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边外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天边外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09 20: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边外读后感精选10篇

  《天边外》是一本由[美国] 尤金·奥尼尔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5元/4.15元,页数:60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边外》读后感(一):天边外

  美国的戏剧看得不多,严格来说也就是此书了。   作者是以美国戏剧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惟一者,其题材广泛,意义深刻同时表现手法也很是现代。   本书收录了《天边外》《琼斯皇》《上帝儿女都有翅膀》《榆树下的欲望》《啊,荒野!》《进入黑夜漫长旅程》六部作品。作者的主要代表作都算齐备了。   《天边外》是写实主义,罗伯特本打算离家远游,在出发前向露斯吐露爱意,没想到获得回应,于是放弃离家。哥哥安朱则代替他离去。没想到数年后反成为悲剧。真是人物无常。   《琼斯皇》算是表现主义,表现一个黑人逃犯成为部落的皇帝,最终被杀的故事。《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则用一桩黑人白人婚姻的故事表现了种族主义。《榆树下的欲望》也算是现实主义,以乱伦后杀人的罪恶来讽刺社会。《啊,荒野!》是作者唯一的喜剧,以欢愉情绪表现了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剧中的父亲密勒算是个完美的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则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甚至还有着自传的内容

  《天边外》读后感(二):她到底爱谁?

  爱情是件辛苦事儿,是需要勇气和维持它的精力的;但这就很矛盾了,维持而来的爱情还是爱情吗?

  一般的人,勇气是有的,没有勇气追求选择的人是怯懦的。但也或许是幸运的。

  露丝,这个怀揣爱情的女人,先是选择了弟弟罗伯特,勇气十足。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罗伯特始终活在天边外的梦想里,它不属于眼前的这个、作一个好农场主,荫妻蔽子的世界。露丝失望至极,发现她爱着的还是哥哥安朱。她也有勇气说出来,并也做了努力,在安朱航海归来时,对他作了表白。安朱此时已是一个理智的人了,他拒绝了露丝。

  如果,罗伯特当初真地离开了家,去追随他那天边外的生活,又会怎样?不得而知,也许更惨,因为他的真正悲剧在于他是一个没有勇气的人。然而,正因为如此,他也是幸运的。至少他在临死前还残留着天边外的梦。他的死,比任何人的活都从容,便也豁达了。

  露丝此时已经麻木了,安朱答应了弟弟临死前的请求娶她为妻,她说:“即使让我再试试,我也不会再有爱的感觉了。”

  爱情,只存在那么一刻里。选择了,就爱过了;其他的都不重要了。之后的事情,无论麻木也好、豁达也好,和爱情无关。

  所以,人生的悲剧中爱情是沉重得像巨石一样让人无法绕过而又轻飘的像一阵轻风就可以吹飞的羽毛那样的的一部分

  《天边外》读后感(三):Love between Dream and Reality

  大学时读的,一点小感想吧。

  A tall, slender young man of twenty-three, a touch of the poet him expressed in his high forehead and wide, dark eyes. His feature are delicate and refined, leading to the weakness to the mouth and chin.(O’Neill,10)That is Robert Mayo, who’s reading a book by the fading sunset light, comes into view.

  unset of a day in spring, a diagonal road that can be seen in the distance widing towards the horizon. That is really a peaceful sight with a poetic boy.

  And Ruth, a girl of twenty, who is at her age of dreaming of romance, falls in love with Robert Mayo. Actually, she falls in love with Robert’s poetic nature rather than he himself. As a result, the misunderstanding or incomprehension of Ruth herself leads her into the permanent tragedy.

  This tragedy rises its curtain with Robert’s “one other” reason for his going with Captain Dick Scott ---He loves Ruth. And obviously, Ruth loves him, too. So she asks Robert not to go and stay with her. When Robert tries to persuade her to go with him, she is afraid. Though Robert described a wonderful picture---I could actually hear them calling him in soft whispers to hide-and-seek to find out where the sun was hiding himself. They sang their little songs to me, songs that told all of the wonderful things they had in their home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s; and they promised to show me all of them, if I’d only come, come! (19)---Ruth’s afraid. No sooner than they got married did the unreality of Ruth appear. What she loves is just the poetic nature of Robert , but not his poetic dream and characteristic. Instead, she is afraid of it for she cannot join in it. It is like the story of Lord Ye professed to love dragons in China. There is a beautiful picture in her mind but when it could come true, she feels afraid of it. So tha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gap between dream and reality appears. Ruth prevent Robert from going by the reason of his loving her, and yes, he stays, but the gap stays still. Robert’s eye’s still fixed on the horizon even when he half turns to follow Ruth.

  The tragedy revealed it’s veil during the five years since Ruth and Robert got married. At the beginning of act two, scene one, the room appears with little significant details that give evidence of carelessness and inefficiency. The furniture show brokenness and shabby; there are holes on the curtains; one arm of Mary’s toll has gone and is through under the table. We can imagine that people who love their family could absolutely not keep it like this. Instead, they will clean the windows and tables, to keep there home clean, tide and warm. Even when May says she want her Dolly, Ruth just irritably pulls her beak and says“ It’s time for your nap. You can’t play with Dolly now. ” (41) She is impatient with Mary and the same with Robert. When Robert plays with Mary, she stops him in annoyance. The used love between them has gone away. Why? Perhaps we can attribute all of these into the un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the farm by Robert.

