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03: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经典读后感10篇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是一本由保罗•克鲁格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18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读后感(一):通俗读物

  好奇2008年金融危机是如何发生的,找到这本书,基本没有失望。

  回顾多次经济危机,亚洲(东南亚,香港),美洲的(墨西哥)以及欧洲(英国)的多次经济危机,用一个理论 不可能三角形来解释。

  1.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2. 外汇的稳定

  3.资本的管制

  以及 信心 ---》 资本 --》 企业之间的循环, 来解释金融危机。

  因为某一个事件,导致大家对未来经济的前景不看好,资本就要撤走, 导致企业的负债资金紧张; 跟进一步导致信心打击,越多的资本未来安全和利润撤离, 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破产;信心再次受到打击,如此一个正向循环,导致不可收拾。

  而对于问题的外资撤离,大量卖空本国货币,使得大家对于货币贬值有预期, 进一步使得资本的撤离。为了防止资本撤离,资本管制是一部分;但是管制力度有限,总不能不让企业不出口和进口。

  加息,加息是把双刃剑,可以对冲贬值,但是同样对于企业已经资金紧张更是雪上加霜。企业经营恶化会进一步导致信心的打击。

  汇率维稳,用大量的外汇储备去买本国货币,对冲流出去的货币。大规模的消耗 本国的外汇,但是国际外汇市场更大,每日有4w 亿美金的交易额,容易被人做空。比如对冲基金。

  哪有什么办法? 提供宽松货币政策, 降低利率,减税。

  感觉中国对于外资撤离方法?

  1。 管制

  2。 加息,双刃剑暂时没有用。结果不对称加息。

  3。 炒房,让热钱资本流入房市,然后冻结。

  4。 外汇储备减少,估计对冲卖空

  5。 人民币适度贬值。

  会不会进一步贬值? 不知道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读后感(二):下一站:中国?

  日前,在全球银行市值排行榜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排名前三;同时A/H股溢价也分别为27%,18%,47%。而且1月份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继续保持双降,资产质量未发生明显下滑。看起来中国的银行业是保护中国免受危机的绝缘层,有没有可能也成为一个引爆中国大萧条的定时炸弹?

  看过这本书后,答案是有可能,就像一句广告词nothing is impossible。

  作者有几个重要观点:

  1、解决危机需要做两件事:让信贷重新流动,支持消费。

  2、缺乏监管的影子银行系统造成了巨大破坏。

  3、日本的流动性陷阱就像绝症,即使负利率也不能解决。

  4、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腐败和任人唯亲流行,而且经济体有缺陷。

  5、恐慌和崩溃会自我实现。

  6、以前赚钱的金融工具现在基本死亡(包括上投资学时重点讲的利差交易),金融业看来是社会毒瘤。

  7、索罗斯等投资家就是专吃腐肉的,有机会决不放过,98年攻击香港确实有阴谋。

  现在中国经济根本没有80年代的日本那么厉害,也没有美国健全的体系,凭什么不出问题。中国那么多外汇储备,都是肥肉,不找机会阴谋一下,会终生遗憾的。

  那么中国有没有腐肉和缺陷呢?我大胆猜测,有,就是中国的金融业。银行等金融业在08年出现超额利润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过低的强制性存款负利率掠夺了国民的财富,如08年的CPI在5%以上,而存款利率少于4%,国民30多万亿元存款仅因负利率就损失了3000多亿元,其中绝大部分转化成了银行的利润;二是过去的坏账在早几年已剥离,08年是中国经济的顶峰转折年,新的银行业坏账还没有暴露出来。另外,金融业也是某国利益集团最大的得利,国开行副行长,前证监会副主席被双开。

  十大振兴规划即使起作用,也不是短期内能看到的。就好比,粮食只够吃十天的了,不是立刻找食物,而是去播种子了,有玉米、小麦、大豆(大家还争吵为什么地瓜不入选),期望来年收成好些,恐怕还没发芽就饿死了。减税,降息,发消费券等短期行为才是目前最急需的。当然长期投资更能掩盖问题,让银行资产负债表更好看些。

  ****************************************

  从金融板块市值比例睇风险http://bbs.sogou.com/f?s=%CD%B6%D7%CA%D1%A7%D4%BA&t=TP%24uYnPgPJTLb8HBAAAA&page=1

