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后的贵族》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最后的贵族》经典影评集

2018-10-03 01:31: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后的贵族》经典影评集

  《最后的贵族》是一部由谢晋执导,潘虹 / 濮存昕 / 李克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贵族》影评(一):百姓难得贵族病

  最后的贵族,一批作死的人,我是真心体会不到这种由于生活过份优越,然后就无病呻吟,有病就更加得瑟者的忧伤在哪里,49年啊,父母双亡的中国不计其数,可又有几个人还可以在美国接受优质教育啊!真心的体会不了当时的哪种小资情怀,也不明白谢老怎么就花那么多钱去拍这么一部电影,细节的粗线条带过更是让观众产生不了共鸣,那个年代在美国可以把高级酒店当家住,可以环游世界,那么介于人人平等原则,你李彤经受一些所谓的心里折磨就是应该的。最后也许只能把这些归于谢老对一小部分特殊时代女性人文关怀吧,还有潘影后演的很好。

  《最后的贵族》影评(二):零碎

  看了白先勇的原著,才来看电影。电影非常好地传达出原著的精神,甚至将那些未说出的线索都点明了,让观众更容易接受。

  李彤临行前的生日派对对应陈寅与惠芬女儿莉莉的生日宴会母亲给她的传家宝祖母绿对应李彤将戒指转送给莉莉,李彤因娼妓被关押和她“交的男朋友都可以组成一个联合国了” 对应她这些年的漂流,母亲给她的照片和最后魂断威尼斯,最巧妙的是,电影最后用一个俄国公爵小提琴手的上海情节来与李彤这个公主的威尼斯情节相呼应实在太过巧妙。

  李彤那灿烂的恰恰舞,那一身惊艳的黑袍子,令人过目不忘

  只是原著中,陈寅应是不爱李彤的吧,但看电影中感觉处处都是陈寅注视着李彤的目光

  《最后的贵族》影评(三):存记

  小时候还不懂这部戏,只知道潘虹、濮存昕是妈妈辈的superstar 。现在因为白先勇先生《纽约客》之《谪仙记》重看,才理解沧桑巨变和去国怀乡中的那"极深沉而又极空洞悲哀"。

  谢晋导演真的是中国导演中的大拿!虽然影片并没有像谢晋导演希望的掀起"李彤服"等热潮,那时的大众审美还是偏向于《人到中年》中"又红又专"的女医生

  最美的场景还是"auntie,这是什么?"这是石头。"这和小时候记忆一样:惊异、感概。

  至于演员,虽然潘虹有些用力过猛,但我还是愿意记住那个时候的她,优雅忧郁,而不是随处烂剧里的恶婆婆。而女一是不是林青霞也不用纠结。

  然后再次表白肖雄。两个女演员的人生剧中人多么的相似

  《最后的贵族》影评(四):不是电影不好,而是原著太好了!

  白先勇的《谪仙记》看过很多遍了,然而最近才知道,这篇一万两千字的短篇小说,原来在1989年被谢晋拍成了一部电影,名为《最后的贵族》。《谪仙记》讲的是旧上海四位家世显赫的大小姐,在1946年一同赴美求学,毕业后又一同在纽约工作定居,各自走上不同感情道路故事,电影遵循的也是这个主题

  电影上映时,我还不识字,更不识贵族不识仙。如今,也算在纽约“旅居”过一些时日,对小说里的人与事有了些概念。看完以后,思古怀今,尤其是对比原著,难免产生了荡气回肠意犹未尽之感。因此,也谈谈自己看法

  《最后的贵族》影评(五):再次重溫

  昨夜一時興起再次重溫了一遍《最後的貴族》,之前沒有太在意這部片子,只是記得原著叫《谪仙记》。大學裡看了原著,在回想電影相差還是有很多,昨夜再看次電影,倒發現之前有些還是可取的。一個電影的成敗如果只看演員不公平,《最後的貴族》的佈景選址都還是不錯的,甚至在服裝和燈光都也是讓人回味的。謝導用的拍攝手法和現在很多是不一樣的,幾許沈默中過度不斷提醒著人們這條悲線。

