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再不相爱就老了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再不相爱就老了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0 10:13: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再不相爱就老了的读后感10篇

  《再不相爱就老了》是一本由吴虹飞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5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不相爱就老了》读后感(一):谁许谁地老天荒

  听着安静而带着聪颖的歌曲,如同倾听着一抹空灵的月色,灵动而不幻灭,那是一个女子的心声。

  总觉得,这本书,这些音乐,只给懂的人看,只给懂的人听。一切都不强求,缘来缘灭,她如一朵花厄自开落,不必顾及世俗的眼光。

  你若是懂她,你必然会清楚地知道,在她的生命里,有一抹喜悦和安静的颜色,她的喜悦,如同穿上嫁衣的红晕;她的安静,如同秋风里的湖水。

  我想说的是,这本书适合在安静的时候慢慢的看,可在夜色弥漫的深夜,可在绕着城市旋转的地铁,戴上耳机,就用她的歌在耳畔,只看她的文字,或许这样,你会更深入一个女子的心,或许这样,你能瞥见另一个世界的声音,忽然而至的感觉,有的时候会让你觉得,你正在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视野里充满了回忆的缱绻和深蓝的天空。

  那些都是值得珍重和疼爱的文字,那些都是值得听一遍再听一遍的音乐。若你懂她,你会发觉文字和音乐,都如同那吉他上的弦,可以划疼你的手指也能划疼你的心底。

  她是一朵在水底安静开放的蓝色妖姬,蔚蓝色的花朵化成咖啡厅中一个安静弹唱的歌手,然后她对着你展颜一笑,其实她也有阳光的一面。音乐是她一个人的花园,那阳光充斥着她絮絮行走的生活。

  有时候我们真的走的太远,已经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时代变迁,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低声的说着,那些流年像风一样的岁月。栀子花的枝叶,总是那般绿意匆匆。回忆着没有峥嵘的岁月,那如白驹的流年。逝去的时光,依旧如落叶般,随风飘扬。我们的流年,会永远刻在属于那些年华的峥嵘岁月。

  吴虹飞,她是一个歌手,“幸福大街”乐队的主唱,十年来,她始终带着一个秘密与平凡理想努力创作,所谓的秘密,即是浮生人海中稍纵即逝的爱情。她是一个记者,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她坚持用良知说话,她说的每一句话,都向着自己的心。她也是一个作家,她的文风细致,优雅,反讽,幽默,百无禁忌。她还是女儿,是姐姐,她偏执地认为是自己“不够美”,才令到亲人受苦……

  当哼哼唧唧的青春腔在拖腔拿调的海淀岁月中飘落,她在衰亡的垃圾时代中寻找真情实意的落脚之处,写下这段带着山间气息的蹉跎青春流水账。

  她是吴虹飞,这个时代最纯粹的女声之一。她用自己千回百转的青春,爱与失败,向自己和芸芸众生发出了这句真诚而忧伤的感慨:

  再不相爱就老了。

  《再不相爱就老了》读后感(二):非典型性大龄文艺女青年阅读指南

  看了这本书后我得知因为爱上一个摇滚乐队的吉他手而走上了摇滚乐队这条路并且走了十多年乐队还没解散,并且男人还没追到。我真心佩服这种飞蛾扑火式的古典主义爱情观并且以失败为成功之母的傻逼坚持,以至于我对她讨人嫌的自恋起了恻隐之心。她的前男友偷偷地花钱给她的苦逼乐队买音箱资助吉他手买吉他帮乐队租房子,她发现后因为过度地自尊心而大发雷霆。这个姑娘也许并不是表现出来地那么肤浅和物质。她写到“从1996年到现在十几年时间里,摇滚乐获得的进步其实并不大,大家加剧了模仿的力度。越模仿越时尚。这不是一个尊重内心世界和创造力的世界。”客观地讲了摇滚乐状态。她模仿王小波的情书,一遍又一边地说“我当然最喜欢你的。你当然是我最喜欢的人。这个世上不会有人比我更喜欢你。不管你爱不爱我,我都喜欢你啊。”她那飞鸟与鱼式的爱情成了她的主旋律。