  一、利润来源

  2008年中国的银行业利润是5600多亿元,加上证券、期货保险等金融服务业的总利润约为6000亿元,中国全部企业的利润未见统计数据,但从占经济总量的1/3的大中型国有企业约7000亿元利润可以推算,全部企业的利润约为20000亿元。中国金融服务业从业人员不到全国劳动从业总人数的2%,但在2008年却掠夺了约30%的利润,而海通证券人均100万元薪酬和浦发银行人均40万元以上的收入,更是对人均GDP都只有22000元的国度的公平挑战。

  银行等金融业在08年出现超额利润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过低的强制性存款负利率掠夺了国民的财富,如08年的CPI在5%以上,而存款利率少于4%,国民30多万亿元存款仅因负利率就损失了3000多亿元,其中绝大部分转化成了银行的利润;二是过去的坏账在早几年已剥离,08年是中国经济的顶峰转折年,新的银行业坏账还没有暴露出来。

  无论是美国的金融业、还是中国的金融业由于早几年掠夺的利润太丰厚,已经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实质性损害,金融危机正在上演,随着中国银行坏账的暴露,吐出曾经形成的账面利润是必然结果。

  劳动创造价值的真理决定金融业利润水平不会太高,从长周期来分析,金融服务业的利润水平比例不可能太高,如美国的金融危机就使金融服务业把曾经10多年(股东)的利润全部吐了出来;从共和国的银行历史看,我国具有垄断地位的银行业,不仅没给国民创造累计净现金红利,反而是剥离几万亿坏账由全国人民埋了单。金融服务业净资产收益率回归社会平均收益水平是价值规律的必然趋势。

  二、风险

  要分析金融风险,必须先分析银行的贷款质量。

  第一块风险资产是房地产行业贷款,银行向开发商发放的贷款约45000亿元,由于相当多的开发商玩的是空手套白狼的游戏,先从民间借高利贷从政府手中高价拿地,再用土地低押从银行借款,随着房价下降20%~30%,土地价格回调50%以上的事实,那些自有资金在30%以下的开发商将会全部破产倒闭,开发商倒闭的家数可能高达50%,给银行将带来5000亿元以上的损失;银行发放的购房贷款余额约20000亿元,对于有20%首付购买一套住房的,风险不大,较大的风险来源于购买多套房子的炒房者,这些炒房者本来就没打算长久供房款,捞一把就会走,现在房价下跌,捞不到走不了,也无足够的经济来源长久供款,炒房者违约将是普遍现象,推算有10%左右,炒房者给银行可能造成1000亿以上的损失。3~5年内,房地产将暴露出6000余亿坏账。

  第二块风险资产是进出口企业贷款,据广东省有关部门的分析报告,到08年底玩具企业的贷款违约率为34%,纺织服饰企业贷款违约率为30%,银行给这些出口企业的贷款在10000亿元以上,随着全球金融风暴的持续,出口下降了约20%,1/3以上的出口企业难以生存,3年内将3000亿元银行坏账出来。

  第三块风险资产是火力发电企业贷款,火力发电企业贷款曾是银行的优质资产,贷款余额12000多亿元,火电厂的平均负债率高达80%,银行也敢放款。但是煤价在近20年里最高上涨了50多倍,使得火力发电成本飞升,08年亏损了700多亿元。面对提电价工业企业先死,而煤炭企业又具有资源垄断优势,煤价就是不降,电厂无可奈何,特别是水电和核电低成本电源的源源不断的大量投资,火电厂平均利用小时已经低于盈亏平衡的5000小时/年,将有1/3左右的火电厂难以生存,3~5年内,火电业将暴露出3000余亿坏账。

  第四块风险资产是钢铁建材企业贷款,银行对钢铁水泥等建材企业的贷款余额15000多亿元,特别是钢材板材生产线几乎全是银行贷款在这几年建起来的,但价值规律却是无情的,随着大量板材生产线的投产和造船汽车家电需求的萎缩,钢铁产能过剩30%,特别是板材生产能力过剩50%以上,相反贷款较小的民营钢铁企业在4万亿刺激中取得了生产长线材的竞争优势,约1/3的板材生产企业将难以归还贷款;在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水泥等其他建材企业也有约20%要破产,3~5年内,钢铁建材企业将暴露出3000余亿坏账。

  以上四块就是15000多亿元,再加上家电、汽车、造船、、航空、公路交通、建筑施工等其他行业的将要产生的坏账5000余亿元,3~5年内,将爆发暴露的银行坏账高达20000亿元以上!

