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沃尔玛效应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沃尔玛效应读后感10篇

2018-03-10 21:2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沃尔玛效应读后感10篇

  《沃尔玛效应》是一本由(美)费什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5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沃尔玛效应》读后感(一):矛盾的集合体:沃尔玛效应

  沃尔玛的“天天低价”背后是令人为之一惊的另一番景象:供应商的利润被挤压、为保住与沃尔玛的生意不得不将工厂迁至海外、以及由此而来的美国工人下岗和海外劳工处境问题

  沃尔玛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在每一面上你都能提出充分的论据支持你的观点。沃尔玛给消费者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优惠:一模一样却比任何别的地方都要便宜商品,而且在实现“天天低价”的过程中,供应商甚至沃尔玛的竞争对手都被迫提升效率、削减不必要的开支,以适应“沃尔玛时代”——达不到沃尔玛标准企业自然就被淘汰了。然而,消费者也可能享受低价的同时,拱手把自己的饭碗送给了国外的工人,与此同时,沃尔玛货架上的商品质量也不如以往。

  为沃尔玛供货的企业在海外设立低成本的血汗工厂的主要推手——或直接或间接——就是自己的大客户沃尔玛。作为一家大型跨国公司,沃尔玛有责任、有能力保障劳工权益出一分力,但它没有做到,至少它的努力并不成功。但反过来说,沃尔玛也可以声称,它迫使供货商进行全球生产压力带动了欠发达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如果没有它,这些工人可能连一份工作都没有。

  沃尔玛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巨大的,人们却对它“天天低价”的背后所知甚少,但又用“票子”选择了它:低价的诱惑力使得一些憎恨它的美国人仍选择到沃尔玛购物。沃尔玛所秉持的理念淳朴的,就是为消费者带来实惠,即使打败了一个镇上的竞争对手后,价格也没有提高,但在它成为现在的这样一家巨型企业后,原先的美德节俭”却可以意味着“丑德”,因为沃尔玛在把商品压低几分钱的同时,一家不堪重负的供货商可能正面临破产,国外的一名普通工人可能正被锁在厂里连夜加班,生产沃尔玛需要的低价商品。

  沃尔玛是复杂且矛盾的,许多关于它的内幕仍有待被挖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沃尔玛效应”就是“蝴蝶效应”的放大版,它扇动翅膀后,带来的是席卷全球的飓风,已经甚至仍在改变全球经济的面貌,而我们却可能对此浑然不觉

  《沃尔玛效应》读后感(二):沃尔玛到中年

  冤冤相报何时了。2006年12月,朱丽•罗姆(Julie Roehm)任沃尔玛营销主管不足一年遭解雇。2007年1月,罗姆控告沃尔玛违约和欺诈。3月,沃尔玛反诉她多项过失:与同事肖恩•沃玛克(Sean Womack)有暧昧关系,公款旅行和约会,这对野鸳鸯还收受Draft FCB广告公司的礼物,并与其母公司讨论跳槽。沃尔玛解雇罗姆以后,废除了涉及DF,价值5.8亿美元的广告合同

  沃玛克痛快地坦白奸情,但罗姆拒绝全部指控,更于5月检举沃尔玛CEO李•斯科特(Lee Scott)接受某供应商的旅游、购船折扣和珠宝。罗德岛州政府部门也正在就斯科特之子为该供应商工作展开调查。罗姆还咬出其他高管,包括首席营销官约翰•弗莱明(John Fleming)收受价值300美元的老鹰乐团演出门票。

  多年以来沃尔玛官司缠身,平均小时(不含节假日)被告一次,仅少于美国政府。这很正常,2003年,沃尔玛已有约5000家店,140万员工,每周接待上亿顾客,人多难免生事。数量第二的诉讼是劳工福利,从反面证明了沃尔玛的核心能力。但这次不同,危及公司的CEO和基本面。

  不能肯定罗姆是否财色双收,但营销职能确实在沃尔玛长期没有地位。这是创始人山姆•沃尔顿(Sam Walton)的管理遗产之一。某公关经理哀叹:“今天已经和媒体打过14个电话,下班前可能还要打14个,可山姆老是问,你究竟为公司做了什么。如果我在商店照应顾客,他绝不会问这种问题。”

  如果罗姆违规,她的人品是主要原因,这种管理取向也有嫌疑。中国古代的吏比官更腐败,他们没有科举的功名,不能升迁。沃尔玛就指控罗姆试图跳槽到DF的母公司,多半和她专业对口。如果罗姆没有违规,也证实这种管理取向,高管不会这样欺负买手、店长和技术专家