  说到底还是那点可恶的文艺女青年的自尊,不愿意与现实面对面地交锋,在芸芸众生面前再怎么也要保持住茕茕孑立的孤傲姿态,以昭告天下自己绝不甘于平庸永不认命地决绝。

  她这种造作又与安妮宝贝式的大不相同。她演得是多种角色,学术女也好,摇滚女也好,淑女也好,花痴也好,贱人也罢,营造的是万千风情变幻莫测地生动形象,胜在新鲜感和幽默感。而安演的是偏执得不食人间烟火双眼明媚有着一头海藻头发穿棉布裙子和球鞋的孤寂女子,相比之下缺少变化让人乏味。为什么呢?所有的自恋表演都必须是真实的,因为真实是冷笑话的前提。她做摇滚乐也许并不是为了反抗社会,伸张正义,拯救世界,救赎他人的重大使命。她不过是个女人,最渴望的还是文艺女青年式样的爱情,她所唱的也无非是爱而不得的苦闷。如杜拉斯的名言所说:“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而是疲惫生活后的英雄梦想。平凡的女子都结婚生子了每日在微博上刷自己小孩的照片,吴虹飞还在追寻英雄梦想的道路上孜孜以求。她写到“我们时常认为,只要面对音乐,面对虚幻的世界,我们就不必面对那一个成年人的现实的世界。”何勇曾经嘶声力竭地唱只要活着就不能停止幻想。真的,再不相爱就老了。问问所有的大龄文艺女青年,有没有希望,她们会说这答案在风中飘啊飘。

  《再不相爱就老了》读后感(三):军辉:记者吴虹飞的自传体散文随笔

  记者吴虹飞的自传体散文随笔

  2010-10-18 来源:新商报

  《再不相爱就老了》吴虹飞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定价:42.00元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吴虹飞又出书了。在这本自传体散文随笔《再不相爱就老了》中,阿飞将自己从头梳理,父母、小时候、大学时光、失去的爱情、幸福大街乐队、写作……都被她纳入笔下。在她的回忆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个看似叛逆实际上却永远不失善良的阿飞。

  阿飞有才情,小时候就初露端倪,且看她小学作文一则:

  阿基米德鸡———小时候养了一只小鸡,它特别乖,每天我上学,它都依依不舍地送我。有一次放学,忽然听到叽叽叽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小鸡来接我了。有一次,它的同伴落到了水里,它奋勇地跳进了水里,利用自己的体积把水排出去,挽救了同伴的生命……

  阿飞很叛逆。以至于她的高中校长说,建校100年一来,吴虹飞创造了几个本校“第一”,第一个把小老鼠放到男生抽屉的人,第一个在宿舍里养小鸡的人……比男生半夜偷芒果还要恶劣。

  阿飞自卑又自尊。她说,“我们这样的人,总是因为贫瘠而自卑,又因为自卑而过度自尊,却又为了自己爱的人,宁肯放弃尊严。总是有过度的欲望,但又为了自己的理想的纯洁,宁肯扼杀欲望。”

  阿飞容易念旧、容易忧伤。所以,她会一次次想起曾经的恋人小康、小龙。

  她又那么重情义,无论是对恋人还是对她的乐队幸福大街。她说,“我现在还做乐队的原因,是因为我必须做一个有始有终的人。我认为有始有终是一种美德。我喜欢我的乐手,让我离开他们是不容易的。”

  关于这本书,当当网上的推荐语比较精准:吴虹飞时而幽默反讽,让你笑掉大牙,感叹成长之荒谬;时而锋芒毕露,让你读到如坐针毡还要一气呵成地读下去;时而又如泣如诉,让你随着她神经质般地感慨那千回百转的青春与爱,失败与感慨……(军辉)

