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谁在世界中心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谁在世界中心的读后感10篇

2018-03-14 20: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谁在世界中心的读后感10篇

  《谁在世界中心》是一本由温骏轩著作中国国家地理图书/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6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在世界中心》读后感(一):我读地缘看世界

  八年前在天涯国际观察上第一次看到了地缘看世界这个帖子,当时就欲罢不能,断断续续看了几年后,又转战微信公众号。一直等着出书,但一直没有消息,听说这本出书时间就耗费了三年。现在终于出书了,白看了这么多年贴,无论如何也要买一本,支持楼主一下呀。

  刚开始看帖子的时候,就佩服楼主知识面之广,分析问题之深,逻辑清晰作者八年如一日,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将历史、地理、人文各个方面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作者真不愧是人间奇才啊。

  本书的出版只是帖子的一小部分同时由于出版方面的限制,很多地方删减了不少(比如南海部分),所以推荐去天涯或微信公众号看原版。但本书拿来收藏非常不错的,希望能继续出版春秋战国系列,汉朝匈奴西域系列等。

  墙裂推荐!!!

  《谁在世界中心》读后感(二):楼主贴子的吸引力

  拜读楼主大作已很多年了。

  每当有一段时间不读楼主贴子,就觉得怀念,就会找到楼主的贴子读一读。楼主的贴子至少对我就是这么有吸引力。

  我读的是脱水的贴子,所以一直也未回过贴,真不是好习惯,很过意不去

  说楼主的贴子我读过不止一遍两遍,很多人可能不信,毕竟楼主的贴子洋洋百万言。但我确实读过多遍,有些章节可能不下五六次,如楼主讲西域。

  我是用tts软件成语音播放的。

  我跑步时听,走路时听,做家务时听,坐公交车时听。

  很多时候感觉很有所得,很多时候又觉没怎么听进去。这主要是因为楼主的贴子,图是很重要工具,甚至是重点所在。没有图,干听文字,虽也能理解楼主大局,宏观的思维,也能于楼主之授人以渔的渔有所得,但总觉隔了一层。

  后来楼主整理了希腊罗马地图册,对照着看,感觉真是很爽。后来又找到2004.12.12之前的图,很多内容就理解深刻了。对楼主贴子印象比较深刻的有西域,南海,中东,匃牙利草原,战国,太行八陉等诸多章节。

  说实在话,楼主的主书肯定值得买。楼主的贴子,不适合用手机看,而适合用tts读,对着楼主的图听tts合成语音

  最后想说的是,楼主真是让人敬佩,看原贴才知楼主俢养有多好,不歪楼,楼主对目标有多执着,每天写文做图到半夜,有多勤奋(深为楼主健康担心),独立思考不落窠臼

  《谁在世界中心》读后感(三):十年磨一剑

  两千年初的时候,天涯的煮酒论史板块出一个非常火爆的帖子---当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这个火爆的帖子后来还引出了一场沸沸扬扬的争纷,让当年明月退出了天涯。 时间来到了2009年,在国观板块又出现了另一部神作《地缘看世界》,楼主叫鄙视抢沙发的,看到这个网名的,也许很多人都第一反应是,这是一个到处灌水的网友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取了一个诙谐网名的楼主,这一次不再游戏网络,从2009年开贴至今近8年时间里,楼主才思不竭,笔耕不辍,以历史为纲,从地缘的角度,纵横古今几千年,横跨世界各大板块,大气磅礴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世界各个地缘板块,著作几百万字,并绘制几百幅高清地缘地图加以阐明,十年磨一剑,成一家之言。尤其是这些高清地图,所谓一图胜千字,让人对地缘板块,地理地形,一目了然豁然开朗,印象最深刻就是那西域的高清大图,实在精美。作为一名多年跟贴的读者,从这个帖子里学到不仅仅是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你掌握一种分析的方法,一种观察世界,理解历史政治的角度,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也是楼主的初衷和此帖区别于《明朝的那些事》的地方,同时楼主广博的知识和坚韧毅力也是我等学习楷模。 也许,你会觉得奇怪,你上面写了这么多,和这本书有什么关系?没错,8年后,这个帖子终于出书了,地缘看世界系列的第一本---《谁在世界中心》。免费读了楼主这么多年的帖子,看了那么多精美的地图,现在出书了,下了个订单,来这里写个评论实属份内之举。 哦,对了,鄙视抢沙发的这个ID按楼主自己说法一开始的确是用来灌水的,哈哈,想来本无心插柳开这么一个帖子,却是柳成荫。不过,遗憾的是,因向天涯板块版主提了点小要求,却总是石沉大海,毫无回应失望之余,楼主在天涯的帖子要弃楼了,又一个优秀人才从天涯出走了。一个容不下优秀人才的平台,没落只能是他唯一的结局,此语致曾经人才济济辉煌的天涯论坛高兴的是,微信上帖子还会继续更新的。