  After the death of James Mayo, the farm deteriorate . Robert is obviously not born to be a farmer. As Mrs. Atkin’s says, maybe he works hard, but it doesn’t accomplish anything. The farm has been going from bad to worse, and Robert can’t get money from any other way except to mortgage the far for he cannot pull through ‘til harvest without it .As a result of Robert’s poor management, Ruth could not meet her basic material need, and she feels that she can’t help to not loving Robert any more when she is working in a hot kitchen in hunger. Life is not poetry, Ruth need a steady life and that reminds her Andrew. She turns to Andy for she can’t get all she want from the life of being Robert’s wife and being accompany with his spiritual joy. Ruth realizes that Robert is not her real love and that committed a blunder in measuring her feeling for the two brothers hence she waits for Andrew to return from beyond the horizon where her treasure of happiness would be his knapsack. The play is like a fugue, developing with variations the theme of the suspension of life between opposites. We feel the balancing pull not only between reality and idealism, but also between the earthy and the spiritual joy and sorrow, love and hate, hope and despair.

  he goes to Andy’s letter again after letting Mary go to bed---yes, she has read it several times---and her movements indicate a guilty fear of discovery. An because of Andy, we see the first time Robert and his wife quarreled and Ruth shows her regret of marrying with Robert in a fierce way. And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Ruth speaks out her consciousness of her love in the dream is unreality. She wants Robert to go she will be glad to get rid of him. In front of Robert’s angry face, she repeats or declares her true opinion “Yes, I do mean it. I’d say if you was to kill me! I do love Andy. I do ! I do! I always loved him. And he loves me! He loves me! I know he does. He always did! And you know he did, too! So go! Go if you want to!” The above dialogue not only focuses verbal rivalry but also asserts Ruth's newly discovered truth of having really loved Andy and that her love for her husband was infatuation. This is the first stage of the breaking of Ruth’s dream and then follows the second.

  Ruth's illusion that the farm will look natural with Andy's brilliance and technology on one hand disheartens Robert who passively accepts domestic alienation, where as, Ruth looses herself in the world of fantasy with Andy as a magician. The conflict widens to polar extremities. When Andy tells her he doesn’t love her or in some extent, he never falls in love with her, and he would go again. Life is continue. The withdrawal in the case of Ruth as well as Robert is their attempt to resolve conflict by moving away from the people. But it is a matter of whether they could find the exit of the confusion between the dream and the real world rather than whether to live with people or the farm.

  Life is not easy. Robert has gone, leaving Ruth alone in the world. All the things she suffered corners her to desperate and lifeless. She has no feeling and no sense of love.

  CONCLUSION

  Ruth has suffered—and for your own sake and hers—remember, Andy—only through sacrifice—the secret beyond there—— The sun! Remember!

  Through the study of Ruth, we can see that she’s not clearly know what she want and what she need. Her behavior is much like Scarlett O'Hara in the novel Gone with the Wind.Ashley Wilkes, who she loves is just a portrait that she paint by herself. It’s the same with Ruth, too much idealism illusion at last make herself desperate and all the tragedy is made by her own.

  《天边外》读后感(四):beyond the horizon

  这是个比《活着》还残酷悲哀的故事。

  故事的悲剧根源根本不是什么兄弟俩共同爱上同一个女人,而是在于罗伯特一直把幻想停留在幻想,把兴趣当成了逃避现实的手段,他缺乏勇气冲破环境的桎梏。当他嘲笑安德鲁“But you're the deepest-dyed failure of the three,Andy.You've spent eight years running away from yourself……”我笑了,你自己对于你自己又做了什么呢?你怎能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为“but we can both justly lay some of the blame for our stumbling on God."这里,我不是指他抛弃了远方选择了爱情,那一刻他的心属于露丝,就留下来——这很好。我说的是他为什么要抛弃掉自我,开始全面倒向眼前的生活——在这个他一直格格不入梦想逃离的环境苟延残喘,“I'm going to settle right down and take a realinterest in the farm,and do my share.I'll prove to you ,pa, that I'm as good a Maya as you are——or Andy ,when I want to be.",天哪,因为爱情他居然想成为他的父亲成为他的哥哥。我一直觉得工作并不是一个人进入社会的标志,婚姻才是。但即使戴着婚姻的镣铐,我们仍然可以和生活打一套太极拳法,不需要如此这般丢盔卸甲弃子认输,甚至逢迎谄媚自欺欺人。为了爱情,我们可以做些妥协调整,但把整个核心的自我搞丢了,努力成为爱人期许的完全与自己无关的人是不是太愚蠢了?无怪乎他把自己的生活搞得像走了味的酒那样难以下咽。当然,考虑到后来安德鲁出走,家庭的重负,父亲的伤痛与梦想,我还是能理解罗伯特起初受困于农场的无奈(但前面那段告白可是他在爱情的恍惚中做出的自我期许,与后面命运的作弄丝毫无关),即使如此,一年后父亲死去——至少在三年后哥哥归来、与露丝产生裂痕以后,他就应该挥剑摆脱农场的枷锁,而不是到快要死的时候才认识到本该早已认识到的问题“after all ,why shouldn't we have a future?we're young yet.if we can only shake off the curse of this farm! it's the farm that's ruined our lives,damn it! And now that Andy's coming back——i'm going to sink my foolish pride,Ruth! i'll borrow the money from him to give us a good start in the city. we'll go where people live instead of stagnating,and start all over again.i won't be the failure there that i've been here,Ruth.You won't need to be ashamed of me there.i'll prove to you the reading i've done can be put to some use.I'll write, or something of that sort.i've always wanted to write."