  《再不相爱就老了》读后感(四):真实的日子 还是一个人过

  三年前写下的诗 房间里的鱼 是听到你的歌受到的启发 从未想过 三年后的今天 和你的再次相遇是通过铅字的形式 你的歌词你的想法 你的理解和别人的不理解 都通过文字真实地让我碰触到 没想过的是 尖利歌声和简单歌词传递的 是一个如此无望和悲伤的爱情故事你爱了十年的男人 你用对爱情的最好想象 建构起对他的所有期待 十年的岁月 风雨飘荡 你们相遇 错过 离开 再次相遇的时候他已经已为人父 而你对他的感情呢 是一如既往的坚韧 还是发现 这么多年 留下的和拥有的只是自己的一腔热忱和 偏执的幻想 在途中你离开最爱你的人 想要一起生活的人 最后 成全的是和他相见的最后一面 这样的场景真实得只能够用生活形容 人事已非 浮华散尽 把握在手里面的 终归都不会是自己最想要的存在

  读 再不相爱就老了 浑浑噩噩 不断诘问自己 如果我读不懂你 如果我现在感受的困顿你没有书写 如果没有遇到相同的你 我们 和你们 我是不是就可以撒手不再躲在狭小空间 自我封闭

  文字破碎 从来都是 亦如我多变的感情和思维 从未坚定 散漫自我 没有明确的是非准则 一直以来得过且过 妄图从他人身上找到安全感始终不变的依附心态 卑微得没有一点分量不真实 太不真实

  看平实清淡的文字 我竟感动得热泪盈眶 你说得对 我亦是外表冷漠 内心狂热 看你和他的爱情故事 只觉悲凉没来由的伤哪怕描述的是甜蜜的交往我都觉得是看不到光的 所有的一切打上过往的标签 经过时间的洗涤 成为了不太真实却让人揪心的存在我们总是太年轻我们总是不懂在爱里成长总是太计较付出与给予 在回忆和现实之间纠结打转 找不到出口 便试图将未来作为以爱之名以为会碰到最好的那个人却发现无形中自己构建的城墙越发高大 成为心墙 逼你在角落 动弹不得 每每念想少年时的感情隐秘而矜持执着而不安 颤抖的告白 然后 又只是长久地一个人心力与想象的角力 反复的睡着与醒来 零碎的文字 让我那么难过 还是无法坦然面对的是十年后甚至更久的以后 你已为人夫为人父

  所谓的爱情 只是漫长青春期的一场热病 是让人沉溺其中的漫长癔症 我在里面 逃避躲闪 抑或是 飞蛾扑火 到如今 也都没有找到现实与想象的出口 这么久 都只是一个人的生活 而我也终于不再把失去当做舍不得 还好还好 这一个人的脆弱 和许多心都想通 我们都在同一个梦里行走

  《再不相爱就老了》读后感(五):强大却卑微的内心

  在秋天被三毛的世界弄得几乎走火入魔之后,我的心又再一次被吴虹飞所捕获。这个乖戾自我的摇滚乐队主唱,她用生命中沉重的痛和难言的苦来歌唱,用她清醒的意志和热情来书写。书写她摇滚乐的青春,写她百转千回的爱,写她的失败与感慨。

  我用两个清醒的夜晚看完这本书。然后用无数个失眠的夜去深陷在她所营造出来的世界。那个对她来说消极的,有着遗世般孤立的负面情绪的世界。和我的频率产生共振的世界。我已难以分辨清那份沉甸甸压在心头上的失败感是来自于她还是我自身。她将她的无力毫不保留地呈现出来。却不带一丝卑微。只是轻轻地,慢慢地摆出来给你看。看似不经意,却在你周身缓缓蔓延开来,直到笼罩你整个天空。因为,那正是你也会面对,会惧怕,会思索,会对抗的一切。而她,是正在,是一直与这一切打照面,做挣扎。在身同感受她的纷乱之后,你是否也品尝到了一丝心酸。来自于她,来自于我们困顿的青春,来自于,我们乏善可陈的生活。

  在终于浅浅地辗转入睡后却忽然惊醒的夜,我突然渴望能轻轻拥抱你。这个或许也不能完全体会我的孤单我的忧郁的你。我所渴求的,只是那一点微薄的温存。这弱小又可笑的念头让我在深夜如此无力。而纷乱的思绪却是让我连提笔写下这些都不行。让我在深夜里那么强烈地恐惧。恐惧着我的恐惧。我们多么卑微。