  斯科特人称“平民总裁”,也是沃尔顿的遗风。他自己开甲壳虫汽车,出差总与人合住,办公室十几平米,没有什么摆设,但狂热爱钓鱼。被罗姆指控行贿的欧文•雅各布(Irwin Jacobs)承认,曾卖给斯科特几条船,但坚决否认打折。如果斯科特因此违规,令人想起那句名言:不怕领导廉洁,就怕没有爱好

  即使斯科特没有违反明文规定行为不够端正。雅各布名下的Jacobs Trading并非普通供应商,而是购买沃尔玛的滞销商品,如同收破烂的。沃尔玛在制度和技术上严格控制买进,但以其卓越的效率,滞销数量较小,卖出就未必有同等的监控力度,二手货定价弹性又大,这可能是沃尔玛管理的盲点。

  CEO不可能不知道这个盲点,知道还要向其关联企业买船,至少瓜田李下。还有,他的宝贝儿子,沃尔玛前买手,现经营一家为Jacobs Trading服务咨询公司。雅格布声称,该公司业务得到沃尔玛的律师批准,特别强调,斯科特之子不能拜访沃尔玛。哪个公司律师敢和CEO作对?谁又能反对儿子回家拜访老子

  店长也不太可能把子孙后代都招到店里来。说到底沃尔玛是法家而非法治,外紧内松,上宽下严。这不是个案,而是官僚体系的通病。只要存在授权,就有滥用授权的可能。授权的等级越多,滥用的可能越大。最终监控的成本超过挽回的损失。要花多少钱,才能查请一张300美元门票的是非曲直

  罗伯特•斯莱特(Robert Slater)在<沃尔玛王朝>一书中记录沃尔玛2002年的官僚体系:4000名店长向350名地区经理,再向35名区域副总,再向6名部门主管负责,50名资深副总向20名执行副总,再向别的执行副总或斯科特负责。以区域副总最辛苦,必须住在总部附近,每周一分乘20架飞机巡视帝国的领地。

  两任接班人都大力扩张,这一点没有继承沃尔顿,他更注重每平米的营收,沃尔顿夫人不愿住在超过万人的“大”城市。也符合经济学对代理人行为模式分析。与罗姆检举斯科特前后脚,沃尔玛宣布削减今年的开店数量,首席财务官汤姆•休维(Tom Schoewe)对股东表示:“同店销售未达到应有水平。”

  扩张不仅在数量上,还有国际化。1991年沃尔玛在墨西哥开第一家海外店,到2002年4月已拥有1186家海外店,雇佣30万人。国际化经常是在海外市场的“本土化”,如墨西哥城位于高地,普通网球蹦不起来,宽大的停车场闲置,顾客都乘公交上门,沃尔玛为此改造网球,推出购物班车。

  但另一面,沃尔玛首位国际部总裁马丁(Bob Martin)原为IT主管,其它企业会要求国际背景。两任接班人,格拉斯(David Glass)曾任财务官,斯科特是物流专家。显示前端扩张的同时,核心能力转向后台,技术官僚当政。可能的问题,如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y)抨击MBA教育:管理不等于商业职能简单相加。

  沃尔玛的山姆会员店在会员仓储零售市场却始终不能称王称霸。这种业态的始作俑者索尔•普莱斯(Sol Price)评价山姆店:“要命地是他们不能打击沃尔玛。也不能像好事多那样面向更高消费阶层。”好事多顾客家庭平均2.6人,年收入58000美元,山姆店分别为2.7人和53000美元。

  莱斯特•瑟罗(Lester Thurow)在<资本主义未来>一书中写道:“这15年,中档商店经营都有问题,高档和低档商店(沃尔玛)经营都不错……并非由于中档商店的经营者是群白痴,而两端的都是天才中产阶级顾客在减少,一部分上升为富人,多数走下坡路。”随着继续分化,沃尔玛有变成中档的危险

  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的科幻小说<基地>中,银河帝国首都星川陀有400亿人口,全部是行政人员历史上中华帝国和罗马帝国都曾修筑长城,防御蛮族,也标志着扩张的极限。2007年5月,我们观察到沃尔玛帝国的首都发生了小小的骚乱,内控的长城塌了一角,帝国军团开始放慢脚步

  2007.6.20

  本文授权<21世纪经济报道>

  《沃尔玛效应》读后感(三):《沃尔玛效应》

  沃尔玛在一个大型连锁包围的竞争环境成长,其核心的创新源泉来自于一个简单的理念:比别人卖便宜15%,就可以吸引更多客户。

  这种简单的想法,慢慢转变为对于所有员工的要求,而一代员工的成长,几乎奠定了后来的庞大的企业的文化基石。从许多细小的地方可以看到这种文化的渗透力。初创的时候,沃尔顿每周需要店长回报每周的业绩,销售额,而后要问他对应的各种成本是多少,占了销售额的多少百分比,如果抬高了,他会采取激烈措施,来抑制这种行为。

