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纽约客》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纽约客》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1 12:26: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纽约客》读后感精选10篇

  《纽约客》是一本由白先勇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纽约客》读后感(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白先勇先生的短篇小说真的写的太好了!

  他笔下的人物个个情真意切,栩栩如生,细腻生动。用词精准,有一股怀古念旧的余韵,但是行文又精炼技巧现代。读来流畅,看似淡然,但越读越觉得情感充沛,几欲落泪。细节描写尤其吸引人,心理描写寥寥数笔就能抓人,人物的吃穿用度明显能体现老先生的成长环境之优渥,一般人也写不出来,如同红楼梦至于曹雪芹一般。

  六篇中,讲中西夹缝中失魂落魄,沉沦落魄的谪仙,讲波谲难测的政治动荡中流落异邦以度残年的政治理想失败者和他们命运多舛的朋友,讲上世纪席卷全球的艾滋“瘟疫”背景下的灵肉升华的同志们救赎与自我救赎,相濡以沫和身染沉疴下的同生共死,和台北人相比,视角更广,笔触更包容,对中国人尤其是身在异乡的中国人的人情冷暖,文化氛围,政治理想,精神世界等进行了更光的诠释,这些人情,文化,政治,精神上错位和偶发导致了人物的心灵痛苦和命运悲剧。

  最喜欢的一篇是最后一篇,tea for two,读的过程能联想到去年看的迷你剧《戴上手套擦泪》,设定也是如此相似,艾滋病爆发前后的一群同志好友的爱情和友情,兼顾对家庭状态的刻画,读的过程真的几度鼻酸,感情渗透纸背,但描述有那么克制洗练。感觉这一篇适合影像化改编,适合李安或者王家卫来导,对中西冲突,家庭矛盾,文化内核的诠释再加上李安在父亲三部曲体现出的的编剧功底,对小说进行有意义的情节扩充应该会很好,墨镜王可以凭借他对都市和这些都市同志的明锐洞察,独特的时间观,抽象的真实感对这些人物的内心状态和他们所处的环境进行细致的刻画。谓之幻想和意淫,等一个有生之年。

  附上歌词两首,是为最后两篇篇名。

  Danny boy

  Oh Danny boy, the pipes, the pipes are calling

  From glen to glen, and down the mountain side

  The summer's gone, and all the flowers are dying

  T'is you, T'is you must go and I must bide.

  ut come ye back when summer's in the meadow

  Or when the valley's hushed and white with snow

  t'is I'll be here in sunshine or in shadow

  Oh Danny boy, oh Danny boy, I love you so.

  And when ye come, and all the flow'rs are dying

  If I am dead, as dead I well may be

  ye'll come and find the place where I am lying

  And kneel and say an "Ave" there for me.

  And I shall hear, tho' soft you tread above me

  And oh, my grave shall warmer, sweeter be

  For ye will bend and tell me that you love me

  And I shall sleep in peace until you come to me.

  And I shall sleep in peace until you come to me.

  Tea for two

  icture you upon your knee

  Tea for two and two for tea.

  Me for you and you for me alone.

  obody near us to see us or hear us,

  o friends or relations on weekend vacations.

  We won't have it known, dear,

  That we own a telephone, dear;

  Day will break and I'm going to awake

  And start to bake a sugar cake

  For me to take for all the boys to see.

  We will raise a family

  A boy for you and a girl for me.

  Oh, can't you see how happy we will be!

  icture of me upon my knee

  Tea for two and two for tea.

  Me for you and you for me alone.

  obody near us to see us or hear us,

  o friends or relations on weekend vacations.

  We won't have it known, dear,

  That we own a telephone, dear;

  Day will break and I 'm going to awake

  And start to bake a sugar cake

  For me to take for all the boys to see.

  We will raise a family

  A boy for you, a girl for me.

  Oh, can't you see how happy we will be!

  We will raise a family

  A boy for you, a girl for me.

  Oh, can't you see how happy we will be!

  Oh, can't you see how happy we will be!