  我知道写下一本书,是在交付自己的灵与爱。那样单刀直入地指向自己的内心,把所有的血与肉都掏出来给人看。写作到底是一种释放?逃避亦或是反省整理?每个写作者的目的和方式都不一样。她说我们活在这个时代做不了天才型的创作者,只能去平衡自己的音乐,写作和生活。

  我会自动性地向内心强大的写作者靠拢。但无疑她不是。她只是一个将自己与你一样的压抑,痛楚用平静深刻的笔调写出来的作者。她写出来给你看却是为了让你拥有单纯的信仰,简单的美好。

  她用自己的方式,让你经过一次青春痛楚的洗礼,然后在清朗的晴天,仰头微笑面对太阳。

  ——写于去年我最困顿的某个深夜

  《再不相爱就老了》读后感(六):吴虹飞,因误会而相识

  慵懒、烦乱的春日午后,无意中从儿子的课外读物《时文选粹》中读到一篇《弟弟》的文章。幽默的笔调一下把我逗乐了,彼时阳光射进来,客厅一下子明亮起来。瞥了一眼作者,这是《读者》之类看多了的后遗症,一个陌生的名字——吴虹飞,就此搁下。

  再翻《时文选粹》,又翻到一篇《作文考试》,看到“上了重点高中,我的作文分简直是一塌糊涂……从来没有被表扬过,比如说,写我第一次什么什么,我就写第一次如何作弊,如何心里象怀了一只小鹿那样跳,如何做思想斗争。结果立意实在不高,拿了个不及格。我写春游,一开始就写“公共汽车放了一个屁,我们就出发了。”这也很不雅了,语文老师点名批评了我。后来有一次也写春游,却被表扬了,因为我洋洋洒洒地描写了我们如何欢乐地玩耍,没忘记在结尾写道:“我们就高高兴兴地回来了。老师大为赞赏,因为全班50多个同学,就我一个人回来了。这是有始有终的表现,他说,难道你们还想住那里啊! ”看得我捧腹大笑,心中认定这样的文字就是解我春困、忧虑过度的理想“良药”。再看作者,依然吴虹飞,更附一简评“吴虹飞是跨界才女,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中文科技编辑双学士,当代文学硕士。她还是一名歌手,“幸福大街”乐队的主唱。她还是一名作家,她的文风细致,优雅,反讽,幽默,百无禁忌。”

  果真是一名人?网上百度一下,则再次见证自己的孤陋寡闻。于是,埋头开始查阅《再不相爱就老了》。

  只是,怀着读闲适、调侃文字心情翻阅《再不相爱就老了》时,才发现原来这本书的基调原非《时文选粹》所选文章般轻松。除了个别如调侃她弟弟自作聪明在写给她爸爸信上落款“您的外甥”还能让我大笑外,余者,尽管描述幽默,言辞揶揄,我却无法没心没肺地开怀,一个敏感稍带神经质少女的成长,有些经历是相似的,其间苦楚自知。想起周星驰说的“我一直以为我拍的是悲剧”。有时候,哭泣与泪水并不是苦、痛的最好表达方式。

  再听《再不相爱就老了》、《嫁衣》,自顾自的吟唱,旋律简单。几遍之后,总是萦绕心头。说不上是什么样的感觉,碰巧和儿子一起听了,他说有种奇怪的感觉,问我是什么,我也说不上,“空灵”吧,似乎萨顶顶那样也是,一时真说不清。

  扔了垃圾上楼,儿子突然说,像是鬼哭,很凄厉,尤其是后半段高音时……我赶忙让他打住,其时晚上九点多,听来渗人得很!

  《再不相爱就老了》读后感(七):恣意晦暗百变的姿态:读《再不相爱就老了》

  已经忘记了是怎么知道吴虹飞的,好像既不是她的歌儿也不是她的文字,貌似是大学的某个吃撑的中午从老图书馆溜到新图书馆3楼杂志阅览室靠墙站着看杂志消食的时候从音乐杂志中知道的,当时可能觉得“牛逼啊,这女的”就给记到了自己随身带的小本儿上了。

  她的歌儿给我的感觉就是女人的嘶吼,用歇斯底里形容都还不够贴切,应该更甚于歇斯底里,但是吧,让你还觉得,这不是无理取闹的歇斯底里,不讨厌,仿佛有那么点儿意思,可就是抓不住到底是哪一种意思。

