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女巫一定得死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女巫一定得死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08 20:0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女巫一定得死读后感精选10篇

  《女巫一定得死》是一本由(美)谢尔登·卡什丹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04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巫一定得死》读后感(一):两个问题

  女巫为什么一定得死?

  本书给我们的答案是:

  因为童话就是为了能清楚明确地让孩子分辨善恶,女巫是人类天性中恶的化身,所以她必须死。其中的恶包括虚荣、贪吃、嫉妒、欺骗、色欲、贪婪懒惰等七宗罪。阅读童话的过程就是把内心的善恶交战投射到公主与女巫之战的过程。

  为什么童话中女性角色特别突出,而男性角色基本都微不足道呢?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

  童话主要关于孩童的自我发展,所以特别强调母亲的角色。

  母亲是孩童在生命的最初阶段最亲近的人。她提供食物奉献爱意,尽可能满足婴儿的一切需求。对婴儿来说,母亲也应该是有求必应的,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但母亲也是凡人,不可能每次都在第一时间满足婴儿的所有需求。为了消弭母亲这个形象矛盾,孩童于是将母亲分成两个精神实体,一个好的,一个坏的。而好妈妈与坏妈妈又逐渐成为孩童意识中好的自我与坏的自我。童话故事事实上就是从童年早期分裂的幻想衍生而来的关于母亲的戏剧,这肯定了女性在儿童建立自我中的重要角色。

  期待以后读到更好的解释

  《女巫一定得死》读后感(二):童话中的女巫,就是我们自己吗?

  在看这本书前,我一直固执的认为童话就是给小孩子准备的,从来没想过原来女巫和主人公代表的虚荣、贪吃、嫉妒、欺骗、色欲、贪婪、懒惰等缺点正是我们自己的化身,作者由此出发,认为女巫一定得死,因为童话的目的就是教导我们战胜自身的缺点。

  就我有限印象来看,我在被灌输童话故事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想这么多,或者说没有接受到如此多的教育。我唯一的想法就是当主人公就是要美丽(或者英俊)、善良运气好,其中善良的高低决定了运气的好坏灰姑娘辛德瑞拉运气好是因为她人好并且长得漂亮白雪公主运气好是因为她人好并且长得漂亮……从匹诺曹那里学来的是不要撒谎,从各种版本的童话故事里学来的都是运气好了天降大运遇到神仙一夜暴富并娶得美人归。不得不说,这给幼小的我提供了足够的奋斗和YY动力

  童话中的女巫,真的就是我们自己吗?童话真的可以塑造性格?我认为童话的印象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并不一定会如此的绝对,毕竟人天生下来就是喜欢听故事的,只要是一个好的故事,只要是一个好的Happy Ending,就能换来孩子甜美微笑何乐而不为呢?

  《女巫一定得死》读后感(三):童话故事的背后

  儿童文学评论家泽娜▪萨瑟兰所言:“童话故事几乎涵盖了孩子在其他各类儿童文学作品中可能触及的叙事特质,例如童话故事通常破题快,并借助主角行动不断推进故事向前发展;内容常带幽默引人入胜;故事角色通常具有鲜明人格特质,角色间好坏、正邪、勤惰、顺逆分明,在故事中往往不是绝对的美善便是极端丑恶,少有灰色地带,因此儿童读者很容易对故事角色做出是非判断与正邪区分。“

  这本书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剖析童话,将童话视为”童年的心理剧“;在异想天开的奇幻情节后,却是反映现实人生挣扎的写实剧。童话故事所描述的情节内容或触及的主题内涵,虚荣、贪吃、嫉妒、欺骗、色欲、贪婪与懒惰称为”童年七宗罪“。这些在童话故事情节中由主角或恶角(多为女巫)所引发的童年大罪正代表孩子内心邪恶的自我,它们同孩子心中另一半好的自我相对抗,故事终了当然邪不胜正,罪行终获得合理的抒发,并获得心灵道德上的成长

  《女巫一定得死》读后感(四):别给小孩看童话全本好吗!!!

  我对童话的感情复杂——不知道是只有我这样,还是别人也如此。一方面有故事看总是好的(此处省略四万字本雅明),另一方面看完童话总是觉得世界观都要崩塌了,整个人生都黑暗了。说实话读了这么多童话我还没变成反社会真是太不容易了。

  有阵子失眠,就随便找来有声书听,其中就有格林童话,韩赛尔与格雷特,蓝胡子,rumpelstiltskin,Rupumzel,Briar rose之类。朗读者还好死不死故意用了些中古英语的词来念,于是睡前的半个小时脑袋都是用thy maketh thou描绘的中世纪饥饿暴力、黑暗和不公——父母把小孩丢去森林饿死,邪恶的后母,把小孩养胖天天摸你手指看你肉够不够厚好准备吃掉你的女巫,堆满鲜血和尸块的神秘房间……本来是治失眠的,结果越听越失眠,就算狗屎运睡着了,做的也是噩梦