  《纽约客》读后感(二):“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谪仙记

  白先勇谪仙记中的”仙“叫李彤,我有个同学也叫李彤。文中“我”的妻子叫“慧芬”,我也有个朋友叫慧芬。

  真是巧合。

  李彤是个极具个性的女人。我喜欢有个性的女人。

  十七八岁时,李彤、慧芬与另外两个女孩子,张嘉行、雷芷苓一同出国。四人不约而同穿上一袭红旗袍,站在一起,宛如一片红霞,把上海龙华机场都照亮了。肆意的青春挥洒无遗。 “李彤母亲搂着李彤哭得十分伤心,连她父亲也在揩眼睛,可是李彤戴着一副很俏皮的吊梢眼镜,咧着嘴一径笑嘻嘻。”

  说她是仙子,因为她的美。

  “…至于李彤的模样儿我却认为慧芬过分低估了些。李彤不仅自以为漂亮,她着实美得惊人。像一轮骤从海里跳出来的太阳,周身的光芒扎得人眼睛发疼的,一闪便把人罩住了,她那一头大卷的乌发,有三分之二掠过左额,堆泻到肩上来,左边平着耳际却插着一枚碎钻镶成的大蜘蛛,蜘蛛的四对足紧紧蟠在鬓发上,一个鼓圆的身子却高高地飞翘起来。李彤那天穿着一袭银白底子飘满了枫叶的闪光缎子旗袍,那些枫叶全有巴掌大,红得像一球球火焰一般。…”

  很美,在学校风头也很足,“约她出游的男孩子,难以数计。”

  说她是仙子,也因为她的任性。但任着性子做人的人,好像都没有好下场。

  李彤的男朋友换了一任又一任。

  这段节选可以看出这样高傲女子为什么一直没能嫁人。

  “…李彤自以为长得漂亮,对男孩傲慢异常。有一个念哈佛法学院叫王珏的男学生,人品学问都是第一流,对李彤万分倾心,可是李彤表面总是淡淡的,王珏失了望便不去找她了。慧芬说她知道李彤心里是喜欢王珏的,可是李彤装腔装惯了,一下子不愿迁就,所以才没有和王珏好起来。…”

  李彤就是这样骄傲。

  ——“我这个人打牌就要和辣子,要不就宁愿不和牌。”

  ——酒要喝Manhattan,很烈的酒,“我最讨厌香槟了,像喝水似的。”

  ——赌马,不管大热门,专挑冷门的名字古怪的马儿下注。“怎么见得我一定会输?你们专赶热门,我偏要走冷门!”

  但这样个性强烈出众的仙子,最后投河自尽。没有留下遗书。

  文章没有交代她为什么自杀,但我们似乎知道她的生命注定是短夭的。因为她与社会处处不容。

  没什么好说的,我喜欢李彤的性格,但我若有这样性格的朋友,或者我会说出林黛玉对贾宝玉所说的这句话:

  “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一股极深沉而又极空洞的悲哀,从她(慧芬)哭泣声里,一阵阵向我侵袭过来。”

  2016-8-13

  《纽约客》读后感(三):此身虽在堪惊

  本书是由6篇短篇小说组成的,两两分组可以分为三个类别,所以本书实在是很有系统性:前两篇——谪仙记、谪仙怨——记录身在纽约的中国女子沦落的故事,中间两篇——夜曲、骨灰——拷问中国十年动荡和政治斗争给人造成的伤害,最后两篇——Danny boy、Tea for Two——挖掘边缘群体“同性恋+艾滋病”的生活状态,这几篇小说作为一个系列再合适不过,要注意“客”这个字,阅读这几篇小说一定要将这个字长悬头顶,“客”代表一种异化,它涉及归属感问题,纽约在美国,是世界文化交融地,在那里有无限可能,但是也有无限的漂泊感,身在美国的华人,有很多不一样的原因和契机留下了他们,这些原因里面,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而白先勇试图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细致观察为我们还原多种多样的纽约客,整本书,文化漂泊感,昔盛今衰感,寻寻觅觅感······袭面而来。

  谪仙记和谪仙怨,年代较早,以抗日胜利初期为背景,讲述了两个富家小姐在纽约的故事。第一个故事——谪仙记,李彤是上海富家千金,和三个好姐妹来到纽约求学,凭借自己出众的美貌和社交才能俘获了一大批男子的心,但是高傲的她总不能“屈尊”,行将毕业时,父母渡船时发生意外双双去世,家产全无,她深受打击,其后,三个好姐妹陆续成家,唯有她漂泊不定,不断更换男伴,活得满身焦虑,一身伤往,最后骄傲的她在外旅行时投河自尽,一生的故事就这样孤独地划上了句点。第二个故事——谪仙怨,这个故事显然短了点,以一封信为主体,道出了一个漂泊女子——黄凤仪——的故事,在给母亲的信中,她并未说明自己真实的妓女身份,只说了自己当下能自食其力并帮助母亲还债,说了她对昔日富贵生活的怀念,说了她对婚姻生活的拒绝,回到现实中来,她成了酒吧里的“蒙古公主”,千般万般不情愿,也得卖着笑脸,为了生存,并祭奠旧日的华丽生活,比起第一个故事,她没有结束生命,可是这种生活什么时候是尽头?读者不得而知,唯一清楚的是,千千万万的在美华人中,一定有如黄凤仪这样的,她们不一定能像严歌苓笔下的扶桑一样得到过爱情。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在于它们传达的反差感,从前的骄奢和今日的苦漂感形成对比,她们不愿却不得不向现在的生活低头,这里是有关离去和扎根的问题,离去到底抛开了什么?从前的为什么带不到现在这里来?除去不可测的因素,还有什么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