  她的这本《再不相爱就老了》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意识很清醒的女神经病在絮絮叨叨自己,周边的一些东西,有时候写的及其的自我,给人的感觉是一种从基因开始就透着的自卑和自弃,但是读着读着就发现,她的认识比任何人都清醒,关于社会,关于中国摇滚乐,关于她的族人,关于侗族大歌。她会在微博上一直到大半夜还在发着一些阴暗的文字,可几小时过后,她又在写稿,采访,排练,又在为她族人的音乐传承四处奔走在微博上宣传。她会自卑自弃会给人一种厌世抵制社会的感觉的同时又时不时的会炮轰一些敏感事件,让人看到“哦,原来阿飞还有正常的激动的一面,不是个活死人。”这本关于她自己的成长,她的家人,她的朋友,她的乐队,她的民族的书讲的好像都是她自己,仿佛又不是她自己,有时候看着看着就会越看越迷糊,就不想看了,大概断断续续花了3个多月看完的。

  阿飞,一个谜一样的内心妖治外表纯良的女人。

  《再不相爱就老了》读后感(八):阿飞,你没有爱过

  (一)“你知道女人想要什么?她只要幸福和死亡”

  《再不相爱就老了》 吴虹飞

  1月1日去看吴虹飞的演出,现场买了这本书,本来想找她签名,可是看她唱了一整晚,很心疼,结束的时候便没有去。此书又大又厚,字又小,共354页,在快餐文化的时代,看完着实费劲!

  事实上行云流水,异常痛快,短句居多,充满了各种我熟悉的情绪,我喜欢,我喜欢真实、真诚的东西。据说用文字来挣钱的人是在卖心,阿飞的这本书向读者、向听众、向不知道什么人出卖了她的灵魂。“这个女人原本轻浮放浪但是毫无过错/她苍白地沉湎于有关幸福的幻想之中/永远没有机会学会/编织/生殖/举案齐眉”

  整本书都在写她自己,写她的人生,写她的感受,写她的期待,写她编织的梦想。

  我真正关注吴虹飞是因为她的一篇博客,去年端午节我和rong坐在去朱家尖的某段路的大巴上,之所以说是某段路,因为乘坐了N种交通工具才到达目的地,当晚又一顿杨梅酒把自己彻底灌翻,第二天一早坐船,结果全体晕船。。。话说回来,大巴底部掀起了一个大洞,非常大的大洞,我和rong都惊呆了,其他乘客似乎视而不见,我也只好转移视线看手机,看了吴虹飞的那篇《巍》。“大家对什么都没兴趣。却又假装兴致勃勃地活着。” 很多话都说到我心里去了,当即转了。

  随后看了她那本黄段子,觉得一般,但是我愿意给喜欢的人多一些机会,就买了她的专辑,又去地下酒吧听了她演出现场,拍了很多相片,我喜欢她。可是她唱歌真的很难听,非常难听,我只能说,我不懂摇滚乐。

  然而今天我终于知道其实她自己也晓得她唱歌难听,她只是喜欢唱歌,唱给喜欢的人听。这本书里她引用某杂志的乐评“幸福大街唱歌呢,低音时象手机信号被干扰,高音象处女叫床。而最好的音响硬件设备,在幸福大街面前全失效了。”来自嘲,我觉得这个乐评概况的真好,确实是这样的。

  有几个人明知道自己不适合做一件事情还会拼命去做的?大家觉得这样不值、没有结果、很愚蠢是么?可是人生这么短,你不去做自己爱的事情你要做什么呢?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那还是你的人生么?有什么意义呢?更何况人生唯一确定的事情,只有死亡。

  我不会再去买吴虹飞的专辑了,但是我会一直关注她、支持她。

  (二))“所谓的爱,不过是一场不肯醒的梦”

  幸福大街歌唱的主题是爱和死亡。阿飞的爱炙热又苍白,似乎全世界都知道,除了他。她请刘艳做了演出海报,让人贴在了昆明他的所有必经之路。

  “再不相爱就老了。”

  “再不相爱就老了。”

  “我依然处心积虑,让他不经意时就看到。”“他说,很多年前,就已经被深深吸引”