  谈谈剧中的爱情。

  读过这部悲剧后,你们还相信有爱情这种东西吗?露丝嫁给罗伯特一个月就后悔了,觉得真正爱的是安德鲁,而被他拒绝过之后也不再爱他,到最后的最后,是真的”感觉不会再爱了“。

  其实露丝真正爱的人还是罗伯特,她顶撞母亲为罗伯特打圆场, 尽管他从来不按时吃饭,还一直为他热着直到他回来,这一件件小细节不是爱是什么,而最后她也向罗伯特承认并不爱安德鲁尽管罗伯特不信。”脆弱,你的名字是女人!“莎士比亚说的真对啊。她只是受不了生活的压迫,才想起了安德鲁的好,那不是爱,她要的是生活的安逸舒适。露丝才是他们三人中最大的失败者,是一个被生活完全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的人,在困苦生活的折磨下,她丢掉的不只爱情,还有母女的温情——她丢掉了生活的全部希望和美。”she remains silent ,gazing at him dully with the sad humility of exhaustion,her mind already sinking back into that spent calm beyond the further troubing of any hope.(她的心已经沉入精疲力竭的宁静,不会用任何希望打扰自己了)"

  英国作家艾伦·西利托有句座右铭:“It's a fine life, if you don't weaken,”(你若坚强,生活就美好)。这也是我想说的,你若坚强,爱便久长。

  最后,我要说的是——苦难。

  罗伯特在生活中受尽了苦头,开始产生一种受虐快感之类的情感,一种苦难的宗教式形而上意义。在生命的最后时日他多次启示安德鲁,“so you'll be punished.you'll have to suffer to win back""remeble,Andy——only through sacrifice——the secret beyong there"。这本质上不过是人性太人性的表现,人是种形而上的动物,他要从苦痛中发明出意义,在无意义中创造出意义,借以,再一次的,肯定自己,肯定生命。

  而在我看来,苦难,它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益处的,它就是它只是对生命对自由的戕害消耗剥夺。没有那种意义的上帝,不要像罗伯特很傻很天真的相信什么"life owes us some happiness after what we've been through.It must!Otherwise our suffering would be meaningless——and that is unthinkable",黑夜之后并不一定是光明,还可能是终结——就像剧中的罗伯特,这个世界比你我所能想象的残酷的多,因为这个世界并没有残酷的概念,“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苦难的唯一意义只是在于应对它的方式,我们和苦难死磕,力量就会加强;我们沉思苦难的因缘,智慧就会加深;而如果只是幻想一种虚幻的平衡什么否极泰来苦尽甘来等待我们的只会是更大的失望,就像日本的加藤说的,别轻易相信有明天,就像马云说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这两位还是指在积极应对苦难的条件下呢。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我的苦难。”而托尔斯泰又一针见血的指出:“苦行者和受难者很少不是专横者和暴虐者。”,这里的区别就在于苦难者如何面对苦难,与其说苦难升华了他们不如说苦难粹取净化了他们 ,毕竟,说到底,人如何应对苦难最终还取决于这个人本身。面对自身的不幸,报复社会,甚至伤害幼儿园小学生在当今天朝不是屡见不鲜吗?

  说了罗伯特那么多坏话,我还是喜欢这个人,不管怎样,虽然太晚了,他终于决定走出农场勇敢的开拓新生活了,在病魔缠身,贫困潦倒,爱女早夭,爱妻冷漠,一败涂地的黑暗中他依然没有失去光明,失去信心,失去尊严,在生命的最后他依然在仰望天边外的世界,依然在渴求美感受美,面对死亡,如此从容,如此豁达。是的,他没有被生活打倒,他不是一个失败者。

  当罗伯特耗尽生命中最后的元气,挣扎着、跌跌撞撞地爬到儿时凝望、憧憬天边外的堤岸,虚弱的倒下时

  at last ,tears come into my eyes……

  以周国平老师的这段话结尾吧:

  我喜欢奥尼尔的剧本《天边外》。它使你感到﹐一方面﹐幻想毫无价值﹐美毫无价值﹐一个幻想家总是实际生活的失败者﹐一个美的追求者总是处处碰壁的倒霉鬼﹔另一方面﹐对天边外的秘密的幻想﹐对美的憧憬﹐仍然是人生的最高价值。那种在实际生活中即使一败涂地还始终如一地保持幻想的憧憬的人﹐才是真正的幸运儿。

  《天边外》读后感(五):要么当个艺术家,要么什么也不是

  最早看到尤金奥尼尔的著作是在图书馆的一部《奥尼尔戏剧精选集》里,精选集,的确是非常之精选,里面只有《天边外》、《毛猿》、《悲悼三部曲》三部。看过之后,最震撼是《悲悼三部曲》、最惊叹的是《毛猿》、而真正能触碰到心灵的,是《天边外》。

  随后一个月便陆续地把图书管里的《奥尼尔全集》都看了,佳作很多很多,看到哭的也不少,可是没有一个能在我心里超过《天边外》的位置吧。有种文学作品,它不见得是最完美的,可你把它当做信仰。

  《天边外》的故事很简单,农场主梅约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安朱精明能干、务实勤劳,人生的梦想就是继承父业、把脚下的这片农庄建设得更好;二儿子罗伯特却自幼体弱多病,又热爱文学艺术,对农庄外面的世界、对大海和流浪生活充满向往,厌恶本本分分的农庄生活。安朱爱上了邻家姑娘露丝,但却不知道弟弟罗伯特也在暗恋着她。罗伯特准备和船长舅舅出海远航,离开家乡,去寻找天边外的美。可就在出发的前一天晚上,露丝却前来向罗伯特表明心迹,原来她爱的并不是安朱,而是有着浪漫梦想的罗伯特,她之前总是与安朱在一起,完全是因为罗比特总是沉迷于书海而忽略她的感受。罗伯特大受震撼,觉得天边外的梦想啊美啊世界啊全都比不过露丝纯洁的爱情,于是回家向父母舅舅坦白心意,想要留在农庄和露丝一起生活。可没有想到坦诚时安朱正好回来,完全听到了罗伯特的话。受到失恋打击的罗伯特负气决定出海。这样一来,因为爱情,安朱和罗伯特的命运发生了调换。

  罗伯特虽然留在了农庄,而心却依然在“天边外”,他虽然仁慈善良,但缺乏魄力又不务实,父亲死后,罗伯特管理的农庄越来越萧条。而露丝也在对罗伯特的怨怒中怀疑自己所爱的其实是安朱。露丝盼望着安朱回来后能留在农庄,把这个家庭救出泥潭,可事实证明,几年的海上生活已经改变了安朱,他不再热爱土地了。安朱攒下了一笔钱,准备去南美做生意,不想再被束缚在土地上,而面对露丝的试探,他表示自己出海几个月后便已经忘了露丝了。