  夜曲和骨灰,属于文革刚刚结束时期的作品,背景也取材于那个时期,政治感强了一点。夜曲,吴振铎和吕芳,甚至包括高宗汉、刘伟,学成之后除吴振铎之外其余三位怀着无比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回国建设自己弱小的祖国,可是他们得到了什么?反右思潮和文革彻底摧毁了这三个人,他们的爱国热情错了?吕芳破裂的家庭、多年的劳动改造、或许不足挂齿的身体创伤,高宗汉失去了最宝贵的生命和名声,妻子跟着受罪,相对来说幸免的刘伟是因为学会了一点八面玲珑才走得顺利一点,可是他们的爱国抱负终究没能施展出来;吴振铎留在美国反而顺利得多,娶了犹太裔妻子,事业蒸蒸日上,只因不能忘记吕芳而放不下心中的石头,可是多年以后的重逢并没有拉进他们之间的距离,我感觉一种深深的疲惫感处处限制着吕芳,没有受到过那种痛入骨髓的伤害的人是无法体会其杀伤力的。骨灰,国内背景是文革过后的平反运动,此时身在纽约的“我”正与两位老人交流过往,他们是表兄弟,内战之前因为一个红一个白而反目,可是他们各自拥戴的组织真的维护着他们吗?他们很快就过时了,红色的在反右运动中屡遭批斗,后来来到纽约以终老余年,白色的回到台湾之后因为不是很长袖善舞处处受排挤,也去了纽约,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政治记不住所谓的恩人,当他们破口大骂掌权者的时候脑海中回荡的尽是过去属于他们自己的风华,来到纽约之后他们冰释前嫌,亲情在经历一切之后显得弥足珍贵,可那种刺痛神经的漂泊感是无法拯救的,最后,大伯请求我把他的骨灰撒到大海,随它漂流到大陆或台湾,表伯请求我把他和他妻子的骨灰埋在纽约,以此厮守。这两篇的共同点在于其基点,政治问题,我们从昔日的美好愿景中得到了什么?我们错了吗?我们到头来不还是自己整自己吗?

  最后两篇,作者本身就是同性恋人士,对这个群体了解深切,作为身在异地的边缘群体,他们的漂泊感是双倍的,与此同时,艾滋这个冷血的敌人又伴随着两篇小说的主人公,所以其怵目感更是不容小觑了。Danny boy中云哥一年又一年的幻想并不能给他最温切的怀抱,他去纽约是逃避旧日生活也是找回真正的自己,可是放纵的觅食者染上了艾滋,命不久矣,唯一欣慰的是行将就木时遇到了真正的精神契合者丹尼,最后两人先后死去。Tea for Two,里面的孤独感少了一点,更多的是展现陪伴的温暖,当然不乏失去伴侣后的悲痛,关于这一篇,我读出了且行且珍惜、Carpe diem的味道,我们可能边缘,但我们得到了爱情,珍贵,值得。

  《纽约客》读后感(四):纽约的纽约客

  “淹没在这个成千上万的大城中,我觉得得到了真正的自由:一种独来独往,无人理会的自由。”

  白先勇的《纽约客》从六十年代写到九十年代,三十来年,偶尔冒出一两篇他就收到集子里。他自己在后记里也笑道“我的出版人等待出版这个集子恐怕头发都等白了。”而借由这个集子,白先勇让我们看到一个大门无条件敞开,接纳络绎不绝的飘荡灵魂的纽约。