  三、价值回归

  金融危机暴发前,冰岛的银行等金融服务业比例最高,超过了50%,但危机暴发后,损失最惨的也是金融服务业比例最高的冰岛,其主要银行的股东权益全部清0,整个国家处于破产状态。金融危机暴发前,美国的金融服务业市值占股市市值的比例近40%,而现在已经下降到7%以下。现在我国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服务业的市值占股市市值的比例依然在30%以上,这是绝对不能持续的,因为金融服务业以不到2%的从业人员占有30%的社会利润和30%的市值不是真实面目,未来3~5年20000亿银行价坏账的爆发暴露,银行业等金融服务业的利润回归到全国利润总额的10%左右,才是协调的真实比例。

  我国银行业剥离了2万多亿坏账和国家巨额注资,犹如家庭踢除老人进来新媳妇一样,现在的银行是处在蜜月末期,银行股改后还未经受经济低潮的洗礼,在接下的来3~5年20000亿银行新坏账的爆发暴露后,我国的银行业是否又要全民来埋单呢?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读后感(三):对于大师的缜密深入的思考 我想做笔记是最好的学习1

  4 本书是一本经济学著作。但经济事件总是在某种政治背景下发生的。所以,如果不考虑20世纪90年代的基本政治事实,就无法理解几年之前的世界面貌。这个基本事实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倾覆。社会主义不仅不再是一种统治性的意识形态,而且作为一种理念,它也失去了激荡人心的力量。(当我们思想禁锢在一直的教育和圈禁中来看社会主义的时候其实已经带有偏见,换角度看问题的深度和警惕需要时刻摆脱已有经验,正视现实而不是说教和经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现实和理想,跳出来,看到全局,而不是一厢情愿的红色义气,才能更清晰客观的认识和判断)

  12 ?有一些古灵精怪的想法,愿意去做一些思维游戏,这不仅会招人喜爱,而且还是这年头一种必需的素质。一个不愿玩模型机的飞机设计师不值得信任,同理,一个不愿玩经济模型的经济学者也不值得信任。

  20。最终“道德风险”一词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开始代表所有这样的情况:甲来决定冒多大的风险,而一旦发生不测,损失则由乙负担。

  21。当资产价值缩水时,以贷款买得这些资产的人会收到一份“补充保证金通知”,该通知会要求他们补充保证金,否则就必须出售这些资产,以向债权人还债,而出售这些资产会使其价格进一步降低。从本质上讲,当前的金融危机就是这么一个过程。这两种情况都属于市场失灵的病症,但除此之外,人们还会因为另一个原因而不遵守这两条规则,那个原因就是,有的人是在以纳税人的损失为代价玩这种道德风险游戏。

  21-22关于道德风险导致纳税人买单的论述很透彻

  30-33泰国金融危机外汇机制(很经典)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读后感(四):经济的偶然or人性的必然

  坦白说,会看这本书,本是冲着克鲁格曼的名气,毕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而且对萧条经济学的研究颇有建树,做好了肯硬骨头的准备,以为这会是晦涩难懂的一本书,可是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全书看下来流畅舒服,没有卡壳。

  这本书是萧条经济学的姊妹篇,相隔数十年的经济危机,有许多共同点,这几十年中,经济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可是为什么危机的爆发如出一辙?我觉得与其说是经济的偶然不如说是人性的必然。古有夸父追日,今有商人逐利。经济人都会追求本身利益最大化,数十年的光景,尽管经济发展的支柱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可是不论他们怎么变化,人的逐利性不会改变。是贪婪吗,实体经济满足不了的欲望可以再虚拟经济里获得,人们抱着幻想吹起了越来越多的彩色泡沫,从中看到了无比幸福美好的前景,可是只消一阵风,一切都归于虚无,多少人的积蓄就此蒸发,心理不够强大的可能人也就无法支撑了。经济危机引发的心里恐惧比之战争也不逊色吧。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读后感(五):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1、经济危机的表现总是相似的,无论是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还是2008年经济危机。