  《谁在世界中心》读后感(四):我与《地缘看世界——谁在世界中心》的故事

  还是在大三考研复习期间,本着了解地缘知识的初衷,一次无意中于网上搜索“地缘”这一关键词,竟让我找到了温先生创始于2009年的《地缘看世界》这一雄文。顿感如获至宝,仔细搜集了几年以来这一帖子的全篇内容,闲暇之时从头细细品读,令我茅塞顿开,仿佛找到了解读人地关系的钥匙。每每读到兴之所至、意与作者相合之处,便仿佛有久旱逢甘霖的畅快,深感与作者神交已久。

  温先生的长篇大作,给了我观察世界的崭新角度与方法,对于思路的开拓与视野提高实在有不可估量作用。作者对地缘的解读深入浅出,并亲自制图解说,笔耕不辍八个春秋,令我感佩至深,能得到温先生长期以来的解读,实在是地理、历史爱好者福音幸事。许多书籍在读过一遍后便没有重读的欲望,然而《地缘看世界》一文却值得反复阅读思索,文中体现的思考方式确实对我影响很大,温先生的地图也向我展示了普通地图无法表现出来的内涵

  由于专业因素,我对温先生《地缘看世界》一文的中东部分反复阅读多次,作者对中东各大国尤其是阿以冲突与中东战争的分析鞭辟入里,使我第一次对这一热点地区有了详细的了解。明代蒋大器评罗贯中《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我想这用以评价《地缘看世界》一文也同样适宜。温先生之文不似学界论述那样的枯燥乏味,以平白亲民的文字解读了故纸堆中艰深难解的事件,使更广泛的读者能够从中受益。

  温先生对地图的重视把握,继承了古人“左图右史”的优秀理念,使读者体会到地缘因素对历史进程深远影响。历史地理学泰斗谭其骧曾说过:如果历史是一部戏剧,那么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幸而温先生为我们找到历史戏剧所在的舞台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帮助,使我们不在孤立单维的看待那些历史事件,得以运用立体客观视角分析我们的过往,看待纷繁复杂的当下。

  所以若有人问起最近三年来令我感悟至深的著述有哪些,我必会提及天涯论坛第一长贴——温先生自2009年创作至今历时8年500万字的《地缘看世界》一文。温先生亲自制图作文,讲述了自华夏至西方、自文明初现至大航海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格局演变,诚可谓左图右史。以地缘为角度,以历史为参考,阐释身边的政治文化现象。其视野之广,角度之精,当不在斯氏《全球通史》之下。

  如作者所言:中国传统历史思路是“人本历史”。孙刘联盟略施小计便能以弱胜强,但却没能告诉我们,为何长江那么长,曹操一定要走赤壁过江;也会让我们产生若无秦桧之母育此“不肖之子”,岳飞便可北定中原收复河山的错觉

  作者从影响人群切身利害关系的地缘环境视角出发,叙述了山水之间的人类生存发展史,展示了我们曾追求人定胜天”中的“天”究竟如何影响了我们今日的生活。使我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值得每一位爱好历史、地缘政治的读者仔细品读,增添一种看待过去与当下的新方法。

  对于《地缘看世界》系列文章我会一直关注追寻下去,只要作者有新作付梓出版,我定会买下再次详读。最后,我仍要向作者温先生致以深深地敬意,其文章之要旨、做事为人之理念均于我十分有 益;也感谢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对《谁在世界中心》一书出版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正是有了你们的坚持,才使读者们得以收获这一丰厚精神食粮,更好地看待身边的世界。