  对于供应商的一些特殊要求,也体现了其文化的特别。沃尔玛甚至对电话会谈的费用斤斤计较,要求供应商解决。有时候供应商的样品会作为办公室的用具,直接使用。员工出差费用里面,餐饮的费用只能报销10%。

  沃尔玛的文化里面始终有这样一个观念:不要我们卖出的东西值多少钱,规模有多大,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我们每每花掉1美元,需要卖出多少商品才能赚回来,答案就是35美元。

  关于零售商的铺货和选货都非常有讲究,其中很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商品,特别是能够吸引顾客,收到欢迎产品。例如,沃尔玛尝试了汽车维修,药店,食品店等。此外,小到个体户也可能成为沃尔玛的供应商,只要产品收到欢迎。

  在成本节约的路上,与供货商打通信息沟通渠道坦诚相待,也是沃尔玛高层想出的一个办法。与供应商的合作中,不只是买卖形式而已,在合作的过程中,相互沟通信息,从而降低成本,共享节约下的利,已经成为一种心照不宣默契

  《沃尔玛效应》读后感(四):這本書吹捧的意味太強

  前幾天才看完了這本書,感覺收穫並不如他廣告中所列出的那般豐富。

  林林總總,給人感覺更多的是如何學會和walmart溜鬚拍馬和處理和wal的公關。

  怎麼說呢,我們其實更在意的是甚麼樣的環境和決策令到walmart在短短十餘年成為了retailer裡的超級明星,但是翻來覆去,感覺這本書一直在模糊其辭,執意迴避這些,當然了在迴避之餘也會大書幾個理由來言明自己的苦衷啦。

  我突然看到了在中國的walmart,他所宣稱的低價我並沒有領略過,倒是發現他的市場策略很成問題,或許這就是他執意執著於固有模式的下場。

  對於另一家巨頭,家樂褔,在中國就混的很好,當然了,我並不是很喜歡家樂褔,原因並不是因為他是法國公司而和眾無腦糞青一樣大呼杯葛法貨,而是,家樂褔過於本地化和市民化的採購所帶來的品質並不令我滿意,個人偏好吉之島多點。

  walmart放在美國的確是個奇蹟,能佔據一個全球最大的個人消費市場也是他的能力所在,過多的吹噓這套體制或許並不能帶來甚麼,但是他的減低成本的理念卻是各大零售業務公司必須重視和加以學習的,當然了,也必須要有自己的理念,否則即很有可能落到2003年香港家樂褔破產的下場。

  《沃尔玛效应》读后感(五):这个廉价世界

  每一个外国人到美国,都被日用品的廉价吓一跳。

  不仅是中国人,欧洲人、加拿大都觉得美国日用品便宜得不可思议。加拿大人每年越境购物超过200亿加元,成为重大经济问题。虽然每次携带超过50元的新商品算走私(最近改为200元),不过没人理这茬,便宜衣服、洗发水、食用油的诱惑太大了。

  美国日用品保持低价,超越通货膨胀,超越了市场经济,超越了宏观干预。这一现象促成了美国的浪费型消费,促成了中国制造对美国的全面占领,也促成了美国非技术工人无法抵挡的失业潮。

  在这本书里,作者把这称为“沃尔玛效应”——一个创立于美国乡村,充满淳朴踏实气息的公司,不小心实现了零售业垄断,并独立摧毁了美国轻工业

  沃尔玛造成的影响远远在沃尔玛本身和很多经济学家预料之外。在理想世界中,零售系统应该是这样的:

  1. 在市场经济下,最物美价廉、购物环境最好、服务最好的零售商占最大市场份额,另外有些小公司专攻最高档和最低档的小市场。

  2. 沃尔玛以低价为中心目标牺牲购物环境和服务质量,满足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填补低价消费品市场。

  3. 普通劳工如果只在沃尔玛购物,一个人的收入可以养活一家子,社会底层的生活水平一下子提高了。

  4. 为保持低价,沃尔玛在中国大量进货,中国的小企业订单不断,提供大量工作机会。皆大欢喜。

  如果在真空无重力无菌条件下推演,事情可以演变成上面的状态。可是实际上,这个系统变成了这样:

  1.市场经济没有选择物美价廉,大部分消费者对日用品的追求是“低价、再低价”,沃尔玛全胜。

  美国第二位零售商Target全年的营业额,还不如沃尔玛在立春大减价一天的营业额。现在沃尔玛是全世界最大的公司。全世界的石油、汽车、粮食、科技公司,都输给了卖杂货的沃尔玛。每星期有1/3的美国人在沃尔玛买过东西。