  李彤是個複雜的角色,我看到有人說人生何來那麼多矯情,在此很想說幾句 1)白先生不是現代人,李彤更不是活在當今社會 2)在李彤的世界,她就是格格養尊處優無憂無慮,父母就是她的一切,失去父母的那一刻她的世界被顛覆了。她要的是尋求自我,這條路不是哪個人說的清楚的,通過顛覆以前的生活強顏歡笑不難理解 3)她是任性的,沒人說李彤是一個小家碧玉,也正因為父母走的過於早,李彤沒有嫁人,設想李彤要是已經和陳寅結婚怎麼會有後面的故事,她那時和陳寅間還是未捅破的紙,自然不用提那麼驕傲的個性怎麼會一下子撲倒在他懷裡等著他來救贖,人家就是世交而已 4)對於李彤也就是因為驕傲,才注定了不敢面對自己內心,她對姐妹與愛人都是克制的,以為人夫人父的陳寅也是有責任感的所有東西都只能在心裡,某種程度上李彤離開了大家的生活才是有重心了 5)李彤最後的悲劇是在於她覺得沒有倦戀的人,故鄉對於她只是一個名詞而已,她懷念的是上海?那場夢一般的生日宴和滿載不能面對的父母思念?是紐約?自己的愛人以為人夫而且是最好朋友的,或是那她自己都不願去回頭看的放縱失德歲月?

  回到電影來說,潘紅是整個影片的靈魂,但這個靈魂不是李彤的!從第一刻李彤的出現她就輸了,那時的李彤應該是具有靈氣的,可她沒有。瘋狂的李彤是要有野性的,但她也沒有。最後的李彤是絕望的,這還拉回一點。不是潘紅不好,只是李彤太好,可能只有林青霞那般才能嘗試去...

  最後,還得說服裝,這部片子裡的服裝還是不錯的,下了很大功夫

  《最后的贵族》影评(六):世界上的水都是相通的

  在登上去美国的轮船前,姑娘穿着合体的红旗袍挥着小手包,灿若红霞。欢乐地、放肆地看着码头上的离愁别绪,全然不识愁滋味。到了美国,也是各色的绫罗绸缎换着,肆意的挥洒青春。直到那艘叫太平轮游轮出现,把丝绸般的生活撕裂,发出决绝的“呲”的一声,再缝补,也不是原来的缎面了。拨开水面的浮萍,下面暗深的潭面就是命。

  太平轮差点毁了两个人:李彤和芷玲。原先心高气傲的李彤开始放纵自己,纵是寻一个父亲那样的男人情人,纵是过着比原先更优渥的生活,纵是身边的男人走马灯般换个不停,也填了心头的缺口。当她再次出现时,仍是精致面庞,却掩不了心头的酸楚;随时放荡夸张的言行,却让朋友们心疼:这几年,她过得不好。当李彤寂寞地吐出一个个烟圈,喝下一杯杯烈酒时,她和我们都清楚:纵是醉了,也回不去了。原先隐忍的芷玲继续隐忍。这个弱女子坚强地让人心疼,她比任何人都明白这些年是怎么走过的,多少个就要走不下去的夜晚,梦里都是他。也如她在车上对李彤说的:“总觉得有那么一天,我会再遇到他。”

  很佩服谢晋导演的镜头表现力,没有目不暇接的切换,以一个舒服节奏带着我们走。简单画面却够让人在慢慢品咂。最开始看李彤将自己生命交付河水的两个镜头是有点小失望的,遗憾为什么不是她决绝不回头的走下去,一点一点到看不见。后来这两个镜头一直萦在心头,才发现这种简单的物是人非却更具张力原谅我是网上找的资源,不清晰的画面磨掉了演员的演技,但还是要说潘虹对后半段的拿捏比前面要准的多。或许是潘虹当时的状态而致,潘虹般娇羞少女总是让我感到怪怪的,但是前半段印象深刻的就是四姑娘在美国大学时穿过一群男生,“Chinese girl!”的起哄声响起,李彤娇羞又带点小得意神情,潘虹刻画淋漓尽致

  《最后的贵族》影评(七):华丽散场

  昨晚我又一次看了《最后的贵族》!