  《谁在世界中心》读后感(五):我的问题的答案

  我读书的时候地理成绩很好,基本是班里一枝独秀存在,能记住每个国家的首都并不看地图指出大致的所在,然而这个在人们看来有点独特的爱好一直以来都没有发展到它应有的地步。因此我不知道一山之隔的外婆家,语言腔调为何这么“奇怪”,以至于我妈过门三十年说话时都还可以听出与家里其他人明显不同

  后来在北方上大学发现大多数同学家乡话都跟普通话差别不大,而当我“夸耀”自己家乡一县一乡都各有特色时,有个浙江的同学却说,他们那儿每个村都不一样……这在当时的我看来是难以想象的,然而即使我可以叫出浙江每一个市的名字却拿不出辩驳的理由

  直到毕业后我在天涯发现沙发(温骏轩)的帖子,以及开始沉迷于使用谷歌地球,才了解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如此巨大,我年少学会的所有知识和困惑都得到了合理的解答,其中就包括过于致密的山地地形导致浙江的方言比我们家乡更加多样,而占北方大部分的有利于沟通的平原地形很大程度决定了方言的大同小异殊途同归

  浙江地形图

  《谁在世界中心》读后感(六):独家专访作者温骏轩:地缘研究民间“第一人”

  认识温骏轩,源于一个叫“地缘看世界”的帖子。

  从2009年至今,8年时光,500多万字,600余张自制地图,点击量超过1800万次,回帖数超过11万条,被誉为天涯论坛的“镇坛神帖”。在信息海潮的冲刷下,它不仅未曾消隐,反而如越砌越高的通天塔,引来了一众网友膜拜。

  不久前,由该帖约前十分之一内容整理而成的书《谁在世界中心》正式出版。从网文到纸质书,磨砺数年,甫一上架,便收获了各方好评,豆瓣评分高达9.3。

  有读者惊呼:阅读此书,如同“开眼看世界”,简直有“醍醐灌顶”之感。

  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容,能在网络论坛这样的快消领域延绵八年、声名愈显?而它的作者温骏轩,又是何方神圣

  《谁在世界中心》读后感(七):终于拿到书了,内容尽管都是看过的,但真是一种情怀

  09年在天涯论坛上乱逛,追了不少贴子,大多是小说,也有一些人的情感故事。那时候也挺喜欢看一些休闲娱乐的东西,看到楼主的贴子深深的被吸引,上天涯不再只是消遣,也是学习。从地理、人文知识而言,这本书以及原来的贴子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对重要的山脉、高原河流,以及各地的历史、民族的形成、文化的传承都一系列介绍,至少让你在和别人吹牛时,都能吹得让人无法反驳。

  但是楼主说,他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种分析的方法,一种新角度。中国的青年大多有“救世”情节,也可以说是家国情怀,喜欢在更高的层面纵横捭阖。应该说楼主的切入点很能引起大家的关注,但楼主却不仅仅提供的是一种虚无飘渺的YY,不是简单的把各种势力进行组合,而是实实在在的分析每个版块的地缘特点,存在的优劣势,从地缘出发,解释每个版块原来的选择,以及将来可能作出的选择,光光这点,就已经是非常难得。更让人吃惊的是,楼主对地球上的每个角落似乎都极为了解,能分析出他们民族的性格宗教的选择,政治的走向。个人而言,我很崇拜楼主!

  后来,加入了以楼主为核心的扣扣群,才发现楼主最值得学习的,不是知识,也不是地缘分析方法,而是思考的习惯。不管是如何育儿,还是如何做好一份美食,还是娱乐圈八卦,楼主总能说出背后的原因,能去亲自尝试、验证自己的想法。比如看了一场很糟糕,却又不得被陪人去看的电影,还能思考一番,这个电影究竟是如何吸引观众,吸引的又是哪些群体满足的又是什么心理?这样的楼主,真是让人觉得可怕

  更可怕的是楼主的儿子,楼主说这个贴子是为他儿子所写,这本书是为他儿子所出,作为一个铁杆,竟然感觉有些吃醋!好在,楼主的儿子改踢足球了!真心祝愿楼主的儿子在十年后能带领中国足球队,冲出亚州,走向世界!

  最后,让我们大声喊:“楼主仙福永享、寿与天齐!”