  2、危机的迅速蔓延和“非理性思维”有关,危机之前过于乐观,危机中因“恐慌”殃及其他本来具有一定安全边际的金融机构及投资区域。“良好的经济体也会遇到祸事”

  3、经济萧条时期,产能过剩。供给似乎无所不在,需求无影无踪。

  4、美洲危机:华盛顿共识(自由贸易和市场意识)-健全预算、低通胀、放开市场管制、自由贸易。经济增长的最佳途径。然而,自由贸易带来的资本和汇率问题没有妥善解决。

  5、日本困境:经济快速增长(政府主导经济、大企业信贷宽松)-超越经济基本面的地价股价(资产泡沫)-监管松弛,大量信贷用于房地产投机(因最后贷款人是央行,实际上信贷损失是以纳税人损失为代价)-泡沫爆裂,增长型衰退(经济体在增长,但增长速度无法赶上其产能扩展,造成资源浪费)-公共开支拉动无效,-流动性陷阱(低利率无法刺激有效需求)。

  6、东南亚经济危机:裙带资本主义-货币和信贷扩张产生自我抑制效果-做空-恶性循环(投资者信任的丧失是一个自我增强的过程)-外汇储备枯竭-财务状况恶化-信心丧失和金融崩溃的反复强化-经济衰退

  7、经济危机时期的资本管制是有效手段,资本限制可以击退投机商。(1998年索罗斯对冲基金,香港出台规则限制做空,釜底抽薪)

  8、不可能三角:货币政策、汇率、自由(贸易和资本)市场,只能三选二。中实施资本管制。生产性经营和货币投机的边界是模糊的,要限制投机,只能实施繁琐的管制,但管制中的腐败和裙带如何避免?

  9、从一定意义上,投资者的期望甚至偏见,已经是基本的经济要素。如,美洲危机、东南亚经济危机的撤资。恢复市场信任,就需要迎合投资者的认识、偏见。

  10、凯恩斯主义契约-集中式计划经济

  11、对冲基金的原理,杠杆+风险和流动性溢价+分散投资+长线,溢价假设的脆弱、去杠杆化的恶性循环

  12、非理性繁荣,对信息科技的盈利潜力过于乐观,对经济稳定盲目自信;资产泡沫是自然的、无人操纵的“庞氏骗局”,资产膨胀是有限度的。股市泡沫(PE),房市泡沫(房价租金比)。

  14、危机传导:2008美经济危机-引爆新兴市场危机-全球贸易化下的金融自由化导致互持金融权益增多-新兴市场的软肋,依赖于利差交易,危机爆发时低利率资金的断流导致危机自我增强。

  15、萧条经济学-“经济需求面的失灵,私人消费不足充分利用可用的生产力”-对策:信贷重新流动、支持消费。闲置资源的利用、金融审慎监管。

  (“唯一能使经济短期复苏的可能是,以意想不到的新的泡沫出现,取代房产泡沫”《洋葱报》)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读后感(六):萧条经济学回归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保罗·克鲁格曼著,刘波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虽然不懂经济学,但一直以为这门学科诡异得很。与数学、物理等说一不二的自然科学自是不同,与文学、历史等说三道四的社会科学却也不同。其中既有需高深数学知识的复杂经济学理论模型,又有自我实现的恐慌这种也许属于社会心理学范围的现实结果。于是乎,更令人学而生畏。

  作为经济学大家,作者能把经济学原理写得这样深入浅出实在已经很不容易,如用一个托儿合作社的例子解释经济现象,用球币等等直白简单的比喻说明问题。而作为经济学白痴,对于这样深入浅出的书也只能勉强读完,就算囫囵吞枣吧。

  以自己粗浅的理解,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后,再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危机,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证明了一切并未远去,因此萧条经济学在沉寂数十年后仍然有效。看来弗里德曼是凯恩斯主义者。作者在最后写道,“妨碍世界繁荣的重大结构性障碍只有一样,就是那些充斥在人类头脑里的陈旧教条。”