  最初沃尔玛由“自我压榨”实现市场最低价。举个例子,据说在世界最大的公司——沃尔玛总部,桌椅、茶杯、办公用品都不成套,都是关系企业送来的样品。去沃尔玛谈生意要坐在长板凳上,没有转椅沙发那些东西,因为长板凳最经糟蹋,转椅转坏了得换新的……一个自我压榨到这个程度的公司,对于供货商、员工、管理人员的压榨是一以贯之的。沃尔顿家自己开一个杂货店,想怎么压榨自己都可以,但是他们的杂货店现在实现了垄断,要用同样的方法要求员工,以及供货商的员工,就变成欺凌了。

  2.沃尔玛用垄断优势人为压低价格,压低质量。

  一个垄断的沃尔玛,有权要求供货商降价。不同意,你可以不供沃尔玛。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这意味着丧失60%的订单。沃尔玛深知自己手中的力量。第一次接到沃尔玛的订单,一个公司业绩顷刻大涨,全公司欣喜不已。一年后,沃尔玛要求降价;再一年,又要求降价……如果公司维持以前的生产方法,其结果是利润越来越薄,但是又不能拒绝,于是……这个公司把利润最薄的生产线转到其他国家,比如中国。逐渐地,一家制造公司变成了设计、进口公司。

  所有公司都去中国采购,沃尔玛自己也去中国采购。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品牌自己在中国订购的东西,总是不如沃尔玛派人去买的便宜。当然,两者质量也不同。

  为了和沃尔玛竞争,所有的品牌都要在中国找最低价。一个品牌被美国本土的价格竞争逼迫到极点的时候,就必须用同样的方法逼迫中国供货商。经过几十年步步紧逼,这个系统变成了:所有人都和以前一样忙,但是所有人都比以前赚钱少;工厂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总量越来越少。

  看上去只有美国消费者占便宜了。

  3. 通过在沃尔玛购物,美国消费者剥夺了自己的工作。

  由于沃尔玛贩售的商品如此之多,一个普通劳动者多多少少会和这些商品有点关系。在过去10年里,美国丧失了560万制造业工作,这些工作大部分匀给了中国农民工。

  这个道理所有人都知道,也有很多人信誓旦旦说以后只买美国货。

  可是在实际数据上,大部分人买最多的还是日常消费品。买日常消费品的时候,人们考虑的第一大要素还是价格。特别是当一个制造工人失业以后。于是沃尔玛像吹气球一样成长起来,经济越不景气,沃尔玛扩张越快。

  4.美国消费者买不动的时候,中国产业工人也失业了。

  中国的出口依赖于美国的浪费。美国人浪费来自50年来的惯性,有钱没钱都浪费。不过,沃尔玛的低价绝对助长了这种浪费。和品牌产品相比,沃尔玛自己在中国订购的产品可以低价好几倍。以前买一个小家电用8年,中间坏了自己修修。现在买一个小家电的价格是以前的1/4,就算质量不好,三年用坏了买新的也值。用两年还不坏,觉得外观不好看,扔了也不可惜。

  在经济好的时候,这种不理性的消费习惯让中国工厂源源不断地接单,让源源不断的农民离开土地走上生产线。然而由于这种消费不是必须的,一旦经济不景气,消费力可以紧急刹车,把一条线的供货商从天堂推到地狱。

  美国生产线外移最终影响到消费力,并影响到中国工厂的生产。之后引起中国经济联动低靡。

  2005年,沃尔玛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公司,世界震惊了,于是出了《沃尔玛效应》这本书。从头到尾,我也捉摸不清楚这是本广告宣传书,还是批评沃尔玛的书。书中对于多个沃尔玛品牌的描述过于详尽,有广告带入之嫌。不过也把大量不该让沃尔玛承担的问题推到沃尔玛身上。

  比如,到底是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促成了沃尔玛低价,还是沃尔玛无底线的低价策略导致了经济萧条。沃尔玛应不应该为亚非拉血汗工厂负责任?没有沃尔玛,那些工厂也一直存在。

  不过书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对“低价”的强调。低价带来的绝对竞争优势,低价带来了消费习惯改变,低价引发的系统性经济问题。以前,零售商们做过各种销售研究,找心理学家设计货架,找艺术家装点店面,雇佣专精型导购,培训微笑服务……然而这一切都竞争不过沃尔玛乱七八糟的店面里卖最“低价”的商品。人们对低价的追求,本身就反映了市场不景气,一个廉价日用品卖家的销售额超越了各种其他类产品,这个事实令人毛骨悚然。

  世界经济缺乏下一个经济增长点,绿色经济泡泡吹爆了,西方婴儿潮一代的人口红利效应逐渐退潮。然后怎么办呢?

  不过现在最大的公司已经不是沃尔玛了,是谷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