  《谁在世界中心》读后感(八):*王朝周期律、地缘政治和工业化*

  1、这三本书是不同时期不同作者针对三个不同主题写的书。机缘巧合,我同一批次买的。按照我以前的习惯应该是读完一本总要写点什么。然后这三本书虽然分别讲的是王朝周期律、地缘政治和工业化却是逻辑自洽回答长久以来的困惑:我脚下这片土地处于什么样的时代,它将向何处去?2、先开门见山讲一下我读过这三本书后的结论:由于中国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东海西沙南山脉北草原)和气候条件,导致中国定量的土地和变量的人口之间形成一个微妙的平衡,如果打破这个平衡将导致王朝更替。土地的产出相关因素很多例如品种(美洲大陆的番薯、高粱和玉米等以及改良稻种、转基因作物等,优良的品种将在原不适宜地区变成沃野千里,吸引汉人涌入,从而该疆域分裂性降低,如满洲故地)肥料农药(化工技术)水利工程等科技因素相关,也和气候(明末清初的小冰河周期,耕种土地和放牧土地的界限变化。)人口变化的论述可见马尔萨斯人口论。当人口超过土地负荷时,在科技不昌明情况下,要么通过战争要么通过瘟疫消耗过剩人口。王朝兴衰周而复始(黑格尔说:“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通过统计和观察,这种王朝兴衰竟然形成了规律。形象点说,如果以统一作为股市的做多,以分裂作为股市的做空,以疆域的大小(大统一或强盛王朝的标准是控制三个核心地区辽西走廊、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和中央政权有效统治时间长短作为大统一、小统一、大分裂和小分裂的判断标准。通过对二十四史乃至民国的统治时间进行统计,发现中国历史按照核心生产力进步的阶段可划分为三个大周期,每个周期包含大统一、小统一、大分裂和小分裂等八个阶段。这三个大周期具有相似性和递进性。如果历史可以重复或周期规律硬性,那么天朝现在处于“代偿性统一”类似的朝代是“西周”“西晋”和“北宋”,这个阶段由于生产力有了跃升,形成了新兴阶层(例如北宋时期的庶族地主阶层)。但是统治当局并不会主动修改相关上层政治建筑来吸纳这个阶层,相反这个政权没有开疆拓土的动力,反而因为内部各势力的缠斗呈现一种内敛性。同时吸取了前朝败亡的教训,这个政权在权力架构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如(西晋的同姓王分封对抗权臣篡位,北宋的文人独崇对抗武人割据,本朝对军队和舆论的排他性把控。。。)而这个阶段的下一个阶段是蛮族攻陷首都,中央政权南迁偏安一隅(永嘉南渡和建炎南渡)。以上的逻辑结论是建立在以往中国地理半封闭状态和科学技术出现“奇点”这个概念下。然而,近代以来鸦片战争是英吉利渡海而来,通过大洋舰队的机动性,在沿海特定地区(如镇江)形成绝对优势,这绝不同于以往高原农牧民族、草原游牧民族或东北渔猎民族入寇。而科学技术同时期发展到工业革命(用马克思的话说工业革命创造的财富总和超过了近代之前人类社会生产的总和),当代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资源获取对农业依赖不同于以往。且由于农业科技革命,化肥农药品种改良水利建设,土地每亩产量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当朝真的突破了这个“王朝周期律”了么?莫忘了前苏联在蒙古陈兵百万钢铁洪流对首都的压力和恐惧。三线工程开工都预备放弃首都撤往南方。同时也请注意现在我国人口是十亿这个数量级别的。在科技没有新的突破下,人口老龄化和贫富差距会不会导致足够倾覆还需观测。以史为鉴,毛泽东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上历代封建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是怎么说的? 3、快速简要评价下这三本书。网络名人马前卒的《大目标》这本书简直就是青春版的《中国可以说不》,成书于2012年,书中大肆洋洋得意中国的钢铁产量和抨击欧美的债务危机。嗯,隔现在就是个打脸文,两高一剩去产能和货币超发。不过该书提的工业人口支撑的新的工业革命的论述很有意思,工业化革命是进一步的产业细分更长的产业链,因此需要更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技能教育的人口(印度是反例)(吊诡的是,高度的工业化其实是抑制生育率的,两口子天天上班,生二胎经济压力太大),也提出了不同于简单产品或资本输出的而是整个产业体系输出的工业化出口,加速第三世界工业化进程,将第三世界国家和中国形成高低搭档密不可分的工业国体系,即通过工业化输出替代西方殖民获得更多“工业人口”。4、《谁在世界中心》是脱胎于天涯国关一个名帖。作者是70后学法律的。该书主要围绕中国周边国家进行地缘分析。对我超有启发,值得推荐。有些分析如中南半岛的泰国泰族,老挝的佬族、越南的京族、缅甸的缅族都源自于中国,而原来的土著民族要么驱赶到马来半岛要么就版图锐减如柬埔寨的高棉族。有些论断也值得玩味,中国欲复兴,从地缘政治上一定是和日本和解的。另外作者还提请注意北极航道的意义。如此种种不一概述。5、《国祚密码》这本书的书名取的辣眼睛,让人会误以为是地摊文学类。作者北大毕业,成书时不足27岁。书中拟定一个长生不老的“伯约”,类似《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男主角。神神叨叨,其实损害了本书的严谨性。瑕不掩瑜,这本书是我读过的关于中国历史周期律逻辑自洽最好的一本书。强烈推荐。这三本书统一的特点是,对于成书立说的要求来说,这几位作者太年轻!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的论述令人耳目一新。