  于是露丝又一次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在安朱走后,罗伯特经营农庄仍旧不见起色乃至穷困潦倒,而罗伯特和露丝的小女儿,因为继承了罗伯特虚弱的身体,几岁就夭折了。梦想、事业、爱情全都失去了的罗伯特终于失去了生活的最后支柱,他患了肺结核,徘徊在死亡边缘。等到安朱回来带来医生时,罗伯特已经无药可医,露丝也已经精神麻木仿佛行尸走肉。而此时安朱也因为小麦投机生意失败,赔光了所有的钱。罗伯特在临死前逃出家门,爬上小时候经常眺望“天边外”的那座山,在山顶迎着日出死去了。

  这是奥尼尔第一个成功的多幕剧,是他第一部正式上演的剧作,也是他第一次拿到普利策奖的剧作,但是这些“第一”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剧本身。

  有的评论说奥尼尔早期深受自然主义影响,《天边外》这部剧也不例外。但是我觉得,过多地探讨一个艺术作品属于哪个流派是没有意义的,流派只是表现作品内涵的一种方式。就像你可以说《天边外》是自然主义,因为罗伯特和安朱的命运其实是由遗传决定的,因为罗伯特更像他当教师的母亲而安朱更像农场主父亲;也可以说这剧是象征主义的,因为其中苹果树、道路、日出、室内室外的场景转换都充满了象征主义色彩;甚至可以说这部剧的基调是现实主义。其实都没有错吧,不过作家都不是为了践行这这那那的主义而写作。就像奥尼尔自己说的:“戏剧应该向我们揭示我们本来的面目是什么。”

  那么《天边外》揭示的是什么呢?

  有评论说《天边外》是奥尼尔大海主题独幕剧系列的终结和高潮,理由是奥尼尔关于《天边外》创作缘起的阐释。奥尼尔曾说“(天边外的)想法来自于一个挪威水手,他总是说自己生活中的最大不幸是从农场逃走来到海上……就在我苦思冥想要写新剧本时,他突然出现在我的记忆中,我想,凭他这样的天性,要是真留在农场,又会怎样呢?……由此,我开始设想一种更有文化教养的人,……是一种软弱的类型,一个跟那个挪威水手一样天生渴望海上动荡的人,只是他身上的这种渴望是自觉的,太自觉了,以致被理智淡化为一种隐约、模糊、浪漫的流浪癖。”从这段话来看,似乎很可以认定《天边外》同《安娜克里斯蒂》等作品一样表现了奥尼尔世界观中海洋和陆地的对立。

  但是,这部作品真的是表现的海上动荡生活和陆地安稳生活的对立吗?要知道罗伯特并不是《安娜克里斯蒂》中的伯克或者《东航加迪夫》中的杨克一样注定在海上动荡生活的人,从他文弱的身体和不实际的幻想可以看出他就算真的去了海上,也不会有什么好结局。而从安朱的“不后悔离开农庄”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也并不是《归途迢迢》中的奥尔森那样渴望回归土地的水手,因为安朱的梦想并不是回到陆地,他没有梦想,哪里能让他获得实利,哪里就是他的梦想。这种人太多了。他原来的世界只是农庄,现在他的世界打开了。所以这矛盾就已经无关陆地和海了。这是实利主义和诗意梦想之间的矛盾了,也就是说,尤金的创作内涵超出了他所预选的题材故事本身。

  所以回到刚才的问题:《天边外》揭示的是什么?

  我觉得《天边外》揭示的就是奥尼尔自己的面目。罗伯特的面目,就是奥尼尔的面目,是无数做梦者的面目。奥尼尔说过:“我多少是有诗人气质的。”读《天边外》的时候,对安朱、对露丝,我的想象都是模糊的,尽管奥尼尔给了他们每一个人很详细的外貌描写。但对罗伯特,我的想象始终的清晰的,他的脸,是一张出现在无数本书中的脸,是《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奥古斯丁圣克莱尔的脸,是《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菲利普图里安(卢西安卡尔)的脸,是《罗斯哈尔德》中约翰·维古拉特的脸,是全部忧郁的、欣喜的、善良的、诗意的、无法适应社会的dreamer的脸。是奥尼尔自己的脸。

  其实看剧中的罗伯特,观众会觉得又爱又气吧。每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露丝,即喜欢浪漫的梦想,有渴望踏实的生活,错就错在罗伯特怎么可以将梦做到这种地步,好多人能够把梦想藏在心底然后踏踏实实地生活,更或是像华莱士·斯蒂文斯和黑格尔那样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都过得很好。可是罗伯特,他不能,他是个比较“傻”的人,他对世界的认知近乎一厢情愿,他始终守着他那接近于幻想的关于天边外的想象,不肯为现实改变一丝一毫。但是他们的感觉器官对整个世界是打开的,他们能敏锐地感受到这世界,无论是伤害还是美好,他们的体悟都比别人要深。

  奥尼尔对罗伯特的态度,就是一个dreamer对自己的态度:无限地升华拔高自己的梦想,又无限地贬低取笑自己。因为奥尼尔也是那样一个dreamer,他反对美国的商业化演出,坚持甄选普罗文斯敦剧团的演出剧本,他有自己的永远不可达成的梦想,并且知道这自己因此与众不同。但同时他又知道“我们绝大部分的人身上具有某种阻挠我们的东西,让我们总不能达到我们的理想和愿望。”这也就是为什么奥尼尔在自己的作品中(如《早餐之前》、《苦役》、《与众不同》、《最初的人》)都体现出了对“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的理解和嘲弄。试想一下若是罗伯特在第三幕中的计划“带露丝进城去生活”实现了,那两人的结局不就是奥尼尔的另一部作品《早餐之前》的翻版吗?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丈夫每天在咖啡厅或者酒馆里跟一群文艺青年聊理想,回来被老婆抱怨谩骂,最后还是一样走投无路而自杀。

  奥尼尔太残忍,他不给罗伯特们别的出路,但奥尼尔也不残忍,因为死这条出路,是罗伯特最好的出路,也是最配得上他的出路。罗伯特告别了冷漠逐利的世界,死在了望向天边外的山顶上。罗伯特的死对他本人来说是解脱,对作者和读者来说,却带来了更大的痛苦,因为它带来了一个似乎永远无法解答的问题:徘徊在天边的dreamer们,真的只有死这一个结局吗?