  前两篇《谪仙记》跟《谪仙怨》在写那些迷失于异国他乡的女子,从上海到纽约的距离,是截然阻断未来与过去的距离。她们都是“谪仙”。

  《谪仙记》中的李彤在故事当中始终光彩耀眼,但又看得到的一点一点被消磨。国内的战事,太平轮的沉没都一点消磨着这个发着光的女人。而这个孤独到难以让自己亲近的城市,更是击垮她的因素。身边的好友都渐渐步入正常的家庭生活,而她仍旧恋爱分手、挣钱、喝酒、赌博。直到有天,那些正在一起庆祝小孩满月的好友们突然接到电报,她投河自尽。

  《谪仙怨》很短。凤仪同李彤也是上海官宦家庭的小姐,中途家境衰落,小说以她写给家母的信,一点点呈现从一个学生变成风月女子的过程。但你好像又谁也无法怪罪。

  在什么都接纳了的纽约,那个时代的国人在它遇到了相仿的困境,它给你自由“一种独立读往,无人理会”的自由。后一个选择了骄傲的自戕,而另一个无奈的堕落。

  后面两篇《夜曲》和《骨灰》,写人生的荒诞,来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斗争本身。纽约成了最后包容这些饱受磨难的人的流亡之所,高楼林立。《夜曲》是针对文革,而《骨灰》更具戏剧性,一对表兄弟,一个留在大陆的民主党派人士,一个对国民党衷心耿耿的特工,在垂暮之年在纽约重逢,回首唏嘘。“我们大家辛苦了一场,都白费了——”

  《Danny Boy》跟《Tea for Two》是写八十年代艾滋病袭击的纽约。

  什么都接纳的纽约,或许是另一种天堂。可即使天堂幻灭,超越国籍、性别、信仰、年龄的爱,依旧维系着死亡也不能夺走的尊严。这是两个是关于爱与拯救的故事。

  与之前的李彤或者凤仪所遇见的困境相似,纽约太自由了。在《Danny Boy》中,男主人公云哥因为爱上自己学生,不容于社会,远走纽约。而在这里放纵的结果是染上了艾滋病。发生在中央公园里的阴暗的狂欢,写得实在太好。后来云哥在艾滋病患者的互助团体中照顾一个叫丹尼的男孩,体悟到超脱于个人的爱,不再对死亡恐慌,不再有不安。在救人自救中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而在《Tea for Two》中,描绘了一个聚集在Tea for Two的同性恋者的小社群。小说最后,幸存者们憋着不哭,唱着Tea for Two为逝者送行。我想起杜鲁门·卡波蒂说过的话:“我是个酒鬼。我是个吸毒鬼。我是个同性恋者。我是个天才。即使如此,我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圣人。”他们是彼此的圣人。

  这本书的作者白先勇自己也是同性恋者。而就在12月27号,台湾婚姻平权的法案初审通过。我想他应该也会感到高兴吧。只有让那爱见光,才不会那么狼狈。

  这本集子从开始的个人在纽约的迷失,到磨难的人生被纽约容纳,再到在这获得超越国籍、性别、年龄的救赎。纽约以它的自由将那些飘荡的灵魂容纳或吞噬。而他们都变成了纽约客,纽约的。

  《纽约客》读后感(五):白忙一场

  纽约客。非常好看的一本短篇小说集,看了之后立马就想接着再看其他的白先勇作品。虽然内心澎湃却什么也表达不出来。后来去参加了读书会,听了大家关于这本书的不少看法,总惦记着自己也要表达。然而实在是不擅长写虚构类文学作品的评论。我试着从异常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主人公,又是PTSD又是双相障碍又是物质滥用的,也试着用CBT的观点找出功能不良想法和行为,还想尝试从性心理发育来阐释症状产生的机制,但一圈下来总觉得这么玩就毁了文学。正好今天看作家邓安庆发了一条广播,说他看见好看的小说只会狂拉人家去看,书评什么的是写不出来的。一下子焦虑就消失了,索性谈谈感受。书中描写的人类面对大时代的无力感,面对生死的无助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纽约的不开心,回了国的也不开心。留在大陆的不开心,去了台北的也不开心。活着时不开心,死了也要烦心没地方葬。大家都‘’白忙‘’一场,在战争的面前,在死亡面前,事实证明没有赢家。