  《谁在世界中心》读后感(九):拨开迷雾

  对于世界大势一直有些疑惑,每天发生的事情不知道有什么联系。一句话,看不懂!由于这些疑惑,就去寻找一些地缘相关的书籍,看了《石油地缘政治》,但觉得还是没有串联起国与国之间的互动。于是变在网上搜索 地缘。居然搜索到了天涯的帖子,点进去一看,这不就是我一直寻找的东西吗?幸亏作 者写了6年左右了,不用每天追贴了,可以一次性猛看。

  从此,看山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了。理解那些古道的意义,理解了那些山川的意义。再出去玩,都变得感慨更多了。

  总结来看,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分4个层次理解。第一层,也就是最基础层,就是地理环境,山川,河流,气候。因为这些环境会决定你将如何生存,也就是你的经济活动是什么。第二层就是经济活动,你有什么资源,你种什么作物,你如何与外界交流,经济活动会决定你的政治结构。第三层就是政治,政治就是我们说的帝王将相的历史,来来回回,都是为如何守住利益。政治活动又会去影响文化,宗教,第四层就是文化,宗教,因为这些文化宗教就会更好的扩张你的影响力以及更好的维护通知。

  为什么《地缘看世界》写的好,因为这是一本有框架的书,看完了,历史就有逻辑了,就能解释的通了。

  《谁在世界中心》读后感(十):缘来如此

  遥想百多年前李鸿章与左宗棠的“海防”与“塞防”之争,大尺度的地缘政治叙事总是牵动人们的家国情怀。尽管对于地缘政治的讨论时常会陷入所谓的“阴谋论”,把原本复杂的地缘纷争归结为谋士们的鬼蜮伎俩,但地缘和政治之间难以分割的紧密关系,已然深入地刻画了当今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本书脱胎于作者在天涯社区的网帖,以中央大国的视角观察地缘政治的形成、演变与策略。作者把地图作为读懂地缘政治的钥匙,从海陆、地形、温度、降雨、河网等基本地理要素入手,深入解析了中国地缘政治环境的前世今生。基于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马汉的海权论、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本书提出了自己的“新世界岛理论”,并把当前的政经格局称为“新老世界岛之争”,以此解释中国未来地缘竞争中可能的伙伴与对手,以及不同组合所构成的机遇与挑战。

  本书的亮点并不在于长远战略的谋划,对此的论述早已汗牛充栋且难以验证,最精彩之处在于全景式地分析了中国何以会面临当前的周边地缘政治格局。书中很多论述趣味丛生,比如,南方政权为何富庶而不强大,北方政权为何善战却易被同化,伊斯兰文明为何止步于印度河流域,中印两大古国为何走上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下南洋的华人为何没有建立华人政权等等。

  全书读下来颇有豁然开朗之感,大尺度的开合间,赋予了读者理解地缘政治格局新的视角和新的想象空间,这种广博的阅读感受远胜于精深的理论分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