  按自己稍加引申的理解,造成这些危机的重大结构性原因也只有一样,就是人心不足的陈旧教条。无论是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藩篱的撤除,还是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都是如此。人的欲望,创造了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也积聚起无限的危机。有的人为自己的欲望买单,有的人却将危险带给了别人。按照中国哲学的说法,祸福相生,有繁荣,就有危机。因此,无论经济学理论如何,也永远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现实危机,也许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就是解决之道吧。

  其实,这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倒是与经济无关,而与目前最现实外交局势相关:日本的成功之处对我们有多少意义,它的失败之处就有多少价值。是的,只有真正了解了日本为何成功、又为何失败,才能真正了解我们当年为何败于日本以及今日为何不能胜于日本。师夷长技,不止于技,而在于道。做到了这一点,钓鱼岛只是小问题。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读后感(七):影子银行造成的信贷瘫痪与数次金融危机的关联

  本书回忆了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的多次衰退,尤其是90年代初期的拉美经济危机(新兴国家的经济危机)和90年代的日本经济危机(陷入流动性陷阱)。借此阐述此次的经济危机不但不有别于以往,反而是一场全球性的大衰退。经济危机的原因,作者认为是在影子银行飞速发展的同时,不但没有加强对其的监管,反而采取了恶意漠视和纵容的态度。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成功地用房产泡沫取代了股市泡沫将美国拉出了上一次经济衰退却使其陷入了更深的衰退。那么面对新一轮的衰退,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作者对此着墨不多,呼吁重新正视萧条经济学,创造充足的需求来利用经济产能;让信贷重新流动,支持消费;以及实行金融改革,加强监管,防范危机的发生。

  总体来说,此书对近几十年的数次经济危机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史为鉴,说明了一些问题,但是对于问题的解决,也并没有提出什么具体的意见,基本比较笼统,认为应重拾凯恩斯主义契约。创新的东西基本没有,总结的倒是还不错。对于现代经济发展不了解的看看有益无害。

  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一位评论家说,除了美国短期国库券和瓶装水之外,投资者什么都不愿意买了(美国国债是绝对安全的,这不是因为美国是地球上最负责任的国家,而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要是美国政府崩溃了,几乎一切都会崩溃,包括对瓶装水的需求。)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读后感(八):随记

  读《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些作者观点

  1. 亚洲国家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生产效率,或者资本使用效率并没有提高,甚至降低了,这有可能是政府过度干预资本分配,在后期出现的边际效益递减。政府权利同时滋生腐败,增强资本使用无效性。

  2. 2%的适度通胀有可能可以防止流动陷阱,并提供零利率时,-2%的实际利率

  3. 流动陷阱可能会发生在具有充足生产力的经济体上,并导致长时间萧条

  4. 汇率浮动,地区货币贬值有可能可以帮助泡沫挤出,增强地区商业竞争力,但也有可能越过防火墙,产生危机

  5. 资本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可能使用双重标准,即发达国家货币贬值15%时,资本可能入手购入优质资产,汇率成新平衡,经济回升。而在第三世界国家,恶性贬值超过30%都不具备吸引力,他们更愿意相信,第三世界国家很可能是个无底洞的烂摊子,而危机本身又具有自我加强的特点

  6. 接受IMF资助的国家,大都付出惨重代价,危机后的高利率,紧缩政策可能导致,优质资产破产,和长时间萧条

  7. 西方资本普遍认为亚洲裙带关系资本主义盛行,资金只有在裙带关系成员手中,才相对安全。即老爸永远会用人民的钱给亲儿子买单。

  8. 危机,和资本抽离,永远都是信心游戏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读后感(九):历史和经济分不开

  克鲁格曼讲了很多故事,以及不算详细的发展过程。很喜欢这种方式,把经济与历史事件割裂开来的话,经济分析就是胡扯!

  可惜每一篇文都太短,让人意犹未尽,如果再长点的话,会看的更过瘾。

  墨西哥、日本、泰国的遭遇令人同情,但是总是可以看到官僚和裙带资本的影子,在我们这儿也同样适用吧。

  似乎有个模式:过于乐观 --> 高杠杆 --> 推高资产价格 --> 泡沫 --> 泡沫破裂 --> 正反馈式的增强危机 --> 衰退 --> 然后?再循环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