  《纽约客》读后感(六):读后感

  六篇文章可以说是呈现了三种不同的韵味以及相同的悲悯情怀。前两篇谪仙*说的是中方文化下的女子到了外国后的一种生活困境,周旋于男人中可以说是她们在这般困境下搏斗时做的不太妙的选择,且将她们的行为视为溺水时错误的挣扎吧,默哀。《夜曲》《骨灰》则更多的是政治层面的拷问,读到“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时真的难受。为了革命理想奉献一生的老人,如今却在外流离飘零。那之前的奋斗执着又成了什么呢?这段历史在王小波笔下很戏谑,在白先勇笔下又变得沉痛。最后两篇,白先勇的叙述野心越来越大了,把视野放置在对世界的艾滋病患者、生死、爱的关注上。把这么多复杂的问题糅合在一起,可白先勇在叙述时还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特别是《Tea for Two》,写的实在是太精彩了,读者体验像是在读一本歌剧作品。最后的结局,幸存者们高唱着Tea for Two为大伟东尼送行,这样的爱已经跨越了种族、性别、文化乃至生死,令人动容。

  《纽约客》读后感(七):《纽约客》

  1、《纽约客》收录了六篇小说,以纽约为背景,写的来自上海或台北的中上层阶级的故事。

  2、《谪仙记》和《谪仙怨》写于1960s,主人翁是名门小姐,她们都美丽耀目、才学出众,但失落了原本的富裕生活,她们或流连于男性的爱慕中、最后空虚而自了生命,或为了金钱出卖身体。尤其是《谪仙怨》,以书信与描述结合的方式,为贬义的“虚荣”二字做出了最好的辩解。看到这篇时我在想,难怪蔡康永现在生活在声色犬马的娱乐圈里,仍忍不住在康熙里绘声绘色地回忆之前在上海的贵族生活。于是心生好奇,白和蔡都出身名门,都来自上海、流落台北又到美国求学,难道他们认识?后来一查,发现蔡康永为白先勇的《谪仙记》做过编剧。

  3、《夜曲》和《骨灰》发表于1970-80s,主人公是有着中国心却不被祖国所接纳的“纽约客”。《夜曲》中,留美华侨医生吴振铎与大学时期爱慕的女孩吕芳中年再会,才得知当年几个好友回国后的命运。一群壮志绸缪想要回国建设祖国的留学生,却遭遇了文化大革命,命运坎坷,让人唏嘘。第一次看到对文革个体遭遇那么细致的描写。《骨灰》, “大伯死了,你一把火烧成灰,统统撒到海里去,任他飘到大陆也好,飘到台湾也好,——千万莫把我葬在美国!” 几个流落美国的中国老革命,回不去的中国、不愿接受的美国与不得不的漂泊。

  4、《Danny Boy》与《Tea for Two》,主人公是在纽约的同志。这两篇的主人公不再局限于中国人,他们在纽约,因性向相同而相聚、相知、相爱。他们遭遇了同性恋间的“大瘟疫”——一场席卷纽约的艾滋潮,他们相互陪伴着度过,或是死去。

  《纽约客》读后感(八):看到了温暖的爱

  人的命运难测,此刻,为当中的爱流泪。

  一个失败的追求者,每年给曾经倾慕的女孩寄圣诞卡片,祝她快乐。

  丈夫对妻子的理解,留给她孤独和尊重:“她一向是个心性高强的人,轻易不肯在人前失态,即使跟我在一起,心里不如意,也不愿露于形色。”

  女儿想要挣钱给妈妈花,想要让妈妈过好日子。

  青年经过一扇窗,看见“一只宝蓝的花瓶里,高高地插着三朵白得发亮的菊花。有人在弹琴,是一个穿着丁香紫衣裳,一头长长黑发的东方女郎”。和她跳舞,“握着她的手,也只是轻轻地,生怕亵渎了她”。人到中年,竟然自己也对青春神思恍惚,“可能么?他对一个女孩子真的曾经那般神魂颠倒过么?” “那时,他是多么莫名奇妙地爱慕着弹肖邦夜曲的那个女孩子。” 和她在一起的日子“快乐而丰富”。

  后面两篇同性之间的爱情,温柔细腻美好,在平凡的每一天里彼此照顾,一起开心生活,遇到困难相互扶持,不离不弃。

  他们是懂得爱的人。相信世间每个人至少在某些时刻都是真诚地爱着的。虽然遇见了没有回应的爱,却越来越觉得,单向的爱也是爱,要不然是什么力量让我成长为如此不同的我自己?也越来越觉得,人与人之间,总是有感情在的,或许是不一样的感情,但是每个人都有一颗柔软的心,渴望爱与被爱。不必在乎结果,人生漫长又短暂,能够相互扶持,一起走过一段路,已然是多么幸福美好而值得永远感激珍惜的事情。

  真诚,温柔,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