  也不尽然,因为跳出《天边外》这部剧,奥尼尔实际上已经给了这个问题一个回答:

  “要么当个艺术家,要么什么也不是。”

  奥尼尔在1914年写给哈佛大学戏剧教授G.P.Baker教授的信中,请求作为特殊生选学这位教授的戏剧课程。在信的结尾部分,他说:“我可以有希望当一个一般的编剧匠,然而,正因为我不愿意成为这样的编剧匠,而要么当个艺术家,要么什么也不是。”读到这里是会感受到译者的良苦用心的,汉语中的“匠”和“家”,分野就在这里。而“要么当个艺术家,要么什么也不是。”这样明确而果决的话,说的人必须是个会做梦的诗人,像罗伯特,但更必须是对自己的才力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准备好了百折不挠,为梦想去切实地做一些什么,而不是只是忧伤地望着天际。这也就是为什么奥尼尔能成为奥尼尔,而罗伯特只能死。

  不过,能成为奥尼尔的人,终究不多啊。大部分罗伯特变成了安朱,小部分罗伯特只有悲剧的出路。其实读完这部剧,我个人的第一个想法是,上帝为什么会忍心让罗伯特这种人存在于世,这种人一定是上帝所爱的,他又怎么忍心让他在人世间注定被淘汰。奥尼尔说的“遵循自己的理想,仅为理想而生活,那么总有一天,我会找到真正的理想,并掌握表达它的能力。”还是要先走出天边外,走向更广阔的的世界,然后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个样子,才能做到吧。

  《天边外》读后感(六):天边外,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看完了《天边外》,不知道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边城》。如此的相似,都以悲剧结尾。两个女人的悲惨命运,到底改由谁来负责?

  说实话,我不怎么同情Ruth, 觉得她也不是那么的喜欢Andrew, 她爱的是Robert。当初Robert在离开前向她表白的时候,她立即表面她爱的是Robert而不是Andrew。而且,家中日益败落,她并没有把家中收拾得井井有条,却天天不忘给他做饭,尽管他从来不按时吃饭,还一直为他热着直到他回来。这不是爱吗?后来她天天抱怨Robert无能,说他什么都做不了,她爱的是Andrew。其实,她只是受不了生活的折磨。Robert不适合在经营农场,他整天生活在自己的梦和憧憬中,想象着海上的日子是怎样的美好。而Ruth的唠叨和抱怨让他更是难受。Ruth对Andrew并不是爱,而是把他当做她苦难的终结者,希望她能给她带来幸福生活。如果Andrew在短时期内没有把农场经营好,Ruth会不会像对Robert那样对待他呢?我想是很有可能的,这也注定造成她自己的悲剧。对于《边城》里的翠翠,一点都不去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即使傩送主动表示,她也无动于衷,甚至躲避他,为什么呢?天保的死又不是翠翠祖孙造成的,船总顺顺为什么那么在意?我不明白。几个人的悲剧,皆因兄弟俩共同爱上同一个女人引起,没有明地里争夺,却深深牵连着几个人未来的幸福。该去责怪谁呢?

  “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拦。”

  其实有时候,我会像翠翠一样,我想的很远,很多,可是我不知道想些什么。

  想起《边城》里的一句话:做梦一辈子更好。

  《天边外》读后感(七):都是本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和曹禺的变革有什么不同?

  尤金奥尼尔的剧作可以说是美国严肃戏剧的滥觞。20世纪初的美国,戏剧行业不可谓不兴盛,奥尼尔的父亲就作为一位著名的剧场演员,时常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然而,当时的剧坛多为了迎合市民的趣味,刻意追求浪漫的情节和华丽的布景,其戏剧成就远远不能跟同时期美国的小说、诗歌相提并论。奥尼尔的父亲就出于生存所迫,演了一辈子的通俗戏剧《基督山伯爵》,空耗了自己的才华。

  对这样商业性质的戏剧,奥尼尔一贯表示坚决的反对。在他看来,当时流行的以悬念、惊讶、突变制作离奇情节的创作手法不过都是雕虫小技。同时,为了取得戏剧效果,当时舞台上充斥着崇高伟大的英雄和卑鄙可恶的小人。对此,奥尼尔更是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将人物截然分成善与恶的做法十分浅薄。

  他说,“戏剧应该向我们揭示我们本来的面目是什么。”所以,在奥尼尔的剧中,几乎找不到英雄人物,也没有什么奸恶之徒。他将目光投向现实社会,把笔触伸到普通人的生活中,把水手、妓女、司炉工等平凡的小人物带到戏剧作品中,描绘他们的理想与光辉,也揭露他们的渺小与可悲,丰富了美国戏剧创作的题材。其成名作《天边外》,就取材于当时美国的社会生活,以三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恨纠葛为线索,真实再现了一个美国农民家庭的不幸生活,展现出人物理想与现实间的激烈碰撞。