  小时候我还从同学手里借来过一本红色封面的德意志童话,当时读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很不好。首先从头到尾故事情节的设置就没有任何逻辑可言、几乎可以说是随机生成的,最可怕的是坏人总是胜利好人各种被整死,里面还掺杂不少很黄很暴力的东西。把这本书还给同学的时候我看他的整个眼神都变了,我觉得跟这种故事一起长大的人就算不是反社会,也肯定不能有多健康的心理。因为这个经历,(也因为德国曾经轰轰烈烈的女巫猎杀),我对德国的印象一直比较纠结,老觉得他们是外表天使内在恶魔,分分钟撕开表皮露出血盆大口,就像生化危机里的中岛美嘉。

  如果说我对童话还有点好印象,那肯定得归功于安徒生和安房直子。

  话说到这里我又要吐槽我那俩伟大的爹妈,给小孩看的安徒生可以选个简化版不要一上来就木雕封面未删节精装本吗……启蒙可以从迪士尼《小美人鱼》开始而不是上来就《海的女儿》吗……虽然我一直非常非常喜欢这本书,但是一个小孩喜欢安徒生的理由文字很美而不是公主很美王子很帅,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好吗……小学年级的小孩在语文课上报告整理的整理好词好句,结果读出来的都是“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的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玻璃。然而它又是那么深,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老师和同学都把我当傻逼看好吗……

  真是心塞。

  扯远了。总之虽然我很喜欢安徒生,但是喜欢的理由完全不是小女孩子沉迷公主和王子,我特么一小学生喜欢的是他的哀伤……哀伤啊……一个小学生虽然还完全不懂人生但特么已经开始哀伤了啊卧槽……

  我本来想写个关于心理分析和童话的书评了,但是我现在已经完全不想写了。打算生小孩的爹妈听我一句劝,不要给小孩看正真的童话全本好吗!要给也给个删节过的、世界美好的版本好吗!

  就酱紫吧我要去反思我的人生到底从哪里开始崩塌的了!

  《女巫一定得死》读后感(五):明明都是圣母心,为何不爱玛丽苏?

  壹 当小孩到一定年纪时,父母也就自觉开发了讲故事属性。 “你看,这是压路车。它可厉害了,如果道路不平整了,主要它开过去,道路就会变得特别的平坦。” 说完,还得配合着嘴里“嘟嘟嘟”的声音,在地板上推动着压路车。 “不过有一天,压路车也遇到了一个大麻烦。前面有一块大石头,压路车花了好多力气,从石头上走过来,走过去,都不能把石头压下去。 这时候怎么办呢? 对了,我们还有打地车。——宝宝拿过来——你看,他尖尖的钻头,就能把我们的大石头给粉碎了。这时候,我们再用压路机,就可以把地给压平了。 所以,宝宝,这个故事教会我们什么道理呢?对,要团结合作才能战胜困难。” 贰 作为最初民间故事传说,小红帽的结局悲惨的:狼杀死了外婆,还骗小红帽吃了外婆的肉,喝了外婆的血。故事的结尾,狼跳起来就把小女孩吃掉了。没有猎人,也没有happy ending。 不过格林兄弟显然更希望这个故事更为温情、更被大众容易接受,因此小红帽得以在猎人的帮助下,打败了狼,拯救奶奶。从1812年格林童话第一集出版,到1857年威廉·格林去世,这样的修改一直没有暂停。 而格林童话修改的时代,也正是童年作为人生一个阶段被大众接受、承认的时代,这一变化自然得益于生产生活资料极大丰富,以及儿童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前的小孩子十几岁就要成家结婚生子甚至掌权执政,因此他们听的读的故事自然也不会很“阳春白雪”。 不过,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既然现代童话强调教育意义,同时注意到儿童在特殊阶段的敏感性,因此刻意淡化了故事的血腥程度,那么,为什么在故事里,狼会被杀害,女巫却必须死呢? 当然,这个答案可以很简单:正如无数电视剧重复的那样,正义战胜邪恶,坏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不过在《女巫一定得死》中,作者谢尔登·卡什丹给出的答案是: 童话主角的对立面恰是人的另一面。 在作者看来,所有的童话故事里都包含了童年的七宗罪:虚荣、贪吃、嫉妒、欺骗、色欲、贪婪、懒惰。 虚荣:魔镜呀墨镜 贪吃:面包屑指引的地方 嫉妒:如果这只鞋合脚的话 贪婪:豌豆带来的奖赏 (《女巫一定得死》部分章节名称) 而童话故事的魔力,在于使我们认识生活本来就是探险的旅程,只有以勇气智慧波折遭遇偕行,人们才会完成试炼,换言之,对于七宗罪而言,重要的不是去否认它,而是去超越它。 因此,杀死狼与女巫便成为了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重新认识自我,明确成长目标的靶向:《白雪公主》里的继母太过虚荣,《灰姑娘》里的两姐妹太过嫉妒……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也算是个合格的童话故事编造者吧。当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玛丽苏那么好,总有人不买账。 叁 按理说,玛丽苏作为观众的心理投射,将善良、勇敢诚实等众多优点一身,理应成为大家追捧的焦点,为什么最终却适得其反呢? 除去逻辑上的不合理,最大的原因或许是玛丽苏并没有战胜过邪恶,正如同主角不曾杀死女巫,她只负责美,剩下的交给了命运以及爱他的人。 当人们无法从中获得心理的认可时,玛丽苏也就最多是一次过长的春梦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