  影片说的是解放前,1947年上海的四户人家把各自的女儿送去美国去读书。四个花一般的女子,花一般的年龄。去了遥远的美国求学,四个女子在外滩拍了一张照片,四朵金花,是她们唯一的一张合影

  每个人的命运是不同的。

  影片的女主角国民党外交官之女李彤在新年之夜收到父母的双亡的消息,一下子万念俱灰。失踪了。再出现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有名交际花了,一个老板情妇。我想她当时知道双亲故去是一种深深的痛,从小的养尊处优,让她几乎不能独立的活在世上,她只能试着沉醉。新年之夜的时候,她一个人在街上走着,很孤独,看到那个老板陪着自己的妻儿在一起,而自己依然还是一个人。街上有人在唱新年颂,可她却不竟流起了泪。当在一次聚会上碰到曾经爱着自己的男子已经和自己的好朋友慧芬结婚了并且已有个可爱的女儿时,她还能说什么呢!她觉得世界上没有啥可以留恋的,她把母亲给她当陪嫁的祖母绿戒指也送给了他的女儿!然后,一个人是的还是一个人沿着她父母当初做外交官时走过的路线,游历欧洲,最后她依然选择在她的出生地威尼斯离开这个了世界!

  慧芬做了家庭主妇,她的丈夫以前是好朋友李彤的男友,自从李彤失踪以后他们俩一直在寻找,然而一直都找不到李彤,也就在寻找的过程中彼此产生了感情,结了婚,家庭幸福美满,虽然丈夫很爱这个家,很爱她和女儿,但丈夫心里一直牵挂着就是女主角李彤!当两个人错过了,也就永远错过了,她们或他们依然还是好朋友。雷芷苓默默的等着自己的心上人,把所有的心思放在事业上,终于成为了著名生物学家,天天和鱼打交道,觉得自己都快成为一条鱼了。张嘉行做了幼儿园老师,和一个中国人结婚,一切普通平静、顺利。

  这部电影的有些画面让人有点想哭的冲动。譬如,看到女主角李彤一个人在雨后潮湿的圣马可广场上喂鸽子,画面灰暗;一个人在威尼斯的桥上把自己的婴儿时照片撕碎抛入河中,看着照片慢慢地在水里沉下去;一个人静静地听着一个老者拉小提琴,乐曲悠远而凄美,她看着远方很落寞眼眶泛着泪水。一曲终了,老者和她攀谈,老者一看就知道她是上海小姐,她请老者喝了一杯咖啡,老者说他在上海住了三十年,他也是个漂泊的人,也很想很想他的故乡。最后李彤把自己口袋里所有的钱给了老者。老者不知如何回报,她只要求老者再拉一次前面那首悠扬曲子音乐响起时只觉得乐曲伴随着画面,更加让人觉得凄凉了。

  我看到这,觉得被一种强烈孤独围绕着。是的,有什么人可以永远陪着自己呢,人还是很孤独的,人还是很怕孤独的,所以有那么多人在酒吧里买醉,喜欢去人多的地方。但如果在人多的地方,依然感到寂寞,恐怕那才是最可悲的。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谢晋导演,潘虹、濮存昕主演。

  改编自白先勇的《谪仙记》。

  《最后的贵族》影评(八):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人原本不那么矫情,但是丰衣足食后,就生出了寂寞,人一寂寞,也就开始矫情了。看完这影片,我矫情的有些不知所措,只是想到了“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不是追寻初衷,也不是追寻的最终,这么说未免显得牵强。如果任性是个不需要控制行为,我是不会满意这种打哈哈的处事方式的。扪心自问疯狂的想要个明明白白的开始,痛痛快快的结果

  其实,这刨根问底的行为很残酷,且不一定有,偏执狂总是怀疑一切。

  天灾人祸世事难料!到底何时是转折,我们无法估计,最保守做法是:安度每一天!想多了只能徒增烦恼,一声叹息后,再来个深呼吸,要知道明天总会过去的。面对这讽刺的人生怎么过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它过去。

  我是个看书,看电影,会有理性看法,但不怎么本能触觉的人。不知道为什么,看《最后的贵族》到心酸不行。仔细想想,我该是因为生命的消失,命运的无常触动的。

  印象里,去年冬天,每天乘地铁上课都会用看书来打发那拥挤带来的不堪与无奈。是《我们仨》吧,最初是温馨的,我总是酸涩的的暗叹,真好,真好!最后是一个一个生命的消逝,忍不住红了眼眶。其实,没必要如此激动,那是生命的自然消逝,谁都有那天的。我是太入戏了,自身的贪心,对圆满苛刻,受不得这永别。