  尤金奥尼尔尤爱创作书写主人公苦难和不幸的悲剧体裁。在他看来,悲剧较之以幸福结尾的戏剧有着更大的幸福。也只有悲剧能让人摆脱日常生活的贪欲,获得对事物深刻的精神感受。这既是奥尼尔的创作特色,也是奥尼尔成为美国戏剧式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剧作家的根本所在。

  《天边外》就是一部标准的现代悲剧。主人公安朱和罗伯特是一对情义深厚的兄弟。安朱憨厚直率,长于务农,罗伯特喜欢读书,幻想出海遨游。他们同时爱上了邻居露丝,而露丝在罗伯特出海前一天的告白,导致了两人的结合,安朱的愤气出海。然而,露丝并没有享受上甜蜜美好的爱情生活。罗伯特的不谙农事,让她深感生活的艰辛疲惫,并且又爱上了安朱,指望安朱能从海上回来把农场重新管理好。结果最后,罗伯特在贫病交加中悲惨地死去,安朱用航海赚来的钱做投机买卖血本无归,露丝失去了丈夫,也并没有再次得到安朱的爱情。

  《天边外》从一开始,就把主人公编织在了悲剧的罗网中。尽管安朱、罗伯特和露丝都只有着普通人的癖好和素质,并没有什么生理或心理上的大缺陷。可是,在命运的安排下,兄弟俩都爱上了露丝,露丝又恰巧在一个关键的时候表达了她的爱意。这是罗伯特与露丝轻率结合、安朱离开他眷恋的土地的起源。婚后的罗伯特虽然也想养家糊口,可从小体弱多病,又被父母多加溺爱,极具诗人气质的他实在承担不起家庭的田间劳作。露丝作为一个普通女子,即便对丈夫采取了谅解和宽容的态度,然而经济的重担终于让她陷入绝望,意识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人是安朱。如果两人最初没有在冲动的选择中迷失了本性,罗伯特去追寻他天边外的理想,露丝和安朱安安分分地在家过日子,事情也不至于此。安朱则是被时代的浪潮所吞噬的农村青年的代表。20世纪的美国,整个社会趋向自由化和商业化,小农经济日益瓦解,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做生意诱惑着许多农村青年,他们希望在转手经营和投机买卖中发财致富。一些人成功了,更多的人像安朱这样倾家荡产。

  尤金奥尼尔在剧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命运、社会、性格的多层悲剧,对于社会的冷酷残暴和人的无能为力的状况进行了深入挖掘,极大地提升了美国戏剧的思想深度。

  相比较而言,戏剧从引入中国之初,就带有强烈的思想启蒙和政治宣传的目的。从二十世纪初的文明剧、爱美剧发展到三十年代的左翼剧,中国的戏剧创作者一直致力于通过戏剧来反映社会现象,启发人民思想,也在不断探讨如何将西方戏剧的形式与中国的社会生活内容联系起来的问题,并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因此,与尤金奥尼尔不同的是,曹禺是通过增强作品的历史容量和审美空间,来确立自己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的。

  由于中国现代戏剧的现实主义倾向,大量作品中都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因此,曹禺对中国戏剧的贡献不像尤金奥尼尔那样,注重拓宽戏剧的题材,而是从旧有人物中,挖掘出新形象、新关系来。

  五四期间,“母爱”和“爱的哲学”的主题在各种报刊上风行一时。作为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曹禺,却在《雷雨》中创作了中国文学上史无前例的“俄狄浦斯”故事。繁漪的形象与当时文坛上供奉的母亲相去甚远,不仅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还有着疯狂偏执的精神疾患。当身为母亲的繁漪歇斯底里地对周萍喊到:“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要你说--我是你的!”的时候,传统文学描述的母亲神话已经彻底破灭。《原野》中的仇虎,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为了复仇不惜弑友的农民形象。这样的开掘并非是曹禺的生搬硬造,而有着种种社会现实的事实基础作支撑,只是被唯独被曹禺敏锐地察觉到了。

  政治意识的突出和战斗性的强化,是中国现代戏剧的一大特点。戏剧创作者往往预定了主题和结局,作品全部的情节和结构,都是为了奔向这个结局而设置的。然而剧作家一旦走向由抽象命题出发的创作道路,其作品就容易走向雷同和模式化。戏剧人物往往是某个阶级的某个典型,缺乏复杂的心理流程。戏剧冲突主要来自阶级的对立,而通常过分简单地被解决。被作品写实外壳层层包含的是剧作家强烈的主观意图,人物、生活本身的真实性、复杂性却丧失了。

  曹禺则不然。在审视艺术形象时,曹禺更多的是考察其性格构成的社会历史动因,并且基于描写它与社会、历史的深层联系,来表现生活的丰富内涵。同样是写反封建、追求个性解放、进行阶级斗争等主题,曹禺不仅能够真实地写出了被封建意识扭曲的孱弱畸形的病态人格,悲愤地揭示了不合理的社会和专制的“家”对人性的压迫,还深刻地显现了无处不在的封建文化所具有的沼泽性和强大渗透力。

  《雷雨》里的周朴园就是很好的一例。无疑,曹禺对周朴园的专制与冷酷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但曹禺同时也频频描写了周朴园性格的另一面,即对曾被他爱过又遭到他抛弃的侍萍的内疚、忏悔与怀念—搬家总要带上侍萍用过的家具、每年四月十八都要为侍萍过生日,等等。坚持了几十年之久,足以显示其情之真切,而很难让人认为其像一些评论家所说的,“只是为了做给人看。”

  封建势力为了维护其稳态,必然将一切强制地纳入自己的有序轨道。哪怕是属于它阵营的子民,也常常为此饱受婚姻不幸的痛苦。曹禺写周朴园抛弃侍萍、迎娶繁漪,并不旨在批判他的始乱终弃、荒淫无度—否则周朴园就不会如此纪念侍萍、客气待妻。而是要写出,当时的思想习惯和宗法制家庭的权力格局,怎样促使他作出一次又一次皈依封建秩序的自我选择。