  “可是我不信。那现在再来一次。我穿的是白色的裙子,坐在高脚椅上,弹一把吉他。那个晚上,你必须知道,所有的情歌,都为你而演唱。”

  “你的一生,必须有这么一个时刻,听到一个人赤裸的,脆弱的,毫无修饰的,充满缺陷和爱恋的声音。”

  。。。。。。

  “已经不可以从头来,我来找你,是因为我知道我很快就要老了。在老之前,我只穿着最美的裙子来找你。”

  女人看了这些是不是都被这样绝望的爱情感动了?可是,为什么他必须有这么一个时刻,听到阿飞所有的爱?男人根本是另一种生物,永远不在同一个频率。“爱情和诗歌一样,只是一种浅薄的伎俩”。 “这样的痴迷、癫狂、恍惚、悲恸、厌倦,只是青春期的一场热病,最漫长的一场癔症。”

  整本书都在谈论爱,李皖说阿飞是“良家女变成了被黑夜附身的女人,小女生变成了黑暗中握刀的猩红旗袍,对爱情和名利的渴望变成了暧昧和夸张的血腥,普通女人变成了鼓吹死亡救赎的阴郁灵魂。”我认为很扯,我真觉得阿飞太单纯了,她要是真爱过,写出来的东西就是《倾城之恋》了,不是这里的自言自语。阿飞所谓的爱情太浅薄,是她自己的情愫,不过也好,这样她只会不开心,不会太痛苦,未必是件坏事。爱有多快乐就有多痛苦,最悲催的是已经很痛苦却从没有尝过快乐的滋味。

  最后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再不相爱就老了》读后感(九):天才少女成长的精神病呓语

  其实这篇不应该算是这本书的书评的,是在家用DVD听了遍《胭脂》,情绪一激动又把《萨岁之歌》找出来听了一边,一边听一边想着,我真的得写这么一篇,关于吴虹飞和幸福大街,关于她的文字和音乐。

  先说前两天阿飞和痛仰因版权撕逼,这种前因后果都没有关注的事情,看着每个人义正言辞地一说,都觉得这方是占理的。于个人情感上来说,两个音乐人都是我喜欢的,按理说应该持一种略复杂的心态看着两伙人冲突结论或者不了了之,自己默默一言不发才对。问题是,阿飞于我是有这样一种魔力,无论她做哪些事情,我心里总有这样一种偏向:我是该支持她的。

  这种偏向让我十分惊讶,作为一个有过十年专注追星经验,经历过由脑残粉向理智粉蜕变的追星少女,我深深明白,这种接近于忽视是非的偏向立场,应该发生在自己one & only的爱豆身上才对。然而问题是,我粉了十年的人绝非吴虹飞,换言之,以我对阿飞的文字和音乐的喜爱程度,按理说并不足以让我对她在心目中偏袒至此。

  这种偏袒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年届四十的吴虹飞女士有着某些与我生活完全割裂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在我看来,接近于一个精神病少女般的生活和言语,是她生活中的日常。拿出CD盒破碎得不成样子的《萨岁之歌》,想起那次她做的预售,是她从看守所释放后发行的唱片。想来那次拘留大约给她涨了些粉,也给了她如同“与党员恋爱”般的骄傲经验。出来后的她即表示,要发唱片、出书、做预售、预售的钱捐给狱友。直观简单地来看,这绝对是忤逆的做法,即使到了现在,我握着那张阿飞亲笔写了祝我生日快乐的唱片已经两年多,却依然没有在心里认同她的募捐行为。

  然而就是这样,这个轻狂又极度感性,经历丰富内心却像幼童一样天真的女人,我也许能够理智的看待她,却不能阻挡自己的心里如一枚脑残粉一般始终对她有所偏向。

  阿飞的书读得不多,只有《再不相爱就老了》和《活得像个笑话》。最早认识她是因为读到十年前《口袋音乐》里刊登的阿飞自撰的一篇文章,类似乐队的传记一般。阿飞的音乐听得也不能算全,大约80%以上是有的,拥有的唱片也只有《胭脂》《萨岁之歌》《幸福大街十年精选》。