  另一个是一个才女姐们自己写的小说,跟这影片一样,有四个女子,四种命运。有那么一个姑娘活得挺执着激烈,最后为了忠于自己的爱情,成全那个不爱他有些二百五的男人的幸福,意外的把生命弄丢了。那时候是凌晨五点,算夜深人静,没有人注意我,我绝望的放肆到哭出了声。

  李彤算得正儿八经的贵族,最初的理想是去联合国做个外交官。阴差阳错,父母的意外身亡让她的命运彻底改变了,成了一位模特儿,一位名交际花,有众多能组成联合国的男朋友。在她即将离开中国前往美国的前夜,母亲简单的追忆了她看似丰富实则奔波的童年,并无奈的说出对她未来婚姻担忧。那一刻的画面,真的不乐观,很黯淡。一切悲剧始于登上客轮的那一刻。

  陈寅,一位名副其实的翩翩男子,配李彤可以说是天造地设。对李彤的突然离开,他也执着过,寻找过,可惜的是途中有另一女子相伴支持,这女子同样美丽高贵,还善解人意。人都有疲惫脆弱的时候,最终他还是抵不过身边的温柔放弃爱情,对生活屈服了。

  屈服并不代表臣服,在后来的岁月,陈彤多次偶然的出现,令陈寅的心拧得都拧不出水了,却忍不住不拧。不知陈彤一句:“就这样,东飘西荡的,我这一生也就过去了。”他能否释然一些呢!主角自己都认了,陈寅作为过去真的有必要在纠结吗?

  李彤的父亲是外交官,带着妻儿游历过很多国家。李彤是在威尼斯出生的,在她厌倦了那没有灵魂的生活后,她选择了温故他儿时的足迹。最后一站威尼斯,她遇上了一位以拉提琴为生,曾经也在旧上海生活过三十年的俄罗斯老人。老人一眼就看出他是个上海小姐,可见时间的力量。

  老人说:“我曾经很害怕圣彼得堡的冬天,但是现在,连那里的雪我都很想念,那些雪是温暖的。我也很想念上海。”是不是在生命的尽头,我们想念的总是自己的根基呢!

  渺茫与惆怅总是那么的令人心碎,却又不得不忍受。所有的折腾,不过是一场赌博。是挥霍,是享受,全在一念之间。

  《最后的贵族》影评(九):Nostalgia

  【嗯,从学理上说,白先勇的“怀旧”可以被视作“流亡者与想象中的故乡”,而李彤的nostalgia就要复杂很多,体现着某种存在的荒谬感。】

  前几年,曾有数次机缘让我觉得我将离开上海而谋生。每当这个时候,心中的感觉实难言述,总觉得上海那么自在,江南那么好,这片土地上的风物人情也是我最最亲切又熟悉的生活。斯土与负,难分难舍。

  后来渐渐觉得也并非离不开,却无甚着意这份念头,直到看见萧丽红说:“好地方可也不一定要终年老月常住;是只要曾经住过,知道了伊的山川日月、风土人情,也就相知在心,不负斯土了。”顿时暗暗叫了一声,原来我要说的就是这句话!即使去远,我也无法不理会这方青山绿水,这片吴侬软语在心底处的抚慰啊。

  日子一天天过,几年过去,最终还是留在此地。倒不是我不想走,却是机缘不成,可谓天意。于是有人对我说,你看你留在上海多好。听到这句话,我又想,其实无所谓好或不好,或许别人觉得好,是因为看我在这里过得自在得实在有些嚣张。