  周朴园的儿子周萍曾在剧中,对自己的父亲评价道,“除了有些倔强无情,他是一个无暇的男子。既能够抱着一项事业向前做,又能遵循普通人所谓的道德生活下去,为模范市民、模范家长。”作为一位成功的资产家,周朴园也自称,“我的家庭是最规范的家庭,我的孩子接受的是最正当的教育。”可见他能够对正统秩序高度自律地自觉遵守。

  这种遵守,使他无法承认自己跟下层女子侍萍的结合,而迎娶了门第相当的繁漪为妻。可是并不爱繁漪的周朴园,只能靠着缅怀侍萍的照片,谎称侍萍是他雅致的前妻度日。周朴园的行为,直接导致了侍萍的被逐家门,为日后周萍与四凤兄妹乱伦的不幸埋下了伏笔。周朴园对繁漪的冷漠,也推动其与周萍秘密勾搭,上演了一场母子乱伦的戏码。剧中种种离奇的情节,在曹禺对于人物性格全面准确的把握下,有了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而最为人们称道的是,曹禺在戏剧中对于世间万物奥秘的不懈探索,对于人生终极意义的深刻关注。这将他的作品与同时代其他关注社会现实的剧作区别开来,把中国戏剧的思想内涵一下子拓展到哲学和诗学的维度。曹禺表示,“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说它为宇宙作一隐秘的解释,乃是狂妄的夸张,但以它代表个人一种性情的趋止,对那些不可理解的‘英名’的爱好,在我个人短短的生命中是显明地划成一道阶段。”“我当时有一种感觉,好像是东撞西撞,在寻找一点生活的道理。人究竟为什么活着?又该怎样活着?”因此,《雷雨》中全幕都笼罩着雷雨来临前沉闷压抑的氛围,四凤和周冲最后也死于意外的触电。曹禺试图通过描写这种冥冥中不可知的神秘力量,来表示对命运的追问与敬畏。

  说完了尤金奥尼尔和曹禺对戏剧内容的开拓,再来说说两人形式上的创新点。

  尤金奥尼尔一生坚持不懈地革新戏剧艺术。在20世纪初的美国,舞台上华丽的布景通常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给戏剧营造一个更真实的环境。奥尼尔却充分吸收斯特林堡的表现主义技法,赋予舞台元素更深刻的寓意。《琼斯皇》中紧凑的鼓点暗示着人物紧张的心理,《悲悼》中面具的运用则象征着人们隔阂的内心。在谈及《天边外》时,奥尼尔坦言,对于《天边外》三幕六场室内和室外的场景变化,看得见和看不见地平线的差异处理,是出于制造一种渴求与失望交替,梦想和现实交错的目的。

  此外,《天边外》的第一幕弥漫着希望的曙光,可偏偏这浓郁的希望篇章,被奥尼尔精心安排在春天黄昏时候的乡间大道与农庄。曙光与黄昏间形成悖论张力,乡间大道上兄弟情深、情人相依,农庄里产生间隙、哥哥出走,使全幕开始蓄积并笼罩着一股淡淡的悲剧氛围。第二幕发生在夏日正午,重在展示三年后兄弟错位决定后的生活现状。现实生活并未像夏天那般万物繁盛,罗伯特和露丝的生活每况愈下,安朱在外出漂流的成功、对以往情伤的释然中,埋下了急功近利的种子。第三幕是毁灭篇,父母相继离世、女儿得病死去,罗伯特在秋天这个本该硕果累累的季节身心俱疲,抑郁而终。露丝被生活的困境折磨得死去活来,安朱也被投机倒把弄得一败涂地。而这一切的场景,却被奥尼尔设置在黎明时分的农庄和乡下大路。《天边外》人物错位决定造就的命运转变,已在时空情景的对立中彰显。

  尤金奥尼尔还一反当时美国认为戏剧是诉诸动作的艺术的观点,在剧本上运用独白、回忆、幻觉等手法刻画人物细腻的内心世界,并利用舞台元素将人物的潜意识充分外化,以支持表情达意。这不可不谓是奥尼尔对美国当时的戏剧的又一突破口。

  曹禺的戏剧创作风格则几经流变,从模仿古希腊悲剧的《雷雨》到学习契诃夫抒情笔调的《日出》,从现代主义倾向的《原野》到回归现实主义的《北京人》。唯一不变的就是植根于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兼收并蓄地借鉴西方戏剧的各式技法,从而创造出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民族戏剧。而如上所述,曹禺以前的戏剧创作者,就已经在不断地探索西方戏剧形式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问题。因此,曹禺的贡献主要在于,树立了戏剧民族化的典范。而尽管尤金奥尼尔在这一方面也同样成绩斐然,但这并不属于他所处时代、地区的核心问题。

  《雷雨》有着跟古希腊悲剧相似的命运意识和乱伦情节,但前者并不是剧中最突出的地方,后者也是基于中国式伦理道德和关系来书写的。正如上文所说,《雷雨》中的兄妹乱伦、母子乱伦,某种程度上都是源于周朴园对于封建秩序的皈依。侍萍的被逐家门是中国封建体系中上层阶级对下层阶级压迫的体现,繁漪的绝望反抗也依然没有脱离中国传统弃妇的影子,具有很强的依附性。曹禺在西方戏剧的表层结构下,讨论的仍然是中国当时反封建、反压迫的议题。而在展开叙事的过程中,曹禺非常严格地遵守了西方戏剧的三一律,十分严谨地安排了戏剧冲突,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戏剧语言潜台词丰富,这些都是成熟地学习了西方戏剧创作规范的体现。

  此外,曹禺也吸收了表现主义的精髓,善于用舞台元素暗示戏剧主题,外化人物的内心世界。《雷雨》的客厅象征着禁锢人思想和行动的狭小的笼子,不断回响的雷声则是人物激烈内心情绪的外化。这一切都反拨着当时纪实性强烈、表现手法单一的政治戏剧,给人以新鲜的戏剧审美体验。