  作为乐评和书评都写不来的人,就只好就阿飞其人,其音乐文字,于我的感受,散漫地说说。

  热门评论里说,《再不相爱就老了》是非典型大龄文艺女青年阅读指南。初读时很以为然,只是唱片多听几回,感受还是如本文标题:这试试一只天才少女成长的精神病呓语。哦抱歉,吴大姐的年龄早就和少女这个词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不要紧,读过几篇她零散的文章和几本书,已经足以让人了解,她大费周章、颠来倒去地讲述的,不过这些事情:南方的侗族家庭、清华双料硕士、爱小龙与组乐队、与小康相爱且抛弃。主要的内容还是都发生在她能够称为少女的时期。

  在这里我要给自己一个定位,就是积极入世且成功的轻微文艺属性少女。所以也就在这本书里,我能够读到一个另自己酣畅不已又羡慕不已的天才文艺少女的成长过程,看到了自己希望长成却又差距甚远的模样、看到了被自己完全隐藏的模样。

  阿飞从不掩饰自己的才华,也很爱以自己的多个头衔和文凭自居。她的才华又是被我完全认可的。对文学无甚见地的我,对她的文字没有任何疑义。至于音乐,初听时确实会被这个嗓音幼细、可称为几乎不会“唱歌”的女子完全搅扰——这是明明有好好的词曲却没有好好唱歌的糟心体验。然而在适应了这个女人孩童般的唱腔之后,就是极度的欲罢不能,接近魔性的力量。客观的说,她确实是个没有什么唱歌实力和技巧的人,但作为一个独立音乐人,却能拥有《嫁衣》《粮食》《一个橘子和一个苹果》《冬天的树》《仓央嘉措情歌》,这样一些在主流听众里很有接受度的音乐,她和幸福大街所创造的音乐,确实是优秀的。拥有这样才华的人,自然让内心还是向往文艺女青年的我,心生一种艳羡乃至崇拜的心理。

  但更多的感觉,还是因为能在她的身上看到自己而生。

  去敦煌、组乐队、做记者、读中文系、长情地爱着一个人。

  在还和小康相爱时,他对她说,千万不要把我写进你的书里。我想如果他后来读过阿飞的书会不会气死,几乎没篇文章、每本涉及自己的书里,都能看见太多小康和她相爱的经历,反反复复、唠唠叨叨地叙述着。他对她的好、他的离开、她的怀念。噢天,这种量产的描写,才是对前任的折磨吧。而直到我又一次对自己的“闺蜜”掏心掏肺地说着自己曾经爱过、现在依然放不下的一个男人时,我忽然发现自己也是吴虹飞,一遍又一遍的,向别人讲述自己的小康,并不在乎对方是否愿意那么多人知道,这个神经般的女子很爱很爱自己。因为我们坚信自己太深爱,而相信了深爱无措,为爱而做的这些表述都是高尚的。

  各个爱过的时期,也能在她的歌里听到自己的样子:《冬天的树》《一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你在光中沉睡的样子多美》《我们一起作乐寻欢》。

  阿飞是很有才华的,不看那些文章和黄缎子,只说音乐的话,我也敢这么说。

  《萨岁之歌》买来被我搁置了一年,忽然拿出来听,又一次惊为天人。我不懂如何专业地评价音乐,但侗族大歌好听的曲调在,毋庸置疑。更让我喜欢的,却是幸福大街的编曲,讶异这样的效果之余,我甚至想回到家乡录下家乡的瞎子戏也这样编排一通。这么想来,阿飞在书中说,高中的自己有三条出路:到庙里撞钟、读作曲系和读清华,大概每条都是非常有底气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阿飞的生活模式,接近于某一程度上文艺女青年的楷模了。

  想摇滚,就组乐队,一成立就有十余年。想写字,就跨专业,获得清华的编辑硕士学位。年轻时有过绵长的爱情,生活里有着不计其数的裙子。她缺乏平凡人的生活之道,在面对社会和人和时代的种种问题时,往往会发出孩童般无助的感慨,身边却有一群极具才华的人能够包容这个天才般的精神病女子,也有如我这样带有些许仰望角度的读着,听着这个精神病的成长呓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