,想到我看过的十分喜欢的一套书《90-94世界电影手册》,可以说我对电影的喜爱,我对文字诠释的电影的喜爱完全是《世界电影手册》带给我的,以至于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会因为某部电影而仔细翻查一番。

  程青松主编的《青年电影手册》华语同志电影20年回顾特辑,通过电影人、导演、编剧关于华语同志题材电影的访谈、手记、简评等资料汇编,让阅读者对华语同志电影的发展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看到了华语电影以及观众对于同志题材的逐渐接纳,也看到了来自于编剧、导演、演员以及投资方等方方面面的努力。同志电影努力揭露的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封闭世界,在这里他们有自己生的权力,更有符合自己的性取向,他们的行为也根本没有危害社会的一面,但是绝大多数时候,他们的爱恋是不被世界所接受的,甚至还会受到世俗的唾弃和诅咒,于是各种抗争、各种悲剧次第上演……应该说,将本专辑视为同志电影的简史也不为过。

  我看过的电影不算多,不过关于同志题材的却不少,当然不是我对同志题材有什么更多的关注,或许只是某种碰巧吧,也或许同志题材更能提起观影者的极大好奇心以及注意力,以至于在看过了很久之后依然能够记忆犹新的原因吧。总之,我记住了〈霸王别姬〉,记住了《得闲炒饭》,也记住了〈东宫西宫〉……可以说,做为普通人我们所了解和探寻的关于同性恋人的秘密都是依赖于电影的。尽管最早看有同志题材的电影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面红心跳的感觉,也会感到别扭,甚至会感到羞耻,似乎他们根本是大逆不道或离经叛道的,也决不会得到社会的接受,而彼时正在观影的自己也会有一种负罪感,但确实是电影把这个相同的世界之中,完全不同的人毫不遮蔽地呈现了出来,是电影给同志的存在以无限可能,也让我们从欲罢不能的影视效果中尝试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体会他们的爱恨情仇,进而开始接纳他们。

  是的,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力,从这一方面看,同志电影不仅给他们以尊重、包容和理解,更加提请这个多元的世界给他们以以爱的权力……于是,《青年电影手册第五辑》——华语同志电影20年是具备了记录历史葆有历史的价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