  以此为信,认为如此澹泊之志或可为天下万万人化解思乡愁苦的良方,却一朝被惊。

  《最后的贵族》末尾处,俄国老琴师说:“我曾经很害怕圣彼得堡的冬天,但是现在,连那里的雪我都很想念,那些雪是温暖的。我也很想念上海。”顿时惊悸,突然明白为什么流放在巴黎的茨维塔耶娃给俄国的朋友写信,恳求他们给她讲讲莫斯科,讲讲她钟声长鸣落叶纷飞的莫斯科;也觉得自己当时说什么想念上海乱糟糟的菜场并非太过造作。如果真正离乡背井,经历过了动荡与变迁,那么“相知在心”想必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电影的这一段情节是在小说的基础上添加的,也直到这临结束的一段,才让我觉得电影和小说是对等的,是相契的。我把《谪仙记》连同《永远的尹雪艳》、《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并列为我最喜欢的白先勇三部短篇。我也曾无数次在想像中体会李彤的体会。虽然潘虹明显有些老,但是很好,起码仍有“侬是上海小姐”的风采,而不是刘晓庆东北版的金兆丽。威尼斯的水,撕碎的相片,优美哀伤的琴声,巨变的人生,流逝的岁月,回不去的上海故土,或许字句里的乡愁都太轻盈,不如电影中的直接,沉重如李彤般的nostalgia此刻不禁让我反问自己,怎样的人才会拥有萧丽红那样看似洒脱的信念。大概就是我这样一切乡愁皆来自想像,其实并未经历离乡,也无甚变故的幸福的人吧。忽然又想起林文月老师对我说她的故居是上海江湾路五百四十号时那幽幽的神情;在心底暗暗揣摩白先勇坐在开在他幼时上海家中的餐厅里吃饭时的心想。

  另:关于《最后的贵族》

  六七年前,当我看完《谪仙记》,得知小说曾经被翻拍成电影时,我就一直很想找这部《最后的贵族》看。这部片子说早不早,大概算很偏,所以一直未能如愿。谢晋辞世,上海的电视频道便夜以继日地播放他的片子,刚巧又被我看到。当我换到东方电影频道时,电影已经开始了大约十分钟。那色调,那光线,加上潘虹那虽然显老的装扮,即使我从来没看过这部片子,也不用片中的人物呼唤彼此的姓名,我就立马断定,这就是《最后的贵族》!于是吃过昼饭,撩开书本,撇下作业,在电视机前坐了一个半小时

  如上文所说,直到电影结束前的十分钟,虽然和小说里描述的一模一样,有别在发梢耀眼的大蜘蛛,有随手赠人的祖传祖母绿,还有我一直很中意的不和小牌的牌风,但我一直觉得这不是我心里的《谪仙记》。然而就是那凌驾于原著故事之上的十分钟,让我觉得一切又对了。威尼斯水岸的咖啡馆,在上海呆了三十余年的苍老的俄罗斯琴师,能揉碎人心的琴声,还有灿烂而悲伤的生命。

  再另:

  看完这部电影最好听蔡琴的《最后一夜》,这首为金大班而唱,穠艳哀凉的歌,我觉得也很适合响在李彤光华烨烨又无比凄清的人生故事的背后。

  《最后的贵族》影评(十):回家—“春天真的来了”!

  背景一:“1949年初,太平轮载着千余人驶向台湾,挤搭上这条豪华轮的大多是当时上海的有钱人和国民党高官,该船沉没后,只有36人生还,而那一天正是小年夜。”

  …….

  “1988年,谢晋拍摄了由白先勇小说《谪仙记》改编的影片《最后的贵族》。”

  ……

  对话一:“俄罗斯的雪都是温暖的”

  ……

  “世界的水都是相通的”

  ……

  疏证一:依照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Macrohistory)来解释中国近代史,“春天真的来了”!影片“石头”的隐喻似乎也表征着这一不得不然的历史进程。

  …….

  黄仁宇先生这种“合理性”、“合目的性”的解释策略极具“贵族”气质(借用英国的“绅士”一词来表达更为恰当,绅士以“宽容”卓著),黄仁宇先生自称“大历史”来自康德,其实也应与黑格尔更为明契。黄氏把自己的“近代史”遭遇消融在“宽容”的幻影之中,殊不知“宽容”在欧洲历史上也曾为“扬恶避善”而多为人所诟病,殊不知国际法以及政治的核心以及首要任务则在于确立敌我。

  ……

  赞曰一:《文史通义•原道下》,夫道备于六经,义蕴之匿于前者,章句训诂足以发明之。事变出于后者,六经不能言,固贵约六经之旨而随时撰述以究大道也。

  ……

  向谢晋的审慎表示敬意,愿先生在天国继续拍摄人间的电影…….

  usilla res hic mundus est,

  isi in illo quod quaerat omnis mundus habeat.

  ——Seneca, Naturales Quaestiones, VII.31.2

  这个俗世中的事情是渺小琐屑的,

  我们之所以决定还要在其中活着,

  是因为它还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塞涅卡:《自然问题》,VII.31.2

  ……

  按:结语引自“海国图志”豆瓣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MareLiberum/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