  不过,尽管分析了两人在戏剧上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何以就把他们分别称为各国民族戏剧之父呢,这点我还想不清楚。到底要如何定义戏剧的奠基?文中所反映的这些突破是否就能成为其客观的标准?尤金奥尼尔和曹禺为什么能取得这些突破,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自身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等又有什么关系?这些还有必要继续深入了解。

  《天边外》读后感(八):只要给我花园和图书馆,我就不会迷路

  “五月里的一天,静悄悄的黄昏刚刚开始。天边的小山上还镶着一道红边,山顶上的天空闪耀着红霞。……他阖上书,把一个手指头插在刚读过的地方,转过头朝着天边,目光透过田野小山眺望出去,他的嘴唇微微张动,好像暗自背诵什么。”——尤金·奥尼尔

  最近的我,状态一直不好,不顺心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当然也可能是自己的状态,所以把一切都想得十分混乱。于是,整天宅在家里,不想出门,不想见朋友,倒像是一片愁云惨淡。

  其实细细想来,无非是生活暂时脱了轨,没有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不断地行进。很多人觉得我是个自信的人,其实远非如此。我不过是一个找不到定点的漂流者。或者可以这样说,我曾经以为找到了定点,而事实却刚好相反。

  罗伯特坐在黄昏的山上,任凭目光带着思绪飞向小山后面广阔的世界,那个世界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可是总是在他心里掀起一阵阵海浪似的波动,像是某种来自隐秘的呼唤。他应该是要离开的,去追寻那片只在自己梦想中出现过的花园。

  当爱情发生的时候,实在不能说是一件全然的好事,因为当你的胸中涌动的不仅是一股冲动的时候,它们彼此之间就成了相互的制约。在那么一瞬间,一股冲动战胜了另一股冲动,人似乎觉得自己统一了,是一个完人,但大多数都忘记了,被打败并不等同于消失,它会蛰伏在一个黑暗的角落,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一点一点蚕食这个“完人”的灵魂。

  “罗伯特坐在大石头上,双手托着下巴,向着海上的天边眺望。他的表情苍白憔悴,他的神情极度沮丧。”——尤金·奥尼尔

  天边外的世界,不会因为我们面朝土地就慢慢消失,就像海浪周而复始,完全不在意人的眼光。于整个世界来说,人不过是一瞬间的存在,个体的生命完全无足轻重。曾经以为的,足以为之牺牲的东西如今看来已完全失去往日的光彩,变得像一块油腻的抹布,让人十足地厌恶。它不再是驱使我们停下脚步的动力,而成为阻碍我们前进的屏障。在这一方小小的土地上,我们被困住了,困在一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重复又无法控制的牢笼。花园的花朵凋谢了,仅留下垂死的蜜蜂在干燥的土地上无力地挣扎,它的翅膀发出的时断时续的嗡嗡声提醒着人,这里曾经是一片花园。

  “罗伯特从左边摇摇晃晃走上,没有气力。他跌进沟里,躺了片刻;随后费力地爬到可以看见日出的堤岸上,虚弱地倒了下去。”

  “你没有看见,我最后得到幸福了——自由了——自由了!从农庄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自由地去漫游,永远漫游下去。瞧!小山外面不是很美吗?我能听见从前的声音呼唤我去——这一次我要走了。那不是终点,而是自由的开始——我的航行的起点——到天边外去!”

  ——尤金·奥尼尔

  我时常在犹豫,是否应该抬起脚继续寻找下去,直到找到能让我定下的那个点。但我却时时为这样那样的事情这种那种的感情所羁绊,难以迈出真正有用的步子。然而我却不愿意自己的生命最终淹没在对自由和希望的渴求中,更不愿意那个美丽的花园变成一个纯粹的梦幻。

  可是我又凭什么来确定这究竟是不是梦幻,伸出手,抓住一把温暖的云彩,然后看着微醺的雾气从指缝间溜走。追寻、追寻,这本就是人类最终的宿命。可是谁来告诉了,追寻的终点有什么。

  “只要给我花园和图书馆,我就不会迷路。”西塞罗如是说。看。几千年前的生活,多么简单。

  “她的头脑已经沉入麻木之中,再也不会受到任何希望的干扰了。”

  ——尤金·奥尼尔

  《天边外》读后感(九):敏感

  罗伯特的自尊心、骄傲、幻想确实是一些问题。除此之外,他的过于理性、敏感也影响着他的人生之路。

  1,跟你讲有什么用呢?哼,我不能那么干。(高傲地)谢天谢地,我总算维持下来了。你不能否认,没人帮忙我也能——(他苦笑一声,说不下去了)我的天,我吹什么牛呢?欠这个、那个的债,捐税和利息都没有付!我是个傻瓜!(他靠在椅子上,暂时闭上眼睛,随后低声说)。

  2,露斯:......现在你回到床上去,休息一下好不好?罗伯特:不。我要看看日出。日出预兆好的运道.....罗伯特:.你说得对。不要让他认为我病得比实际情况更严重。现在我倒觉得,好象我能睡觉了——(愉快地)—— 好好地、美美地、舒舒服服地睡它一觉。

  ......等等,还有好些地方都说明她的敏感与理性。理性使他总结反思自己的问题并改正。但过分的最求完美、理性又使他极度敏感,无法坚持自己的目标。文中没有看到罗伯特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为之不懈努力的情景(当然出海后也许会有),唯一提到的就是被笑话的挤牛奶的机器,但此后没有后文。

  这本书给我的感触还蛮多的,有很多自己的影子。最近找工作的过程也是非常不顺(其原因也在于没有足够的实践和积累。不过最后也算找了个专业对口的工作,总体还行,只是公司不太满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